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说研究
从梁启超小说翻译实践的识解管窥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之得失

翻译 理论研究 必不可少 的环 之堂的文学 传统 , 而且成 为我 国传 统小说 近代 化转 型的原 是对某一历史 时期 翻译 思想 、 不 动 力 。 清 末 民 初 翻 译 小 说 的 积 极 影 响 得 到 了 后 世 学 者 的 节。清末 民初 翻译 小说 的研 究也离不 开对译者 的审视 ,
第l 0卷 第 3期 重 庆 交通 大学 学报 ( 社科 版 ) 21 00年 6月 V 11 o 3 J U N LO H N Q N I O O G U I E ST S cM S i csE io ) J n 2 1 o.0 N . O R A FC O G I G J T N N V R IY( oi ce e dt n u . 0 0 A n i
分析 清末 民初 翻译小 说之 得失 , 以求对该 时期 翻译 诞生的各种因素及影响 , 以构 建完整 的中 国近 代文 学翻译 入点 , 史 。代表性专著有郭延 礼的《 中国近代 翻译文学 概论》 王 小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 ,
宏志的《 一本 晚清 翻译 史的构 思》, 昭仪 、 孟 李载 道 主编 的
如 林 严 肯定。然而谈及具体译作 的翻译质 量 , 初多 半 以不 忠实 少研 究者 对 该 时期 的 翻 译 家 , 梁 启 超 、 纾 、 复 的 翻 译 起 于 原 文 为 由 , 以“ 译 … 乱 译 ” 死 译 …‘ 译 ” 之 。 综 实践及 翻译思想进 行了探讨 。 而 胡 “ 硬 视 观 其 诞 生 的 特 殊历 史 、 化背 景 , 样 的论 断 有 失 公 允 。 文 这
清末民初文学

快乘轻气球。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 闪至君旁?】 • 同光体诗人。南社革命派爱国诗人。
中国旧小说几为“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 理 阿珠只装得两口烟,莲生便不吸了,忽然盘膝坐起,意思要吸水烟。 想 派: 《新中国未 来记》、
刘鹗(1857—1909),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
《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生于广东嘉应。 光 绪 万 年 》 、 《 月 球 殖 民 地
史》,过于肯定后者,而否定
梁启超的曲界革命,以传统曲艺风格表现现代意境。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
理想派与抒情小说的意义。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吴趼人(1866-1910),是广东南海人,祖上居住于 佛山。所以有的地方他署名即“我佛山人”。本名沃尧, 又名宝震,字小允(其父名允吉)。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 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 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 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太平天国乱后出现的各种小说已谱出各种中国文学现代化可能的方式”。
”(四十二回,湖北制台贾世文,影射张之洞)
• 1 其他历史题材的爱国新剧。
李伯元(1867-1906),本名宝嘉,江苏常州人,别号南亭亭长。
9
3
7
年
,
阿
英
作
《
晚
清
小
说
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补正

清末民初 , 和林 纾 、 天 笑 并 称 “ 说 三 大 包 小 家 ” 一 的 “ 州 才 子 ” 涵 秋 ( 8 4 1 2 ) 之 扬 李 17 — 9 3 , 第 一 篇 的 位 置 , 明张 博 士 对 拙 文 还 是熟 悉 的 。 说 接 着 张 文 写 道 : 以 上 四 篇 论 文 对 李 涵 秋 及 其 “
通 俗 小 说 进 行 了 比 较 全 面 的 研 究 , 除 伍 大 福 但 对 《 莲 日记 》 值 的肯 定 外 , 李 涵 秋 文 言 短 雪 价 对 篇 小 说 集 和 其 他 文 言 单 篇 均 未 能 论 及 , 不 能 这 不说是一 大 遗 憾 。 张 文 之 所 以指 出笔 者 “ ” 对 《 莲 日记 》 值 的 肯 定 ”, 因 为 笔 者 曾 经 单 雪 价 是
海 小 说 林 社 出版 。 该 书 集 合 了 六 个 被 迫 失
入 扬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从 事 博 士 后 工 作 ,0 8年 出 20 站 lj 3 。拜 读 张 文 之 余 , 禁 产 生 一 些 与 张 文 不 不
同 的看 法 , 撰 此 篇 小 文 , 教 于 张 博 士 。 特 就
状况 , 笔者的博士学位论 文列在 “ 考 文献 ” 把 参 门 , 何 结 局 等 等 。黄 金 霞 爱 丁 生 而 见疑 , 作
终 为 丁 生 死 ; 纤 与 张 生 相 恋 , 双 死 于 纤 双
收 稿 日期 :0 10 —6 2 1-42 基金项 目: 无锡市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 (0 1 J J ) 2 1WX Y 2 。 作者 简介 : 伍大福 (9 1) 男 , 17 一 , 安徽庐江人 , 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 事中国古近代小说教 学与研究 。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作者:薛勤来源:《求是学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
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
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关键词: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东北小说;文体作者简介:薛勤,女,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从事文艺学、东北近现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课题“20世纪初东北文学的文体选择与建设”,项目编号:Lnsky16ZX128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6-0114-07创新往往是在与传统的博弈中生发的,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东北文学的文体变化较为纷繁丰富,尤其体现在小说文本中,从《靴子李》(1906)、《俄灭波兰记》(1907)到穆儒丐旧白话小说《香粉夜叉》(1919—1920)和金小天现代诗性小说《春之微笑》(1929),近现代东北小说在文体形成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学在体式、语汇、技法、情节上多有交叉、融会、借鉴;翻译文学引入的外来文体,如抒情体小说、侦探小说、科技小说等,丰富了此一时期东北小说的文体类型和技法;这一阶段全面付诸实施的新式教育,在思想和语言层面为文学变革和小说文体的构建与创新准备了基础。
至1930年代前,东北的小说终至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小说叙事取代了演义、神魔、狭邪诸体传统小说,构建了以人的现代性觉醒为底色的现代小说,使之成为20世纪东北叙事文学的主流,这背后透现出了种种富于时代性的选择。
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家吕韵清生平及小说作品考述

性別与文学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家吕韵清生平及小说作品考述杨萍许文伯内容提要:吕韵清是20世纪初女性小说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她与南社著名女诗人 徐自华有总角之交,她的生年是略晚还是略早于徐自华,她的小说作品数量是七八篇还是 十几篇,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解读比对史料,推断吕韵清的 生年应晚于徐自华,在1874年至1875年左右;她在1914年至1924年间,相继在《申报》《女 子世界》《七》《》《》刊上发表了 16部短篇小说,出了)》和《生》2部的篇小说,小说作品总数为18部。
吕韵清是一有社的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近代文学发展历中具有的文学史 。
关键词:吕韵清生平小说一生平考吕韵清是浙江石门(今桐乡市崇福镇)人,确切生卒年不详。
名逸,又名无逸,字韵清、筠青、筠 清,又字逸初,号友芳旧主,她发表作品的署名有:韵清女史、筠青女史、韵清女士、石门女士吕逸、石 门吕无逸、石门女士吕逸初、吕逸女士等。
她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既从事文学创 作,又熟谙昆曲,还是个丹青高手。
1904年春,等人创浙石门文女,女学生人,吕韵清 的聘请来此任教,教授修、字、文理、学、手工、卫生等 ,《女 1904年第8发表文女作:字 ,乡女学。
春 ,文。
,清。
天,文光女 。
女学,女 女 。
1906年春,吕韵清 华任 女学的文教,女 也来 女学执教,她与 同事两月,意气相投,遂为知心朋友,1927年杭州举行 殉 20周年纪念活动,吕韵清赋诗首回顾与的深厚友谊,表达对 的怀念情。
关于吕韵清的生年,史料记载不详。
她与南社著名女诗人徐自华同乡,情同姐妹,相交甚深。
徐 华寒谷生春记》中曾谈及与吕韵清有总角交会友芳旧主(指韵清)亦翩翩来集。
友芳总角交也。
三十年前,嘘寒问暖、伴读聊吟,几无片刻之离。
先君视同犹女,暇辄教度曲,以碧玉 箫倚声属之。
月凉露,往往午不休。
词》中,《意 此事作也。
4年,美人迟暮,其铅华,赁庑萧骚,终 结习,与、、,有!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0世纪初女性小说家吕韵清小说研究”(项目编号:c'cx)2018024)-99-WENXUE YU WENHUA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襄》杂志之刊,兼与病倩相倡和,故兹特来访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鸳鸯蝴蝶派小说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鸳鸯蝴蝶派小说摘要: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小说流派,其由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发展而来,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该派许多作品内容多以“一双蝴蝶,卅六鸳鸯”来比拟书中的才子佳人,因此被称为鸳鸯蝴蝶派。
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做一解读,主要分析探究该派小说中的女性类型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鸳鸯蝴蝶派小说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主要是以性别视角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
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女权宣言》提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
”这时女性主义运动拉开序幕。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妇女解放运动,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随即开始兴起。
[1]女性主义视角是从女性本身出发对文学作品或文学流派进行全面解读,探讨相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女性形象。
鸳鸯蝴蝶派由来已久,在发展过程中该派也产生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长久以来,学界对鸳鸯蝴蝶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的电影、研究述评以及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等,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研究鸳鸯蝴蝶派的相关作品,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析该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女性(一)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女性占比鸳鸯蝴蝶派小说是继承明末清初盛行的才子佳人小说发展而来的,书中的主要人物设定也是才子佳人这一常见模式。
同时,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动荡,各种新旧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女性的地位也有一定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大众视线,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女性身影,文学作品的读者中女性人数也日益增加。
所以无论是为了创作需要还是为了市场需求,女性角色已经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女性数量颇多。
该派代表作《玉梨魂》中的女主人公白梨影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角色,而且在其他一些书中主要女性人物不只一位,例如魏秀仁的《花月痕》中主要女性角色有杜采秋和刘秋痕,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中更是“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有三位女主人公: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百万富翁的女儿何丽娜,武侠的女儿关秀姑。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大家徐剑胆考述

第36卷 第4期Vol.36 No.4 2019年8月Aug., 2019DOI:10.16217/ki.szxbsk.2019.04.001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大家徐剑胆考述刘 云1,2,王金花3(1.对外经贸大学 中文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3.北京语言大学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 100083)摘 要:清末民初,北京报业的兴起催生出一个京味儿作家群体,徐剑胆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过对民国报刊的爬梳,徐剑胆生卒年、籍贯、笔名、交游、生平等情况首次得以厘清。
关键词:徐剑胆;京味儿小说;清末民初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9)04-0002-06清末民初,北京民间报业的兴起催生出一个以蔡友梅、彭翼仲、徐剑胆、文实权、儒丐为代表的京味儿作家群。
这批作家多为主张改良维新的报人,通过兴办教育,创办白话报刊和讲报处等举措,对底层市民进行启蒙。
当时京津地区风气渐开,他们功不可没。
借助小说创作来开启民智、改良社会,也成为这批作家的共识—“欲引人心之趋向,启教育之萌芽,破迷信之根株,跻进化之方域,莫小说若!莫小说若!”[1]这一理念与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2]之观点异曲同工,虽然提出的时间略晚,但践行程度极高。
由于北京官话为当时的汉民族共同语,较之南方作者,这批京人作家“我手写我口”[3]时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以白话报为阵地,发表了数以千计的京味儿小说,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
遗憾的是,由于主将们的相继去世和离京,这一流派并未与新文化运动形成合流,于是淡出研究者视野,渐至湮没不闻。
近些年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认为,清末民初京味儿作家群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处在新旧时代的夹层,他们的创作实绩为研究新旧文学的转型和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样本。
从都市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发掘,一方面可使京味儿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愈加清晰,另一方面,“有了‘京都’与‘洋场’的对峙与交流,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审视与评估,才会愈加客观,愈加细致”[4]。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泛政治化接受——从政治小说到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第2 卷 5 第2 期
新 乡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u a o ix n nvri (oil c n e d i ) or l fXni gU i sy Sc i csE io n a e t aSe tn
Apr 2 . 011
Vo . 5 N . 12 o 2
梁启超在 日本横滨创办《 清议报》 并在该报上连载 , 了《 佳人奇遇》 梁启超译 ) 《 国美谈》 周逵译 ) ( 、经 ( 等著名政治小说 。后来影响深远 的《 印政治小说 译 序》 正是刊登 于《 , 佳人 奇遇》 译文之后 的。其 中广 为引用的一段就是宣传西方“ 小说为国民之魂” 能 , 使 “ 国 之议 论 为 之 一 变 ”, 且 “ 美 、 、 、 、 全 而 彼 德 法 奥 意、 日本 各 国 政 界 之 日进 , 政 治 小 说 为 功 最 高 则 焉” 。可见 , 治 小 说 从 引进 之 初 被 定 位 为 有 一 定 政 可读性 的政治宣传品 , 目的是改良群治 。 其 《 佳人奇遇》 《 在 清议 报》 连载后 反 响极 大 , 到 10 底 , 96年 商务 印 书馆 的单 行 本 就 重 印过 6版 。 中 国读 者所推 崇 的 , 正是 它 “ 于政 治 界 上 新 思想 极 有 关涉” 。为立宪政治进行辩护的《 经国美谈》 也受到 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 。他们感慨于主人公们 “ 能歼除奸党 , 内政 , 国威 , 修 振 声震 九州 , 名播 青 史, 可敬可服可羡”3 " 认为该书 “ l6 l , 论均贫富之 非 , 可作一 部 政 治 书读 ” 6 直 l 。熊 垓 10 93年 翻 译 的《 中梅》 雪 打动 国人 的也是其“ 议论 纵横 , 滔滔汩 汩, 诚足鼓动人之政治思想。吾预备立宪国民, 尤堪 借鉴 ” 。同时期译介的政治小说还有《 中梅》 雪 的续集《 花问莺》 熊垓译 ) 《 ( 、 政海波澜》 赖子译 ) ( 、 《 累卵东洋 》 忧亚子译 ) 。 ( 等 2 .政治小说本土模仿创作中的泛政治化接受 不久 , 更多仁人志士开始 谋求借助小说 “ 可 不 思议 之 力” “新 人 心 ”,改 良群 治 ” 来 “ 。在 “ 民为 新 今 日中国第 一急务” 的形势 下, 希望 “ 国之议 全 论为之一 变” 而紧接着就能政界 日进。冈 ・ , 格里 姆将这类接受 的情形 总结 为: 积极 的读者期待视域 遇见具 备 新 视域 的作 品带来 读 者 视域 的更 新 突 破 J l M。显然 , 治小 说 翻译 经 由成 功运 作 , 新 了 政 更 清末 中国读者 的期待视域 , 开启 了小说政治化阅读 的局 面 。 同时小 说政 治化 接受 也 随着本 土模 仿创 作 的兴 起逐 步走 向深入 。 政治 小说 的 本 土 创 作 , 了 梁 启 超 的 《 中 国 除 新 未来记》 之外 , 陈天华 的 《 狮子 吼》 怀仁 的 《 梭 、 卢 魂》 春帆的《 、 未来世界》 自由花的《 、 自由结婚》 羽 、 衣女士( 罗普 ) 东欧女豪杰》 的《 等也先后 问世 。这 些小说“ 专欲 发 表 区 区政 见 ” ”, 使 天下 后 世 , ll “ 7 知 亡 国之 民 , 有 救 世 之 志 ” 犹 , 动 读 者 的 也 正 是 打 主人翁“ 奔走党事 ” “ 动革命” 、运 的政 治进取 心, 及 其予 以国人 “ 族 之 光 复 ” 汉 的联 想 。梁 启 超 等 人借时局将小说推 向中国文学系统的核心位置 , 影 响深远。然而 , 政治小说 自身的生命力并不久远 , 由 于将文学性 放在次要 的位 置, 政治小说 大都有“ 议 论 多 而事 实少 ” “ 口见 喉 咙” 毛病 , “ 品转 、开 的 故 作 瞬即逝”】 , __ 政治小说很快为其他通俗小说类型所 o 取代 。然而 , 泛政治化接受 的影 响却随着小说影响 的扩 大进一 步 深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清末“未来”题材小说研究 ——以《未来世界》为例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0913201242 姓名:莫海英 指导老师:蔡德龙
【内容摘要】 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爱国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涌现出大量爱国文人志士,他们持笔书写历史、憧憬未来。在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新思维和旧思维的对撞冲突下,大批反映国家主义、政治与历史、未来理想社会的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清末民初新的小说局面。清末民初的民族先觉者们,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黑暗的现实中,追寻和探索民族救亡之道,用文字编织理想,借笔墨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景象,形成新一类“未来”题材小说。本文将以《未来世界》为主,从产生背景、选材立意、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多角度对“未来世界”进行深入剖析,以其他“未来”题材小说为佐证,对清末民初“未来”题材小说进行研究,探索“未来”题材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清末民初;小说;“未来”题材 ;未来世界 ;文学影响
中国的小说,起源较早,从远古的神话、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到明清章回小说,经历了起源、雏形、定型、发展、高潮这几个时期。或记录史实,或描绘生活习俗、或刻录人们的思想发展轨迹。在文学史上,小说的发展,从一个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时期,往往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小说是对前一阶段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在慢慢转型中,得到新的发展,出现新的局面的过程。明清章回小说,进入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时期,产生了大批量新型题材小说,这类新题材小说在明清小说的基础上有怎样的新发展?有怎样的文学地位和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未来”题材小说的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清末民初,即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在这个时期,仍存在一部分作品,是在前一个时期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沿续与发展,例如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以及侠邪小说《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它们只是对古典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兴起,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主义的蓬勃发展,开始出现大批量表现改良主义要求、表现旧民主主义思想、谴责黑暗现实、正 2
面宣传立宪、乌托邦式社会理想等新小说,代表着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新面貌。它们大量的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刊物上,如《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这一时期的小说类型繁多,“1902年,《新小说》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哲理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语怪小说、札记小说、传奇体小说9种。1905年《小说林》列小说类别:历史小说、地理小说、科学小说、军事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你、民国小说、家庭小说、社会小说、冒险小说、神怪小说、滑稽小说12种。旁搜它文尚有理论小说、工艺事业小说、理想小说、法律小说、侠情小说、游记小说等分类。”【1】 清末民初的小说题材种类繁多,各类题材的小说又相互交叉。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他自嘲“似说部非说部,似裨史非裨史,似论著非论著,不知成何文体”【2】,学者们通常把它归类为“政治小说”;1908年,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刊行于《小说林》,标“科学小说”;1907年10月至1908年10月,春颿的《未来世界》连载于《月月小说》,标“立宪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将时间设定为1962年,此值我国正举行维新五十年大庆典,期间,“新中国”还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新纪元》则将时间投射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各国纷纷惧怕“黄祸”;《未来世界》则写立宪后,社会里头的情形。这类小说都以新中国“未来”为题材,描绘中国未来的社会景象。 “未来”题材小说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打破了千百年轻视小说的传统偏见,将小说的地位提升到“上乘”,小说成为了当时暴露社会黑暗现实、宣传政治主张的新武器。其次,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并发展成了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瓜分之祸迫在眉睫,爱国文人志士纷纷探索救国之道,借小说宣传改良主义,表达革命思想和爱国热情。最后,晚清的小说受到了西方小说的启发和影响,并以“专欲发表区区政见”为宗旨,展现作者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型。“西学东渐”之后,我国引进了大量了西方文化,并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留学生走出国门后接受了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潮流中,转变成一批新型的人物,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清末民初,小说发生的极遽变化,可以说是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一个时代透露出的“思想轨迹”。
二、 从《未来世界》看“未来”题材小说的发展及特色 (一) 继承与发展 《未来世界》沿用明清小说的“章回体”,分回标目。开头常用“话说、且说”等口头 3
语,结尾则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等故设悬念,吸引读者。明清的章回小说,中间多穿插诗词韵文,《红楼梦》最为显著,《未来世界》这类的作品,诗词韵文是极少的,除了每回结尾时,有少量的诗词韵文描绘故事情节之外,文章中间不再穿插,部分“未来”题材的作品甚至不再使用诗词韵文。明清的小说多以长篇为主,少则几十回,多则上百回,而《未来世界》,仅二十六回,属于短篇小说。同期,以“未来”为题材的小说《新纪元》二十回,《新中国未来记》仅五回。此外,在题材上有较大的创新,“我国从前的小说家,只晓得把三代、秦汉以下实践上的故事,拣一段作为编小说的蓝本,将他来描写一番,如《列国志》《三国志》,否则或是把眼前的实事,变作语言。从来没有把日后的事仔细推敲出来,作为小说的材料。”[3],《未来世界》,把故事设定在未来的日子里,作者以未来为题材,用笔墨描绘未来社会里的情形。古典小说的想象,虚无缥缈、漫无边际,多以神魔鬼怪为主,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各种神话想象,是人们逃离尘世的一种臆想。而“未来”题材小说,是在改革基础上对中国的未来展开设想,推断日后里发生的事情,具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可能。 (二) 《未来世界》的特色 1. 留学生角色的设置 在“未来”题材的小说里,留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是作者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留学生角色的设置,一方面,使读者接触到了世界强国的政治理论和开拓思想,作为开通中国“民智”的有力途径,另一方面,通过留学生角色,描绘西方国家走上强国列的历程,引导中国寻求救国图存之路,使作者的思想理论更具可信度,笔下“未来”世界则具可能性。最后,借留学生角色,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留学生该如何救国? 春颿的《未来世界》的第二回,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陈国标出场,“学贯中西,兼通物理,声光电化无所不晓,东西文字无所不习,最专门的是英、德、法三国的语言”【4】 。作者通过这时下的大名家,把日本、英美、德法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一一展现给读者。日本明治维新后,实现立宪,从一个被人蔑视的弱国,一跃成为了东方强国,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极大的震动了晚清的爱国志士。有了日本立宪强国的先例,他们更坚信中国唯有变法图强,实行立宪,才能免“瓜分”之祸害,走上强国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立宪”更具信服度,笔下塑造的是一个可信“未来”。陈光标作为留学生,即是作者的化身,也是当时爱国志士的化身,他们希望通过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实现国富民强。留学生成了作者在小说中思想载体,代表着作者的思想主张、政治理想。《未 4
来世界》中,作者借留学生陈国标,表达自己立宪救国的政治理想;以留学生方知县,提出积极倡导和普及教育的救国的主张;借留学生赵素华,阐述立宪社会的理想婚姻观。此外,留学生的角色设置,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未来世界》里留学生角色贯穿全文,以“留学生出场——讲述西方先进制度——借西方强国经验救国——实现立宪——新国民代表——开通民智——国富民强”的为线索,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新中国未来记》中,作者梁启超,更是以大量的笔墨,描写留学生李去病和黄克强的政治辩论,借以表达自己“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和救国理想。“未来”题材的小说里,留学生角色的设置是一个通见的现象。作者对留学生的身份也是认可的,作为学贯中西的新式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前途至关重要,是“未来世界”里具备完全国民的资格“新”国民,是先进思想的代表符号,作者的思想载体。 2. 《未来世界》的政治理想性 “小说界革命”后,小说就成了当时爱国志士、知识分子思想主张、政治理想的载体。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面对落后的中国黑暗现实、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这样的政治背景给《未来世界》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当时的爱国志士、知识分子爱国志士,纷纷探索救国之道,用文字阐述其政治主张,借小说寄托崇高理想。他们对未来的充满向往和期待,在笔墨下展现有关“未来世界”“新中国”的想象,描绘立宪后的的社会里头的情形:中国实现独立、国家繁荣昌盛,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强国。《未来世界》整部小说,以启蒙和救国为主旋律,阐述实现立宪后的新社会。小说的第一回,开头便大呼“立宪!立宪!速立宪!这个立宪,是我们四万万黄种同胞的一个紧要问题,一个存亡的关键”【5】,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赤裸裸的鼓吹君主立宪政治主张。提出这样一条救国的途径之后,作者在“未来”的世界便开始描述了如何实现“立宪”。作者认为要实现立宪,必须普及国民教育,开通民智,使国民都具备立宪的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国民。因此,作者塑造了几个理想的政治人物,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教育者。在这些“新国民”的引导下,国民渐渐开明了,“居然从专制时代进入立宪时代,复了我国民权利的自由”【6】。《新中国未来记》中,黄李二君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立场,进行了四十几回的辩论,就黄“李黄二人的辩论内容,涉及国体、革命自由、民族注意、主权、政党政治、自治、立宪等,这些都是现代政治哲学的经典议题”【7】《新纪元》更是以夸张的想象,描绘独立后的新中国,引起了全球大战,走上了争霸之路,战胜后成立领导世界的中央帝国。作者的的思想主张和政治理想,在在“未来”的世界里都一一实现,那立宪时代是一片国强民安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