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0例

合集下载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以患者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肿瘤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2 治疗方法2.1 针灸取穴主穴: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双)、风池(双)、太冲(双)。

配穴: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抬眉者:加阳白透鱼腰;上眼睑运动不利:加攒竹、丝竹空、太阳、头维;下眼睑运动不利:加承泣、四白;耸鼻不利:加迎香、巨髎。

口角歪斜:加人中、承浆、颧髎、大迎。

手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1~1.5寸30号毫针,针刺0.5-1寸,静留针20-30分钟。

初期,病邪在表,面部穴位针刺宜直刺、轻刺、浅刺;恢复期面部穴位可以透刺,但刺激量要适度,不宜太大,针刺后以病人感觉舒适轻松为度。

远端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即可。

2.2 艾灸在留针的同时,取药艾条点燃后在地仓、颊车、翳风、风池、阳白穴处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施灸时患者有温热舒适感为佳。

2.3 穴位注射取患侧颊车、地仓、双足三里穴,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取2ml一次性注射器1支,抽取甲钴注射液1ml(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分装),右手持针,找准穴位垂直进针0.5-1寸,回抽无血,注射0.2-0.5ml甲钴胺注射液,注射完毕,随手按压针孔片刻,以防针孔出血。

每天治疗一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3-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闭眼正常,鼓腮时口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计78例(其中10次治愈13例,20次治愈29例,30次治愈36例);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计18例;无效:经三个疗程治疗仍未达到上述标准,计4例。

早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分析

早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分析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6期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临床将周围性面瘫又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引发因素与中毒、外伤和肿瘤存在相关性,同时与耳源性疾病、病毒感染有着直接关系,其不仅会致使面部神经血管发生痉挛,同时会压迫面部神经。

加之神经营养缺乏会导致神经发生变性[1],从而引发此病。

有关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穴位治疗可将后遗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为此,本院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根据入院单双号的原则分为两组各33例。

研究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18~75岁,平均(47.17±3.49)岁;病程1~8d。

参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9~73岁,平均(47.93±3.60)岁;病程1~9d。

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和剔除依据:①入选标准:患者的疾病与《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相符;病程<1周;发病之前伴有受累或受凉,且部分患者伴有耳部疼痛;发病较急,临床特征以眼裂增大、患侧面肌运动功能异常和眼轮匝肌反射能力降低为主;部分患者伴有听觉过敏和耳鸣。

②剔除标准:面瘫后遗症;中枢性面瘫;由于诸多因素(糖尿病)引发的面神经瘫痪;患者意识障碍和伴有精神疾病;伴有器质性病变。

方法:①参照组:实施针灸治疗,选取患者以下穴位,如健侧合谷、双侧昆仑、风池和翳风;患侧穴位包括牵正、水沟、地仓和四白,同时还包括颊车、迎香、颧髎和阳白。

选取0.35mm×40mm 的毫针,遵循“浅纳疾出”和“宜浅宜轻”的原则。

其中循经远端穴位以昆仑和合谷为主,利用巨刺法进行针刺。

若患者为急性期,则选取阳明经穴和太阳穴,可起到祛除邪气和祛风通络的效果,治疗10d 为1个疗程。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时间选自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我科收治的95例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根据抽签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佳,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关键词:针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所谓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Bell氏麻痹为主,主要以面神经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面部疾病,患者一旦发病会伴有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鼓腮漏气、漱口漏水、夹食,伴或不伴耳后乳突区疼痛、舌边麻木、味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而且该疾病没有发病年龄限制,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在临床上多以针灸治疗为主[1]。

因此本文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治疗临床疗效展开系统评价,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9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例数分别为48例、47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5±6.7)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25.56±2.67)h,其中左侧24例、右侧2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7.5±6.6)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25.57±2.76)h,其中左侧24例、右侧24例。

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为急性发作期;(2)年龄在18岁以上,有良好的依从性;(3)本次研究取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4)患者自愿加入。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8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运用针刺配合艾灸進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周围性面瘫;针刺;艾灸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易诊断,针灸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小,目前被广泛应用。

笔者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市中医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1±14.4)岁,平均病程(21.6±14.2)d;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3.0±17.2)岁,平均病程(24.7±17.5)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册》标准拟定[1]。

即患者患侧眼睑闭合不全,不能做闭眼动作;患侧前额皱纹消失,不能做皱眉、蹙额等动作;患侧鼻唇沟变平坦,不能做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患者出现患侧耳后疼痛,听力下降,患侧味觉减退或消失。

本次研究排除外伤、脑血管病变、脑肿瘤以及腮腺病变等引发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针刺面部穴位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人中、迎香、翳风及双侧面部穴位下关、上肢穴位合谷、下肢穴位三阴交,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穴位留针30min;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取阳白、四白、攒竹、翳风、迎香、地仓、颊车、人中穴位,嘱患者或是患者家属对针刺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至少10min,艾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疾病就是周围性面瘫,主要的症状就是患者面部一侧的表情或者动作出现丧失的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着嘴角下垂,并且嘴部歪,患者在闭眼的过程中国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症状。

另外,出现周围性面瘫的人群,一般不分任何年龄,为此患者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防止有后期会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中医针灸方式临床的效果,本文将针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研究,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各100例,实验组的年龄在21到62岁之间,比例是61:39,平均年龄是(43.5±1.6)岁,其中左侧的患者出现病症是36,右侧出现病症的是64.对照组的年龄在19到60岁,比例是53:47,平均年龄是(44.8±1.1)岁,其中左侧出现病症的是4l,右侧出现病症的是59。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病的部位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按照面部神经麻痹的评分标准将分为10个指标采取评分,①眼裂的大小;②眼睑有无外翻;③口角下垂;④有无鼻唇沟;⑤皱眉是否正常;⑥吹口哨动作;⑦用力挤眼时眼睑完全闭合;⑧能看见上下犬牙;⑨用力闭眼时眼睑闭合;⑩能见上排第二门齿。

按照这些标准进行面瘫的判定。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是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要口服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30mg),与此同时还要注射联合肌肉每天一次。

实验组是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针对急性患者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其穴位使用针刺的形式,在患者的风池穴、地仓穴、穴足三里(双)穴等穴位采取针灸治疗,患者经过急性期,要在原有的穴位上,进行翳风穴、攒竹穴等穴位的针灸。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

采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实验组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和火罐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为95.12%,和对照组的75.61%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火罐;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通常是由面部神经管内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其面部肌肉出现瘫痪,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口舌歪斜、面部表情不受控制、不能正常闭眼、抬眉等[1]。

其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且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病,男女发病率基本没有区别,大多为一侧性,但发病后都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对其面部神经造成严重的伤害[2]。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探讨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并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

采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

其中实验组包含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9.5±4.3)岁,对照组包含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介于16-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3±4.6)岁。

针刺配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

针刺配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
3 5 0
陕西 中 医 2 0 1 4年第 3 5 卷 第 3期
针 刺 配合 注射 用 鼠神 经 生长 因子 穴 位注 射治 疗 面 神经 麻 痹 4 O例
孙 玲莉 黄 丽萍 杨 峥 赵 晶 陕西省 中医医院 ( 西安 7 1 0 0 0 3 )
摘 要 目 的 : 观 察 针 刺 配 合 注 射 用 鼠神 经 生 长 因 子 穴 位 注射 治 疗 面神 经 麻 痹 的 临 床 疗 效 。 方 法 : 8 0
因子穴位注射 治疗 ; 对 照组采 用 常规针刺 治疗 。针刺 治 疗 1 周 5 次, 穴位注射 1 周 2 次, 两周为 1 个疗程 。 针 刺 治疗 ①选 穴 : 选用全 国统编教 材《 针 灸学 》 [ 1
动; 面 肌痉挛 , 抽动 ; H— B分 级 Ⅲ级 。④ 无效 : 治疗 前
经 生 长 因 子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面神 经 麻 痹 疗 效 满 意 。 主 题 词 面神 经 麻 痹 /针 灸 疗 法 穴 , 风 池 穴 , 颊 车 穴 , 地 仓 【 中 图分 类 号 】 R7 4 6 . 3 【 文献 标识码 】 A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7 3 6 9 . 2 0 1 4 . 0 3 . 0 5 8
后 无 明显变 化 , 和( 或) 明显 的面肌痉 挛 , 病 理 性联 合运 动, 外 形不 对称 ; H—B分 级 Ⅳ~ Ⅵ级 。
治 疗 结 果 两 组 治 疗 效 果 比较 见 下 表 。
中针刺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的方法 。主 穴 : 风池( 双) 、 翳风
( 患侧) 、 颊车 ( 患侧 ) 、 地仓( 患侧 ) 、 合谷( 双) 、 太冲( 双) 。

针刺加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针刺加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本恢 复 。有 效 : 症 状 和体征 有改 善 , 谈 笑 时 口角微歪 斜 , 额 纹和 鼻唇 沟未恢 复 。无效 : 症 状体 征无 改善 。 结果 : 痊愈 2 7例 , 显效 6例 , 有效 4例 , 无 效 3例 , 总有效率 为 9 2 . 5 。
讨 论
E 2 3 吴志华. 皮肤性 病 学 E M] . 第 4版 . 广州: 广 东 科技 出版社 ,

般资料
功能恢 复 。《 针 灸 甲 乙经 》 日: “ 颊车, 足 阳明脉气 所发 。 ” 足 阳明 胃经 为 后 天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正本清源则活水 自 来, 新 血得 以濡 润筋 脉 , 经气 相通 , 则 口眼歪 斜渐 止 。 由
此可 见 , 于颊 车穴刺 络 放 血 既能 振 奋 正 气 , 也 能 驱 邪 外
针 刺 加刺 络 放 血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4 0 例
蓝 丹 纯 李知行 于 涛
性 面瘫 恢 复速度 在 临 床上 已被 证 实 。然 因风 寒 侵 袭所
致 之痰 瘀 阻络者 , 既 会 延 长患 者 康 复 时 间 , 又 会 导 致病
情反复, 于 此毫 针存 在其 治疗 短板 。故《 内经 》 言: “ 九 针 之宜 , 各有 所施 ” , 又言 : “ 菀 陈 则除 之者 , 出恶 血也 ” 。刺
[ 1 ]吴 承 玉 . 现代 中 医 内 科 学 诊 断 治 疗 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
例, >5 O岁 5例 。病 程 最 短 2 d , 最 长 6个 月 。急 性 期
( 发 病后 2个 星期 内) 2 7例 , 恢复期( 发 病 2个 星期 以上 但在 3个 月 以 内) 7例 , 后 遗症 ( 发 病 后 3个 月 以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 齿 、 腮 、 嘴 、 哨任 意 l项 不能 或 不 全 者 . 可 确 诊 。 排 除 鼓 噘 吹 即
3 讨 论
继 发 于其 他 疾 病 的 面瘫 ; 其 他严 重 疾 病 , 响 治 疗 方 案 的 实施 有 影 者。
1 3 治疗方法 两 组 均 予 基 础 治 疗 : 用激 素 , 养 神 经 , 应 营 改善 循环 及 抗 病 毒 治疗 。观 察 组 加用 ( ) 刺 。穴 取 手 足 阳 明经 穴 为 1针 主 , 太 阳经 穴 为 辅 。取 患 侧 翳 风 , 阳 , 自 , 正 , 仓 , 车 足 太 阳 牵 地 颊
治 疗基 础 上 针 刺 加 穴位 注 射 治疗 周 围性 面 瘫 急 性期 可 提 高 疗 效 , 短 疗 程 。 缩 【 键 词 】 面 神经 麻 痹 关 针刺 穴 位 注射
弱 , 能 有 轻做 的联 带 运 动 ; 部 静 止 时对 称 , 可 面 张力 正 常 , 上颌 运
周 围性 面维 是 指 苇乳 突孔 内 急 性 非 化 脓 性 的 面 神 经 炎 , 亦 称 为特 发 性 面 神经 麻 痹 、 贝尔 氏麻 痹 , 临 床 多发 病 、 见病 , 为 常 仟 何 年 龄 均 町发病 I 。面瘫 急 性 期 采 片 正 确 有 效 的 治疗 措 施 十 分 - J 重要 , 直接 影 响 着病 情 的转 归 和 预 后 。 者 近 年 来 采 用针 刺 配 合 笔
挛 缩 和 ( ) 侧 面 部 痉 挛 : 部 静 止 时 张 力 正 常 , 颌 运 动 微 或 半 面 上
弱 , 用 力时 可 完 全 闭合 , 眼 口明 显不 对 称 。 效 : 部 静 止 时不 对 无 面 称, 上颌 无 运 动 . 眼不 能 完 全 闭 合 , 口仅 有 轻 微运 动 。
规 治疗 , 观察 组 加 用 针刺 患侧 脸 部 穴 位及 健侧 合 谷 穴 配 以 穴位 注 射 甲 钴 胺 注射 液 治 疗 ; 比较 网 组 患 者 痊 愈 率 及 痊愈 患 者 的 疗 程 。结 果 观 察 组 痊 愈率 高于 对 照 组 , 愈 患 者 的疗 程 较 对 照 组 明显 缩 短 。结 论 在 常 规 药 物 痊
中 围 巾医 急症 2 I 年 9月 第 2 01 0卷第 9期 J T M. e . 0 1 V 1 2 N . E C S p 2 l , o. 0, o9

1 5・ 47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 围性 面瘫 急性期 4 O例
姚 英 浙江 省 永 康 市 中 医院 ( 浙江 永 康 3 10 ) 2 30
中 图分 类 号 : 4 .. 文献 标 志 码 : R7 512 _ B 文章 编 号 : 0 4 7 5 2 1 ) 9 4 5 0 1 0 — 4 X( 0 1 0 —1 7 - 2
【 要 】 目的 观 察 针 刺 配 合穴 位 注 射 治 疗周 围件 面 瘫 急 性期 的疗 效 。方 法 将 患 者 随机 分 为 两组 , 给 予 常 摘 均
穴 位 注 射 的 方法 治 疗 周 围件 面瘫 , 效 满 意 。现报 告 如下 。 疗
1 资 料 与 方 法
动 中等 , 眼用 力 可 完 全 闭 合 , 口轻 度不 对 称 。 效 : 明 显 的功 能 有 有 减 弱 。 双 侧 无 损 害 性 不 对 称 , 观 察 到 并 不严 重 的联 带运 动 , 单 可
对照组( 尸<0O ) .1 ,
表 l 两纽 临 床 疗 效 比较 ( )
岁 : 程 1 7 。随 机 分 为 观察 组 与 对 照 组各 4 病 ~d O例 。两 组 资 料 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 .5 . 有 可 比性 。 P 00 ) 具 1 . 诊 断标 准 中医诊 断 标 准 参 照 《 灸 治 疗学 》 2 针 中 面瘫 诊 断 标 准 ; 医 诊断 标 准 参 照 《 床 神 经病 学 》 圾 《 神经 麻 痹 》 巾 西 临 面
泪液 分 泌 减 少 ; 额 、 眉 均 不能 或 不 全 ; 唇 沟 平 坦 ,_ 下 垂 蹙 皱 鼻 r角 = l
或 张 口时 被 牵 向 健 侧 ; 侧 角 膜 反 射 消 失 ; 病 可有 舌 前 23味 觉 障 /
碍, 听觉 过 敏 或 听觉 障碍 。 有上 述 典 型 症 状 , 能 蹙 额 , 兼 有 具 不 且
2 结 果
11 临床 资 料 月 21
针灸科门诊患者 8 O例 , 中 男性 3 其 6例 , 性 4 女 4例 ; 龄 1 ~ 0 年 7 1
21 两组 临 床 疗 效 比较 见表 1 . 。结 果 示 观察 组 疗 效 明 显优 于
流行 病 学 调 查显 示 , 国面瘫 每 年 发 病 率 为 2 ~ 4l 我 6 3 /O万 , 患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Ap<00 .5 下 同
22 两 组 不 同 疗程 痊 愈 例 数 比较 见表 2 . 。结 果 示 观 察 组 痊 愈 患 者所 需 疗 程 明 显 短 于对 照 组 ( <00 ) J .5 。 p
袁 2 两组 不 同疗 程痊 愈 例 数 比较 n %) (
B l’ 瘫 的 诊 断 标 准 制 定 发病 突然 , 前 多有 面 部 受 凉 . els面 病 吹
风 或 外感 史 , 往在 晨 起 洗 漱 时发 现 口角 流水 , 进 食 时食 物积 往 或
于 齿 龈之 间 , 冈说 话 不便 , 目不全 被 他 人 发 现 患病 。部 分患 或 闭 者 有 耳后 、 内乳 突 区域 和 ( ) 部轻 度 疼 痛 和 ( ) 木 感 及 耳 或 面 或 麻 汗 出减 少 。病 侧 面 部 表 情 肌瘫 痪 , 现 为 眼睑 闭 合 不 全 , ( ) 表 和 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