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战防空疏散的近代重庆城市发展
中国在抗战中的战时城市与建筑

中国在抗战中的战时城市与建筑在中国的抗战中,城市与建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战时城市的建设和战斗的进行密不可分,城市和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和使用方式都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在抗战中的战时城市与建筑进行探讨。
一、城市的防御性建设在抗战期间,中国的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
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
首先是修建城市的防御工事,比如壕沟、城墙等。
这些工事能够有效地抵御敌方的进攻,并给予防守方以便利。
其次是建设防空工事,比如地下防空洞、防空网等。
这些工事可以保护城市居民免受空袭的伤害。
此外,城市还建立了完善的守卫体系,设置哨所、士兵营地等,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这些防御性建设为中国在抗战中的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二、城市的疏散和避难工作由于战火的猛烈,中国的城市居民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疏散和避难工作。
首先是疏散城市居民,将他们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区。
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疏散行动,安排交通工具、临时住所等,以确保疏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建设避难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这些设施包括地下掩体、防空洞等,可以保护人们不受战争的伤害。
这些疏散和避难工作为中国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安全。
三、建筑的军事用途在战争中,建筑物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些平时用于民用的建筑物被改造成军事设施,以应对战争的需要。
例如,学校、市政大楼等公共建筑被改造成指挥中心、伤兵救治所等。
这些建筑物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空间,用于战争指挥和战伤救护。
同时,一些高楼大厦也被用作瞭望台和观测点,以便发现敌军的动态并进行情报报告。
建筑物的军事用途为中国在抗战中的战争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重建战时城市与建筑战争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城市和建筑物的破坏。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中国需要尽快重建受损的城市和建筑。
重建工作包括修复、重建和新建。
首先是修复受损的建筑物,修复城市的基础设施。
众志成城:大轰炸阴霾下的重庆

众志成城:大轰炸阴霾下的重庆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09期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因其地位重要,遭到日机长时期、大规模的野蛮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共出动飞机5732架,对以“重庆市”行政区域为核心,包括巴县、江北、北碚等环重庆周边各县(局)在内的地区共实施大轰炸130次,投爆炸弹15968枚,燃烧弹2210枚,共炸死重庆市民10808人,炸伤11837人,损毁房屋14408栋又46596间。
面对日机的野蛮轰炸,重庆人民并未屈服。
这座英雄的城市,赢得了中外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
新闻媒体的动员与号召抗战期间,重庆是中国新闻舆论的宣传中心,当时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国民公报》等10余家战时中国影响最大、传播甚广的主要报纸。
这些报纸虽然背景不同,主张各异,但对侵华日军轰炸重庆的残暴行径,采取了高度一致的态度。
他们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政府当局的防空政策与措施,报道重庆军民的反轰炸斗争,鼓舞全民的抗战决心与信心,在重庆大轰炸期间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宣传作用。
1939年5月3日大轰炸后,《新华日报》于次日发表了《用战斗回答敌寇轰炸》的短评。
文章写道:“敌寇的残暴,绝对破坏不了我后方抗战根据地,绝对沮丧不了我蓬勃焕发的士气与民心。
敌人的每次兽行,只能更坚强我军民奋斗的决心,鼓励我全国抗战的勇气,加强我上下一致的团结,把日寇葬送在我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血火交流的愤怒中。
”号召人们用更积极更紧张的抗战工作,作为对日寇惨无人道的轰炸的回答,“我们要以工作和战斗,来把日寇消灭在它垂死前的疯狂挣扎中”。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大公报》《国民公报》《西南日报》《新蜀报》等报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各报单独出版有困难。
为应对非常局面,保证信息畅通,重庆的10家大报决定联合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
联合版在发刊词中说:“敌人对我的各种残酷手段,我们的回答是加紧我们的组织,我们要拿组织的力量,去粉碎敌人的一切阴谋诡计。
抗战时震惊中外的重庆防空洞惨案

较场口大隧道是在1936年仓促设计出来的,先从地面深挖入地底10米,然后平行深入两公里长。
冲突分叉成三个洞口进出。
洞内宽度两米,高也两米,有多处急弯,两旁有木板钉成的长凳,每隔30米左右,洞壁上挂一盏油灯。
此隧道里通风、防火、防毒、排水、医疗等设备都没有。
这条隧道本来是作为交通用的,因为设计失败而废弃,后作为防空洞使用,这给日后的防空洞安全埋下了隐患。
晚上9点钟左右,日军飞机进入重庆市区上空, 24架飞机分三批,对重庆市区的国府路、上清寺、李子坝、和平路、金汤街、中一路、纯阳洞、上南区马路、石板坡等数十处进行长时间轮番狂轰滥炸,共投爆炸弹82枚,燃烧弹13枚。
霎时间爆炸声此起彼伏,火海一片,繁华市区顿成废墟。
由于防空洞内人多空间小,再加上洞口紧闭,洞内氧气缺少,人们开始觉得呼吸不畅,浑身发软。
这时婴儿和孩童们终于忍受不住了,大声啼哭起来,气氛顿时紧张,有些人开始烦躁不安,举止反常。
防空洞惨案生还者朱更桃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洞内,起初只觉得头脑发闷,大汗淋漓,渐
32 《生命与灾害》 2019-6
2019-6《生命与灾害》 33。
重庆:从战时的首都到充满生机的城市

重庆:从战时的首都到充满生机的城市
本杰明·康·利姆;丁其林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这是一座雾蒙蒙、不清洁、人口众多的城市,它的名字是"双重庆祝"的意思。
1997年3月,当中国决定把它提升为与北京和上海同一级别的直辖市的时候,对于重庆来说确实是值得庆祝的。
"在今后的五年里,重庆将会迅速发展起来。
"重庆市长蒲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把重庆升为省级城市的提案,这就为重庆的发
【总页数】1页(P68-68)
【作者】本杰明·康·利姆;丁其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7.19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对重庆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 [J], 潘洵
2.论抗战时期人口迁移对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J], 杨雨
3.彼年的防空洞,今日的地下铁战时重庆:开掘“世界最大地下城市” [J], 周渝;
4.战时重庆城市住房问题与政府房屋救济 [J], 汪浩;周勇
5.全国城市经济年报出炉内陆城市在赶超,重庆首超苏州位列前六 [J], 本刊综合报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一、规划区风貌区特征及现状问题1.1历史沿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同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1939年,蒋介石迁往重庆,正式确立重庆为陪都,开始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中央工作。
国民政府将歌乐山划分为“防空疏散区”,大批军政机关,如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水利部、军政部、陆军大学等迁驻于此,国民党许多要员,如于右任、孔祥熙等一大批军政要员曾居住在此。
此外,歌乐山林园还是当年“重庆谈判”的中心地点,曾经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王假设飞等的足迹。
1.2规划区概况歌乐山地处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
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闻名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
歌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林、泉、溶洞于一体,植被红岩魂陈列馆葱笼,逶迤百里,树茂林密,四季长青,有"渝州第一氧吧"之称,历来为巴渝名胜风光游览胜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歌乐山为政府及其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而盛极一时。
陪都遗址,名人旧居,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本次规划区范围由歌乐山镇及山洞街道组成:歌乐山镇坐落在歌乐山上,距沙坪坝中心区5公里,距重庆大学城8公里,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万人)、3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居民万人),地区总人口8万余人。
森林覆盖面积1677公顷,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5度。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社区服务体系成熟,辖区内有40多家社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金融、电信机构。
山洞街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南部,东经°、北纬°。
东邻覃家岗新桥村,西南接歌乐山镇山洞村,北邻歌乐山镇新开寺村。
重庆防空洞惨案

“重庆防空洞惨案”带给人们的启示
人防工程是国防工程和城市防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使用管理好人防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回归抗战历史,一些血腥场面仍历历在目,日本侵略者正式轰炸重庆市区是在1938年10月4日,从1939年1月开始,日机空袭迅速升级,对重庆的轰炸愈来愈猛烈,特别是1941年6月5日傍晚,在日机对市区长达5个多小时的疲劳轰炸中,终于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惨案,即“重庆防空洞惨案”。
这次空袭轰炸时间长达5小时零9分。
当时仅1096平方米,高2.0米的防空隧道里挤进了36500余人,由于拥挤和缺氧,造成4000余人死于践踏和窒息,其情景惨不忍睹。
究其导致惨案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1、入洞避难者严重超员;2、长时间的疲劳轰炸;3、管理上的混乱;4、负责隧道管理的防护人员将避难者锁在隧道内,亦未根据实情利用空袭间隙组织避难者外出换气;5、隧道内的通风照明设备由于人为原因未能启用,加之隧道设计上所留下的隐患等原因。
回顾“重庆防空洞惨案”,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为了警示后人,勿忘历史,居安思危,避免类似惨案再次发生,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人防工程建设,确保
人防工程人均掩蔽面积达到国家规定的战时掩蔽标准;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空袭预案,引导留城人员就近疏散掩蔽;三是平时组织防空袭疏散掩蔽演练,避免战时慌不择路;四是修建疏散干道及各人防工程间联接通道,保证个别工程遭袭后掩蔽人员能继续疏散到附近工程;五是加大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确保工程始终处于良好通风、照明等使用状态。
中国近代史论文,关于重庆大轰炸的论文

重庆大轰炸摘要:一系列日军对重庆平民的野蛮轰炸行为,那种“躲警报”、“钻防空洞”的艰苦生活,运用了“高密度轰炸”、“疲劳轰炸”、“月光轰炸”、“无限制轰炸”等战术的一次大轰炸。
是包括重庆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难以忘却的伤痛,这是一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上海的浩劫。
站在重庆的大地之上,仰望今日湛蓝的天空,你无法想象成群结队的轰炸机盘旋的天空,无法想象那警报响彻云霄的天空;拥有今天美好的生活的你无法想象“躲警报”,“钻防空洞”几乎成为生活常态的日子;看到今天的高楼林立的重庆,你无法想象他昔日被日军轰炸五年半,投下数以万吨的炸药后满目疮痍的场面;沉醉于重庆美丽的夜景,你无法想象大火连烧三日不灭的景象。
那些我们无法想象的情景,在1938-1943年的重庆,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而,这些也都是因为日军的大轰炸!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都重庆,重庆这一偏居西南内陆的普通城市因中日战争的爆发而发生了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由一个地区性的重镇一跃而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中心,由地处川东的一座山城上升为一座与纽约、莫斯科、伦敦齐名的国际知名都市,由一个古老的商业城市发展成为战时中国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基地,由一座先前在全国事务中默默无闻的地区城市一跃而成为指挥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敌入侵并取得第一次伟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神经中枢。
在重庆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则陷入泥潭,其“速战速决”、“速和速结”的阴谋也遭到失败。
为配合其正面战场的进攻,破坏大后方的社会经济秩序,摧毁大后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敌决心和信心,以达到迫使国民政府与之媾和的目的,从1938年起,日本帝国主义即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对大后方各重要城市进行了长时期的野蛮轰炸。
而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也就首当其冲,成了大轰炸的主要目标,也成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都更早地、更久地、更多次数地成了战略轰炸的目标”。
定格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防空洞

定格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防空洞
民夫在悬崖边打裂巨石。
为应对日军狂轰滥炸,民工正昼夜奋战以建设更多的防空洞,用于安置人员和设备。
许多建筑材料堆放在一处正在修建的防空洞门口。
两名工人正站在防空洞外,男人肩头扛着竹制的扁担。
一处大型摩崖防空洞,入口隐藏在巨大的岩石下。
在悬崖处修建的一处防空洞。
孩子们站在隧道入口,孩子们也参与到了建设之中。
一家制革厂搬迁到悬崖边的防空洞内,以躲避日军的空袭。
几名挑着货物的人,正经过一处防空洞的入口。
防空洞内的军人正通过电话与外界进行联系。
军人正在打电话,以保持与各防空洞之间的联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甚至 出现 贫 民窟 等 现象 。针 对 因工 业 发 展而 带
来 的居 住 、 生 等 一 系 列 城 市 问题 , 方 国家 的城 卫 西
市 规划 师和 社会 学家 遵 照 为 普通 大众 服 务 的宗 旨 , 尝 试通 过诸 多现 代城 市规 划 理论 来 解 决 现 实 问题 , 如柯 布西 耶 的集 中机 械 理性 主 义 的城 市 规 划 思想 , 也 有试 图以 “ 散 ” 分 来缓 解 大 城 市 问题 , 包括 霍 华德 的田 园城 市 理 论 , 特 的 广 亩 城 市 , 赖 以及 沙 里 宁 的
14 9 9年 重 庆 城 市 建 设 与 规 划 研 究 ( O J Z 8 ) 1Y C H13 7 2
工厂 和学 校 等 。而 普 通 市 民 的 疏 散 地 点 则 距 离 市
区更远 , 疏散 区域 更 为 广 泛 。但 无论 疏 散 距 离 的远
城市发展研究 1 9卷 2 1 0 2年 2期 Ura tde 1 1 . 0 2 b nSu isVo. 9 No 22 1
史 上开 始 了 又 一 次 大 规 模 由东 向西 的 迁 徙 运 动 。
有 机疏 散理论 等 。其 中 , 以沙 里 宁 的 有机 疏 散 理论
较 为 实用 , 其 是 “ 战 ” , 理 论 对 指 导 “ 星 尤 二 后 该 卫
城” 建设 来 疏 散 和 重 组 特 大 城 市 的空 间和 结 构 , 起 到重 要 的作 用 。
的同时 也 变 得 拥 挤 不 堪 , 民 的 生 活 环 境 日益 恶 市
建设起 来 , 朝着 田园都 市 的路 上 去 ” , 量 缩 短 乡 尽 镇 与市 区 的 差 距 , 为 疏 散 过 程 中 更 有 意 义 的 任 成
务 。几 年下来 , 于政 治 军 事 防 御 和城 市 安 全 目的 基 的战 时城市 “自救 ” 动 , 使 战 时大 后 方 的 城市 都 行 促 得到不 同程 度 的发展 。
疏散 。
的人 口向 乡村 疏 散 不 同 , 时 中 国 的 疏 散 政 策 , 战 起
初完全 是从 战争 安 全 角 度 出 发 。在疏 散 的过 程 中 ,
人 潮不 断涌 向相 对 落 后 、 闭塞 的 乡 村 时 , 民 政 府 国
逐渐 意识 到 这 将 是 一 次 发 展 乡 村 的特 殊 机 遇 。除
2 疏 散 促 进 城 区 范 围的 拓 展
战时 首 都 重 庆 是 遭 受 日机 轰 炸 最 为 严 重 的城
市 , 于疏 散 地 点 的选 择 , 民政 府 通 过 在 重 庆 近 对 国
郊设 立迁 建 区来 安 置 内 迁 的 国家 中枢 、 府 机 构 、 政
基 金 项 目 :0 0年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一 般 项 目 :9 7 21 13 —
了避 免敌 机轰炸 保 存人 员 和 物 资 实力 的 目的外 , 疏
散与 建设 并 进 , 靠 疏 散 为 主 的 外 来 动 力 , 抗 敌 依 在
生产 的 同 时 , 进 了乡 村 的发 展 。 “ 附近 的 乡村 促 将
2 0世 纪初 。 方 的城市 如伦 敦 、 约 等 , 西 纽 在工 业 革命 后 , 口 由农 村 向城 市 集 聚 , 市 在 快 速 发 展 人 城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O 文 10 8 2( 0 2) 2—0 7 0 2—0 5
基 于 抗 战 防 空 疏 散 的 近 代 重 庆 城 市 发 展
谢 璇 骆 建 云 (. 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106 2 广州市民 广东 500;. 用建筑科研
散 行动 。和西 方 国家 因工 业 发展 , 城 市 过 于 膨 胀 将
作战 实力 的悬殊 , 大后 方 这些 城 市 又 没有 完善 的御 敌 防空体 系 , 而在 敌 人 开 始 施 行 空 袭 轰 炸 时 , 因 这 些城 市往 往成 为主 要 的攻 击 目标 , 其 是 战 时首 都 尤 重 庆 。和城 市相 比, 地域 范 围广 大 的 乡村 是 相对 安 全 的 。为坚 持长期 抗 战 保存 实 力 , 少 不 必 要 的人 减 员伤亡 , 民政府 施 行 了操 作 性 较 强 的 战时 消 极 防 国 空策 略 , 集 中 在 各 城 市 中 的 人 口向 其 附 近 乡 村 将
【 键 词 】抗 日战 争 ;疏散 ; 区拓 展 ;乡村 城 市化 关 城
【 中图分类号 】F 9 21
【 文献标识码】 A
1 战 时疏 散 是 乡村 建 设 的特 殊 机 遇
自抗 日战争全 面爆 发 , 着 国 民政 府 选 择 以重 随 庆为 中心 的大西 南作 为抗 战 大后 方 基 地 后 , 国历 中
沙里 宁的有 机疏散 理论 兴起 之中枢 、 工业 厂 矿 、 学校 等 纷 纷 向西 部 的重 庆 、 成
都、 昆明 、 阳等 相 对 安 全 的 城 市 集 聚 。 由于 敌 我 贵
初至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爆 发 之 前 。 在 中 国 的抗 日战 争期 间 , 这些 西 方 城 市 “ 负 ” 论 , 即影 响并 指 减 理 随 导 中 国战时基 于城 市 安全 需 要 , 由城 市 向乡 村 的 疏
设计 院 , 东 广州 , 10 5 广 505 )
【 要】 摘 在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 出于安全 需要 , 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主的后 方城 市开始 了向 乡村疏散 的“自救 ” 过程。在疏散 的
同时, 乡村 也 迎 来 特 殊 的 建 设机 遇 。 几年 下 来 , 散 促 使 重 庆 城 区 范 围 不 断 扩 大 , 疏 乡村 开 始 了城 市 化 的 发 展 。疏 散 过 程 中形 成 的 新 的 聚 集 点 , 为 战 后 规 划 卫 星 市镇 的 首 选 , 定 了今 天 重 庆 主 城 区的 城 市格 局 。 成 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