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仅限借鉴)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面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面瘫就是俗称的嘴斜眼歪,西医则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则认为面瘫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面瘫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很容易会留下后遗症。
面瘫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而夏天则是面瘫的高发季节,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妈妈的叮嘱:不要睡觉开窗户、开风扇!其实这样叮嘱的目的就是避免受风而出现面瘫,所以听妈妈的话非常有必要。
面瘫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部分面瘫患者来说,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也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对于针灸如何治疗面瘫并没有很多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针灸如何治疗面瘫来进行简要的分析!1、什么是面瘫?面瘫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学名为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作为面瘫、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等,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的面部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嘴斜眼歪。
这种疾病的发作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一旦出现面瘫,日常的基本的比如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
面瘫有哪些危害呢?首先,面瘫会影响人的美观。
外貌对于一个人的交际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面瘫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面瘫还会影响到自身的语言工程,导致出现语言吐字不清、说话漏气、饮食速度慢等情况。
其次,功能受损。
出现面瘫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眼裂不能完全闭合、角膜炎、眼睛干涩疼痛等情况,甚至很容易引起迎风流泪的后遗症。
最后,面瘫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面瘫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长期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到睡眠,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情况。
2、穴位的选择针灸治疗面瘫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我国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涉及到的穴位有81个穴位,其中最常取的穴位为受阻阳明经穴,并辅以足太阳经穴。
局部选穴一般主要有地仓、颊车、水沟、四白、听会、风池等,这些穴位位于面神经及主要分支的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水肿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面瘫”、“口眼斜”。
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论,从发病部位上指出本病与中风病的不同,强调本病主要损伤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
《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病变部位在头面。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压迫可引起本病。
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
笔者就31年的临床经验,对针炙治疗面瘫作一综述。
1.理论探讨1976年国际医学会通过《针炙治疗面瘫》认证,摘录了古代医藉对面瘫的论述及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将现代的科学方法与古老的针灸学融为一体,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融入了新的科学理念,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如面神经水溶激活再生疗法等。
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且经济实用性,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按诊断标准: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一侧口眼歪斜,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蹙眉,闭目困难,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口角漏气,进间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临床排除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鼻咽部肿瘤等病变 [1]。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由风邪侵入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中经络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辩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2]。
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受到国内外面神经疾病专家的充分肯定,该疗法能彻底斩断对面神经的各种损害,根除面神经的内邪,修复受损病变的面神经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延缓神经细胞坏死,对其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穴位注射加梅花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0例

照组 用传统针刺 法 结果
治疗组 有效率 9 %, o 对照组 有效率 6 .% , 6 7 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 义( P<0 0 ) .5 。结论
穴位 注 射加 梅 花 针 治疗 顽 固性 周 围性 面瘫 有 较 好 的 疗 效 。
关键词 : 面瘫 ; 穴位 注 射 ; 花 针 梅 中图 号 :277 12 R 7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0 05 20 )3 22 2 10 —50 I0 80 —0 1 —0
显效 : 前额纹 、 眼闭合 、 均正 常 , 唇不能 龇牙 上
收 稿 日期 :08 1 8修 稿 日期 :08— 2 5 20 —0 —0 ; 20 0 —1
作者简介 : 徐佳 (9 1 , , 16 一)女 江苏南京人 ,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
维普资讯 http://wwwLeabharlann
个疗 程 。
2 12 穴位 注射 。。 加兰他 敏注 射 液 ( 上海 旭 东 海普 万业 有 限公 司 ) L V 1 射 液 ( 东 南 国药业 有 限公 司 ) 1 、 B2 m 注 广 1
组各 3 0例 。治 疗 组 男 l 3例 , 1 女 7例 , 中年 龄 其
最小 者 2 岁 , 大者 7 l 最 2岁 ; 程 最 短 为 2个 月 , 病 最 长为 1 8个月 , 均为 7 月 。对 照组 中年龄 最 平 个
治 的阶段 , 用传 统针刺法 往往 难 以奏 效 , 位注 采 穴 射是通 过多种 治 疗 因素 共 同作 用 于 机 体 , 产 生 而 疗 效 , 对经 穴及 神经 系统有调 节性作 用 , 兰他 其 加 敏是肌 兴 奋 药 , B2 与体 内核酸 、 碱 、 氨 酸 V1 参 胆 蛋 的合成 , 对神 经 系统髓鞘 的完 整有一定 的作用 , 两 药 隔 E注射 , l 既有药 效 的作 用 , 又有对 局部感 受器
面 瘫(面神经炎)

• 二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 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 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 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 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 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 三 中医辨证论治 • ⑴ 风寒袭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 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脉浮紧。 •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本方为麻黄、防风、杏 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 黄芩。
• ㈡ 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 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 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 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 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 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 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 液减少。
• ㈢ 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血• 八 预后及转归 • 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可 复发,复发的时限为10天-20年不等。约 80﹪病例在2-3个月内恢复,若患者在6个 月以上尚未恢复,则日后完全恢复正常的 希望不大。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1 个月左右即明显恢复。
• 九 注意事项 •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病情较重者每 日针刺2次. • 2、严重面神经麻痹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 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容易导致眼内 感染,特别是角膜损害,应注意减少户外 活动,不宜吹风及持续用眼,可使用眼药 水、外出或睡眠时可用眼罩保护。
• ⑵ 风热灼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 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 脉象:脉浮数。 •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 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 苓、甘草、石膏生地。可加牵正散。若风热甚者 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病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比较穴位注射疗法在治疗面瘫病的疗效。
方法,68例面瘫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4例,仅用常规西药治疗(穴位注射)组治疗组,34例,用西药治射液混合配制后注射到相应的穴位上,根据临床症状好转程度评定疗效。
结果,穴位注射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穴位注射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上所用时间有着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疗法在单位时间内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穴位注射面瘫病面瘫病是我们门诊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病中,取得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Ⅰ临床资料。
选取近5年来收治面瘫病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分二组,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9—68岁,治疗组(穴位疗法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70岁。
病程1—15天,全为单侧面瘫,左侧面瘫38例,右侧面瘫30例,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
1.2 纳入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Ⅰ];②首次发病或以往发病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单纯性面瘫;③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正常;④年龄8—70岁。
1.3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治疗组操作方法,①药物配制:将药品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250ug,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备用。
②所取患者穴位分别是:迎香、颊车、地仓、太阳、足三里、风池、四白、阳白、翳风,每次任取3—4穴,每日轮流取穴。
③注射方法,常规消毒基础上用配与5号注射针头注射到面部穴位上,用配有7号针头注射到肢体穴位上,每穴注射为0.2—0.5ml。
1.3.1 对照组方法。
①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加5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每日一次;②口服强的松片30mg/日早上顿服,维生素B1片200mg/次,一日三次,地巴唑片10mg/次,一日三次,每5日为一疗程。
外关穴为主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04例

外关穴为主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04例
韩育斌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3
【摘要】周围性面瘫,俗称口眼歪斜。
多由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而致面部肌肉麻痹,面肌功能失司,以患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
近年来,笔者对104例周围性面瘫,以外关穴为主针刺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导如下,以资交流。
一般资料:104例病人中,发病时间短者一天,长者三个月;其中男性42例,女性62例,年龄大者55岁,小者6岁;左侧面瘫44例,右侧面瘫60例。
治疗方法:选穴:主穴:外关;配穴:颊车、颧髎、太阳。
针刺操作:(1)外关穴的刺法:取面瘫同侧穴位,选用28
号2.
【总页数】1页(P37-37)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外关穴;左侧面瘫;络脉空虚;口角歪斜;刺法;颧髎;手少阳;面肌功能;交会穴
【作者】韩育斌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附院针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不同针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J], 孙钰;耿君;杨可;王小燕;江文文;赵亚
2.不同针刺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 孙钰;耿君;杨可;王小燕;江文文;赵亚
3.针刺外关穴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11例 [J], 洒玉萍
4.不同针刺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 朱丽艳
5.不同针刺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J], 刘虹源;雷晨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
面瘫通常是指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该侧面肌瘫痪。
本病中医古代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一取穴: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阳间、颊车、颧髎、外关。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0.5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二取穴:患侧瞳子髎、地仓、颊车、下关及对侧合谷穴。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1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1ml。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瞳子髎、地仓、颊车取斜刺法,下关、合谷直刺。
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三取穴: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穴轮流。
用药: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
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每次3穴,每穴位注射0.6ml。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四取穴:臼间穴(位于口腔内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黏膜处)。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并据症加用:患侧乳突后自发性疼痛或压痛者发作期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10mg,静止期加入加兰他敏注射液1~2mg;面肌抽搐连动者加入辅酶A100U。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针尖与耳垂平行,于“臼间”穴处刺入,深约1寸,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之后用乙醇棉球压迫,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继续第2疗程,隔日1次。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五取穴:穴位第一组阳白、攒竹、印堂、四白、太阳;第二组四白、迎香、颧髎;第三组地仓、颊车、大迎、承浆、人中。
用药:地塞米松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1OOμg。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
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穴位注射约0.5ml,每次选穴3~4个,同时另选2~4个穴位做电针治疗。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额纹消失及眼闭合不全时,取第一组穴;治疗不能耸鼻,取第二组穴;治疗口角歪斜时,取第三组穴。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六取穴:曲池、合谷、翳风、足三里。
用药:5%当归注射液加0.2%麝香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加维生素B12注射液。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发病在1周以内者,以穴位注射为主,选用曲池、合谷、翳风、足三里等穴。
因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时,选用5%当归注射液加0.2%麝香注射液。
若因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有酸胀感时,选维生素B1注射液加维生素B12注射液。
每次2穴,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未愈者休息10天再继续治疗。
稳定期或恢复期除穴注外,加用电针配合治疗。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七取穴:双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口禾髎、承浆。
用药:维生素B1注射液2ml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
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药液0.2~0.3ml,取出针头,按压针孔。
隔日1次,同时配合灸条温和灸法,灸上述诸穴,每日1次,一周好转,3周面部表情肌基本恢复正常。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八取穴:基乳穴(取穴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头下垫枕,使颈椎轴线与水平线平行呈60°~70°角方向进针,直至有骨性抵抗感,深3~3.5cm)。
用药:醋酸可的松或泼尼松龙25mg加1%普鲁卡因注射液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1~2ml或维生素B12注射液2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6~7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九取穴:翳风穴。
用药:新斯的明注射液0.5~0.75mg,硫酸阿托品0.2mg,50%葡萄糖液1~3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1O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面部神经炎。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十取穴:翳风,牵正穴。
用药:
醋酸可的松棍悬液5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穴位注射1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用于治疗面神经炎。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十一取穴:地仓穴分别透刺迎香、四白、颊车、承浆穴,阳白穴分别透刺鱼腰、攒竹、丝竹空穴,牵正透刺下关。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维生素B1注射液50mg加兰他敏1mg,2%普鲁卡因注射液1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一透刺穴注入0.3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