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建设问题研究发表时间:2017-06-13T11:16:02.623Z 来源:《建筑知识》2016年24期作者:张玉明王亚楠牟天[导读] 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经济大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探寻自然环境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方式。

我国的钱学森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生态城市模式,这既是对古代城市营建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又融合了当代生态城市的基本价值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和景观内涵,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Zhang Yu-ming Wang Ya-nan Mou Tian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ity and ec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c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hop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ity. Professor Tsien Hsueshen of China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wa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city model, and carry forward this is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values of modern ecological city, formed a unique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connotation is broad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alue the concept of.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4-0250-02 1.山水城市构成要素 1.1 山水城市的内涵山水城市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思考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思考

关于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摘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

本文就如何建设园林生态城市谈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园林;生态城市;建设0.引言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协调统一。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

本文就如何建设园林生态城市谈几点思考意见。

1.园林生态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1.1因地制宜每座城市的生态条件都各俱特点,所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应该因地制宜,创造自身城市的特色,选育本地特产的乡土树种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乔木、灌木、草本多层森林植被的立体绿地,增加空间绿量,降低管理成本。

而不顾各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过分地强调奇花异草,盲目将南树北移,照搬异地和他国种植模式,其结果是生态和景观功能达不到保证,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1.2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处于顶级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从而系统的生态效益最佳。

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应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等。

1.3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循环过程作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即人为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确保城市景观的完整性。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范围内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本文将介绍全国新型城镇化的十大范例,以供参考和借鉴。

二、城市规划和发展1、城市规划和发展总体方案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各地都制定了具体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总体方案,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这些规划考虑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因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2、宜居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各地通过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打造宜居城市。

这些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工作、教育、医疗等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经济增长点1、产业结构调整各地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

通过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各地建设了一大批产业集聚区,为企业提供优良的产业环境和配套服务,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和创新。

四、科技创新与城市智能化1、科技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各地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2、城市智能化建设各地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2、资源利用和回收各地加大资源利用和回收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收入增加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发展,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以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2、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农村电商等方式,各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向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迈进,离不开广大人民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持续改进。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随着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

如今,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认识已经不断加强,环保意识也逐渐普及。

我国也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方面开始取得了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量资源税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保护环境和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同时,还建立了一批生态保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等,专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更好地协调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等建设,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战略。

现在,一些城市越来越注重生态修复,如湖南株洲市建立了鹤旗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景区,使广大市民得以近距离接触自然。

此外,在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一些成果。

活跃着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力,在生产、消费、信息等领域推进了不少新兴技术、新生产模式和新动力。

在全社会推进“绿色生产,低碳消费”相应的理念,也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人口过于密集和资源利用过于集中化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如何在国家发展的同时保障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需制定一系列体现可持续理念和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

其次,当前环保人才的供给和培养量不足、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制约着技术环保的进步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新型城镇化要点

新型城镇化要点

理解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四个要点:①城乡统筹。

核心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包括城乡一体,也包括产城一体,尤其强调产业引领城乡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②城乡体系。

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全覆盖的城乡体系,包括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所形成的完整的系统化城乡体系。

体系中每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③生态持续。

也就是生态文明,强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要点,突出大中小城市、城乡、村庄与大自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更不能牺牲农业,中国的农业绝不能依靠老外,“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发达国家无一不把农业提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高度。

④设施均等。

首先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延伸到镇村,改变村镇污水滥排滥放的现状。

中国的乡镇企业曾一度繁荣,但由于管理缺失导致污染严重而无法持续。

城镇化发展必须要靠工业化的带动,所以城乡设施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至关重要,另外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四个创新:①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

以前的城镇化发展可用一个“大”字概括: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空间增大。

新型城镇化强调内涵式发展,重视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不仅是户口转变的户籍化。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化,而是农民从本质上融入城市文明生活,在工作、生活、交通、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市民化。

②由优先发展到协同发展。

如在政策上给予沿海开放城市优先发展权,落到城市上是先发展大城市、再发展中等城市,对村庄发展有所忽略。

新型城镇化必须协同发展,城乡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同步发展。

③由模式发展到多元发展。

原来的城市化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策略。

建设新城扩大城市规模,布局行政中心以带动发展;建设大剧院、博物馆凝聚新城文化,以房地产发展集聚人气,这种发展模式已成为定式。

如果行政中心不搬迁,新城发展就会很缓慢。

根据预期理论,形成发展预期才能吸引人气和资金。

因此形成预期是新城建设成功的标志和命脉。

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

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爆发公共安全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率在加大; ② 外来 人 城 镇 化 的升 级 版 。毫 无 疑 问 , 新 型 城 镇 化 还 包 括 其 他 重 要 内容 : 前: 经济 、 人 口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发展, 最 终形成 新型城镇化 口激 增 带 来 社 会 保 障 和 治 理 压 力 在 加 大 ,新 型 城 镇 化 或 许 将 倒
就是让土地 的成本大幅下降 ,让城市土地真正成为外来 人 口落 化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可 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在 户 的载体, 使其安居乐业 , 只有这样 , 城 市发展才 能享受 中国人 农 民生活水平提高 的同时, 刺激 了其消 费需求 , 有 利于交通 、 供 力资源的巨大红利 , 抑制“ 刘 易斯拐点 ” 的过早到来。没有土地财 电 、 通 信 等 基 础 设 施 的快 速 发 展 , 在此带 动作用下 , 其 他 相 关 行 政 的改革 , 新型城镇化过程就会被牵 绊并止步不前。 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从而 为当地带来 了更 多的经 济效益, 为县 级城市的发展提供 了足够的资金条件。 ( 2 )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 不
. 4 高效性 的社会治 理 恶劣等 。 新 型 城 镇 化 到底 包 含 什 么 ? 仅 仅 是 城 市基 础 设 旖 加 强 和 1 城镇化 的不断发展对城 市 的公共 管理提 出了新的要求 , 当 城 区生 态 环 境 的 改善 这 些 硬 件 建设 ?如 果是 这 样 的话 , 那 是 旧式
上, 提高农村征地补偿达到同级城市的参考标准 , 逐步实现城 乡
土 地 同权 同价 。 在 新 型 城 镇化 下 , 应 该 重新 反 省 已有 的土 地 财 关 于 新 型 城镇 化 建 设 的 意 义主 要 表 现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浅谈新型城镇化

浅谈新型城镇化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

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

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以人为本,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是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对象和可持续发展要素,这是毫无歧义的概念。

也就是说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口城镇化承载着释放内需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也就说明了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建高楼大厦,不是建造一个个无人居住的鬼城,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化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单单是房地产化,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新型城镇化是要求现代农业跟房地产业相辅相成。

那么国外在城镇化进程中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以个别发达国家为例,他们的方式主要有:(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纷纷实施了城镇化建设工作,该项工作意义非凡,除了有利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之外,还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能够加快乡村旅游行业的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纷纷实施了城镇化建设工作,该项工作意义非凡,除了有利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之外,还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能够加快乡村旅游行业的运行进程。

当前,在农村对旅游行业关注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地位逐渐凸显,我国随之开展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等一系列工作,基于此种状态,旅游行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相关分析来看,农村旅游方式有所改变,以往传统的农家乐经济方式被摒弃,随之引进了建设度假村等模式,此种模式的应用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快速创建新农村,有效改进了周围环境。

不过,虽然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在运行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加剧了旅游资源的消耗,导致生态资源缺失,影响乡村旅游工作的良好开展。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方面的实施生态转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于生态文明角度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性基于生态文明角度来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将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性以及有效性体现出来。

对于生态文明来讲,比较注重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性,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引进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快速解决发展期间的缺陷,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当前阶段,在创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提前掌握城镇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保持城市和乡村的协调性。

其次,生态文明理念的引进还可以增强建设城镇化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做好自然的利用工作,达到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满足自然生态提出的高要求。

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呈现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以免出现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过于破坏环境等。

最后,生态文明理念还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运行进程;以新型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主,相关部门实施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时候,需要科学的配置资源,制定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对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论述(一)城乡统筹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统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相关人员应当做好该环节的控制工作。

其中,城市统筹的要点表现为:集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规模统筹为一体,使其成为完善的城镇结构。

大型城镇在一体化城镇结构方面的优势极高,除了可以为中小城镇运行提供优质的服务之外,还可以依靠大城镇具备的帮扶效果进一步提高中小城镇经济效率,促使中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型城镇也可以收益,如此下来,便形成了良好的发展。

伴随着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其空间和范围日益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型城镇的人口,解决城市内存在的人口较多现象,中小城镇运行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慢慢赶超大型城镇生活水平,两者经济差距日益缩小,再加上中小城镇有着非常特殊的地域性特征,在文化的吸引和推动下,大型城镇人口朝着中小城镇发展,达到城市人口均匀性分布的目的,缓解了城市人口诸多的压力。

(二)发展转型方面所谓发展转型,主要是指以往传统城镇建设逐渐转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该项状态中,应当加大传统城镇建设工作的探究力度。

通过探究目前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城镇建设期间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具体表现为住房紧张、交通堵塞和社会保障严峻等,再加上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均阻碍和约束了城市稳定建设。

从中得出,如果一直使用以往单一城镇建设方式的话,那么城市无论是发展还是周围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等,都会受到影响,这些现象均体现出了传统城镇建设工作过于滞后。

新型城镇是在以往城镇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产生差别的实质性原因是建设新型城镇的过程中,首先分析传统城镇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避免该项缺陷的方式来创建新型城镇,制定有关的对策,进而解决城镇建设期间的各项缺陷。

从实际情况来看,科学合理的应用新型城镇建设方式,有利于创建合理且高质量的城市运行环境,从而实现中小型城镇的良好运行。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一)中小城镇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城市运行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工作得到了大规模的实施,社会经济迎来了各项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

对于我国东部区域来讲,由于自身条件良好,政府落实的政策比较多,因此产生的作用极高,有利于提升经济水平,加快城镇建设进度。

结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我国东部区域的城镇有着特别好的发展状态,可以为中小城镇产业升级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我国中部和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相比较来看要落后一些,受中小城镇基础条件不完善和发展时间不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虽然这些区域遵循和借鉴了东部方面的经验实施工作,可是依旧有着非常明显的问题。

在东部区域内,各个城镇之间的竞争特别激烈,大面积跨区域流动情况普遍存在,基于农民转型为市民的这一层身份,因此东部区域内的城镇呈现出了候鸟性的特征,农村包含的人员非常多,复杂性高,可是农民自身的城镇归属意识不高,消费理念低下,完全不利于推动中小城镇经济稳定运行,约束了经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城镇布局不规范,土地产生的效益低下从中小城镇实际运行现状来看,尚有诸多的问题,其中表现为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规范性的布置以及规划城镇。

通过研究有关资料得出,我国城镇内有一半左右并没有开展整体规划工作,因为中小城镇的性能比较特殊,因此和土地保护政策的落实还有着诸多的差别,问题频繁存在。

在建设中小城镇的时候,根本没有集社会、自然以及经济水平为一体,三者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有的情况下,为了拓展需求而随意进行圈地,目的是让投资商对其投资,提升经济效益。

可是受规划不到位等方面的影响,虽然用地规模有所拓展,可是盲目性现象明显,土地利用方面有着较大的粗放型特征,上述情况均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从生态文明角度创建新型城镇的具体策略(一)优化产业从生态文明角度进行分析,要想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率和质量,离不开低碳环保类型企业的帮助,有了该项企业的大力支撑,服务行业的比重就会随之增强。

具体要点如下所示:其一,升级和改善目前的产业结构类型,将城镇化发展趋势转变为生态文明类型,禁止继续发展消耗量多、污染严重的产业,引进和创新节能和环保型的产业,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全方面的发展环保产业。

其二,对低碳类型的技术进行改进,合理应用消耗量少、无污染的技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出有关的应对措施,应用新型技术来推动城镇化运行进程,使其逐渐发展为生态文明社会。

其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区域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服务类型行业的重视程度,其中涉及到了生态医疗和教育方面,构建优良的环境,从而确保服务行业得到高效率运行。

(二)将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效果体现出来以库尔勒市举例说明,该市属于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试点城市,在该项城市运行期间,将建设新型城镇化放在了首位,以此为关键点,结合创建新疆重点城市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

第一,合理设计以及规划,保持可行性;目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涉及到的规划要点非常多,分别是城乡整体规划、土地合理利用规划等,明确各个环节的规划要点,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快城市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对城镇化发展空间以及范围进行合理布设。

从库尔勒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是采取组团方式,结合各个区域的特征调整城镇体系规模,完善城镇结构。

第三,将小城镇整体服务功能发挥到最大化;遵循政府提出的各方面要求以及功能配套和市场主导等一系列基本理念,将小城镇资源以及产业相互整合到一起,创建优点较高并且功能齐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区域。

特别是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工作,务必重点关注,使农村人口以及产业等逐渐朝着小城镇发展。

使农村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从而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达到共同建设和享有各项设施的目的。

(三)将建设旅游城镇放在首位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所处位置不一样,因此与之相关的经济要素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该方面资源有着分散和单一性等缺陷,受此种特征的影响,难以将乡镇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体现出来。

当前阶段,在建设旅游特色城镇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以往单一的状态,比如企业、乡村分离和独立情况,合理使用资源,保持产业以及资源的合理性。

其次,创建性能良好并且有着区域性特点的旅游群,以此对区域经济进行有效的发展,提升经济水平。

而且创建特色旅游城镇还可以对多环节生态进行创新,这一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产业具备多元化的特征;虽然旅游区域构建了农家乐,不过包含的旅游服务有着多元化的特征,从事的行业有着明显差别,比如餐饮、文化表演等。

第二,进一步拓展区域类型的旅游产业链,从乡村旅游、经济和城市旅游三方面入手,集三者为一体,大力发展文化、智慧旅游以及创意类型的产业,使其延伸为旅游类型的网络,最终促使旅游行业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从而提升经济水平,构建和谐经济社会。

第三,对各项区域中的乡村旅游加以改善和创新,通过创建新农村的方式来发展旅游经济。

在该项环节中,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特别是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改进消费和生产方式,引进与之相符的管理模式,遵循规范的管理要求,将人们的生产力全面激发出来,在大力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基础上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

在拓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还可以应用相关的生态能源和网络,保持乡村人文生态和民众之间联系的密切性,使其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从根本上加快旅游和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当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建设期间,务必遵循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理念,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的产业。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还有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区域政府必须全面探究这些问题,找寻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理念,对各方面产业加以优化和升级,健全基础设施,将城镇化建设的优势和价值呈现出来,最终达到社会良好发展的目标,为民众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杨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7):10-11.[2]周贵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9):172-175.《谈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作者:徐风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