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抗体偶联药物及市场分析
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进展

435-443.[18]池彬彬,连晓媛.人参皂苷组分联合左旋多巴治疗6-OHDA 诱导帕金森模型及其潜在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32(9):702.[19]林瑶,杨莎莎,刘婷,等.补肾复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不同脑区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9,60(20):1760-1765.[20]陈诗雅,肖绍坚,林友宁,等.苁蓉精颗粒辅助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9):2914-2917.[21]杨莎莎,覃威,陈诗雅,等.肉苁蓉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干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6,26(6):24-27.[22] Liu Liang-Feng,Song Ju-Xian,Lu Jia-Hong,et al.Tianma GoutengY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exer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in animal and cellular models of Parkinson ’s disease[J].Sci Rep,2015(5):16862.[23]王海明,杨明会,李绍旦,等.补肾活血饮对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大鼠脑内SOD、MDA 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7,32(7):1219-1222.[24]于磊.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25]陈琦,郭云霞,张永一,等.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BDNF 和5-HT 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7(4):29-31.[26]马骏,余沛豪,王述菊,等.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 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4):859-862.[27]肖改琴,张可训.黄芪补肾汤加味结合针灸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5):122-123.[28] Shen X,Xie Y Y,Chen C.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cognitivefunction in rats with Parkinson ’s disease[J].Int J Physiol Pathophysiol Pharmacol,2015,7:145-151.[29]王述菊,翁晓彦,马骏,等.艾灸“风府”“关元”“足三里”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Parkin、USP30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4):338-344.(收稿日期:2020-02-21) (本文编辑:张亮亮)*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9ZX09732002)①荣昌生物制药(烟台)有限公司 山东 烟台 264006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进展*姚雪静①【摘要】 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分子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毒素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对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稳定性、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名词,一直是医学界的巨大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但依然无法完全攻克这一难题。
近年来,随着对抗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正在逐步浮现。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当前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并结合数据统计和理论研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核心观点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突破2.1 现有成果与数据支持过去十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和CTLA4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超过十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T细胞之间的“不要吃掉我”信号,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具体来说,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作为PD1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已经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
例如,在一项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10%提升至20%。
这些数据无疑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面临的挑战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某些癌症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它们并非万能药。
许多患者会对这些治疗产生耐药性,导致疗效下降。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约30%的患者在初次治疗后六个月内出现耐药现象。
耐药性的形成主要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抗原表达下调、代谢改变以及免疫抑制细胞的增加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还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如肺炎、肝炎和结肠炎等。
这些副作用虽然可以通过药物管理,但仍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风险。
三、核心观点二:新型免疫疗法的探索3.1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灭癌细胞。
羧基磁珠偶联抗体及应用

羧基磁珠偶联抗体及应用羧基磁珠偶联抗体是一种用于免疫学研究的常用实验工具,其利用磁性珠子表面的羧基官能团结合特定的抗体分子实现目标蛋白或分子的富集和纯化。
本文将对羧基磁珠偶联抗体的原理、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羧基磁珠偶联抗体的原理羧基磁珠偶联抗体技术是一种利用磁性珠子上表面的羧基官能团结合特定抗体分子实现目标蛋白或分子富集和纯化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将抗体与磁珠表面的羧基官能团进行偶联,例如采用羧基-胺化学反应(EDC-NHS反应)等交联技术,从而实现抗体的高效结合。
此后,将该偶联物加入样品体系中,目标分子会高效结合到磁性珠子表面,而非特异性大量结合于背景物质上,从而实现目标蛋白或分子的快速富集和纯化。
二、羧基磁珠偶联抗体的制备方法(1)磁性珠子的悬浮液制备首先,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磁性珠子(如聚合物磁珠或硅胶磁珠),将其取出并在磁性力场下沉淀。
接着,使用磁性珠子表面稳定剂(例如Tween20)和其他化学试剂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和活化,制备羧基化珠子悬浮液。
(2)抗体偶联将目标抗体按照体积比加入悬浮液中,并搅动反应一段时间。
加入羧基活化交联试剂,如EDC和NHS,进行交联反应。
通过洗涤和离心,去除剩余的试剂,得到羧基磁珠偶联抗体。
(3)应用制得的羧基磁珠偶联抗体,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富集和纯化,如蛋白质、核酸、糖类等。
其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分析检测、免疫印迹、免疫染色、酶标记、患者体内药物动态监测,等等。
三、羧基磁珠偶联抗体的应用(1)生物分析检测磁珠偶联抗体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分析中被广泛应用,其技术的独立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磁珠偶联法不仅可以对高丰度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同时还能够快速、稳定地分离寡肽、肽类、多肽、基因、DNA等生物分子物质。
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生医、食品安全检测、化妆品等。
(2)临床医学磁珠偶联法能够在病人的外周血液中寻找和规律分析少量的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 (ctDNA)。
2023年注射用奥马珠单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注射用奥马珠单抗行业市场分析现状注射用奥马珠单抗(Omabruzumab)是一种抗体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
市场分析是对行业现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估,以帮助企业制定战略方案和决策。
以下是注射用奥马珠单抗行业市场分析的内容:1.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行业数据显示,注射用奥马珠单抗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这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于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的需求增加。
2. 竞争格局:目前,注射用奥马珠单抗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辉瑞、罗氏等国际制药公司。
这些公司在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投入研发,并寻求与国际公司合作。
3. 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射用奥马珠单抗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传统的疾病治疗需求外,还有一些新型疾病的发生和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重视,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4. 市场机遇和挑战:注射用奥马珠单抗市场具有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市场机遇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科技创新的推动。
然而,市场也面临着技术进步的压力、政策风险等挑战。
5. 发展趋势:未来,注射用奥马珠单抗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要求将更高。
因此,企业在研发、生产和营销过程中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临床数据的支持。
总体而言,注射用奥马珠单抗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
然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竞争环境,不断提高研发和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优势。
抗体偶联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体偶联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抗体偶联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用于将抗体与其他分子或药物结合起来,以发挥其特定的生物活性或治疗效果。
通过将抗体与不同类型的载体结合,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如药物递送、免疫治疗、诊断等。
本文旨在探讨抗体偶联的不同类型以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抗体偶联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类似物偶联和共价偶联。
类似物偶联是指将抗体与类似抗体的分子结合,如单克隆抗体与重链抗体结合。
这种偶联方式可以利用类似抗体的结构相似性,增强抗体的亲和力或稳定性,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共价偶联则是指将抗体与其他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
常见的共价偶联方法包括化学交联、酶标记、放射标记等。
这种偶联方式可以使抗体与其他分子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目标分子的靶向治疗或荧光显影。
抗体偶联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通过将抗体与抗肿瘤药物结合,可实现肿瘤靶向治疗,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另外,抗体偶联还可以用于免疫检测,通过将抗体与荧光物质或放射性示踪剂结合,可实现疾病标志物的快速检测和定位。
总之,抗体偶联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
不同类型的抗体偶联方式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疾病治疗、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抗体偶联类型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探索,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南,帮助他们快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简要介绍抗体偶联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我们将阐述抗体偶联在医疗和诊断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我们将介绍抗体偶联的两种常见类型:类型A和类型B。
对于每一种类型,我们将详细讨论其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
2024年单克隆抗体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单克隆抗体市场前景分析简介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抗原的分子,由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
它们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因此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通过对单克隆抗体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市场概述单克隆抗体市场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在治疗、诊断和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单克隆抗体市场在未来几年内有望持续增长。
应用领域肿瘤治疗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抗体药物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随着对肿瘤免疫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被开发并成功应用于肿瘤治疗。
预计未来肿瘤治疗领域将成为单克隆抗体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组织和器官导致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干扰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目前已经有多个单克隆抗体药物成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
未来随着对免疫调节的深入理解,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传染病诊断单克隆抗体在传染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特定病原体的抗原进行识别和结合,单克隆抗体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传染病的检测和诊断。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费托脱单抗用于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
预计未来传染病诊断领域的需求将继续推动单克隆抗体市场的增长。
技术进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研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单克隆抗体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和人源化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新药物的研发更加高效和精确。
此外,独特的质粒表达系统、转基因动物模型等技术也为单克隆抗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ADC药物分析检测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ADC药物分析检测
ADC抗体偶联药物是治疗肿瘤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新型生物药物,由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化学毒素和偶联剂组成。
ADC抗体偶联药物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小分子
化学毒素的强杀伤性结合,有针对性的消灭肿瘤细胞或癌细胞。
由于抗体偶联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其质量和安全性,在人工合成该药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次品”,如未发生偶联的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素,以及未在预定位点发生结合的药物等,导致药物不能发挥预期的药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
因此有必要对其组成、结构、药效、安全性和药物抗体偶联比(DAR)等进行严格的分析检测,帮助生物制药厂商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生物药物。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使用Thermo公司最新推出的Obitrap Fusion Lumos质谱仪结合Nano-LC纳升色谱技术以及专业生物信息学分析团队,能快速、准确的为您提供专
业系统的ADCs药物分析服务技术包裹,还可对ADC药物结构、DAR、药效和安全性等进行全面评估,欢迎免费咨询。
流式抗体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流式抗体行业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流式抗体技术是一项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它能够同时分析和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并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
流式抗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肿瘤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对流式抗体行业进行详细分析,并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市场规模和需求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流式抗体市场从2015年的5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包括免疫疾病的高发率、癌症的增加、以及生物药物研发的快速进展。
此外,临床流式抗体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市场的增长。
流式抗体技术在癌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
癌症的高发率,使得流式抗体在肿瘤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另外,免疫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需要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和深度免疫监测。
这些市场需求都推动了流式抗体技术的发展。
3. 市场竞争格局全球流式抗体市场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主要有美国BD公司、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德国Miltenyi Biotec公司和美国生命技术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等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公司具有全球范围的销售和客户网络,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线。
此外,一些国内企业也在积极进军流式抗体市场,如中国BD、南京哲美等公司。
随着市场的发展,流式抗体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
目前,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产品种类和品牌影响力方面。
在产品质量上,公司需要确保抗体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在产品种类上,根据市场需求扩展产品线,包括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多配体芯片等多样化产品。
品牌影响力是决定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去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4. 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流式抗体行业也面临新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弹:在研抗体偶联药物及市场分析 1•上市抗体偶联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80s,将抗体与细胞毒药 物偶联产生协同作用, 同时通过抗体将药物直接输送到靶细胞。 然而早期产品的临床效果并 不尽如人意,由于偶联技术、靶向性、有效性等受限,完整的抗体偶联药物在血液不稳定。 偶联技术的发展以及诸多靶标的发现催生了第二代抗体偶联药物, 它们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有 了很大提高,足以将细胞毒药物输送到靶细胞。 抗体偶联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2011年,FDA批准了 CD30特异性的 Adcetris (bre ntuximab vedoti n, SGN-35)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 'lymphoma )和系统性间变 性大细胞淋巴瘤 (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该药由三部分构成: 嵌合IgG1抗 体CAC10+微管聚合抑制剂 MMAE (Monomethyl auristatin E)+可被蛋白酶裂解的连接子,cAC10 能够特异性识别 CD30, MMAE则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该药由 Millennium (The Takeda Oncology Group)和Seattle Genetics共同研发,享有专利保护的连接子和偶联技术( cytotoxic platform technology)出自Seattle Genetics公司。由于病人数量相对较少,该药在美国的年 销售额(2011-10至2012-09 )为1.36亿美元。 2013 年 2 月,Genentech 研发的 Kadcyla (ado-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获得 FDA 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III临床研究显示Kadcyla优于拉帕替尼+卡培他滨。 Kadcyla也是由三部分构成:曲妥珠单抗 +微管聚集抑制剂 DM1 +连接子,曲妥珠单抗靶向 HER2,本身也已被批准治疗乳腺癌, DM1是天然产物 Maytansine衍生物,能够与微管长春 花位点结合,产生细胞毒作用。 DM1的细胞毒作用比标准化疗高 100-10000倍,由于曲妥 珠单抗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该药的毒性比单纯使用 DM1低。该药的连接子及偶联技术 (Targeted Antibody Payload ADC technology )出自 ImmunoGen 公司,Genentech 获得了其专 利许可。 2•在研抗体偶联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的核心是偶联子及偶联技术( ADC platform tech no logy ),而主导这项技术的 两家公司是 Seattle Genetics和ImmunoGen,各大公司的在研项目多与在这两家公司的合作 下展开,Genentech和Pfizer自己也在投资做前期研究。在研抗体偶联药物: (partner^ Product mD匚 Lead Nk>tabUvi«b R enntiy k unched RCM
hTGtnittiiiH li III mriuri
托 日1H?
| T-CHM 11
H ER Pf; rt-tdfic: mAli LhiLml LoDMl EMILIA. MARIANNE. 加
KJ THERESA
Ahdse Nil
(CMC-1! 441 to caiich«arriictfi Nofl「Hodiqfc iiti\ |卉吋乩
ALL
—
Phu無
1 nn^UuFitjmiah mcHliiirrH nc FlMGN QOll sprrrtir mA h linked to DM 1 Sriwllrril rnulTir^r^c nFma
|卩。 NORTH
CiHldf at霑空 Glf^ihd! Lirtrk|j|1Mh udAtJriitCDX-Oll) CRN MB • ilU mAh hnif-d 诂 MMAE Haq 占 1 I^IV EMERGE RCM
111?■'Giri iwilw h
iSBdLlkf 幼 RGrJSOT urid tcurrabirulKjrb wiLhrltUklllidb)
匚DM叫严皿匸(RG-7悶 > 柯
CD 皿*die帆G-巧弼]mAb lir-ktHj toMMAE or MMAf
FdlliLuiur lyuiphiiiiT]軌
DLBCLCLLiP^
Prc«yui Fiidrsr^-d |S«Llie 匸f tiL# PSMA.ADC P SMA^peciriL niAii linked toMMM Q-tdllLeH 一
barxrfi llmrTiurioGcn* W4W CD LS-sprcWit rnAb Nn ked to[)U4 DLBCLBffillALL 二
3•市场分析 两种利益驱动着抗体偶联药物的研发, 一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新的专利, 二是抗体药 物协同作用产生的高额溢价。使用 Adcetris每年的治疗费用在100000美元,而使用Kadcyla 每月的治疗费用也高达 9800美元。 欢迎下载 2
在Seattle Genetics和ImmunoGen取得巨大成功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抗体偶联药物拥 有美好未来,下一代连接子、偶联技术以及新的靶点都是创新的机遇。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最 关心的问题:抗体偶联药物能否从肿瘤扩大到其他适应症? Ref: Nat Rev Drug Discov. 2013, 12(4), 259-260.
抗体偶联药物(ADC )的涅槃重生 文/郭雷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是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连接起 来,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将细胞毒药物靶向肿瘤, 进而降低化疗中常见的药物非特异性的全 身毒性。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80s ,, 但是直到 2000 年,首个抗体偶联药物 gemtuzumab ozogamicin (商品名 Mylotarg , Pfizer研发)才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但由于偶联技术、靶向性、有效 性等受限,完整的抗体偶联药物在血液不稳定,导致致死性毒性的产生,于 2010年撤市。 这使得本就不明朗的 ADC药物研究,更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随着Takeda/Seattle Genetics 通过对原有技术的改进,利用自己的新型抗体 偶联技术开发了 brentuximab vedotin ( SGN-35,商品名Adcetris,)新型抗体偶联药 物,并与2011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2013 年抗体偶联药物再次取得突破, Genentech/ImmunoGen 联合开发的Ado-trastuzumab emtansine ( T-DM1,商品名Kadcyla )被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这是首个 针对实体瘤的抗体偶联药物。随着这两个药物的研发成功, ADC药物再次以火热的状态进 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1、 进入临床阶段 ADC药物 截至目前大概有30多种ADC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表 1 ),统计表中30种药物 针对适应症发现,其中仅有 4种药物针对实体瘤。主要原因:抗体难于透过毛细管内皮层 和穿过肿瘤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的深部。 而使用抗体片段,如Fab,制备分子量较小的偶 联物,可能提高对细胞外间隙的穿透性,增加到达深部肿瘤细胞的药物量。因此 抗体的小 型化或适度的小型化将会是研制ADC 药物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 ImmunoGen 、Seattle Genetics 在现有 ADC药物研发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这得力 于他们成熟的抗体偶联技术一一利用天然抗体自身的赖氨酸和半胱氨酸中的巯基偶联药物 (non-specific )。 2、 如何才能成功开发出一种 ADC药物? 一种成功的ADC药物(图1所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合适的靶点(Tumor Antigen )、 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Antibody )、理想的偶联子(Linker )、高效的药物(Cytotoxic Drug )。
图1 ADC 结构 第一、靶点选择的依据 现在ADC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作用,因此在选择靶点时,理想的靶点抗原,应在在肿瘤 细胞表面过量表达,但是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或者极少表达。其次当 ADC药物中抗体和靶 点集合后,可有有效内化,进入细胞内释放药物,对靶细胞进行杀伤。 第二、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An tibody specificity, affin ity, and pharmacok in etics 抗体和靶抗原的高亲和力是 ADC有效起到靶向杀伤的核心所在,一般认为亲和力指数 KD 欢迎下载 3
10 nM是对抗体的基本要求。在这基础上,在筛选免疫原性低,半衰期长,在血液中稳定 的抗体。 第三、偶联子( Lin ker ) 的选择 select ion and in tracellular drug release 理想的linker既可以在血液中维持稳定,又可以在靶细胞有效释放药物。现在常用的Linker 可以分为两大类: cleavable linkers 和non-cleavable linkers。目前研究中发现,已 有 7 个 B 细胞受体(CD19, CD20, CD21, CD22, CD79b, and CD180) 使用 cleavable linkers 可以起到有效的效果。相反,在使用 non-cleavable linkers 时只有 CD22 和 CD79b抗原可以跟抗体结合后,有效的将 ADC转运至溶酶体,并把药物释放出来,杀伤 靶细胞。因此在选在使用那种 linker时必须结合靶点的自身性质进行选择。 第四、细胞毒性药物的选择 由于抗体进入体内后,能有效进入肿瘤部位的约占总量的 0.003 -0.08% ,因此就需 要药物对靶细胞具有高效,高灵敏的杀伤作用 (free drug IC50: 10-11 -10-9M)。目前常 用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 microtubule in hibitors and DNA-damagi ng age nts 。
3、ADC发展趋势 3.1 定向偶联技术(Site-specific conjugation )
目前走在开发最前列的 ADC药物均使用传统的偶链技术 (no-specific conjugation ), 最大的缺点就是得到的产品是一种每个抗体载有不同药物分子数的混合物) ;无法实现特定 位置偶联药物,更重要的是临床评价难得到均一数据( eg , PK)。针对这些缺点,定向偶 联技术成为各大公司追逐的热点。使用定向偶联技术可以使每个抗体上携带相同数目的药物 分子数,得到均一性的 ADC药物。利于药效学的研究和评估。并且在临床中能够得到更加 稳定有效的效果。其中 Ambrx 的Un atural Ami no acid (pAcPhe )技术更有应用及推广 前途。 表 2 non-specific 禾口 site-specific 技术比较 1每个抗体偶联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