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课堂PPT)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将社会学观点和信息科学观点加以结合,我们可以为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下一个定义,即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社会大众传播 第二章 传播的材料.

二、信息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表达性、载体性、流动性、共享性 三、与信息相关的重要概念 噪音、冗余信息(巩固人际关系、克服噪音干扰、理解信息) 反馈与前馈 四、信息理论 (一)信息论 (二)控制论 反馈的概念 (三)系统论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 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 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 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 环节,信源负责发出将要 传播的讯息。此后讯息会 经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 经渠道相适应的信号形式 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功 能与发射器相反,它将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并 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信 宿。
体态语言符号
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器 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态语言。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 表现性,适应性和表情性动作。 信息整体冲击力=0.07*言辞+ 0.38*声音+0.55*面部表情 (梅拉宾的公式)
14
2019/4/10
动作一样,意义不一样
动作态势语 汉语意义 英语意义 -------------------------------------------------1跺脚 气愤,悔恨 不耐烦 2表演者或讲话人 回应观众的掌声 感谢,表友好 为自己鼓掌不 谦虚 3目不转睛的看 好奇,惊讶 不礼貌 4嘘声 反对,责骂 要求安静 5拍别人脑袋 疼爱,侮辱人 安慰,鼓励
的传人”、出、重、牛、魚,符号与指代意义的关系。
社会共有性:符号的词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义,囧 发展性:赋予旧符号以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符号。 火星语言
10
2019/4/10
3、符号分类: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符号两大部分。
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得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得定义瞧传播学得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得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得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务学科得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提供新得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得相对独立性与核心理论体系,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得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得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一一社会学得传统1 9 09年《社会组织》中立义传播:“传播指得就是人与人得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得机制一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得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与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与时间得其她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得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瞧做就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与发展得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得创始人)・一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911年《思想得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得唯一手段就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得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得集合,或者说就是由表明意义得符号构成得。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得载体在传播中所起得特殊作用o库利与皮尔士对传播得描述开创了界上传播概念得两个传统,一个就是社会学得传统,一个就是符号学或语义学得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上义传播“通过符号或彖征手段而进行得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得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得社会互动行为得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得信息.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得时候,也就就是在试图与其她人共享信息一一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与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得就是信息得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她任何什么。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得贡献不仅仅就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得就是它扩大了传播学得视野。
第一章-影视传播理论1ppt课件

.
LOGO 7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二、传播特点 • 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 4.共通性——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
空间,即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 如方言电视剧的收视障碍 • 5.新奇性——好的传播效果产生除了共通性,还需要有差异性带来的新奇性
.
LOGO10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按信息传播范围大小,分五个层次研究: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自身结构理论:传播者控制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渠道研究, 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研究。 3、不同传播领域纵向和横向研究。 4、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研究 结论:大体上界定为: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领域以及不 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
.
LOGO 6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二、传播特点 • 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 1.共享性——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 • 如影视节目、网络信息 • 2.社会性——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当下电影对社会关系的体现 • 3. 双向性——传播是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 如在影视传播中,影视节目制作者和受众是互动的
• 一、传播概念
• 说文解字--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 说文解字 “傳”与“播” • “传播”的近义词: “传”、“播”、“布”、“流”、“宣”、“
扬”等。 • 《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
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 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传播学的起源、诞生和发展
2.卢因(1890-1947)的把关人研究 德国犹太人,流亡者。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研究 了不少群体传播问题。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 用性。 提出了“把关人”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 内在的控制机构的重要理论。
3.霍夫兰(1921-1961)与说服效果实验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二战中应邀担任美国陆 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 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的作用和效果, 重点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大众传播实验(1949)》整理战时的研究成果。《传播 与说服》(1953)。 贡献: 1)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子弹 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2)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18
2. 美国源流
●杜威(1859-1952)。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新的传播技术必将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曾经设想以一张报纸改造哲学,创办了《思想新闻 》 ●库利(1864-1929) 著名社会学家。在《社会组织》中设《传播》一章。 深刻论述了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是最早系统研究传 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学者。 主要关心的是人际传播,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 满。 关心的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 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初级群体;镜中我
《传 播 学》
推荐阅读书目
4、《传播学总论》(第2版),胡正荣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第4版),[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 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年出版(欲考研的同学必备)
《传 播 学》
推荐阅读书目
6、《传播学教程辅导与习题集》,夏晓 鸣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出版; (欲考研的同学必备); 7、《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 来》(第三版),[美]斯坦利· 巴兰等著, 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 版; 8、《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美] 斯蒂芬· 李特约翰等著,史安斌译,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大众传播学 传播简史
⼤众传播学 传播简史第三章传播简史、模式和功能第⼀节传播简史在“年青”⽽“短暂”的⼈类传播史上,⼈类五次传播⾰命所产⽣的巨⼤作⽤深深改变了⼈类的命运和历史。
1、什么叫“传播学时钟”?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
它将⼈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后把它⽐作只有24⼩时的⼀天来计算⼈类传播发展史。
2、⼈类传播史上的五次⾰命是什么?①⼤约10万年前,出现语⾔传播⾰命;②公元前3500年,出现书写传播⾰命;③公元620年,出现印刷传播⾰命;④1844年,出现电讯传播⾰命;⑤1946年,出现互动传播⾰命。
3、语⾔传播⾰命语⾔约产⽣于距今3.5万年到10万年。
语⾔产⽣的假说: “汪汪”派、“哼哟”派、“感叹”派、“唱歌”派。
恩格斯 “语⾔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
意义:语⾔传播使⼈类可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积累知识,由动物世界进⼊⼈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明时代。
4、⽂字传播⾰命书画同源两⼤体系:表⾳⽂字和表意⽂字意义:书写传播使⼈类可以将事件和⾃⼰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传播。
5、印刷传播⾰命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植物纤维纸;印刷术源于殷商时期的印章和公元200年的拓印术;隋末唐初,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的第⼀本印刷晶是我国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佛典《⾦刚经》。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并做过⽊活字印刷试验。
1315年,中国最先铸出铜活字。
德国铁匠古登堡(J.Gutenberg,1400-1468)发明了铅活字和⼿压印制设备,1456年⾸次印成了42⾏本《圣经》。
意义: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的传播特权,使⼈类由⼈际传播时代进⼊⼤众传播时代。
意义6、电⼦传播⾰命美国⼈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在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法国⼈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于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来的⼴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