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诊断的实验室检查进展

乙肝诊断的实验室检查进展
乙肝诊断的实验室检查进展

实验室检查

(一)HBV 血清学检测

HBV 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和抗-HBc-IgM。HBsAg 阳性表示HBV 感染;抗-HBs 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 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抗-HBc-IgM 阳性多见于急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 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在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基线抗-HBc 抗体的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53, 54。血清HBsAg 定量检测可用于预测疾病进展、抗病毒疗效和预后9, 55, 56。为了解有无HBV与HDV 同时或重叠感染,可进行HDV 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二)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1.HBV DNA 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 感染的病毒复制水平,可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判断。准确定量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 PCR)法。

2.HBV 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株检测:常用的方法有:(1)基因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法;(2)基因序列测定法;(3)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三)生物化学检查

1. 血清ALT 和AST:血清ALT 和AST 水平可部分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但特异性不强,应与心、脑、肌肉损害时的升高鉴别。

2. 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胆汁代谢、排泄程度有关,胆红素升高主要原因为肝细胞损害、肝内外胆道阻塞和溶血。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可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 倍正常值上限(ULN),且有出现胆红素升高与ALT 和AST 下降的分离现象。

3.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可有血清白蛋白下降。随着肝损害加重,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可逐渐下降或倒置(<1)。

4. 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 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表示,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5. 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人血清中GGT 主要来自肝脏。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外胆汁淤积时可以显著升高。

6.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经肝胆系统进行排泄。所以当ALP 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均可使血中ALP 发生变化。临床上常借助ALP 的动态观察来判断病情发展,预后和临床疗效。

7. 总胆汁酸(TBA):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

8. 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肝脏应急功能和贮备功能有参考价值。

9. 甲胎蛋白(AFP):血清AFP 及其异质体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重要指标。应注意AFP 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 和AST 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超声显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57-60。

10. 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antagonist-Ⅱ,PIVKA-Ⅱ),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

(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 DCP),是诊断肝癌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与AFP 互为补充61-63。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1. APRI 评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PLT)比率指数(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成人中APRI 评分>2,预示患者已经发生肝硬化。APRI 计算公式为[(AST/ULN) ×100/PLT (10^9/L)]64 。

2. FIB-4 指数:基于ALT、AST、PLT 和患者年龄的FIB-4 指数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FIB4=(年龄x AST)÷(血小板x ALT 的平方根)。

3. 瞬时弹性成像: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无创伤性检查,其优势为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轻度肝纤维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65, 66;但其测定成功率受肥胖、肋间隙大小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影响,其测定值受肝脏炎症坏死、胆汁淤积以及脂肪变等多种因素影响。鉴于胆红素异常对TE诊断效能的显著影响,应考虑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进行TE检查。TE结果判读需结合患者ALT水平等指标,将TE与其他血清学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67, 68。

瞬时弹性成像的临床应用:胆红素正常没有进行过抗病毒治疗者肝硬度测定值(LSM)≥17.5kPa诊断肝硬化,LSM≥12.4kPa(ALT<2×正常值上限时为10.6 kPa)可诊断为进展性肝纤维化;LSM<10.6 kPa可排除肝硬化可能;LSM≥

9.4kPa可诊断显著肝纤维化;LSM<7.4kPa可排除进展性肝纤维化;LSM 7.4~9.4 kPa患者如无法决定临床决策,考虑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正常者LSM≥12.0 kPa诊断肝硬化,LSM≥9.0 kPa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

LSM<9.0 kPa排除肝硬化,LSM<6.0 kPa排除进展性肝纤维化,LSM 6.0~

9.0kPa者如无法决定临床决策,考虑肝穿刺活组织检查68, 69。

七、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监测CHB的临床进展、了解有无肝硬化、发现占位性病变和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HCC。可对肝脏、胆囊、脾脏进行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一)腹部超声(US)检查:因操作简便、直观、无创性和价廉,US检查已成为肝脏检查最常用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可以协助明确肝脏、脾脏的形态、肝内重要血管情况及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但容易受到仪器设备、解剖部位、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目前是肝脏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影

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肝脏形态,了解有无肝硬化,及时发现占位性病变和鉴别其性质,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对于HCC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磁共振(MRI 或MR):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肝脏的组织结构变化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及肝内结节的显示和分辨率优于CT 和US。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及特殊增强剂显像对鉴别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优于CT57。

八、病理学诊断

肝组织活检的目的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判断预后和监测治疗应答。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不同程度的汇管区及其周围炎症,浸润的炎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及少数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细胞聚集常引起汇管区扩大,并可引起界板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形成界面炎(interface hepatitis),旧称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凋亡,并可见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 hepatocyte),肝细胞坏死形式包括点灶状坏死、桥接坏死和融合性坏死等,凋亡肝细胞可形成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随炎症病变活动而愈加显著。尽管少数慢性乙型肝炎可无肝纤维化形成,但多数往往因病毒持续感染、炎症病变活动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呈现不同程度的汇管区纤维性扩大、纤维间隔形成,Masson 三色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明显的(significant fibrosis, METAVIR 分期≥F2)和进展期肝纤维化(advanced fibrosis, METAVIR 分期≥F3)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病毒清除或抑制,炎症病变消退,组织学上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逆转70, 71。

免疫组化染色法可检测肝组织内HBsAg 和HBcAg 的表达。如临床需要,可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或PCR 法行肝组织内HBV DNA 或cccDNA 检测72慢性乙

型肝炎肝组织炎症坏死的分级和纤维化程度的分期,推荐采用国际上常用的METAVIR73评分系统。组织学上肝硬化评价可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建议采用Laennec 肝硬化评分系统,即依据纤维间隔的宽窄、硬化结节的大小,将METAVIR 肝纤维化分期中的F4 细分为F4A、F4B 和F4C74。此外,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化图像分析测定肝组织胶原面积比例(collagen proportionate area,CPA)用于肝纤维化定量评价,在判断临床预后、与肝纤维化无创检测相关性等方面可能优于METAVIR 肝纤维化半定量分期75, 76

表2 METAVIR 病理组织学评分系统

界面炎小叶内炎症坏死炎症活动度

组织学活动度(Histologicactivity,A)*

0(无)0(无或轻度)0(无)

0 1(中度)1(轻度)

02(重度)2(中度)1(轻度)0,11 122

2(中度)0,12

223(重度)

3(重度)0,1,2 3

*组织学活动度A=界面炎+小叶内炎症坏死

病变分值

纤维化分期(Fibrosis,F)无纤维化0汇管区纤维性扩大,但无纤维间隔形成1汇管区纤维性扩大,少数纤维间隔形成2多数纤维间隔形成,但无硬化结节3肝硬化4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 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适用范围和目的 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 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而《乙肝诊断标准》则强调疾病感染状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三)诊断分类 1995年国家标准中,基于临床治疗的需要,将乙肝分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精选-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 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编写者:宿金涛 日期:2012年3月1日 一.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e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e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e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eAg抗体-HBeAg-HBe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eAg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b,HBcAb检测试剂才有竞争抑制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 一、术语 1.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6.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9.HBeAg阴转 (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10.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11.HBeAg逆转 (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 12.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3.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14.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原发性无应答(Primary nonresponse)-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IU/mL或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16.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8.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19.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20.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医院检验科发出地关于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 [关键词]乙肝整合突变缺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地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地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地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地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地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地,乙肝病毒地感染率超过了,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地乙肝病毒感染检测地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地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地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地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抗原()、乙肝抗体(抗)和乙肝核心抗体(抗)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对其真正地含义,由于认识过程地原因,加之个人理解地不足仍有不少误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于年由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地“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存在于地外壳部分.有一个特异地共同抗原决定簇“”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和“/”,最常见地血清型为、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为主,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地本地民族几乎全为.血清中检出是乙型肝炎地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周,至恢复期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出现.但有部分患者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地地区段和肝细胞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这类人通常称为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含量在~μ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地携带者最低含量为.含量高者可达μ以上.但有少部分感染者血清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地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为主,很少或不合成,从而使外周血中无.地前基因编码,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地不同分为、、和.决定簇具有很高地免疫原性,在地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可引起抗应答.如基因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地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决定簇地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地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和抗.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地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地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区丢失突变(氨基酸~)是引起阴性地感染地重要原因,启动子位于前,是合成地调节元件,前地丢失突变则会影响启动子地功能,进而影响地合成.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地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 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仅为感染地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地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抗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地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抗是一种中和抗体,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 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的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的HBcAb一般是指HBcAb-IgG,是最用的两对半中最先出现的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检出HBcAb,因此临床将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b和HBsAb一样也可以

持续多年存在。HBcAb-IgM仅出现在急性期,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DNAP)DNAP位于HBV核心部分,有逆转录酶活性,是HBV复制的直接指标。 [基因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主的发展,应用DNA分子杂交和PCR技术可以检测出血清、体液和组织中HBV DNA 的存在情况,是直接、准确的病原学诊断证据。使用PCR及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是乙肝诊断的重大进步。 1.HBV DNA检测或定量检测(病毒载量): (1)灵敏度提高:WANG等对206名HBsAg阴性、ALT 阴性的健康供血者用PCR方法检测HBV DNA,检出阳性9例,占4%。这说明HBsAg虽然是HBV的感染的标志,但由于S 基因的变异或低水平表达,而常规方法难以检出,会导致漏

乙肝检测的意义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 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IU/m1抗HBs为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得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得病原学诊断最初、也就是最常用得就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 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 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得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就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1、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与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得大分子HBsAg就是完整病毒得必需条件。血清HBs Ag得出现,意味着HBV得现症感染,就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得指标。HBsAg虽然只就是HBV存在得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得最常用也就是最重要得指标,主要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得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与前S2紧随H 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与HBV-DNA相关。 2、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得保护性抗体,HBsAb就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 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就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得。常与HBcAb同时存在,

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就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得。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得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就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 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就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得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就是HBV传染性得重要指标。HBcAg就是HBV复制得标记,而HBeAg就是HBV 正在复制得标记。 4、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得检出意味 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核心抗体(HBcAb):由病毒C区编码得HBcA 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得标志。血清中得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得HBcAb一般就是指HBcAb-IgG,就是最用得两对半中最先出现得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 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BsAg是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是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 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

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胆碱酯酶及胆固醇明显减低时常提示肝损害严重。靛青绿留滞试验及餐后2h血清胆汁酸测定可较灵敏地反映肝脏病变。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寿期较短,能及时反应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常减少。部分病人可出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类风湿因子及狼疮细胞等阳性。 肝外系统表现可发生于病毒性肝炎的任何病期,以慢性肝炎为多见。消化系统可有胆囊炎、胆管炎、胃炎、胰腺炎等;呼吸系统可有胸膜炎、肺炎;肾脏可有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循环系统可有结节性多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皮肤可见痤疮、婴儿丘疹性皮炎(Gianotti病)、过敏性紫癜、面部蝶形红斑等;神经系统可有脑膜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还可

乙肝实验室管理注意事项

乙肝实验室管理 原则:避免样品污染,避免人员感染 一、人员衣着 1.禁止佩戴手表、首饰,不得化妆,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洗手并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洗手采用流动水,用肥皂洗手3-5分钟。 3.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离开实验室前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避免 传染性物质带出实验室。 4.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里,实验室工作区域不得储存食 品和饮料,严禁在存放实验品的冰箱内存放食物。 二、实验室工作 1.需要保存的样品,应按规定条件保存,血培养瓶不得冷藏或冷冻。 2.试剂样品标本严格按照指定的位置摆放,不得带出实验室,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 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3.做好实验室温湿度控制的控制与记录,确保实验室条件稳定。 4.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对所使用的仪器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消毒。 5.加样等直接接触血清的操作一定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废弃物要按规定处理(分类存 放,污染性废弃物要经处理后再丢弃)。 6.防止锐器刺伤,用过的针器等废弃物置于指定位置,统一处理。 三、污染控制 1.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 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况,保存相关记录。 2.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 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3.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实验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被被针头刺伤时,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再用0 . 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 . 06 m g /kg ( 24 h),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注射全套乙型肝炎疫苗, 对发生意外暴的实验室人员科室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预防用药, 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上报单位保健科, 进行医学追踪观察, 同时对受伤者给予关心爱护, 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四、人员培训 1.从事乙肝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乙肝疫苗。 2.实验室主管负责整个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并在工作中。督促大家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并将防护工作纳入考核内容, 对违反操作规程, 不自觉采取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人员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所有实验室人员都应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