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用概述及不良反应防治

合集下载

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处理(最新)

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处理(最新)

0 0 0 0 3(2.1%) 0 0 0 0 10(7%) 1(0.7%) 0
不良事件
体重减轻 口腔粘膜炎 发声困难 上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血尿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咯血 血胆红素升高 低钠血症 次氯酸血症 血小板计数减少 头痛 粪便潜血 关节痛
安罗替尼组(n=294)
所有级别
≥3级
68(23.1%) 68(23.1%) 68(23.1%) 37(12.6%) 34(11.6%) 44(15%) 62(21.1%) 60(20.4%) 77(26.2%) 69(23.5%) 22(7.5%) 31(10.5%) 33(11.2%) 26(8.8%) 22(7.5%)
索拉非尼2 舒尼替尼3
• 肿瘤细胞的靶部位 CRAF/BRAF/V600EBRAF/c-Kit/FLT3
• 肿瘤血管靶部位的CRAF/VEGFR2/VEGFR-3/PDGFR-β
• PDGFRα和 PDGFRβ • VEGFR1、 VEGFR2和VEGFR • KIT/FLT3/CSF-1R/RET
0
0 1(0.7%)
0 0 0 0 2(1.4%) 2(1.4%) 5(3.5%) 0 0 0 0 1(0.7%)
Han B, Li K, Wang Q, et al. JAMA Oncol. 2018;4(11):1569-1575.
阿帕替尼与其它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 不良反应相类似
毒性类别
类别
不良事件
安罗替尼组(n=294)
所有级别
≥3级
高血压 疲劳 甲状腺刺激素升高 高甘油三酯血症 厌食症 手足综合征 高胆固醇血症 咳嗽 腹泻 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 蛋白尿 咽痛
199(67.7%) 153(52.0%) 137(46.6%) 131(44.6%) 135(45.9%) 129(43.9%) 123(41.8%) 122(41.5%) 104(35.4%) 92(31.3%) 85(28.9%) 83(28.2%)

(完整版)阿帕替尼说明书

(完整版)阿帕替尼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商品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英文名称:Apatinib Mesylate Tablets拼音全码:JiaHuangSuanAPaTiNiPian(AiTan)【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阿帕替尼。

【成份】化学名:N-[4-(1-氰基环戊基)苯基]-2-(4-吡啶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甲磺酸盐【性状】本品为片剂。

【适应症/功能主治】本品单药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患者接受治疗时应一般状况良好。

【规格型号】0.25g*10s【用法用量】本品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荐剂量:850mg,每日1次。

服用方法:口服,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服药的时间应尽可能相同),以温开水送服。

疗程中漏服阿帕替尼的剂量不能补充。

【不良反应】临床试验资料为确定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事件及其近似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由于临床试验的条件变化大,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个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能直接与另一个药物的临床试验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也可能不能反映临床中的实际发生率。

有关甲磺酸阿帕替尼应用于晚期胃癌的不良反应信息主要来自一项3期、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n=267)。

受试者均为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试验中排除了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织)体力状态评分为2分及以上患者、有胃肠道出血倾向的患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尿蛋白阳性患者、胆红素≥1.25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4周内进行过大手术伤口未愈合的患者。

176例患者服用本品850mg qd治疗。

72%的受试者接受了2个周期或以上的治疗(28天为一个周期)。

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不良反应(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反应分级标准NCI-CTC AE3.0判断)发生率分别为92.05%和71.43%,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1.7%和24.18%。

艾坦(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使用说明

艾坦(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使用说明

艾坦(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用法用量:本品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荐剂量:850mg,每日1次。

服用方法:口服,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服药的时间应尽可能相同),以温开水送服。

疗程中漏服阿帕替尼的剂量不能补充。

注意事项:特别出血:VEGFR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有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在阿帕替尼的2、3期临床研究中,排除了有胃肠道出血倾向的患者,未发现艾坦相对安慰剂组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

但仍应提醒临床医生用药时密切关注。

对合并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应常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化标准化比率(INR),并注意临床出血迹象,一旦发生出血迹象,应及时停药。

对于重度(3/4级)出血的患者,建议暂时停药;如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重度(3/4级)出血,可下调一个剂量后继续用药(参见:用法用量),如不良反应仍持续,建议停药。

凝血功能异常(APTT>1.5×ULN或INR>1.5)的患者未被纳入阿帕替尼临床研究中,因此尚不明确本部分人群使用阿帕替尼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应慎用艾坦,服用艾坦期间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率,一旦出现严重(3/4级)异常,建议暂停用药;如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严重(3/4级)异常,可下调一个剂量后继续用药(参见:用法用量),如不良反应仍继续,建议停药。

心脏毒性:临床研究中观察到服用阿帕替尼可能会引起心电图异常,包括QT间期延长或窦性心动过缓。

应慎用于已知有QT间期延长病史的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或者有相关基础心脏疾病、心动过缓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用药期间应注意严密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

如发生3/4级不良反应,建议暂停用药;如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3/4级不良反应,可下调一个剂量后继续用药。

如不良反应仍继续,建议停药。

对于出现3-4级心功能不全或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建议停药。

肝脏毒性:临床研究中观察到服用阿帕替尼可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或总胆红素升高。

阿帕替尼在胃癌方面的不良反应

阿帕替尼在胃癌方面的不良反应

阿帕替尼在胃癌方面的不良反应摘要胃癌属于全球最常见的五大癌症之一,并且其致死率也是十分惊人的。

但是传统的治疗手法不仅见效慢效果差且副作用较大。

阿帕替尼因其分子量较小且可以很好的抑制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的过程和效率,可以采用口服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抗肿瘤作用。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阿帕替尼在治疗胃癌的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对胃癌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收集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三甲医院就诊患有胃癌的患者,并且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共计544例。

本文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且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在服用了阿帕替尼药物的544名患者中,有27%的患者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其余患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皮肤病,血压,血糖的升高,浑身乏力以及呕吐等症状。

关键词:阿帕替尼,不良反应,胃癌1.前言胃癌属于全球最常见的5大癌症之一,并且其致死率也是十分惊人的。

胃癌早期如果患者发现及时治愈概率还是较大的,但胃癌细胞仍然存在一定的转移性,或进展期,胃癌患者治疗仍然属于困难课题。

目前传统治疗胃癌的方法,不仅治疗效果低,复发概率高,同时在使用这些化疗药物是因含有铂类化合物、氟尿嘧啶,紫杉烷和蒽环类物质的成分,往往会使患者其它细胞或身体正常机能受到一定损伤。

这些化疗药物可以用于预防胃癌细胞转移秀,但预后性较差,长期使用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也是逐步展露出来,中位生存期往往不超过12个月,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缓解,然而绝大多数的患者最后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因此胃癌的后续治疗是治疗的一部分。

目前医学研究并未提出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药物,因此新的有效的高效的治疗方案,仍然是转移性胃癌患者的需求之一。

阿帕替尼因其分子量较小,可以采用口服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抗肿瘤作用,阿帕替尼的给药量的70%可以从身体正常的代谢中分泌出去。

近年来,关于阿帕替尼的实验越来越丰富,实验数据也越来越完善,有研究人员对阿帕替尼的原理进行体外实验发现阿帕替尼可以不仅可以高效有效的抑制牛血清的浓度,还可以阻止小鼠主动脉产生旁支和小芽,进而降低肿瘤血管的密度和生长,体内实验证明阿帕替尼可以在人体内诱导内皮细胞的增长和繁殖。

阿帕替尼用概述及不良反应防治

阿帕替尼用概述及不良反应防治

阿帕替尼用概述及不良反应防治阿帕替尼(Apatinib)是一种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肿瘤。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激活,从而阻止肿瘤血供和抑制肿瘤生长。

阿帕替尼被广泛应用于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阿帕替尼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等。

高血压是阿帕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约为53.6%。

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阿帕替尼剂量相关,剂量越高,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越大。

为了预防和纠正阿帕替尼引起的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进行血压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物调整或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手足综合征是阿帕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研究表明患者中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42.2%。

手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手掌和脚底出现红、肿、疼痛、起泡和脱皮等症状。

为了减轻手足综合征的症状,患者需要采取一些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保持手足清洁,避免过度摩擦和压迫,使用保湿剂和局部皮质类固醇等。

此外,阿帕替尼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头痛和乏力等。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的高血压、休克、应激性胃溃疡等,需要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

总体而言,阿帕替尼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但它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并按医嘱进行处理。

此外,医生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和联合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甲磺酸阿帕替尼

甲磺酸阿帕替尼
甲磺酸阿帕替尼
2016年1月6日
目录
一、药物简介
通用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商品名称:艾坦 英文名称:Apatinib Mesylate Tablets 化学名称:N-[4-(1-氰基环戊基) 苯基]-2-(4-吡啶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甲磺酸盐 化学结构式:
一、药物简介
【性状】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规 格】 按阿帕替尼计:(1)0.425g;(2)0.375g;(3)0.25g 推荐剂量:850 mg,每日1 次
三、研发情况
三、研发情况 添加文本
合成路线:
四、同类药物 添加文本
1. Ramucirumab(Cyramza,礼来) Ramucirumab是一种完全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治疗 实体瘤。它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VEGFR)的抑制剂,可特异 性地与受体结合并阻止受体活化。可治疗肺癌、胃癌。
二、药代动力学
吸收: 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250 mg,500 mg和750 mg后, 在体内吸收较快,原形药血浆浓度平均达峰时间约为 1.7-2.3 h; 消除较慢,平均消除半衰期为7.9-9.4 h。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与 同等剂量下健康受试者药代参数相似,而胃癌患者吸收延迟, 暴露水平更低。
代谢: 体外代谢酶研究表明阿帕替尼主要由CYP3A4代谢,其次 CYP2D6、CYP2C9和CYP2E1代谢。在人体阿帕替尼主要经肝 脏代谢,主要代谢途径为E -3-羟基化、Z-3-羟基化、25-N-氧 化、N-去烷基化、16-羟基化、双羟基化及E-3-羟基化后与O葡萄糖醛酸结合。
三、研发情况
原研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时间:2014年12月13日,获得CFDA批准上市。 专利情况:

阿帕替尼不良反应机制处理

阿帕替尼不良反应机制处理

化疗药物作用机制
抗代谢药
拓扑异构酶 抑制剂
烷化剂类
紫杉 长春类碱类
化疗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
v 胃肠反应: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腹泻等 v 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v 肾毒性及膀胱毒性:肾实质损伤和泌尿道刺激反应等 v 肝毒性:肝细胞功能障碍、静脉阻塞性肝病和慢性肝纤维化等 v 心脏毒性: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肌病等 v 肺毒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等 v 神经系统毒性:感觉异常、感觉障碍、躁动、抑郁、嗜睡等 v 过敏反应:皮疹、瘙痒、血管性水肿, 支气管痉挛, 低血压等 v 其他毒性:皮肤毒性反应如皮疹、手足综合症;栓塞性静脉炎
可逆转
主要内容
1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2 阿帕替尼安全性数据简介 3 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阿帕替尼不良反应
高血压 蛋白尿 手足综合征 腹泻 骨髓抑制 出血 心脏毒性 肝脏毒性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中国医刊.2008年第43卷第4期.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2007 Vol.7 No1
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SAE发生率低于化疗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肿瘤药学2014年2月第4卷第1期.
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贫血
心脏毒性 急性心梗 LVEF下降
肠梗阻 蛋白尿 肝脏毒性
转氨酶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高血压 手足综合症
n=176
37.5% 25.0% 25.0%
0.6% -
1.1% 47.7%
27.8% 24.4% 35.2% 27.8%

艾坦(Apatinib)说明书

艾坦(Apatinib)说明书

核准日期: 2014年10月17日修改日期: 2014年12月01日修改日期: 2020年03月02日修改日期: 2021年03月03日【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商品名称:艾坦英文名称:Apatinib Mesylate Tablets汉语拼音:Jiahuangsuan Apatini Pian【成 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阿帕替尼化学名称:N-[4-(1-氰基环戊基) 苯基]-2-(4-吡啶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甲磺酸盐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 H N O·CH SO分子量:493.58【性 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适 应 症】1.本品单药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患者接受治疗时应一般状况良好。

2.本品单药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失败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

【规 格】按阿帕替尼(C H N O)计:(1)0.425g;(2)0.375g;(3)0.25g。

【用法用量】本品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本品推荐剂量为850mg,每日1次。

晚期肝细胞癌:本品推荐剂量为750mg,0.25g每片,每次3片,每日1次。

服用方法:口服,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服药的时间应尽可能相同),以温开水送服。

疗程中漏服阿帕替尼的剂量不能补充。

治疗时间:连续服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剂量调整在本品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以使患者能够耐受治疗。

阿帕替尼所致的不良反应可通过对症治疗、暂停用药和调整剂量等方式处理。

临床研究中剂量调整多发生在前3个周期(28天为一周期)。

当患者出现3/4级血液学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时,建议暂停用药直至症状缓解或消失。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剂量调整:①第一次调整剂量:750mg,每日1次;②第二次调整剂量:500mg,每日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帕替尼(阿帕替尼在结直肠癌中的Ⅱ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但未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

目前尚无阿帕替尼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抗肿瘤疗法联合应用方面大型的研究结果报道。

本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关于阿帕替尼在治疗肿瘤甚至某些非肿瘤性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阿帕替尼是一种有前途的口服小分子抗肿瘤新药,研究已证实该药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且该药的临床研究已显示出其在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可观的疗效及生存获益)1.适应证阿帕替尼适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且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时一般状况良好。推荐剂量用法阿帕替尼850 mg qd,口服,餐后半小时以温开水送服。2.注意事项:对于体力状态评分ECOG≥2、四线化疗以后、胃部原发癌灶没有切除、骨髓功能储备差、年老体弱或瘦小的女性患者,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提高依从性,可以适当降低起始剂量,先从500 mg qd开始服药,服用 1~2周后再酌情增加剂量3.作用机制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制剂,可高度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竞争性结合该受体胞内酪氨酸ATP结合位点,高度选择性地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后的信号传导,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VEGFR-2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在调节细胞有丝分裂、血管生成及增强VEGF的弥散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VEGFR-2被认为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VEGFR-2当被VEGF激活后,其羧基末尾及激酶插入区域发生自动磷酸化,从而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以及随后的细胞增殖、迁移、弥漫及内皮细胞存活效应。

阿帕替尼通过与VEGFR-2结合,来竞争性抑制VEGF 与VEGFR-2结合及后来的VEGFR-2自动磷酸化,从而发挥强有力的抗肿瘤作用.推荐阿帕替尼Ⅲ期临床研究的剂量为850 mg qd4.常见的不良事件(AE)包括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和非血液系统(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乏力、食欲减退和腹泻)。

多数不良反应均可通过暂停给药、剂量下调及对症处理实现控制和逆转.4.1一般不良反应4.1.1乏力乏力常常与肿瘤的疾病本身以及肿瘤的治疗相关注意监测严重乏力的出现。对于1~2级乏力,无需剂量调整;而3~4级乏力则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和剂量调整。若无黄疸、血栓及妊娠等情况,可以使用孕酮类药物(如甲地孕酮)以及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减轻乏力,改善体力状况。需要提醒的是患者的乏力也可能是继发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贫血或疼痛等原因,应予鉴别诊断和相应处理。4.1.2 腹泻阿帕替尼Ⅱ/ Ⅲ期临床研究中,腹泻的发生率为10.31%,其中3~4级腹泻发生率为1.35%。腹泻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水电平衡,还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宜尽早治疗。通常腹泻发生比较早,服药后数日即可发生。对于1~2级腹泻,一般无需调整阿帕替尼的剂量,可以建议患者:调节饮食及习惯,嘱多饮水和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去除有关诱因或相关因素,包括避免摄入可导泻的饮食(如油腻、辛辣食物和咖啡等)或服用胃肠动力药和大便软化剂,增加纤维素摄入和应用微生态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其中2级腹泻时,可以酌情给予洛哌丁胺、复方地芬诺酯(苯乙哌啶)、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如八面蒙脱石散)及黄连素等治疗。

4.2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4.2.1高血压发生情况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特别是VEGF/ VEGFR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以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或使原有的高血压病情加重。阿帕替尼Ⅱ/Ⅲ期临床研究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6.32%,其中3级高血压发生率为5.38%,未见4级血压升高。原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150/ 100mmHg),或有高血压合并血栓病史,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该慎用阿帕替尼。血压升高大多出现在阿帕替尼服药后2周左右,多数为轻至中度增高,一般通过应用降压药可使血压得到良好控制。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导致高血压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内皮细胞/血小板分泌NO/PGI2下降、血管密度异常(小血管及毛细血管)、血管僵硬、内皮素功能紊乱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高血压。此外,晚期肿瘤患者承担的心理、精神压力增加,可以导致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及小动脉收缩等,也往往是发生高血压的不良因素,因此还需要注意心理疏导。防治建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心血管毒性小组推荐,在使用VEGF/ VEGFR抑制剂治疗开始前,应当明确患者的基线血压;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血压稳定和尽可能<140/ 90mmHg。血压监测应当从用药前就开始,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尤其是治疗初期的2周内,要求进行每日监测。因此,对于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在给予阿帕替尼前,必须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用降压药,预先使血压得以良好控制(<140/ 90mmHg);但是对于血压正常的患者,不推荐预防性降压治疗。应充分告知患者,当血压>140/90mmHg或出现与血压升高相关的症状时(如明显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等),立即联系经治医师,获得指导。降压药物的选择,建议遵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并且参考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而酌定。对于合并有蛋白尿的患者,一般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药物选择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阿帕替尼主要由肝脏CYP3A4酶进行代谢,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能够抑制CYP3A4系统,因此不建议采用该类药物控制血压。如果发生3~4级血压升高,应在心血管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降压治疗,严密观察和或调整阿帕替尼剂量;如果高血压仍持续控制不力,建议停药。对于高血压危象的患者,必须立即和永久停药4.2.2蛋白尿发生情况在阿帕替尼的Ⅱ/Ⅲ期临床研究中,蛋白尿的发生率为44.36%,其中3级蛋白尿发生率为1.79%。蛋白尿一般在阿帕替尼服药后3周左右发生,通常无症状,系可逆性的,可以通过暂停给药或剂量下调而缓解,无严重的肾脏损伤发生,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多篇文献报道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类药物也有增加蛋白尿的风险。对于具有潜在的肾功能疾病,肾切除手术后,既往有高血压病、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要慎用阿帕替尼和严密观察随访。已有研究表明VEGF/VEGFR信号转导通路与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血管通透性的调节密切相关。VEGF/VEGF信号转导抑制剂可能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足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和/或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所含的蛋白水解酶丢失,继而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吸收能力降低,导致了肾性蛋白尿。防治建议目前尚无阿帕替尼是否影响肾功能的确切数据。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阿帕替尼时需要谨慎和密切监测,特别是肾功能不全3期或以上患者应慎用(。建议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动态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蛋白尿情况,在最初2个月内每2周检查1次尿常规和/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后每4周检查1次,发生蛋白尿时要及时就医如果发生>2级的蛋白尿,建议暂停阿帕替尼用药,等待恢复正常。如果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2级的蛋白尿,可以下调1个剂量单元后继续阿帕替尼用药;如果蛋白尿仍然持续存在和加重,则建议停药(表1)。一旦出现肾功能损伤或者肾病综合征,必须立即停药,并且积极进行支持对症治疗对于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诱发的蛋白尿,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但是基于ACEI及ARB类药物可以降低肾小管内压力,进而减轻蛋白尿同时降低可能的心脏不良事件,可以酌情使用4.2.3手足皮肤反应是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毒性之一,主要表现为手足的麻木感、烧灼感、红斑肿胀、皮肤变硬、起疱、皲裂以及脱屑,具有手指或足趾弯曲部位皮肤角化的特征,通常为双侧性,症状常常同时或接连发生,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底,受力区往往症状更为显著。

重症者发生皮肤红肿、剥脱或HFS R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晰,可能与阻断VEGF /VEGFR通路损害了真皮的血管及其修复过程,导致过量的药物残留在皮肤组织中发生毒性有关,因此,阿帕替尼引起的 HFSR往往与用药的教育患者在服用阿帕替尼期间应该避免手掌和足底的机械性损伤和摩擦,例如穿着宽松透气的鞋子、柔软的全棉手套和线袜,使用凝胶鞋垫,避免压力式剧烈运动。

手足都应避免接触高热和直接日晒,使用保湿、含有羊毛脂或尿素成分的护肤品来保护皮肤;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发生中度的 HFSR,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支持对症治疗,包括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继发感染、压力或摩擦,使用温和的润肤霜或润滑剂; 可局部外用去角质化的药物,如含尿素软膏或尿素霜、 5% 水杨酸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成分的乳液或润滑剂等,必要时采取硫酸镁溶于温水中,浸泡患处皮肤; 局部使用抗真菌或抗生素治疗;适当服用 B 族维生素( B1、 B6 和核黄素) 以及塞来昔布等。

如果有过度角化,足部皮肤持续增厚或起茧,可请足疗师帮助修剪治疗,防止继续加重; 且足疗后立即使用保湿软膏。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般来讲随着时间的延长,HFSR会逐渐减轻如果连续出现 3 次> 2级的 HFSR且有加重趋势者,建议暂停用药,等待恢复正常或 1级后再恢复用药; 如果HFSR不再发生,可以考虑逐步增加阿帕替尼的剂量,直至标准剂量。

如果恢复用药后又再次出现> 2级的 HFSR,宜下调 1 个剂量单元后继续用药(表1) ; 如果 3 级 HFSR仍持续存在或加重,则建议永久终止阿帕替尼用药。

4.2.4出血发生情况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Ⅱ/ Ⅲ期临床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24%和3.60%,没有明显差异,其中3、 4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1.35%和 2.88%;而大便潜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8.97%和 7.91%,一般在服药后第1周期内发生。因此,尚未发现阿帕替尼能够明显增加出血倾向,但是根据阿帕替尼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经验,必须高度关注临床上可能存在的出血风险;特别是正在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慎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容易引起出血的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VEGF具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存活和维持血管的完整性,以保证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作用;而抑制VEGF/ VEGFR转导通路,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能力,使基质下的促凝血磷脂暴露和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防治建议对于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该慎用阿帕替尼,包括:(1)胃部存在活动性消化溃疡病灶,且大便潜血(++)者;(2)对于大便潜血 (+),且原发性胃肿瘤病灶未能进行手术切除的,建议进行胃镜检查,若为溃疡型胃癌且经治医师认为有可能引起瘤灶出血者;(3)3个月内有黑便和 /或呕血病史者; (4)凝血功能异常,具有出血倾向者。同时,在阿帕替尼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倾向及其有关症状;一旦出现严重异常(3~4级),建议停药。如果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必须立即停用阿帕替尼,并且按照临床常规积极治疗出血。另外,尽管缺乏数据,对于曾经发生动脉血栓、心肌梗死、心脏骤停、脑血管意外以及胃肠道穿孔病史的患者,目前不推荐服用阿帕替尼;如果在服用阿帕替尼过程中需要进行某种手术,应在预定手术前中断用药直至伤口完全愈合。5药物相互作用:阿帕替尼与传统抗肿瘤中药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在肝癌细胞株H22小鼠实验中,榄香烯注射液可降低阿帕替尼抗肿瘤效果,两药联合疗效竟低于阿帕替尼单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