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PPT课件

例1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 剂。
【解析】 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 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 “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发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没有或 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 将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发生的情况”,或将“已经发 生的情况”表述为“即将出现的情况”。如:
5.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 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 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 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
[对位信息]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 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 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与其认为干栏 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 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考题的特点: (1)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每小题3分,共9分。 (2)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总体难度较小,是 较易得满分的一类题。 2013年高考,全国17套试题,均对此考点进行了考查, 是高考的重点。
规范答题 一、论述类文章干扰项设计的十大雷区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 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如: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 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 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例5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 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 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第一章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一讲 理解

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 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 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 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 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 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 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 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 …… 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 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 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 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 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 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 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 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 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 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 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 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 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 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 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 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 式。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pdf

【考纲解读】 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 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 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
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
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筛选和整合”一是指能够识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散文阅读

第1讲 | 真题体验
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猇忧忧的叫响, 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 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 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 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 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 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 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 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 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 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 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 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第1讲 | 真题体验
二、[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 8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 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 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 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 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 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 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
第1讲 | 真题体验
2.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 鹏’”?(6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1讲 | 真题体验
第1讲 | 真题体验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 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 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 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 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 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 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 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 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 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 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 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小说阅读

第1讲 | 真题体验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 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 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 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 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 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第1讲 | 真题体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当的两项是(5分)(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 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 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 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 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 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 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
第1讲 | 真题体验
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 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 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 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 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定做的。”巴尔塔萨补充 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 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第1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 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 种方言。
第1讲 | 真题体验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4-1-1论述和说明类文本阅读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 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 亭、阁,他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 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 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具体解读可以从以下几 个角度切入: 一是要注意确定阅读区间。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 重要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者阐 释,有的对概念的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 文章的好多段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 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二是要树立语境意识。一般情况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
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 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 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 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C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解析】C项错在:“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 论可能恰恰相反。”因为杜甫像其他中国艺术家一样, 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有限的对象刻画 得逼真、完美。这并不符合西方艺术家的审美标准。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考点梳理
第四篇 第1章 第一节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案 论述类文章阅读2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 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 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 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 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
晨读驿站 考纲解读 真题探究
高分策略
误区警示
答问互动
他山之石
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 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
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 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
晨读驿站
考纲解读
真题探究
高分策略
误区警示
答问互动
他山之石
言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掌握表达交流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肩 负着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这样就需要抓住一个核 心,即所使用的文体应该是大众的,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在学习、 发展和创新的顺序上,应该先吸收、先继承,后发展、后创新。中小 学生学习成长需要课程体系、标准、教材,以及评价考核测量的依 据,这些需要相对稳定的、清晰的、能够被各个方面所认同的语言 组织形式和结构方式。中小学生在作业、考试真题探究
高分策略
误区警示
答问互动
他山之石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 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 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 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 技法点拨
2.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 确定了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接下来就要好好 理解这一区间内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这一部分文 字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很多,如 筛选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理清句际、段际关系等 等,这些方法要综合运用。但根本的一点,还是要 深入文本之中,确认文本内容的表述层次和意义关 联,才能从实质上理解词语概括的内容。
第1讲 | 考情分析
概念往往以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方式出现,而理解 的句子有两种样式,可以是单个句子,也可以是多 个句子,2011年命题者更倾向后者。预计以后几年 主观题会有所增加,选材方面会保持适度的创新。
第1讲 | 真题体验
真题体验
[2011·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 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 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 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 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 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 轮) 专题课件
专题六 一般论述类 文章阅读
第1讲
理
解
第1讲 理
解
第1讲 |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纲在线]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B。 [考情透析] 这是多年来高考考查比较频繁的一个考点,选 材多为社科类文章,题型也相对稳定,一般都是以 选择题的方式出现。
第1讲 | 考点精讲
考点精讲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句子时,要有宏观 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 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作用而言。指的 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 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 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第1讲 | 考点精讲
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 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 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 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第1讲 | 考点精讲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理解 全文起关键作用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能表现文章主旨或某一方面主要内容的中 心句、观点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中 心思想)。(2)能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过渡句、总结句 (对文章的层次结构起关键作用)。(3)语意丰富、内 容含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4)比较长、结构 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第1讲 | 真题体验
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 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 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 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 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第1讲 | 真题体验
三、理解重要句子的基本方法 1.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 其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因为它 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于复 句,要注意明确分句间的关系,确定句子所表达的 中心或重点。 2.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起 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 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
第1讲 | 真题体验
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 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 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 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 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 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 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 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
第1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C [解析] 这道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A. “创新为„用‟”不恰当,“用”主要指 借鉴,而且两者契合可以获得新境界,并非达到一 个全新的高度;B.从文中看,明清时期的惰性传承 只是沿袭了形式套路,故错;D.最后一句,于文无 据,而且文中也没有提到晋唐以后的中国画传统。
第1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C [解析] 这道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后一句“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于文无据;B.文章 中所提到的原因有三点:才气、学养、心态,原生 而深刻的艺术直觉,更重要的是反复观察、审视、 理解、提炼,没有说是因为画家所处的时代;D.“惰 性”是指明清画家或当代画家不假思索地形式化继承, 对“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文章并未涉及。
第1讲 |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一、整体阅读技法 1.分段或者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 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 等全文读完,再回读。 2.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 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 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 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 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第1讲 | 真题体验
3 . 下 列 表 述 符 合 原 文 内 容 的 一 项 是 (3 分 )(
)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 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 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 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 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第1讲 | 技法点拨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 式、对照式等)。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 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 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 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这些标志性词语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表时间、 数据、概括、修饰限制、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 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如表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 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 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 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 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第1讲 | 真题体验
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 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 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 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 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 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 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 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 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 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 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
第1讲 | 技法点拨
3.要从句子的邻句及语境分析。有些重要句 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 子相邻的上下句。有些还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 理解句意。 解答此类题容易犯的错误是:耐不住性子,深 入不到文本当中去,阅读粗枝大叶、不够细心,辨 析不能做到认真“比对”,忽视一些定语、状语之类 的附加成分,把握不住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第1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D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含 义的理解能力。D项中的“衡”是比较的意思,“融”的 意思是相合,根据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作者是想 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 合点,而不是完全西化的僵化借鉴。
第1讲 | 真题体验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 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 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 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 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第1讲 | 技法点拨
二、理解概念词语的基本方法 1.确定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 概括词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 概括词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 段的首括句、段的尾括句、句群的开启句、句群的 收束句。 全文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概括全文内容的概括词也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 尾。概括词出现在段的首括句和尾括句中极为常见, 多数情况下,这类概括词概括的区间限于本段文字, 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第1讲 | 技法点拨
四、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章的解题步骤主要有“读”“找”“比”三个 方面。 1.通读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借助关键词 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 内容,为下一步阅读做准备。 2.“精”读文段。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 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所谓“精读”,不是“精细”地 读,而是“精明”地读,即只读该读的,紧抓勿松, 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 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第1讲 | 真题体验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 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 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 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 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 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 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 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 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 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 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