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
论张洁与朴婉绪作品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5
昌吉 学 院学报 这 种 价 值 取 向是 在 长 期 反 复 的历 史 比较 中确 立
2 0 1 3 年第 2 期
自由与 女性 解 放 。8 O 年代 以来 , 受西 方 女性 主 义
的, 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突破的产 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在理想与现实 、 传统与现代等多重矛盾
展, 也 推 动 了 中韩 两 国女 性 主 义 文 学 的 繁 荣 发
内” 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 “ 相夫教子” 便因此成
为 了 女性 的 天 职 。这 剥 夺 了 女性 应 有 的 主 体 意 识 和 自主 精 神 , 从 行 为 方 式 上 就把 女 性 束 缚 在 家
庭 生活 的牢 笼 之 中。
活力 的 同时 , 也 为 女性 文 学 的发 展 带来 了相 对 宽
形 象 的研究 也 就更 具有 现实 意 义 。
中韩 两 国的 当代 知 识 女 性 大 多数 都 是 集 双 重 角 色 于一 身 的 , 承担着社会与家庭双重职责 ,
并 努 力 做 到 两 者 的 和谐 统 一 。 中韩 知识 女 性 的
展, 中韩 两 国女作 家 也 因此 迅 速 地从 文 坛 的边 缘 走 向中心 , 成为2 0 世纪 8 0 年 代 中韩 文 坛 不 可 或 缺 的一 部 分 。这 一 时期 , 女 作 家 笔下 的知识 女 性 形象 , 既 是 作 家 自身 的代 言 , 也 是 当时 整 个 社 会
昌吉学 院学 报
2 0 1 3 年第 2 期
论 张 洁 与 朴 婉 绪 作 品 中的 知 识 女 性 形 象
徐 筱 婷
( 中国海 洋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山 东 青 岛 2 6 6 1 0 0 )
语文教程教参——第三单元女性天空-母亲的厨房

第三单元女性天空5. 母亲的厨房(节选)张洁[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写厨房的事件有:在新居厨房为母亲方便和高兴所做的最终没有意义的努力;母亲的菜谱;母亲“退役”后“我们”的生活;母亲在厨房做过的和教“我”做过的一两件事;“张老太太烙饼”。
母亲在菜谱上画的那些勾子,作为“母亲这一辈子的注脚” ,它们或“下笔处滑出一个起伏,又潇洒地扬它们的长尾,直挥东北” ,而勾出了“当了一辈子教员的母亲的自如”,或“像是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走出把握不稳的笔尖,小心地、拘谨地、生怕打搅了谁地缩在菜目的后面而不是前面” ,这是做了一辈子底层小百姓的母亲时时处处的小心翼翼。
作为教师、技工、演员、工程师等等,人们自尊、自信;作为一切听命运安排的平头百姓,他们又自卑、唯恐得罪了权势。
人们正是有这种双重心态、双重形象,不同程度地过着双重生活。
作者这样写出了“母亲”一辈子的过法,(这过法又带有一种普遍意味),已经从悼念一人扩大到了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广阔的人生。
二、精彩之笔一:母亲的菜谱。
具体分析见[思考与练习]一提示三、略。
【作者简介】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2 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 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1989 年张洁获意大利“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 年、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 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 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

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女作家张洁及其创作。
世纪末,张洁发表了三卷本长篇小说《无字》,这部小说在她的创作历程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无字》的探讨,启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张洁和她的整个创作。
本文的基本结构有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引言主要指出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正文分三部分: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梳理了小说的结构、主题以及人物;其次,通过对张洁创作经历的简单回顾,发现《无字》实现了作家对自身创作的三个突破。
同时分析了作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她小说中一些富有争议问题的关系;最后,立足两性关系的立场,审视她小说中的男女。
张洁的小说清晰地记录了寻找男性不得,转而嘲讽、贬损的过程,探求到潜意识中她对女性的普遍失望情绪,由此直接导致了她的小说文本拒绝男性的参加,多是女性的自言自语。
对男女两性的双重失落下,张洁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情感自诉倾向。
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张洁的新作《知在》。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
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
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
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
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
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
”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
执着的文学女性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执着的文学女性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世界上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到《无字》,新时期文学三十年间,张洁一直以她优秀的文学作品陪伴着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她的小说,尤其是她中后期的女性主义作品,显示了中国本土意义上的女性自觉性。
小说中,女主人公钟雨以一位“隐忍的热恋者”形象出现。
钟雨爱情的叙述由笔记本中的文字与女儿的回忆共同构成。
打动读者的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
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
她和他之间的交往,最接近的是两个人的共同散步。
彼此离得很远地在一条土路上走。
钟雨是女作家,她和他之间借由写小说/读小说来传达感情。
钟雨的文学女性身份是重要的,这带给爱情故事讲述时的隐性动力和合理理由。
柄谷行人说,“阅读西洋‘文学’本身给人们带来了恋爱。
”正如包法利夫人阅读爱情读物才会疯狂地追求“爱情”,子君阅读新文学才学会自由恋爱,在整个中国现代至当代的文学史上,经典爱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镌华(冯沅君《隔绝》),莎菲女士(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林道静(杨沫《青春之歌》),都有文学女性的身份特征。
“接受'文学'影响的人们则形成了恋爱的现实之场。
”精英男人与文化权力爱情故事脱离不了身体与性。
《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爱情的炽热和专一以肉体的“不在场”完成。
肉体没有参与甚于参与——钟雨二十多年来始终把日记本和契诃夫文集(他送给她的礼物)带在身边,临终时要求女儿把契诃夫文集与笔记本一起火葬——与其说钟雨是从精神层面完成了对“他”的爱情的坚守,不如说她是以精神无限强大以至消弭肉体的方式完成了对爱情圣坛的献祭。
爱情的神圣性也由此生发:“那么,有没有比法律和道义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呢?”爱情甚于婚姻形式的判断早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讨论和认可。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篇一】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爱的权利呼唤爱的权利——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李爱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市环城北路832号 314500对于多年来的创作,张洁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我的作品并没有新的故事,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有的只是一颗执着地追求真谛的心。
”②一直以来,张洁以一颗女性的执着之心写了她在情感之路上的苦苦追寻和思索。
爱情是尘世的,又是理想的,爱的权利有可能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所束缚。
然而,作为主体心灵的一种理想,它却永远珍藏于心间。
尤其对于一个女人,爱是她与生俱来的情感与向往。
发表于1979年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一次写了一个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憧憬。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是两个热切相爱的男女跌入他们心目中充满美感和诗意的爱情时的心甘情愿。
由于男主人公那份在道义和苦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实婚姻,两个人无法在现实中结合。
用男主人公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说:“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只是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故事里的两个人全部的痛苦。
钟雨在这篇故事里,为爱而爱,不沾染世俗的任何东西,因为一份不能实现的爱而生活在精神炼狱中。
对于爱人当作爱情信物送给她的那套书,她“爱得简直像是得了魔症一般”;她们不能见面,“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煞费苦心地计算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她心疼他的身体却不能为他做什么,只能暗暗担心“没人阻止他吸烟”,“担心他又会犯了气管炎”。
他们不能在一起,但是她却从未让爱着的人在她的生活里缺席。
她在笔记本里倾诉衷肠,像妻子和丈夫聊家常一样说她的思念,说孩子的淘气,说写作的苦恼,日记本就是她的丈夫,她灵魂的伴侣。
在她的后半生中,常常活在她为自己制造的和他在一起的幻觉中,在写累了喝着茶出神的时候,在他们唯一一起走过的小路上一遍又一遍来回的时候,在她出差回来,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的时候,她都和他在一起。
张洁:一个感伤的作家

张洁:一个感伤的作家
魏兴荣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卷),期】1994(000)007
【摘要】最早读张洁的作品是《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等.忘了是在怎样的心绪下读《爱》文的,记得当时的思绪老游离到小说外,只记得里面有一位“老干部”.而对《方舟》则记得是写了几个离异后的独身女人的生存状态,还记得那小说中有一副几个女人在一起的漫画式、素描式插图.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魏兴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当代文学女作家张洁性别意识的文化成因 [J], 陈新玲
2.当代文学女作家张洁性别意识的文化成因 [J], 陈新玲
3.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J], 翟传增
4.作家论的难度与意义——评周志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 [J], 俞春玲
5.一部兼具艺术灵性与学术厚重的作家论专著——评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 [J], 陈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文学:女性情感的独特视角

[ 要】 摘 尽管有部分女性作家用 “ 身体写作”涂抹文化泥潭,但也有更多的女性作 家,通过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 , 将女性的情爱、婚姻置于个性化极强的内心视镜 中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她们大量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 现力,具有的积极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女 性文 学 女性 情感 独特视 角 】
目前中国文坛 ,出现 了一种怪现象 ,社会上 以偏概全地 线上》 我在 哪儿错过 了你 》 最后的停泊地 》以充满激情 、《 、《 把女性创作称为 ‘ 女作家 ’ 身 体 写作” 、 。这些 问题暴露 了 的笔触记 录了当代女性挣脱 ‘ 我” 走 向 “ 啡 、 自我”的坎坷历 对女性作家成就 的抹杀 ,令人担忧 。我们要看到 ,女性创作 程。而王安忆 的 “ 三恋”( 小城之恋 》 荒山之恋》 锦绣 《 、《 、《 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 有很多的女性作家 以她们 自己的视角 , 谷之恋 》 ,铁凝 《 ) 玫瑰门》 麦秸垛 》则涉入了女性世界更 、《 独特的方式 ,创作 了不少好 的文学作品 ,不仅丰富了文学的 为隐秘的领域 ,揭示了原始母性 的压抑状态 ,从 中透视 出历 表现力, 也形成 了女性艺术上 的审美特点 。其 主要表现 在以 史文化对 “ 女性” 这一 特殊性别群体 的生成作用 ,其强烈的 下几个方面 : 生命意识的贯注显示 出对女性文学 的历史性突破 。 女作家们往往 通过 自己的角度 ,审视 女性的 内部世界 , 女性作家 在文坛 上应有 不可 替代的 地位 L 从丁玲 、冰心 、萧红 、张爱玲 到张 洁 、王安忆 、铁凝 、 审视女性 与社会 的关系 。她们大都回避宏大叙事 ,常从 ‘ 张抗抗再到池莉 、王海翎等一大批女作家 ,她们都 以其卓越 女情 、家务事” 日常支点切入社会 ,从 半写实 、半虚构的 自 传角度看取生活 ,善于 以细腻的笔触 ,微妙 的感觉 ,传 达内 的艺术才华 ,深刻 的思想 内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 ,创作 了大 如池莉 的 《 烦恼人生》 《 、 不谈爱情 ' , 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引起 了社会的广 泛关 注。其 中不少女作 在情性和抒发个人情感。 风景》 ,其主 旨都在于 以 日常化的生活 、平民化 的人 家获得 了茅盾文学奖、全 国女性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等 方方 的 《 各项文学界殊荣 ,取得了令 人瞩 目的成绩 ,这些成功 ,标志 物 ,抒写个人生活被他人他物 的遮蔽与约制 ,是用别样的方 式对个人命运的呼唤。王海翎 的被改为 同名电视剧 的长篇小 着女性作家在文坛 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 说《 牵手 》 写了变动不定的时代给家庭和婚姻带 来的震动和 , 文学的世 纪应该 是两性 并驾 齐驱 的世纪 法 国女作家伍尔芙在她著名 的 《 一间 自己的屋 子》里表 冲撞 ,以及当事人面对现状 由内到外的 自我调理 。作 品选取 ‘、 ,”与切人生活 的 “ , 近” 都具有个性化女性 写作 的 达 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女人如果不拿起笔来 写 自己 ,写他 角度的 ‘J 鲜明特征。 人 ,写世界 ,那么就只好任 由男人去写 自己 ,让 自己变成被 白烨指出 ,中国新一代女性文学与过去相比 ,从总体风 男人写的女人。阿伦布 洛克说 “ 如果两性之间的关 系不能平 貌看 是更 多地走 向女性本体与主体。在女性 自我 的生命体验 等的话 , 人文主义传统就是一场笑话 。 ”这样看来如果这个世 表现得更为 内在 、 明显和豁达。 界是两性并存 的世界 ,那么文学的世纪也该是两性并驾齐驱 及女性本体欲望表达等方 面 , 当许多男性作家还沉溺在 “ 我们” 的群体立场描写社会风云 的世纪 ,女性必须写作 ,只有女性参 与创作 ,以女性独特的 许 我”推 向前 台,恣意表现由 视角和话语去体悟生命 , 而建 构独属 于女性生命本体的发 时 , 多女性作家却把个体 的 “ 从 这一个’ 女作家笔下所 呈现 的世界以其特殊 ’ 。 展历程的文本 ,女性才能获取有别 于传统男权意识的别样的 生活到文学的 “ 的表达方式 ,是男性的体验 、男性 的认知 、男性的想象与男 女性 文学 传 统 。 性 的书写所不能替代 的无法抵达的 区域。 女性 创作极大 地 丰富 了文学的表 现力 当然 ,女性 对于 自身 的探索 不会 是平坦干净毫无枝权 , 正如知名女作 家王 晓玉在 ‘ ‘ 女性发展与社会 和谐研讨会” 而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 ,我们应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 上所说 :女性 ,以其天生细腻 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文学 们不要把男作家大胆描写性爱 ,视为艺术加 以推崇 ,类似情 创造 中独领风骚。她们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与审美元 节如 出于女作家则视 为道德败坏。女性 创作不是一个封闭的 素 。无论是从 审美经验上 ,还是从 文体学 、主题学 、艺术学 、 形态 , 而是一个开放的运作 , 要包括女性所有的过失 与拯救 , 思想史上 ,都 为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女性创造 。 这表现在当今某些女性创作 中确实存在着过于渲染女性性征、 女性作家在文学作 品中表达出来 的在 生存环境 中所面临 性描写低俗不堪 、 乃至把女权 主义者描绘成 颐指气使的女 ‘ 牲 的事业家庭 ,爱情婚姻 ,自我突破等 ,也正是她们 “ 心灵的 霸”等 苗头 。如 7 年代 出生的卫 慧、棉棉们。 O 历_’ 史= ’和 “ 真正的现实” ,是她们探索 自身 , 体验生命的心路 女性文学 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女性从 台下走到台上的一步 历程。张洁的中篇小说 《 方舟》的发表 ,以其 明确的性别指 步艰辛 的路程 ,正因为如此的艰辛 ,正 因为今天来之不 易的 涉 ,标志着新 时期女性主义话语 的初 步形成 ,它通过 “ 寡妇 成 就 ,所 以我们 的社会需要倍加 呵护 ,给她们一个宽松 的环 俱乐部”里三个单身女人的故事 ,揭示 出男权社会中女性 的 境 ,肯定她们的成绩 ,允许她们探索 。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 真实处境 :‘ 将格外不幸 ,因为你是女人” 你 ,其抗议性的话 理 由相信 ,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 的提 高和女性解放实践的深化 , 语表述宣泄着压抑许久的愤 懑与绝望 ,表达着对女性彻底解 她们 的历史 ,必将在她们 的记忆 中得到真实地发露 ,而她们 放的强烈渴望。 的探索 ,必将会 为她们带来一个更富有创造力的未来 ! 性爱 ,它作为一个 时代女性觉醒程度的试金石 ,往往 率 先成 为女作家们关 注的焦点。马克思说 :‘ 爱 ,是人和人之 性 间最 自 的关系” 长期 以来更多的女作 家也创作了大量描写 参考文献 t 然 。 [】 】 1 英 阿伦 ・ 【 布洛克《 西方人 文主义传统》 性爱 的优秀作 品 ,如张洁 《 , 爱 是不能忘记的》 、张抗抗 《 爱 【】 2马克思的《 84 经济学哲 学手稿》 l4 年 的权力 》 她们首先突入了长期被视作禁 区的爱情领域 , , 显示 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出女性意识在长期 压抑后 的最初萌醒 。张辛欣 《 在同一地平 作者单 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
张洁以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关注,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作为女性的张洁,对女性文学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可以被看作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
张洁正是以对女性爱情与婚姻、事业与尊严的执著关注,奏响了关于女性解放痛苦理想的绚丽而悲壮的乐章。
《方舟》预示着张洁创作的转向,从痛苦浪漫的理想爱情,走入了女性严峻的生存现实,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这是一篇愤世之作,它通过三位离婚寡居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在生活中遭受的各种冷遇、侮辱与打击,沉痛地揭示了传统伦理观念对于离婚女性的或显或隐的迫害与歧视,有力的呼唤着女性尊严的重新树立与观念道德的进步。
单纯的爱情并不能满足女性全部生活的需要,张洁在经过女性“寻找爱情”后,从爱情、婚姻这一起点跨出了新的一步,直切女性自身价值的探求,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
“女人,女人,这依旧懦弱的姐妹,要争取妇女的解放,绝不仅仅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它要靠妇女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这一宣言似乎是张洁有意对前一时期女性定位的矫正。
《方舟》中三位女人公梁倩、荆华、柳泉在追求独立人格、个人事业
和理想之中付出了许多艰辛,招来许多冷眼,正如文章开头的一句话:“因为你是女人,你将格外地不幸!”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只应当是贤妻良母,在社会上没有经济和政治的独立。
而《方舟》中三女性则是被男性离弃、侮辱、非议的离婚女人。
如果她们默默地承担这一切,那么她们也可能家庭幸福,但她们清楚地看到要实现真正解放,实现自身价值,不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要求独立,而且还应该包括妇女本人以及社会对她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
妇女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她们敢于冲破旧的樊篱,追求人格的独立。
然而女性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是痛苦的,她们不仅仅负起生活的全部重担,而且还要竭尽全力去得到社会的认同。
柳泉等人受到魏经理等男性的纠缠,居委会贾主任的窥视,现实中“她们的生活永远是一个坎子没完,另一个坎子已经等在那里”。
《方舟》中的三位主人公面前放着爱情和事业两个矛盾,到底是要爱情呢?还是事业呢?“也许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你要事业,你就得失去做女人的乐趣,你要享受做女人的乐趣,你就别要事业”。
张洁正是清楚地看到女性在夹缝中的生存状态,认识到了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精神觉醒,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女性的真正解放只能落入现实的窘境,而只能感叹:“做一个女人,真难”。
《方舟》中的梁倩、柳泉和荆华不再像钟雨和曾令儿那样咀嚼命运的悲剧,不在感情上进行自我禁锢,当她们的追求与旧道德形成尖锐的对立时,她们没有屈服于旧道德,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个人尊严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她们知道要取得自身解放,首先要战胜
自己,彻底与旧道德决裂,尽管现实生活很严峻,但是为了自己人格的独立,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建立新的道德观。
荆华这位思想,学识都直压须眉的知识女性却不得不过着清贫而孤独的生活,柳泉在专注于工作时却陷入男女间的桃色纠葛中,以及梁倩面对繁杂的工作倾其全心而被讥笑嘲弄的苦楚,这一切构成了她们的事业和生活中的苦楚。
但是有人曾说:“女性一旦披戴上精神的镣铐,就开始倔强地塑造自己足以与男性与社会抗衡和竞争,全面实现自我存在的社会形象。
她们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理想、丰硕的事业”。
三女性正是在旧道德观的基础上,探求新的道德观,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钟雨和曾令儿的一生是自我束缚的一生,而三女性艰难而痛苦的一生,是对旧道德的挑战,充满了悲壮色彩,引起人们的崇敬和沉思,在钟雨和曾令儿身上我们看到传统观念的缩影,而在梁倩、柳泉、荆华的身上则可看到新的道德建立。
为了消解两性之间的不平衡,张洁就在写作中将那些优秀的女性以无性的姿态面对事业和人生,她们。
只能作为“像男人一样的女人”被社会认可,她们不仅在外形上一反传统的女性形象,长得不漂亮,而且在行为举止上更没有“女性特质”,梁倩、柳泉、荆华三位女性都抽烟、喝酒,张嘴就骂人,不擅长传统女性分内的工作。
她们马虎又潦草,她们甚至养不活一盆花,没有闲暇生炉子,不愿意认认真真地做饭、煮开水,却又不能不像男人一样为了起码的生存去卖苦力。
得不到异性的抚爱与帮助,也无需像贤妻一样去操纵丈夫,自由和独立携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灵魂的无所依傍。
她们只能自己为自己酿制
若酒,再与自己干杯。
彻底抛掉了无穷思爱和脉脉含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是对爱的精神性质的定位和表现的话,那么《方舟》则是对女性的性别立场进行的定位。
《方舟》中妇人的不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精神与物质间巨大落差的悲剧。
老实说,在我们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妇女无力承担太多的人生角色,无力独自一个人应付繁重驳杂的生活压力,传统习俗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使当代中国妇女难以享有西方独身主义者的精神与
自由。
由西方女权运动衍生出来的独身女性的那种对性别角色的否定态度,那种贪欲一切足以增进个人自由发展的精神,那种沉湎于借游戏、旅行、艺术等满足个人发展的愿望,那种执著于按照个人的兴趣自由从事休养、娱乐、社交、社会工作或私人慈善事业的追求,对于挣扎于“方舟”的中国妇女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
张洁怎能不慨叹:“做一个女人,真难。
”它穿透了女性人生。
纵观整部作品,在《方舟》中张洁始终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始终以一种社会悲悯和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女性、人生的体验,既悲痛又充满希望,总之为了那反抗,为那自我价值实现的努力,为了女人,我们也值得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