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空间词和时间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人们描述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着重讨论现代汉语中空间词到时间词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旨在全面展现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的语言特性和语义表达。

一、空间词研究综述空间词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词汇,用于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距离。

在现代汉语中,空间词在词汇的选择、语法的构成和句法的使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者在现代汉语空间词的语义和用法上做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

在语义方面,空间词的研究主要包括其指示性、方位性、程度性和运动性等。

指示性是指空间词用于指示物体的位置或方向,如“这里”、“那边”等;方位性是指空间词用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或方向,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程度性是指空间词用于描述物体的距离远近或高低,如“远、近、高、低”等;运动性是指空间词用于描述物体的移动或方向,如“进、出、上、下”等。

在用法方面,空间词通常与名词或动词等词类进行搭配使用,构成不同的短语或句子结构。

“在……上面”、“往……里面”、“向……前进”等。

研究者通过对现代汉语文本的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空间词的语义维度和句法结构,为汉语空间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

二、时间词研究综述时间词是描述时间概念的词汇,包括名词、数词、副词和连词等。

时间词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定位和修饰作用,用于表达时间的先后、长短、持续和频率等。

在现代汉语中,时间词的研究主要包括其语义特征、时态和语法结构等方面。

在语义特征方面,时间词的研究主要包括时间点和时间段的划分,时间的顺序和间隔,时间的持续和频率等。

时间词还包括周期性和习惯性的时间概念,如“天、月、年、时、分、秒”等。

研究者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心理语言学实验,深入探讨了时间词的语义维度和时态使用,为汉语时间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时态方面,时间词可以用于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时间点,也可以用于描述动作的顺序和先后。

现代汉语体貌的相关问题述评

现代汉语体貌的相关问题述评

入 ,从2 世纪2 年代开始 ,陆续出现 了一些探讨体 貌 问题 O 0
综 观 上 述 观 点 , “ ”是 动 作 或 事 件 在 时 问 进 程 中所 体
的 著 作 和 论文 。 如黎 锦 熙 《 著 国 语 文 法 》 、 吕叔 湘 《 新 中 处 的 状 态 。 “ ” 是 观 察 事 件 进 行 过 程 中 的 构 成 方 式 ,包 貌 国 文法 要 略 》 、 王 力 《 国现 代 语 法 》 、高 名凯 《 语 语 含 着 动 作 主 体 和 说 话 人 的主 观 态 度 与 意 愿 。 这 个 定 义 涵 盖 中 汉 法 论 》 、 戴 耀 晶 《 代 汉 语 时 体 系 统 研 究 》 、龚 千 炎 《 现 论 三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现 代 汉 语 的 时 制 表 示 和 时 态 表 达 系 统 》 、 左 思 民 《 代 汉 现 ( 、 下 )》 、杨 平 《 词 重 叠 式 的 基 本 意 义 》 、 陈 前 瑞 上 动 《 语 体 貌 系 统 研 究 》 等 都 对 体 貌 的 定 义 、层 次 分 类 做 了 汉 界 定 和 分 析 。 由于 人 们 对 体 貌 的认 识 和 内 部 区 分 存 在 不 同 分 类和 表 达 方 式等 做 … 些梳 理 。
(’)关 于 “ 貌 ”定 义 的界 定 一 体
体貌又 叫 “ ” “ 体 时态 ” “ 态 ” 等 , 是 语 法 学 界 关 式在 不 同情 况 下 也 可 能表 达 不 同 的语 法 意 义 。 动 注 较 多 的 语 法 范 畴 之 一 。 关 于 “ 貌 ” 的 定 义 , 学 术 界 大 体 第 三 , “ ” 是对 动 作 或 事 件 的 客 观 观 察 ; “ ”往 体 貌
加 随 意 貌 标 记 “ ” ,构 成 “ 打 ” 形式 , 能 带 “ ” 的 都 参考文献: 打 V 打

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时体问题研究述评

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时体问题研究述评

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时体问题研究述评“时”“体”概念自国外传入之初就深受国内语言学者的重视,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时体研究也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对新时期(1979~2012)以来汉语方言时体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标签:汉语方言“时” “体”一、引言汉语方言时体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于汉语语法研究中“时”“体”的概念是舶来品,汉语语法学界围绕着“汉语有没有时制”和“时与体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长期的争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有意识地开展时体问题的研究,邓守信(1985)、刘勋宁(1988)、陈平(1988)等相继立足于汉语实际,对汉语的时体问题进行反思,着力于理论探索和时体系统的建构。

对汉语时体系统的争论也从另一方面客观上促使一些学者把视角投向汉语方言,从方言的考察中来寻找佐证。

梅祖麟(1980、1988)、汪平(1984)、施其生(1984、1985)等学者就相继发表了一些论文,来探讨汉语方言中“体”范畴与普通话的异同。

经过汉语方言学界众多学者三十多年的努力,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时体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根据作者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对三十年来汉语方言时体研究的状况进行简要的述评。

二、起步期(1979年~1989年)汉语体貌系统研究是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尚新在《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2004)一文中对英、汉语进行了比较,指出“汉语是体突显的语言”,认为“汉语中的时间概念可以在体范畴中得到隐含”。

戴耀晶早在1997年就指出:“‘时’研究与事件关联着的时间;‘体’研究与时间关联着的事件”,可见“时”“体”二者之间难割难舍的密切程度。

方言的“体”系统有着较为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蕴藏着许多可以发掘的问题,研究方言的体貌系统可以为汉语体貌问题研究带来新的材料,为汉语体范畴系统的建立提供方言学的真实文本。

从本文所搜集到的130余篇关于汉语方言时体系统的期刊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体”的研究成果要远远多于对“时”的研究成果(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时”的几篇文章中,“时”还大都是和“体”放在一起讨论的。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现代汉语中有时和有体,时和有体又可以合称为时体。

本文试图探讨在现代汉语中,时体的系统性,进而归纳出其特征。

现代汉语中的体,包括:( 1)时;( 2)体,其中,时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构成形式。

第一部分,先总说时体的特点及其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概括出时体的时间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1.时体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

时体是基于时间意义所建立起来的,反映时间的状态,因此,时体有三个基本特点:时限性、时空性、时序性。

2.时体的表达方式多样。

时体包括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多种词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例如:①他已经走了;②有两个小孩叫他叔叔;③车到站了;④小明放学回家了。

在这四句话里,除了“走了”和“叫叔叔”用了时间副词“已经”外,其余用了时间状语“已经”、“有两个”、“车到站了”、“小明放学回家了”等,它们全都是时间状语。

3.时体的表现力很强。

时体表现力主要通过其表示时间的语义功能来实现的。

由于时与体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时体的系统性表现在: 1.时体系统与体系统的结合。

从语义上看,时体是对各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的统一规定,体则是对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表达各种时间状态时的共同规范,二者结合就形成了时体系统。

2.时体系统与体系统的关系。

时体系统是对时体的系统化规范,而体系统又规定着时体的基本形式,如“一会儿”、“一阵子”、“一直”等等,两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

第二部分,阐述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的构成。

1.时体系统构成的要素:时间信息、体的信息、表示时间的状态的语法标志。

2.时体系统的构成原则:时间原则、语法原则。

3.时体系统的分类。

1)动词时体系统。

2)名词时体系统。

3)形容词时体系统。

4)副词时体系统。

5)其它时体系统。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句: 1.“白跑了一趟”。

(“跑了”指没有实现某一目标) 2.“把门打开”。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时体系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是探讨汉语时刻在形态和句法上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现代汉语时体系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时体系研究的内容时体系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时刻概念的界定和时态体系的结构、各时态在语法上的特点以及时态之间的关系等。

时刻概念的界定,是指将时间与时态系统分离开来,明确事件发生的时刻以及各个时态的概念和意义,试图找出各时态的本质差异。

时态体系的结构,是汉语中的时态在语法上的结构形式,包括不同的形式,如句式、时态、时态表示等。

此外,时态体系还涉及某些时态的动词的变化、谓语的构成及表示等。

各时态在语法上的特点,是对各个时态的语法特征及其在句法上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包括时态的形式结构,语义内容,句法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时态之间的关系,是指不同时态之间的关系,从时刻的角度、语义的角度、句法的角度等角度来进行讨论,比如不同时态的转换、衔接等。

现代汉语时体系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现代汉语时体系研究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开始倾向于以句法为主要角度来探讨现代汉语时体系,逐渐形成以语法和语义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原有时态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许多变化,汉语口语开始融入新的语法特征,充分展现汉语的生动多样性,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时态表示,研究者面临更多的研究课题。

再者,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时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来构建时态语料库,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时态等。

未来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时体系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首先,研究者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深入探讨不同时态的结构、特点、功能等;其次,要研究社会变迁背景下时态的变化,对新口语现象展开系统研究;再者,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在时态识别和自动同义句生成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时态的运用,以便向社会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建议和丰富的视野。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㊀[收稿日期]2019 ̄08 ̄24㊀[作者简介]邓梦林(1973 ㊀)ꎬ女ꎬ湖南双峰人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ꎬ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在读博士ꎬ研究方向:英语ꎮ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邓梦林1ꎬ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学院ꎬ广东广州510000ꎻ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ꎬ湖南娄底417000)[摘㊀要]介绍和评述国内外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共时和历时研究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ꎮ前者主要集中于重叠动词的形式㊁语法意义㊁使用的制约因素和句法运算ꎮ后者主要关注不同时代作品中重叠动词的形式及重叠动词形成的历史过程ꎮ从现有情况来看ꎬ重叠动词的后续研究可着重于解释㊁方言㊁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研究ꎮ[关键词]现代汉语ꎻ动词重叠ꎻ综述[中图分类号]H109.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 ̄0712(2020)02 ̄0091 ̄05动词重叠是汉语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ꎬ它借助形态手段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ꎮ国内外学者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ꎮ共时研究主要围绕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㊁语法意义㊁制约因素和句法推导等问题进行ꎬ历时研究主要探讨各种动词重叠形式出现的历史时期及它们在各个时期的变化ꎮ本文拟对国内外汉语动词重叠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述ꎬ以期对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ꎮ一㊁动词重叠的共时研究长期以来ꎬ先贤们从共时平面对汉语动词重叠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ꎬ以下五点尤为突出ꎮ(一)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包括哪些形式ꎬ学者们观点分歧较大ꎬ至今没能达成统一认识ꎮ范方莲首次提出现代汉语中 所谓 动词重叠 实际上是动㊁量组合的一种形式ꎬ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 [1]ꎬ否定汉语中存在动词重叠形式ꎮ董为光的看法同中有异ꎬ认为 眼睛眨巴眨巴 中 眨巴眨巴 是动词重叠ꎬ而 我看看 中的 看看 则不是重叠ꎬ而是 模糊短时动量的动词复现 ꎬ第一个动词表行为ꎬ第二个动词表时量ꎬ两个成分充当不同的语法角色[2]ꎮ李人鉴等人遵循较为严格的标准ꎬ只把 AA 式和 ABAB 式归入动词重叠ꎬ中间有 一 和 了 的都不是[3]255ꎮ刘月华的研究则把 AA A一A A了A 和 A了一A 都归入动词重叠[4]9 ̄19ꎮ常敬宇和李宇明等采取最为宽泛的标准ꎬ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形式外ꎬ A着A着 A啊A啊 和 AABB 等都是动词重叠式[5]10 ̄18ꎮ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多启示ꎬ但不难看出ꎬ他们的观点山头林立㊁颇有差异ꎮ主要原因如下:一ꎬ已有研究主要采取描述法和归纳法ꎬ鲜有解释为什么要包括或去除哪些形式ꎻ二ꎬ判定动词重叠时ꎬ所依据的标准不一致ꎬ对话不在同一层面上ꎻ三ꎬ对动词重叠现象的认识不足ꎮ范方莲力图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动词重叠来源于动量式句法结构ꎬ从而否定现代汉语中存在动词重叠ꎮ即使如范文所说ꎬ动量式 A一A 很早就开始使用ꎬ而 所谓的动词重叠 在元明以后才大量出现ꎬ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 AA 式与 A一A 式的 血缘关系 ꎬ进而认定 AA 式就是动量组合 A一A 式脱落 一 而产生的ꎬ因为这种论证没有排他性ꎮ因此 学者越来越一致地将动词 VV 式看作重叠式而不是动量式 [6]ꎮ不难看出ꎬ汉语中动词重叠究竟包括哪些形式㊁为什么包括这些形式这两个基本问题一直悬而未决ꎮ19 第37卷第2期2020年3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Vol.37No.2Mar.2020(二)动词重叠的意义汉语动词重叠后表现出的语义范畴一直是汉语学界争论的焦点ꎬ研究成果颇多ꎬ但分歧较大ꎬ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ꎮ1.动作的量动词重叠与时量㊁动量之间的关系ꎬ归纳起来主要有 增量说 减量说 和 不定量说 三种意见ꎮ 增量说 认为 AA 或 ABAB 动词重叠表示反复多次行动[7]ꎮ与此相反ꎬLi&Thompson称动词重叠为 有限体 (delimitativeness)ꎬ意为 一点儿 或 持续时间很短 [8]ꎻ朱德熙提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时量和动量ꎬ明确指出 时量短ꎬ动量少 是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9]115 ̄117ꎮ戴耀晶则在 短时 的基础上再强调动词重叠表达 不定指的抽象短时量 [10]ꎮ李人鉴主张动词重叠表示 不定量 的语法意义ꎬ 对于尚未实现的动作来说ꎬ就是它可以持续或者可以重复ꎻ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来说ꎬ就是它曾经持续或者重复 ꎬ 但并不是永远持续或重复 [3]258ꎻ刘月华借助 细细算算得了 和 好好谈谈吧 等实例ꎬ论述了动词重叠形式表示 不定量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4]12ꎻ李宇明则认为动词重叠后ꎬ动量可以向减少或增大两个反向维度变化[5]17ꎮ2.尝试意义汉语动词重叠是否带有尝试义ꎬ已有观点正好相左ꎮChao称动词重叠为 尝试体 (tentative ̄ness)ꎬ是 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的边界 ꎬ表示 一下 [11]ꎮ李宇明论证了重叠式崁 了 在一定语境中表示刚进行过的尝试ꎬ是从 次少时短 引申出来的一个语法范畴[5]14ꎮ相反ꎬ李人鉴通过例子说明ꎬ有时 尝试义是由整个句子表示出来的 ꎬ 或者借助表示尝试义的助词 看 表现出来 [3]260ꎬ 尝试义 与动词重叠形式本身没有固定关联ꎮ朱景松质疑动词重叠形式带有尝试义的观点ꎬ他解释说动词 看 有尝试义的义项ꎬ有些含有重叠动词的句子表现出尝试意义ꎬ是 看 的作用ꎬ如 想想看 找找看 等[12]379ꎮ邵敬敏㊁吴吟从两方面分析了动词重叠形式可以表示尝试义:第一ꎬ一些 求知性 的动词出现在祈使句时必定带有尝试义ꎻ第二ꎬ有上下文已经显示说话者有意识地要获得特定信息时也表示尝试义ꎬ但他们反对把尝试义认定为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13]ꎮ3.主观性前贤们既立足语言本体研究ꎬ也研究动词重叠形式如何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ꎮ语言学家朱德熙指出动词重叠 用在祈使句里ꎬ可以使口气显得缓和些 [9]116ꎮ刘月华认为动词重叠后含有轻松随意的味道[4]16ꎮ赵新发现陈述句中没有动词重叠只是客观陈述ꎬ使用动词重叠则使语气带有轻松悠闲或显得轻视㊁不以为然[14]ꎮ毛修敬对上述动词重叠后表示的 反复 量少时短 尝试 和 委婉 等说法均表示怀疑ꎬ他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情态ꎬ表现为一个动程ꎬ这个动程体现着量ꎬ这就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19]ꎮ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语义进行了多纬度分析ꎬ论证了动词重叠后所表现的不同语法特征ꎬ成果斐然ꎬ但仍存在不足ꎮ首先应该弄清动词重叠的语义本质ꎮ 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应该从重叠的动词所出现的各种场合里归纳出来 [3]258ꎮ我们认为ꎬ动词重叠形式的基本语法意义应该有抽象㊁静止和普适特征ꎬ适用于所有动词重叠形式出现的句子ꎮ由此可见ꎬ 反复 量少时短 和 尝试 等明显不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义ꎮ有学者试图探究古汉语中动词重叠表 增量 和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表 减量 之间的渊源ꎬ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源头ꎬ其动因是现代汉语双音化趋势[16]ꎮ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意义可能有联系ꎬ但从古汉语的 增量 义推出现代汉语的 减量 义ꎬ逻辑论证有失模糊和严密ꎬ并且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在共时层面仍大量出现 增量 减量 和 不定量 义ꎬ这恐怕不是历时渊源能解释清楚的ꎬ表面的复杂现象可能蕴含统一解释ꎮ(三)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动词能否重叠往往跟动词本身的特征㊁语用和句法等方面密切相关ꎮ首先ꎬ动词自身特征影响动词重叠的自由度ꎮ第一ꎬ动词音节数量ꎮ李珊认为单音节动词重叠多ꎬ双音节动词重叠少[17]ꎮ据华玉明统计ꎬ孟琮㊁郑怀德等编撰的«动词用法词典»中单音动词占可重叠动词的61.7%ꎬ双音动词占可重叠动词的38.1%ꎬ单音节动词的可重叠性明显强于双音节动词ꎮ双音节动词中ꎬ联合式的重叠多ꎬ偏正式的重叠少[18]54 ̄59ꎮ第二ꎬ动词的自主与非自主性ꎮ刘月华指出表示有意识的持续性动作动词一般可以重2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3期叠ꎬ非持续性的动作动词如 杀㊁摔㊁扑㊁取消 等往往不能[4]16ꎻ重叠时动作行为一定要可控ꎬ主观上无法自控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ꎬ如重叠ꎬ则需更多的限制条件[12]384ꎬ[19]110 ̄122ꎮ第三ꎬ动词的色彩ꎮ贬义的双音节动词大都不可重叠ꎬ褒义和中性的大都可以[18]56ꎻ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可以重叠ꎬ非积极意义的动词则不常重叠[20]ꎮ其次ꎬ动词能否重叠还跟语言环境㊁不同的语用表达功能等紧密相关ꎮ在表示未然动作时ꎬ可重叠动词的范围更大ꎻ如果表示尝试ꎬ非持续性或反复进行的动词㊁心理状态动词和趋向动词也可重叠ꎻ动词重叠后表现随意性ꎬ词义重的动词重叠形式不能用于祈使句ꎬ但可以用于评议句[12]379ꎮ再后ꎬ句法结构也是决定动词能否重叠的因素之一ꎬ已有研究集中讨论动词重叠形式与句类的制约关系以及与量词短语做宾语的搭配关系ꎮ隋娜㊁胡建华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使用较为自由ꎬ在陈述句中则不然ꎬ不能直接被否定[21]ꎮ动词重叠形式接纳指量名短语排斥数量名短语做宾语ꎬ学界似乎达成了共识ꎮ胡小娟指出动词重叠与数量名短语共现时ꎬ数量名短语在语境中必须表达指称功能[22]ꎮ毛修敬提出动词后如果有动补短语ꎬ则动词不能重叠[15]ꎮ熊仲儒试图从句法角度分析为什么动词重叠形式后不能再跟补语ꎮ他认为动词重叠结构中的重叠部分是动量词ꎬ占据了基式动词后补足语的句法位置ꎬ因此与各种补足语互补分布[23]ꎮ学者们对动词重叠条件的研究呈现了动词重叠形式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ꎮ其实ꎬ动词是否可重叠取决于多种因素ꎬ动词自身特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ꎮ如 醒 是不可控的非持续性动词ꎬ 镇压 表示消极意义ꎬ在合适语境中它们都可以重叠使用ꎮ汉语中动词重叠形式并非一定与各种补语呈互补分布ꎬ其深层原因我们赞同隋娜㊁胡建华的提法ꎬ应该在语义而不在句法ꎮ(四)动词重叠的句法研究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形式不与表时量㊁动量或程度等补语共现ꎮ我们常说 看一次 ꎬ但不说 看看一次 ꎮ为了解释此类现象ꎬ熊仲儒把 V V 和 VV 中的重叠部分看作动量词ꎬ把后面的 NP 或 DP 扩展成(数)量词词组ꎬ在动词的补足语位置入句运算ꎮ句法上时量和动量等短语也占据动词补足语位置ꎬ但一般来说一个句法位置只能接纳一个成分ꎬ熊先生从句法上解释了为什么动词重叠与补语互补分布ꎮ隋娜㊁胡建华认为动词重叠式带有情态意义ꎬ在句法运算过程中与VP 上层的功能性中心语 Modal 或 Mood 进行合并操作ꎬ通过情态动词插入或动词重叠形式移入来确认 Modal 上的语法特征ꎬ或者在逻辑式 LF 上动词重叠式隐性移到 Mood 的标示语位置ꎬ通过标示语和中心语的一致关系来确认 Mood 的语法特征ꎮ运用现代句法学理论来研究汉语动词重叠结构ꎬ突破了传统研究的藩篱ꎬ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ꎬ但此类研究还较为笼统ꎬ关键问题远未解决ꎮ动词重叠式中重叠部分的词类归属问题ꎬ众说纷纭ꎬ如果不能给出合理解释ꎬ量词与动词的二分对立仍将持续ꎻ隋娜㊁胡建华的研究未能清晰反映动词重叠结构所表达的情态和语气意义在句法操作过程中如何得到相应功能性中心语的允准ꎮ(五)方言中的动词重叠方言中动词重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湖北㊁湖南㊁昆明㊁上海㊁闽南和粤方言等ꎬ以下几项成果较为典型:荣晶㊁丁崇明讨论了昆明话中单音动词重叠形式的句法组配ꎬ发现昆明话单音动词重叠后可带各种补足语成分ꎬ跟普通话区别较大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表达完成体的意义[24]ꎮ王红梅对不同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形式进行了分类描写和比较ꎬ得出汉语动词重叠主要用来表示持续行为或状态的结论[25]ꎮ从方言视角研究动词重叠起步较晚ꎬ有影响力的成果较少ꎮ方言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等迄今为止仍少有人涉猎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的整体面貌ꎮ二、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ꎬ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较为薄弱ꎬ成果主要微观考察典型作品中的动词重叠和宏观考察动词重叠形式产生的历史来源ꎮ微观方面ꎬ王锳认为唐诗中动词重叠表达动量大㊁时量长的语义[26]ꎮ唐韵的成果关注«元曲选»宾白动词重叠的格式㊁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ꎮ他将动词重叠分为12类ꎬ发现单音节重叠 V V 式所占比例最大ꎮ未然动作的重叠形式主要用39总第173期邓梦林: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来缓和语气ꎬ已然动作的重叠形式主要用来叙述或描写[27]ꎮ宏观方面ꎬ贺卫国㊁崔山佳和潘国英分别出版了专著ꎮ贺卫国把动词重叠分为反复体㊁短时体和完成体ꎬ并分类描述了这三类形式的历时演变[28]ꎮ崔山佳关注了近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形式ꎬ分别描述了 AB AB AB了AB V了V ㊁动词重叠带 儿 尾㊁动词重叠带 看㊁瞧 ㊁动词重叠带宾语㊁动词重叠带补语和动词重叠带助动词的形式[29]ꎮ潘国英全面考察了从先秦到明清时代汉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ꎬ语料来源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ꎬ包括«诗经»㊁唐诗㊁«朱子语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等ꎬ对语料中单双音节动词重叠进行了描述ꎬ重点关注 VV V V 和 V1V1V2V2 等形式在各个时期的产生和发展ꎬ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南北方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30]ꎮ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为正确认识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可信的佐证ꎬ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对动词重叠现象的认识ꎮ三㊁动词重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讨论ꎬ汉语界从语义㊁语用和句法等方面加深了对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的认识ꎬ但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ꎬ需进一步探讨方能多角度推动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纵深发展ꎬ全方位展示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内涵ꎮ(一)研究方法上重描写ꎬ轻解释ꎮ学者们在论述汉语动词重叠所包括的形式和动词重叠现象所涉及到的各种限制时ꎬ常只列举各种语言事实ꎬ少有深挖复杂语言事实背后的深层原因ꎬ因此常出现公说公有理㊁婆说婆有理的局面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ꎬ亟需思考和行动ꎮ(二)研究对象上重普通话ꎬ轻方言ꎮ方言是汉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ꎬ汉语研究不能缺失方言研究ꎮ现有动词重叠的研究虽有涉及方言ꎬ但主要集中于方言中重叠动词使用情况的描述ꎬ相比普通话来说ꎬ差距很大ꎮ方言之间虽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ꎬ但共性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同ꎬ 普通话的动词重叠形式为多数方言所共有 [31]ꎮ深入研究方言中丰富的动词重叠现象应该会给普通话动词重叠研究带来新发展ꎮ(三)研究视角上重形式和语义ꎬ轻句法和语用ꎮ现有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倾向ꎬ即动词重叠形式和语义研究占了大半壁江山ꎬ从句法和语用角度进行的研究比例明显偏少ꎮ句法㊁语义和语用是语言研究的不同平面ꎬ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ꎮ实际上ꎬ有些问题如果换个角度思考ꎬ可能更加一目了然ꎮ如在动词重叠形式的归属问题上ꎬ 短语说 形态说 构词说 和 构形说 一度争得沸沸扬扬ꎬ众说不一ꎬ而汉语动词重叠形式所占据的句法位置可以很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ꎮ同样ꎬ汉语动词重叠形式在使用时表现出各种句类限制ꎬ除了语义动因外ꎬ完全可以试着在现代句法学理论中寻找答案ꎬ因为语言使用受制于语言规则ꎮ语言使用还深受语境制约ꎬ语境把语言形式的规约意义和特定场合中的动态意义结合起来ꎬ使规约意义具体化ꎮ汉语动词重叠后表现出的附加意义和语境有较为紧密的联系ꎬ语用方面的研究应该有助于掀开这层神秘面纱ꎮ从句法和语用角度研究汉语动词重叠将是未来研究中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ꎮ(四)研究重共时ꎬ轻历时ꎮ语言是发展变化的ꎬ当今的语言现象不是无源之水㊁无本之木ꎬ从历时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考察有助于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ꎮ 已有研究在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㊁性质等问题上之所以争议很大ꎬ关键在于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失衡 ꎮ汉语动词重叠形式到底哪种出现早ꎬ哪种出现晚ꎬ在何时出现?汉语重叠形式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变化ꎬ能否对将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这些都可以尝试去历时研究中探寻答案ꎮ观察和描述动词重叠的历史语言材料能揭示共时平面上动词重叠形式的发展轨迹ꎬ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解释丰富多样的汉语动词重叠现象ꎮ四㊁结语汉语动词重叠体现多个平面的相互制约ꎬ汉语界几十年的研究揭示了它某些 真面目 ꎮ本文回顾并评述了汉语动词重叠研究取得的成绩ꎬ同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ꎬ目的是抛砖引玉ꎬ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ꎬ促使更多学者参与讨论ꎮ4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3期参考文献:[1]范方莲.试论所谓 动词重叠 [J].中国语文ꎬ1964(4):264 ̄278.[2]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J].语言研究ꎬ2011(4):41 ̄47.[3]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ꎬ1964(4). [4]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ꎬ1983(1).[5]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ꎬ1996(1).[6]刘丹青.原声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1):1 ̄11.[7]王还.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ꎬ1963(1):23 ̄25. [8]LiꎬC.N.&ThompsonꎬS.MandarinChinese:AFunc ̄tionalReferenceGrammar[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ꎬ1981:235 ̄243.[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2. [10]戴耀晶.现代汉语短时体的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ꎬ1993(2):51 ̄57.[11]ChaoꎬY.R.AGrammarofSpokenChinese[M].Cal ̄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ꎬ1968:108. [12]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ꎬ1998(5).[13]邵敬敏ꎬ吴吟.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㊁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J]ꎬ汉语学报ꎬ2000(1):176 ̄192.[14]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言研究ꎬ1993(2):92 ̄97.[15]毛修敬.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㊁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语文研究ꎬ1985(2):34 ̄41.[16]李文浩.动词重叠式的源流[J].汉语学报ꎬ2007(4):64 ̄70.[17]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ꎬ2003:62ꎮ[18]华玉明.汉语重叠理据(二):重叠的制约因素[J].邵阳学院学报ꎬ2002(3).[19]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ꎬ2005(2).[20]潘国英.论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达[J].修辞学习ꎬ2007(1):34 ̄36.[21]隋娜ꎬ胡建华.动词重叠的句法[J].当代语言学ꎬ2016(3):317 ̄338.[22]胡小娟.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其量词短语作宾语的情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ꎬ2015(5):12 ̄19. [23]熊仲儒.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ꎬ2016(2):156 ̄168.[24]荣晶㊁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ꎬ2000(1):61 ̄67.[25]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ꎬ2009(2):140 ̄144.[26]王锳.唐诗中的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ꎬ1996.(3):233 ̄234.[27]唐韵.«元曲选»中动词重叠的格式㊁语法意义及表达功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ꎬ2001.(4):32 ̄37. [28]贺卫国.动词重叠历时考察与分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ꎬ2009:36 ̄41.[29]崔山佳.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ꎬ2011:63 ̄67.[30]潘国英.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ꎬ2015:36 ̄62.[31]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ꎬ2001(1):35 ̄39.AReviewofVerbalReduplicationinMandarinChineseDENGMeng ̄lin1ꎬ2(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ꎬGuangzhou510420ꎬChinaꎻ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ꎬLoudi417000ꎬChina)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sandreviewsthesynchronicanddiachronicresearchonMandarinChineseverbalreduplication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ꎬitpointsout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research.Thesynchronicresearchfocusesontheformatsꎬgrammaticalmeaningsꎬtheconstraintsandsyntacticderivationofreduplicatedverbsꎻthediachronicresearchpaysspecialattentiontotheformatsofreduplicatedverbsindifferentworksindifferenthistorictimesandthedevelopmentprocessofreduplicatedverbs.Itisclaimedthatthesubsequentresearchmayfocusonexplainingthesyntacticderivationofreduplicatedverbsꎬtheuseofre ̄duplicatedverbsindialectsꎬandthepragmaticaspectsofreduplicatedverbs.Keywords:MandarinChineseꎻverbalreduplicationꎻreview(责任编校:罗建兵)59总第173期邓梦林: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空间词到时间词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间”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随之而来,与“空间”相关的词汇也随之增多,如“空间科学”、“太空探索”、“空间站”等等。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与“空间”相关的词汇进行研究综述。

我们来看一些表示具体或抽象空间的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空间”一词本身就是表示具体空间的词汇,它常用来指代具体的场所、区域或者物体所占据的位置,例如“三维空间”、“宇宙空间”等。

“空间”也可以用来表示抽象的范围或领域,例如“教育空间”、“思维空间”等。

现代汉语中与“空间”相关的词汇还有很多以“空”字为前缀的词汇,如“空旷”、“空荡”、“空白”、“空洞”等。

这些词汇常用来表示某个地方或者物体内部没有被填满、占据的状态,与“空间”概念密切相关。

除了表示空间的词汇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汇。

与空间词相对应的时间词有很多,如“时间”、“时光”等。

这些词汇一般用来表示时间的长度、流转以及时间的变化等。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汇与空间的词汇有一定的关联。

“时刻”一词可以同时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常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时刻或者某个特定的位置。

再“期间”一词则表示在某段时间内或者某个时间区域内发生的事情。

现代汉语中的空间词和时间词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经常在语言使用中相互搭配与补充。

在表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时间词描述空间变化或者用空间词表示时间的流转。

这些词汇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表达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目前对于现代汉语中空间词到时间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独立的空间词或者时间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研究还较少。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可以进一步探讨空间词和时间词的共性和差异,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可以研究空间词和时间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变化和语法特征,探究它们的用法和意义随着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时量范畴的表现形式兼评《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

时量范畴的表现形式兼评《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
了, 秋 天也接近尾 声了。 这类 “ V呀 V呀” 格式 , 暗含 了一个长时量 。对这种长时
[ 作者简介】 闫肃 , 女, 辽宁葫芦 岛人 , 渤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汉语 言文字学 。

29 —
锈 支舒 雩
闫 肃 / 时量 范畴 的表 现形 式兼评《 现代 汉语 时量 范畴研 究》
间量 。例如 :
现非精确 的换算 , 如“ 年” 和“ 天” 、 “ 时” 和“ 秒” 等。但是 这些 换算关系并不 是整齐划 一 的。因为 这些 时量成 分是 依据 自 然规律性运动约定或者依据人 的活动需要确 定的 , 其本身具
有客观性 , 所 以不能与表现主观性 或者模糊性 的成分连用 而 构造 主观 量和模糊 量 , 如“ 两小分钟 、 五 小天 ” 等都 是不 可说
是表示动量的 。 ( 二) 句法组合表现

时 量 范 畴 的形 式 表 现
时量范畴的形式可 以通过语词 、 句法组 合和形态 表现 出
来。 、
( 一) 语 词表现
时量 范畴 的句法组合 可 以通过 时点 和特 定结构 来表现
时量 。
我们 大都认识 的典 型的时 量是 由数词加 时间单 位词构
成的词组形式 , 如“ 一年 、 五个月 、 十天 、 十二 个小 时、 六 十分 钟” 等等 。这类 时量成 分 因为表 示的 是确切 的时 间量 , 所 以 它们每个单位之 间存在 着量 的换算 关 系。其 中有的 可 以实 现精确 的换算 , 如“ 年” 和“ 月” 、 “ 时” 和“ 分” 等, 有 的可 以实


( 5 ) 童型全 , 仍然没有人能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臂女神雕像 留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金昌吉 张小荫 时(也称时制,ten se)和体(aspect)是同语言的时间(ti m e)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

通常认为,时侧重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体侧重动作或事件的进程。

现代汉语的时和体能否构成独立的语法范畴我们姑且不论,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汉语的时体问题确实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特点:其一,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因而更多地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其二,时体意义对时体形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其三,时意义、体意义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相互纠缠,难以区分。

正是以上特点给现代汉语的时体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也正因如此,它才引起了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试图对现代汉语时体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借以理清头绪,交换意见,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从20年代到70年代末为初探阶段。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开始以借鉴西方的语言理论为主要特点,其间经历了较长的缓慢发展过程。

从80年代初至今为发展和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充分重视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不仅在语言事实的发掘上有所突破,同时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一、初探阶段早在20年代,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已对时体问题有所涉及。

基于与英语语法的比照,黎氏认为“后附的助动词”(如“了”、“着”、“起来”等)可以看成“表动作完成或进行之动词词尾”,而“动词‘时制’(ten se)的变化,依靠‘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的参伍活用”。

这实际上是把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看成与英语的词形变化相应的时体表现手段,即时体标记。

此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从汉语的个性特点出发,对汉语的时体问题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王力(1943)认为汉语“着重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及是否开始或完成,不甚追究其在何时发生”,因此汉语有“体”(王力称为“情貌”)而无“时”。

王氏归纳的情貌类型和各类的语法表现形式与当时的其他归纳相比更具合理性和概括力,为后来的很多学者所接受。

吕叔湘(1942)从表达论的角度对汉语“时间”和“动相”的表达方式作了详尽描写。

吕氏认为汉语的时间观念依靠时间词来表示,而“动相”(即“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主要依靠一些意义虚化的限制词(如“将”、“方”、“已”等)和专门起语法作用、近于词尾的词(如“着”、“了”等)来表示。

他还逐一分析了汉语的“三时”、“十二相”,其中改造“三时”观(把“现在”、“过去”、“将来”改为“基点时”、“基点前时”、“基点后时”)和明确区分“绝对基点”与“相对基点”,为后来时意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名凯(1948)的时体研究颇具建树,他不仅强调了时与体的区别,而且充分阐述了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明确指出“汉语没有表时间的语法形式”。

五十年代后期,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受到了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雅洪托夫和国内学者张秀等人的挑战。

龙果夫(1952)认为汉语的语尾兼具表体和表时功能,可以看成体・时标志。

他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汉语时范畴的两大系统——过去时系统和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系统。

雅洪托夫(1957)也肯定了汉语时范畴的存在,指出“汉语的时间范围……是由于附加的体意义以及部分地由于能愿的细微意思而复杂了的时间范畴。

汉语动词的时,和许多其他语言动词的时一样,是混合的体—时范畴”。

张秀(1957)认为汉语没有绝对时制,而有关系时制(即相对时制),因为汉语的关系时制有其相应的语法表现形式。

尽管三位学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即汉语不但有体范畴,也有时范畴。

这一观点在当时未能引起语法学界的足够重视,但对后来(特别是新时期)的研究者颇有启发。

以上述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的早期现代汉语时体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理论探讨占优势。

初探期的研究侧重对西方时体理论的引进、消化、改造和汉语时体框架的建构,包括对时、体内涵的界定,关于汉语有无时、体范畴的争论以及对汉语时体基本格局的初步构拟,表现出较强的理论色彩。

其中关于汉语有无“时范畴”的理论探讨对后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王力、高名凯等的“汉语有体无时”论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这一观点的主导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2.时体框架的建构缺乏客观标准。

学者们对汉语时和体的初步认识不尽相同,而真正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开始,这使得早期汉语时体框架的建构带有较大的主观任意性,各家创立的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归纳出的时体类别、时体数目和时体形式千差万别。

比如,王力归纳的体类型有七个,分别为普通貌、进行貌(“着”)、完成貌(“了”)、近过去貌(“来着”)、开始貌(“起来”)、继续貌(“下去”)和短时貌(重叠);赵元任的归纳与王力大致相同,但多了一个“不定过去态”(“过”);吕叔湘把体归为十二类,略显庞杂,有的类可以合并;高名凯归纳的体类型中还有结果体(“着zháo、住、得、到、中”)和加强体(同义词连用)。

3.具体描写相对薄弱。

早期的研究立足于汉语时体基本框架的构拟,因而具体描写显得比较薄弱。

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对时体类别、时体形式的简单归纳和概括说明上,缺少专门针对某一时体类别、时体形式的深入描写。

虽然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单篇文章也讨论了个别的时体形式①,但大多只是对它们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浅层分析,距离深入细致的描写还差得很远。

初探阶段的汉语时体研究以西方语言理论为基础,建构汉语自身的时体范畴体系,虽然还谈不上深入和系统,但汉语时体基本框架的建立为后来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某些体形式(如“了”、“着”、“过”、动词重叠)也逐渐得到了公认。

二、发展与深化阶段现代汉语时体研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到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深化。

这一阶段的成果较多,也较为集中和突出。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述。

(一)对个别时体形式的深入描写对个别时体形式的深入描写是这一阶段时体研究的主要特色之一。

学者们在前人构建的时体范畴体系雏形的基础上,对几个主要的也是人们公认的时体形式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描写。

对时体形式的描写,除了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以及几部虚词词典性专书外,更多地体现在单篇文章中。

我们分两个方面来说明。

(1)对单个时体标记的研究。

有的文章侧重对体标记的语法意义的重新审视:刘勋宁的《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1988)对当时的流行看法即词尾“了”表“完成”提出异议,认为“了”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实现”;而王还在《再谈现代汉语尾“了”的语法意义》(1990)中对刘文提出了商榷,指出不能把“完成”与“完”等同起来,“完成”不一定意味着结束;黎天睦的《论“着”的核心意义》(1989)运用标记性理论和核心意义分析法分析了“着”的核心意义——“惯性”,并指出其准确意义和功能是由与之连用的动词的类别决定的。

有的文章侧重对体标记的句法分布情况的考察:刘宁生的《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1985)考察了“着”的分布与动词性质的关系;李兴亚的《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1989)则从全句着眼,探讨了谓语动词、副词、时间词、数量短语、结果补语等一系列句法因素对“了”的分布情况的制约。

此外,刘公望(1988)、费春元(1992)、卢英顺(1995)等也从不同角度细致考察了单个时体标记。

(2)时体标记之间的比较研究。

孔令达的《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1986)首先分析了“过”的两种语义——表完毕(“过1”)和表曾经(“过2”),然后比较了它们与“了1”、“了2”的结合能力以及它们对句式的选择;刘月华《动态助词“过2”“过1”“了1”用法比较》(1988)从语法意义、使用场合和句法结构特点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比较了“过2”“过1”“了1”的异同;类似的文章还有房玉清的《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1992)等。

而陈刚(1980)和赵世开、沈家煊(1984)通过与英语相应的体形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汉语体标记的特点。

总体看来,对时体形式的研究越来越注重语法、语义、语用的结合,而这种多方位的考察促进了研究向纵深和精密化的发展,但仅有这样的描写还不够:“点”毕竟代替不了“面”,考察个别的时体形式永远也把握不了整个时体系统的全貌;同时,有些文章偏重于具体事实的描写,而在理论阐释方面似嫌不足。

(二)理论探索与事实描写相结合的系统性的研究1.系统性 王松茂早在80年代初就对汉语的“时范畴”和“体范畴”作过比较系统的讨论。

他归纳了十种体类型和五种时类型,并详细分析了各类的语法表现形式。

尽管他的时体观难免有将问题简单化之嫌(认为体形式是动词之后的辅助词和重叠式,时形式是在动词之前的时间副词),但就研究的系统性而言,确为当时学者所不及。

随着系统观念、体系观念的深入人心,汉语时体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陈平的《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1988)从系统观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汉语时间②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时相③结构、时制结构和时态结构,目的是“为全面阐释现代汉语中与时间性相关的语法现象建立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

文章虽未对时制和时态作重点分析,但提出的某些理论见解颇具启发性:一是强调了时与体分开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是认为汉语时制的语法特征在表现方法上具有隐蔽性;三是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大的系统出发,通过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联对比来把握考察对象的性质,具体到时体研究,就是把时和体置于整个时间系统框架中进行考察。

尽管陈文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④,但他的系统观念和从整个句子的时间性特征着眼的研究角度都是对传统研究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因此引起了学界的普遍重视。

此后,龚千炎为陈平的时间系统框架填充了丰实的内容。

他的《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1995)是第一部全面论述现代汉语时间结构系统的专著,也是一部对时、体系统进行综合考察的专著。

书中逐一分析了时间系统的三维结构,其中对汉语最为发达的严密的时态结构论述尤细。

此外,该书注重考察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时制对时相的选择、对时态的限制以及时态同时相、时制的对应关系等)和子系统内部成分之间的配合情况,试图揭示汉语时间结构网络的全貌,这与陈平的主张是一致的,而龚千炎在这方面作了更多的具体工作。

陈平、龚千炎都是以整个时间结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而有的学者则单就某一个子系统(时系统或体系统)进行了考察。

戴耀晶的专著《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1997)深入考察了汉语的体系统。

书中采用语义分析法,详细讨论了完成体和非完成体两大类中的六种体,对每一种体形式所反映的体意义都提取了数项语义特征,从而以简明的语义概括驾驭了各类体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