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题教案(实习篇)

课题《游击队之歌》
一、创设课堂氛围。

互动(一):

听一听,教师利用课前的几分钟预备时间,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地道战》。上课一开始,教师再请唱《大刀进行曲》。

互动(二):

想一想,这些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什么事情。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这些都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事情。那么同学们除了以上我们听的外,还能唱哪些反映抗日时期的歌曲。
学生纷纷学唱(略)。

二、声情并茂,感悟新知识

互动(三):

师:同学们听了不少反映抗战时期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板书:《游击队之歌》
在微机上播放音乐画面。

学生思考:根据音乐和画面,这道歌曲刻画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回答(略)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略)
教师教唱两次,学生跟着风琴吟唱。

互动(四):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歌曲与前面所学过的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试唱1一8节作停,让学生感悟,随后再唱9一16节,由学生作答。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这首曲于理解很好,边讲边板书(1一8节,弱起拍)本节演唱的情绪应是有力的轻声。这样就能反映游击战士机智、灵活、顽强。
板书:(9一16节与前面形成对比,在唱法上应是豪迈、乐观、坚定。)
值得注意:弱起拍,应把握好后半拍起始的节奏。(×× | × × ×××)根据时间可反复给学生演示几次。

师: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这首歌曲就构成了两段,所以我们在演唱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情感的把握。请同学们再听一下这首曲子。

互动(五):

师生共同演唱,或跟着画面一起唱。
作业布置:每个小组找一首反映战争年代的歌曲,准备在下次的活动课中演唱。

课后反思:

 本节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音乐内在的表现力和表达力,显然学生活动成了本节课的主线,同时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达到理解音乐的结构及表现形式,使学生获得了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


荧屏乐声
教学目标:
1、 学唱《雪绒花》,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背唱歌曲。
2、 通过《雪绒花》的教唱,使学生知道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划拍方法。
3、 通国在不同场景中的《雪绒花》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人物表情、演唱力度及情感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

爱国热情。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乐于参与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生问好。
2、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由播放的《雪绒花》前奏猜曲名(必要时播放伴奏),"你刚听到的是什么歌,你会唱吗?======得出本课主题--《雪绒花》。
二、新课教学及实践:
教学步骤 内容 学生活动
1、学唱《雪绒花》
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强弱关系怎么样? 1、 用"lu"母音哼唱。
2、 试着讲出三拍子,并作出三拍子有几种拍法。
3、 播放雪绒花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拍节奏、划拍、做律动。 跟着音乐轻轻哼唱,并思考是几拍子的。

注:"下外上",先单独练习划拍,再听音乐划拍,然后自己边唱边划拍。
2、介绍剧情:(请学生先讲,教师再作补充)
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事情。一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生性活泼、热爱生活、擅长弹吉他、喜欢唱歌。后来,玛丽亚到特拉普特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玛丽亚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上校离家期间玛丽亚和孩子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歌唱的兴致。上校轻拂六弦琴,唱了《雪绒花》,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玛丽亚在上校家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上校向玛丽亚求婚了。在他们外出度蜜月回到萨尔茨堡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还要让他到海军去服役。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计带着孩子们逃往瑞士。

就在他们整装逃跑之际,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伪称是去萨尔茨堡参加音乐节演出。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密的监视,看守很严。特拉普特上校家庭合唱团在这个晚会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雪绒花》。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们的内心都沸腾了,人们怀着对祖国的必胜的信念,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感到恐惧。


3、回到音乐中,看看上校是怎么为孩子们演唱的。 播放上校在家中用吉他弹唱《雪绒花》。并思考:片中人物的表情,演唱的情感及演唱的形式。 思考:氛围如何?让学生模拟一下剧中的人物角色,来扮演。
×4、学生试着用英文演唱,请几个同学领唱。
5、欣赏上校在音乐节上演唱的《雪绒花》,思考片中人物表情、演唱力度、情感方面是否有变化?体会剧中人物的心情。
6、小结:作品的成功与它的艺术思想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三、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补充:
1、《雪绒花》为C大调、3/4拍,全曲为两段体结构

(即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方整,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曲调朴实感人。
主题音调


在全曲中先后3次出现,赞颂祖国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A段共16小节,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B段也是16小节,第一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与A段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情,情绪较为激动,力度相对加强。第三句再现A段主题,在祝福祖国万年长青的歌声中结束全曲。二声部主要起烘托作用,更增加了歌曲的美感。

2、 相关知识:

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它是综合艺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具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其特性。电影音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它的创作构思以影片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为依据,音乐要与画面内容、对白、音响效果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第二,在影片中音乐有自身的总体构思,但又受电影情节发展的制约,因此,其结构较自由,可以是完整乐曲,也可以是一个乐句、一个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音响。第三,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要经过录音等一系列技术处理,最后通过放映体现其艺术效果。

电影音乐的功能主要有:第一,突出主题作用,概括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影片内容的主观态度。第二,抒情作用,抒发影片人物的感情,塑造与刻画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变化。第三,描绘作用,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或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或用音色音响描绘画面中的自然景物。第四,背景气氛作用,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包括表现影片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生活气息等。第五,推动剧情发展作用,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成为影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六,结构统一作用,通过音乐的重复变化、发展,加强影片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关于奥斯卡最佳歌曲奖
"奥斯卡金像奖"其实是俗称,其正式名称应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奖品是一尊高13.5吋、重8.45磅的镀金青年人像。他的双手紧握一柄锋利的长剑,挺立在一盘艺术化了的电影胶卷上,透出英武豪迈、生机勃勃的气势。

奥斯卡音乐奖分最佳音乐创作、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3个奖项。近年来,前两个奖项似乎有合并的趋向。"最佳音乐创作奖"是授给为大型故事片而创作整套音乐的作曲家的。"最佳配乐奖"不单纯指选配现成的乐曲,而是指创造性地使用与主

题有关的音乐素材的。"最佳歌曲奖"则是授与专为影片而创作的歌曲作者的。





======================================================================


雪绒花
教学方法
器乐教学与乐理、视唱练耳、歌唱欣赏相结合;
音乐与诗词、情景相结合;
学习与创作相结合。
教学重点
音乐创作教学;学生自身的学习。
教学设想
突出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试图通过欣赏学唱歌曲引导学生为歌曲配和弦伴奏及创作声部旋律。
教学目的
1、了解异国他乡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优秀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在这一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
歌曲分析
1、歌曲为一段体大调氏,旋律一起一伏,流畅而深情,表现了少校军官对雪绒花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将离开祖国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歌曲原为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为少校所唱,歌词颂雪绒花盛开时花朵洁白如雪,第每天点头欢迎我,如今我要远离,祝愿雪绒花永远鲜艳芬芳,也祝愿祖国和人民永远幸福平安。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课题。
2、感受音乐:歌曲的节奏、节拍,以学生为主体。
3、哼唱旋律,领会歌曲思想感情,主人公以花寄情的民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4、歌曲分句,起音3,乐句落音5,结束音i.
5、用自己的手法来塑造雪绒花这一音乐形象。
6、尝试创作性学习:为歌曲配节奏/为旋律配伴奏和弦/根据低音和弦为歌曲创作低声部。
7、变齐奏为声部合奏的和声和谐感受效果,声部可以丰富歌曲的层次,使歌曲的音响变得直满、浑厚,更富有表现力,产生一种美妙的和声感,享受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
8、以“花”为主题创作歌曲(课后)
9、小结
“花”是世间最美好的象征。
“情”是人间最赤诚的眷恋。
而成长的岁月中,音乐为我们唤醒了过去。努力,才展现出将来!
悠扬教案网


=

--------------------------------------------------------------------------------


美 妙 的 人 声

教学内容:以聆听声乐作品为中心的专题欣赏课

教学目标 :
1、能够对聆听和探索人声具有兴趣和愿望, 在听赏声乐作品的活动中, 能积极参与讨论, 基本上能说出人声分类的基本原则, 以及童声男低音、女高音的音色特点.
2、通过听、赏, 能独立辨别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3、在欣赏作品中, 能专注地听、赏音乐, 能够用各种肢体语言对所听的音乐作出适当

的反应和表现, 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声乐作品的愉悦.

教学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赏几首不同的声乐曲, 感受各种不同的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意境, 品味人声的美妙,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人声的分类和常见声乐演唱形式的兴趣.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 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模仿、 合作 、 探究式听赏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如新课:
我以人声模仿自然界的一些声音,如“青蛙叫、鸟鸣等’来体现人声的美妙.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而启发学生讨论“人声的分类及音色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大家一起来学习, 然后通过作品来验证.
二、进行新课
童声 清脆、明亮、甜美
人声的分类 女高音 柔美、抒情、清丽
1、(按年龄、性别 女低音 低沉、宽厚、稳沉
划分) 男高音 高亢、嘹亮、优美
男低音 深沉、浑厚、精致

(教师补充说明:)男、女声高、低音的划分依据:音色、音区、音域的不同。
因此有:
抒情女高音 抒情男高音
女高音 花腔女高音 男高音
戏剧女高音 戏剧男高音

2、设计问题:一首歌曲是不是不管歌曲难度的大小,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都可由男声、女声、童声来随便演唱呢?(生答:不是)那我们就必须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我们以后演唱歌曲,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表演(即适合自己的声音特点及难度适当的歌曲)
a、 首先由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演唱形式。(生 …… )
b、教师补充说明各种演唱形式及其概念和特点,并结合录音和教师 的一些范唱来让学生具体加以理解,简单的可让学生表演出来。(即:独唱、表演唱等,下面解释之。)
演唱形式:
童声独唱 :《踏浪》
独唱: 女声独唱
男声独唱: 《咱当兵的人》

齐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领唱: 《我的祖国》
轮唱: 《保卫黄河》
对唱: 教师范唱《对花》
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
重唱:
男声四重唱:《回娘家》

合唱: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表演唱:学生上台表演

3、上一过程的听辩互动(音乐片断),采用抢答赛形式进行,同时也完成了“感受与判断”的课堂作业。

4、根据实际,因班级、学生而设计的环节:“才艺展示”
(1)现场表演,加深学生对声乐作品演唱形式等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

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以及对同学,对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3)帮助老师发现音乐爱好者,同时也是检查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方法

三、知识小结:
1、回顾“人声的分类及声乐的演唱形式”等知识点。
2、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表演(适合自己声乐的特点及难度适合的歌曲)



=
--------------------------------------------------------------------------------


歌曲《鳟鱼》欣赏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 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欣赏歌曲《鳟鱼》
二、 体会大小调在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三、 了解舒伯特生平及音乐作品。
[数学目标]
一、 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数学重点]
一、 通过学习歌曲,分析音乐的调式,掌握歌曲的内容,体会音乐的情绪。
二、 能够利用音乐的表现手段,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
[数学用具]
录音机 录象机 钢琴
[数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学生伴随着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步入教师。大屏幕上播放着鱼在水
里遨游的画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二、 知识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钓鱼吗?钓鱼时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被钓上来的那条鱼,你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舒伯特笔下的那条鱼的名运如何?(看着歌词,第一遍聆听)
教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1:小鱼太可怜了,同情那条小鱼的命运。
学生2:渔夫太可恨了,阴险、狡诈。
教师:同学们说得好,这是舒伯特在1817年仅有20岁时写的一首抒情歌曲。同学们也收集了舒伯特的相相关资料,让我们把资料展示出来,一起来了解舒伯特及其作品。
舒伯特,奥地利人。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浪漫乐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创作的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他创作的歌曲共六百多首,有“歌曲之王”的美称。
著名的音乐的作品有《鳟鱼》、《摇篮曲》、《小夜曲》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
三、 深入歌曲的内容
再次欣赏音乐的层次。(第二遍聆听)
学生1:音乐划分为两部分:第一次分明明亮,第二次声音较前者有所变
化,声音边得低沉了。
学生2:音乐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了鱼儿的自由、快乐。第二段描写了渔夫的阴险。第三段描写了渔夫把小鱼钓上钩。
教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对。《鳟鱼》这首歌曲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取材一首浪漫诗,作者用渔夫比做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鳟鱼比作

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我们先来体会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带有鳟鱼在水里遨游画面的音乐),请大家看画面、听音乐、谈感受。
教师:音乐听完了,请问大家对哪一乐句印象最深,能给大家哼唱出来吗?
学生:哼唱
教师:这正是音乐的主题,它的旋律明快、流畅,形象地描绘了鳟鱼在潺潺流水中遨游的情景。
(反复与学生一起哼唱音乐主题并分析第一部分及两段歌词:轻松自由的音乐主题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小鳟鱼在水里快乐的嬉戏。伴奏音型活泼轻快,节奏平稳,中速,力速平和。)
教师:现在我们来听音乐的第二部分,请大家注意乐曲与第一部分的区别。(在经过一个短短的低沉急促的间奏后,进入到音乐的第二部分,这段音乐表现了渔夫的冷漠与残酷。由于情绪变得暗淡、压抑,因此调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大调式转入小调式,旋律和伴奏音型紧张起来,钢琴奏出的细碎的不稳定的音符,表现了不平静的水面和作者忧心忡忡的心情。



=
--------------------------------------------------------------------------------


初中音乐教案《小草》


--------------------------------------------------------------------------------

发表日期:2003年12月6日 出处:邗江实验学校 作者:左兴荣 已经有1399位读者读过此文

初中音乐教案《小草》

邗江实验学校:左兴荣

课 题:小草

年 级:初三年级

教具准备:磁带,电源板,电子琴,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内容:1、欣赏歌剧作品《洪湖赤卫队》、《托斯卡》

2、教唱歌曲《小草》

3、音乐知识:歌剧

教学目的:1、通过歌曲的教唱,引导学生用绵延的气息,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情感。

2、了解大型音乐作品:歌剧,并能够理解歌剧,学习欣赏方法。

教材简析:歌曲为二段体体裁,以悠长的气息,委婉的旋律抒发了对小草的热爱与歌颂,歌曲为G调。前一段较抒情,后一段是歌颂。

教学重点:1、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体会歌剧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歌剧

课 时:三课时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欣赏音乐歌曲《小草》

目的:引出课题

1、 师:课前我们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同时要同学们思考以下一个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勾起了你怎样的情绪?

2、(播放录音)听中学初中第五册《小草》

3、学生谈感受

生:略

4、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

草》,它表达了作者对剧中主人翁的歌颂之情,听了这段音乐,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一棵小草,为社会默默贡献。

新授

(一)、为教唱歌曲作准备

目的:为学生设计唱歌曲的感觉

1、 师:在唱歌前我们先以二条发声练习曲来开开嗓子。

出示课前准备的小黑板:

发声练习

(1) 连音练习





1 3 5 6 5 3 | 1 3 5 6 5 3 | 1- - ||

Lu Lu

要求:气息连贯、悠长、柔和。

(2)连音练习



1 3 5 3| 1 3 5 3| 1- ||

Lu

要求:气息连贯、悠长、柔和。

2、 在电子琴上选择弦乐合成音色(柔和效果),用中等音量伴奏,指导学生发声。

3、 师:请同学们用第二条发声练习曲为老师的范唱领唱,给老师感情提示。

(二)、教师范唱《小草》

在同学们领唱后再接上。

(三)、教唱歌曲

1、 让学生看黑板答题

在画报上画G调谱表

师:请说出它是什么调号的谱表,它的音阶如何写?

学生回答板书(略)

2、 给学生二分钟时间自习视谱

3、 跟伴奏用“Lu”哼唱第一声部旋律(伴奏要求同发声)

师:请同学们找出贯穿始终的节奏

跟伴奏哼唱第一段旋律。

先用 “Lu”跟伴奏轻轻哼唱,再唱歌谱,最后唱歌词。

4、 完成第二段的演唱

步骤同上。要求学生有感情演唱。

5、 创编

请同学为本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并予以表演。

生:领唱——合唱等

三、 总结教学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许多同学都已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应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心系家乡、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


《流金岁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游击队之歌》、 欣赏《四渡赤水出骑兵》。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用气息支持唱歌的能力、控制力度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唱歌曲,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2、附点节奏的演唱,气息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游击队之歌》,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什么样的形象?这首歌曲创作于哪个历史时期?
1、这首歌曲形象的描绘了游击健儿英勇善战,灵活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极为深刻的表现了革命战士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历史时期: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我们的同胞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他们被迫离开家园,扶老携幼,到处流浪,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但是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我们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他们用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等同敌人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描写这些事迹的歌曲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游击军》。
二、学习歌曲
1、听录音: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首歌中有一个象声词“嘁嚓”。他出现了几次?在模仿什么声音?这个“嘁嚓”的脚步声反映了游击军战士什么样的形象?脚步轻盈,静悄悄,不让敌人发现。机警、敏捷、灵活的音乐形象。
2、听录音为歌曲伴奏:
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来模仿这个脚步声,为歌曲伴奏,一起来体验一下游击军战士那种机警灵活的形象。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我要求表现出游击战士从远出走来,又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3、随录音轻声演唱:控制音量,自己听见即可。
4、随录音轻声演唱:声音稍大点,让前后左右的同学听见即可。
5、随琴演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唱准确为止。
三、处理歌曲
现在这首歌曲同学们唱的非常准确了,下面咱们一起考虑一下,用什么样的情绪、声音、力度才能把游击战士那种灵活机智、英勇善战、自信、乐观的英雄形象表现出来?
1、前半部分,歌词从个到群,从少到多,从平原到高山,这说明我们的队伍不断在发展壮大。那么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力度来演唱(轻而有弹性,由弱到强)
2、“夺……抢……”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表现了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定有信心的演唱情绪,力度递进增强。
3、“我们老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击侵略,用号召性的、自信的、坚定的声音演唱。
4、通唱全曲
四、作者简介
那么同学们知道是谁为我们谱写了如此优秀的作品吗?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他用40年短暂的生命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以音乐为武器,同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献给了革命的音乐事业,他的主要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以及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另外还有其他的音乐形式,如交响乐、管弦乐曲、小提琴曲等等。由于他对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光

荣称号。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吟唱着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游击军》等作品,并深深缅怀这些激昂旋律的作者——冼星海。
五、欣赏《四渡赤水出骑兵》
1、介绍创作背景
2、聆听音乐
3、谈听后感
六、创造活动
《流金岁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游击队之歌》、 欣赏《四渡赤水出骑兵》。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用气息支持唱歌的能力、控制力度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唱歌曲,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2、附点节奏的演唱,气息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游击队之歌》,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什么样的形象?这首歌曲创作于哪个历史时期?
1、这首歌曲形象的描绘了游击健儿英勇善战,灵活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极为深刻的表现了革命战士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历史时期: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我们的同胞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他们被迫离开家园,扶老携幼,到处流浪,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但是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我们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他们用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等同敌人展开了生与死的较量,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描写这些事迹的歌曲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游击军》。
二、学习歌曲
1、听录音: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首歌中有一个象声词“嘁嚓”。他出现了几次?在模仿什么声音?这个“嘁嚓”的脚步声反映了游击军战士什么样的形象?脚步轻盈,静悄悄,不让敌人发现。机警、敏捷、灵活的音乐形象。
2、听录音为歌曲伴奏:
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来模仿这个脚步声,为歌曲伴奏,一起来体验一下游击军战士那种机警灵活的形象。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我要求表现出游击战士从远出走来,又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3、随录音轻声演唱:控制音量,自己听见即可。
4、随录音轻声演唱:声音稍大点,让前后左右的同学听见即可。
5、随琴演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唱准确为止。
三、处理歌曲
现在这首歌曲同学们唱的非常准确了,下面咱们一起考虑一下,用什么样的情绪、声音、力度才能把游击战士那种灵活机智、英勇善战、自信、乐观的英雄形象表现出来?
1、前半部分,歌词从个到群,从少到多,从平原到高山,这说明我们的队伍不断在发展壮大。那么同学

们体会一下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力度来演唱(轻而有弹性,由弱到强)
2、“夺……抢……”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表现了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定有信心的演唱情绪,力度递进增强。
3、“我们老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抗击侵略,用号召性的、自信的、坚定的声音演唱。
4、通唱全曲
四、作者简介
那么同学们知道是谁为我们谱写了如此优秀的作品吗?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他用40年短暂的生命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以音乐为武器,同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献给了革命的音乐事业,他的主要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以及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另外还有其他的音乐形式,如交响乐、管弦乐曲、小提琴曲等等。由于他对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吟唱着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游击军》等作品,并深深缅怀这些激昂旋律的作者——冼星海。
五、欣赏《四渡赤水出骑兵》
1、介绍创作背景
2、聆听音乐
3、谈听后感
六、创造活动
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这首歌曲的内容和特点,利用身边的响器制造各种声势,创编一种能够充分表现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进行表演。
七、小结
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这首歌曲的内容和特点,利用身边的响器制造各种声势,创编一种能够充分表现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进行表演。
七、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