脊椎全皮质轨迹螺钉技术
什么是皮质骨螺钉技术?

什么是皮质骨螺钉技术?
Santoni于2009年报道了皮质骨轨迹置钉技术(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
CBT螺钉进针点位于峡部,贴近脊柱的中线,靠内的进针点可以有效的避免对肌肉的剥离及关节突周围内侧神经支的干扰。
尤其适用于肥胖及腰背肌发达的患者。
同时CBT增加了与皮质骨的接触,从而增加了牢靠性,适用于骨质疏松的患者。
该技术的另一优势是它可以作为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补救技术。
比如置钉错误,钉道扩大等。
由于其与传统的椎弓根螺钉的方向截然不同,可显著降低损伤椎管内神经的风险。
技术要点:
1.进针点位于峡部外侧缘的内侧3mm部位。
正位上是椎弓根“鹰眼”内缘垂线与下缘线的交点。
2.常规应用2mm磨钻进行钻孔,否则钻孔十分困难。
制备骨道时应不断的应用磨钻头进行试探。
国人的头倾角一般为20°-25°,外展角9°-10°。
具体角度还应该根据术中的透视确定。
一般选用直径4.5mm 或5.0mm,长度25-30mm的特制螺钉。
case: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既往L2行单侧(左侧)椎体成形手术。
本次手术L2需要置入螺钉,左侧椎弓根螺钉由于骨水泥的存在置入困难,选择CBT螺钉。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说明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说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外科手术技术。
该技术通过皮肤小切口,将螺钉植入患者的椎弓根,以稳定和固定脊柱,达到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的目的。
该技术的操作步骤如下:1. 定位和导向:通过X射线或CT扫描,医生确定椎弓根的位置,并确定切口入路和螺钉植入的角度和深度。
2. 麻醉:使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确保患者无痛感和舒适。
3. 小切口:在患者的背部或侧面,医生通过小切口将导向针或导丝穿过皮肤,将其导向到椎弓根的目标位置。
4. 扩张鞘插入:医生通过导向针或导丝的通道,逐渐扩张软组织和肌肉鞘,以便插入螺钉。
5. 螺钉植入:医生使用专用工具将螺钉沿着导向针或导丝插入到预定的深度和角度。
螺钉的形状和尺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6. 固定和紧固:螺钉插入后,医生会使用螺丝刀或扳手将螺钉旋转,以确保其牢固地固定在椎弓根上。
7. 结束和恢复:医生将导向针或导丝从患者体内取出,小切口缝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可行性: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该技术只需进行小切口,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出血。
患者术后疼痛和康复时间也相对较短。
2. 准确性:通过影像学的引导,医生能够准确地定位和操作,确保螺钉的正确植入位置。
3. 稳定性:椎弓根是脊柱骨的重要部分,通过植入螺钉可以有效稳定脊柱,提供持久的支撑。
4. 风险较低:由于切口小且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
然而,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适应症限制、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等。
因此,在考虑该技术时,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其适用性和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如何精确的置入椎弓根螺钉?骨科医生的必杀技

如何精确的置入椎弓根螺钉?骨科医生的必杀技椎弓根螺钉(PS)是脊柱最坚固的结构,可经受侧弯应力、旋转应力和屈伸应力。
它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产物,更是脊柱外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椎弓根但如何根据不同患处,最精确的置入椎弓根螺钉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本文包括颈椎置钉、胸腰椎置钉、经皮置钉等多方面的知识,带你系统掌握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
颈椎置钉颈椎椎弓根容积较胸椎更小且方向变异较多,螺钉置入有较高的风险,临床应用较少。
但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且无需依赖椎板的完整性,在椎板缺如的情况下仍可应用此技术进行内固定。
由于颈椎椎弓根结构变异大,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同时上颈椎(C1、C2)和下颈椎(C3~C7)因适应功能而解剖形态存在巨大差异,考虑到这些因素而旨在提高各节段置钉准确率,降低或无误置率置钉方法的研究成为近年来脊柱外科医生的不懈追求。
目前,依据操作手段不同,置钉方式总体上分为两类:导航下置钉和徒手置钉。
早期导航下置钉的准确率仅为90%左右,远没有达到理论上的准确率。
俯卧位(颈部悬空)是后路颈部手术的常规体位,前1个颈椎弓根置钉过程会扰动、改变下1个颈椎弓根在导航中“记忆”的位置。
提高准确率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重复导航步骤,这势必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放射线的照射次数。
加之导航设备较昂贵,这些因素限制了导航的普遍应用,因此,徒手置钉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但资料显示现在的许多徒手方法在置钉过程中仍有较高的穿透侧壁概率。
近年,文献报道利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实际上是徒手置钉法与数字影像学技术相结合的一个方面。
基于当前研究现状,理想的徒手置钉方法应满足以下条件:①方法简便、工具简单、易掌握、易推广;②参照系恒定,干扰因素(如颈椎本身的退变增生、各节段颈椎术中的体位等)少,甚至无;③个体化、重复性好,高准确度,极低甚至无误置率。
由于解剖结构的不同,C1和C2有各自独立的置钉方法;C3~C7因结构相近,置钉方法在原则上应是自成一套体系,有着共同点。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夏天;董双海;田纪伟;赵庆华;王雷【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5)006【总页数】5页(P369-373)【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骨钉;脊柱融合术【作者】夏天;董双海;田纪伟;赵庆华;王雷【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3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是目前腰椎融合手术中常用的固定方法。
从后方结构经椎弓根直至椎体内贯穿“三柱”的螺钉可以为固定提供充足的把持力。
然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密度降低,骨松质薄弱、稀疏,使得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度减弱,以致出现松动、切割、拔出等并发症,影响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效果。
为此,有学者通过改进螺纹设计、改良置钉方法以及应用骨水泥强化等方法提高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1-2]。
2009年,Santoni等[3]首次提出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轨迹为由椎弓峡部经椎弓根直达椎体后上份,经生物力学测试证实了其在骨质疏松椎骨上具有足够的抗拔出力。
此后,有学者将皮质骨轨迹螺钉应用于临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4-5]。
2014年6月—2015年5月,本院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2例,现将初步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65 ~81(72.5±5.4)岁,均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融合术治疗。
腰椎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4例,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症2例;单节段手术10例,双节段手术2例。
合并症:骨质疏松症5例,骨量减少7例,腰椎T值-4.0 ~ -1.7(-2.8±0.8);高血压病9例;2型糖尿病4例。
颈、胸、腰椎椎弓根钉置钉技巧,必备高清图解(全)!丁香园社区

颈、胸、腰椎椎弓根钉置钉技巧,必备高清图解(全)!丁香园社区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外科治疗胸腰椎疾患的主流术式,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是此技术的关键,如何提高置钉精确度、减少二次置钉,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自椎弓根螺钉问世以来,颈胸腰椎椎弓根一直是骨科医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脊柱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值得学习借鉴!01椎弓根钉系统椎弓根钉:直钉、U型钉椎弓根钉的开口方向:上开口、侧开口杆和钉的连接:钉杆直接连接、通过侧块连接02椎弓根的应用解剖椎弓根起自椎体两侧的后上端,向后突出构成椎管的侧壁,椎弓根的上下缘称为椎弓根上下切迹,与相邻上下椎弓根切迹相连形成椎间孔。
孔内有脊神经及血管通过。
腰神经根仅占腰椎间孔的前上1/3,椎间孔内有脂肪组织;腰骶及下胸部脂肪组织较多且疏松;上胸部脂肪较少且混有纤维组织;颈部几乎全是纤维组织,很少脂肪。
椎弓根剖面呈现椭圆形,周围是皮质骨,中心有少许松质骨,后部几乎全是皮质骨,该处骨性坚固,故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后柱连接前柱的三维性坚强的钳夹,有的称之为力核,说明了椎弓根的重要意义。
脊椎的横突、椎板、上下关节突均会合在椎弓根的同一点上,所有从脊柱后方传递到椎体的力均通过此点。
浅表大肌群:腰髂肋肌最长肌胸棘肌深层的节段间小肌群:回旋肌棘间肌多裂肌椎弓根的后面是乳突和副突,分别有腰多裂肌及最长肌起止,这些肌肉具有轴向旋转、侧弯及后伸脊柱的功能,更进一步说明椎弓根具有传递力到前方椎体上的功能,并能控制一定方向的运动。
多裂肌:起于骶骨背侧面、腰椎乳突、胸椎横突及颈椎关节突,斜向上走形止于棘突,是躯干肌中的重要肌群,对脊柱稳定性尤其是动态稳定性起关键作用。
通过椎弓根将螺钉拧入椎体,能够控制脊柱整个“三柱”的复合结构,达到较好的三维固定。
椎弓根内侧与脊髓相邻,而且借助脊髓被膜与脑脊液相隔,间距为0.2~0.3cm。
在腰段,神经根在椎弓根下面,是钻孔最容易损伤的部位,椎弓根的上方及外侧无重要结构,较为安全。
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翻修中的远期运用疗效

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翻修中的远期运用疗效摘要:目的观察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固定技术的后中线腰椎融合术(MIDLF)在腰椎翻修中的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MIDLF 术治疗的24例患者,均进行MIDLF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4.12±30.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21.13±46.90)ml,平均随访时间为(18.43±4.37)个月。
24例患者共植入CBT螺钉共96例。
在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出现了下降(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肺炎、泌尿系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MIDLF术在部分腰椎翻修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可作为腰椎疾病外科治疗的补充内固定技术了,临床运用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内固定技术;再手术;并发症[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of midline lumbar fusion (MIDLF) in lumbar spine repair after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 Methods: to collect 24 patients with MIDLF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the MIDLF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observe the lumbar pain, leg pain VAS score and ODI score of the preoperative and final follow-up, 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of the 24 patients was (134.12 + 30.18) min, and the average intraoperative blood volume was (221.13 + 46.90) ml, and the mean follow-up timewas (18.43 + 4.37). A total of 96 cases of CBT screw were implanted in 24 patients.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24 patients had lower back pain, leg pain VAS score and ODI score (P < 0.05), and the comparis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neurological symptoms, pneumonia, urinary system, incision infect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MIDLF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partial lumbar spine renovations, but it can be used as a supplemental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for lumbar disease surgery.[key words] spinal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technology; Again the operation; complications腰椎翻修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出现相邻、同侧或对侧节段再次突出,从而继发腰椎不稳、减压不充分等。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技术PPT课件

经皮内固定VS开放手术
• 优点:减少住院日, 出血量,及术后止痛 药,减少肌肉损伤, 更早恢复工作.并发 症更少,但是没有证 据表明经皮手术就优 于开放手术.
• 缺点:依赖影像,透 视时间长,治疗不充 分(部分医生认为).
步骤
• (i) C形臂放在前后位,棘突位于椎弓根的中间. • (ii) 画出椎弓根影,根据软组织的厚度确定距离中
MIS/经皮椎弓根钉植入的特殊问题
• 改变初始方向. • L5/S1 螺钉紧靠. • 小椎弓根. • 多节段固定的皮肤切口. • 多节段固定时杆的植入. • 硬化的椎弓根 – difficult Jamshidi
placement in hard pedicles
改变初始方向
L5/S1 螺钉紧靠
线的距离,以便以适当的角度植入 Jamshidi 针. • (iii) 经皮肤切口植入Jamshidi针,使其位于椎弓根
的侧缘,即"3"点钟(iv) 继续插入Jamshidi针20 mm到 25 mm ,保证针尖位于椎弓根内缘. • (v) 此时侧位透视Jamshidi针须位于椎体内,即没 有穿破椎弓根内壁. • (vi) 植入克氏针,沿克氏针进行攻丝. • (vii) 沿克氏针植入椎弓根螺钉,注意不要使克氏 针穿破前侧皮质.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患者使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2年9月接诊的100名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使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着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对比患者治疗情况(治疗效果、手术时长、出血量)。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实验组长,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使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情况。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腰椎疾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往往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式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这是脊柱的一种传统固定技术,在我国已经完全成熟,通过手术可将椎弓跟螺钉经椎体椎弓根植入【1】。
椎弓根钉可从椎体后方绕到椎体前方,从而形成稳定的椎体三柱,这种手术方式固定效果好。
手术比较安全,且广泛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术不能满足当下临床的需求,因此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引入了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总结临床经验,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2年9月接诊的100名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使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着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男24人、女26人,患者年龄57-78岁,患者平均年龄(63.36±3.6)岁;对照组患者男28人、女22人,患者年龄56-77岁,患者平均年龄(63.46±3.4)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技术置钉失败
术中椎弓根崩裂,螺钉拔出,置钉困难,提 供另一种置钉方式
脊柱翻修
脊椎螺钉断裂,取出困难,置钉困难时
钉道骨质吸收,螺钉松动,原道置钉把持力 差时
临近阶段退变
更换原内固定系统出现钉道松动,重新置钉 困难时
原内固定系统牢靠,为计划更换原内固定系 统时
CBT技术不足
螺钉仅置入至椎体后1/3,把持力局限于中后 柱,对于脊柱畸形(侧弯、旋转、后凸)矫 正潜力差
螺钉力学线与椎弓根成角,脊柱滑脱提拉复 位不如椎弓根钉。
置钉图解
进针点位于椎弓峡部,向头端偏外置入
1钉道直径 2水平钉道长
度
3置钉点 4水平参照轴 5矢状面参照
轴
CBT 螺钉的进钉轨迹,
A 进入骨质中的螺钉长度 ;
B 椎体内的螺钉长度; C 椎 板内螺钉长度;中图及下图 主要测量螺钉与椎弓根的关 系:
D 螺钉头倾角度;
CBT 螺钉技术优点
CBT螺钉内固定技术优点在于螺钉与皮质骨 接触面积更多,把持力更好。
置钉位置更偏内,避免了破坏关节突 较少剥离肌肉等软组织,避免增加未知损伤
及出血风险 较少剥离椎板周围软组织,避免了钉道周围
骨质疏松导致螺钉把持力降低及螺钉松动风 险
CBT 螺钉技术应用
严重骨质疏松, 传统椎弓根螺钉把持力差,松动风险高,避
脊椎全皮质轨迹螺钉技术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许春财
背景
20世纪60年代,Boucher等提出椎弓根螺钉概 念。
20世纪80年代Roy-Camliie等报告应用椎弓根 螺钉技术治疗脊柱骨折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 效果后,该技术得以广泛开展并突飞猛进。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成为为脊柱疾病治疗 的「金标准」
E 螺钉距椎弓根下界距离 ;
F 螺钉外展角
G 螺钉距椎弓பைடு நூலகம்内侧壁距离
最佳的 CBT 螺钉轨迹的矢状面示意图
日本埼玉县国防医学院的 Matsukawa 等人进行了一 项评估 CBT 螺钉置入的研究,表明 CBT 螺钉固定 受操作技术(如头倾角度及椎板内螺钉长度)及患 者本身(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最佳置钉方法是 进针点在椎弓根峡部下方 5 点(右侧)或 7 点(左 侧)处,置钉轨迹内收 10 度,尾倾 25° 到 30°, 沿椎弓根下方边界置入,这样可保证螺钉与椎板有 最大的接触面积及在椎体内有最佳的长度。 (Spine)
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不足
传统经典的椎弓根钉经椎弓根解剖轴,靠松 质骨把持固定至椎体,存在钉道松动问题。
CBT 技术
2009 年,Santoni 等报道了采用腰椎皮质骨轨 迹置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 )技 术,进针点位于椎弓峡部,向近端偏外置入, 为新型微创脊柱置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