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
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多样 化 。本 文拟 借用 认 知语 言学 这一 观点 , 以期对 这
一
现 象提 供新 的解 释 。
一
、
文 献 综 述
近年来这一语法现象再度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其中有对其描述与分类的如郭继懋1956等有对其从配价语法的角度研究的如袁毓林1992还有用tg框架中的格理论对其研究的如徐杰19992001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第2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 死” 为什 么 有 “ 主语 + 动 词+ 宾语 ” 这 种 二价 动 词 才有 的句子 结 构 的问题 依然 没有 得 到解释 。 与 以上 描 述研 究 不 同的 是 , 徐杰 ( 1 9 9 9 、 2 0 0 1 ) 用
要课 题 之 一 。对 于 不 及物 动 词 同 时带 宾 语 和 主语 的 现 象 ,五 十 年代 在 主语 和宾 语 的大 讨 论 中有 过激 烈 的争 论 。近年来 , 这 一语 法 现象再 度 引起 了学 者 的兴 趣, 其 中 有对 其 描述 与分 类 的如 郭 继 懋 ( 1 9 5 6 ) 等, 有 对 其 从 配 价 语 法 的 角 度 研 究 的如 袁 毓 林 ( 1 9 9 2 ) , 还 有用 T G框 架 中 的格 理 论 对 其 研 究 的 如 徐 杰 ( 1 9 9 9 、
2 0 0 1 ) 。我们 认 为 , 他 们 在论 述 时都 依 据 了共 同 的理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宾结构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双宾结构的研究,对它们的定义、类型、特征以及相关语用讨论进行概述,并归纳总结双宾结构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其存在的不足。
本文进一步指出双宾结构的研究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空缺,这是当今双宾结构研究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双宾结构;定义;特征;语用1言近年来,汉语双宾结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在汉语系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多学科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文以《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为题,就双宾结构的定义、类型、特征以及相关语用研究,作一次总结和梳理,以期为今后双宾结构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宾结构的定义现代汉语双宾结构是一种具有双重宾语的句式结构,它由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补组成,而宾补又分为两种形式,即宾补动词和宾补介词。
它本质上是一种复合的句法结构,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一系列语法要素共同组成。
从功能上看,双宾结构可以实现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达两种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句子的信息传递效率。
3宾结构的类型双宾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即一阶双宾结构,二阶双宾结构和非双宾结构。
一阶双宾结构包括宾补动词和宾补介词两种形式,可以实现对一因素的解释和描述;二阶双宾结构又分为双宾补动词结构和双宾补介词结构,它们可以实现对两个因素的联系和比较;而非双宾结构不涉及宾补,只是由宾语加上宾语后的其他句法要素组成,无法实现宾补动词和宾补介词的功能。
4宾结构的特征双宾结构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客观性:双宾结构可以描述一种客观的情况和事实,是一种客观的表达方式;(2)主观性:双宾结构也可以表达主观的观点,揭示主观的语言功能;(3)可变性:双宾结构具有可变性,可以在无限的结构变化中表达出不同的语义;(4)语义覆盖范围广:双宾结构多用于表达动作、方向,还可以表达态度、感情和关系等;(5)逻辑性:双宾结构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以表达出客观事件本质的逻辑关系;(6)语义精细性:双宾结构可以提供精细的语义描述,可以表达出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非受事动宾式复合词的结构义及其对语素义的影响

语素 义
衍 生新 义
一
、
引
言
( 一 )关 于结 构义
吕叔 湘先 生 ( 1 9 8 0: 6 6 7 ) 曾经 说过 : “ 在 人 们 的语 言 活 动 中 出现 的意 义是 很 复 杂 的 。 有 语言 本 身 的意义 , 有 环境 给予语 言 的意 义 ; 在 语 言本 身 的意义 之 中 ……有 单 字 、 单词 的意 义, 有 语 法 结 构 的意 义 。 ” 谭景 春 ( 2 0 0 0: 6 9 —7 6 ) 也认为 : “ ……词 有 词 的意义 、 结构 有 结 构 的意 义 、 句 子 有句 子 的意义 , 也 就 是 词义 、 结构 义 、 句 式 义 。 ……结 构 义 是 结 构本 身 表 示 的
( - )本文 的研究对象
非受 事 动宾式 复合 词是相 对 于受事 动宾 式复 合词 而言 的 , 是指 复 合词 语 素 间 的语 义 结 构 不是 “ 动 +受事 ” 的动 宾式 复合 词 。 吕叔湘先 生 ( 1 9 7 9 : 7 1 , 7 2 ) 指出 : “ 从 语义 方 面看 , 名 词 和 动词 之 间 , 也就 是 事 物 和动 作 之间 , 可 以有 多种 多样 的关 系 , 决不 限于 施事 和受 事 。 ‘ 施 一 动一受 ’ 的句子 , 论数 量确 实是 最多 , 可 是论 类别 却只 是众 多种类 之一 。 ” 名词 “ 除代 表 施 事 和受 事 外 , 有 的代 表 工具 , 有 的
2 4 辞 书研 究 2 0 1 5年 第 3期
切片 团①把物体切成薄片。
结盟 团 结 成 同盟 。
上文左 项为 “ 动 +结果 ” 的非 受 事动 宾 式 复合 词 , 右 项 为其 在 《 现代 汉语 词 典 》 第 6版
非作格双宾句数量宾语的信息结构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umeral-classifier Constituents in the Case of Unergative Verbs with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 作者: 朴珍玉
作者机构: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出版物刊名: 汉语学习
页码: 33-4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信息结构 双事件 非作格动词 双宾语 数量成分
摘要:根据“非宾格假说”,非作格动词不能带宾语。
带双宾语更是违反动词论元结构的非常规现象。
以往研究无论是从论元结构的角度,还是从事件结构的角度,都无法对非作格动词
带双宾语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结合信息结构理论,从直接宾语必须是数量宾语这一特点
入手,指出双宾结构的特殊性,重新分析数量宾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必要性。
汉语“领主属宾句”研究综述

汉语“领主属宾句”研究综述武梦娇【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领主属宾句”是汉语中一种颇具研究价值的句式结构。
对其研究涉及“格理论”、“论元结构”、“非宾格假说”等理论。
研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非宾格动词为何同时携带主语和宾语?主语和宾语的题元和格分别是什么?领主属宾句是如何生成的?该文对这一句式的研究发展过程作一综述。
%“Possessor-Subject Possessee-Object Sentence”is a syntactic structure worthy of research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research of this structureinvolves“Case Theory”,“Argument Structure”,“Unaccusative hypothesis”and so on. Disputes regard-ing this structure mainly include:How can the unaccusative verb take a subject and an object? What are the theta roles and cases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How is this structure deriv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urse of“Possessor-Subject Possessee-Ob-ject Sentence”in Mandarin Chinese is reviewed.【总页数】2页(P252-253)【作者】武梦娇【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相关文献】1.从话题结构看汉语"领主属宾句"的生成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J], 朱乐红;彭智勇2.日语自动词被动句和汉语领主属宾句对比研究 [J], 吴恒;宋本超3.功能语类的移位性特征与话题/主语优先的类型学差异——以英语there-be存现句和汉语领主属宾句的推导生成为例 [J], 马志刚4.汉语领主属宾句的句法推导研究 [J], 戴慧琳5.汉语“领主属宾句”研究综述 [J], 武梦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20年古汉语动词研究综述_武振玉

近 20 年古汉语动词研究综述武振玉 周晓凤〔摘要〕动词在古汉语词类系统及词汇系统中均居重要地位, 但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 相关研究却比较冷清, 研究成果亦比较有限。
近 20 年来随着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相关研究成果也明显增多 。
从研究对象 看, 这些研究可大别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 前者又有专书研究和共时断代研究的不同, 后者则有通史式演 变研究和断代式演变研究两种 。
其中专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但断代研究还有许多空白, 亟待加强。
从研究内 或侧重语法研究, 或侧重语义研究, 或两者并行。
从研究方法看,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共时与历时相结 容看, 合、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均已开始被有效地应用 。
同时, 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全方位地研究古汉语动词也取得 如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动词类聚和运用配价理论研究动词组合就是其代表 。
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动词; 共时研究; 历时研究; 专书研究; 专类动词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07JA740014 ) ; 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 2010ZZ045 ) 〔作者简介〕武振玉, 1963 年生, 历史学博士,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吉林 长春 130012 ) ; 周晓 1965 年生, 凤, 吉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H10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2) 04 - 0267 - 04动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 , 这 类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是语义系统和基本词汇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词类相比, 动词在句法结 构中活动能力最强, 大部分词类都要跟它发生一定 的组合关系; 从历史更替看, 动词是变化较大的一 类, 在汉语词汇系统的古今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 。
但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 动词研究却比较冷清, 研 究成果不多, 理论探索也相对滞后。
英汉存现动词非宾格性的症结及解释

英汉存现动词非宾格性的症结及解释田艳艳【摘要】I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grammar, it is believed that existential verbs are accusatives. Bu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many existential verbs which violate this hypothesis.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four kinds of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then offers a new account for it according to lexical mapping and structure coercion theory. It is argued that all the verbs in the lexicon has language universal feature, only in some special structure can they show some individual feature, such as transitive feature, unaccusative feature, etc. Besides, it puts forward that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al stative coercion is the base on which those verbs appearing to be “transitive and “unergative verbs a re derived into accusative verbs in existential saructure.%生成语法框架下认为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但在英汉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例子,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成为了一个症结。
也谈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 (上)

摘要:本文在“无受格动词假说”和“布尔兹欧定律”理论框架下,对汉语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与理论探讨。
无受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是同属一元动词中,处于鲜明对立的两类不及物动词,但大都牵涉到带“宾语”现象,因此有学者提出将一元动词不加区分,进行统一处理的观点。
本文认为不太合适,指出将一元动词带“宾语”皆归因于及物动词用法引申生成的理论站不住脚。
本文经过考察分析与理论研究,提出非作格动词带施事宾语,无受格动词中的被动词、作格动词和存现动词带的都是受事宾语的假设,既有语言理论依据,又有语言事实的支持。
关键词:一元动词带宾语;无受格动词;非作格动词;述补结构(使成式);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一长期以来,语言研究一直沿袭根据能否带宾语把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的传统语言学理论。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格局由于语言学家perlmutter(1978)的“无受格动词假说”,和burzio(1986)的“布尔兹欧定律”的相继问世才被打破。
因为语言学家发现英语、意大利语和世界其他一些语言中的“不及物动词”存在着鲜明的内部对立,其中有些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常常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使“不及物动词”好像带上了宾语,而其他的一些不及物动词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无受格动词假说”将传统语法所规定的不及物动词分为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完全不同的无受格动词(即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类。
按照动词论元结构规定,只有一个论元的无受格(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都是一元动词。
然而无受格(非宾格)动词只有内论元,没有外论元。
由于无受格动词既不能指派外论元的论旨角色,也不能给内论元名词组赋格,因此,处于其补语位置的名词组不得不移位到主语位置得到主格以满足格鉴别式(case filter)。
但是内论元还可以留在原位不用移位,形成所谓的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
而非作格动词只有外论元,没有内论元,不可能像无受格(非宾格)动词那样带宾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她 丢 了四 本 书 。 .
如 何 用 乔 姆 斯 基 的普 遍 语 法 理 论 来 解 释 汉 语 中 这 一 语 主 格 , 要 么 领 有 名 词 “ 冕 ”前 移 到 主 语 位 置 也 从 屈 折 词 王 言 现 象 ,近 年 来 成 为 了研 究 的 热 点 。 对 此 ,不 同 的 学 者 做 I F 获 得 主 格 。那 么 留 在 原 位 置 “ 亲 ”的 格 从 哪 里 获得 NL 父
等 有 语 音 外 壳 的 实语 类 ,也 包 括 没 有 语 音 的 空 语 类 ) 必 须 组 可 以 移 到 主 语 位 置 上 , 即 部 分 格 可 以 和 主 格 发 生 合 并
具 有 格 才 能 进 入 句 法 表 层 ,这 一 语 法 现 象 被 称 之 为 格 鉴 别 ( o b n c m i e) 。
读者 对 此 语 言现 象 有 更 深 入 的 了解 。 二 、基 于格 理 论 的分 析
最 早 真 正 对 汉 语 非 宾 格 动 词 带 宾 语 现 象 进 行 理 论 解 了格 ,最 终通 过 了 格 鉴 别式 。
释 的 是 徐 杰 ( 9 9 。 徐 杰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用 生 成 19 ) 部 分 格 是 B l t i ( 8 e1 t e 1 8)在 研 究 芬 兰 语 后 提 出 9
语 言 理论 研 究
豢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
口 王 华
摘 要 :普遍语 法认 为非宾格动词不能指派宾语,但在 汉语 中却有很 多违反这一定律 的句子 ,如何从理论上 解释这一现象便 成为了一个难点。本文综述了近 些年四种理论对这一语 言现 象的解释,即 固有格理论解释 ,格传 递理论 分析 ,轻动词理论解释和作格化理论分析 ,以期读者对此语言现象有 更深入的 了解 。
关 键 词 :非 宾 格 动词 固有 格
引言
格传递
轻 动词
作 格 化 ( )受 时态 [ T N E 特 征 的 IF 管 辖 的名 词 词组 从 二 +E S] NL
一
、
按 照 乔 姆 斯 基 的普 遍 语 法 理 论 , 世 界 上 所 有 语 言 具有 该 I F 获 得主 格 NL 相 同 的 底 层 结 构 。在 对 动 词 的论 述 上 ,普 遍 语 法 认 为 世 界
上 所 有 语 言的 动 词 可 分 为 一 元 、 二 元 或 者 三 元 动 词 。 ~ 元 ( )名 词N 三 的指 示 语从 N 获得 所 有 格 处 按 照 乔 姆 斯 基 的 观 点 ,所 有 格 是 一 种 固有 格 。 名 词 充
动 词 在 句 法 上 和 不 及 物 动 词 相 对 应 , 二 元 或 者 三 元 动 词 则 当 固有 格 授 格 成 分 时 , 可 以将 格 位 指 派 给 受 自 己题 元 标 记 和 及 物 动 词 相 对 应 。 一 元 动 词 又 可 以分 为 普 通 不 及 物 动 词 的 名 词 词 组 。 固 有 格 不 同 于 结 构 格 , 固 有 格 在 深 层 结 构 中 和 非 宾格 动 词 。 非 宾 格 动 词 只 带 内主 目语 , 根 据 B r i 定 指 派 ,结 构格 在 表 层 结 构 中指 派 。 u zo 律 ,只 带 内 主 目语 的动 词 必 然 不 能 指 派 宾 语 。 但 在 汉 语 中 却 有 很 多违 反 这 一定 律 的 句 子 , 如 :
( )a 王 冕 死 了父 亲 。 1 。 b 张三 棹 了两颗 牙 .
C 王 奶 奶 瞎 了一 只 眼 。 .
( a 王 冕 死 了父 亲。 2) . b 王 冕 的 父亲 死 了。 .
c [P e 了王 冕 的 父 亲] . I 死
在 徐 杰 看 来 , 例 ( )a 例 ( ) b 有 相 同 的 深 层 2 和 2 具 结 构 例 ( ) c 为 了 在 表 层 结 构 上 获 得 格 ,名 词 词 组 “ 2 , 王 冕 的父 亲 ” 要 么 整 体 前 移 到 主 语 位 置 ,从 屈 折 词 I F 获 得 NL
语 法 的 格 理 论 分 析 了 汉 语 非 宾 格 动 词 带 宾 语 的 原 因 。 普 遍 的 。他 指 出 ,部 分 格 动 词 仪 存 在 于 深 层 结 构 , 是 在 深 层 结 语 法 认 为 所 有 名 词 词 组 ( 包 括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名 词 、 代 词 构 中 由 词 汇 项 指 派 给 名 词 性 成 分 的 。 获 得 部 分 格 的 名 词 既
式 。具 有 给 名 词 性 成 分 赋 予 格 能 力 的 成 分 称 为 授 格 成 分 。 从表 面 上 看 , 徐 杰 的 解 释 解 决 了例 ( )a 名 词 “ 2 中 父 乔 姆 斯 基 认 为 ,名 词 词 组 格 源 自管 辖 它 的成 分 ,受 哪 个 成 亲 ”如 何 获 得 格 这 一 问题 ,但 这 一 解 释 在 理 论 上 出现 了一
出 了不 同 的 理 论 解 释 。 本 文 拟 对 这 些 理 论 加 以 综 述 , 以 便
呢 ? 徐 杰 认 为 , 虽 然 一 元 动 词 “ ” 没 有 指 派 宾 格 的 能 死 力 ,但 它 并 没 有 失 去 指 派 部 分 格 的 能 力 。 “ ”指 派 部 分 死
格 给 名 词 “ 亲 ” , 这 样 名 词 “ 冕 ”和 “ 亲 ” 都 获 得 父 王 父
分 管 辖 就 从 哪 个 成 分 获 得 格 。授 格 成 分 和 指 派 的 格 位 有 以 些 问 题 。其 一 , 根 据 普 遍 语 法 , 任 何 规 则 都 应 当 是 普 遍
下三 种 :
的 , 也 就 是 说 适 合 于 任 何 语 言 。如 果 徐 杰 的 解 释 正 确 ,那 么 他 的理 论 应 该适 应 于 任 何 语 言 , 但 我 们 发 现 事 实 并 非 如 兰9 i 此 , 比如 在英 语 中 我 们有 深 层 结构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