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解

传统文化讲解
传统文化讲解

赛路美传统文化演讲稿

开篇语: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管理贵在形成一种员工自我管理的模式,而管理的实质是人“心”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经营的好坏与发展的前景,关键在人,在于人的素质高低、人际关系的协调状况以及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因此,员工的人品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知道,英国霸菱银行就是因新加坡一个期货员挪用公款太多,两百多年基业才毁於一旦。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尽管每一年的营业额是数千亿美金,也因是为两个主管在会计上动手脚而宣布破产的。所以,企业招聘不得不看重人品。怎么才能留住人?怎么才能获得德才兼备的人才?答:。。。唯有古圣先贤流传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束”住人的心,而集先贤的思想于一体的《弟子规》就是具有这种“魔力”的经典。它是企业最好的管理宝典。如今,被不少企业用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资料。下面我想与大家探讨几个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也许对我们的人生和企业管理都有一些启发。

第2页:问:什么是“传统文化”?答…。首先传统这两个字,传,我也查了一些字典,就是一代代一脉相承的意思。统最原始的意思的意思就是丝的端头。这个蚕茧它有丝,这个丝的端头我们叫统。它通过煮丝把这个头找到就能抽出来。所以这个统就是头的意思。传统就是从头传下来的意思。再有一个要探讨的就是文化。(《论语》上有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质就是我们人的本质,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人的性德。这个性德要通过我们人类生活千百年来对性德的经验体会,要给它总结出来,然后形成文字表述,尽量的说明性的体性、性的性质。所以质和文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质,这个质要通过一定的文来表现出来,彬彬就是相合的意思,相配的意思,然后君子。)为什么一个人要文化?文化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从有人类以来,在生活中对自性的一种体会和描述,他们用文化这种形式给它记载下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把它传承下来。看来我们掌握文化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我们的本性。而这种对本性的描述要通过文化来传承。文化不是虚的东西,它是我们生活每分钟都离不开的一个东西,所以文化要传承下来,一定要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的利益,否则的话它不称之为文化,也传不下来。文化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把老祖宗这些成功的经验,丰富的体会,教训交给子孙后代,必须通过教育这个手段才能把它传承下来,才能使后辈得利益。所以文化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光有文化没有教育是失教;光有教育没文化,就没有正确的内容,教的都是错误的东西,会导致人们错误的行为,带不来幸福。中国能有这么辉煌的历史,我认为是我们的老祖宗掌握了一个正确的文化,总结发展出了正确的文化。为什么说它是正确的呢?因为它是与人的本性相吻合的。中国的文化正确的反应了人的本性,人的道。这种文化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利益。

第3页:问:传统文化过时了吗?答:……

第4页:这句话有没有过时?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圣贤教育可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

渐把它废除掉。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外民族),都想着发扬儒学文化,为什么不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来取代?---因为,儒家的文化是“道”,是人“道”,不遵守“道”行事的,必然就无“德”,必然会灭亡。企业发展靠什么?人。企业的经营也必须要守人道,才能做到永续经营。

第5页:传统文化教的是什么?照着那上面讲就行。可与企业里的人事关系结合起来。

第六页:与大家一起读。

第7页:这些就是4500年来中国教学的总纲,包括我们的京剧、昆剧、川剧、沪剧、越剧……,甚至皮影,讲的都是忠孝仁义,讲的都是惩恶扬善。百姓厚道啊,哪有现在电视电脑里面那些“糟粕”。所以,要坚信“人是可以教好的”。现在讲人道,这些才是人道,西方喊父亲直呼其名,父不父,子不子;可以随意批评总统,口无遮拦,不懂天高地厚,不知国君长官、企业领导的恩情;朋友呢,没有利益不能来往,这些是人道吗?真正的人道,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正的朋友是讲义啊,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可以生死与共。

第8页:那么,要有道德,明是非,教的课程有哪些呢?

第9页: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第10页:四书介绍。《论语》中的话:“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教我们什么?思想无邪念,树正念是关键。《大学》: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第11页:五经介绍。《诗经》: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什么叫淑女?答……。不是身材好就是淑女,心灵美才是淑女,古时教育重家教,要取也要取个知书达理的,不然家国不宁《易经》:一是阳,二是阴,阳和阴同时存在才是一个整体,例一只手为阳,二只手为阴,缺一个都不健全,走路的例子《春秋》: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让人以史为鉴。

第12页: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益处呢?能解决生存问题吗?能解决赚钱的问题吗?任何的文化都是人们生活实践的总结,是要能给后人带来真实利益才可能传承下来的。那中国的传统文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

第13页:我们遇到过这些问题吗?看PPT内容。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受欺侮,又怕孩子在外面受不了诱惑,做出些不好的事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故事来讲)。

第14页:尊长地位降为可有可无的朋友,家庭伦理随之丧失,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变得非常的冷漠,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过去,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父母呼,应勿缓”现在相反。而

现在的情况,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为什么会叛逆,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还有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学生格言:上联: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小弟;下联:宁可无人格,不可不合格另有:能骗到人是本事。但古人讲:骗人者羞耻。传播的都是误导人的话语,以新、奇、怪为美,为优。我们有责任去导正,有人讲就有导正的希望,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指望了。

现在医无医德,师无师德,为自己考虑的父母也越来越多,为什么?没有家教呀!社会不乱才叫老天无眼呢,正因老天有眼,所以乱是必然的。这是规律,容不得丝毫侥幸,为非作歹、没有家教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自己想越来越幸福,这是侥幸心理,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都得尽一份力,为振兴中华,和谐世界做回中国人。

做为企业,我们招的员工,他们的价值观都是以利害为主,试问能忠于企业吗?不可能。能认真工作吗?不可能。

第15页:有识之士谈中国文化

第16页:畅销的一本书《展望21世纪》

第17、18页: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72年。汤恩比博士被称作20世纪当之无愧的、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他研究历史不是以知识为娱悦,而是解释历史和审视未来,他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和关注人类的苦难,认为人的智慧和良知是高于一切的。做这个对话的时候他已经83岁了。

和汤恩比博士对话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思想家,世界和平活动家,国际创造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这一年他44岁。他主张反战、慈爱、和平,曾获联合国和平奖。是当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功臣。汤恩比的意思是中国文化,也就是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哪一个国家提倡,这个国家就是世界的领导人。所以中国文化,儒家与大乘佛法会影响全世界,会给世界带来安定和平、繁荣幸福,这才是汤恩比一生做学问的总结。

中国从汉朝建国一直到今天,这两千多年都维持统一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国家。他说将来有资格统治全世界的是中国人。一九九三年,世界宗教会议,讨论全球道德伦理。在起草宣言时,他们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最好的道德格言,筛选出来进行评议,找出一个认为是世界性伦理道德格言,作为人类道德伦理的底线。最后大会一致通过,只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选中,被称为黄金规则。那弟子规里面:“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近代的中国为什么会受西方欺负,是传统文化的错吗?不是。看过《走向共和》这部电影吗?里面有

一个情节讲的是:与慈禧同时代的日本明治天皇,表现二者不同:明治:以国家为重,以全民为公,故上下一心,不放弃自己的根。自己三餐改吃一餐,节约出来让人去西方学习科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慈禧:以个人为重,自私自利,顺我昌,逆我亡。以自己喜好为原则,所以,上行下效,地方官、大臣也自私自利,一片散沙,随顺自己的烦恼,迷失方向。放弃传统文化。日本比中国小太多,也面临鸦片的侵蚀和西方的殖民,为何能顺利解决,中国却没过关。原因:日本上上下下拥有智慧,不放弃传统文化带来的智慧,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是拿来主义。中国现在都责怪自己的文化落后,是传统文化带来的病,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法,恰恰相反,中国到这一步是我们放弃了最宝贵资源,最有价值的智慧,中国独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天地鬼神的关系的把握很重要。我们要反思,不然这样下去,国无宁日,民无宁日。企业更不能很好的发展。

第19页:十七大内容,读。说明我们的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事了。

第20页:传统文化的根:弟子规。四书五经是枝叶花果,很多,可能我们花一生的精力都学不完。而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总结了最精华的东西,也是最基础的东西,那就是弟子规。1080个字,简单明了。我们真的是应该无限感恩啊!

第21页:弟子规简介。

第22页:传统文化在企业。

第23页:企业学习并宣传弟子规。

第24页:深圳市运筹科技有限公司--王智翔2010年开始推弟子规,在与一个香港客人谈合作的时候,恰逢爸爸不舒服临时要去医院,王智翔先生在和客人解释过后,急急忙忙赶回家将爸爸送到医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赚再多的钱如果“子欲养而亲不在”那又有什么用呢?后来,香港客人再次找到王智翔先生,非常希望能与之合作,共同进步,相信,如此重孝道的为人方式应用到双方的合作中会非常愉快!重点是员工的变化:大家互相尊重,工作起来就更加顺心。李冬冬今年19岁,是个90后。他原本挺浮躁,连续要求换了好几个岗位。学了《弟子规》之后,小伙子开始脚踏实地工作,跟家里父母的联系也多了起来,好像变了一个人

第25页:赛路美从2009年开始学习弟子规以来,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选一些例子进行说明。如周虹从英国留学回来与父母不知道怎么相处,学了弟子规后懂得如何关心父母如何与父母沟通了,还亲自为奶奶洗澡,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

第26页:安徽庐江县,是周瑜的故乡;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第29页:“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从这六个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人的行为准则。企业家常常感到德才兼备的人难求,倘若企业用《弟子规》来培训员工,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第30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我们要注重家庭伦理道德修养。要孝敬父母、奉养父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光荣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光荣,虐待父母可耻。同样的,企

业的领导者能够把孝悌的风气带到他的企业当中,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就会很强。企业只有有了仁德,才会让员工甘于忠诚,甘于奉献。我们来看看下面几句话:

要尽力准备好父母喜欢的东西,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一定要彻底处理掉;在岗位上,公司倡导的活动或管理要率先参与、执行,一切与生产、销售、工作无关的不良爱好(吸烟、饮酒、不穿工作服等等)都要克服。

保持身体健康、不受外伤是对父母极大的孝。遵纪守法、守规守矩,不犯法,不破坏道德规范,是对父母养育的报答;在岗位上,员工要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守则搞好安全生产,使工伤降至最低。员工要做到不犯法、不违背社会道德、不做损坏企业形象的事。

得到父母亲喜欢、疼爱时,能够尽孝并不难,但如果得不到父母亲的喜欢和疼爱,也要和颜悦色的孝敬他们;在单位,如暂时得不到重用,是因为个人的努力程度或技术技能不够,英雄无用武之地是因为个人能力不够或不能自知,这时,更要发奋图强,力争上游。

第31页:“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先有了家庭伦理,才会有企业伦理。换言之,企业也应该当家庭一样来管理,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把自己当成家的主人来尽全力而为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服务领导是员工的天职。员工要顺从长上、服从领导。服从第一,执行第一。在家庭中,哥哥姐姐要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懂尊长之仪尊重哥哥姐姐,兄弟姐妹间的和睦本身就是对父母的孝;在单位中,要懂得尊重别人,无论职务高低、工龄长短,能在一起共事就是缘分,要懂得珍惜。兄弟之间要把钱财看轻一些,自然就不会结怨。从话语上大家要相互忍让,多替对方着想;在工作岗位,不要一味的计较薪金报酬,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薪金报酬并不是人一生追求的惟一目标,更要注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同事之间要相处和谐,也不能斤斤计较。

第32页:《弟子规》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话一种思想。“勿畏难,勿轻略”,是说人要懂得不怕困难,懂得事事要谨慎,不可随便,不可轻忽。“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一个人负责的态度,让有条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也无怪乎一些亲身体验过《弟子规》管理魅力的企业家说:“再也找不到一本比《弟子规》更好的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了。”可见,《弟子规》就是企业管理的宝典。吃饭穿衣量家当,切不可盲目跟风、攀比,一味的追求名牌、时装,造成经济压力,只要是符合身份、整洁大方的衣服就是合适的。对于食物,不挑食、不偏食,注意营养均衡,吃东西不可过饱,掌握祖国传统食疗养生的基本知识,确保饮食科学、身体健康。饮酒要有节度,不酗酒、不醉酒、不耍酒疯,提倡文明饮酒。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作为领导者,更要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说:“有德此有人。”自己有了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与你一起公事,也才能为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因此,如果企业领导者能够把谨言慎

行的态度,整个深植在公司的文化,做人做事的分寸就很懂得拿捏。又懂得延伸到泛爱众,爱一切同事、爱一切客户,所凝聚的人和就会愈来愈强。有人和,怎么可能会赚不到财富?

企业的根在家庭,企业的生命基础是企业文化。唯有《弟子规》能够让这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据说,有个企业让员工学弟子规,一年下来,企业变得非常和谐。“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企业员工之间没有了“扬人恶”、揭人短,大家就“德日进,过日少”,就非常和谐了,而且也与家人相处得更加和睦,对家就像对待企业一样负责,对企业也就像对家一样负责。同时,他们对外则做到了“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让顾客对企业充满了信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弟子规》早已深入员工的心灵,变成了企业的文化。像这样,想让企业文化内化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只有卓越的企业文化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各有千秋,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诚信与道德越来越败坏的年代,唯有有道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得到大众的赞赏与支持。

比产品品质更重要的东西,是员工的素质,全面伦理道德的管理。《弟子规》就是把“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具体化了,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必然会独树一帜,在大众的支持下到达自己的目标。而且企业首先应该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已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其是真理,是永远不会变的真理。赛路美公司的使命:传承孝道就是以弟子规为基础,以弟子规来管理企业,经营企业,让传统文化指引我们永续发展。我们希望与赛路美合作的所有伙伴都与赛路美一起发扬落实传统文化,真正的做到永续发展,永远合作。谢谢各位!

规范人行为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康家集初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现就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我校学本期起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 一、我校设立了第二课堂。并且把书法设立在了里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二、我校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红歌比赛。 我校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举办“建党节红歌比赛”文艺汇演,激发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 2.开展“感恩祖国”文艺汇演。 国庆节,我校通过组织开展“喜迎建国七十周年、助力临洮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提升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

感。 3.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比赛。 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祖国、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4.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打造品牌和亮点,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我校开展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5.“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9月10日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引导我校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本学期来,我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

【关键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保守文化是相当精彩的一部文化史,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到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保守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保守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保守文化似乎也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曾经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提倡温良恭俭让,是缺乏进取、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不符合今天的发展要求。但是,中国文化中还倡导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以柔克刚”,所谓“四两拨千斤”,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以退为进,不作正面的交锋。这些战略主张早已被现代管理学所吸纳,当强硬的专制主义命令的管理风格已经不再成为主流,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处世的方法便再次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比如管理更看重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人与人彼此的尊重和诚信等等。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保守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保守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保守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保守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保守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保守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保守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保守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保守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保守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保守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保守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保守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保守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保守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传统中,中国哲学是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过的哲学。先秦时代就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特别是儒、道两家。继先秦哲学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中国哲学致力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建构了许多哲学范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知行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注意对对象世界的整体把握,强调知识与德性、理智与情感、认识与行动、理性与信仰、责任与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主张仁智双彰、美善相乐、德才兼备,讲中庸、仁义、和谐、礼义、统一、内省,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寻求智、真、美、善的有机统一。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着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科学等其他文化要素。 中国传统哲学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既不能一概加以排斥,也不能无批判地继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一些优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它概括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相应的属性;水向下,润湿、味咸;火向上,燃烧,味苦;木可直可曲,味酸;金可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味辣;土可以种植庄稼,收获百谷,味甜。“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此阴阳“五行”说不但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成分、结构的差别和多样性,而且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的内外联系、关系的差别性与多样性。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于物质要领的“气”。人们常常用阴阳“二气”和“六气”来概括说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对这一现象与过程的高度概括。“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它和“五行”相配合,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中国哲学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相补、相依相持就是各种事物的基本联系和发展,而“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又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天、地、人物,构成了一个包举万有、统摄万象、道生气出、变化日新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整体性思维方式,关于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矛盾观,都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中国哲学历史上的知行之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的观点。如行先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强调了行是知的基础。有的哲学家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中国传统哲学常把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考察和把握,叫做通古今之变。社会历史皆是由古到今的,而变化的结果是今胜于古,这一思想提出了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的观点,如“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为邦本,本固邦安”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蕴涵着唯物史观的一些因素的。 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阐述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慎独、中庸、寡欲、知耻 为何要“中庸”? 所谓“中庸”,指的是“执中”,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则为“和”。“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诚意”。“诚”是人类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类的典范。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为何要“慎独”?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自我修身方法,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乃“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

立的理论根据。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自己。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境界,是衡量人们能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准。“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为何要“寡欲” “寡欲”是《老子》中的概念,认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节制欲望,个人多炼要少思寡欲,才能求得长生。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咎莫大于欲得”。道教承袭并衍了道家的寡欲观,并将欲的内容概括为“不逾乎口实五味,体无衣暖,男女偶适”;认为欲是凶害之根,欲盛则伤气害性。因此,将无欲作为道教的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经》二十七戒”等,都要求道教徒摒除俗欲。 元代道士景阳子言:“人能寡欲止于安,一念澄虚在内观。非礼非仁休妄动,自然悔吝不相干。”《抱朴子·内篇》把内修术和寡欲说相结合,认为学仙之法只是“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已。唐宋以

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风俗习惯

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风俗习惯 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想把跨文化学习好那就必须对于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十分的理解和通透。其实学习文化是最难的,不是硬记硬背就可以的,要对于自身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有认知和热爱。 在儒鸿书院这一学年,我学习了跨文化交流,虽然之前了解一些中西方的差异,但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内涵竟如此的博大精深,这使我为曾经认为自己略知一二的心态感到惭愧,更加确定了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 儒鸿书院的老师通过七大方面为我们诠释了文化差异的根源于发展,这是我不仅仅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更加学习并清楚的明白了这些文化的起源。这七大方面是:文化的概念、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当然这几大方面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文化差异,但是它却系统的归纳了差异的方向和含义。这样我非常佩服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是这样的深入和严谨。 首先,在文化的概念这一章里我们系统的学习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特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现如今的我们该如何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对文化的定义中,我认为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定义更能让我对文化一词又深入的了解,它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并不是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是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的综合,我们既不能片面的概括文化的内涵,也不能笼统的总结文化的概念。自人类产生文化就随即产生,随着人类的各种各样的发展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文化不再是单方面的适应一个种群,而是更多的适应了全世界人类发展的需要。文化具有七大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多层次性、规范性、变迁性、民族性、区域性。这几大特征很有特色的概括了人们心目中文化的特点,在我看来,文化的特征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含义等待我们探究与学习。既然文化具有区域性,那么中国和西方也就自然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也就是差异。由于中西方的发展不同、理论不同、思想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便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自孔子以来主张含蓄、礼让,而西方更加追求的是真实和强有力的展示。这只是仅仅的一个各方面,在对于这些差异上,我们该如何适应和处理呢?在古代的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加大了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同时传入了西方的文化。但也有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这不仅不能更大传扬本国的文化,也是西方的文化不能传入中国,就这一点上,中国尝到了苦头,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打开自己的国门,让文化相互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大程度的发展。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宗教文化,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何为宗教?就我自身的理解,宗教是在当人们陷入困境,希望得以解脱时,灵魂所寄托的世界或者所寄托的某一个人,继而,这成为了人们的希望,成为了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的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其中道教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将宗教立为国教,全国人民信仰相同的宗教,并成为政治文化的指引着。宗教对中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到现在,宗教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在文学、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我们更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看待宗教,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以更和谐的方式面对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材料

让每一个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健康成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材料 2014年5月 漯河小学 走进漯河小学,满眼苍翠欲滴的树木中一簇簇小花点缀其间,花香馥郁。看潺潺小桥流水,听朗朗读书童声,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放眼望去,一幢整齐的现代化教学楼和一个高标准的运动场镶嵌其间,在花草树木的的映衬下,整洁而神圣。漯河小学是1999年9月建成招生的市直实验性小学。是面向新世纪建成的一所现代化、高标准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900多人。历经十余载努力,漯河小学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培养目标,秉承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理念和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近年来,漯河小学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传统文化强基,经典诵读引领,琴棋书画静心,核心价值导行”的工作思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培育了多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和德育实践活动。“中国书法”“古典音乐”“中国棋艺”“中国剪纸”“中华武术”“经典诵读”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大餐。这些课程的创立,不但进一步丰富了孩子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途径,而且使每一个孩子都充分置身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之中,并在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中修身明

志,健康成长。 经典诵读活动便是其中最具活力也最具引领力的教育活动。 我们学校在推行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坚持诵读活动与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内容、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评比激励机制予以促进,切实保证教育活动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一是有教材。为扎实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与我们一路同行》读本,把《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收录其中,分年级段让学生背诵。依托诵读教材,我们使诵读活动走进了课堂,让师生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二是有阵地。“日有所诵”是学校坚持诵读活动进课堂并使之常态化的重要阵地。每天上午课前十分钟晨诵,每天的放学路队,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读背校本课程上列出的篇目,有安排,有检查,有反馈,有评比;周一上午第四节阅读诵读交流时间是学校既定的诵读交流阵地,师生利用这一阵地就阅读诵读活动的体会和感悟面对面交流,既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增强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经典文化墙”、散布在花坛草地间的“经典诗词”警示标牌,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宣传阵地,学生在这里受到熏染,陶冶情操;三是有激励。每学期进行“经典背诵比赛”,随机抽取班上5—10名学生背诵,评选出“经典诵读先进班”和“经典诵读之星”,并把获得“经典诵读之星”荣誉的学生的照片制成版面展示到学校门口的橱窗,让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英文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 The”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 were philosophers and schools that had flourished from 770 BC,an era of great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pansion in China.Even though this period, known in its earlier part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in its latter part, was wrought chao and bloody battles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philosophy because various thoughts and called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Mencius and His Philosophy Mencius(327-289 BC) is regarded as the second sage in the Confucia school .Menciu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onfucianism and carried it to a new height. His philosophy,together with Confucius’,isknowas“the philosophies of Kong Zi and Meng zi”(孔孟之道)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Mencius believed that all men are born virtuous. Every person can be as sage(圣人). They have the inclination toward goodness, just as natural as the inclination ofwater to flow downward. All the social corruptions and perversions are due to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alling away of man’scharacter from its original goodness. It is the neglect and abuse of innate goodness that leads men into evil dongs. Once the individual has recovered his original goodness and the state returned to the purity and order of ancient times ,all the individual and insociety will vanish. This is the core ofMencius’ doctrine , the orthodoxy of theConfucian school. A famous dispute about human natural arose between Gao Zi(告之)and Mencius when Gao Zhi said ,”appetites for food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食色,性也). Mencius did not contradict with this statement , and he even admitted that desires and appetitesconstitute the greatest part of human nature. Therefore “Sligh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beast . The commom man loses this difference ,while the gentleman retains it.”(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了,君子存之) It is this slight difference that sets man apart from animals. Pot Calling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Mencius said to King Hui,Let’s use fighting of a battle as an example. After a fier ce engagement , the soldiers threw down their armament and retreated.Some soldiers retreated 50 paces; other 100 pacces. Those retreating 50 paces laughed at those who retreated 100 paces.What do you say? The King replied,”No. Even if one does not retreat 100 paces, it is retreating nevertheless.”MoZi (468-376 BC) was born a few years after Confucius’ death .He ha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 Although Moism did not hold this position for long, its founder and his teaching left an indelible impression on the Chinese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徽、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我校被评为青海省校园文化示范校。 二、课堂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 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

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中华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选修课程,将我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传说、民歌、故事、戏曲、表演、绘画等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把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三、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网上拜大年”、“网上猜谜”等网络文化活动;清明节期间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