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洁小说中女性心理发展踪迹
论张洁《无字》中的女性形象

结 语 :在 《 无 字 》 中, 张洁 说 出 了 自己对 女 性 问题
的反 思 。长 期 以来 , 由于 时代 、传 统文 化 的影 响 , 中 国 女 性 困守在 家庭 与传 统 的观念 中 ,缺 乏独立 的 人格 意识 , 表 现 出浓 厚 的奴 性 意 识 。这种 以男性 为 中 心 的观 念扭 曲 着 女性 的心理 ,压抑着 女性 自身 的解放 。 幸 福 的婚 姻 家庭 不 仅 仅 停 留在 有 爱, 还 需要 男 性 的 自觉 , 女性 的 自省 ,两 性 之 间 的理 解 与沟 通 。杨 少 波 说 过 “ 在 获 得 一 定 程 度 的解 放 后 ,进 行认 真 的 自我 反 思, 调 整 偏 激 情 绪 ,在 巩 固 已取 得 的平 等 权 利 与 地位 之 中 , 拓展 自 己的性 格 ,将 女 性 意识 注 入更 高 、更 广 、更 新 的 时代 精神 和社 会信 息 ,在原 有 的基 础上 升华 , ”那 么 ,我
墨荷 、 叶莲 子 、吴 为 、禅 月 这 四个 女 性 的 生命 历 程 几 乎涵 盖 了上个 世 纪 ,在 将近 一 百 年 的历 史 中 ,她们 所 经 历 的事 情 都 与社 会 生活 息 息 相关 。 从卑 微 的接 受 ,默 默 的 人手 、 小心 的 期 待到 最 后 的勇 敢 追求 ,拿 得 起 放得 下,体 现 了女性 的成 长 。这个 成 长 与社 会 的 发展 是 有着 密 切 联 系 的, 并不 是 孤立 存 在 的 。本 文 以这 四代 人 为 主 体 来探 讨一 下 《 无 字》 中的女性 形象 。
杨少波说过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后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调整偏激情绪在巩固已取得的平等权利与地位之中拓展自己的性格将女性意识注入更高更广更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信息在原有的基础上升华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多一
执着的文学女性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执着的文学女性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世界上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到《无字》,新时期文学三十年间,张洁一直以她优秀的文学作品陪伴着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她的小说,尤其是她中后期的女性主义作品,显示了中国本土意义上的女性自觉性。
小说中,女主人公钟雨以一位“隐忍的热恋者”形象出现。
钟雨爱情的叙述由笔记本中的文字与女儿的回忆共同构成。
打动读者的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
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
她和他之间的交往,最接近的是两个人的共同散步。
彼此离得很远地在一条土路上走。
钟雨是女作家,她和他之间借由写小说/读小说来传达感情。
钟雨的文学女性身份是重要的,这带给爱情故事讲述时的隐性动力和合理理由。
柄谷行人说,“阅读西洋‘文学’本身给人们带来了恋爱。
”正如包法利夫人阅读爱情读物才会疯狂地追求“爱情”,子君阅读新文学才学会自由恋爱,在整个中国现代至当代的文学史上,经典爱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镌华(冯沅君《隔绝》),莎菲女士(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林道静(杨沫《青春之歌》),都有文学女性的身份特征。
“接受'文学'影响的人们则形成了恋爱的现实之场。
”精英男人与文化权力爱情故事脱离不了身体与性。
《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爱情的炽热和专一以肉体的“不在场”完成。
肉体没有参与甚于参与——钟雨二十多年来始终把日记本和契诃夫文集(他送给她的礼物)带在身边,临终时要求女儿把契诃夫文集与笔记本一起火葬——与其说钟雨是从精神层面完成了对“他”的爱情的坚守,不如说她是以精神无限强大以至消弭肉体的方式完成了对爱情圣坛的献祭。
爱情的神圣性也由此生发:“那么,有没有比法律和道义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呢?”爱情甚于婚姻形式的判断早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讨论和认可。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张振安摘要:张洁作为当代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其创作历程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性别意识变化,更能够代表当代作家的性别意识在文学语境中之现状。
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无字》等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男性形象,在其不同的创作历程中,张洁对于性别意识的变化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是文学资源以及权利意志的差异,可以深入挖掘出文学性别意识上的差异。
关键词:张洁;女性主义;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兴起于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之中,在文艺创作及文艺批评中产生了显著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和女性意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又有着较大的区别。
性别意识是区别于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有着更多的文艺批评可能,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潜在内容的外现,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以及自身的心理活动,都成为她们主观创作的客观因素。
在中国文坛,张洁是一名杰出且占有重要位置的女性作家,是一名典型持抗拒态度看待女性主义的作家。
①她的作品对于性别意识的探讨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在“爱情”主题的作品中,《爱,是不能忘记》(下文简称《爱》)和《无字》在创作中展现出了对于“爱情”创作的辩护。
两个相隔二十年多年的作品,在主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上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然而读者的阅读体验却差异很大。
以张洁作品创作的前后改变为例,她对同一个爱情故事的再次书写在观念上就有很大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改变后,张洁在创作上更突显出性别意识。
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是极其少见的。
张洁在文学创作上的性别意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性别意识状况。
—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缺失(-)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在追求在《爱》中,钟雨被塑造成为一个“爱情乌托邦”中的知识女性,她和一位已有家属的革命老干部两情相悦,但是在“道德”面前,他们保持着基本的道德底线:手都没有牵过。
生命的终结体验——浅谈张洁作品的创作轨迹

生命的终结体验——浅谈张洁作品的创作轨迹佟晓丽【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07(000)0Z1【摘要】张洁的作品是她用自身的生命体验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素材,她早期的作品中作者像个青春的少女一样用诗情编织着希冀和梦想,作品中时刻张扬一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的信奉,以美的灵魂对美的灵魂的培养昭示一种弥散着宗教情绪的永恒。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她的作品并未否定人所必经的年轻与幼稚,也没有否定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这之后,张洁的思想和情感有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的张洁,虽然还不能完全地、毅然而然地昭显与传统文化的规定和期待相悖的个人本色,但已逐渐对爱情和家庭生活,尤其是对男人及其"事业"产生了诸多疑问。
而《无字》却向世人呈现了她的世界里更为绝望的情感,苦难太深,便只有呼号。
于是写作已完全成了宣泄,她哀诉着、仇恨着、绝望着,在那些几近苛毒的冷嘲里,生命的光泽也似乎消失了。
【总页数】3页(P59-61)【作者】佟晓丽【作者单位】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生命的叩问--张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J], 吉崇敏;张景忠2.存在与超越——浅谈文学创作中的生命体验 [J], 薛龙3.生命体验:现代文学史中的踪迹与幻象响生成——论《多元矛盾中的个性选择——中国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与创作》 [J], 乔焕江4.从一篇获奖作品谈电视专题节目创作技巧——2009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拨亮生命的烛光》创作感想 [J], 侯蕊;5.从张洁女性小说看新时期女作家的创作轨迹 [J], 张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洁 从爱中解放

张洁,从爱中解放——细读《无字》荣维毅读张洁《无字》(第一部)所受的震动,如同当年读《爱,是不能忘记的》。
奔走相告,却应者寥寥,不复《爱》当年。
究其原因,除了小说的社会影响力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之外,大概是因为《无字》把男欢女爱个人琐事与革命政治公共大事表现得令人不敢、不能、不想面对的直白。
其中的众多线索、多重意象,互相重叠、冲撞,怎一个爱或恨字了得。
无以名之,故称《无字》,恰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张洁的创作一向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以女性的直觉表达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她对婚姻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由表及里、由虚而实、由抽象而具体,是个割不断的过程。
其中饱含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意义,可以从她的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入手来把握。
爱是不能忘记的70年代末,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与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三者题材不同,却都折射出同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浪漫的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与幼稚、空想、不成熟,可以说是这种面貌的两颊。
当年,很多人怀疑《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地位年龄相差悬殊的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天国之爱”的真实性,一些评论还说那是“格调不高”、”畸形”的爱,悖离了革命者的道德云云。
其实,那种爱恰恰是革命理想和英雄主义的产物。
张洁后来为它作了注解:“青少年时代的吴为,向往革命生涯,崇拜各种英雄。
惋惜自己不曾有过献身革命的机遇,她后来对胡秉宸的迷恋,和胡的革命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吴为总是把男人的职业和他们本人混为一谈,把干过革命、到过革命根据地的那种人,当做革命。
纵观她一生所选择的男人,差不多都和这种爱屋及乌的情结有关”(《无字》)。
在张洁此后的创作中,并未否定人所必经的年轻与幼稚,也没有否定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尽管为了和先生结婚,吃尽人生的万般苦头,但觉得很值”(《吾爱吾夫》)。
《无字》中,已经决定与胡秉宸离婚的吴为在给胡的信中说:“生活还是很公正的。
我感谢此生有这样一次豁了命的爱恋,我从没这样爱过,从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让我动情,以至把我一生的两性相悦之情都在这一次燃烧光了。
论张洁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解放

论张洁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解放作者:付骞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张洁的主观创作出发,通过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她的女性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
从女人存在的意义出发表现女性解放的艰辛,阐释张洁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观。
关键词:女性观女性解放恋爱婚姻事业乔治·戈登·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的整个的存在”;尼采说过:“女人对爱情的意义了解很清楚,它不仅需要忠心,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没有保留,没有对其他事物的顾虑”。
由此看似乎女人是为爱而活着的。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探险者,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她才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关注社会和人生。
张洁通过对女性解放的恋爱、婚姻、事业三个阶段的描写,表达她的女性观。
一、女性解放之恋爱阶段对恋爱的态度是张洁探索女性解放的前奏,她更多的是由认识外部实际转向对个性的探寻,注重发现女性自身的弊端,并从根源上重新认识女性的悲剧,抒发在世俗化的大潮中陷于物欲之中,渴望自由、或以梦幻逃避现世烦恼、或找知音以摆脱孤独感与挫折感的情怀。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从恋爱角度表现的女性观,是张洁思考女性悲剧的开始,反映了婚姻与爱情分离下平静而合理的婚姻形式所造成的人精神上的折磨、情感上的伤害。
钟雨在传统文明、道德的压抑之下,没有理由和力量,也没有可能拆散一对虽没有爱情却生活得和睦的夫妻。
她不得不在对一个有妇之夫的热恋里苦苦挣扎,然而那份爱反而化为压不住、割不掉、剪不断的痴情深藏在心底,并且在幻觉中和物恋里被深化和强化。
她把笔记本当作他的替身尽诉衷肠,她中了魔一般,恋着他的一套契诃夫小说选。
这种精神之恋不仅越出了伦理的樊篱,也超越了生死。
那套契诃夫小说选也作为幻觉中爱情的信物,同她一起进入天国安息。
张洁不是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常在悲哀中透着曙光。
钟雨的女儿姗姗,30岁未婚,可当有着雕塑“掷铁饼者”般身材的男人出现时,她却产生了质疑,考虑要不要嫁给他。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解读作者:邱燕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3期摘要:小说《无字》是张洁的代表作品,该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整部小说中构建了四个有亲缘关系的女性人物,包括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无为和外孙女禅月。
这四个女性在她们的生命历程和婚姻轨迹中都扮演了不同的人生角色,而悲剧性的结局是朝向一致的。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这四个女人生命经验和婚姻轨迹的变故,揭示了中国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无字女性主义视角《无字》是作家张洁的长篇小说代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家族中的四位女性——祖母、母亲、女儿和孙女。
这四个女性的生命体验和婚姻历程分别展示了不同程度的悲剧命运。
通过对四位女性的生活、情感、婚姻的构建和解析,揭示出了中国20世纪女性婚姻的悲哀。
而这种悲哀事实上不是单纯的外部因素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女性本身所具备的劣根性和自我弱点所导致的。
由此,通过《无字》,作者也打破了男权的神话,解构了传统意义中男性至上的理念。
通过对《无字》的了解和对女性主义的进一步界定,有利于我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无字》,对进一步理解整部小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无字》中的女性形象小说《无字》围绕四个家族中的女性展开故事。
祖母墨荷的出身较好,是旧时代的名门望族,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但是在家族中地位低下,被自己的父亲低嫁给了当时家门已经衰败但是礼数规矩繁多的叶家,受尽了叶家的虐待。
墨荷在叶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单纯地成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直到最后难产死去。
叶莲子是墨荷的女儿,墨荷因为难产死去也使得叶莲子从幼年就处于丧母的境遇,不幸的是,叶莲子后来又被自己的丈夫抛弃,独自带着女儿漂泊。
吴为是叶莲子的女儿,到吴为这里,她已经成为了一个职业女性,吴为作为有着独立经济能力的职业女性,其身份是令人尊敬的。
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同时和自己的母亲叶莲子相比,吴为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经济收入。
拣出人性的美丽--张洁散文《拣麦穗》赏析

拣出人性的美丽--张洁散文《拣麦穗》赏析张洁的《捡麦穗》是我们熟知的一篇关于张扬人性美的一篇文章。
故事讲述的是在农村这样一个女性生存艰难背景下,主人公大雁和一个卖灶糖的老汉之间那种纯洁感情的故事。
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却被作家赋予了灵魂,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一种道德境界的追求。
作者这样鬼斧神工的笔调不是很简单就能说明的。
我们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来看。
从瓦萨利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分析家对作家的童年经验有着非常多的关注。
包括弗洛伊德对艺术家早期经验与创作的关系的研究都说明作家的童年和文学创造有着深刻的关系。
张洁是生于1937年的,在1937年到1949年之间正是中国处于多灾多难的这样一个时期。
对于中国所受的这些苦难,在一个12岁的孩子的心中自然是记忆深刻的。
这些经历让她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她的内心有一种对苍生苦难的同情。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描述童年经验,“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说来和成年时代不同。
在童年时代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沛,天更苍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
”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看来,“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的馈赠。
”正是这份童年时代的宝贵馈赠,让张洁能够天然地把握和了解孩子,默契地感受童年的心灵轨迹,用诗意的文字传递着爱与理解。
建国后,中国百废待兴,妇女在传统世俗题的压力下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男人主宰着生活中的一切。
这些都影响着张洁的创作。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者本身,她幼年丧父,在父爱缺失的这样一个生长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男人漠视与敌对。
张洁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她试图寻找到一种人世间的真善美,这个美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人性在美好中被凸显出来。
她的文笔清新流畅,让人在舒缓的语境中,感受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笔触。
但是后期的作品是尖锐,深刻的,她对男人是排斥的,甚至把男人比成长在女人身边的毒蘑菇。
这样犀利的语言轰轰烈烈的展示着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浅析张洁小说中女性心理发展踪迹姓名:李姗姗指导教师:梁彦玲系别:中文系年级:2010级接本完成日期:2012年5月12日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洁小说中女性心理发展踪迹摘要:张洁是新时期女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她的作品中,对女性世界的关注是其创作的主要方面,她从女性自身的视角,对新时期女性在社会、婚姻、爱情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对婚姻、爱情及社会的要求,展现了女性艰难的心灵历程,关注女性自身精神世界的建构。
关键词:张洁方舟无字女性命运Title:In Zhang Jie's novel of femal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bstract:Zhang Jie who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female writers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the new age.In her works,the female world is the major creation.From women's point of views,Zhang Jie deeply explained marriage,love and other aspects to the new period female.She expressed to the new period women’s requirements were from marriage,love and society.At the same time,her words show the hard women‘s journey of the min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spiritual construction.Key words:Zhang Jie;ark;without words;the fate of women目录题目 (1)正文 (1)一、理想爱情的礼赞 (1)(一)对真爱的企盼 (1)(二)对爱情的无私奉献 (3)二、女性救赎的失落 (3)(一)勇于冲破不幸婚姻的枷锁 (4)(二)以“雄性化”的姿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4)(三)孤独的前行者 (5)三、对男性形象的颠覆 (6)四、两性的消弭,母爱的回归 (7)(一)单纯而朴实的抒写母女之情 (7)(二)女性命运的最终阐释 (8)五、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2)浅析张洁小说中女性心理发展踪迹关于女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自身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依附在男权社会中的。
恩格斯指出:“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庭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1〕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从,都使得女性自身未发现做为“人”意义和价值。
在新时期女性文学中,作者的创作是基于女性对“人”的这一概念的觉醒和改变自身生存处境以及精神的解放,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张洁塑造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她独特的视角和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揭示出女性的内在心灵世界,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思索女性的命运。
在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红蘑菇》和《无字》等一系列女性作品中,张洁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探求是深刻而严峻的,体现了女性对自我认识及自身价值的探寻。
本文将从理想爱情的礼赞、女性救赎的失落、对男性形象的颠覆和两性的消弭、母爱的回归四个方面进行论析。
一、理想爱情的礼赞(一)对真爱的企盼: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情感之一。
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女性几乎没有追求爱情的主动权。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下,女性无论在爱情、婚姻及社会关系中,处于一种被压迫、被主导的位置。
“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
〔2〕在体制和性别的双重压抑之下,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作品就显的稀少或是表现的较隐晦。
在新时期初期,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问世,引起强烈的社会讨论,开始让人们思考女性自身的发展及女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挖掘。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她真爱理想的宣言之作。
通过一个叫珊珊的女青年对已故母亲钟雨的回忆,揭开了母亲与老干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
女主人公钟雨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在她的意识里,婚姻的实质比婚姻的结果更为重要。
她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让她感到十分痛苦,最后已分手而告终。
离婚后,她与女儿相依为命。
在此期间,一名机关老干部引起了钟雨的关注,老干部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她的心,让她陷入无可自拔的爱情之中。
但这段爱仍然使她痛苦万分。
面对已有家室的老干部,她只能选择远远观望。
她与老干部一生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天,也不曾握手,而他们彼此之间之所以深深吸引,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并且老干部身上的沉着、稳重符合她对另一伴的要求,也是另钟雨陷入这段痛苦爱情的重要原因。
钟雨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女性,她追求的是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而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是以爱情为基石的。
张洁塑造的女性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她们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希望同男性具有一样的权利和自由,对这一自由最集中表现在了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上。
当理想中的爱情与无情的现实发生冲突时,以钟雨的伦理道德修养来说,她只能选择遥远的观望。
正是这种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感情,更使她显得痴情。
钟雨和老干部的爱已经变为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默契,是一份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情感,因此更显得纯洁无私。
在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现在我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所谓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
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
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
”〔3〕张洁将钟雨的感情波澜与心理变化写得透彻,并且通过母亲的一些行为、神态、语言来体现了她自己想要生活、有事业心、坚持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与理解的高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
在她去世后,按照她的要求,女儿为她烧掉了那套她钟爱的契诃夫的小说集,为她陪葬,而那本名为《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笔记本最后成了女儿研究她的爱情观的依据,这里面深刻描写了一个感情趋势、细腻、深沉、心被强烈而无望的爱所煎熬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爱,是不能忘记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某种婚姻状态或生存状况,指出了社会中某些不合理的现象,对某些迂腐陈旧的观念进行了反思。
张洁巧妙地表达了中国女性深藏已久的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强调出女性应作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存在于世界之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同男性一样的权利,同时也表现出女性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艰难和困惑。
(二)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相对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无论从身体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受到了伤害。
她没有停留在徘徊和抗争之中,而且将女性的自信和奋斗都充分体现了出来。
她为了自己的恋人,替他承担了罪名,甚至为了他发配边疆,之后又将所有的爱给了她的儿子,将爱都给了别人,最后真正领悟到“祖母绿”的深层含义——“无穷思爱”。
曾令儿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隐忍、博爱和坚强,她以纤弱的身躯担负起诸多的困难,以一种奉献的姿态阐述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曾令儿拥有中国传统女性良好的品德,温柔、体贴、坚强,无怨无悔地付出,接受着一切不幸,张洁怀着赞美的笔调歌颂了如曾令儿一般的女性,歌颂了女性在爱中的奉献、牺牲和忠贞。
钟雨和曾令儿作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可以看出张洁充满了对人类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要求女性应从旧的观众中解脱出来,敢于追求真爱,真正地作为一个人去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张洁在追求理想中的爱情的同时,去发现人性复杂的一面,去重新审视人生,思考人生,在她的思想上始终贯穿着关注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命运,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二、女性救赎的失落新时期知识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单纯地追求真挚情感生活并不能满足她们的全部需要,她们要求有独立的人格、高尚的理想和成功的事业。
张洁把视角立足于女性的生存现实,通过女性不断的抗争和奋斗,以实现女性自身的价值,进一步分析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中篇小说《方舟》是描写当代中年知识女性生活和命运的作品,在张洁的创作历程中是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
张洁在小说《方舟》中对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示了三位独身知识女性在事业上和社会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她们不断抗争和不懈努力的过程,塑造出了自尊、自强、独立的新知识女性形象。
(一)勇于冲破不幸婚姻的枷锁她们对爱情也曾有过强烈的追求,她们渴望遇见一个真心爱自己的男人,能带给她们幸福感和安全感,并且尊重她们的想法。
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是需要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的,而现实中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带给她们幸福感,而这种渴望的幸福感却被痛苦所代替,自己期望的家庭生活与现实大相径庭,女性感到自己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任由男性摆布。
荆华被当作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的工具;柳泉仅仅是丈夫的一个玩偶和发泄的工具;而梁倩的丈夫白复山,利用高干岳父的关系为自己谋取私利,满足其虚荣心,他一边承诺让梁倩“可以安心在家里当个太太,养得再胖一点”,一边却又与其他女人纠缠不清。
当梁倩提出离婚时,白复山却说“离婚?何必呢?咱不兴离婚这一套,不如来个君子协定,各行其是,互不干涉。
……对外还能维护住你我的面子,岂不实惠?”。
〔4〕从白复山的言行举止上看出男性的虚伪和虚荣。
三位女主人公鼓起很大的勇气冲破这种婚姻生活的枷锁,果断地提出离婚。
三个婚姻不幸的女人住在了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捍卫自身的尊严。
在当时的社会,离婚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认为离婚的女人是不道德的,离婚后的她们在生活中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经常被某些人认为是“不正经的女人”,三更半夜查户口都会查到她们,被怀疑房间里藏了其他男人,连居委会贾主任也敢于借猫骂人,公开侮辱她们。
当她们挣脱了没有幸福可言的家庭束缚时,坠入的却是一张试图将她们吞没的世俗与偏见的罗网,而这张网更结实,更阔大,她们已无路可逃。
(二)以“雄性化”的姿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她们摆脱了没有幸福感的家庭之后,更加坚定地希望通过事业上的成功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仍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