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德国武器装备的采办管理

合集下载

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机构

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机构

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机构(一)历史沿革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经过多次调整改革,逐步形成既有集中统一,又有分散实施的比较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

1958年以前,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由三军分别管理,各军种设有完备的装备采办管理机构,军种间互不通气,造成重复浪费和各行其是现象严重。

为克服分散管理造成的弊端,美国国防部于1958年组建"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统一领导全军国防科研工作。

1977年国防部改组,在国防部长和常务副部长下设一名负责政策的副部长和一名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

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办公室实现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采办的集中统一管理。

1985年1月,国防部调整国防采办管理体制,增设负责采办与后勤助理国防部长,由他全面领导武器装备采办工作。

同时,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办公室仅管理国防科研,不管采购。

同年11月,国防部又调整装备采办管理体制,由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兼任国防研制执行官和采购执行官,统一领导科研和采购工作。

1986年9月,根据总统授权的国防管理特别委员会(即"帕卡德委员会")的建议,国防部再次调整国防采办管理体制,设一名负责采办的副部长兼国防采办执行官,负责整个国防部系统国防科研和武器采办工作。

此后,美军武器采办工作一直由采办副部长统一领导。

1993年,美国国防部将负责采办的副部长改名为负责采办与技术副部长,并延续至今。

(二)管理体制美国建立了以国防部为主、其它有关政府部门为辅的系统庞大的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系。

国防部是集中统一管理部门,三军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三军均设有主管武器采办政策计划的主管部门和相应的采办实施部门。

除了国防部,其它有关政府部门也参与武器装备采办和国防工业管理。

其中,能源部是主管核武器工业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核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主管核武器项目的是负责国防计划的助理部长;国家航空航天局是美国民用航天业务的主管部门,并承担一部分军用航空航天计划,运输部是美国使用运输交通业务的主管部门,该部的"船舶管理署"负责船舶工业(包括舰船工业)的管理和协调(见图1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13us01.gif)。

美国武器装备采办-预研管理

美国武器装备采办-预研管理

美国武器装备采办-预研管理 2003年7月9日18:33 舰船知识网络版一、美国陆军预研计划的编制过程:美国陆军的预研计划,主要是由主管武器研制的陆军装备司令部和负责作战分析的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两家合作制订的。

制订程序大体分三步。

1、分析需求,列出重点根据“以作战构思为基础提出军事需求”的原则,首先由训练与条令司令部所属的学校和综合研究中心对各主要作战领域未来战场环境和作战原则进行分析,提出未来作战设想和与之相应的装备需求,明确现有武器装备缺陷,经过筛选排序,列出重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制订陆军统一的作战需求规划和各个主要作战领域的发展规划。

2、提出计划,征求意见陆军装备司令部所属各专业局及研究所,根据作战需求规划和有关指导文件(如《国防指南》、《陆军指南》等)分别提出主管业务范围内的未来新武器所需的技术基础项目,经逐级审定,最后汇编成陆军装备司令部的预研计划(草案),送交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等部门征求意见。

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分三个层次(先在军事院校,继而在综合研究中心,最后在总部评定委员会)对计划项目进行排序,提出本司令部的统一意见,供装备司令部最后审定时参考。

3、审定计划,纳入预算陆军装备司令部每年举行一次"春季审定会"。

会议成员包括装备司令部、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陆军参谋部(负责作战和研制事务)的高级代表。

会议根据各方评议结果,审定装备司令部的预研计划,制订出陆军技术基础投资战略,指导下一步预算编制工作。

至此,军内系统所提研究课题的审定工作便告一段落。

上述过程同国防部的“规划、计划和预算编制”大体相似。

由武器研制部门和作战使用部门代表双方合作制订科研计划,能使所订计划有的放矢,轻重缓急得当,便于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陆军装备司令部和训练与条令司令部还通过研讨会和"规划预告会"等途径,将未来军事需求告知大学和工业部门,要求它们作出响应;并对它们报来的研究项目进行审议,符合要求的,则以合同或资助方式,纳入军事科研计划。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GJB标准培训教材共156页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GJB标准培训教材共156页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GJB标准培训 教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

轻武器日常管理ppt课件

轻武器日常管理ppt课件

(一)动用装备
3、严禁擅自动用非职掌的装备。 4、严禁动用在编装备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
(二)熟悉装备
1、部队应当按照装备的编配用途、 技术性能、操作规程、安全规定和保障 规则,正确使用与保养装备,保持装备 的良好状况,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二)熟悉装备
2、团以上部队首长对所属主要装备、 营 以下单位首长对所属装备,应当熟悉其基本性 能、数质量情况和日常管理要求。连以下单位 军官和士兵,对配发或者分管的装备,应当会 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保养,会排除一般 故障。修理分队的军官和士兵,对掌管的维修 机具、仪表等设备,应当会使用;对所保障的 部队装备,会检测、会调试、会维修。
(六)装备技术检查
2、装备技术检查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 期检查。定期装备技术检查通常结合换季维 护进行;不定期装备技术检查根据上级指示 或者需要进行。
3、师(旅)、独立团每年普查一次, 由单位首长主持,业务部门组织实施。
(六)装备技术检查
4、对随身携带或者用于训练、执勤的 武器,连每日、营每月、团每季检查一次, 对集中保管的轻武器和大型装备,班每周、 排每半月、连和营每月、团每季检查一次。 班、排的检查与维护保养一并进行。
(擦拭武器包括对武器及其配套的器材进行清洁、润滑、调整 和更换油液,由班、组和使用人员实施)
(三)维护装备
4、装备除定期维护保养外,凡使用之后 或者被雨、雪、雾、露浸湿和泥沙沾污,应 当及时擦拭保养。
5、对封存和外出人员留下的装备,应当 指定专人定期维护保养。
(四)装备管理
1、部队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装备 的使用和维修、出入库以及弹药清理、消耗 等登记工作。
8、发生装备事故的单位,必须迅速 查明事故原因,如实上报情况,并按照规 定及时处理。

武器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的常见风险

武器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的常见风险

武器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的常见风险作者:智雪霞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5年第5期合同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业务的重要内容科。

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主要有:管理者经营意识、法律意识风险;合同信息安全风险;合同订立风险和合同执行风险等, 必须提高管理层的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严格业务办理程序, 加强内外部沟通协作, 从而防范和化解合同管理的风险。

智雪霞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加强合同管理,有利于规范、约束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装备合同订货制度已经成为军方组织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研制生产维修装备的一项基本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装备科研生产的艰巨性、军地双方组织协调的复杂性,导致装备采购合同风险呈放大之势。

因此,必须对目前武器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及其成因予以分析,加强对策研究,不断提高装备采购合同风险管理水平。

一、装备采购合同订立阶段常见的风险1. 合同文本风险在军队装备采购中,为了以合同形式将采购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合同正文中“合同变更与解除”、“违约责任”等内容基本上采用统一格式的表述。

在合同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会造成因格式条款表述宽泛,导致具体执行时无法按照合同约定追责的法律风险。

一是格式条款无效导致的风险。

《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格式条款如不能真实反映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以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重失衡时,合同将面临违约风险。

例如,购置合同的格式条款提出乙方未按合同规定期限完成交付的,属乙方违约,但在装备交付工作中,因受军方试验试航、场地建设等影响造成拖期交付的问题,如果根据合同约定追究承制单位履约责任,将有违《合同法》确定的公平原则,以致产生合同条款无效的风险。

二是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导致的风险。

俄罗斯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几个问题

俄罗斯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几个问题

俄罗斯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几个问题
刘忆宁;张永安;于海涛
【期刊名称】《外国军事学术》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俄罗斯国防科技较为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较高。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国防科技与武器采办的有关内容,及其相关的管理方法。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刘忆宁;张永安;于海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总装备部情报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512.44
【相关文献】
1.美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改革一瞥 [J], 周晓光
2.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J], 汤介均;程飞
3.世界主要国家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体制改革综述 [J], 王保存
4.美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改革透析 [J], 陈鹏
5.俄罗斯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主要做法 [J], 刘忆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队基层装备管理论文范文

部队基层装备管理论文范文

部队基层装备管理论文范文装备管理是一个大型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是店铺整理了部队基层装备管理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部队基层装备管理论文范文篇一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综述摘要:在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基本过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得出了装备研制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得到了相应的启示,以期更好地开展装备研制风险管理工作。

关键词:装备研制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主要是进行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以及试制的工作,具有高费用、高风险、面向未来、面向对抗的特点。

作为一种全寿命的研制过程,武器装备研制总是与风险相伴相生的。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武器系统工程的综合系统性、武器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和武器装备研制的不确定性,迫切要求在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实行武器装备研制风险管理研究以及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研究,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基本过程1.风险管理的定义不同的组织、专家对风险管理有不同的认识。

德国人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为重建提出了风险管理。

他们强调风险的控制、风险的分散、风险的补偿、风险的转嫁、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回避与抵消等,除德国外的欧洲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接受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才过渡到全面的风险管理。

美国国防部认为,风险管理是指应付风险的行动或实际做法,包括制定风险规划、评估风险、拟定风险处理备选方案、监控风险变化情况和记录所有风险管理情况等。

从系统和过程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过程活动,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到诸多因素,应用到许多系统工程的管理技术方法。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报告,风险管理有三个定义:第一,风险管理是系统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形式化过程。

第二,风险管理是识别和控制能够引起不希望变化的潜在领域和事件的形式、系统的方法。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的旧称,口径一般为75毫米,火炮身管较短,火炮质量较轻,全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方便人背马驮,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旧称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1940年7月3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1940年9月23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1940年10月28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55万支左右.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铁厂还生产过4万多支77式步枪,77式步枪为仿造中正式步枪,外形略有不同.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 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期间我国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输油管线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德国武器装备的采办管理 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是国家通过论证、研制、生产等程序获取武器装备的一个系统工程。它对国防工业的发展和武器发展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德国作为欧洲的主要军事大国,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尤其是冷战结束和两德统一以后,不断对其武器装备采办管理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了现有的高效武器装备采办管理。

第一节 德国武器装备采办体制 德国的武器装备采办体制采取统一集中管理体制,即由国防部总装备部统一管理。但同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它的管理机构分为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具体的说,就是由总装备部机关负责组织领导,由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负责具体的落实,国防技术与采办署隶属总装备部领导。 (一)管理体制 德国对武器装备采办和国防科技采取统一集中管理的方式,即由国防部总装备部统一管理。其管理体制主要是: 1、国防部总装备部采用两级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武器装备采办和国防科技工作 德国在建军之初就确定了统一管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采办工作的原则。因为这样才能对陆海空三军的需求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合理利用资金,避免重复浪费。目前,由国防部的总装备部负责国防科技和武器采办的统一领导工作。其管理体制由两级组成,即总装备部做为管理的领导机构,其下属的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做为具体的实施机构。作为领导机构的总装备部,它的职责主要是对装备采购、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进行规划、指导、控制和监督。一般不干涉计划的具体实施。作为实施机构的国防技术与采办署,它的职责是具体实施国防科研和生产计划。承办三军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采购、监督、维修等任务。 2、各军种密切配合总装备部的工作 德国陆海空三军中分别设有装备部,但它们本身无权单独研制或采购武器装备。其工作只是从武器装备的使用方的角度,配合总装备部和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参与本军种的武器装备规划的制定,提出武器的战术要求;参与本军种武器装备采办过程的管理工作;并对武器的改进和后续发展计划提出建议等。总之,每项武器的采办都是在总装备部及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的统一管理和各军种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3、民间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武器研制和生产任务 德国将国防科技工业与市场经济结合,采取军民结合战略,全国没有专门的国防工业企业。所有的国防科研和武器生产任务都是依靠民营企业和机构或高等院校来完成。其形式通常是由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通过招标方式与承包商签定合同,承包商具体负责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采办署则监督合同进展情况。国防部只设有各类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用以试验、检验所研制的武器装备是否符合要求。 (二)管理机构 德国武器装备采办的管理机构主要是总装备部及其领导下的国防技术与采办署。 1、总装备部。国防部总装备部是德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采办工作的统一领导机构,也是最高管理机构。总装备部设部长、副部长、业务助理各一名,下辖8个局。其中3个综合业务局,分别是装备规划和综合任务局、经济与法律事务局、国际军备合作事务局;5个专业技术和计划项目局,分别是预研综合管理局、地面武器装备与技术局、空中武器装备与技术局、海上武器装备与技术局、侦察、指挥通信、信息技术局。 ——装备规划和综合计划局。该局下设5个处,分别主管装备部门的领导机构、综合协调;人事规划及培训、保密工作;联邦国防军的装备规划及涉及议会、内阁和联邦审计局相关的事务;武器预研工作;武器型号规划、研制和采购、预算、财政的年度计划。 ——经济与法律事务局。该局下设7个处。其中一处主管经济分析与评估、军工事务;二处主管军工企业的具体事务;三处主管武器的生产成本、价格构成等经济活动。四处主管物资管理和保存、军工经济中的军品和民品事务;五处主管装备领域的法律事务/军工企业的法律保障及专利、订货任务分配原 则;六处主管政府间协议;七处主管军品出口贸易及军控。 ——国际军备合作事务局。该局主要负责国际军事合作任务,其下设5个处。其中一处负责国际军事合作中的宏观调控;二处主管北约欧洲国家间的武器装备合作;三处主管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的武器装备合作;四处主管非北约国家的军事关系、装备外援、向多国组织提供装备等工作;五处主管退役的武器装备。 ——预研综合管理局。该局主管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技术交叉性预研及各种武器的预研工作,下设9个业务处。 -—地面武器装备与技术局。该局下设9个处:其中一处是综合协调处;二处主管作战车辆系统;三处主管防空及反坦系统;四处主管火炮系统;五处主管工兵装备系统;六处主管动力技术与能源供应;七处主管车辆操纵模拟设备;八处主管无人侦察机;九处主管炸药与推进剂。 ——空中武器装备与技术局。该局负责空中武器装备与技术,下设7个处。其中二处主管“欧洲战机2000”;三处主管直升机;四处主管航天及卫星;五处主管空军导弹武器;六处主管“狂风”战斗机。 ——海上武器装备与技术局。该局负责海上武器装备与技术,下设5个业务处:一处主管综合协调;二处主管水面舰艇;三处主管潜艇及鱼雷;四处主管水雷和反水雷武器;五处主管海上支援装备及海军专用装备。 ——侦察、指挥通信、信息技术局。该局负责联邦国防军的C3I系统,下设10个处。其中二处主管C3I技术建设,三处主管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四处主管陆军的C3I系统,五处主管防空及空军的C3I系统,六处主管联邦军总部及后勤保障的C3I系统,八处主管与北约C3I的协调联系。 2、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是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采办工作的统一实施机构和具体管理机构。它的任务是制定单项武器装备的总体生产及阶段实施计划;选定承包商;与承包商签定研制、生产合同并监督承包商的工作;协调和检查计划的执行;负责武器装备的试验;负责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和检验工作;负责武器装备的改进和改装;负责预研工作的具体管理;代表总装备部沟通军方与科研单位及厂商的关系;管理与监督下属机构的业务工作。 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设署长、技术副署长、经济副署长各一名。下辖4个综合事务部,7个专业部,以及包括7个国防技术服务站在内的直属机构。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的临时机构。 4个综合事务部分别是: ——综合管理事务部。主管一般行攻管理事务,包括组织机构、人事、财务、安全、福利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 ——综合经济事务部。该部负责统一处理经济事务,如:定货任务分配、交通运输、成本与价格、技术费用估算、战时或危急情况下的军工生产准备等。 ——综合技术事务部。该部主管综合性技术任务和技术协调工作,并配合各专业部完成特定任务。 ——质量保障与质量检验部。该部负责管理军方所有的质量检验工作。 7个专业技术部分别是: ——机动车辆与设备技术部。该部主管联邦国防军三军所需的各种机动车辆、水上内河活动工具及战地能源供应设备等。 ——航空装备技术部。该部主管各种类型军用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的研制、使用工作。 ——舰船装备技术部。该部负责海军装备的发展和采购工作。 ——通信技术与电子部。该部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发展通信技术与电子装备,二是参与其他各专业部的计划项目。 ——武器与导弹系统部。该部主管三军的各种轻重武器、弹药和各类战术导弹的发展。 ——燃料及其他装备部。该部主管军用燃料和其他军需物资。 ——信息技术部。该部主要负责C3I系统管理。

第二节 德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特点 德国的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不但高效,而且非常有特色,在北约国家中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采办管理。 1、分级领导,责权明确 总装备部负责武器的规划计划,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负责组织实施,两级的任务非常明确,两者间不但界线非常清楚,而且构成了相互监督机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显而易见,便于激励与约束。所以,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提高了武器装备采办的效率。 2、有机结合,统一管理,配套改革 把武器装备采办同国防科技工业集中统一管理是德国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另一个特点。国防科技工业是武器生产的主体,是武器的供给方,总装备部是武器的需求方。德国通过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通过武器订购合同将供求双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器发展纳入了国防科技的发展体系。统一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制定同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武器发展战略,有利于在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武器装备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同武器装备采办体制配套改革,相互促进。所以,德国在不断对其武器装备采办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调整。这主要表现在:为了配合冷战后武器订货不断减少的趋势,采取了缩小军事工业规模,保存军工核心力量;为了保持武器装备的领先地位,积极加大国防科研投入;为了加强采办的国际化,积极推进西欧国家间国防科技合作。 3、系统分工,归口管理 在德国的武器装备采办管理中,充分体现了系统分工,归口管理的特点。系统分工就是针对某类武器装备的特点,把武器进行系统分类;归口管理是指针对某一类武器,打破军兵种的界限,集中统一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把某类武器的预研和生产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发挥该类装备的效用。例如,有关C3I系统的装备,无论是海军的还是陆军的,全部都由总装备部的侦察、指挥通信、信息技术局系统管理。这不但大大提高了C3I系统的科技水平,而且增加了三军装备的通用性。 4、军种有限参与,协同高效 德国的各军种装备部不直接研制、采购武器,但积极参与装备采办的各个过程,这种参与是武器装备采办中的有限参与,恰恰是这种参与机制提高了采办效率。这是因为:各军种的装备部门的优势在于对本军种的武器装备技术性能、战术指标、发展方向都有较深刻的认识,而总装备部及其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的优势是精于武器的订价、招标和承包等采办事务。所以,只要两者协同配合,就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采办效率。 5、加强军事合作,降低采办成本 长期以来,德国在发展武器装备过程中始终坚持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这首先是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