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成长课_教科版

一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成长课_教科版
一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成长课_教科版

成长课《2、1 蜗牛(一)》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个透明的瓶子,盖子是红色的。观察的时候,我把瓶子倒过来放置后发给学生,透明的瓶身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蜗牛,红色的盖子能衬出蜗牛。瓶子另外的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把盖子放在瓶口上,但是并不拧紧,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7到8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爬行用时6分,汇报交流5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爬行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爬行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

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2课时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1.1 石头 教学反思

1《石头》教学反思 《石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石头与土壤为主题展开。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他们已经对石头有了一个最初始化的印象。对“石头”的研究是属于物质科学,一二年级对此项领域的要求是“观察、描述这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材料”所以本节课要教导学生对石头有一个全面的观察,进而深化学生对石头的认识。 本课在设计中,我基于在科学课堂对石头的观察中,融入了语文的写话、数学的分类以及美术中的绘画等想法充分利用了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完成观察石头这一目标,并能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所观察的对象,最终以“科学创意写画”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各环节。这一过程的实施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及优点。 但认真反思这节课,同样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纠正和深思: 1.我的课堂中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这节课中,我在很多环节,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很多结论,都是由于我自己需要赶时间,需要学生完成自己预设的各个环节,便草草地下了结论,至于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真正落实,我是无法得知的。并且本节课应当是以科学课程为主,创意写画为辅,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2.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分类活动没有予以及时的指导和适当调控。由于给石头分类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会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所以,部分小组的分类活动就会出线多个标准。当我在让学生进行错误演示时,只是点出了错误,并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会部分小组会受到示范小组的影响,错误率提高。 3.科学课堂应当要有科学的严谨性,语文中的感性的表达在我的课堂中出现得较多,这样是和“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规范的科学用语,也是我的课堂必备的素养;此外在面对学生课堂中一些意外的回答,课堂机智不够,容易在课堂中冷场。 4.由于之前的科学课上,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所以学生在课堂拿到石头等器具时中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样即使在讲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学生也听得不够仔细,一些学生甚至都已经游离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一 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诗歌共4节,前三节格式相似,每节共3句话:第一句讲孩子被成人世界惊扰后的不开心,第二句是孩子的希望,第三句是孩子转念之后的喜悦。每一节的第一句连接着上一节的结尾,内容环环相扣,与题目“一个接一个”相契合。 最后一节诗中孩子天真的发问,使诗歌更富有童趣,引发小读者们的情感共鸣。本首儿童诗内容贴近学生的世界,通过与生活的对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首儿童诗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讲授,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讲授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正确地读文、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有老师们在后面听课,部分学生放不开,稍有些紧张。但是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作为讲课的教师——我,可以说是内心澎湃,不自觉地跟打了鸡血似的,整节课下来还算顺利,但还是与我上课之前所设想的课堂有些出入,尤其是课后,听了其它语文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才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第一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课堂上,我穿的大衣没有扣子,这很影响教师干脆利落的形象。 第二点:虽然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作为一

节公开课,就应该整体把握。这节课,我在识字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课文的读不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我在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 第三点:这节课,我重点讲了两个生字:各、这。对于已经上过一学期的孩子来说,教师完全可以重点讲解一个生字,另外一个生字交给学生自己来学习。对于学生生字的书写,我没有及时地评价、反馈,只是交由同桌来互相检查评价。 第四点:整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不够,形式单一,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我对课文的朗读把握不到位,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的是急需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第五点:整节课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在识字上用时过多,生字书写上抓了两个字重点来讲,学生的读很少,这就跟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学生应该站在课堂中央相违背的。 最后在课文的理解上我非常匆促地结束了,学生只能跟着我走,最终,又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机械式的课堂。虽然这节课已经讲过很长时间了,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还是记忆犹新。 我们都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发现不了问题所在,但是当别人说出来之后,便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阵地,作为阵地整体方向的掌舵者,我们需要不断地用知识来提高自己,并深入学生真正地了解学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真正地上好每一节课。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植物和我们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植物和我们》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植物和我们》 《植物和我们》是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学得也比较扎实,让我很欣慰。从他们的课堂变现来看,孩子对植物的各部分都已经“了如指掌”。我在鼓励他们的同时也很清楚孩子们对事实的“夸大”,所以我决定在《植物和我们》这节单元的总结课里面多下些功夫。 首先,我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并适时的提出问题: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几个部分?课堂上,当我做好铺垫抛出这个问题后,收到了我想要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既能分散的、准确的回忆出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又能够在此基础上稍微扩展一下思维,回答出“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该部分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是自己比较理想的一个环节。 接着,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刻,顺水推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是一个?还是可以同时多个

部分被我们食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孩子们需要收集、储存一定的知识才可以回答出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完成这个内容。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果然,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孩子们收获不少。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设置一、两个精致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暂时的集中,有益于快速的解决问题。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省时、省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精练的准备问题,相信会受益匪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愉悦的情绪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学习的进程,甚至能够事半功倍。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有点高涨,但是回答的零零散散,不够集中,不能具体和全面,所以,我通过衣、食、住、行、药用以及其他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果不其然,孩子们争相发言,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孩子们的

小学科学一年级:树叶变黄了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一年级资料 《树叶变黄了》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中的第3课。 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四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初步的猜想。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因为猜想不一定正确,所以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有三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表达想法,以促进学生思考。 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依据已有经验,对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作出猜想。能寻找证据验证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猜想。能够调查家乡的一些落叶树。 科学知识:知道家乡的一些落叶树。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鼓励学生围绕主题依据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想。教育学生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导入环节时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展现树叶在秋季变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变化,聚焦研究对象,发现树叶变黄这一客观事实,为下一步的猜想做好铺垫。 猜想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猜想动画展示树叶变黄的过程,形象而直观。一年级的小朋友,思考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让他们猜一猜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可能会无从猜起,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老师对学生作出的猜想不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验证活动奠定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当学生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不足”等现象。在观察蜗牛、金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等现象,会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问题。为

一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科技与生后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科技与生后教学反思科学一年级第四单元《科技与生活》。这个单元是从“身边的科学产品”的展开具体学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基于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中一些低年级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一个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的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他们需要借助个人的经验,在感性基础上面对自然物和人造物做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可以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当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本单元的设计就是力图让一年级的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身边的科技产品》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通过学习《科技与生活》学生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以及这些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得到不断地改变;体会生活中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此外,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主要关注和他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的四个方面。正是由于人们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得美好、便利、舒适。 《圆珠笔》就是要认识周围简单的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科技产品是由人双手创造出来的,而人造物又构成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工世界。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体会到科技产品可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被改进。体会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成功体验。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凤凰山学校关峰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时间和兴趣。 空气和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陌生,学生也可能做过多次观察,甚至其他学科也做过相应的观察指导,但我发现许多学生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要求,按照一定的观察步骤,去观察发现问题,去分析观察结果,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 空气和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一年级学生对学科特点把握不够,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重视实验和观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找到水和空气所具有的相同特征——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共性,也使得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的区别在于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孩子尽管对水和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了解却是非常的肤浅,还有个别同学形成的是错误的概念,这样就要求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可采取先导入课题,问学生对水和空气了解多少?再讨论探究,找出学生对其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并对出现偏差的地方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最后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其进一步加深认识,对液体、气体、固体有初步认识,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通过第一个月的四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科学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观察事物的方法步骤,对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东西也能够掌握,学生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对学好科学有了兴趣和信心。我认为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到: 一、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完整版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凤凰山学校关峰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时间和兴趣。 空气和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陌生,学生也可能做过多次观察,甚至其他学科也做过相应的观察指导,但我发现许多学生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要求,按照一定的观察步骤,去观察发现问题,去分析观察结果,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 空气和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一年级学生对学科特点把握不够,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重视实验和观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找到水和空气所具有的相同特征——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共性,也使得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的区别在于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孩子尽管对水和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了解却是非常的肤浅,还有个别同学形成的是错误的概念,这样就要求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可采取先导入课题,问学生对水和空气了解多少再讨论探究,找出学生对其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并对出现偏差的地方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最后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其进一步加深认识,对液体、气体、固体有初步认识,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通过第一个月的四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科学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观察事物的方法步骤,对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东西也能够掌握,学生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对学好科学有了兴趣和信心。我认为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到: 一、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 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 科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观察,只有作好观察指导,科学科才可以成功。盐、糖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绝对不能理解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必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空气和水》教学反思 濮阳县第五实验小学杨素娟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空气和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陌生,学生也可能做过多次观察,甚至其他学科也做过相应的观察指导,但我发现许多学生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要求,按照一定的观察步骤,去观察发现问题,去分析观察结果,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 空气和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一年级学生对学科特点把握不够,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重视实验和观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找到水和空气所具有的相同特征——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共性,也使得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的区别在于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孩子尽管对水和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了解却是非常的肤浅,还有个别同学形成的是错误的概念,这样就要求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可采取先导入课题,问学生对水和空气了解多少?再讨论探究,找出学生对其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并对出现偏差的地方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最后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其进一步加

深认识,对液体、气体、固体有初步认识,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科学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观察事物的方法步骤,对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东西也能够掌握,学生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对学好科学有了兴趣和信心。我认为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到: 一、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 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 科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观察,只有作好观察指导,科学才可以成功。盐、糖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绝对不能理解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观察,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这些都对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是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必要手段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糖和盐哪里去了?沙子到底溶解了没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观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对其的观察和分析,要弄清楚其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必须对其前后的颜色、气味等进行比较、探究,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学生的实验,切实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实验活动。 三、新旧知识的贯通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以单元形式系统出现的,后一课总是要利用到前一课甚至前几课的知识,因此如何作好知识的连接,是科学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如何将以往学到的方法,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手段用到观察、分析、探究新知中来也是

一年级科学《水的特征》教学反思

科学课里学问多 ——《水的特征》教学反思 李娜今天进行了一年级科学《水的溶解》单元第一课时《水的特征》,及时反思,便于总结改进。 【教具也有玄机】 《水的特征》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糖水、茶叶水、咖啡、水、牛奶。改变了一些教具,刻意回避不准备盐水的原因是:下节课将学习水和盐的故事,通过小红军送盐的故事,先猜想盐能“化”到水里吗?再实验并学习关于盐可以溶于水的内容。如果这节课呈现的有盐水,下节课就无悬念,培养学生猜想的环节意义就减弱了。 另外第一个班课上没有准备牛奶,发现部分学生将“没有颜色”和“白色”混淆,课上以牛奶为例口述,让学生体会区别。第二个班的课果断调整,特意加上牛奶,在只管比对中明确“白色”和“没有颜色”的区别。 【科学思想如影随形】 课堂上主要给学生渗透科学学习中的具体观察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除此之外,也渗透了猜想与验证。如果在观察糖水时,先让学生猜一猜糖水有没有气味。由于有了茶叶水、咖啡的经验,学生脱口而出有气味,在老师没有表态的情况下,个别学生马上更改了答案。老师此时明确:大胆猜想很好,但猜想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还要验证后才能得出结论,科学讲究证据。然后才请

学生们闻一闻。科学思想渗透的契机需要我们平时及时捕捉,只要用心,就能如影随形。 【概念区分先抑后扬】 气味与味道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用“味道”统称,在学生说:用鼻子闻没有味道时,我不做提示与纠正,照学生答案板书。当学生又得出用嘴巴尝没有味道时,才提出质疑:都是没有味道,看来只用鼻子闻或只用嘴巴尝一种方法不就行了,反正都是没有味道。学生说:这俩味道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引出气味与味道的区别。在这样的质疑与辨析中帮助理解。 【安全常识时时提醒】 课上还适时渗透了一些安全小常识: 1.不可以随意用嘴巴尝东西,只有清楚安全的情况下才可行。 2.课下孩子们意犹未尽,都想来参与实验,甚至连平时不想多喝一口的水都想尝尝,一是反思孩子们这样的实验机会太少,另外也告知学生这样不卫生,混用容易引起疾病传播。 【小组建设仍需加强】 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老师不断指导。由于一周只有一节课,班级位置每周也会调换,小组不能固定。更需要明确小组合作的步骤及方法:如何分工、谁负责分工、交流的顺序是什么、合作后如何汇报展示、组与组之间如何倾听互评……还有教师怎样在掌握组间实验及汇报节奏,这些都需要在今后课堂中不断加强。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雷淑倩

探究式学习在一年级科学中的运用 (一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城东小学雷淑倩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一、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这样来实现的: ——提出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聚焦 ——作出假设(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制订计划(依据材料、知识经验) ——搜集证据(动手: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观察、实验、考察、查阅资料、……) ——处理信息(动脑: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探索——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反思评价(对过程和结果反思、调整——研讨 ——拓展应用(回到实际生活)—————拓展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不同类型的教学 1. 运用“观察法”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观察对象(看、闻、听、摸、尝,有序观察) ——记录现象(用数据表格、文字、图画) ——分析现象(比较) ——交流分享得出结论(用语言、文字、大幅图画) 2. 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聚焦问题(来自于生活) ——作出假设(依据已有知识经验) ——设计实验(实验的条件,模拟实验要做模型) ——做实验、作记录(数据、图画) ——交流分析结果(放大的画图) ——得出结论(语言文字) ——运用知识(回到生活) 3.运用“制作法”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演示样品(示范)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原理(学生小组设计作品) ——教师讲解制作方法步骤(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学生动手制作(学生测试调整;教师巡视;安全)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1 石头 苏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1.石头 《石头》教学反思 《石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石头与土壤为主题展开。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他们已经对石头有了一个最初始化的印象。对“石头”的研究是属于物质科学,一二年级对此项领域的要求是“观察、描述这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材料”所以本节课要教导学生对石头有一个全面的观察,进而深化学生对石头的认识。 本课在设计中,我基于在科学课堂对石头的观察中,融入了语文的写话、数学的分类以及美术中的绘画等想法充分利用了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完成观察石头这一目标,并能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所观察的对象,最终以“科学创意写画”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各环节。这一过程的实施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及优点。 但认真反思这节课,同样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纠正和深思:1、我的课堂中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这节课中,我在很多环节,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很多结论,都是由于我自己需要赶时间,需要学生完成自己预设的各个环节,便草草地下了结论,至于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真正落实,我是无法得知的。并且本节课应当是以科学课程为主,创意写画为辅,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2、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分类活动没有予以及时的指导和适当调控。由于给石头分类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会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所以,部分小组的分类活动就会出线多个标准。当我在让学生进行错误演示时,只是点出了错误,并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会部分小组会受到示范小组的影响,错误率提高。 3、科学课堂应当要有科学的严谨性,语文中的感性的表达在我的课堂中出现得较多,这样是和“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规范的科学用语,也是我的课堂必备的素养;此外在面对学生课堂中一些意外的回答,课堂机智不够,容易在课堂中冷场。 4、由于之前的科学课上,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所以学生在课堂拿到石头等器具时中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样即使在讲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学生也听得不够仔细,一些学生甚至都已经游离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效果也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这是谁的叶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植物 第4课时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小板夹、松树叶、银杏叶、小叶黄杨叶、香樟叶、枫树叶(根据校内植物选择替代品)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聚焦:叶的特征 [材料准备:五种校园中常见的树叶:黄杨的叶、紫荆的叶、梧桐的叶、松树的叶和蔷薇的叶,也可换成校园中其他熟悉的常见叶,如香樟的叶,银杏的叶]

上一节课,我们发现了叶的秘密。小朋友们对叶子充满了兴趣,甚至还捡了不少掉落的叶子。今天老师就把它们带到了科学教室,让我们一起请出这些树叶宝宝吧! 提问:这些叶子都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预设: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不一样) 2.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哪些特征来认识它们呢?(预设:看形状、看边缘等) 二、猜测:说说这是谁的叶 1.秋天到了,落叶掉了。你们知道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课题:这是谁的叶) (预设1:学生能够说出植物名称,也能描述叶的特征。) 学生回答每种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聚焦特征。 (预设2:学生说不出植物名称,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片叶子还有什么特征?)2.提问: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能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树叶宝宝呢? (预设: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粗糙度) 3.教师小结:不同植物的叶,特征都不一样。校园里的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 三、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活动一:画叶 1.活动要求:这些植物都长在校园中,我们就去找一找这是谁的叶。 2.请小朋友们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出你想帮忙的树叶宝宝的样子,然后拿着它们去寻找叶妈妈吧。 3.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树叶宝宝。(预设:学生画一画我的叶) 提问:你觉得要想很准确地找到叶子,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预设:叶片的边缘、叶脉等)。 4.活动:比一比谁能表现出更多叶的信息。两人小组先商量好准备找哪两片叶,再将叶子画在记录表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叶的特征的理解,感受每片叶的不同点。) 活动二:讨论外出注意事项 1.提问:我们要到校园中寻找叶对应的植物,怎样才能找到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1.1本节课的内容为《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一课时,发现物体的特征。主要内容为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并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本节课学生准备的东西很齐全,上课对比和观察的也很仔细,小组合作不够充分,小组讨论容易玩起来,不过还是有点效果的;学生对物体的颜色掌握的不是很准确,学生根本不知道水属于无色,他们只相信直观的,告诉是无色后还是会说蓝色;学生准备的东西的形状部分的有些不够规范,有点误导学生,还是需要多讲解一下,准备东西也要更细致。 1.2本节课的内容为《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二课时,谁轻谁重。主要内容为让学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并懂得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大的物体就比小的物体重,通过掂一掂学生才初步感受到轻重,但还是不准确,到了最后称一称的环节学生的比较才有了比较可靠的答案,部分学生在称的时候操作不恰当,导致最后的结果也有误差,有几个学生活动时没有积极参与,提醒过后兴致还是不高。 1.3本节课的内容为《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三课时,认识物体的形状。主要内容为让学生知道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同时发展学生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

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原本想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做一做,但学生准备的盒子、橡皮的大小不一样,会导致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最后就分成了四大组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学生排放的顺序都不一样,留得空也不一样,有的还硬塞,虽然结论不同,但学生也算是体会到了。 1.4本节课的内容为《我们周围的物体》第四课时,给物体分类。主要内容为让学生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让学生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且使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学生认识的蔬菜种类还是很多的,大部分出示的蔬菜图片学生都认识,而且很感兴趣;学生对于物体分类的不太懂,需要进行解释,对物体的名称也认不全,字也不认识,写起来也很费劲,基本都写不对,写拼音也有拼不对的,最后用序号代替的,不过还是有学生填错序号,明显上课的注意力不太集中。 1.5本节课的内容为《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五课时,观察一瓶水。主要内容为让学生知道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并明白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使学生感受到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学生能较好的感受到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学生在日常中对水的了解就比较得多,所以上起来也比较的轻松,说出的科学概念学生大多都能理解,理解的也比较透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 1.6本节课的内容为《我们周围的物体》第六课时,它们去哪里了。

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找空气》教学反思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一年级学生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小孩子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小孩子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孩子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本次教学活动,我通过四个环节让孩子们一步一步的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 第一个环节是让孩子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孩子们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孩子们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

一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成长课_教科版

成长课《2、1 蜗牛(一)》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个透明的瓶子,盖子是红色的。观察的时候,我把瓶子倒过来放置后发给学生,透明的瓶身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蜗牛,红色的盖子能衬出蜗牛。瓶子另外的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把盖子放在瓶口上,但是并不拧紧,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7到8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爬行用时6分,汇报交流5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爬行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爬行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