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集下载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清澈见底,天空和云彩都浮在水面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天空和云彩闪闪发光,漂浮在水面上。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屈: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的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不断更新发展,从而积累。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应用、探索,才能让自己永远保持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作者的感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作者的感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作者的感情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首抒情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深切的感恩之情。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这位诗人对于大自然中清朗的景象是是多么深情和钦佩,尤其是那句“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清如许”,让人内心变得恬静,感受到当河水清澈自得的时候,一切的烦忧都会被一扫而空,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力无限,而自身的渺小之处。

此外,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满怀感激之情,“舞翩跹”和“含笑”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妙,也尽显出对着大自然的感念与挚爱,“桃李互荣”中则表达出对一个祥和社会的期望,也是一种深切的感谢。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中集华彩之笔,表达了诗人尊重大自然、热爱祥和生活、深切感激三种深情的情绪,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引言1.1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唐代诗人裴达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作品被誉为“翰林体”之首。

裴达,字正卿,一名裴寂,唐代永安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裴对曾任兵部尚书,裴达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裴达少年时即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潜心研习诗歌、文章。

他师承魏征,深受其影响,志在创作一代传世之作。

裴达在文学界声誉颇高,被誉为当时的文学大家,与唐代其他大文人如王维、李白等并称。

裴达的诗歌作品典雅高洁,文辞优美,被后人称为“诗中之诗”。

他的诗歌流传至今,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珍贵遗产。

裴达的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影响了后世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 作品简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唐代杜牧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以写山水为主,主要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水乡风光图。

作品具有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内涵,被誉为杜牧山水诗的代表之作。

在这首诗中,杜牧运用了精致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水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他通过对水流源头的探寻,表现了对求知的渴望和对生命源头的探索。

作品中充满了哲理意味,给人以沉思和启迪。

这首诗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简洁而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杜牧传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诗歌审美和人生观念。

是一首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正文2.1 诗句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这句诗通过问渠的清澈与活水的源头,表达了对纯洁清澈的渴望和对真实源头的追求。

"问渠"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询问渠道的清澈度,是否具有活水的品质。

"那得清如许"强调了清澈的程度,清澈如许之清澈,是一种程度极高的纯净状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说:要想找到源头之活水,你必须先有它的出处,方能从中获得领悟。

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美好、憧憬未来,但当我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已经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

但有太多人在刻意追逐错误的东西,以至于忽略了自己身边的美好。

当他们带着空虚而悔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再多的钱财、名利也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缺憾,因为他们所追逐的并非幸福,而只是那可怜的身外之物。

为了永远的追求而牺牲了幸福的本质,岂不是很可惜吗?“满招损,谦受益”。

有些人把聪明和骄傲结合起来,便显得聪明而又骄傲;把谦虚和恭敬结合起来,便显得谦虚而又恭敬。

其实,骄傲和自满是一对双胞胎,它们往往是在一起出现的。

谦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事情总比别人多一些,正是由于他们做得比较多,犯错的机会也比常人多。

记得亚里士多德曾告诫过:“那些最终在审慎思考中度过余生的人,他们的失误最少。

”的确,与其他人相比,智者往往没有常人取得成绩的捷径,因此,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智者往往更值得尊敬,他们的经验更值得借鉴。

只有不断地取长补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智者认为:任何一个清澈明净、波澜不惊的湖泊,都是从坚实浑厚的大地吸取营养的。

而在当今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则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信心、勇气、毅力等各种品格,这就犹如地下的矿脉一般,来自于大地深处的资源。

如果仅仅依靠技术、资金、人才上的优势,或者仅仅将眼光盯在暂时利益上,而看不到更长远的发展,成功的机会只会越来越渺茫。

要知道,平静的湖面上是看不到风浪的,那只会令人感到单调和乏味。

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心灵波澜壮阔,那么就得像洪峰奔腾前的暗流那样,在平静中积蓄力量。

同理,平淡的生活中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源泉,否则它就会干涸。

爱默生说过:“清洁的思想,比军队还严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著名的诗句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北戴河》。

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是因为它抓住了人们对于自然之源的渴望和对于生命之源的追寻。

人类对于水的依赖程度之深是毋庸置疑的。

水源之清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在古代,为了保证水源的干净,人们常常在山脚或者山中建立一些水库、水塘,把水从田野、沟壑等地引出到这些水池中,再利用排水方式,将经过过滤、沉淀和净化的水供人饮用、灌溉和生活使用。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人和物力,更需要前人不懈的耕耘和积累。

而“源头活水”这个概念则更加深刻。

它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水源的保护和利用,更体现了人类文明和道德的精髓。

在 ethos(道德风范)的实践中,源头活水具有巨大的意义。

首先,源头活水代表着清廉和正直。

在中国文化中,清水和善行常常被并列使用。

人们常常说:“善则流水清,恶则滞泥污”。

通过保护水源、维护水质、清理污染,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回报,更是对于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延续。

源头清明,水流得长久,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清明和正直,才能保证生命之源的纯洁和健康。

其次,源头活水还体现了前瞻和长远的思考。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水资源日趋紧缺。

因此,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规划和重点中,保护水源、增加水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在这样一个败坏世风、只知眼前利益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前瞻思考,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做好保护和维护水这个源头的工作,才能在未来让我们的后代享受到清澈的水。

最后,源头活水也代表着创新和创造。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创新和创造。

人类发明了灌溉系统、水利工程和建设水库,使得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帮助。

现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也应该把这种创新和创造的精神应用到保护水源和维护环境的领域中。

例如,开发新型的净水技术、清理污染、创造绿色环境等等,这些举措为源头活水增加了新的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意深远,不仅涵盖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更体现了人类的精神和价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寻找源头、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理念。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表面的繁华和光鲜,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我们不时需要提醒自己,只有深入挖掘事物自身的源头,才能找到真正的财富和力量。

如果浅尝辄止、追求虚无的幻象,只会收获短暂的快感和虚无的回报。

“源头”更是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源头,一方面是为了使生态稳定,另一方面是为
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快乐。

生物和自然界的平衡和恢复相对都需要它。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也可以将这句话用于对待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

我们必
须从源头开始考虑生活质量的根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
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活水来”则体现了这种追求源头价值的实际行动。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和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地接收到源源不断的活水,使自己得到持续的成长和进步。

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和信仰追求真实和自
然的生活方式,真正实践和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引言1.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古诗所含的意义深远,启示着人们要善待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

问渠,就是问河流水质如何清澈。

在当今社会,水污染严重,许多河流已经被污染成黑色的臭水沟,人们再也看不到水底的鱼儿。

如何才能让河流清澈,让水源恢复活力呢?答案就在于源头。

源头是水的发源地,是水的根本。

只有保护好源头,才能保证水的清澈。

活水源头的水清而不滞,如同人的思维清澈而不浊。

源头活水不断流,就如同人的学习不断进步,永远不停止。

清泉石上流,意味着清澈的水源会流向附近的石头,把清澈传递出去。

活水源头清,就像人的内心清澈,不受外界的污染。

勤思源头活水来,要不断地思考如何保护好水资源。

练就清心如水,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清澈,不受外界的干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的蓝色家园。

愿我们的脚步如源头活水一样不断向前流淌,永不停歇。

2. 正文2.1 问渠何故清如许问过澄清询问源头之理。

在这古老的问题中,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或许会觉得简单,但背后的含义却不容忽视。

一条清泉之水,为何如此幽深清澈?这其中蕴含的是何等的奥秘?或许,问及清泉之水清如许的原因,我们不妨从源头开始探索。

活水自源头流淅淅沥沥,经过千万年间的洗涤,污秽尽去,留下的却是那一份清透和纯净。

源头的清泉之水,无需外力的助力,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它的本真。

或许,问及清泉之水清如许的原因,我们应该反思自身。

是源头的清透净化了水质,还是水质本身的纯净造就了清泉?也许,两者皆是。

源头的活水不断流动,不停沉淀着沉重与浊浊,但是它们都能够被水源慢慢净化。

清泉之水的清澈不仅仅是水的属性,更是水本身对待自身的态度。

活水源头清澈,是因为它懂得珍惜自身的美好。

问渠何故清如许?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需要学会像活水源头一样,清澈透明,懂得珍惜自己身上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合水县西华池小学曹莉莉
文,源于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作文贵在说出实话,抒写真情。

小学作文教学,无非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真情,就是一条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作文教学中,需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可是教学中,我们曾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首先讲究“刻板化”的顺序。

无论观察人还是物,都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的顺序。

其次追求“专业化”的水平。

在语文教材中,渗透观察方法的课文俯拾皆是,最典型的要数朱自清的《春》,叶圣陶的《燕子》。

有些老师就将这些观察方法逐一列出,让学生效仿。

再次,推崇“格式化”的想象。

只要观察人、景、物,就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人要有“宝石般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写花,就是“绽开的笑脸”、“美丽的仙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写到草,就是“一块巨大的绿地毯”、“快活地向人们点头”。

这样的“规则式”观察,异化了观察的主旨,遮挡了童真的眼睛,禁锢了童性的自由。

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投身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创造。

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活中的人、景、物细心观察,把握特征,挖掘内涵,丰富写作材料。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挖掘生活内涵,捕捉身边的突发现象和事件,帮助学生充实写作素材。

如春游踏青,秋日登高、冬日赏雪,观察家乡的名胜古迹、村庄的秀美景色、朝霞和落日的奇观以及沸腾的比赛场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等。

如在上一年的老师节那天,学生背着老师偷偷地布置黑板、贴满窗花、悬挂气球等。

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的情景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望着孩子们闪着童真和快乐的眼睛,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这个场面,以《快乐的教师节》为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或说出自己的构思,并将学生议论和提出的问题梳理后引导他们立意、谋篇布局,然后写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一次上课时,天气突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窗外。

面对这种情形,我便立即因势利
导,干脆指导学生观察窗外天气的变化:瞧,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并随即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的写作热情一下高涨起来。

其实好作文就在身边,只要注意观察每天的生活,自然有材料可写,也就喜欢写作文了。

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

因此,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善于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作文能力就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作文教学,实质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而写”。

因此我们必须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学中悟写,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美;悟中练写,激励学生描述生活的创造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如引导学生体验真诚,“当朋友向你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时,你一定会为朋友的真诚而高兴”;体验生活,“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顺利及时地克服困难时,你一定为这个人的真诚而感动;”这时启发学生如何做人,“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巧妙地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引爆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
地畅谈自己成长过程的心理话。

如写感动话题类作文,我们知道在生活中令学生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

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争鸣”----对于心中的疑问、见解、可以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可以以倾诉、对话的方式直抒胸意,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激励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说,既是思想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励前进的风。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发展智力的关键,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只要多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读、写、思、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可见,阅读越多,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积累的就越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情达意时也来个“凤头豹尾”那不更好了!学生在活动中,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按照四季顺序,背诵古诗,抄写积累,做读书笔记,收获很大。

许多学生作文时,唐诗名句引用其中,小作品也登上了校报,极大地增强了写作信心。

阅读是学生的生命线,“厚积而薄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让他们从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表达实感,作文教学难点定会攻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西




曹莉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