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

合集下载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点建议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点建议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点建议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那些在国际化的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六点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加强语言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关键性工具。

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加强语言能力。

从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此外,多学习外语文化和习惯,深入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底蕴,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能够更好地与不同国家的人开展交流。

二、了解宗教文化宗教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的文化习俗都与宗教相关。

要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处理能力,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各主要宗教的基本教义、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避免冲突和误解。

三、尊重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信仰构成了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积极表现出理解、关心和沟通的态度。

四、提高文化敏感度文化敏感度是指我们对其他文化背景的敏感程度。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些语言上的差异、肢体语言、时间观念等都可能产生误解或不适应。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避免产生意外效果。

五、注重交流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交流方式会对交流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有些国家和地区对礼节非常注重,那么在与他们交流时我们要注重礼节,以免造成误解。

又比如,有的国家对语言功夫很重视,那么我们应该多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炼性和逼真性。

总之,我们需要通过对各种交流方式的细心掌握,来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参与跨文化活动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最好是通过参加跨文化活动来进行实践和提升。

比如,可以通过参加交流大会、海外游学、企业外派和志愿者等形式来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和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真正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我们经常需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理解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语言习惯等,才能更好地实现沟通和合作。

因此,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必要的技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于语言、行为、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

我们要在交流中敏锐地感知和理解不同的背景与文化差异,尤其要避免对不同文化的进攻或歧视态度。

要做到尊重其他文化,需要我们自己启发自己,多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文化,如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等。

通过阅读、观看电影、旅行等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各个方面,了解他们的生活、信仰、艺术、食品和体育等,以便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中获得新的认知,并更好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相处。

二、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差异,促进沟通和交流。

首先要摆脱自己的偏见,保持兴趣和好奇心,去了解不同文化。

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柔软、谅解和宽容的心态。

即使我们对某些文化差异感到困惑或不理解,也要保持耐心,调整心态,以能够接纳、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沟通和交流,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三、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理解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技巧。

第一,要注意语言交流。

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有时会导致不同的意义和理解,因此我们要注意语言的文化差异,在沟通中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避免使用太多的行话和俚语。

第二,要注意非语言交流。

体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都是非语言传递的信号,往往更具含义,而有时非语言交流也存在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名词解释

跨文化交际能力名词解释

跨文化交际能力名词解释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具体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有效沟通和交流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合作。

无论是在商务、教育、旅游、外交等领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文化敏感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尝试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参加跨文化的合作和交流项目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能力、增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惯和传统,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得体并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分别从知识储备、情感态度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展开。

知识储备首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

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宗教、政治体制、社会风俗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每个文化的特点和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减少误解和冲突。

此外,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礼节也是必要的。

比如,有些国家的人在交流时会喜欢直接表达,而有些国家的人则更喜欢隐晦地暗示。

只有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更流畅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其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能够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如果我们对这些差异没有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就会陷入僵局。

另外,对于他人的观点和做法,需要保持尊重和谦逊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要轻易做出批评或质疑,而是要耐心倾听对方,试图理解对方的想法。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对方的闪光点,这样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和信任,为进一步的交流打下基础。

行为实践最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行为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断改进和提升。

首先,可以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比如,参加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文化交流活动等,这样可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

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比如,通过参与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加入国际交流论坛等方式,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化和观点。

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电影、参加跨文化培训等方式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互动的过程。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一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们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国际商务、旅游、教育交流等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合作和交流。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解决跨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通过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减少误解,从而达到合作共赢。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全球化时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更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1.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增加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学习外语:学习对方的语言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式。

可以选择参加语言培训班、找外教进行一对一学习等方式。

3. 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语和行为。

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在交流中保持耐心和包容心态。

4. 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

可以通过组织的国际志愿者项目、留学经历等方式来与外国人建立联系。

5. 培养自我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信仰。

在与他人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适应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

6. 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九、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udy)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际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

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社会文化范畴的知识,因此语言能力研究逐步发展成交际能力研究。

第二外语教学进入语言能力研究成果,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使用有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语用规则影响交际者正确使用外语,外语学习者除掌握目的语外还应该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则。

达到培养目标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套语言和文化系统,他们应该具有根据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交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可挽回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

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

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把握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体现在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上,跨文化交际体现在交际场景,即“特定场合”中。

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更加强调“跨文化能力”,即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本文认为,Spitzberg对交际能力的界定可以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即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行为。

汉语国际教育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其核心任务之一。

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注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必然涉及到对其背后文化的理解。

在汉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词汇、语法和发音的传授,还应该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

比如,在讲解汉字“福”的时候,可以介绍中国人对“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春节期间贴“福”字的习俗;在教授“礼尚往来”这个成语时,可以阐述中国的礼仪文化和人际交往原则。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其次,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至关重要。

实践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例如,设定一个商务谈判的场景,一方是中国企业代表,另一方是外国企业代表,学生们需要根据各自的角色,运用所学的汉语和文化知识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比如沟通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不同。

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再者,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他们自身文化进行系统的比较。

例如,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长辈的权威,而一些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在饮食文化上,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菜系和独特的餐桌礼仪,与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冲突。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时,可能会出现文化冲击的现象。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然后才是 跨文化交际 。这意味着,在交际中首先要把对方当 作一个有个性的个体 ,交际者要对其个性保持高度 敏感 ,并正确解释其行为 。其次,把这种交际放到 同一主流文化内的人际交流平面,考虑其共性 。再 次 ,把这种交际当作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 。也就是 说 , 交际者不仅要掌握不同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且 要对不同文化成员的个性和社会情境等因素有敏锐 的洞察力。
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turns in discussion and initiating and termination of interactions based on a reasonably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needs and desires of others)。
王:好吧 ,你们打算怎么处理那个流氓。
校方:如果你女儿有意见 ,她可以找教育委员会。
四、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
我们这学期讨论了很多跟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知 识 ,毫无疑问,这些都将帮助我们在今后的跨文化 交际实践中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所谈过的,交际能 力的获得是一个文化适应过程、心理适应过程 。一 个人即便对文化差异了解甚多 ,在跨文化交际中 , 当初到他乡异国时 , 未必能马上活学活用 ,取得立 竿见影的实际效果 。这是因为不同人对新环境、新 的交际对象 ,具有不同的心理适应阶段,对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也有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
交际者必须尽量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目光语, 身势语,语调等) 向对方表示感兴趣 , 以建立有效 交际的基础。
2 、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other in a descriptive, nonevaluative and nonjudgemental wa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udy)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际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

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社会文化范畴的知识,因此语言能力研究逐步发展成交际能力研究。

第二外语教学进入语言能力研究成果,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使用有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语用规则影响交际者正确使用外语,外语学习者除掌握目的语外还应该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则。

达到培养目标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套语言和文化系统,他们应该具有根据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交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可挽回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

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

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把握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体现在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上,跨文化交际体现在交际场景,即“特定场合”中。

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更加强调“跨文化能力”,即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本文认为,Spitzberg对交际能力的界定可以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即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行为。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需要考虑构成概念内容的基本要素的意义。

交际技巧可以体现交际能力,但是行为本身并不是能力。

能力是一种社会评价,交际能力可以表现为得体的交际行为。

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场景和交际对象,在某一场合中“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有可能不得体。

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表现出很强的交际能力,而在与阿拉伯人打交道时却表现得手足无措。

交际能力是交际双方给对方的印象或评价,或者说,交际能力是对于交际者交际行为的社会评价。

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符合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期待。

交际双方的关系也是影响交际行为得体性的因素之一,有时人们会以违反交往规范的方式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

例如:按照规则,公司同事在上班时间内的谈话内容应该只限于业务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在交谈中往往会夹杂个人信息或其他与工作无关的话题。

从交际场景来看,这样的行为是不得体的,但是就交往双方的私人关系而言,谈论私人话题是可以接受的,交际双方行为的得体性体现在对规则违反程度的把握和交际语境的选择上。

此外,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交际模式、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的差别使判断行为得体与否更加困难。

例如:美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是一种很正式的交际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进行,谈判双方的座位安排以面对面为主;因此,美国人会认为阿拉伯文化中席地而坐,谈判双方人员混坐在一起的谈判方式不正式,同时也会觉得芬兰人喜欢在集体洗桑拿浴时谈判的行为不得体,而在阿拉伯和芬兰文化中,人们这样做是为了缓和竞争的紧张气氛,保持融洽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外,还包括交际结果的有效性。

交际行为的有效性是指交际者否实现交际目标,也有学者把有效交际看作是交际能力的体现。

有效,即效力(effectiveness),与效率(efficiency)相关却不相同。

有效交际指成功的交际,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代表满意;效率指交际的直接性,立即性,代表速度。

一般来讲,人们认为,效率较高的交际会更有效,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时间,精力);然而,想要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只有效率是不行的。

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结果的有效性决定交际质量。

交际行为不得体,交际结果没有效是交际质量最低的模式;行为得体却达不成交际目标的是社交变色龙,在交际中他们不违反交际规则却也不能实现交际目标;能够实现交际目标,但是行为不得体,例如:那些通过欺骗、强迫等手段,牺牲他人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高质量的交际是交际者既能够实现交际目标,同时交际行为又符合特定场景的文化习惯。

下面的案例可以向我们展示交际得体性与有效性的关系:美国商人BtianHoltz被公司派往泰国管理分公司。

Mr.Thani,泰方的经理助理,为人精明强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迟到。

Holtz决定采取些措施提醒他一下。

经过深思熟虑,他有四种处理问题的策略:1.找Thani私下交谈,询问迟到的原因,并告诉他必须按时上班。

2.不理会这一问题。

3.Thani下次迟到时,公开责备他。

4.在私下交谈时,示意他想请Thani帮忙处理公司职员经常迟到的问题,并请Thani建议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Thani不会再迟到。

然而,泰国的文化习俗是避免当面直接批评或责备他人,Holtz的这种行为在泰国的文化语境中是不得体的。

第二种策略(不理睬对方迟到的行为)是得体的,但是不能实现交际目标(使对方按时上班)。

第三种策略(公开指责)则既不得体,又不有效,因为公开指责在泰国文化中被视为侮辱,Thani可能会提出辞职。

Thani是一个有价值的职员,Holtz是想让他更好地为公司服务,而不是想终止合作关系,所以Thani的辞职意味着交际失败。

第四种策略,间接提醒对方自己关注的问题,避免让对方觉得“丢脸”,是既得体又有效的最佳选择。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语境。

语境是交际发生的环境、场景或场合,可指文化、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地点、交际功能等。

交际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交际者的社会角色、交际角色和交际目的直接影响交际行为,如言语和非言语交际方式正式与否等。

与相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交际相对容易,因为双方使用相同的符号系统,彼此清楚对方在某一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期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要困难许多,交际者缺乏足够的对方文化的知识,不知道自己在这一场景中的得体行为是什么,从而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对方的行为模式与自己文化对此种情境的行为规范不同,从而产生厌恶的情绪;交际知识的缺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得体的交际技巧,没有积极的交际动机和态度。

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这也是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通过输入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增加能力,能力通过运用技巧的方式体现于行为上,但是行为本身并不代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交际者的交际行为要得体,即符合交际场景的社会文化规范、交际对象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功能,同时又要有效,即实现交际目的。

交际的有效性代表满意度,但是有时有效的交际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

例如:一对恋人感情破裂,男方还深爱女方,但女方不再爱他了。

男方知道他没办法实现他的交际目标,即挽回爱情,达到完全满意,此时的有效交际是退而求其次,以得体的方式与对方保持朋友的关系,这也是有效的交际。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是进一步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础,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跨文化交际研究出现了从“盎格鲁为中心”到“多中心”的模式转型。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有影响力的交际研究都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在交际上的研究成果特别丰厚,也是从那时开始,其它地区学者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美国的传统研究范式促进了之后新观点和新交际模式的形成。

研究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1.社会心理学视角Hall(1966,1976),Hofstede(1983,1994),Gudykunst,KimandTing-Toomey等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动态性途径和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来理解交际的新思路。

在二十世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这些学者将人际沟通的理论和框架用于分析跨文化语境下的交际。

对传统交际理论研究的主要批评在于这些理论往往存在隐晦的民族中心主义和父权社会特征,并且在分类模式上过于简化,以至于导向文化定势。

而且,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几乎总是假设生活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某个人属于某一文化。

这些跨文化交际研究不承认个人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以至于使跨文化研究成为了不断发展的“生态谬论”。

这种研究方法的目的是确定和解释交际上的文化差异,并预测未来的交际情况,这是因为这些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基于如下假设:a.有一个可描述的、外部的现实;b.人类行为是可预见的;c.文化是一个可以测量的变量。

2.批评的视角这是一种超理论方法,其中包括阐释视角中的许多假设,但侧重于宏观的背景,如影响交际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因素等。

学者关注语境(包括社会历史语境和社会中权力、压迫、解放等思想意识)可能对我们跨文化互动产生的影响。

这种方法承认种族、阶级、性别这些分歧会影响某一身份说话人的表达,从而限制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意识。

自我反思是这种方法提出的另一个关注点。

3.阐释的视角这是一个挑战跨文化的定义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崭新的研究角度。

支持这种方法的学者认为有必要认识到交际中主体的复杂性,而不是采取似乎目前正流行的典型的简化过程的研究方法。

他们认为最主流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像人际沟通研究一样,跨文化的互动也不应被当做一成不变的,而应作为一个生活快照。

在现实中,关系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只有这样研究才是不偏颇的。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特定文化群体的人类行为,这种描述基于如下假设:a.人类的经验是主观的;b.人类行为是有创造力的,而非确定或容易预测的;c.文化是通过交际来创造和维持的。

每个人都受周围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

个人的社会身份代表不同文化边界(国家,组织,工作,家庭等)的融合,正是这些身份的融合共同创造了一个人的整体文化。

4.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视角(1)本质主义文化观a.本质:“文化”是一个人们可以访问的地方,更是一个实体存在。

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是均质的,因为认知特征是平均分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