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正比例和反比例习题精选及答案

(完整版)正比例和反比例习题精选及答案
(完整版)正比例和反比例习题精选及答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习题精选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二、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 ),成反比例关系是( ).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三、填空.

1.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式是( ).

2.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式是( ).

3.一房间铺地面积和用砖数如下表,根据要求填空.

铺地面积(平方米)12345

用砖块数25 50 75100 125

 (1)表中( )和( )是相关联的量,(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2)表中第三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第五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3)上面所求出的比值所表示的的意义是( ),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的( )是一定的,所以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 ).

4.练习本总价和练习本本数的比值是( ).当( )一定时,( )和( )成( )比例.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3.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4.天数一定,生产零件的总个数和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

三、思考.

、、三种量的关系是:×=

1.如果一定,那么和成( )比例;

2.如果一定,那么和成( )比例;

3.如果一定,那么和成( )比例.

参考答案

一、判断.

(√)(√)(×)(√)(√)(×)(√)(√)

二、选择.

1.( B )

2.( C )

3.( C ).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关系式是((一定)).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关系式是((一定)).

(1)表中(铺地面积)和(用砖块数)是相关联的量,(用砖块数)随着(铺地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2)表中第三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75∶3),比值是(25);第五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125∶5),比值是(25).

(3)上面所求出的比值所表示的的意义是(每平方米用砖块数),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正比例).

4.练习本总价和练习本本数的比值是(练习本单价).当(练习本单价)一定时,(练习本总价)和(练习本本数)成(正)比例.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理由:因为,高一定,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的比值一定.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成正比例.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理由:因为被除数一定,就是商和除数的乘积一定,所以,商和除数成反比例.

3.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理由: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虽然也是一对相关联的量,但是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什么规律,找不出哪个是不变量,所以,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不成比例.

4.天数一定,生产零件的总个数和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

理由:因为,天数一定,就是生产零件的总个数和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的比值一定,所以,生产零件的总个数和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成正比例.

三、思考.

、、三种量的关系是:×=

1.如果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3.如果一定,那么和成(反)比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下表中,如果x和y成正比例,空格里应填(________);如果x和y成反比例,空格里应填(________)。x 2 6 y ?12 2.圆锥的高一定,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成(______)比例。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出勤人数和出勤率成(_______)关系。 4.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奶茶的单价一定,购买奶茶的数量和总价。(______) (2)修一条绿化带,已经修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_____) (3)给一间客厅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所需的块数。(______) (4)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______) 5.如果3x=4y(x、y不等于0),x∶y=(___∶___),x∶y的比值是(______),x和y成(______)比例。6.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成比例.人的年龄一定,体重和身高比例. 7.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1.8,另一个外项是(______)。 8.a是b的时,a和b成________关系. 9.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半径和高(______)比例。 10.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_____),如果它一定,那么路程和时间成(_____)比例. 二、判断题 11.如果a×2 3 =b(a≠0,b≠0),那么 b2 a3 =。(______) 1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3.三角形的面积与底成正比例.______ 14.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这个圆柱的体积不变.(___)15.工作量一定,已完成的工作量和未完成的工作量成反比._____. 三、选择题 16.下面关系式X与Y不成正比例的是()A.X×=3 B.5X = 6YC.4÷X = Y D.X = Y 17.买同样的书花的总钱数与()成正比例。 A.书的本数B.书的页数C.书的单价18.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则 ( )的体积最大。A.圆柱B.正方体C.长方体19.在一张图纸上,用10厘米的线段表示5毫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A.1∶2 B.1∶20 C.20∶1 D.2∶1 20.若甲和乙成正比例,乙和丙成反比例,则甲和丙(). 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四、计算题 21.解比例。 3 20 ∶x=5∶40 9∶2= x 16 2∶x=1.8∶54 3 4 ∶ 6 7 =x∶ 12 5 0.75∶x=1.8∶3.84 3.6 1.2 0.6x = 五、作图题 22.将左图按2∶1放大,将右图按1∶3缩小。 六、解答题 23.如图图象表示实验小学食堂的用煤天数和用煤量的关系.

反比例函数及典型例题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反比例函数这一章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初中数学的一个核心知识点。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衍生出了好多数学问题,这对“数形结合”思想还有点欠缺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 一、反比例函数知识要点点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反比例函数 (0)k y k x = ≠ k 的符号 0k > 0k < 图象 性质 ①x 的取值范围是0x ≠, y 的取值范围是0y ≠. ②当0k >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第三象限.在每 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 的取值范围是0x ≠, y 的取值范围是0y ≠. ②当0k <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第四象 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 2、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0)y kx k =≠的异同点: 函数 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x y O x y O

解析式 (0)y kx k =≠ (0)k y k x = ≠ 图象 直线,经过原点 双曲线,与坐标轴没有交点 自变量取值范围 全体实数 0x ≠的一切实数 图象的位置 当0k >时,在一、三象限; 当0k <时,在二、四象限. 当0k >时,在一、三象限; 当0k <时,在二、四象限. 性质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 减小;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二,、典型例题 例 1 下面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 x y -=;(2)x y 8-=;(3)54-=x y ;(4)15-=x y ;(5).8 1=xy 解:其中反比例函数有(2),(4),(5). 说明:判断函数是反比例函数,依据反比例函数定义,x k y =)0(≠k , 它也可变形为1-=kx y 及k xy =的形式,(4),(5)就是这两种形式. 例 2在以下各小题后面的括号里填写正确的记号.若这个小题成正比例关系,填 (正);若成反比例关系,填(反);若既不成正比例关系又不成反比例关系,填(非). (1)周长为定值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 ); (2)面积为定值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 ); (3)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 ( ); (4)圆面积与半径平方的关系 ( ); (5)三角形底边一定时,面积与高的关系 ( ); (6)三角形面积一定时,底边与高的关系 (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8)-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与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 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正,反比例的理解。 2.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先请大家判断下

因为: (此处学生若遗漏,师补充。) 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关系。 生2: 生3: 二.知识点归纳: 1.说一说,如果用χ和y表示成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Y/x=k(一定) 反比例关系: χ×y=k(一定) 2.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3.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 生1: 生2: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

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投影学生作业) 3、在数量、单价和总价 (1)如果一定,和成正比例。 (2)如果一定,和成正比例。 (3)如果一定,和成反比例 4. 如果x=3y ,那么x和y成( )比例; 如果4x=5y,那么x和y( )比例。 如果 8÷X =Y,所以X与Y( )。 如果ab+3=12,则a与b成( )比例 5.完成部分课堂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 反比例》教材分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

不变。 路程 时间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知识点归纳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 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 角形PQC的面积为. 图1 图2 5.说明: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2)直线 与双曲线的关系: 当 时,两图象没有交点; 当 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7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两者 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同桌互相说 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3.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和反比例关系,但发现有的`同学判断时不是很准确.正比例关系和 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把它们进行比较(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电脑出示例7.)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 答案,集体校正.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 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酆螅选派代表发 言?/P> (3)你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这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他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呢?你们能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吗? 归纳:当速度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也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值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学生的归纳总结,电脑依次将结论打出.) 2.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1)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 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正比例和反比例判断精选习题

.判断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9、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10、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1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1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1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1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1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

成反比例.() 1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1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1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19. 分母一定,分子和分数值成正比例() 20. 圆的面积一定,圆周率与半径成反比例() 21. 出勤率一定,实际出勤人数和应出勤人数成反比例() 22. 小明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成反比例() 23. 铺地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反比例() 24. 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成反比例() 25. 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成正比例() 26. 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成反比例()。 27. 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28. 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29.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正比例()。 30.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正比例()。 31. 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19- 2020学年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2.圆的周长和()成正比例。 A. 圆周率 B. 半径 C. 面积 D. 无法确定 3.在同一副地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如果a:=:b,那么a和b()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5.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是()。 A. 时间一定,每分钟打字个数和打字总个数。 B.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C. M+N=6,那么M和N。 D. 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和车轮的转数。 6.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是()。 A.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B.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C.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D. 一捆电线,用去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7.某市规定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吨时,每吨价格为2.5元;当用水量超过6吨时,超过的部分每吨价格为3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每月水费与用水量关系的是()。A. B. C. D.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_______)个,B点表示做360个零件用了(_________)小时。图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________)是一定的,所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_________)比例,这个比值表示(_______________)。 9.四名同学都看了《科学大众》这本书。 (1)填写每人看完这本书需要的天数。 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成(____________)比例。 (2)照这样的速度看了2天,他们各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把结果填在表中。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及典型例题解析

反比例函数 知识点及考点: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知识要点: 1、一般地,形如 y = x k ( k 是常数, k = 0 )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注意:(1)常数 k 称为比例系数,k 是非零常数; (2)解析式有三种常见的表达形式: (A )y = x k (k ≠ 0) , (B )xy = k (k ≠ 0) (C )y=kx -1 (k ≠0) 例题讲解: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下列函数,① 1)2(=+y x ②. 11 += x y ③21x y = ④.x y 21-=⑤2x y =-⑥13y x = ;其中是y 关于 x 的反比例函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2 2 )2(--=a x a y 是反比例函数,则a 的值是( ) A .-1 B .-2 C .2 D .2或-2 (3)若函数1 1-= m x y (m 是常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解析式为________. (4)如果y 是m 的反比例函数,m 是x 的反比例函数,那么y 是x 的( ) A .反比例函数 B .正比例函数 C .一次函数 D .反比例或正比例函数 练习:(1)如果y 是m 的正比例函数,m 是x 的反比例函数,那么y 是x 的( ) (2)如果y 是m 的正比例函数,m 是x 的正比例函数,那么y 是x 的( ) (5)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 的图象经过(—2,5, n ), 求1)n 的值; 2)判断点B (24,)是否在这个函数图象上,并说明理由 (6)已知y 与2x -3成反比例,且4 1 =x 时,y =-2,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完整版)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对号入座。 1、35:=20÷16==%= 2、因为X=2Y,所以X:Y=:,X和Y成比例。 3、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4、向阳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人数比是3:4,三年级人数比四年级少%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 5、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甲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甲乙两 ?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6、一个比例由两个比值是2的比组成,又知比例的外项分别是1.2和5,这个比 ?例是。 7、已知被减数与差的比是5:3,减数是100,被减数是。 8、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6厘米,乙丙两地距离8厘米;已知甲乙两地 ?间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9、从2:8、1.6:和:这三个比中,选两个比组成的比例是。

10、一块铜锌合金重180克,铜与锌的比是2:3,锌重克。如果再熔入30 ?克锌,这时铜与锌的比是。 ?二、明辨是非。 1、一项工程,甲队40天可以完成,乙队50天可以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比 ?是4:5。 2、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则圆柱体与圆锥体一定等底等高。 3、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 4、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5、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6、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7、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8、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份数成正比例。?三、选择题。 1、把一个直径4毫米的手表零件,画在图纸上直径是8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是。 A、1:B、2:1 C、1:20 D、20:1 2、已知=1.2、=1.2,所以X和Y比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DOC 一、填空。 1. a÷b=c,当c一定时a和b();当a一定时b和c();当b一定时a和c()。 2. 长方形的()一定,它的长和面积成正比例。 3. 圆柱体体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4.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6,已知甲数是30,乙数是()。 5. 一段铁丝长 15米,平均截成5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6.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它们底边长的比是7:8,它们高的比是()。 7. 0.8:9/5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8.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它们的面积比是()。 二、判断下列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 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2. 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3. 工效一定,工作量与工作时间。

4. 和一定,一个加数与另一个加数。 5. 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 6. 全校学生人数一定,每排人数和所站的排数。 7. 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底和高。 8. 7x=8y,x和y。 9. 圆的周长和半径。 10. 圆的面积和半径。

三、选择。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3:1,高的比是()。 A、1:3 B、3:1 C、1:9 四、解决问题。 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返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2. 同样的方砖铺地,铺18平方米用砖144块,现有840块方砖可铺地多少平方米? 3. 修一条公路,5天共修4500米,照这样计算20天共可修多少米? 4. 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学习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习要求: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学习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预习内容: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学习补充例题 出示表1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三角形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6)、梯形上底和下底一定,面积和高。 (7)、完成一项工程,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参加的人数与需要的天数。 (8)、圆的周长和直径。 (9)、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和转数。 (10)、被乘数一定,乘数和积。 (11)、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 (13)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14)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15)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16)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2、填空: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3,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是4和9,这个比例是()。(2)、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两个外项就一定()。 (3)、12:2=18:3,如果内项2增加4,外项3应增加()。 (4)、甲数是乙数得38%,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乙数成()比例。(5)、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1/3,这两种量成()比例。 3、思维训练:小明坐在火车的窗口位置,火车从大桥的南端驶向北端,小明测得共用时80秒,爸爸问小明这座桥有多长,于是小明马上从铁路旁的某一根电线杆计时到第十根电线杆用时25秒,如果路旁每根电线杆的间隔为50米,小明就算出了大桥的长度,那么大桥长为多少? . .

正比例和反比例(含试题和答案)

1、仔细观察每张表格,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25页,可以装订400本。如果要装订500本,每本有X 页。 题中()量一定,关系式:()○()=()(一定),()和()成()比例。 3、一间会客室地面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需要640块。如果改用边长0.4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Y块。 题中()量一定,关系式:()○()=()(一定),()和()成()比例。 4、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当底面周长一定时,()与()成()比例; 当高一定时,()与()成()比例; 当侧面积一定时,()与()成()比例。 5、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 6、当a ×b =c(a、b、c 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 )一定,()与()成()比例; ()一定,()与()成()比例; ()一定,()与()成()比例; 7、判断。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4)、分数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5)、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6)、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7)订阅《小学数学评价手册》的份数与所需钱数成正比例。( ) (8)在400米赛跑中,跑步的速度和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 (9)工作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量和未完成的量成反比例。( ) (10)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成正比例。( ) (1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12)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正比例。( ) 8、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装配一批电视机,每天装配台数和所需的天数()。 (2)、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3)、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铺砖的块数()。 (5)、在一定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6)、在一定时间里,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9、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0、某造纸厂每小时造纸1.5吨,2小时、3小时┈┈各造纸多少吨? (1)把下表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造纸时间和造纸吨数对应的点,再把它们连起来。 1 2 3 4 5 6 7时间/时 (3)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根据图像判断, 5小时造纸多少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精品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3、掌握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方法;正比例的图像关系;利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的方法; 重点:了解比的基本性质。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流程: 知识梳理1 你知道什么是比吗?请举例说明。 3:5=3÷5→两个数相除就是两个数的比。 3 : 5 =0.6 ↑↑↑ 前项后项比值 请根据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填写下面的等式。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区别比前项:后项比值一种关系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母分数值一种数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化简比。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 不变。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 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商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复习比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典例训练1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4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提示:找到正确的数字进行比较哦!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23:24; 男生人数:全班人数=23:(23+24)=23:47 2.一辆汽车5 小时行驶240 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比是()。 分析:路程:时间=5:240=1:48 时间:路程=240:5=48:1=48(分母为1,可以不写分母!) 注意:最终答案要是最简比。 3. 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7,公鸡占总只数的,母鸡占总只数的。 分析:我们可以把比和除法分数结合起来,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7,可以看做公鸡占3份,母鸡占7份,总只数是10份,公鸡占总只数的,母鸡占总只数的。 4.3:5==()÷() 分析:参照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填出上述数字。 5. .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是2:3,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分析: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所以周长之比为2:3;面积=边长×边长;所以面积之比为4:9。 6.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内角度数比为1:2:3,三个内角分别为30°、60°、90°,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这部分教材是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学生开始正式接触到常量、变量(当然不必 出现这样的名词),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2)教材创设了文具店出售彩带的情境 来引出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价、 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又揭示 了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教材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和三个问 题,揭示了正比例关系的要点:第一,有两 个量,而且是相关量的量,其中一个量随着 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两个量之间 的比值不变。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认识 了什么是变化的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哪 些是不变的量,理解并掌握变中有不变的数 学思想。 (4)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通过总价、数量、单价这一特殊的数量关系,利用具体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然后再进行抽象的概括,最后利用数学化的字母符号来表征这一变化规律,使学生体会抽象和模型的数学思想。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主探索。 正比例关系描述的是一个量变化导致另一个量跟着变化的一种关系,较为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涉及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数量(如归一问题)而不是抽象的变量。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和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函数”的眼光去理解数量关系中量与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两个变量背后的不变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重视观察与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量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表格里有哪两种量?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什么不变?你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写出来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使学生借助具体实例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本质。 (3)逐步抽象,构建模型。 在学生理解了具体实例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以后,可以让他们尝试脱离情境,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实现由具体数量关系到一般化抽象模型的转化。 编写意图 (1)在理解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之后, 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并会利用图象 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 的思想。 (2)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数对与平面上 的点一一对应的知识基础,在这儿,进一步 扩展,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 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与这些 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 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 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某一组具体值。 (3)正比例关系图象与折线统计图有本 质的区别。虽然描点的过程与方法相同,但 前者描述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两个 量都是连续的,即射线上的点有无数个;而 后者描述的是一些离散的数据。 (4)在认识了正比例关系图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直接利用图象,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体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5)通过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找到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建议 (1)加强数形结合,使学生经历生成正比例图象的过程,自主探索图象的特征。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分析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是相反的两个性质,在学习和运用时,由于表述形式近似,只是个别关键词语的不同,极容易相互混淆,必须正确地加以区分。 正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的比。 例如:一列火车的速度每小时60千米,如果所行时间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所行时间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必须与对应所行路程的两个数值的比相等。 如下表: 从顺向看:时间上2小时与4小时的比为2∶4=0.5;路程上2小时所行的千米数与4小时所行的千米数的比120∶240=0.5。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反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例如:完成1200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每天生产的台数和完成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每天产量中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所对应完成天数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如下表: 从逆向看:台数上400台与200台的比为400∶200=2;其对应天数比的反比为6∶3=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反比例的性质。 在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中,反比、反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也是容易混淆的。 不正确区分三者的确切含义,就会在凭借概念进行判断和依据性质进行计算

上,产生“后遗症”,最后还得溯本求源,从基本概念上进行澄清。因此,从防微杜渐的角度上,一开始就结合教材进行正确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反比”是与正比相对而言的,它们都不属于比例的范畴。在两个比中,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另一个比的后项和前项,这两个比就叫做互为反比。 例如:3∶4的反比是4∶3;反过来,4∶3的反比是3∶4。 “反比例”是对两种相关联的量对应数值组成比的顺序而言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据此写出的比例式称为反比例。 例如:有一堆煤,每天烧煤2吨,可烧12天,如果每天烧煤4吨,可以烧6天,每天烧6吨,可以烧4天。从条件中的规律可见,煤的总重量一定,每天烧煤量与烧得天数成反比例。 “反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用字母x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积(一定),其关系式为:x ×y=k (一定),在这个式子中,x 与y 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在八年级数学中,学生第一次遇到了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碰到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困难。如:函数图像和性质不能很好匹配,即学生对于函数解析式和图像性质不能熟练转化;不知何时要分类讨论,导致漏解;不会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不能完全解读题目中蕴含的信息,找不到或不理解图像语言;对于综合题不知如何入手解题。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能够逐一突破函数学习中的难关。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突破“数形结合”认识关。传统的教学中通过画一画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如2y x =,得到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这里的画一画是特殊情况,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往往整节课的重点偏移到画图的操作细节上。如:如何找点,如何用平滑曲线连线等,而忽略了解析式与图像性质对应关系的探知。如何来解决呢?教学中①首先可以通过“猜一猜”,看正比例函数解析式y kx =(k ≠0)能不能用图像表示,它的图像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中每一对x 、y 的值与坐标系中的点坐标的联系。②然后通过“想一想”,思考2y x =当x 的值大于、等于或小于0时y 值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解析式对图像分布与增减性的影响。③再通过“画一画”,利用画图验证猜想,从图像上形象地认识性质。通过这三步的探究,得出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是过点(0,0)和(1,k )的一条直线。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的形态发现图像的性质,进而归纳函数的性质,建立起数学符号与图像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样地反比例函数图像也可以通过“猜一猜”,得出一般情况下的图像。再通过“想一想”和“画一画”,逐步认识函数图像和性质。以此类推,在后面的函数学习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得到函数性质后,要把函数解析式、图像和性质用各种不同的

反比例函数经典题型

X Y -9 -8-7-6-5-4-3-2-1 1110987654321 -8-7-6-5-4-3-2-1 9 876543210X Y -9 -8-7-6-5-4-3-2-1 11109876543 21 -8-7-6-5-4-3-2-19 8 7 6 5 4 3 2 1 0反比例函数 一、经典内容解析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 (k ≠0)可以写成(k ≠0)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 的指数为-1,在解决有关 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k ≠0这一限制条件; (2) (k ≠0)也可以写成xy=k 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 k ,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反比例函数 的自变量x ≠0,故函数图象与x 轴、y 轴无交点. 解析式 x k y = (k 为常数,且0k ≠) 自变量取值范围 0≠x 的实数 图 象 图象的性质 双曲线 0k > 0k < 示意图 位置 两个分支分别位于 一、三象限 两个分支分别位于 二、四象限 变化趋势 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对称性 是轴对称图形,直线x y ±=是它的两条对称轴 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正比例函数对比) 函数解析式 正比例函数 y=kx (k ≠0) 反比例函数 (k ≠0) 自变量的 取值范围 全体实数 x ≠0 图 象 直线,经过原点 双曲线,与坐标轴没有交点

图象位置 (性质) 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 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当k>0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 象限;当k<0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 于二、四象限. 性质 (1)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 越大,图象越靠近y轴. (1) 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 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个象限 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 越大,图 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注: (1) 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 不能一概而论. (2) 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当时,两图象没有交点; 当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 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3)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4.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1)过双曲线(k≠0) 上任意一点作x轴、y轴的垂线,所得矩形的面积为. (2)过双曲线(k≠0) 上任意一点作一坐标轴的垂线,连接该点和原点,所得三角形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练习题.doc

马西小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练习题二 一、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二、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正比例反比例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4、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7、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9、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10、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二.选择题 (1)根据表格判断数量间的比例关系。 时间(小时) 2 3 5 7 8 路程(千米)100 150 250 350 400 时间与路程 ( )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 2)圆柱体底面积与高(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 例 C.不成比例 圆柱体底面积 300 200 150 120 100 (平方分米) 圆柱体高 2 3 4 5 6 (分米) (3) 年龄与身高 ( )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 例 C.不成比例 年龄(岁) 2 3 4 5 6 身高(厘米)94 110 119 125 131 三.看图表填空 ( 1)根据规律判断比例关系,并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