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浅析民族民间舞艺术特征与发展

26艺术论丛浅析民族民间舞艺术特征与发展齐津佳木斯技师学院摘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直接反映,是伴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发展完善而来的,因此在反映民族的文化积淀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文针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首先概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进而分析了民族民间舞的语言差异性特点,最后简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可以为相关人员熟悉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民俗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概述民族民间舞在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而成,也是民族民间文化形态最直接的表现,舞蹈形式及流传的社会层面主要集中在民间,因而具有较强的民间性。
此外,民族民间舞是以某种民族特性作为重点而表现的舞蹈形式,主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状态所形成的舞蹈艺术,因而同样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将积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遗存在民族交融中相互促进发展,形成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又呈现出歌舞、跳乐、鼓舞、以乐伴舞等多种形式。
.当前,伴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经济条件的改变,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区域失传的舞蹈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经过专业人士的发掘、整理和重新介绍后,很多的民族民间舞蹈重新进入艺术表演舞台,在展现民族文化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民间舞的语言差异性特点语言形态的差异代表了民族间思维方式与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差异,它不仅是民族民间舞蹈之间“类属”属性特征的最重要的因素,亦应是我们确认所有不同舞蹈的“类属”属性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艺术发展中,身体语言与文字语言一样,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完成人类文化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新的创造中变化,使语言得到不断的发展。
傣族舞蹈论文

傣族舞蹈论文引言傣族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傣族舞蹈独特的舞姿、优美的音乐以及富有故事性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对傣族舞蹈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傣族舞蹈文化。
傣族舞蹈起源与发展傣族舞蹈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传说中,傣族舞蹈起源于古代傣族人民的祭祀活动,是为了祈求平安、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舞蹈在傣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丰富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傣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宫廷文化和民间习俗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傣族舞蹈经历了从宗教祭祀舞蹈到宫廷舞蹈再到民间舞蹈的演变过程。
不同时期的傣族舞蹈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韵味和精髓。
傣族舞蹈的特点舞姿优美傣族舞蹈以舞者的舞姿为特点,舞者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感。
傣族舞蹈舞者的身姿端正,舞姿舒展而优美,完美地展现了傣族人民的自信与骄傲。
音乐独特傣族舞蹈的音乐常常使用传统乐器,如琵琶、箫、芦笙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完美地与舞蹈动作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舞蹈氛围。
傣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激昂,能够瞬间拉近观众与舞者的距离,使观众沉浸其中。
富有故事性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常常融入了故事情节,使舞蹈更具有戏剧性。
这些故事往往是关于傣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的再现,通过舞蹈形式将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傣族舞蹈的文化意义傣族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首先,傣族舞蹈记录了傣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是傣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傣族舞蹈,人们可以了解傣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傣族文化。
其次,傣族舞蹈在传承傣族文化、凝聚族群认同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舞蹈的演绎和传播,傣族人民共同体验到了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增强了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从北方的蒙古舞、藏族舞、到南方的广场舞、歌舞,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舞蹈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们的舞蹈形式、音乐韵律、服饰饰品等,都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劳动、娱乐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形成了多姿多彩、千姿百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广场舞是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集舞蹈、健身、交际于一体的娱乐方式,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
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特色舞蹈,比如云南的哈尼舞、西藏的藏族舞、江苏的秧歌舞等等,每一种舞蹈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音乐韵律也各具特色。
比如哈尼舞是云南哈尼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欢快活泼,而藏族舞则更加严肃庄重,代表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在不同的地域,民族民间舞蹈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韵律,有的欢快活泼,有的庄重悠扬,但都反映出了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还注重服饰饰品的表现。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中,服饰饰品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比如在云南的哈尼舞中,舞者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头戴饰有百花的花环,手持艳丽的彩绸,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中国的每一个地域,人们都会根据当地的习俗和习惯,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穿戴不同的服饰饰品,体现出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扎实的历史渊源。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引言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其自身特色,它们形式各异、风格迥异,代表了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本文旨在分析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分类,并通过对若干热门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舞者的群体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少数民族舞蹈注重舞蹈群体的整体效果和协调性,强调群众的团结和协作。
许多少数民族舞蹈是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等场合表演,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舞者们充分配合和默契。
2.风格奇特,色彩多样。
少数民族地区广袤辽阔,民族分布较为分散,其文化风貌各异,因此少数民族舞蹈也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色彩。
3.宏大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性。
少数民族舞蹈常常需要在宽敞的场地上表演,以大型的舞台效果来展现其气势和内涵。
此外,许多少数民族舞蹈还包含了比较浓厚的戏剧性因素,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兼有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的分类少数民族舞蹈可以根据其舞蹈形态和表演场合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如下类别:1.圆舞、行进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主要适用于集体娱乐和民俗节日等场合。
2.醉舞、神舞、动物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多源于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通常被用于神话表演和故事讲述场合。
3.女子舞、男子舞类。
这类舞蹈形式主要适用于表达情感和展现个人风采的场合。
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之中。
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代表着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舞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民俗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2.反映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情趣。
小学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的引入研究【论文】

小学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的引入研究摘要: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舞蹈文化不仅可以为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情感、态度与行为等方面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还可以切实有效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
在小学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小学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耕种、收获、喜庆节日等,都要举行歌舞盛会。
羌族的舞蹈朴实自然,是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瑰宝。
由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面临着被同化或是消失的危险,本文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地区小学中的舞蹈教育课程为例,浅谈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舞蹈教学;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一、在小学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一)教育价值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能给人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形象教化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种积极正面的影响。
羌族虽然历史悠久,但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几乎都只靠祖辈的口口相传。
首先舞蹈在德育教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多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歌颂民族英雄所做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具备了教化后人的功能,羌族也不例外,治水英雄大禹就是家喻户晓的羌族代表。
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会提升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进而加深对该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关注度。
有了本民族文化先入为主的印象之后,面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学生才会有保护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所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要从娃娃抓起,这也是当今的教育者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除了通过歌颂民族英雄的方式来教化后人之外,羌舞“萨朗”自身特有的自由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功能。
例如,“萨朗”舞蹈开头和结尾处有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意改变。
傣族民间舞“三道弯”的研究论文

傣族民间舞“三道弯”的研究论文一、傣族的分布与形成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性情憨厚、勤劳勇敢的民族。
是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接壤。
在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
其中德宏西双版纳傣族人口最多。
根据汉文资料的记载,其先民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的古民族。
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
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百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
但这些都是他称,历代的这些称呼都是根据该民族的形体装饰和服饰特点来称呼的。
傣族自称,一直是“傣”。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
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
傣族属于汉藏语系。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
属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
傣族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如春,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
傣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
该地区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别有一番南国田园的景象。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中浸润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傣族普遍信仰的是从印度传入的小乘佛教,但至今依然保存着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
傣族还有这样一种传统习俗,男子未成年时,要到佛寺识字、读经,过一段僧侣生活。
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很多,如修功德“作摆”的佛会,以及原始遗存的插秧、收割时的祭祀等。
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学生姓名XXX院系名称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专业名称音乐学(音乐舞蹈)班级2011级X班学号2011XXXX指导教师XXXXX完成时间201X年X月X日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对于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人才也不断提出要求。
这一改变必然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在幼儿园开设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开发,应怎样通过学前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更好的对我国民间舞蹈元素进行集成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学前教育;应用Application of Chinese folk dance elements inPreschool Education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s also rising, for talent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has also been requested. This change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the current folk dance teaching kindergarten opened in the presence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this respect and study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pre-school, pre-school children through what should imperceptibly internalization and better for our country to integrate elements of folk dance and carry forward.Key words:Chinese folk; dance elements; preschool; Application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1)(三)研究意义 (1)(四)研究方法 (1)二、相关概述 (1)(一)我国民间舞蹈元素概述 (1)(二)我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 (2)(三)学前教育中融入民间舞蹈元素的作用 (2)三、我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对儿童影响 (3)(一)扩大儿童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能力 (3)(二)学习中国民间舞蹈有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 (3)(三)培养儿童学个人情操和良好习惯 (3)(四)通过民间舞蹈元素学习掌握其他传统知识 (3)四、建立健全我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4)(一)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民间舞蹈教材 (4)(二)教学中融入民间舞蹈元素并付诸实践 (4)(三)制定我国学前儿童民间舞蹈考级制度 (4)五、结论 (5)参考文献 (5)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学前教育中主要课程为数学、识字以及美术等,但是很少能够看到开设舞蹈课的学前教育,即使少数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中存在舞蹈课,但也只是肤浅的介绍,往往忽略了它存在的意义。
“田野作业”对民族民间舞意义论文

浅谈“田野作业”对民族民间舞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田野作业”的概念,一般性操作程序的解释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给予了讲解和说明,同时又详细阐述”田野作业”在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舞教材和创作素材中所起的作用。
说明了”田野作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不可代替性。
一、”田野作业”与”采风”的概念解析1. 什么是田野。
田野是”实地”的意思,英语”fieldwork”既田野方法,田野工作,田野调查,田野作业。
更广泛的译为”实地研究”,”实地调查”,”实地采集”等。
也就是田野不仅是指”草根阶级”乡村和落后的地带,而是任何一个实地,任何个体,群体,任何阶层,任何存在的物质。
田野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人类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
关于采风。
”采风”,即收集。
而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以往我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
人们关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词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
从历史看,”采风”的在古代有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个元素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为创作素材的价值。
2、从采风到田野作业。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风,我们首先要改变原有的观念,改变原有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改变原有接触它的方式方法,改变猎奇,改变其仅以创作素材为价值,也就是用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关注个体,关注群体,关注族群任何与之相关联的东西。
对某个民族,地域及个人的个案进行实证的调查,亲眼目睹,亲身体验,零距离接触,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将人类生存和与之想关的一切外化出的人类形态和审美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使我们较全面地考察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成原由,外部动作和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掌握独到的第一手材料,还有它的过去,探究它的今天,遇见它的未来。
关注传统,就是探究创新,关注历史,就是与之未来。
重新寻找,接触,认知和体会本土,本真的民族,地域的舞蹈文化,回归本真的”田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
2010年5月的广东省江门市,时值初夏,“201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在山环水绕的“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故乡召开了。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为舞蹈理论家与编导家搭建的这一对话的平台,依遵讲实话的原则,开展了一场畅所欲言、开诚布公的学术研讨。
会议为期三天,出席会议的40位正式代表和100多位列席代表进行交流,分别带来了各自成功经验和需要排解的迷惑与难题,论坛研讨的氛围活跃而热烈。
大家围绕着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路,针对民族属性、文化品格、作品创作的多样性及传统文化形态在当下的生存转型机制,以及传承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辩论。
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必然也会在社会转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进入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加速期的问题,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各抒己见、热情洋溢地发言,让与会人员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和使命感。
论坛中,反复强调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精神底线,并以此作为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脉络和精髓。
长期以来,坚守这一底线的舞蹈实践者与理论者,都在不断地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深入的探讨。
通过会议代表感人肺腑的发言,大家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地认识到舞蹈者的时代责任。
这次会议集中的议题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参会代表强调了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形式的舞蹈都立足于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应该将“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艺术主张提升为中国民族舞蹈的艺术走向。
首先,要明确“民族风格”的概念,简要地说,它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依托于民族生活习俗,在民族心理素质支柱下形成的动态、情感和节奏等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和审美意蕴。
与会编导针对地域性民间舞蹈风格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指出应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舞蹈文化,认同各族群的民间舞蹈,进而提升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与会人员都认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要保持“万变不离其宗”的严谨创作态度,失掉了民族之根,把属性混淆了,民族舞蹈固有的精魂就不见了,只有紧紧结合民族特有的、个性的文化根基,才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多样化存在的现实。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多样化的发展,是各民族多样化存在的生动体现。
与会代表在谈到民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多样化时,对我国民族舞蹈作品创作多样性的特点进
行了梳理和阐述,认为,民族舞蹈的发展需立足于本民族之根,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与会代表认为,民族舞蹈的多样化发展能够使社会保持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的精神营养,使各种文化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民族文化总体上的优势互补,最终推动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推动民族舞蹈的风格性发展进行互动研讨,推崇文化多样化会产生各民族舞蹈文化之间的生存张力和发展竞争力,从而保持民族文化总体的内变力、鲜活力和生命力,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
大家认为民族舞蹈作品既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精神内涵出发,着力于发挥民族文化中的精神气蕴、神圣价值和高尚文化,还要保护民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充分认识到文化的精神实质,从精神修养方面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舞蹈文化个性,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脉搏,允许保留多民族的民间信仰遗风,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样对我国民族舞蹈进程将会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三、来自理论阵营的呼声。
与会舞蹈理论家代表指出,民族民间舞蹈要找到民俗与作品融会贯通的桥梁,对远离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与警示,呼吁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发展首先要理清学科概念。
并号召编导应着力创作真正能够强烈震撼人们心灵的民族舞蹈作品,反对只停留于生活表象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晚会式的、以虚浮的新意包装的“泡沫舞蹈”;鼓励挖掘生态环境中的传统文化,真实生动地表现民众的生命感悟、生存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作品;刻画表现
富有哲理和深刻内涵的民族舞蹈作品。
他们细致的分析,表现了舞蹈理论工作者缜密的思辨能力。
四、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
伴随着物质主义和商业文明的崛起,民族舞蹈的艺术精神遭遇空前的危机,舞蹈艺术工作者走在十字路口,是屈从媚俗潮流而快速炮制舞蹈快餐,还是高举为人生舞蹈的旗帜,深入民间、挖掘传统,追求弘扬民族特色、精神面貌和道德意志的作品呢?这就体现出一位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良知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要学习戴爱莲先生为“要传统”舞蹈奋斗一生。
她回国后不断地研习传统民族舞蹈,力求根据中国形象思维塑造舞蹈形象,明确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取向。
与会代表认为,要充分意识到自身负有创造和传播民族舞蹈文化的应有职责,防止民族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的缺失。
与会专家们呼吁舞蹈艺术工作者,在将来的创作中,既要有明确的艺术原则,又要有勇敢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使民族舞蹈艺术负起文化责任,把民族舞蹈事业推向辉煌的明天。
在闭幕式上,就江门广府地域文化与周边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会代表再一次展开了对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研讨,五邑侨乡文化和与会代表的对话对如何繁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清了思路:应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尊重各民族民间舞蹈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明显的差异。
笔者在江门的采风中得知,华侨无论身在何处,对江门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对爱乡的民族情感始终
不渝。
根植于这种深层的民族精神,基于这种文化的认同而产生的精神动力生生不息,文化情结长期被传承下来。
地域性舞蹈凝聚了移居海外的侨子之心,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证明了侨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格局中,我国应该对民族民间舞蹈面向区域性、面向群众进行创作的问题做出深刻的分析与反省。
在转型的时代,我们肩负起时代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让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和发展。
与会代表围绕说真话求真务实,为了华夏民族舞蹈文化能够薪火相传,提醒人们牢牢地坚守人文精神这道防线,让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时代的洗礼中完成涅槃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