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2020年中医执业《伤寒》《温病》30条

【0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 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症。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 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 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1-
【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 可下也。但伤寒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慎不可再攻也,以粪早为无湿矣。
《湿热病篇》 【0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少阳病篇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病篇 -1-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病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 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 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厥阴病篇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叶天士《温热论》

• “到气才可清气” • “才可” ----清气法使用的时机 • “清气”----不仅指清气法,而是泛指治疗 气分证的方法,包括清气法、攻下法、化 湿法、和解法等。 ----- 指清气泄热法, 仅气分治法代表 .
• 章氏还提出津不上承而见燥渴,尚有因阳虚而寒, 饮停于胃而致者,清窍壅塞亦有因头中寒湿而致 者。 • 总之,各家之说均可开拓思路,加深对原文的理 解,且对临床正确辨证治疗亦有指导意义。
讨论
• “其病有类伤寒”如何理解? 如何鉴别 ? • 湿热证初起临床见证,发热、恶寒、头痛、少汗、 口不渴,确类似伤寒,如《温病条辨》中所说湿 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 • 但仅指某些证候类同(因寒与湿俱为阴邪之 故),其本质是不同的,叶氏在此从传变情况来 区别。
• [释义] • 本节概括了温病的辨治纲领。论述了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病位浅深和各个 阶段的治疗大法。
• 1.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 卫——为阳气的一部分,其性骠悍,行于脉外,有 卫外功能。 •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 一。 亦指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功能。 • 营——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为血之浅层、前身。 • 血——与营均来自水谷精微,为营气所化。
• 5.温病与伤寒的异同: •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 1.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发展传变均是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温病的辨卫气营血 与伤寒的辨六经均说明由表入里。由浅入 深的病理过程.-----辨证意义同. • 2.《伤寒论》中亦有用卫气营血来分析病机 变化。 “卫气不和”、“卫气不共荣气谐 和”、“卫强荣弱”、“血弱气尽”、 “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等 .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温病题库与参考答案

温病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潮热便秘,胸腹胀满,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脉右寸实大,苔黄腻。
其病机为:A、肺热腑实B、痰热结胸C、热灼胸膈D、邪热壅肺E、肺燥肠闭正确答案:A2、春温气热兼表证应选用:A、玉女煎加减B、凉膈散C、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D、银翘散加减E、寒解汤正确答案:E3、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景岳全书》D、《伤暑全书》E、《温病条辨》正确答案:E4、凡温病出现白㾦,即说明是由:A、湿邪为病B、温毒为病C、湿热为病D、温邪为病E、湿浊为病正确答案:C5、温病出现大便秘结时,忌用苦寒攻下。
是因为:A、津枯肠燥B、下后邪气复聚C、平素体虚D、里实而阴伤E、郁热积滞正确答案:A6、具有清心开窍作用的方剂是:A、大定风珠B、至宝丹C、羚角钩藤汤D、参附龙牡汤E、菖蒲郁金汤正确答案:B7、一青年因发热十天,于九月十六日入院。
初起寒热身痛,胸闷心烦,近一周来,患者午后恶寒,继则发热,夜晚尤甚(体温40℃左右),至翌晨汗出热减,伴有胸腹灼热,胸闷心烦,渴不多饮,舌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其诊断和辨证为:A、伏屠病(暑湿困阻中焦)B、湿温病(邪阻中焦,湿热并重)C、湿温病(邪遏卫气,湿重热轻)D、暑温病(暑湿弥漫三焦)E、伏暑病(邪郁少阳)正确答案:E8、温病的概念中不包括:A、预后B、病机特点.C、证候特点D、病因E、属性正确答案:A9、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者,其治法是:A、宣表化湿B、温化寒湿C、辛温解表D、和解表里E、通阳利水正确答案:A10、大头瘟初起,毒犯肺卫,治宜:A、清热解毒,滋养胃阴B、清热解毒,行瘀止痛C、解毒消肿,攻下泄热D、清热透表,宣肺泄热E、透表清暑,渗湿泄热正确答案:D11、宣气化湿解表,苦渗通利和里的方剂是:A、藿香正气散B、雷氏清凉涤暑法C、新加香薷饮D、枳桔栀豉汤E、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正确答案:D12、《温热论》中指出:湿温病大便硬。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温热论前十二条

《温热论》(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温病学》背诵条文

温病学《温疫论》原病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
温疫初起★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
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
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论气所伤不同所谓杂气者,虽曰天地之气,实由方土之气也。
盖气从地而起,有是气则有是病。
标本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
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温热论》★[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二]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三]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四]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五]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也,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叶天士《温热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温病的病变主要症结及要领,湿温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种热病,湿热病邪有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等致病特点,叶氏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在他
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阳在利小便这一治则,这对后世及我
们现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湿温病的湿是有内外湿邪相合而成,外湿是从外界感受而生的,内湿多有脾胃失建自内而生,凡是嗜好饮酒的人,大多湿邪蕴藏于里,一旦再受外湿,则必内外结合成湿温病,为什么会
这么说,因为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照,故湿邪为病多以中焦脾胃
为重心,而温为热邪,湿属于阴,湿热互结,其性粘腻难解,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炙,造成阻遏清阳之势,若此时不开,则热不清,湿不化,如以温除湿,必助邪热,如以寒
凉清热,有助湿成浊,以至于越清邪越甚,故治疗湿热之症只有用河间的分消宣化之法,通
利小便,使弥漫于三焦的阴霾之湿热之邪气从膀胱而去,若阴霾重浊之邪即消,那阳气就通了,病就痊愈了,而阳气的通和不通,可以从小便的利和不利来判断,若小便利则阳气通,
邪有去路,病易愈,小便不利,阳气不通,那可以加重利小便的药物如可以选芳香利湿的药物,如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等,这样阳气通了,开降有序,气化有权,病就可以治愈了,例如:阿xx,男,32岁,病历号是010234,病程5天左右,于2011年7月20日由于天
气炎热,在天地干农活回家以后饮凉水500毫升左右,于第二日晨起出现头重如裹、身热不甚,T:38℃自认为是感冒了,口服感冒药物没有好转,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仍然
没有好转,于第5日转入我院治疗,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我科,入院时主要是发热,T:39.5℃左右,身重肢卷,头晕如裹,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大便溏稀,小便混浊,T:39.5℃,P:85次∕分,R:21次∕分,BP:120∕70mmg,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查血常规:WB C:
4.8×109∕L,N E U T:70﹪,淋巴:30﹪,肥大氏反应:阴性,抗链“O”:阴性,血培养:未见致
病菌生长,中医辨证属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邪遏卫气之证,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口服药物
当晚体温在38.5℃左右,5付以后体温渐渐正常,10服药以后好转出院。
本证卫气同病,故
给予藿朴夏苓汤宣化表里之湿,本方用淡豆豉,杏仁宣肺解表,肺气宣化,则阻已化,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芳香化湿,燥湿理气,使里湿除而气机得畅,猪苓,赤茯苓,泽泻淡渗
利湿,为湿邪寻求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路,这个方子有升上、畅中,渗下的作用,
渗下就是小便利,小便利则湿邪祛,湿祛则热孤,故本病就痊愈。
其次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中的通阳和温阳是不同的,通阳是指湿热之邪阻遏阳气,用利小
便之法,湿从小便而利,湿祛则热孤,阳气就自通了,而本身阳气是不虚的,仅仅是阳气被
湿邪遏阻,此时用芳香化湿的药物使气机宣通,小便通调阳气自透了,就上列来讲由于湿郁
卫表,则出现了头重如裹的表现,看似阳气不足头目失去濡养所出现的症状,但是实际上是
湿重阳气被遏的一种表现,而用了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芳香化湿,燥湿理气,使里湿
除而气机得畅,上述现象自然就愈了,而温阳是由于阳虚,本身的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及温
养机体而出现的一派寒像,列如,赵XX,男性,75岁,腰膝酸软,怕冷,腰部喜柔喜按,
穿厚衣不能缓解,小便清长,脉沉细。
辨证属于肾阳虚,给予温阳补肾,方以金匮肾气丸口服,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
方名肾气丸者,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也。
方中
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
壮肾中之阳。
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
中医
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
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
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
互根。
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
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
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
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
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
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给予此方口服一月以后上述显现渐
渐好转,此患者属于阳气虚,不能温养机体出现的上述现象,故给予温阳补肾为法即可。
总上所述,在临床上,治疗湿温病均采用叶天士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理论,它与温阳是不同的,它是针对湿热病邪蒙蔽阳气而言,治疗以淡渗利湿,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导,邪祛则热清,病自愈,在临床上每遇此病,均用此法,尤其在大热时爆冷饮以后,出现身重肢卷,头晕如裹,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大便溏稀,小便混浊,屡试有效,值得临床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