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池塘生态养殖

合集下载

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

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

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池塘鳜鱼是一种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的淡水鱼类,适合人们的餐桌和市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存在着水质恶化、饲料质量不佳、养殖效益不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通过建立优质水质、良好生态环境、合理饲料管理等措施,来提高池塘鳜鱼养殖的效益和品质。

一、池塘水质管理水质对于鱼类生长和繁殖是至关重要的。

池塘水质管理包括了水位控制、供排水系统的调整,以及水质监测等方面。

保持水位稳定,确保水中氧气充足,有利于鱼儿的生长和呼吸。

同时,要采用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污水处理设备,及时清理底泥,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措施维护水质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生态环境调节普通的池塘养殖往往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使水体淤积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繁。

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种植浮萍、水葫芦、水藻等水生植物,增加水体的富氧量,同时水生植物分泌的物质还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也可以通过加氧、湖泊曝气、人工智能监测等手段,对水体进行维护保养,创造适宜鱼类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三、合理饲料管理饲料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普通的饲料不仅口感不佳,且含有许多不健康的成分,长期喂养会导致鱼类健康状况下降。

因此,在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中,既要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又要控制饲料添加物的使用。

有机饲料、藻类饲料、微生物饲料等,成为了健康养殖水产的主要饲料。

四、配套技术支持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不仅需要科学的养殖理念,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监测系统、水质监测器等设备,能够实现对池塘环境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水质问题,掌握鱼儿生长状况。

此外,科技创新也可以用于种业品种改良、疾病诊断预防等方面,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让池塘鳜鱼健康、美味。

总之,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池塘鳜鱼的养殖效益,更可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科学合理地养殖水产,发展更多绿色、环保的池塘鳜鱼养殖模式。

养鱼新模式“集装箱生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养鱼新模式“集装箱生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养鱼新模式“集装箱生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的背景下,健康饮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也给传统的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集装箱生态池塘”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集装箱生态池塘”的养殖技术核心是通过集装箱改造成养殖池塘,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了多种品种的鱼类共同生活并保持生态平衡。

该技术的好处有许多,首先是其节约空间的优势。

由于集装箱养殖池塘采用立体立体化的设计,相对于传统的池塘,集装箱模式的养殖池塘占地面积更小,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可以适应都市化环境下的养殖需求。

其次,“集装箱生态池塘”的技术还可以解决传统养殖方式中病害传播的问题。

传统的养殖池塘由于空间有限,养殖密度过大,常常发生鱼类疾病传播的情况。

而集装箱养殖池塘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生态植被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从源头上抑制病害的传播,降低了养殖成本。

另外,“集装箱生态池塘”还可以实现多级养殖和减少资源浪费。

由于集装箱生态池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层叠式布置,可以同时养殖不同种类的鱼类。

例如,在第一层可以养殖热带鱼,而在第二层可以养殖淡水鱼。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除此之外,养鱼新模式“集装箱生态池塘”还具有自动化管理的特点。

传统的养殖方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管理,而集装箱生态池塘则可以通过电子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

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提高了养殖效益。

总而言之,养鱼新模式“集装箱生态池塘”的健康养殖技术为传统养殖业带来了一种革新的技术和思路。

通过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和多级养殖的方式,集装箱生态池塘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可以解决传统养殖中的病害传播问题,并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集装箱生态池塘将会成为未来养殖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草鱼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草鱼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为 2 2 m, — . 长方 形 , 埂不 渗漏 , 5 池 池底平 坦 , 淤泥小于 O m . 。水、 路 配套 , 2 电、 进排水 畅通 、
生 长
可进行正常投饲 :透明度大于 4 o厘米时 , 水
鱼对水 的肥瘦 、 氧量 、 溶 酸碱度变化极为 敏感 , 在每天早晚巡塘时 , 要仔细观察鱼类 的 活动情况 . 并检查食场。 定期检查鱼类 生长情 况是调整投饲数量 的最好办法 。 一般 每月检查一次 , 在放养密度 适宜 、 无病害的情况下 , 若鱼类生长没有达 到 应有的规格 。 其个体悬殊较大 , 明鱼类摄食 说 不足 , 生长不匀 。应及时调整增加投喂量 , 并

调节池水 p H值 ,使 之保持在 7 — .之间 。 .8 5 5
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 , 以防缺氧浮头 , 一般晴
天酌情开 , 阴天勤开 , 连续 阴雨 天半夜开 , 浮 头早开。 在高温季节与水质不好时 , 加强使用 光合细菌 、M 原露等生物 制剂调节水质 , E 但
要注意不得 在使用杀菌 药物前后 7 1 — 0天施
投饵机各 1 。 台
O1~ . 既可 为逐渐长 大的鱼种增加活动 . 0 m。 5 3 空 间, 又可以增加水体 活力 , 提高溶氧含 量 , 刺激浮游生物繁殖 , 满足鲢鳙对饵料 的需要 , 增强鱼类食欲 。 促进生长 。每 1 天泼洒 1 5 次
生石灰水 。每亩 1 m水深用量为 1— 0 g 以 5 2k,
元 以上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技 术 要 点 主
过将具有典 型症状 的病鱼组织浆 经高温灭活 后制成 疫苗 。 在鱼种放养 时将疫 苗注射到健 康草鱼鱼种体 内 , 使其产 生免疫 效果 , 以提高

池塘鳜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六大关键点

池塘鳜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六大关键点

池塘鳜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六大关键点一、池塘条件池塘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NY5051~2001),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

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为1.5~2.0米,池底基本平坦,土质以沙壤土为佳。

在池四周需开挖50厘米左右,深30~40厘米的浅沟,以便鳜鱼的集中捕捞。

池中还应根据养殖生产实际配备增氧和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清塘消毒冬季抽干池水,修补、加固池埂,清除杂草杂物和过多淤泥后,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氧化,减缓池塘老化。

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带水消毒,用量为125~150公斤∕亩左右,以杀灭病原体、寄生虫卵等敌害生物。

三、鳜鱼种放养放养规格为5~7厘米,密度为900~1000尾/亩,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

鱼种放养前,需用3%~4%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细菌和寄生虫。

四、饵料鱼投喂鳜鱼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虾为饵。

因此,养殖全程应投喂适口的鲜活饵料鱼。

养殖初期投喂规格为1.0~1.5厘米的鳊、鲢、鳙、鲮等饵料鱼,每隔4~5天投喂1次。

养殖中、后期投喂体长为鳜鱼体长的30%~50%的草、鳊、鲫、鲢、鳙、鲮等饵料鱼,中期2~3天投喂1次、后期7~10天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池中鳜鱼总重量的5%~10%。

池中饵料鱼的数量多少可以通过观察鳜鱼捕食的情况进行判断,若发现鳜鱼在池水底层追捕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的数量比较充足;若发现鳜鱼在池水上层追捕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的数量不足,应适当补充;若发现鳜鱼成群在池边追捕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的数量已“所剩无几”,应及时足量投放饵料鱼。

饵料鱼在投喂前需经严格消毒杀虫处理。

一般自培饵料鱼在准备过塘投喂前2天泼洒水产硫酸铜(主要成分:硫酸铜、螯合剂、碳酸氢铵),水温低于25℃时用量为80~100毫升/亩•米、水温高于25℃时用量为40~50毫升/亩•米;购买的饵料鱼用3%左右的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后再行投喂。

北方地区养殖草鱼的关键技术

北方地区养殖草鱼的关键技术

北方地区养殖草鱼的关键技术
巩伦江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3(000)020
【摘要】一、鱼种培育 1、主养草鱼种的放养模式:亩放优质草鱼夏花4000尾、花鲢夏花500尾、白鲢夏花1000尾、鲫鱼夏花200尾。

投喂草鱼全价颗粒饲料,亩产量可达到500kg以上,其中草鱼产量在400kg以上。

2、套养品种模式:鱼种池中亩放夏花鱼苗100尾左右,可亩增产15kg以上。

二、成鱼养殖 1、主养草鱼的放养模式:亩放尾重150g左右的优质春片鱼种400—550尾、200g花鲢鱼种50尾、200g以上的白鲢鱼种200尾、80—100g鲫鱼鱼种100尾、30—50g鲤鱼种200尾、南方大口鲶夏花鱼苗30尾。

投喂草鱼全价颗粒饲料,亩产量可达到600kg以上,其中草鱼产量在400kg以上。

【总页数】1页(P27)
【作者】巩伦江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市建设路24号83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112
【相关文献】
1.北方地区池塘主养草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J], 祁飞
2.北方地区池塘主养草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J], 祁飞
3.北方地区池塘主养草鱼鱼种关键技术 [J], 刘万聪
4.草鱼养殖技术之四北方地区草鱼规模育种实用技术 [J], 王健勇;张轶芳
5.北方地区草鱼网箱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J], 李秋莉;翟彩霞;杨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方地区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北方地区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北方地区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作者:张北成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2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人都在积极的进行商业活动,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地区,很多农民都喜欢开展养殖业。

而泥鳅本身因为其营养价值非常的高,所以很多的农民喜欢养殖泥鳅,希望通过泥鳅发家致富。

这种情况可以非常好的满足农村的实际情况,而且泥鳅本身养殖简单,也非常适合农民。

但是仍旧需要在某些方面注意养殖技术,其具体情况如下:1、池塘条件:池塘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面积足够,但是不宜过大。

一般来说,泥鳅本身因为个头较小,所以对于生活空间的需求不大,而且泥鳅本身具有群居性,所以,可以进一步的压缩泥鳅的生活空间。

这样可以确保泥鳅更好的生长。

而过大的空间,对于泥鳅的生长而言,其实不利,因为过大的空间,会让泥鳅四处乱窜,想要进行抓捕难度更大。

第二个方面就是深度的要求,一般来说,四五十厘米的深度即可,因为泥鳅本身对于氧气的需求较高,过深的水则会导致泥鳅缺氧等情况出现,而且也不便于抓捕。

第三个方面就是淤泥的使用。

泥鳅喜欢淤泥是一种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泥鳅钻入淤泥中而缺氧死亡,往往不会接入过多的淤泥,这样才能保证泥鳅的存活。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抓捕泥鳅,往往还会在方便的位置不知一个集鱼坑,从而确保泥鳅能够更好的抓捕。

2、养殖环境:泥鳅的养殖中,对于养殖环境的要求非常低,几何任何已知的环境都适合泥鳅的生存,因此,就不需要过多的关注泥鳅的养殖环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泥鳅本身对于一些化学制品是非常排斥的,因此在进行泥鳅养殖之前,一定要确保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化学污染物,否则泥鳅本身没有鳞片,就会出现各种皮肤病或者是其他的疾病,这样就导致了泥鳅的生长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全面的解决。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泥鳅的更好的生存,往往还需要在环境的周边进行一些植物的种植,这些植物根茎的部分,能够让土壤更加的松软,从而确保有更多的淤泥让泥鳅使用。

科技成果——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

科技成果——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

科技成果——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技术开发单位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成果简介池塘养殖作为水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在保障优质蛋白质来源稳定供应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但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鱼类养殖池塘基础设施薄弱、池塘老化的短板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加之投饵、施药频次逐步增加,残饵及粪便不断富集,对养殖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显著影响,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也易造成附近水体N、P超标而富营养化。

为推进黑龙江省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改善水处理设施普遍缺乏现状,结合黑龙江省气候特点及养殖周期特性,兼顾保证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投入成本等因素,研发出了适合黑龙江地区推广的池塘尾水生态治理技术,该技术包括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模式、人工湿地尾水治理模式两种模式。

应用情况2020年,通过在全省开展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建立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技术示范基地5个,示范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模式和人工湿地尾水治理模式,其中黑龙江省水产引育种中心、双鸭山市岭东区长胜乡立新村兴盛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志市龙浠冷水鱼科技养殖基地、五大连池市开发矿泉淡水渔场示范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肇东市那水农业有限公司示范人工湿地尾水人工湿地尾水治理模式,示范基地治理池塘养殖尾水面积1000余亩。

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技术的示范,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辐射带动养殖尾水治理取得新进展,促进了黑龙江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生态净化池技术效果在黑龙江省应用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可实现池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再利用。

池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减轻江河、湖库等自然水域的富营养化。

池养殖尾水的循环再利用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技术要点(一)选址布局1、建设地点应符合当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布局要求。

2、连片治理池塘养殖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亩。

几种适合北方高寒地区养殖的鲤鱼品种

几种适合北方高寒地区养殖的鲤鱼品种

几种适合北方高寒地区养殖的鲤鱼品种作者:惠同胜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1期惠同胜(绥滨县水产局黑龙江绥滨156200)鲤鱼,又称鲤拐子、鲤子。

是原产于亚洲的温水性鱼类,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现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外的全世界。

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养殖鱼类。

一、适合北方高寒地区养殖的鲤鱼品种1、黑龙江野鲤黑龙江野鲤是黑龙江水系的主要经济鱼类,为黑龙江省乃至北方地区的优良养殖品种。

黑龙江野鲤体呈纺锤型,侧扁、头后背隆起,头较小;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包着下颌,吻圆钝,能伸缩;背部灰黑色、体侧金黄色、腹部白色、体表覆盖较大的圆鳞,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他鳞片的边缘均有暗色环;背鳍与背部颜色相同,臀鳍和尾鳍下叶橙红色,腹膜为银白色,所谓“金鳞赤尾”。

对水体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生长较快,群体数量增长较快。

2、松浦镜鲤松浦镜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利用德国镜鲤第四代选育系(F4)与散鳞镜鲤杂交而成功选育得到的一个镜鲤新品种,具有体型好、含肉率高、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和抗病力强、人工驯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河北、山东、重庆、广西和广东等省市推广养殖。

松浦镜鲤头小、吻延长、吻骨发达、眼径扩大,背高而厚,体表基本无鳞,群体无鳞率可达66.67%。

3、德国镜鲤北方地区也叫“三道鳞”。

具有较高的抗寒、抗病性。

德国镜鲤体形较粗壮,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较小,眼较大,体表鳞片较大,沿边缘排列,背鳍前端至头部有1行完整的鳞片,背鳍两侧各有1行相对称的连续完整鳞片,各鳍基部均有鳞,个别的个体在侧线上见有少数鳞片。

侧线大多较平直、不分枝,个别个体的侧线末端有较短的分枝。

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通常背部棕褐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

德国镜鲤性成熟年龄雌鱼3~4龄,雄鱼2~3龄。

繁殖水温17~25℃,最适水温19~22℃。

德国镜鲤鳞片少、生长速度快、含肉率高、肉质好,在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较优的饲养条件下,德国镜鲤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饲养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