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单体姜黄素超分子抗肿瘤复合物的筛选及评价
中药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赵瑛(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77)[关键词]中药;抗肿瘤;肿瘤细胞[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2)33-3752-02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死率逐年上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西医化学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大,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中药因为疗效好而且毒副作用小,因此在治疗肿瘤方面显现出很大的优势。
笔者对中药抗肿瘤的药理作用做了简单的归纳总结,现综述如下。
1增强机体免疫力整个机体的免疫力的强弱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联密切,此与中医学中“正气不足,而后邪气据之”道理相近,都说明疾病与机体免疫力的关系。
中药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调动全身的抗癌能力,延缓病情发展。
有临床研究报道,中药不仅能激活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杀伤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还可以促进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干扰素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的生成[1],从而改善机体免疫系统,限制肿瘤细胞生长能力。
灵龙颗粒能够减缓肿瘤细胞的增长速度,并且还可以增强免疫力,荷瘤小鼠的迟发性变态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反应显著增强,而且荷瘤小鼠腹腔的巨噬细胞TNF2α活性也较以往有了提高[2]。
临床试验证实,黄芪、白花蛇舌草及郁金提取物榄香烯等能够提高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3-5],改善与单核细胞的协同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肿瘤的能力。
中药扶正方含有生黄芪、天门冬、生白术、北沙参等,有报道称其可以增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增强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能力,减少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含量,提高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活性,从而提高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减缓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6]。
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治疗肿瘤的一大难题就是肿瘤细胞的无限制增殖,而临床研究证实中药能够安全高效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且不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卫生厅
•【公布日期】2013.04.24
•【字号】浙卫发[2013]117号
•【施行日期】2013.04.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的通知
(浙卫发[2013]117号)
各市卫生局,有关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卫生单位:
经专家评审,确定了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包括中医药重点研究计划、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计划、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计划、中医基层适宜技术培育和推广研究计划,现予以下达。
请各承担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我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保证配套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并定期将研究计划执行及进展情况报省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1.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重点研究计划
2.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计划
3.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计划
4.2013年浙江省中医基层适宜技术培育和推广研究计划
浙江省卫生厅
2013年4月24日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以HIF-1α为靶标的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以HIF-1α为靶标的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梁桢桢【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7(028)011【总页数】4页(P1183-1186)【关键词】HIF-1α;中药;肿瘤【作者】梁桢桢【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现代医学对肿瘤的防治已从直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逐步转向对肿瘤微环境的干预和调控,缺氧是肿瘤微环境最为重要的的特点,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最重要的缺氧应激因子[1],它有HIF-l、HIF-2、HIF-3三类亚型,其中 HIF-l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重要的氧依赖转录激活因子,缺氧可使得HIF-lα稳定并在细胞核中累积、转录,激活相关靶基因, 促进肿瘤发生转移[2,3],产生放化疗抗性[4]。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在于正虚邪实,血停为瘀,水停痰湿,痰瘀互结,正不抗邪,生为癌毒[5]。
临床实践中也多见正虚、瘀毒、痰毒证候表现的肿瘤患者,且在治疗过程中配伍解毒[6]、活血[7]、化痰[8]、扶正[9]药物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10]。
研究证实,HIF-1α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对肿瘤的生长、血管形成、转移、凋亡及耐药皆有影响[11]。
笔者将主要分析基于HIF-1α信号通路的中药抗肿瘤相关研究现状,以期为靶向肿瘤缺氧微环境的中药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肿瘤进展中肿瘤细胞迅速增殖,血管网络无法快速建立且新生血管在结构上存在异常,导致微环境中的氧含量低、营养物质缺乏和酸性物质堆积,故常处于缺氧状态[12]。
缺氧微环境中,肿瘤细胞通过改变代谢方式,抑制免疫细胞,通过侵袭、转移和激活耐药基因等途径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13,14]。
HIF-1α是最重要的缺氧应激因子,HIF-1α作为转录因子,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大量表达,可促使肿瘤的血管新生,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起重要作用[15]。
基于基质金属蛋白酶探究中药单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进展

基于基质金属蛋白酶探究中药单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进展作者:赵婷谢招虎郗域江杨琦李兆福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年第09期【摘要】对近年来文献中有关中药单体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对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机制进行回顾及总结,从补益肝肾、化痰祛瘀、散寒除湿、清热祛湿4种不同治疗类型中药单体进行分析,体现了不同中药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调节作用。
通过总结发现,部分中药单体可调节软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对骨关节炎的软骨破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Ⅱ型胶原;炎性介质;软骨退变;研究进展;综述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和滑膜组织,特征性表现以关节软骨破坏、边缘骨赘形成、滑膜炎症等为主[1]。
OA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0%,常累及部位包括膝、髋、踝、手和脊柱(颈椎、腰椎)等。
OA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等,严重者活动受限,甚至无法移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OA发病率逐年增长,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软骨退变是OA发病主要机制之一。
OA软骨细胞产生多种基质降解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聚集蛋白聚糖酶。
这些降解酶的异常表达是OA发展过程中软骨降解的主要原因。
最新研究表明,MMPs在OA軟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作为治疗OA的新靶点[2-3]。
MMPs在成人组织中的表达和活性通常很低,但在炎症和组织破坏条件下显著增加,导致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降解,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以及细胞迁移、增殖。
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通过诱导软骨细胞分泌MMPs(如MMP-1、MMP-9、MMP-13等)、一氧化氮以及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如IL-6、IL-8等)促进关节软骨基质的破坏[4]。
因此,MMPs在炎症和软骨组织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顺铂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癌药物,但顺铂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顺铂的疗效。
顺铂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胞内具有亲核性的蛋白质、DNA和RNA。
顺铂耐药机制是多因素的,其中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细胞内解毒作用的增强、DNA修复能力的增加以及细胞凋亡受阻是顺铂耐药的主要机制。
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与顺铂联用能够提高疗效。
该文对顺铂耐药的机制和近年来中药与顺铂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顺铂;耐药;联合用药;中药顺铂(cisplatin,DDP)是临床治疗肿瘤的广谱抗癌药,自1978年首次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膀胱癌和睾丸癌以来,多用于肺癌、卵巢癌、头颈癌等其他实体瘤的治疗[1]。
继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之后,相继研发出第二代卡铂和第三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但顺铂在卵巢癌三期等临床治疗中仍是最主要的药物[2]。
由于顺铂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会出现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其中获得性耐药的迅速出现是顺铂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3]。
迄今为止,顺铂进入细胞内的机制仍旧没有完全明确,顺铂在血浆及细胞外结构稳定,由于细胞内的氯离子浓度相对于血浆以及细胞外液偏低,顺铂的氯离子解离后被水分子取代而具有亲电子特性,易与细胞内亲核物质如谷胱甘肽、金属硫蛋白、蛋氨酸、DNA等结合而形成加合物[4]。
顺铂耐药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的复杂过程,有研究发现:中药与顺铂联用能够提高顺铂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1 顺铂耐药机制1.1 顺铂的转运和代谢改变顺铂的理化性质决定了顺铂进入细胞和发挥细胞毒性的方式。
药物代谢的改变能够引起原发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与顺铂代谢有关的耐药研究较多,包括顺铂的摄取、流出和解毒过程。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顺铂是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然而研究发现参与细胞铜代谢平衡过程的膜蛋白铜转运蛋白1(copper transporter 1,CTR1)参与顺铂的转运过程。
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S C一 9 1增殖 及 V G N G 70 E FmR A表 达 的影 响 , 发现
1 去 甲斑 蝥 素 : 跃 祖 等 观 察 了去 甲斑 蝥 素 . 范 ( C D) 胆囊 癌肿瘤 血 管 生成 的抑 制作 用 及 其机 NT 对 制 。N T C D可有效 抑制 、 坏胆 囊 癌 肿瘤 血 管 生成 , 破 进 而 抑 制 胆 囊 癌 的 增 殖 与 生 长 , 机 制 可 能 与 其
抑 制血 管 生 成 的 作 用 。丁 志 山等 采 用 鸡 胚 绒
形成 , 新生 血 管 为 肿 瘤 生 长 提 供 营 养 , 时 它 也 是 同 肿瘤 细胞 代 产物 排泄 的有 效途 径 。 自 F lm nl } ok a _ 首次 提出 “ 瘤生 长依 赖血 管 生 成 ” 说 , 肿 假 肿瘤 血 管
生长 的调 节机 制 和抗 血管 生 成 的 研 究 得 到 广 泛关
毛 尿囊膜 ( A 模 型 观 察 了姜 黄素 对 血 管 生 成 的 C M) 影 响 : 用培 养 的肿 瘤细 胞 S 利 MMC一 7 1 采 用 电子 72 , 显 微镜 及 流 式 细 胞 仪 观 察 了 姜 黄 素 诱 导 S C 一 MM 7 2 细胞 凋亡 作用 。研 究表 明 , 黄素 的抗 肿 瘤机 71 姜 理是 多方 面 的 , 既可 诱 导 肿 瘤 细胞 凋 亡 , 可抑 制 又 肿瘤 新生 血 管 的生 成 。何 必 立 一 用 MT 采 F法 、 T R
的侵 袭和 转 移 。 因此 抑 制 肿 瘤 的侵 袭 和转 移 就 可 以大 大地减 轻肿瘤 对机 体 的危 害 , 防 治肿 瘤 的 根 是 本所 在 。而 肿瘤 的生 长 、 袭 及 转 移 均依 赖 于 血 管 侵
黄药子抗肿瘤活性组分筛选及作用分析

黄药子抗肿瘤活性组分筛选及作用分析喻泽兰;刘欣荣;Michael McCulloch;高锦【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年(卷),期】2004(29)6【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薯蓣科植物黄药子可能的抗肿瘤组分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黄药子依次用石油醚、乙醇、水系统地提取 ,采用HepA肿瘤细胞株在小鼠进行体内筛选和研究 ,观察不同组分对肿瘤腹水生长及肿瘤细胞的各种变化 ,分析各组分抗肿瘤作用及特征。
结果 :石油醚提取物抑制肿瘤腹水生长作用强于乙醇提取物 ,而水提取物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石油醚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期 ,低降肿瘤腹水生成量和肿瘤细胞存活率 ,用药后肿瘤细胞再次传代 ,肿瘤腹水的形成时间显著延长。
结论 :黄药子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且抗肿瘤作用与直接的细胞作用有关。
【总页数】5页(P563-567)【关键词】黄药子;抗肿瘤活性;活性组分;腹水模型;HepA【作者】喻泽兰;刘欣荣;Michael McCulloch;高锦【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基础医学课部药理教研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应用研究与发展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蛇六谷乙酸乙酯部位抗肿瘤活性组分筛选 [J], 陈培丰;常中飞;潘磊2.参莪汤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 [J], 吕莉莉;谢元璋;张亚囡;朱兰兰;季宇彬;孙蓉3.蛇六谷石油醚萃取物柱层析部位抗肿瘤活性组分再筛选 [J], 常中飞;陈培丰;吴巧凤;丁志山;潘磊4.竹节蓼石油醚部位抗肿瘤活性组分的筛选 [J], 方春生;杨燕军;宋卉;赵珍东;聂阳5.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r石油醚萃取物抗肿瘤活性组分筛选[J], 都君;张红;陈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LRP3_炎症小体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应治疗研究进展

NLRP3炎症小体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应治疗研究进展蔡晶1,乔蕾颖2,胡琳3,傅松波4,乔成栋5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3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4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5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摘要: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DACI)是指糖尿病患者伴有认知功能损害,该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血糖控制水平欠佳,预后不良。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作为炎症反应和先天免疫系统的核心,其激活后通过抑制自噬、诱导神经炎症和细胞焦亡、破坏血脑屏障、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等多种途径参与DACI的发生和发展。
基础研究发现,降糖药物、中药和靶向药物等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可有效干预DACI。
但由于缺乏临床试验,针对NLRP3炎症小体的治疗尚未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NLRP3炎症小体;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糖尿病并发症;炎症反应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0.022中图分类号:R587.1;R3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0-0087-04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DACI)是糖尿病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及认知相关能力损害[1]。
炎症小体是一种在调节先天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的多蛋白复合物。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主要由细胞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效应蛋白的半胱氨酸蛋白酶1前体和传感器NLRP3受体构成[2]。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LRP3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后诱导核因子κB(NF-κB)信号激活NLRP3;随后NLRP3与衔接分子ASC结合并招募Caspase-1组装成炎症小体,促进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成熟、释放,激活炎症反应;同时裂解成孔蛋白消化道皮肤素D,在细胞膜形成细胞毒性孔,导致细胞焦亡(见OSID 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单体姜黄素超分子抗肿瘤复合物的筛选及评价
姜黄(Curcuma longa L.)、郁金(Curcuma rcenyujin Y,H.Chenet C.Ling)和莪术(Curcuma zedoaria(Christm.)Rosc.)均为姜科植物。
中医认为姜黄能行气、散风活血、通经止痛;郁金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莪术具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效。
三者的药理活性集中表现为抗肿瘤、抗真菌、抗炎、降血脂、利胆、保肝和抗血栓形成等。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郁金、莪术根茎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植物多酚,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溃疡、抗炎、抗菌、利胆等药理作用。
可见,姜黄素是姜黄、郁金、莪术中发挥药理作用最重要的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其最显著的优势是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尽管姜黄素对人的安全剂量高达12 g/天,但是姜黄素极低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药物共晶和共无定形是API与生物相容性小分子前体(Co-amorphous
former,CAF;Co-crystal former,CCF)(而非高分子聚合物)以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力结合而成的超分子体系,其不改变API分子本身的化学结构,使
其保持原有药理活性,但能改善API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等性质,
故在改善API理化性质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本论文以中药单体姜黄素为模型分子筛选共晶等超分子复合物,以其抗肿瘤作用为目标,探索姜黄素与CCF之间不
同作用方式对其性质的影响,包括溶解度、溶出速率、与BSA的结合规律、体内药代动力学、体外细胞毒性。
该研究将现代晶体工程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对传统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
不良理化性质改善的研究中,为将姜黄素共晶等超分子开发为具有明确抗肿瘤机制的复合物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基于姜黄素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及理化性质评价目的:以姜黄素为模型API,筛选基于姜黄素的共晶或共无定形超分
子复合物,改善姜黄素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等理化性质。
方法:以姜黄素为API,以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酰胺类和哌嗪类等化合物以及具有药理活性的其它API(Ⅱ)为CCF,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筛选共晶或共无定形超分子;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热重(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copy,FESEM)、红外光谱(Infrared radiation,IR)、固态核磁(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sNMR)等技术对超分子复合物进行表征;并分别采用饱和溶解度法和桨法测定复合物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速率。
结果:联合PXRD 和DSC分析,确定筛选出API-CAF共无定形一个:姜黄素-哌嗪共无定形;API-CCF 共晶两个: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API(I)-API(Ⅱ)共晶一个: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
IR和ssNMR分析结果表明,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超分子复合物中的氢键类型为C=O???H-N,其中C=O来源于姜黄素,N-H来源于哌嗪和异烟碱;而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中则存在源于姜黄素的酚O-H和没食子酸C=O的C=O???H-O氢键。
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共晶的溶出速率与姜黄素单体相比有较大提高
(P<0.05)。
结论:姜黄素共晶复合物能有效的改善其体外的溶解度、溶出速率,姜黄素共第二部分荧光光晶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在提高其体外理化性质方面有较大潜力。
.
谱法和DFT理论计算研究姜黄素超分子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目的:在生理p H条件下,对姜黄素单体及其共晶超分子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索姜黄素形成共晶超分子后与姜黄素单体相比,其与BSA的结合规律发生的变化及原因,为深入研究基
于姜黄素的超分子复合物在体内的储存、运输、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技术,辅助紫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模拟计算,研究人体生理pH条件下姜黄素与BSA和姜黄素-CCF超分子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绘制298、310和315 K温度下Stern-Volmer和修正的Stern-Volmer曲线并进行相关计算,确定各自的荧光猝
灭机理,测定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
结果:姜黄素、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与BSA的结合常数K<sub>b</sub>减小,说明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而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的K<sub>b</sub>值随温度
的升高逐渐增大,但其猝灭常数随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推测猝灭过程为动态
猝灭伴随静态猝灭;热力学函数的计算表明,姜黄素、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与BSA结合依靠氢键和/或范德华力,而姜黄素-没食子酸与BSA的结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起主要作用;通过比较姜黄素及其复合物与BSA的
K<sub>b</sub>可知,CCF的引入影响了姜黄素与BSA的结合。
DFT计算结果显示,与色氨酸-(姜黄素)相比,色氨酸-(姜黄素-哌嗪)复合物
中氢键变得更弱,姜黄素-哌嗪超分子与BSA结合能(-17.9
kJ·mol<sup>-1</sup>)比姜黄素(-26.1 kJ·mol<sup>-1</sup>)弱,此结果与荧光光谱实验结果一致。
结论:基于姜黄素的API-CCF超分子的形成可能改变姜黄对结合,不同,CCF从而对其体内的运输产生影响,的结合机制及结合力BSA素与
的程度和方式均有影响。
此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模拟药物共晶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对于阐明药物共晶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姜黄素及其复合物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及UPLC-MS/MS法测定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目的:建立姜黄素及其复合物的体内浓度的UPLC-MS/MS测定方法,对姜黄素及其复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以其抗肿瘤活性为研究对象,评价超分子复合物的抗肿瘤特性,从而建立基于姜黄素超分子复合物的抗肿
瘤模型。
方法:采用U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浓度,对姜黄素和共晶复合物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MTT法,对姜黄素及其复合物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HT-29)、肺癌细胞(A549)和肝癌细胞(Hepg)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
结果:与姜黄素单体相比,共晶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sub>max</sub>、
T<sub>max</sub>、AUC<sub>0-t</sub>以及AUC<sub>0-∞</sub>均有显著性改
善(P<0.05),其中C<sub>max</sub>增加约30倍,T<sub>max</sub>缩短约6倍,生物利用度提高超过6倍。
姜黄素与没食子酸形成共晶后,共晶中没食子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sub>max</sub>、T<sub>max</sub>、AUC<sub>0-t</sub>以及AUC<sub>0-∞</sub>与没食子酸单体相比有所降低,但结果没有统计性差异。
由MTT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对HT-29、A549和Hepg 细胞的抑制率均大于姜黄素,但结果没有统计性差异。
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对
A549细胞的抑制率在高浓度时呈现高于姜黄素的趋势(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
对另外两种细胞的抑制率较姜黄素低。
、C<sub>max</sub>姜黄素共晶超分子的筛选在提高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论
T<sub>max</sub>和生物利用度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姜黄素超分子的癌细胞抑制率随CCF种类的不同、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规律。
中药单体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靶点性使得其在不同细胞中不同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难度,本实验的结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基于姜黄素超分子体系抗肿瘤模型尤其是姜黄素-API(Ⅱ)复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