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一、单选题(50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 )

A 2003年5月9日

B 2002年5月9日

C 2002年9月5日

D 2003年9月5日

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B )

A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 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3、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B )

A 国务院有关部门

B 国务院

C军队有关部门 D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4、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总指挥应由谁担任?( B )

A 政府分管领导人

B 政府主要领导人

C 卫生行政部门分管负责人

D 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

5、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D )

A 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 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 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 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6、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 )

A 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 卫生部制定发布

C 国务院制定

D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B )

A 国务院

B 卫生部

C 省级政府

D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8、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

A 30分钟

B 1小时

C 2小时

D 12小时

9、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 )

A 同级卫生部门

B 同级政府

C 上级政府

D 下级政府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B )

A 国务院

B 卫生部门

C 中央宣传部

D 省政府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以下哪些环节采取控制措施。( B )

A 食物

B 食物和水源

C 水源

D 交通

12、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

A、保留 B 撤销 C 升级D解散

13、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经济责任;

D、刑事责任;

14、发生核事故,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 )。

A尽量留在室内,关闭门窗和所有通风系统;

B如在室外,用湿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沿下风方向就近躲到人防工程内;

C衣服或皮肤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时,小心地脱去衣服,仔细洗手、洗脸、洗头发;

D身体受到污染,大量饮水,使放射性物质尽快排出体外,并尽快就医。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后,应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C )

A 上级人民政府

B 本级人民政府

C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D 本级卫生行政部门

16、发生化学恐怖事件后,应在( C )设立现场临时医疗救护站接受中毒患者。

A 染毒区

B 染毒区下风向处

C 染毒区外围上风或侧风向处

D 以上均不对

17、对于核和放射突发污染事件中属于长期防护措施的是( B )。

A 控制进出口通道

B 控制食品和饮水

C 个人防护

D 服用稳定性碘

18、调查食物中毒的现场个案发病者,一般调查发病前( B )小时内摄入食物的情况。

A 24

B 48

C 72

D 96

19、造成危害最大的化学恐怖袭击方式是( B )

A 纵火施毒

B 爆炸施毒

C 制造泄漏事故

D 食物、饮水中投毒

20 、采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第一份血清应在入院后( B )小时内采集。

A 12

B 24

C 36

D 48

21、对于核和放射突发污染事件中,应急人员的一般防护要求不包括(D)

A 进入现场前必须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具。

B 按照上级指示服用稳定性碘片。

C 通过缓冲区进入污染区。

D 离开污染区时,不需要接受体表和衣服的污染监测。

2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化学恐怖事件后,应在(A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 1

B 2

C 4

D 6

23、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负责接受化学恐怖事件报告的部门,核实化学恐怖事件无误后,应在2小时内向( B )进行网络直报。

A 卫生部

B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C 国务院

D 上级人民政府

24、( B ) 负责组织有关专家验收应急装备。

A 卫生行政部门或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

B 应急装备日常管理单位

C 卫生应急队伍

D 以上均是

25、胸腺肽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 B )

A各种过敏反应 B 流感样综合征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C 过敏性休克和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

D 发热、腹泻甚至中毒

26、SARS 以(A )为主,()内未发现有传染性。

A 显性感染,潜伏期

B 显性感染,感染期

C 隐性感染,潜伏期

D 隐性感染,感染期

27、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市人民、省有关部门要立即如实向省政府报告,报告时间最迟不超过( A )小时

A 2

B 4

C 6

28、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C )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A 巨大、重大、较大、一般

B 特大、重大、较大、一般

C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D 特大、重大、一般重大、较大

2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 A )、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A 卫生学调查和评价

B 流行学调查和评价

C 流行学调查

D 卫生学评价

30、下列( A )情况为Ⅱ级应急响应

A 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

B 100人以上中毒(重伤)

C 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

D 50人以上中毒(重伤)

31、在确定市级启动响应级别条件时,其中有一个重要条件指标是死亡人数,请问一般二级响应时指标是( B )

A 死亡人数为20人以上40人以下

B 死亡人数在20以上50人以下

C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40人以下

D 死亡人数在30人以上50人以下

32、《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最高级别为Ⅰ级,用( A )表示。

A 红色

B 黑色

C 橙色

D 黄色

33、不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要求的是?( D )

A 及时

B 准确C全面D注意保密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不必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 C )服务?

A医疗救护B现场救援

C 技术调查D必要时将病人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

35、以下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的目的是什么?( D )

A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B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C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D预防控制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36、以下不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为卫生事件的是( D )

A 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C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D大范围发生的流感

37、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验伤分类,分别用( B )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A 蓝、绿、红、黑

B 蓝、黄、红、黑

C 绿、黄、红、黑

D 蓝、绿、黄、黑

38、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 A )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卫生救援的重要情况。

A 随时

B 及时

C 每小时

D 每日

39、突发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 D )制度

A 责任追究制

B 奖惩制和责任制

C 奖惩制

D 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0、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D),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A 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B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C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D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41、一件事故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属于( C )级

A 特别重大(1级)

B 重大(2级)C较大(3级)D一般(4级)

42、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 C )

A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B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C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合医疗卫生救援机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D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43、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负责接受化学恐怖事件报告的部门,核实化学恐怖事件无误后,应在2小时内向( B )进行网络直报。

A 卫生部

B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C 国务院

D 上级人民政府

44、对于核和放射性突发污染事件中的穿衣顺序( B )

A 防护服、内层手套、防护帽和口罩

B 防护帽和口罩、内层手套、防护服

C 防护服、防护帽和口罩、内层手套

D 内层手套、防护服、防护帽和口罩

45、以下不属于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特点的是( A )

A 组织机构的长期性

B 工作条件的艰苦性

C 紧急赴救

D 伤情复杂

46、危机处理的基本程序( D )

A 深入现场了解事实,分析情况确立对策

B 安抚群众缓和对抗,联络媒介主导舆论

C 多方沟通、加速化解、有效行动转为危机

D 以上都是

47、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处理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D )

A 能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B 能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蔓延

C 能及时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受害公众

D 以上均正确

48、应急物质储备形式不包括( C )

A 实物储备

B 人力储备

C 资金储备

D 生产能力储备

49、1988年长江三角洲发生食用污染毛蚶引发的疾病属于(E )

A、食物中毒

B、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

C、意外事故引起的群体发病

D、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

E、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

50、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信息报告的要求不包括(E )

A、每起事件的初次报告有且只有一个

B、只收集初次报告必须要报的内容,其他可暂不报

C、初次报告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由填报人直接录入

D、具体内容强调及时

E、具体内容要求准确、全面

二、多选题(30题)

1、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D)的原则。

①统一领导②分级负责③反应及时

④措施果断⑤依靠科学⑥加强合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ABCD)

A、特别重大(Ⅰ级)

B、重大(Ⅱ级)

C、较大(Ⅲ级)

D、一般(Ⅳ级)四级

3、以下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ABC)

A、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C、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D、大范围发生的流感

4、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工作原则有(ABCD)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B、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C、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ABCD)

A、早发现

B、早报告

C、早隔离

D、早治疗

E、尽早公布疫情

6、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BC)

A、2003年,是我国系统加强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

B、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的工作

C、2006年,在紧紧围绕“一案三制”这个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地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D、2007年,我国的应急管理逐步走向依法科学、常态管理的规范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哪些行为?(ABCD)A按规定报告B立即组织力量调查核实C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D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8、公共突发事件分为(ABC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9、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ABCD)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A、统一规划、分类实施

B、分级负责

C、突出重点

D、适应需求

10、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ABCD)

A、授权发布

B、组织报道

C、接受记者采访

D、举行新闻发布会

1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做到(ABCD)

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全面

1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内容的论述正确的是?(ABCD)

A、部门职责

B、监测与预警

C、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

D、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E、指挥部组成人员名单

13、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ABCD )

A.Ⅰ级(特别重大)B.Ⅱ级(重大)

C.Ⅲ级(较大)D.Ⅳ级(一般)

14、突发事件除具有突变性、复杂性、偶发性、紧迫性的特征外,还具有(AB )

A.聚众性B.危害性C.权威性D.隐秘性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部有权采取以下哪些措施?(ABCD)

A、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设备

B、对人员进行疏散、隔离,封锁疫区

C、紧急调集交通工具及设施

D、控制食物、水源

16、危机发生后,社会力量参与的作用是(ABCDE )

A.缓解突发事件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B.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C.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将得到提高D.降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成本E. 稳定社会、恢复秩序

17、在弱于竞争对手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BC )

A.知难而上B.果断撤出C.资源转移D.就地消除

18、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当如何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ABD)。

A.统一;B.正确;C.全面;D.及时;

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B、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

C、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

D、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的目的是什么?(ABC)

A、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B、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C、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D、预防控制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21、下列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突然发生

B、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C、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和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冠心病经常突然发作,因此它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于国家应急指挥系统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些?(ABCD)

A、由国务院设立指挥部

B、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

C、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

D、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23、突发事件的类型有(ABCD )

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下列关于省级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情形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B、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C、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D、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应给予的行政处分是:(AB)

A、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

B、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

C、追究其刑事责任

D、可以免予处分

26、卫生应急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包括(ABCD)

A、群灾害的避险能力

B、知识的知晓能力

C、行为的自觉的行动力

D、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2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哪些措施?(ABC)

A、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B、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

C、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D、立即采取医疗救护措施

2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有哪些职责?(ABCD)

A、突发事件的技术调查

B、突发事件的确证

C、突发事件的处置

D、突发事件控制和评价

29、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BCD)等。

A.电视直播;B.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C.组织报道;D.举行新闻发布会;

3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哪类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ABCD)

A、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

B、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D、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三、问答题(20题)

1、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

答: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4)新发传染性疾病;(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是不容易预测的;(2)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群体;(3)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医`学教育网整理、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危害;(4)系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甚至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如何分级的?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5、突发事件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6、在应急报告制度中,那些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在接报一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答:(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

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7、有关单位和人员在报送、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8、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9、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预防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控制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救治,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社会参与,协同合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处置。

11、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反应、善后处理

12、如何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答: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14、卫生应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卫生应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15、卫生应急工作的“一案三制”指的是什么?

答: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法制。

16、卫生应急体制的功能系统如何构成?

答: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是什么?

答: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

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职业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流程 事件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终止应急响应调查评估 事件报告要点: 1.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 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 的措施; 2.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 政府及卫计委报告情况,根据 事件严重程度,逐级上报,直 至国务院; 3.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专业 人员,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 先期处置要点: 1、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分析、 评估,根据专家意见提出应急响应及成 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2.按照分级原则做好统一领导和指挥: 特别重大(I级)、重大(I I级)、较大 (I I I级)、一般(I V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分别由国务院、省、市、市(县) 区级卫计委提出应急响应的启动。 3.在指挥部的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管 卫生事件的调查、核实、处理、控制工 作。 4.现场处置:迅速了解情况,掌握事件 态势,确定事件严重程度,保障事件控 制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事件级别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等,划定控制区域,开展群防群 控工作,决定请求支援,执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卫计委全面负责指挥部综合协调工作 应急专家委员会:确定事件级别,制定医疗救治方案,进行技术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救治组: 1.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 诊断、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 2.调派医疗专家参与救援; 3.及时报告疫情,疾控机构完成 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4.做好资料收集与报告等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隔离。 事件防控组: 1.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传染病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2.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 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3.对事件发生地区的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 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检查; 4.根据事件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 区建议。 指挥协调组: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应急处 理工作; 2.调集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设备 等投入事件防控工作: 3.根据发生事件分级情况,经政府批 准划定控制区域; 4.根据疫情情况采取限制人群聚集活 动; 5.流动人口管理,采取预防措施。 1.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 险因素消除,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 后,经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出现。 2)响应终止按分级原则执行: I级终止按国务院或全国应急指挥 部决定执行;I I级、I I I级、I V级 分别由省、市、市(县)区人民政 府或本级应急指挥部批准执行,并 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其他善后工作: 开展人员安置、社会救助、卫生防 疫、处置费用统计等工作。消除事 件影响,奖励、慰问有关人员、征 用物资、劳务的补偿,恢复生产生 活秩序。相关涉事单位、个人行政 处罚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一、事件调查: 对事件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处 理过程中,进行取证汇总。 二、后期评估: 1.评估人员组织。对I级、I I级、 I I I级、I V级分别由卫生部和省、 市、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 工作。 2.评估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 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 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正 建议。 3.评估报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卫 生计生行政部门。 信息报告: 信息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时限要求:立即报告,2小时内提交首次调查报告,根据监测情况随时进行网络续报 责任人及责任单位分级应急响应呈报市领导和省政府领导批示传达至各地区、各部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防制,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组织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学校职责 1、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保证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试题 一、填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I级)、 重大(H级)、较大(皿级)、一般(W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原则,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4、血清可在4T存放3天、-20C以下长期保存。用于病毒等病 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 可置于匕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 C或以下保存。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一般4C保存,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二、名词解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5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新发(新出现的)传染病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出现的或已经存在的,但发病率或发病地域

迅速增加的传染病。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答案一、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个共同临床表现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这种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可能是群体性癔病,也可能是某种中毒。 答案二、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2 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 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三、简答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个特点一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突 然发生的,是突如其来的,一般来讲,是不易预测的事件。 二是突发事件具有公共卫生的属性,它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三是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和影响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即,我们判断一个发生了的事件是否为突发事件,除了要看其是否具备前两个特征外,还要看该事件是不是属于已经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或者从发展的趋势看,属于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2、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要点有哪些1.隔离治疗病人2.追踪密切 接触者3.带菌者服药 4.保护易感人群5.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6.健康教育 3、肠道传染病控制要点有哪些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2.确定疫 点和疫区3.严格消毒环境和灭蝇4.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与消毒 5.食品卫生管理6.开展动物检疫和管理7.健康教育8.环境安 全性评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陈贤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应急办公室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局长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就如何完善我们国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机制、提高卫生应急能力这一问题和大家讨论。我来自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作为卫生部的一个专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协调机构,是在战胜SARS以后于2004年成立的,也是我们国家第一家在政府和部门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机构,是第一家。后来国务院的应急办以及各省,以及相关的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的机构。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讨 论。卫生应急工作的确也是一个应运而生、近几年进展也是非常显著的。第二个方面也和大家一起讨论从卫生应急的时间来看,的确这几年来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理论的探索方面也开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第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卫生应急的管 理机制、体制促进卫生应急工作不断的发展。 一、近几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显著成效与不足 (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产生过程 当我们谈到卫生应急管理或者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不能就卫生应急谈卫生应 急,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应对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卫生部门,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它是一个社会的、系统的工程。 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人心思稳、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是我们国家一个普遍的心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一种特殊的时期。 理论方面认为,有的专家认为根据一般的规律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时,既是这个国家加速发展一个黄金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而且也是各种矛盾交织敏感的时期,容易产生社会的失灵、 经济的失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四节知识点测试 一、单选题 1、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A )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A. 2小时内 B. 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12小时内 2、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A )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当天 3、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 B )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2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4、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向( C )报告,并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A. 相关医疗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B.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5、发现( A )鼠疫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例及以上 B.2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6、发现( D )霍乱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2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1例及以上 7、发现( B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2例及以上 B. 1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5例及以上 8、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B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9、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 A )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10、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B )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两类: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腮腺炎、水痘、麻疹以及肺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等。 在学校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当中大概有四分之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大概占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的五分之一左右。 学校常见的食物中毒大概有三类: 1. 细菌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者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里面最常见的,发病率非常高,病死率比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气候比较炎热的夏秋季节。 2. 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误食有毒的化学物质(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这些有毒的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这种中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 3. 食用有毒的动植物中毒 通常指的是误食里有毒的动植物,或者食用了因加工烹调的方法不当,而没有除掉有毒成份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比较常见的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的马铃薯中毒,河豚鱼中毒,以及有毒的蘑菇中毒等。 这一种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也比较高,病死率一般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一定的季节性。 目前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形势严峻,根据卫生部应急办提供的一个资料表明 1.2006 年我们全国发生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告总数的 1944 次,占了整个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70.33% 。

2. 食物中毒或者传染病患者的人数总数一共有111916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例总数的77.60%。 3. 去年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 30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总数的 6.86%。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比,农村乡小学和乡中学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个学校突 1324 起,占整 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3.17% 。 5.2006 年和2005 年相比,整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件数上升了135.92 ,病例数上升了10 6.98 ,死亡人数下降了1.05% 。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预防 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当中,传染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是不一样的,我们接下来分别来讨论。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可以说缺一不可,缺 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1.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者动物。 2.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之后,传染给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从病人到健康人)。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5 类, 1 )接触传播:结膜炎、红眼病等。 2 )空气或者飞沫传播: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 ( 径。 3 )食物或水传播:霍乱、细菌性的痢疾、甲型肝炎等。 4 )昆虫或动物媒介传播:疟疾、狂犬病、肠道的传染病等。 5 )经血液或体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 案例1] 2002 年12 月至2003 年的5 月,南方某县中学先后有147 名学生患有急性传染性的肝炎。经省疾控中心专家 进行调查:该中学急性传染性肝炎爆发流行系以水源传染为主的这个传染性肝炎的传播。该学校的自备水井的水质检测 结果显示:该水井被粪便污染,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而甲型肝炎病毒绝大多数都隐藏在大便当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测试试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2003年5月9日 B、2002年5月9日 C、2002年9月5日 C、2003年9月5日 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 第2题?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C、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3题?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国务院有关部门 B、国务院 C、军队有关部门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4题?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总指挥应由谁担任? A、政府分管领导人 B、政府主要领导人 C、卫生行政部门分管负责人 C、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5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 第6题?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 C、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 第7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8题?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2小时 C、2小时 C、12小时 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

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作业 思考题: 2、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答:应急处理及措施 (1)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启动前,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处理准备,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 (2)应急处理措施①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预案的规定,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对新发现

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③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④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⑤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位应当立即向交通工具营运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由交通工具停靠点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铁路、交通、民用航空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文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

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早餐。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 单选题: 1、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B)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D)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A) A.卫生部制定 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 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B)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5、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分钟 小时 小时 小时 6、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A)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 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B)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8、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D)级别。 个 个 C. 3个 个 9、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D)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摘要】预警系统是一个由信息监测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预警评价与推断系统、报警系统和预警反应启动系统等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预警建设已有了初步进展,基本做到县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建立了信息相互通报的机制,增加了疫情信息的透明度等,但仍存在政策与法规不健全、疾病监测信息利用率低、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缺乏规范合理的预案等问题。建议加大政府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完善疾病监测网,有效利用监测信息;优化预警系统的资源配置,完善预警反应措施;建立垂直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问责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为了提高全社会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随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动态,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流行规模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原则 1.1客观性原则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客观存在着的现象,但非自发性地产生,而是借助于载体即人的一系列活动而萌发或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和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发展。 1.2系统性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按疾病预防学的体系规范及要求。形成一个科学性比较强的系统。 1.3连续性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象从隐匿阶段的萌发与形成,到显性阶段明显对人体(群)的健康发生一系列损害,有着一个不断变化与逐渐发生的过程 1.4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研究,是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上的推断与探讨。而定量分析,则是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的大小及程度所作的评估性判断。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方法 2.1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目标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目标,一般应根据某种客观需要,依据一定的客观背景与条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认真分析和讨论,最后可通过专家分析法或综合分析法来汇总、筛选完成。 2.2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计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计划,是指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间、内容、方法、步骤以及预案等方面实际工作前的事先安排 2.3选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时机,就是指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工作带来良好预测效果的时期。 2.4选取预警指标(参数) 选取预警指标(参数),是指选取与某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变化、发展相关的参数,应用理论分析或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出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标(参数)。 2.5设置预警界限和预警信号设置预警界限和预警信号是指针对某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定预测值到达多少时发出预警的阈值界限,同时根据该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阈值界限确定发出预警的不同信号。 2.6建立预警指标(参数)体系的监测建立预警指标(参数)体系的监测,是指通过主动定时、定点针对某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综合分析、评估选取的敏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于 C 起公布施行。 A 1989年9月1日 B 1987年5月1日 C 2003年5月9日 2、 B 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急机构 3、 C 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4、 A 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 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A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B 国务院 C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5、《条例》的施行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 ABCD 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 A 信息畅通 B 反映快捷 C 指挥有力 D 责任明确 二、填空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 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重大食物和职业 中毒 )以及其他(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3、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

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4、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判断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 对 )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对) 3、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对) 4、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对) 5、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对) 四、简答题 1、突发事件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方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方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5 页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方案 1依据与目的 根据《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有效预防、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订我单位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方案。 2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行政总厨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处置小组。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员救治、事件上报及配合处理等工作。 2.1职责分工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办公室的总指挥,负责调配各个小组之间的协调工作。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处组组长,负责应急供餐供水等。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组组长,负责观察可疑中毒、发病等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组组长,负责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勤保障组组长,负责应急所需的物资及医疗器械、药品等。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组组长,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工作 第 2 页共 5 页

总结及信息上报等。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样本组组长,负责保护好现场剩余食品、可以食物、呕吐物及排泄无等, 3报告内容及要求 3.1报告时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逐级汇报至处置小组,由组长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应当在2小时之内以电话或书面形式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2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供餐单位信息、先期处置情况(含病患人员救治情况)、事故报告单位、报告时间、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4处置内容 4.1先期处置: 4.1.1积极救治病人,留存病人生物样本及相关样本。 4.1.2保护现场:保留剩余食品、可疑食物、保存病人的呕吐物和便样等样品。 4.1.3了解和统计发病情况。 4.2现场处置 4.2.1配合调查:要求供餐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到达现场;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调查部门开展事件原因调查;如实提供相关调查信息。 4.2.2媒体沟通:发布信息、媒体应对、舆论引导等。 4.2.3落实相关监管措施:按监督部门的意见和决定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4.2.4随时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第 3 页共 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