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合集下载

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

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斯蒂芬•戴达罗斯青年时代的欲望成熟历程——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解析刘君敏 沈阳市工商业联合会摘 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半自传体小说。

描写的是青年斯蒂芬的成长历程。

青春期的欲望使斯蒂芬困惑,又没有得到恰当的沟通和引导,斯蒂芬迷失在欲望中。

在教会的帮助下,斯蒂芬暂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但他发现自己的本性也被抑制了。

随着斯蒂芬的成长,他的欲望得到了升华,并点燃了他的艺术生涯。

从欲望的角度探讨斯蒂芬的成长历程,画像将不再是一张纸,而是他的欲望曲线。

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失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关键词:斯蒂芬•戴达罗斯;欲望;教会;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36-02简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

小说中许多细节是基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生活,所以主人公斯蒂芬和作者乔伊斯有很多相似之处。

乔伊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先锋派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他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极度地压缩对话,并运用了意识流叙事风格和自由间接叙事风格。

“尽管《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距离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但相对而言,很少有评论家会反驳休•肯纳关于这本小说是‘天才之作’的说法”[1]。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的核心是关于青年史蒂芬的成长过程。

“斯蒂芬对自己的信仰和对天主教的忠诚感到困惑,对自己对性的渴望感到内疚,他决定加入神父行列,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这个职业,接受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召唤。

”[1]如果从欲望的角度看斯蒂芬的成长历程,肖像画将不是“一张确定的纸,而是欲望的曲线”[5]。

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欲望为参数,欲望曲线既被放纵的欲望、失控的欲望、压抑的欲望及升华的欲望划分为四部分,既他成长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故事梗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故事梗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故事梗概《青年艺术家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乔伊斯的一部半自传体的中篇小说,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历程,通过描绘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展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价值观。

故事的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在都柏林的一所学校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在学校里,他经历了成长的烦恼和困惑,与同学之间发生了冲突和矛盾,也感受到了爱情的甜与苦。

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

斯蒂芬对艺术充满了热爱和追求,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但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尝试着写诗、画画、创作音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价值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

在成长的过程中,斯蒂芬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朋友、情人等,他们都对他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斯蒂芬的情人穆利根对他的影响最大。

穆利根是一个思想激进的年轻人,他对艺术和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他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斯蒂芬。

通过斯蒂芬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变化,乔伊斯表达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价值观所束缚。

同时,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成长,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

透过翻译美学探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探讨了它们在译文策略、翻译美学运用、美学效果、对原著意义传达以及读者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深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元素,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结合翻译理论和文学批评角度,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透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为进一步探究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美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译本、译文策略、翻译过程、美学效果、原著意义传达、读者影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奥地利文学巨匠斯特凡·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描绘了一个年轻画家在犹豫、挣扎和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由于其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这部小说一直备受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在中国,这部小说也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因此也有多个中文译本问世。

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表达和传达原著精神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引发了研究者对翻译美学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及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本文将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译文策略、美学效果以及对原著意义的传达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译本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与再现。

1.2 概述研究对象《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标志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的故事,描绘了他在都柏林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中文翻译版众多,其中两个备受关注的中译本各具特色。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后现代色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后现代色彩

过去的欢乐和未来的憧憬 中得 以释放 , 现实的紧张感被解构 成多重的意义 , 给我们增添了 自由的光环。乔伊斯运用静态
和动态相结合 的手法书写了一个小孩的心理解构 :
他 想他 的脸 色 一 定 很 苍 白 , 为 他 感 到 他 的 脸 很 凉 。 因
界, 正如 10 9 4年他致 出版 商 的信 中所 说 : 的宗 旨是 为我 我 国的道 德和精神历史谱 写一个篇 章 , 我之所 以选 择都柏 林
传体《 一个青年艺术家 的画像》 为例 , 每一次 阅读 都会产 生 出新的意义 , 即对斯 蒂芬认识 的变化 , 从鄙视 、 憎恨 、 同情到
慑服 , 这~系列 的变化让文 本的 意义不可 穷竭 , 为一 “ 成 开 放的文本 ” 。乔伊 斯 以否 定 的方 式 拓展 了文 学 作 品 的边
运用 “ 识流” 法将 小说 中的主人 公 尚未形成 语言 的意 意 手
识 即“ 前语 言区” 生动地展现在读 者眼前 , 表现 出一代 伟大 作家才有 的经久 耐读的特点 。细读乔 伊斯作 品时 , 们不 我
禁 发 现 他 的经 典 作 品 的 魅力 不 仅 仅 在 于 现代 文 学 所 具 备 的 新 颖 书 写 方 式 , 且还 蕴 涵 着德 里 达 之维 , 以看 成 是 后 现 而 可
代文学 的雏形 。李永毅在 《 里达 与乔 伊斯 》 德 一文 中评 价 道 : 乔伊斯的精 神气质 与思 维倾 向都 与解 构 主义 的 奠基 “
人德里达有相似之处 , 的文学 著作也可 用来 阐发 和印证 他
解 构 主 义 的 诸 多 理 论 。 … ”
它 的人 民 , 他们 的言谈 , 他们 的幽默 , 他们 的忧郁 , 他们 的感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
维普资讯
20 06年
安 阳师范 学院学报
8 9
《 一个 青年艺术 家的 画像》 中的水 意象
李巧 慧
(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 , 河南 开封 450 ) 701
[ 摘
要] 一个 青年艺术家 的画像》 《 中的水意象表现 了斯 蒂芬 意识 的混沌 、 精神 的净化 和艺术 的再 生 。作 为小 说文
学艺术和思想内容 的灵魂 , 水意象 不但 揭示额 主人公 的精神 成长历程 , 而且见证 了乔伊 斯的文学衍 变轨 迹 。斯蒂 芬的精 神 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 了现代人 的深层 精神危机 , 只有 意识 的能动才 能消解社会 的精神 桎梏。
[ 键 词 ] 沌 ; 化 ; 生 关 混 净 再
二 、 神 的 净 化 精
股流变 幻多端、 复杂 纷繁 , 还常 常是 不符 逻辑 和不 和理 性 的。意识流再现 了斯蒂芬跌宕 起伏 的精神 世界。 意识的混沌决定 了《 画像》 的整体 结构 。乔伊 斯并 没 : 育以严格的时间和逻 辑顺 序来安 排 小说故 事的发 生 和发
展 , 蒂 芬青 年 时期 的 心 理 冲 突 决 定 了 作 品 的 结 构 [ 小 斯 2 1
里 的水 是 多 么 冷 , 多 么 脏 呵 !有 人 曾 看 到 一 只 大 耗 子 跳 又
进 上面的那层浮渣 里去 。 | 。学 校 的广场 上 , 珠从 那些 砖缝 往 外 水
冒 , 处 可 以 闻 到 一 种 奇 怪 的腐 烂 的 味 道 。这 种 让 人 窒 息 到
芬获 得 了新 生 , 了与 他 同 名 的 希 腊 英 雄 的追 随 者 。 成

示 了个人和社会 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 社会虽然经 济繁荣 ,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题报告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题报告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
题报告
乔伊斯(James Joyce)是20世纪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复杂的情节和新颖的文学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之一《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爱尔兰艺术家史蒂芬·德达拉斯的艰难成长历程。

这部小说主要体现了乔伊斯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爱尔兰文化的挑战以及对于神学问题的思考。

乔伊斯在小说中强调了艺术的力量和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方式,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统一。

这一点可以从小说中史蒂芬对于诗歌和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中看出。

同时,乔伊斯也批评了爱尔兰文化的教条性和狭隘性。

他认为爱尔兰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带来了限制和束缚,需要通过创新和变革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除了艺术和文化问题,乔伊斯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思考一些神学上的问题。

他在小说中提出了一种“艺术教化”的理念,即通过艺术来开启人们的心灵和智慧,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和自己。

乔伊斯通过史蒂芬和其他人物的思想和言行来表达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充满思想和哲学意味的小说,其中体现了乔伊斯对于艺术、文化和神学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乔伊斯文学风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探索自我的镜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乔伊斯通过主人公斯蒂芬·戴德勒斯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成长和形成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探讨之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信仰和爱的追问。

斯蒂芬的故事从幼年的无知和好奇开始,逐渐步入青春期的迷惘与反叛。

他的成长轨迹是一连串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对个人身份的探索。

书中充满了对宗教、教育、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深刻反思。

乔伊斯以精湛的意识流手法,将斯蒂芬内心世界的纷扰、矛盾和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斯蒂芬身上那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

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挣扎,反映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权威与传统时的困惑和不满。

他对艺术的执着,则体现了一种对美的永恒追求。

斯蒂芬在艺术的道路上孤独前行,试图用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书中对爱尔兰社会环境的描绘也令我印象深刻。

乔伊斯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对斯蒂芬眼中的世界进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狭隘。

斯蒂芬渴望自由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他的反叛和逃离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我,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斯蒂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

此外,乔伊斯的语言运用也令我赞叹。

他的文字不仅富有音乐性,而且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首复杂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深意,需要我们细心品味。

总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的杰作。

它不仅让我对艺术家的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女性角色分析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女性角色分析



引言
的描写 , 探 寻这 些 角 色所 富含 的深层 意 义 , 以及 乔 伊
奥 古 斯 丁 ・阿 洛 伊 修 斯 ・乔 伊 斯 ( J a me s A u g u s t i n e A l o y s i u s J o y e e ) 是 爱 尔 兰 作 家 和 诗
景和 主题 。代 表作 包 括 短篇 小 说集 《 都柏 林 人 》 ( 1 9 1 4 ) 、 长篇 小说 《 一 个 青年 艺 术 家 的画像 》 ( 1 9 1 6 ) 、 《 尤 利西斯》 ( 1 9 2 2 ) 以及《 芬尼根 的苏 醒》
( 1 9 3 9 ) 。
有父母 和孩 子 的家庭 ) 中, 并 且 斯 蒂 芬从 小 就有 想 和 艾琳 结婚 的想法 , 当然 这 只是 小孩 子 的玩 笑话 , 可 是 不难看 出 , 艾琳 在斯 蒂 芬 的 童 年 记 忆 中扮 演 着 极 其
二、 女性角色 的分析
1 . 第一章 中的艾琳 、 丹 蒂 第 一章 主要 描 写 了 斯 蒂 芬 婴 幼 儿 时 期 、 童 年 以 及 在小 学里 的记 忆 和生 活 。斯 蒂 芬这 一 部 分 的生 活 里主要 就 出现 了两位女 性 , 艾 琳 和丹 蒂 。 “ 万斯 家 住
人, 1 8 8 2年 2 月 2日 生于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 ,
1 9 4 1年 1月 1 3日卒于瑞 士苏 黎世 , 2 0世纪 最具 影响
力 的作家 之 一 。在 乔 伊 斯 的一 生 中 , 民族 主 义 思 想
是贯 彻始 终 的。尽管 他 一 生 大部 分 时光 都 远 离故 土
爱尔 兰 , 但 早 年 在 祖 国的 生 活 经 历 却 对 他 的创 作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他 的大 部 分 作 品都 以爱 尔 兰 为 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是现代派文学巨匠、意识流小说大师詹姆斯? 乔伊斯(James Joyce)的主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记录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它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虚构的作品。

虽然书中的人物、情景以及情节的处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但大多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乔伊斯本人及其家人和亲戚、他的神父老师及其同学和挚友、他所倾慕的女孩及其梦幻中的美丽女子,还有那防波堤旁的大宅、弥漫着烂白菜酸臭味的小屋、教会学校、沙滩、酒吧、妓院,天使般的生活、地狱似的梦魇,等等,这些熟悉的人物、生活里的场景、睡梦中的境界都成了他小说中的素材。

乔伊斯正是以其文学巨匠的个性魅力,用这些素材构建出语言的海市蜃楼,似真似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激发人阅读、探索的兴趣。

《画像》共有五章,每章又分成三到七节,均无标题。

各章各节没有标题是因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样的人物形象、同样的话语在整部小说不同的场景、事件中往返穿插,不受过去、现在、将来时间顺序的约束,互相交融,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层的心理活动得以自发地展现出来,与主题内容极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演变着,逐渐丰满、不断深化,构成了一幅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景画。

这幅细腻、色彩斑斓的全景画勾勒出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成长历程:从幼年的宝贝咕咕,到小学里矮小、瘦弱的学童,到中学里作文竞赛奖的获得者,再到大学里攻读文学艺术的大学生,最终认识到爱尔兰社会与他这样的艺术家格格不入,成为一名决意远离家乡,远离爱尔兰,立志要在他灵魂的作坊里打造自己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的青年艺术家。

在斯蒂芬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性爱、宗教、艺术与反叛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对于这些主题的认识和思索在他历经的每一个阶段循环重复,在灵魂与良心、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中逐步提高、不断深化。

一、富含寓意的开篇在开篇中巧妙地蕴涵全书深邃的主题,是乔伊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

《画像》的开篇是一个简短的引子,不足三百字。

然而,这个看似前言不搭后语,全然是在用幼儿的语言表现主人公孩提时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的引子,却是乔伊斯独具匠心的妙笔佳作,是整部近三百页小说的纲,富含寓意,字里行间隐藏着全书的主题。

小说以小斯蒂芬聆听父亲讲述一个故事开始:“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时候,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1)①这个故事源自爱尔兰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头白色的奶牛将小孩子带到一个岛国,将他们培养成英雄。

乔伊斯以此作为小说的开端,揭示小说讽刺性的主题,预示主人公与家庭、宗教格格不入却又纠缠不清的命运。

奶牛象征斯蒂芬的母亲、家庭女教师和天主教会的神父。

这些人不停地向斯蒂芬说教,要他做一个虔诚的教徒,要他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就连斯蒂芬的伙伴们也戏称他为“戴着花冠的牛”(191)——被引向祭坛。

乔伊斯用“宝贝咕咕”来指称幼儿斯蒂芬,同样具有讽刺性的寓意。

“宝贝咕咕”使人联想到杜鹃的叫声。

雌杜鹃总是将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巢中,杜鹃卵的孵化期比较短,一般都能先出壳。

出壳不久的小杜鹃羽毛还未长出、眼睛还未睁开,便会在巢中显出霸气,自以为是地张大着嘴巴,等着“养亲”来喂养它。

可悲的“养亲”却不知道它是异类,辛勤地养育、精心地呵护。

用杜鹃来比喻小说中的斯蒂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是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却连有几个弟弟妹妹也说不清楚;父母不肯给弟弟妹妹们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给了他这个长兄;父母在兴致勃勃地谈论送他去贝尔维迪尔上学时,竟然忘记了要与他一同前往的弟弟莫里斯;末了他要背弃宗教去追求文学艺术,离家出走、远走高飞的时候,母亲还在为他打点行装、为他祈祷。

然而他本人却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异类,从心底里鄙视父亲,常常与母亲发生争执,甚至感到自己和家里人不是一个血统,同他们只有一种神秘的收养关系。

斯蒂芬自幼在教会学校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的是教会学校的教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始终感到孤独,始终感到与人格格不入,在心底里鄙视宗教,厌恶、瞧不起那些神父老师们。

教会永远不可能成为他栖身的久留之地,他终究要飞走,因为那是异类的巢。

在小说的引子里,乔伊斯运用自由联想的手法,将幼儿斯蒂芬日后将成为艺术家的敏感潜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赋予小斯蒂芬敏锐的感知力,展现其最原本的感知世界,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变化多端。

小斯蒂芬耳朵里听着父亲讲故事,眼睛里却看到了父亲那张满是毛的脸,嘴里便回昧起了柠檬棒棒糖那酸甜的滋味,脑子里又闪现出贝蒂?伯恩家的一片小墓地。

悲凄的歌声、欢快的乐声、鼓掌的啪啪声、尿湿了的床铺那暖乎乎、冷哇哇的感觉、油布上怪怪的气味、还有丹蒂放在壁柜里那两把刷子的紫红色和绿色,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自由感知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世间一幅幅迅速变换的原始立体画面。

接着,小家伙又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威吓,却正像他成年后所说的“我只会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那就是沉默、离乡背井和机智应对”(281),默默地抗争、避开凶巴巴的丹蒂的视线、机智地躲到了桌子底下,竟然面对眼前“凶险”的境遇吟出了一首稚嫩的小诗,显示出他潜在的反抗、背叛意识,暗示出他日后与家庭、宗教抗争的成长历程,最终将会冲破一切樊笼,走上文学艺术的道路。

二、美与性爱的独特景观男女之爱是艺术的永恒主题,婀娜多姿的美女是艺术家灵感与激情的源泉,作为文学艺术大师的乔伊斯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艺术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

正是乔伊斯文学巨匠的个性魅力将性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在《画像》中以极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极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幼时起,朦朦胧胧的性爱意识就在斯蒂芬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他一直在倾慕一个姑娘,而在他心目中的那个姑娘,有时是艾琳,有时是艾玛,有时是如同《基督山伯爵》中的美茜蒂丝一样的女子,有时干脆就是一个没有姓名的“她”。

这种看似荒唐、不合情理的对于异性的倾慕,恰恰体现出了乔伊斯极具特色的创作形式。

斯蒂芬在现实里、在幻境中、在睡梦时或念念不忘、或苦苦寻觅的“她”,就是存在于他意识中的原本的模样,乔伊斯就是这样以最原本的形式将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乔伊斯的笔下,斯蒂芬所倾慕的女性美是性爱的象征,对女性美的倾慕掺杂着对肉欲的渴求。

幼儿斯蒂芬所倾慕的是艾琳那双细白、柔软、凉丝丝的手,喜欢那双白嫩的手蒙在他眼上的感觉。

童年斯蒂芬看到自己所倾慕的“她”那漂亮的裙子、好看的腰带、黑色的长筒袜时,便会产生一种原始的性爱冲动,渴望搂“她”、吻“她”。

在少年斯蒂芬的心灵里,作为性爱象征的女性美扭曲了。

白天他看到一个娴静无邪的女子,到了夜晚那女子便会在梦境中向他走来,成为渴求兽欲的淫妇、纵欲的对象;他将一叠满是下流无耻、忸忸怩怩的淫荡画面的图片藏在烟道里,常常拿出来看着上面那些画面,一连几个小时躺在床上一边妄念着,一边作孽;他甚至还在幻境中疯狂蹂躏、糟蹋艾玛那清白之身,还以为这就是男孩子的爱情,是骑士的气概,富有诗意。

就这样,他毫无顾忌地体验他那秘密狂欢的每一个细节,不慌不忙、洋洋得意地去玷污那些所有能够吸引他的女性形象,直到最后他终于趴在了妓女的怀里,闭上双眼,有了第一次真实地与女子交媾的经历。

在乔伊斯的《画像》中,作为性爱象征的女性总是纯洁、美丽的,就连红灯区的妓女也不例外。

诚然,小说中女性的美同性爱和罪孽之间似乎有一条神秘而无形的纽带,但最终受到谴责的却不是那些美丽的女子,而是斯蒂芬自己那负罪的灵魂。

乔伊斯将斯蒂芬对女性美的感官沉醉与肉欲的宣泄以非常自然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形式描绘出来,那么真实,又那么模糊、独特,就如同它们在一个人的意识中原本的模样。

我们不妨看一看书中斯蒂芬在海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以及他第一次染指妓女时的描述,来领略一下乔伊斯展现给我们的美与性爱的独特景观:在他面前的溪水中站着一个姑娘,她独自静静地立在那里,凝视着大海,仿佛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只奇特而美丽的海鸟。

她那修长细嫩的腿裸露着,如同仙鹤的腿一般细腻光滑,除了粘着一点点翠绿的水草之外,洁白无暇。

(195)他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再也忍耐不住,闭上双眼,将自己全给了她,肉体还有心,除了能感觉到她微微张着的柔软的双唇那神秘的压力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它们就像是紧紧地贴住他的双唇一样紧紧地贴在他的脑海里,仿佛在含含糊糊地说着什么。

他感受到在那双唇之间有一种神秘而羞涩的压力,比作孽本身那种心醉神迷的感觉还要神秘,比声音和气味还要轻柔。

(1l4一ll5)三、与宗教的难解之缘和抗争乔伊斯的母亲笃信天主教,家里的宗教氛围十分浓重。

他六岁那年便被送进教会学校,一直到十四年后才离开。

在他成长的历程中,一直受到家庭和教会学校的双重宗教熏陶,对教会的体制、观念、活动、仪式,以及宗教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在这个过程中,乔伊斯逐渐看清了宗教的虚妄本质,认识到保守的天主教会是束缚爱尔兰进步的势力,以至于最终成为宗教的反叛者,以蔑视宗教而著称。

在《画像》中,乔伊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借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极其详尽、细腻、富有个性魅力的表达方式予以充分的体现,主人公斯蒂芬与宗教的难解之缘和抗争是整部小说分量最重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斯蒂芬的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她一样信奉天主教。

由于宗教问题,她与儿子产生矛盾,时常发生争执,却坚持要求他去参加宗教仪式。

直到最后青年斯蒂芬决意远离宗教,将自己奉献给文学艺术时,母亲的期望依然没有泯灭。

家庭女教师丹蒂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幼儿斯蒂芬的心目中她博学多才,教会了他许多东西。

可是,她却强烈地反对斯蒂芬与邻居家的小女孩艾琳一起玩耍,理由仅仅是她的家人都是新教徒,甚至对尚不能分清红色与绿色的小斯蒂芬发出恐吓:“哼,要是不认错,老鹰就会来啄掉他的眼睛”(8)。

少年斯蒂芬一直处于教会和神父的宗教氛围之中。

他在教会学校里盲目地接受宗教教育,尽管他对宗教心存疑虑,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尽管神父们的作为令他感到失望,尽管他出于艺术家的本性要与之抗争,但是宗教是他生活的中心,神父们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随着斯蒂芬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在思想上摆脱家庭和教会的束缚,在行为上背离教义,但每每又为自己的灵魂陷入肮脏的泥淖而感到恐怖,转而向家庭和朋友寻求心灵上的安慰,试图循规蹈矩、行为高雅、处处为别人着想,以此作为堤坝来抵御污七八糟的东西,但他失败了。

他开始自暴自弃,寻求肉欲的满足。

“他就像被困在笼子里来回走动的野兽,低声呻吟着,急切地想去和另一个同类作孽,强迫另一个同类与他作孽求欢”(113)。

同妓女交媾一方面使他渴望的性爱得到了暂且的满足,另一方面一种强烈的违反教义的犯罪感又使他感到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