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
甘草在皮肤相关疾病的运用药理分析

甘草在皮肤相关疾病的运用药理分析甘草是中医临床各科中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其中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皮质激素样作用、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常被皮肤科采用。
为了推动甘草在皮肤病领域中的研究和进一步开发,笔者比较全面分析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皮肤药理作用,供学界参考。
标签:甘草;有效成分;皮肤药理1皮肤药理作用甘草提取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酸等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病毒性皮肤病、色素沉着等皮肤病均有药理活性。
由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它们既是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部分激动拮抗剂,又是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抑制剂,能对抗应激下调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
最近张剑锋等报道甘草酸二铵(18α-甘草酸的二铵盐)也上调糖皮质激素受体和抗炎介质IL-10的表达,也能抑制HMGB-1表达。
还能竞争性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各种代谢失活酶活性(如3-酮基甾体还原酶、Δ4-5β-甾体还原酶、20-酮基甾体还原酶及11β-羟基甾体脱氢酶),产生类似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
正常皮肤组织含有11β-羟基甾体脱氢酶,而患病皮肤含量更高。
甘草次酸和甘草酸都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造成更多的有活性的氢化可的松进入皮肤组织产生抗炎抗变态反应,因此单用或与激素合用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病。
2抗皮肤肿瘤2.1黄酮类化合物皮肤涂抹胀果甘草总黄酮2mg可明显抑制二甲基苯蒽合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生成,抑制作用主要在促癌阶段,因为1mg总黄酮还可以抑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肿。
体外实验表明甘草总黄酮(20mg/L)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大鼠中性粒细胞和新生小鼠皮肤表皮细胞的化学发光以及肝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说明抗促癌作用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甘草查耳酮甲是甘草总黄酮中抑制皮肤乳头瘤生成的活性成分。
光甘草定是一种抗氧化剂,可通过抑制活性氧产生和激活p53,调控BCL-2和聚ADP核糖聚合酶蛋白裂解,对抗紫外线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氧化DNA碎片,防止阳光引起皮肤衰老和皮肤癌。
中药的抗病毒和促进免疫功能

浙江畜牧兽医2022年第5期收稿日期:2022 01 24中药的抗病毒和促进免疫功能孙耀华(辽宁省台安县畜牧兽医科技中心,辽宁台安114100)中图分类号:S85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7307(2022)05-0032-001 我国历史悠久,中药源远流长。
目前,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药源广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药品种已达2.8万多种,这些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极待开发利用,防治人和畜禽鱼的疾病,大有可为,前途广阔。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动物医学专家的报道,笔者就中药的抗病毒和促进免疫功能进行简单介绍,供读者在防治畜禽疾病中参考和选用。
1 抗病毒中草药的药用机制抗病毒中草药能直接抑制或杀死体内病毒,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或抑制病毒释放;增强宿主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特别是植物活性多糖制剂,经国家权威机构药理、药效研究证明,具有激活、增加和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效。
1.1 抗病毒中草药1.1.1 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 黄芪、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黄药子、白药子、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丹花、连翘、虎杖、苍术、贯众、茵陈、柴胡、葛根、桂花、防风、白芍、紫菜、石韦、大蒜、黄精、芜花、海藻、诃子、艾叶、紫菀、佩兰、橄榄、常山、罗布麻、一枝花、夏枯草、侧柏叶、鸭跖草、鱼腥草、穿心莲、食醋、葱、姜等。
1.1.2 抗疱疹病毒的中草药 黄芪、金银花、侧柏叶、紫花地丁、马齿苋、白头翁、射干、虎杖、黄精、白芍、地龙等。
1.1.3 抗腺病毒的中草药 蒲公英、金银花、穿心莲、板蓝根、鱼腥草、四季青、夏枯草、贯众、青蒿、麻黄、射干、茵陈、黄芪等。
1.2 抗病毒的天然活性制剂 主要有黄芪注射液和黄芪多糖注射液等,本品均以黄芪为主要成分。
1.2.1 黄芪注射液 能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基因,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作用,通过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而产生抗病毒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本实验对几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中药A的抗炎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鼠(雄性,体重20-25g)2. 实验药物:中药A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A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7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鼠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药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A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炎作用。
实验二:中药B的抗氧化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大鼠(雌性,体重200-250g)2. 实验药物:中药B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B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14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B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实验三:中药C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2. 实验药物:中药C提取物3. 实验组: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孔。
4. 实验操作: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实验组加入中药C提取物,培养48小时。
5. 指标测定: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
金叶败毒颗粒抗炎与免疫药理作用的研究

金叶败毒颗粒抗炎与免疫药理作用的研究
杨明炜;陆付耳;李鸣真;叶望云;梁智辉;冯玮;裘军;郝长江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年(卷),期】2000(6)3
【摘要】金叶败毒颗粒 (JY)能明显抑制角叉莱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和组织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菌酶含量、溶血素形成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金叶败毒颗粒;抗炎;免疫;药理;中药
【作者】杨明炜;陆付耳;李鸣真;叶望云;梁智辉;冯玮;裘军;郝长江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金叶败毒颗粒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杨德森;祁荣;方磊
2.金叶败毒颗粒对孕鼠免疫和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 [J], 赵捷;闻良珍;陈素华;凌霞珍
3.三种不同提取工艺的金叶败毒颗粒(JY)抗炎及提高免疫功能的比较 [J], 杨明炜;方建国
4.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金叶败毒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研究 [J], 刘明
5.金叶败毒方之免煎颗粒与传统饮片对小鼠抗炎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J], 陆付耳;邹欣;徐丽君;王开富;叶望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民族药蓝布正免疫增强与抗炎药理研究

贵州民族药蓝布正免疫增强与抗炎药理研究邓炜;李泽春【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06(30)12【摘要】蓝布正为蔷薇科水杨梅属植物柔毛路边青(Geum japonicum Thunb.Var.chinense F.Bolle)及路边青Geum japonicum Jacq.),是贵州苗族民间常用药材。
据报道蓝布正主要功能为益气补血、养阴润肺、壮阳补虚等,民间广泛用以治疗头昏、头痛、体虚及风寒感冒等病症。
蓝布正已收载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在《贵州省药品标准》(1994年版)中有3个成方制剂(“圣宁感冒液”、“风寒感冒胶囊”、“安脑舒胶囊”)中应用蓝布正作原料药。
笔者曾对蓝布正镇痛、镇静、抗惊厥药理作用及急性毒性试验进行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探讨蓝布正药理作用,本实验选择对免疫功能影响及抗炎等指标对蓝布正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提示蓝布正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药理学研究依据。
【总页数】2页(P1126-1127)【作者】邓炜;李泽春【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550002;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复方中药清宫药的抗炎药理学研究 [J], 欧红萍;陆雅娟;严光文;林居纯;刘长松2.民族药蓝布正药理作用初探 [J], 邓炜;骆红梅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羌活-独活药对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J], 段凯旋;李跃文;刘和波;王博龙4.网络药理学挖掘丹参-苦参药对提取物的抗炎药效及分子机制研究 [J], 成鹏;黄帅;杨宇;吴佳伟;陈文星;王爱云;陆茵5.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王风秀;金仲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下面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中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中药药理学的历史中药药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保健。
早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中药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应用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如今,中药药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药的药效分类中药的药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胃痛、腹泻等。
2. 预防作用:中药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如中药材枸杞可以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3. 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如中药材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
4. 养生作用: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具有保健作用。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中药材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抗氧化作用:中药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细胞氧化损伤,如中药材枸杞可以抗氧化。
3. 抗炎作用:中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如中药材黄连可以抗炎。
4. 降血脂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中药材山楂可以降血脂。
5. 降血糖作用:中药可以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如中药材苦瓜可以降血糖。
四、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肝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如柿饼、地龙等。
2. 肾损伤:某些中药可能会导致肾损伤,如石柏、柴胡等。
药理学研究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理学研究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的学科,而抗炎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药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药物的治疗原理。
一、抗炎药物的分类抗炎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和类固醇抗炎药物(Corticosteroids)。
1. 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是一类能够缓解炎症症状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来发挥作用。
NSAIDs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轻度到中度疼痛、发热和炎症等症状。
2. 类固醇抗炎药物(Corticosteroids)类固醇抗炎药物是一类通过模拟体内激素作用来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类固醇抗炎药物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炎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和哮喘等。
二、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非类固醇抗炎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抗炎作用:1. 抗炎作用NSAIDs能够抑制炎症过程中主要参与的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其中最重要的是抑制环氧酶(COX)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其合成和释放会引起炎症反应。
NSAIDs的作用就是通过抑制COX活性来降低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症状。
2. 镇痛作用NSAIDs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镇痛。
这是因为非类固醇抗炎药物能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
前列腺素是一种刺激神经末梢的物质,当其产生过多时就会引起神经痛。
因此,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NSAIDs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症状。
3. 退热作用退热也是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一个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发热,而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
NSAIDs能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退热的效果。
三、类固醇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对复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抗炎作用:1. 抗炎作用类固醇抗炎药物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来发挥抗炎作用。
常见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的临床应用doc解读

常见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的临床应用辨证论治是中药治疗的特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上应用不同种类的中药,治疗因免疫异常引起的各种风湿病临床症状。
现将常见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人参1)药理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自然杀伤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调节网络的活动。
(2)通过作用于垂体前叶释放ACTH,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3)促进核酸、蛋白质和脂质合成,能增强体质,改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
2)临床应用(1)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球蛋白减少,补体C3、C4下降,T辅助细胞减少,T抑制细胞亢进,增强NK细胞功能。
(2)用于免疫病患者经常感冒、喘息时,但需在无内热证时方可使用,如四君子汤。
(3)自身免疫病导致白细胞减少,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气虚乏力者,如人参养荣丸。
(4)慢性肠病性关节炎脾气虚者,如参苓白术散。
(5)结缔组织病出现肺间质病变,肺功能减退,肺肾两虚型气喘者,如参蛤散。
3)注意事项(1)人参能提高体液免疫,激活抗核抗体,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不宜使用。
(2)人参能提高免疫球蛋白,已有免疫球蛋白升高者,不宜使用。
2.黄芪1)药理作用(1)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可诱导抗原刺激后的CD4+T细胞发生凋亡,诱导生成IL-2,能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IL-2活性,同时可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的产生,具有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3)提高血浆内IgG、IgA、IgM、IgE的水平,提高体液免疫。
2)临床应用(1)自身免疫病长期低热不退,证属气虚发热者,如补中益气汤。
(2)自身免疫性肾损害、水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者。
(3)各种免疫病等致血细胞减少症,如当归补血汤。
(4)风湿病体虚自汗乏力者,如玉屏风散。
(5)血管炎等致溃疡久不收口或慢性感染者,如透脓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懿郑 孙谋主任治疗 C D经验 初探[. 中医药 ,0 2 3 H J 福建 】 2 0 ,3
( )2 . 2 :O
[ ] 姜秀琴 , 1 4 桑立政 , 国忠 , 调肝法在胸痹心痛急救 中的运用 盖 等. 【冲 国中医急症 ,94 3 6 :8 . J 】 19 , ( )2 0 【 】 解 民. 1 5 从肝论治 C D心绞 痛的临床观察 [. 宁中医杂志 , H J 辽 】
2 0 ,2 4 :. 0 2 7 ( )5
王旭 . 匮肾气丸对心绞 痛的辅助 治疗作用 [ .中医杂 志 , 金 J 】 19 ,6 1 :4 95 3 ( )2 .
( 稿 日期 :0 0 1- 1 修 回 日期 :0 10 — 8 收 2 1- 0 2 ; 2 1- 5 2 )
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
11 影 响 H A轴 的功 能 . P
陈万生等[ 道知母总多糖 (P ) t 1 报 1 A 对多种致炎 ’ 剂 引起 的急 性毛 细血 管通 透 性增 高 、 性渗 出物 增 炎
加 、 织水 肿 均 有 明 显 的 抑 制作 用 , 慢性 肉芽 组 组 对
织增生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 对去双侧 肾上腺大 鼠无 明显 的抗炎、 抗肿胀 作用 , 能使角叉菜胶炎症模 型 的 Wia 大鼠血浆皮质醇水平 明显上升 、 C H水 sr t AT 平明显下降, 揭示 T A的抗炎作用依赖于垂体一肾 P
生炎 性 因子 有关 , 包括 T F 白细胞 介素 (L 和干 扰 N、 I) 素 (F 等 。M5合成 的 白三 烯 B ( T 4 , IN) 4 L B )NO在 炎 症免 疫反应 过程亦 为重 要 的炎 性介 质 。
1 抗 炎机 理
近年随着各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 , 对中药及其 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只有重要促进作用 , 中药 抗炎作用机制具多样化 , 如影响下丘脑一垂体一 肾 上腺( P ) H A 轴功能 , 影响炎症介质的产生和分泌等。
志 ,9 6 3 ( 2 :2 . 19 , 1 )7 4 7 【 】 黄秀玲 , l 2 刘建胜. 冠心病从肝论治[ . J 中医药信息 , 9 ,4 :. 】 1 9 ( )7 9 【3 杨 宁 . 1】 汤益 明用 四逆 散治 疗 心血 管病 经验 叨.中医 杂志 ,
1 9 ,0 4 :0 . 9 9 4 ( ) 26
韩 磊 ,向云 霞 。 ,徐 磊,
乌鲁木齐 801 ; 30 1 80 0 ) 3 0 4 (. 1 武警新疆兵团指挥部后勤部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 06 ; 2 30 3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3自治 区药物研 究所 , 新疆 . 摘 乌鲁木齐
要 目的: 了解中药的抗炎机理 与免疫药理研 究进展。方法: 综述近年来 中药在抗炎方面的作 用机制 以及
¨z
பைடு நூலகம்
,
新疆 中医药
X na gJun l f r ioa C i s e in i i ra o Ta t nl hn eM dc e jn o di e i
21 年 01
第 2 9卷
第 4期
2 1 V 19 N - 0 1 02 0 . 4
[ 范秉 均 , 8 】 吕志杰. 人参汤加 味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 3 倒临床研究 O 叨. 中医杂志 ,0 5 4 ( )25 2 6 2 0 ,6 4 : — 7 . 7 [ 路广 晁周 次清 诊治 冠心病 的经验 [. 9 ] J 中医杂 志 ,9 3 3 ( ) ] 19 , 8 : 4
4 3 6.
陈兆祥. 疏肝泻肝法治疗 C D 叫. H 中医药学 报 , 0 , ( ) 2 21 6: 0 7
3 0 8 .
宁琚 ,谭 健 民. 治疗冠 心病 心绞痛 9 例 [.中医药信 息 , O J ]
2 0 ,9 2 :9 4 . 0 2 1 ( )3 — 0
【 】 赵志付. 1 O 胸痹从肝论 治心得啪. 中医杂 志,95( )l— 0 19 ,1 :82. 【 】 王发渭 , 1 1 杨丽会 , 战旗 , . 病变治 验案 4 叨. 仝 等 老年 则 中医杂
李祥 国. 肝与冠心 病发病 的关 系及其证治 [ .中医药 信息 , J 】
19 ,8 84 0 4 2 9 7 3 ( )6 - 6 .
杨焕斌 , 林坚 , 王彩霞 , 补 肾法 对 10例冠心病心绞 痛 N 、 等. 0 O N SS D M A O 、O 、 D 影响的临床研究【 . J 中医药信息 ,0 3 2 ( ) ] 2 0 ,0 6 :
免疫药理 的成果。结果 : 中药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 对炎性介质 的抑 制, 中药抗炎免疫 药理研 究方法在分子水平探
讨 中药作用机理。
关键词 中药; ; 学药理 抗炎 免疫
2 世纪后 , O 人们对炎症的研究逐渐转移到了炎 症发生、 发展的机制和药物抗炎机制方 面 , 从而开
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 随着抗炎免疫药理 研 究 方法 不 断提 高 , 渐建 立 了一 些适 合 中药 的体 逐 内外研究模型 , 对推动我国抗炎免疫药理的发展及 寻找高效 、低毒抗炎免疫 药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抗炎免疫药理研 究 中的广泛应用 , 突破 了以往中药药理研究的低水 平 重 复 状 况 , 始 从 分 子 、 因水 平 探 讨 中药作 用 开 基 机理 , 对推动中药实现现代化 , 并最终为走 向世界 做 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 , 中药 的抗炎免疫作用已 受到广泛的关注, 临床及实验证实很多 中药具有很 好 的抗炎作用 , 它们在 防治急慢性 炎症 、 脓毒血症 或腹腔感染性疾病方面已显示明显疗效。目 前认为 中药有多种抗炎作用机制 , 有些对下丘脑—垂体一 肾上腺 ( P ) H A 轴功能产生影 响, 有些通过影响炎症 介质 的产 生 和分 泌来 实 现 的 , 随着对 炎症 认 识 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