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教案

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教案
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1、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H1)

一、导入新课

(H2)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属于什么境界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人生的境界。(H3)

二、深入探究

1、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按照觉解程度划分出来的这四种境界,也分两个层次。冯友兰怎么说?(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H4)那么这四种人生境界的实质是什么呢?(H5)

3、我举一个例子,喝水大家都会吧?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信不信?(H6)

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

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

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

我现在接着喝水。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为什么喝水能喝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我举一个例子,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我在路上随意地走,漫无目的地走,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现在我不是悠闲地走路,而是一路小跑,因为我上班快要迟到了,迟到了就要耽误上课,校长知道了要扣我奖金!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现在我坚持每天步行,锻炼身体,我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为国家多输送人才。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走路。我发现,以前我骑车上班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人和事,原来是这么美妙,我不由地想起卞之琳的两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自然、宇宙的一部分。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一定要多走路,有益健康!为什么走路能走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三、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H7)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

的。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2、(H8)“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H9)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H10)

3、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那些能顺着天地自然本性,而驾御六气的变化,以此来遨游于无穷宇宙的人,他们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 所以说:至上的人能随顺自然达到忘我,神人不求功名,圣人不求名位。句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哲学,他一生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世俗的东西,而是摒弃俗心,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可以“御风而行”至高境界。)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H11)

4、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

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说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1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冷对,冷落对待。千夫指,原意是许多人的指责。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这里比喻敌人的指责。俯首,低头,表示听从的样子。为,做。孺子,儿童。)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匈奴还没有被我们打败,人民依然深受其苦,怎么能有家呢?)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岳飞、顾炎武、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周恩来。

提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说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位: 作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

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题: 《人生的境界》 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学习哲学论文或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思考。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 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我所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哲学论文语言朴实无华,逻辑 清晰,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解四种境界及其差别,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 情感价值观上引导。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学习和讲解理清文中的思路应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 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能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目的对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 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哲学随笔,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陶冶情操。设想通过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在理清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个别字词和句子的的含义,对本文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理性和 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梳理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理解重点语句,联系实际思考 3 拓展阅读,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语句,联系实际,提高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功,这些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哲学性术语的理解和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思辨法。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主要运用实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讲解重难点。教师引 导法和学生举例体验感悟为主。 教学用具: 粉笔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位哲 学家的话呢?(进一步引导,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占住了重要地位?)(3分钟)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舒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的境界..,希望能帮助到您! 邓浩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

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人生的境界》语文听评课

《人生的境界》语文听评课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生的境界》听评课【提问导入、引起注意】师:请某同学负责时间的控制。到时间提醒老师。(评析):体现出魏书生老师提倡“行使主人的权利”。他常说,“教师是学生公仆,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们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们才能把学习当作是耕种自己的‘责任田’,而不是为老师或家长‘打工’。”魏老师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承包的“责任田”。【整体感知、探讨研究】师:展示板书:1.作者;2.三个词;3.几种境界,怎样达到;4.课后练习。一、作者冯友兰,河南唐河人,哲学家。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作者是谁,什么人,哪里人?”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以举手方式体现。并请班级不喜欢发言的人上台板书。

(评析):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作者背景的了解。改变了以往老师直接宣读答案的习惯。作者还多次地反复地提出同样的问题来使学生回答,起到了夯实知识内容的作用。同时教师有意识的让班级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板书。我认为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 二、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教师点明词语的位置,使学生寻找。然后教师用过记录时间的方式来锻炼同学速记的能力。通过速记询问学生掌握程度。请同学板书并解词。(评析):1.教师只点明三个词,说明教师有的放矢,直捣重点。找出重点词语后,教师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忆。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让男生、女生分别背诵。2.我认为快速的记忆,有利于学生速记的训练,但是对学生掌握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掌握是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2020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H1) 一、导入新课 (H2)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属于什么境界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人生的境界。(H3) 二、深入探究 1、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按照觉解程度划分出来的这四种境界,也分两个层次。冯友兰怎么说?

(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H4)那么这四种人生境界的实质是什么呢?(H5) 3、我举一个例子,喝水大家都会吧?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信不信?(H6) 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 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 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 我现在接着喝水。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为什么喝水能喝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我举一个例子,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我在路上随意地走,漫无目的地走,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现在我不是悠闲地走路,而是一路小跑,因为我上班快要迟到了,迟到了就要耽误上课,校长知道了要扣我奖金!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现在我坚持每天步行,锻炼身体,我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为国家多输送人才。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走路。我发现,以前我骑车上班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人和事,原来是这么美妙,我不由地想起卞之琳的两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自然、宇宙的一部分。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一定要多走路,有益健康!为什么走路能走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三、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评魏书生先生的一节公开课

评魏书生先生的一节公开课 导读:本文评魏书生先生的一节公开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在“中国语文论坛”网上发了几篇解读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的文章。“凭栏”先生读后,给我发来一篇魏书生先生在湛江讲的一堂公开课《人生的境界》的记录(张海燕老师笔录),说是已经发在k12网上,引起了讨论,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我托人找到了课文,读了两遍,又把魏先生的讲课记录看了两遍,下面是我的想法。应该说明的是,k12网上的讨论,我还一篇没看,我好像没去过那个语文网站。本文按理应跟在“凭栏”先生的文章之后,因为3个附录较长,怕跟帖装不下,因此独立成篇了,请“凭栏”先生谅解。 《人生的境界》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魏书生先生上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课前学生根本不知要上哪篇课文,谈不上预习。 魏先生这堂课大概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正式上课前,用“冥想”的办法,解决学生紧张问题。 2.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我的一天》(十几年后的一天)3.让学生猜一猜学哪一课书。 4.正式讲课文(这是本课主体部分) 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 中间用了板书,“书空”,提问,朗读,背诵,抄写等方法。

5.指出学习也有几种境界,询问学生各属于那种境界。 6、做练习 我认为,把高中三年级的这样一篇哲学随笔让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学,不是明智的选择,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虽然我不知道是魏老师有意这样做的,还是不得已这样做的。 不过既然已经决定讲这篇课文了,就应该首先让孩子们通读一下全文(因为事先没有预习)问问孩子们的感受,他们是否喜欢此文,是否能读懂此文,需要什么帮助。 可是魏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好像完全不考虑孩子对课文的感觉,在孩子接触文章之前,就径自决定了学习此文的三个“知识点”——“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而且说;“我们就做这三件事。”他上来就把这三条抽出来让学生书写,记忆。我从整堂课都没有发现学生有完整的时间来通读全文。 可见这堂课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是从学生的阅读感觉和问题出发的,而是从教师的既定安排出发的,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路。这堂课不是要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而是要学生“记住”老师要求他们掌握的所谓“知识点”。 所以这堂课上完之后,这篇课文学生到底领会了多少,有什么感悟,有哪些疑惑,我们是不知道的。这堂课不是师生的双向交流,而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实现既定教学计划。总是教师问学生,少有学生问老师,其实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 而且魏先生不住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他只管抽出其中的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文,了解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 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了解本文短小精悍, 深入浅出。要求学习质疑,练习随处发问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 ,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 门,1919 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b5E2RGbCAP
二、题解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有所谓“六 境”的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 在佛学中,所谓“境界” ,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 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 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 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p1EanqFDPw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 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DXDiTa9E3d 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 之理,求觉解是人之性,能觉解者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 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 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RTCrpUDGiT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主观的,全在于他对人之理的理解,这种理解 有程度深浅之别。5PCzVD7HxA 冯友兰指出,人的了解可有最低程度的了解、一般的了解、深的了解(胜解)和最深的了解(殊胜解) 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了解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标志着人 格完善的程度。jLBHrnAILg 自然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 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 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 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xHAQX74J0X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 ,生活纯 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 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 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 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 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 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

1、人生的境

1、人生的境界-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人生的境界教案1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两课时) 授课时间:2006年9月8日和9月11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 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的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人物是冯友兰。(看教材首页的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烂的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的景仰。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看这一篇有名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欣赏图片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

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案首页

●新课导入: 在我们每一册得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得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得这一位人物就是冯友兰。(瞧教材首页得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得学生郑敏得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得长者,穿着灰蓝色得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得土径上,两侧都就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得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得中国得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得一间教室;我与我得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得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得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得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得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得,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得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就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得教授就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得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就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得两颗灿烂得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得景仰。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设计: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得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得境界说就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得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得思想成果,也就是她终生抱定,即使就是在最艰难得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得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得角度来瞧瞧这一篇有名得哲学论文——《人生得境界》。 (欣赏图片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位: 作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 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内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 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 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就是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你们认为他的人生有意义吗?(学生自由回答) 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作用是多

邹观林_关于魏书生的公开课《人生的境界》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启示

关于魏书生的公开课《人生的境界》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启示 高一政治邹观林在2019年10月14日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于都五中按照惯例举行了新教师培训活动,由齐校长和李校长主持本次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课上,新教师们主要观看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人生的境界》(作者是冯友兰)。通过这节培训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魏书生的这节语文课,上得非常好,非常成功,它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节公开课,有很多课堂教学的细节,都值得我深入研究并学习,进而化为己用。比如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决定怎么上这节课;比如语文课生活化,以聊生活日常的方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懂这篇课文;再比如重视课堂氛围,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语文课不会枯燥乏味,让语文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再比如魏老师会融入到学生当中,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的状态,无论是坐在前面的还是坐后面的,无论是活跃的还是不愿意发言的,他都会关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魏老师做足准备工作,充分备好课,达到了胸有成竹,手中无教材但心中有教材的境界;再比如他重视学生的个性想法,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教材离手,甚至完全合上书,思考、推测课文的内容,最后再打开课本,将自己的想法与文中作者的想法相互比较、印证;再比如魏老师在课堂上除了教课本上的知识,还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其它方面的教育,比如德育,当有男生说“女士优先”时,魏老师教育学生面对苦活、累活时,男生要顶在前面;再比如魏老师尊重学生,除了之前提到的重视学生的想法,还有魏老师为人师表、懂礼仪,当下课时,魏老师说“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说“老师再见”,魏老师说了一句“同学们辛苦了”,这句简单的话很暖心,不经意间就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增进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总之,魏老师的这节课,优点特别多,一时半会难以尽述。他在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他自己化为了一名充满智慧的引导者,带领着全体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看了魏老师的这节课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更加用心地备好课来,做好十足的准备,要对学生负责。具体而言,第一,就是要在课前对学生做好准备,了解清楚学生的水平、特点、状态,从而设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同时也能便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第二,要备好教材,要明白自己上的这节课的知识框架结构,重、难点所在,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游刃有余,详略得当,不会浪费课堂时间,从而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也能让学生学得更舒心,做题更有信心,家长对我的教学也能更放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