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剖析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剖析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剖析

地质资料要点

1.变质核杂岩

目录

概念:

特征:

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

(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

(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

(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

(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

开放分类:

2.剪切带

剪切带shear zone

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

剪切带

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即断层。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②韧性剪切带。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③脆-韧性剪切带。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

3.剪切应变

shear strain

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即指在简单剪切的情况下,材料受到的力F是与截面A0相平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材料将发生偏斜。偏斜角θ的正切定义为剪切应变γ:即

γ=tanθ。当剪切应变足够小时,γ=θ,相应地剪切应力为τ=F/A。

4.夷平面

夷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夷平面

planation surface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剥蚀面与夷平面不同,是指较小范围的、由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规模较小、局部基岩裸露的近似平整的地面。如流水剥蚀面、波浪剥蚀面、风化剥蚀面、溶蚀作用形成的剥蚀面等。有人只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其实这只是夷平面中的一种。山地层状地貌中属于不同地文期的地面,有的可能还处于壮年期,不能认为都是夷平面。

5.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不仅广泛发育在造山带及其前陆,在地台盖层中也广泛发育。大型至巨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形成于造山带前陆地区,表现为叠瓦构造和双冲构造。

1.逆冲断层:是指岩石沿可观察到的或可推断出的低角(<30 °)位移面产生大于5km水平位移的断层。覆盖在逆冲断层面上被推移距离在5km以上的外来体称之为推覆体或逆冲岩席。逆冲岩席与推覆体常常同义使用,不过推覆体更多地用于规模大、运移远的外来岩体,而逆冲岩席的规模可大可小,而且多成平板状产出。

2.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挤压引起的岩层褶皱,由直立→斜歪发展成为倒转→平卧。在倒转平卧褶皱的倒转翼因挤压而拉伸撕开,顺断开面运移。这类推覆体称为褶皱推覆体。但是另有一些推覆体,并未发生强烈褶皱作用,只是顺剪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这类推覆体称为冲断推覆体。

3.推覆和滑覆:在伸展作用和重力滑动中,也可引起板状岩席的大规模位移,所以推覆体可分为两类:挤压体制下引起的推覆或简称推而重力作用和伸展作用下引起的岩席滑移,可称为滑覆。

6.平移断层

strike-slipped fault

又称横移断层、走滑断层,亦称为扭转断层(Wrench Fault),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采水平方向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断崖,只会在地面上看到一条断层直线。

逆断层

reverse fault

(附图为逆断层示意图)

逆断层是地震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至于断层,则是地下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着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这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

根据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

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高角度逆断层面倾斜陡峻,倾角大于45°,常常在正断层发育区产成,所以有些学者将高角度逆断层与正断层统一归属于高角度断层。倾角小于45°(一般多在30°左右或更小)的逆断层称为低角度断层。位移距离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聚合性板块边界多逆断层与褶皱构造

7.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

在地震中,逆断层是倾斜断面上边的岩石向上运动。而逆冲断层,是指断层倾角很小的逆断层。

逆冲断层为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断层,倾角一般在30度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通常指5KM)以上

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低缓,推移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大型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的构造系统成为推覆构造。

8.重力均衡

定义

地表地形的起伏造成的载荷差异将在地壳深部乃至更深的部位得到充分补偿。在某一补偿深度之下,地球的压力处于流体静平衡状态,因此,在补偿界面以上的单位截面柱体中的重量必须相等,过多的地表负荷会导致在补偿界面智商要有等量的质量亏缺才能达到静态平衡,反之亦然。

原理

一般我们利用地壳的均衡异常来研究地壳的均衡状态。由于补偿质量对地面观测点重力的影响的校正均称为均衡校正,几位校正值△gc,均衡重力异常可以在布格重力异常△gb的基础上再做均衡校正来得到,即:△gi=△gb-△gc

均衡重力异常能叫正确的反映出地壳结构的部分真实情况,若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当地壳完全处于均衡状态时,区域性平均均衡重力异常应该接近于零,反之,则存在较大的或正或负的均衡异常,这些异常都表明地壳处于均衡失调状态,存在与之相应的均衡调整作用。均衡原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资料(如重力资料、地震资料等)所证实,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9.克拉通

克拉通

craton

大陆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常与造山带(Orogen)对应。“W.H.施蒂勒1936年提出,作为与造山带相对应的地壳稳定地区。克拉通一词源于希腊语Kratos ,意为强度。1921年柯柏称之为“kratogen”,

1936年施蒂勒改称“kraton”,当时还划分出高克拉通和低克拉通,分别对应于大陆和大洋盆地,由于后来已证实大洋是活动的年轻地壳,今克拉通一词仅用于大陆地区,是地盾和地台的统称。

震与非地震的界线。

10.地盾

地盾-正文

克拉通中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的地区。E.修斯1888年提出。地盾具平坦但凸出的地表形态,其周围被有平缓盖层的地台围绕而呈现出盾状形态。由于地盾出露的岩石均属太古宙和元古宙,对地盾岩石组分、变形和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地球演化早期历史的信息。地盾中含有一些重要的矿产,如南非的含金、铀砾岩,广泛分布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都是地球在该演化阶段的独特产物。

沉积盖层在地盾上的缺失往往是后期剥蚀的结果,所以地盾在构造性质上与地台并无本质差别,代表地台中相对隆起部分,且两者的关系是过渡的。

编辑本段世界著名的地盾

加拿大地盾

该区又称为前寒武纪地盾区,或者加拿大高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加拿大地盾,主要

加拿大地盾

是由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构成。显生宙前,曾经历不止一次的造山运动,并引起岩浆活动,又被长期侵蚀而准平原化,因而岩性十分复杂。大多数岩层严重变质,形成各种各样的矿床。有些古老地层严重“绿岩化”,在加拿大地盾上形成很多绿岩带,是金属矿较多的地区。显生宙北美洲的几次造山运动对这里影响不大,地盾是北美洲板块是最坚硬、最稳定的核心,并且是其后形成的大平原的基础。它的覆盖面积达四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一半,也是加拿大的地理核心。

波罗的地盾

波罗的地盾(Baltic shield)也可视为俄罗斯地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是欧

波罗的地盾

洲大陆最大的地盾区,包括北欧诸国和俄罗斯的科拉半岛至卡累利一带,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最老部分构成东部广阔的基底。贝洛莫里片麻岩带和拉普兰花岗岩穹窿代表基底杂岩的高级变质部分。

11.剥离断层

剥离断层" 的定义

剥离断层是伸展构造区一种平缓产出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往往使地壳浅层次年轻地层直接覆盖在深层次的老地层之上。剥离断层是重要的构造界面,一般产出于基底与盖层之间,往往与变质核杂岩体相伴产出。其上为剥离上盘,下为剥离下盘。上剥离盘是一套浅层次的正断层组合,下剥离盘为变质核杂岩。

12.复式岩体

复式岩体和杂岩体是花岗岩类岩体组合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华南花岗岩类岩体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复式岩体"系指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体在空间上的共生,组成复式岩体的各部分彼此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成因联系。所谓"杂岩体"则是指来自同一岩浆房(或岩浆源地)

的同源岩浆多次分离、上升和侵入定位所形成的岩体共生组合。研究花岗岩类岩体组合演化的规律,按照明确的涵义,正确地区分复式岩体和杂岩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3.斑岩

百科名片

物。因此,斑岩和玢岩属浅成侵入岩;多以岩脉、岩墙或岩株状产出。与斑岩和玢岩有成因关系的矿产有铜、钼、钨、铁等矿床。

编辑本段分类

斑岩主要分为喷出岩和浅成岩两大类,喷出岩是火山岩浆喷出后冷凝形成的,由于喷出后冷却很快,形成许多细粒;浅成岩是火山岩浆侵入地壳浅层(一般为 1.5-3千米)冷凝形成的,有许多结晶斑粒。

喷出岩

流纹斑岩

斑岩

粗面斑岩

白榴斑岩

浅成岩

石英斑岩

花岗斑岩

正长斑岩

编辑本段与玢岩

斑岩一词,由玢岩演变而来。玢岩由G.阿格里科拉于1546年首先引入文献,用以描述埃及的淡紫色、具斑点的岩石。此后很长时期内,斑岩和玢岩分别泛指变化了的具斑状结构的粗面质的安山质岩石。多数岩石学家认为,大多数斑岩和玢岩在化学成分上属于中性岩和酸性岩,因此常见的斑晶是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其中石英常发育六方双锥,具高温石英外形;碱性长石常为透长石、正长石和歪长石,具隐条纹构造或亚显微条纹构造;斜长石一般是中长石,常受岩浆熔蚀,或生成钠质斜长石膜,也可以因岩浆流动作用,构成斜长石的聚合斑晶。

习惯上,将含碱性长石和石英斑晶,或只含其一的斑状结构的岩石,称为斑岩,如花

岗斑岩;将含斜长石斑晶的,称玢岩,如闪长玢岩。如含斜长石又兼有碱性长石和(或)石英斑晶,仍称为斑岩,如花岗闪长斑岩。含大量自形(有时半自形)铁镁矿物斑晶的斑状岩石,一般为中、基性或超基性脉岩,称作煌斑岩。辉绿玢岩是指含斜长石斑晶的基性浅成岩。钠长斑岩和苦橄玢岩分别是含

斑岩

钠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的斑状浅成岩。无论是斑岩或是玢岩,都是岩浆作用两阶段结晶的产物。因此,它们的斑晶和基质之间矿物粒级悬殊。斑晶由早阶段岩浆结晶产生,形成于地下较深部位;而细粒或隐晶质基质为浅位晚阶段岩浆结晶产物。就最终侵位深度而言,斑岩和玢岩都属浅成岩,并常呈岩墙、岩脉、岩床或小侵入体产状。斑岩和玢岩随斑晶数量的减少和斑晶与基质之间粒度大小的接近而过渡为深成岩,如斑状花岗岩是相当于花岗斑岩的深成岩或半深成岩;又随斑晶数量减少和基质粒级减小(直至隐晶质或玻璃质)过渡为喷出岩,如斑状流纹岩是相当于浅成相的流纹斑岩的喷出岩。与斑岩或玢岩有关的金属矿产,常称为斑岩铜矿、斑岩钼矿、斑岩钨矿、玢岩铁矿等,它们都是与浅成岩浆作用和岩浆期后作用有成因联系的重要矿床。有些半风化的粗面质或粗安质斑岩,因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并被溶出,而称为药石──麦饭石。

玢岩

一、玢岩是具斑状结构的中—基性(或弱酸性,如花岗闪长玢岩)喷出岩、浅成岩和超浅成岩的总称。以斜长石及暗色矿物为主要斑晶,基质多为隐晶质—玻璃质,如闪长玢岩、安山玢岩、辉绿玢岩等。

具斑状结构的岩石,习惯上,将含碱性长石和(或)石英斑晶称为斑岩;将含斜长石斑晶的,称玢岩。

二、有时特指“安山玢岩”。

三、在国外一般把玢岩和斑岩统称斑岩,貌似在中国才区分这么细。

鞘褶皱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形态与剑鞘相似的褶皱(见彩图)。常见于韧性剪切带中。由于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时也可呈饼状、舌状等。其基本特征是:在垂直于褶皱长轴 (X 轴)剖面上的形态以封闭的同心圆状或眼球状为典型,也有呈半封闭的Ω型;在平行X轴垂直中间应变轴 (Y轴)的剖面上为不对称的紧闭的倒转或等斜褶皱,并发育轴面面理,其上发育明显的拉伸线理,线理长轴平行于褶皱的长轴方向,故为A型褶皱。鞘褶皱常成群出现,以中小型为主,少数可长达数公里。

编辑本段详细信息

鞘褶皱的出现反映了岩石经受了很强的韧性剪切变形。通常其最大应变轴和最小应变轴之比可高达10以上。根据鞘褶皱的不对称性,可以比较确切地判定韧性剪切运动的方向。

鞘褶皱

鞘褶皱

鞘褶皱可有不同的形成方式。一种是原来枢纽略有弯曲的褶皱,在剪切过程中沿剪切方向被拉长,褶皱的枢纽受到被动的旋转而与剪切方向趋于平行,最终形成鞘褶皱(见图)。多数鞘褶皱是由于剪切过程中的不均匀变

形而形成的,剪切引起的局部挠动可使岩层形成局部的不对称片内褶皱,在递进的剪切过程中,褶皱被拉得越来越向前突出和变尖,从而使初始的饼状到舌状直至形成典型的鞘状,从初始的枢纽垂直于拉伸方向的B型褶皱变成最终的A型褶皱。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的AB型褶皱。

构造

第三章地质构造 实习区构造较为复杂,以断层及背斜为主,在实习区内分布 广泛,总体上呈北东、东西向。区内还分布有不整合接触,按平行不整合共分为八个构造层。如图所示 第一节乌当教学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 一、大地构造位置 根据1987年7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区域地质志》,实习区一级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为黔北台隆,三级构造单元为遵义断拱,四级构造单元为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如图所示 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 凤岗北北东向 贵阳复杂 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 普安旋钮构造 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 望谟北西向 四川台坳 华南褶皱带 二、构造定型期 本实习区构造格架基本在燕山期定型。乌当断层于实习区西部使寒武系娄山关组上升与三叠系关岭组直接接触,且奥陶系中

发育有一系列东西走向逆冲断层,说明乌当断层从奥陶纪后开始活动;乌当断层于本实习区东北部形成发辫状结构,共四条次级断层,其中一条断层发育于二叠系茅口组中,说明乌当断层二叠纪还处于活动状态;乌当断层在东北部赵家庄、西部乌当大桥一代被白垩系惠水组覆盖,证明乌当断层在白垩系已经停止运动,此时实习区正处于燕山运动影响期。燕山运动之后,本区隆升为陆地,构造格架基本定型。 第二节乌当教学实习区构造形迹 实习区主要发育有背斜及断层。背斜仅发育有乌当背斜,断层主要为近东西向逆断层,平移断层较少,仅发育有南北向高院断层。 一、褶皱 褶皱仅发育有东西向乌当背斜。 乌当背斜:位于大洼、赵家庄一带,两翼分布广泛,背斜走向北东向,核部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白云岩,翼部为奥陶系至二叠系地层,受乌当断层及第四系影响,乌当背斜南翼出露齐全,北翼仅出露有核部地层。南翼地层倾角约为22度至58度,轴面倾向为西北方向,转折端呈圆弧状。 二、断层 实习区主要发育七条断层。南西—北东向乌当断层(F1),五条东西向逆断层,为大洼断层(F2)、大麻窝断层(F3)、小麻窝断层(F4)、田坝头断层(F5)及黄花冲断层(F6),

CORBA 构件模型综述

收稿日期:2004-05-19;修返日期:2004-06-26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资助项目(413160102) CORBA 构件模型综述 * 潘慧芳,周兴社,於志文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分布构件技术成为分布式计算领域的热点,CCM 就是主流的分布构件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CCM 产生的背景,然后对CCM 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现有的基于CCM 的研究和实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将CCM 与EJ B 和COM 进行了比较。关键词:构件;CORBA;CCM 中图法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5-0014-02 An Overview of CORBA Com ponent M odel PAN Hui-fang,ZHOU Xing-she,YU Zhi-w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Nor thwester n Polytechnical Univers ity,Xi ’an Shanxi 710072,China) Abst ract :Along wit h t he developm ent of com puter net works and applica tions,distribut ed com ponent t echnolog y becam e t he hot spot of distribut ed com https://www.360docs.net/doc/d14948260.html, M is one of t he popular dis tribut ed com ponent technolog ies.This paper first int roduces t he background of CCM.It then describes t he m a in sect ions of CC M and a na ly zes the ex ist ing im plem ent at ions based on CC M.Fi-na lly,it com pares C CM with rela ted t echnolog ies.Key words:Com ponent;CORB A;C CM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个计算节点的处理能力持续提高,不同厂商和异构技术环境的不断激增,使得分布式系统的应用和开发日趋复杂。在构建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过程中,要求系统具有可配置性、可伸缩性、可重用性和可管理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企业应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分布构件技术应运而生。通过采用分布构件技术,可以降低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开发难度,重用已有的代码资源,提高分布式系统的开发效率。目前,主流的服务器端分布构件技术有OMG 组织的C CM (CORB A C om ponent Model,C CM )技术,M icrosoft 的C OM (Com ponent Object M odel,C OM)技术以及S U N 的EJ B(E nt er-prise J av a Bea n,EJ B )技术。因为C ORBA 采用远程对象调用机制,支持异构环境下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互操作,具有与底层硬件、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和编程语言无关的特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的分布式系统中。而CCM 作为C ORB A 3.0规范的一部分,对原有的对象模型进行了扩展,从而更易于服务器端软件的重复使用和CORBA 应用程序的动态配置,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CORBA 构件模型 传统的CORB A 对象模型(CORBA2.x 规范)具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如没有配置对象实现的标准方式,缺少对公共COR-BA 服务器编程模式的有效支持,对象功能难以扩展,CORBA 对象服务的可用性没有预先定义,对象生命周期管理没有标准化等。这些缺陷导致对象实现难以设计、重用、配置、管理和扩展。为此,OMG 在C ORBA 3.0中引入了CCM,C CM 是用于开 发和配置服务器端分布式应用的构件模型。 下面对CCM 中的抽象构件模型、构件实现框架(C IF)、容器编程模型、打包与部署模型进行详细的描述。1.1 抽象构件模型 CCM 构件提供了称为端口(Port s)的多种外部接口,以便与客户、其他构件、C ORB A 服务等进行交互。构件模型支持四种基本的Port s 。 (1)侧面(Facet s)。它是构件提供的与客户交互的相互独立的一组接口。一个构件能够提供多个对象引用,这些不同的对象引用被称为Facet s,Facet s 可以支持不同名字和功能的IDL 接口。客户通过唯一的等价接口(E quivalent Interfa ce)在构件的多个Facet s 间进行导航。Fa cet 接口的实现被封装在构件中,被看作是构件的一部分。 (2)插口(Recept acles)。它是一些指定的连接点(Connec-tion Point s),这些连接点描述一个构件使用外部构件提供的对象引用来调用其上的操作的能力。通过使用插口,构件能够与其他对象进行连接,并调用这些对象的操作。 (3)事件源/事件接收器(E vent Sources/Ev ent S inks)。它是指定发送/接收特定类型事件的连接点。事件源分为Em it-ter 和Publis her 两类,Em itt er 规定在某个时间只允许一个接收者与之连接,Publisher 允许同时有多个接收者与之连接。事件接收器允许有多个事件源与之相连。 (4)属性(At tribut es)。属性主要用于构件的配置,配置工具使用属性对构件的配置参数进行预先的设置。 CCM 引入了产地(Hom e)对构件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一个Hom e 是某种类型所有构件实例的管理器,不同类型的 Hom e 能够管理同一类型的构件,但一个构件实例只能有一个Hom e 实例。Hom e 形式化了工厂(Fa ct ory)设计模式来管理同 ?41?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

断层角砾岩与沉积底砾岩的区别

底砾岩:因位于海浸层序底部而得名,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之后所开始的新的 沉积,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底砾岩的特点是:分布面积不大但较稳定,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成熟度高,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等,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是判断构造运动和区域不整合存在的重要标志。这种砾岩的成分一般比较简单,稳定性高的坚硬砾石较多,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杂基含量少,主要是砂质—粉砂质成分,这表示它们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通常分布范围广,如山东汶南、蒙阴一带,上侏罗统汶南亚组与下伏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上,汶南亚组底部有底砾岩,砾径1—5cm,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约占80%—90%),其次为石灰岩和少量火成岩,磨圆度好,多为钙质胶结,厚约5—6m,分布普遍。 辨识标志是: 1)具有下伏老岩层的砾石和碎屑; 2)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高,成分较杂,但以硅质砾为主; 3)下伏岩层的顶部有风化壳和粘土层或黄褐色氧化层; 4)其胶结物的时代才能代表底砾岩的形成时代; 5)可产有砂金、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等重砂矿床。 层间砾岩: 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胶结物与砾石岩性常常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的。也可以在成岩阶段,由于胶体脱水,体积收缩,岩石碎裂成角砾,再被胶结,则可产生成岩角砾岩(砾岩)。在动荡不安的沉积环境或同生断层中,可形成同生角砾岩,角砾与胶结物的成分相同。 层间砾岩的特点是: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在其砾石成分中,可有软的不稳定的岩屑,有时,这些岩屑甚至是主要的,如石灰岩、粘土岩及弱胶结的粉砂岩等岩屑,磨圆度差,杂基成分复杂,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如北京西山黑龙潭、郝家坊一带在下二叠统上杨家屯煤系中,有七层隧石中砾岩,它与砂岩、粘土岩组合成七个正旋回,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呈规律性重复出现,为层间砾岩。 层内砾岩: 层内砾岩是指该岩层在准同生期尚处在半固结状态时,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砾石沉积物,再经成岩作用而成的砾岩。这种成因的砾石确切地讲应属于内碎屑,故又称为同生砾岩。由于形成这种碎屑的作用常很局限,所以砾石成分单一,未经搬运或搬运距离很短,只有轻微磨损,并一般限于单一的沉积环境内,厚度通常几厘米,最大可到1--2m。层内砾岩在碳酸盐岩中分布普遍,如我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中的竹叶状砾屑石灰岩;在砂岩内的泥页岩碎屑也是很常见的。后一种类型的层内砾岩,其中泥页岩砾石通常呈薄片状或板状“漂浮”在砂质的基质内,并出现在砂、泥岩互层剖面的砂质层底部。层内砾岩比较普遍,但不指示沉积作用上有任何大的间断。

角砾岩(砾岩)的辨识及其找矿意义

我们在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砾岩和砾岩。这些角砾岩和砾岩具有不同的的形成方式,其地质意义与找矿意义各不相同。 因此,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成因的角砾岩(砾岩)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地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角砾岩(砾岩):由粒径>2mm的圆状、次圆状、棱角状岩石碎屑(砾石)经胶结而成。角砾岩能很好地反映母岩成分和性质,它与母岩关系密切。可用它判断构造运动、古海、湖岸的位置及古河流的流向。砾石是天然的铺路材料和水泥拌料,某些砾岩常与铀、金、金刚石、铜等共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按砾石的圆度分为砾岩和角砾岩: 砾岩:圆状、次圆状的砾石含量>50%的岩石; 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岩石。 按砾径的大小可分为: 巨砾岩:砾石直径>256mm; 粗砾岩:砾石直径为64~256mm; 中砾岩:砾石直径为4~64mm; 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4mm。 按砾石成分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单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单一,多为稳定的岩屑和重矿物,其中某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如石英岩质砾岩,燧石砾岩及石英砾岩等; 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各种成分的砾石含量都不超过50%,通常分选较差、圆度不高,砾石抗风化能力也较弱,多为洪积产物。 根据在剖面上的位置分为: 底砾岩:因位于海浸层序底部而得名,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之后所开始的新的沉积,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底砾岩的特点是:分布面积不大但较稳定,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成熟度高,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等,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是判断构造运动和区域不整合存在的重要标志。 辨识标志是:1)具有下伏老岩层的砾石和碎屑;2)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高,成分较杂,但以硅质砾为主;3)下伏岩层的顶部有风化壳和粘土层或黄褐色氧化层;4)其胶结物的时代才能代表底砾岩的形成时代;5)可产有砂金、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等重砂矿床。 注意:因不整合面常常为构造薄弱面,可为断层及热液作用所利用,故底砾岩往往叠加有构造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等,大大增加了底砾岩辨识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伪存真。 层间砾岩: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胶结物与砾石岩性常常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的。也可以在成岩阶

青鸟构件库概念模型

青鸟构件库概念模型 一、引言 二、语法结构 2.1功能移出部分 2.2模板参数 2.3特例化实例化描述 2.4协作规约、成员规约和规约互联 2.5协作对象、成员对象和对象互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青鸟构件描述语言BNF 回页首 一、引言 在过去三十年中,软件生产率一直稳步增长,但仍不足以满足社会对软件产业的需求[1,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人员在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几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要真正实现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保证软件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软件复用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3]。 作为软件复用中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构件描述与复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

Parnas所提出的模块[4]。早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模块互联语言(Module Interconnection Language)方面,如MIL75[5]、Intercol[6]等。进入80年代,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构件描述语言(Component Description Language),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Gougen开发的OBJ[7]和LIL[8],“Berlin approach”开发的ACT TWO[9],以及Meld[10]等。Litvintchouk和Mastsumoto指出两种语言的区别主要在于,模块互联语言是描述性的(declarative),而构件描述语言是强制性的(imperative)[11]。进入9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如何将模块互联语言的优点引入到构件描述语言当中,即使构件描述语言同时具有描述构件和构件子系统的能力,主要的工作包括Π[12]、CDL[13]、CIDER[14]、LILEANNA[15]、RESOLVE[16]以及OOMIL[17]以及等。 青鸟构件描述语言的主要作用是描述构件接口,它可以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工具的支持下实现自动或半自动的构件复合;2、利用接口描述中的形式化信息来进行构件验证;3、利用规约匹配技术来进行构件查询。JB_CDL的设计目标是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应用,目前的实现方案主要针对第一方面应用,但同时也考虑了今后扩展的可能。JB_CDL的特点在于:1、以采用面向对象范型的代码件和设计件为描述对象;2、语言本身也采用面向对象范型;3、以一致的形式描述类和框架等不同形态的构件;4、与青鸟构件库系统紧密结合。 回页首 二、语法结构 JB_CDL分九个部分来描述规约,即功能移出、模板参数、特例化实例化描述、协作规约、成员规约、规约互联、协作对象、成员对象、对象互联,其BNF范式如表1所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约声明必须以句号结束。以下分别介绍这几个部分的语法和语义。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 1.变质核杂岩 目录 概念: 特征: 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 (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 (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 (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 (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 开放分类: 2.剪切带 剪切带shear zone

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 剪切带 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即断层。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②韧性剪切带。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③脆-韧性剪切带。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 3.剪切应变 shear strain 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即指在简单剪切的情况下,材料受到的力F是与截面A0相平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材料将发生偏斜。偏斜角θ的正切定义为剪切应变γ:即 γ=tanθ。当剪切应变足够小时,γ=θ,相应地剪切应力为τ=F/A。 4.夷平面 夷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角砾岩分类及特征

角砾岩分类及特征 因此,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成因的角砾岩(砾岩)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地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角砾岩(砾岩):由粒径>2mm的圆状、次圆状、棱角状岩石碎屑(砾石)经胶结而成。角砾岩能很好地反映母岩成分和性质,它与母岩关系密切。可用它判断构造运动、古海、湖岸的位置及古河流的流向。砾石是天然的铺路材料和水泥拌料,某些砾岩常与铀、金、金刚石、铜等共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按砾石的圆度分为砾岩和角砾岩: 砾岩:圆状、次圆状的砾石含量>50%的岩石; 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岩石。 按砾径的大小可分为: 巨砾岩:砾石直径>256mm; 粗砾岩:砾石直径为64~256mm; 中砾岩:砾石直径为4~64mm; 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4mm。 按砾石成分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单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单一,多为稳定的岩屑和重矿物,其中某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如石英岩质砾岩,燧石砾岩及石英砾岩等;

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各种成分的砾石含量都不超过50%,通常分选较差、圆度不高,砾石抗风化能力也较弱,多为洪积产物。 根据在剖面上的位置分为: 底砾岩:因位于海浸层序底部而得名,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之后所开始的新的沉积,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底砾岩的特点是:分布面积不大但较稳定,砾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成熟度高,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细等,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是判断构造运动和区域不整合存在的重要标志。 辨识标志是:1)具有下伏老岩层的砾石和碎屑;2)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高,成分较杂,但以硅质砾为主;3)下伏岩层的顶部有风化壳和粘土层或黄褐色氧化层;4)其胶结物的时代才能代表底砾岩的形成时代;5)可产有砂金、金红石、钛铁矿、锆英砂等重砂矿床。 注意:因不整合面常常为构造薄弱面,可为断层及热液作用所利用,故底砾岩往往叠加有构造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等,大大增加了底砾岩辨识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伪存真。 层间砾岩: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胶结物与砾石岩性常常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的。也可以在成岩阶段,由于胶体脱水,体积收缩,岩石碎裂成角砾,再被胶结,则可产生成岩角砾岩(砾岩)。在动荡不安的沉积环境或同生断层中,可形成同生角砾岩,角砾与胶结物的成分相同。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结构试验(答案)

建筑结构试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建筑结构试验是以________方式测试有关数据,反映结构或构件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以及相应 的可靠度,为结构的安全使用和设计理论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依据。 ( ) A.模拟 B.仿真 C.实验 D.计算 2.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密度为() A.22--23kN/m3 B.23--24 kN/m3 C.24--25 kN/m3 D.25--26 kN/m3 3. 超声回弹综合法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被检测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A.2MPa B.5MPa C.8MPa D.10Mpa 4. 结构试验前,应进行预加载,下列论述哪一项不当() A.混凝土结构预加载值不可以超过开裂荷载值; B.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超过开裂荷载值; C.钢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加至使用荷载值; D.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加载值可以加至使用荷载值。 5.结构试验时,试件的就位形式最符合实际受力状态而应优先采用的是 ( ) A.正位试验 B.反位试验 C.卧位试验 D.异位试验 6.贴电阻片处的应变为1000με,电阻片的灵敏系数K=2.0,在这个电阻片上应产生的电阻变化率应是下列哪一个( ) A. 0.2% B.0.4% C.0.1% D.0.3% 7. 钢结构试验时,持荷时间不少于 ( ) 分钟分钟分钟分钟 8. 非破损检测技术可应用于混凝土、钢材和砖石砌体等各种材料组成的结构构件的结构试验中,该技术 ( ) A.会对结构整体工作性能仅有轻微影响

B.会对结构整体工作性能有较为严重影响 C.可以测定与结构设计有关的影响因素 D.可以测定与结构材料性能有关的各种物理量 9. 在结构动力模型试验中,解决重力失真的方法是 ( ) A.增大重力加速度 B.增加模型尺寸 C.增加模型材料密度 D.增大模型材料的弹性模量 10. 下列哪一点不是低周反复试验的优点 ( ) A.设备比较简单,耗资较少 B.在逐步加载过程中可以停下来仔细观察反复荷载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C.能做比较大型的结构试验及各种类型的结构试验 D.能与任一次确定性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结果相比 11.在结构抗震动力试验中,下列何种加载方法既能较好地模拟地震又有实现的可能 ( ) A.采用机械式偏心激振器激振 B.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 C.采用炸药爆炸模拟人工地震 D.采用电磁激振器激振 12.当对结构构件进行双向非同步加载时,下列图形反映X轴加载后保持恒载,而Y轴反复加载的是() 13.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芯样直径不得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 ( ) 倍倍倍倍 14.下列哪种方法施加动力荷载时,没有附加质量的影响 ( ) A.离心力加载法 B.自由落体法

构造地质学阶段性作业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构造地质学课程作业2(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4章—第6章 一、填空题 1.褶皱的基本型式有______、______。 2.根据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可以把褶皱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一褶皱面的延长长度和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时,称为______;当长宽比为3:1~10:1时,称为______;长宽之比超过10:1时,称为______。 4褶皱的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节理的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______、______。 6.按照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关系可以把节理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组交叉并相互错开的剪节理称为______。 8.断层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断层的派生构造有______、______。 10.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11.逆冲推覆构造的主分带有______、______、______。 12.碎裂岩系列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列举三种伸展构造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枢纽 2.隔档式褶皱 3.相似褶皱 4.节理 5.节理的配套 6.地层断距 7.地垒和地堑 8.逆冲推覆构造 9.牵引褶皱 10.平衡剖面 三、简答题 1.理卡德(Rickard,1971)根据褶皱的位态把褶皱分为哪几类? 2.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 5.纵张节理有什么特点? 6.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各有什么特征?

服务描述模型

来源于书面向服务的计算―原理及应用 我们在第1章介绍软件编程范型的发展时就提到:服务事实上是一种网络环境下具有自治、自描述等特征的特殊构件,因此合理的构件描述模型同样也适用于服务。 此处我们要介绍的是Will Tracz提出的3C模型(Will 1990)。该模型从构件的概念(Concept)、内容(Content)和上下文(Context)三个方面来刻画构件。其中: ●概念是对构件做什么的抽象描述,可以通过构件的概念了解构件的功能。构件的概 念包括构件的接口规约和语义两个方面。 ●内容是对概念的具体实现,描述构件如何去完成概念所刻画的功能。 ●上下文是构件和构件执行环境之间的关系。上下刻画构件的运行环境,为构件的选 择和修改提供指导。 3C模型到Web服务技术规范的对应关系如下: ●概念:Web服务描述语言(如WSDL) 显然WSDL描述了Web服务的接口规范,从接口我们可以了解Web服务的功能,包括其包含的操作以及这些操作的输入和输出。 ●内容:Web服务组合语言(如BPEL4WS) 通过BPEL4WS我们可以具体描述Web服务在接收到操作调用消息后的处理细节。 ●上下文:Web服务策略、协作、安全、事务等语言 除了基本的概念和内容,Web服务还需要许多上下文描述以刻画其具体的执行环境,比如通过WS-Policy可以描述Web服务使用者的偏好,通过WS-CDL可以描述多个Web服务在协作时要遵循的规则,通过WS-Security可以描述Web服务的安全上下文,而通过WS-Transaction可以描述Web服务的事务上下文。 因此构件描述的3C模型同样也为Web服务描述语言提供了良好的分类模型。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只描述了Web服务三方面的内容:接口、和网络传输协议的绑定、以及服务的访问端点。 我们已经知道,自描述是服务的基本特征之一,服务的松耦合特性正是基于服务描述来实现的。服务描述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服务提供者通过服务描述展示其功能、访问方式以及各种其他属性,而服务消费者也是通过服务描述了解服务,使用服务。 服务描述涉及服务的各个方面,以Web服务为例,很多规范都是为了描述Web服务,比如: ●WSDL:描述Web服务的接口、访问方式和地址。 ●BPEL4WS:以过程的方式描述一个组合Web服务的内部结构。

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

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 (1)观察日期、观察点号,位置和标本素描或照相的号码; (2)地质测量方法、观察点性质; (3)岩层或矿体的走向、倾斜、倾角和接触情况;成层岩石的厚度,不成层岩石的形状、大小或矿体的规模和形状; (4)岩石或矿体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的及机械的特性(指疏松、破碎、风化、多孔的程度等),矿石目估品位等; (5)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6)岩石或矿体围岩的变质或蚀变现象,矿石的变质或次生变化现象;(7)岩层中所含有用矿物和古生物; (8)植物被覆的情况,浮土或碎石的性质,大致的厚度; (9)岩石或矿体的大小构造现象的规模、产状及性质,或各种结构面的产状、特征及性质;各种构造破碎带中充填物的组成情况、 构造特征及性质;破碎带规模; (10)本观察点及邻近观察点或露头之间关系; (11)本观察点或露头在区域构造中的地位和意义; (12)本露头附近观测线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 有特殊意义者,作素描图。素描内容有岩石、矿物的宏观现象、构造现象、接触关系等。说明层位或构造变动时附小剖面。 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 (13)观察日期、观察点号,位置和标本素描或照相的号码; (14)地质测量方法、观察点性质; (15)岩层或矿体的走向、倾斜、倾角和接触情况;成层岩石的厚度,不成层岩石的形状、大小或矿体的规模和形状; (16)岩石或矿体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的及机械的特性(指疏松、破碎、风化、多孔的程度等),矿石目估品位等; (17)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18)岩石或矿体围岩的变质或蚀变现象,矿石的变质或次生变化现象;(19)岩层中所含有用矿物和古生物; (20)植物被覆的情况,浮土或碎石的性质,大致的厚度; (21)岩石或矿体的大小构造现象的规模、产状及性质,或各种结构面的产状、特征及性质;各种构造破碎带中充填物的组成情况、 构造特征及性质;破碎带规模; (22)本观察点及邻近观察点或露头之间关系; (23)本观察点或露头在区域构造中的地位和意义; (24)本露头附近观测线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 (25)有特殊意义者,作素描图。素描内容有岩石、矿物的宏观现象、构造现象、接触关系等。说明层位或构造变动时附小剖面。 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 (26)观察日期、观察点号,位置和标本素描或照相的号码; (27)地质测量方法、观察点性质; (28)岩层或矿体的走向、倾斜、倾角和接触情况;成层岩石的厚度,不成层岩石的形状、大小或矿体的规模和形状; (29)岩石或矿体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的及机械的特性(指疏松、破碎、风化、多孔的程度等),矿石目估品位等; (30)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31)岩石或矿体围岩的变质或蚀变现象,矿石的变质或次生变化现象;(32)岩层中所含有用矿物和古生物; (33)植物被覆的情况,浮土或碎石的性质,大致的厚度; (34)岩石或矿体的大小构造现象的规模、产状及性质,或各种结构面的产状、特征及性质;各种构造破碎带中充填物的组成情况、 构造特征及性质;破碎带规模; (35)本观察点及邻近观察点或露头之间关系; (36)本观察点或露头在区域构造中的地位和意义; (37)本露头附近观测线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 (38)有特殊意义者,作素描图。素描内容有岩石、矿物的宏观现象、构造现象、接触关系等。说明层位或构造变动时附小剖面。(39)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衣藻、草履虫等。 2、按细胞数目可把生物分为 多细胞生物: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如:玉米、熊猫等。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植物细胞: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 (2)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有叶绿体的细胞有:保卫细胞、叶肉细胞。 2、绘制生物图应用铅笔,较暗部分应用细点来表示。

3、草履虫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的实验说明: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 擦片 洋葱表皮细胞滴清水 滴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滴生理盐水(防止细胞变形)取料取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先用凉开水漱口。 放料 方法是使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盖片 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产生细胞。 染色染色时用碘液染色,只有细胞中的细胞核能被染上颜色。 第二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细胞的分裂: 1、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2、细胞分裂受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控制。 3、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再是细胞质分裂。 4、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去,因而细胞分裂产生 的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同。(保证亲代与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5、细胞分裂的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 6、动物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区别:细胞壁和细胞膜分裂、形成的方式不同。 二、细胞的生长: 1、细胞生长的结果:使细胞体积增大。 2、成熟植物细胞的中央只有1个大液泡。 三、细胞分化: 1、概念: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向不同方向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2、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叫做 组织。) 3、组织的类型: (1)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

(一)摘自《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 沈远超 1、层间滑动断裂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的蓬家夼、发云夼、郭城、大庄子等金矿的研究,对受层间滑动断裂控制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总结如下: (1) 地(岩) 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断层-脉岩-矿体时空有序 层间滑动断裂控制了含矿层位,层间滑动断层发生于能干岩性与非能干岩性之间,层间滑动断裂带即为金矿化带,即具有地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的特征。同时,闪长岩脉沿断层分布,与矿层呈平行伴生关系。 (2) 成矿系统与构造系统密切相关 区域性层间滑动系统控制了矿带的分布,某一层次的滑动单独构成一个矿床,单一滑动断层控制矿体,不同小构造形式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如角砾状矿石的分布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脉状-网脉状矿化受碎裂岩带控制,从而构成了多级控矿构造系统。 (3) 多层次滑动与多层次成矿 如蓬家夼、大庄子金矿产于盆地基底地层中,发云夼金矿产于盆地盖层中。 (4) 矿体产状缓、规模大,矿化-蚀变具一定的分带性。 (5) 成矿多期次多阶段。 如大庄子金矿体形成期经历了先张后压再剪切的过程。拉张阶段形成碎裂-角砾状矿石和张性断裂,挤压期形成石墨化矿石和透镜状构造,剪切期形成于矿化之后,主要表现为形成斜切矿体的断层和基性脉岩的侵入。 2、层间滑动断裂的控矿作用 层间滑动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层间滑动断裂为岩浆-流体提供通道,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 (2) 控制成矿物质的来源 层间滑动断裂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下盘切层断裂及羽裂发育,与大范围的围岩有良好的沟通性,便于热液运移并萃取成矿物质。 (3) 层间滑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在层间滑动过程中因构造-化学作用,断裂带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蓬家夼金矿区蚀变岩的常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围岩到断裂中心,Si 、Ti 、Ca 有规律地依次递增或递减,K在矿体中含量最低,这与钾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外围有关。在断裂带的中心部位,因Ca 、Na 大量逸散,而使Si 、Fe等元素富集。总的来看,从断裂中心向外大致次序为:Si 、Fe 、Mg、Mn、Al 、Ca 、Na 、K,这与孙岩等以韧脆性断裂的成型阶段为例,以元素的离子半径、离子比重为据,将造岩元素稳定顺序归为: Si 、Mg、Mn、Al 、Ca 、Na 和K(1998 ,孙岩) 的情况相一致,这是一种动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在断裂蚀变带中,微量元素也有一定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碎屑岩是沉积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砾岩、砂岩、黏土岩都属于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与岩浆岩和变质岩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矿物颗粒之间是连续接触的;而在碎屑岩中,颗粒之间以点接触,颗粒之间有隙,这些隙被胶结物或者细粒填隙物质充填。因此,具有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结构特征。 层积岩的不同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或胶结物的结构以及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是指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和颗粒的表面特征。粒度是指颗粒的大小,1-1000mm为砾级,0.1-1mm为砂级,0.01-0.1为粉砂级,< 0.01为黏土级;球度用于衡量一个颗粒近乎于球体的程度,等轴状矿物球度高,片状、柱状矿物球度低;形状用大家熟悉的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和长扁球体来表示;圆度是指原始的碎屑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用比较形象的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划分出四个级别;颗粒表面特征是看碎屑颗粒的表面的磨光程度如以及是否有刻蚀的痕迹。

填隙物结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 0.03mm;而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一般含量小于50%,填隙在隙之间。胶结物有非晶质和显晶质等结构类型。 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也称胶结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基底胶结的填隙物为杂基且含量多,碎屑颗粒呈星点状分布;隙胶结则不然,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间的隙中;接触胶结和隙胶结类似,但胶结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颗粒之间接触的地;镶嵌结构的特点是颗粒之间呈凹凸线状接触,似乎没有胶结物。 层积岩的层理 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沿垂直向观察这种层状构造可以发现,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根据纹层排列的特点,层理可以继续细分。比如纹层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称为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向平行于层面,称为波状层理;纹层斜交层面,斜层系呈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组合式,称为交错层理或斜层理等等。 沉积岩的另一个重要的构造类型是有层面构造,既在岩层表面有波痕、泥裂、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学习资料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 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 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 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 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 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 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 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 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 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 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 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 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 2.岩层的倾角表示()。 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 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 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 P30 A.缓倾岩层 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 D.直立岩层 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 P32 A. 5° B.145°C.35° 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 P31 A. N45°E B.S45°E C.S45°W D.N45°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