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前景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

伴 随我 国经济 快速 发展 的是 人 口老 龄化 问题 的加 剧 ,老 龄人 口 数量 的增 多为 我 国社会保 障造 成 巨大 的 压力 ,需 要 住 院治 疗 和长 期 护理 的老 龄人 口越来 越 多 ,医疗保 险 费用 支 出也 越 来 越 多 ,这就 催 生 了长期 护理保 险 的诞 生。长 期护 理保 险 作 为解 决 人 口老 龄 化 的手
2 0 1 7年 3月
西部 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我 国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研 究
向阳艳博 ,任琪龙
( 山西财 经 大学公 共 管理学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0 )
摘 要 :我 国人 口老龄 化 问题逐 渐加 剧 ,带来许 多社 会 问题 。 医疗技 术提 高的 同时伴 随着 的是 医疗 费用 的上 升 ,对 于 需要 长 期 护理 的 患者来说 ,需要承 担 的不仅是 治疗 费用 ,更 多的是 漫长 的 治疗 周期 和 专 业 的护 理 费 用。如 今 的 家庭 结构 逐 渐 缩小 ,家庭 护 理功 能逐 渐弱化 ,仅 靠 家庭成 员 的护理服 务很 难 满足老 年人 对 护理 的 需 求。 因此 长期 护 理 保 险 的 需求 大 量增 加 。本 文 通过 对 外
国面前 长期 护理保 险 的现状 以及 存在 的 问题进 行研 究 ,并提 出一 些建议 ,以优 化 我 国长期 护理保 险制 度 。 关键 词 :长期 护理 保险 ;制度 优化 ;商业保 险 中图分 类号 :1 7 8 4 0 .6 文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1—1 6 0 2( 2 0 1 7 )0 6— 0 2 6 1一 O 1
保障 的一 部分 ,有效 的缓 解 了社会 保 障 的压 力 。政府 在 长 期 护理 保 险 中应该 发挥 引导 和监督 作用 ,在 制 度 的施 行 过程 中 ,通 过政 府 引 导 ,多方 参与 ,形成相互制约竞争 的局 面 ,最终 能够 提供 优质 的护理 产品和服务 ;政府还 可 以建立政 府也 可以建 立长 期护 理保 险 的准人政 策, 鼓励并 引导各方 资金投入 到长期护理保险事业 的发展 中,通过 良陛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36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演变与启示邹钰莹作者简介:邹钰莹(199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㊂(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在我国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㊂针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演进㊁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现行试点的状况探析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㊂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演变;试点分析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也称 长期照顾 ,目前学术界对于长期护理的含义暂时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在此笔者引用戴卫东的定义: 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㊁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通常是6个月及以上),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独立与满足的个人,为其所提供的医疗和日常生活服务的总称㊂ ①我国社会伴随着猛烈的银发浪潮而来的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少子化以及家庭养老能力的弱化,对残疾人和心智不全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将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提供新的思路㊂一㊁长期护理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联合国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2.5%的增长率相比,同时期我国3.3%的增长明显偏高㊂但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却远没有老年人口的增速快,人均财富值较低㊂与日本相当时期的老龄化水平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仍然处于较弱的水平, 未富先老 的特点突出㊂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较其他年龄的人来说都差一些,因此罹患慢性病的几率也更高㊂在老年人患病比率中,慢性病占65%以上,并且多种疾病并存的情况很常见㊂(具体数据见下表)二㊁我国长期护理的演进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长期护理概念㊂学者们通过对社会现状的分析和国情的准确把握,看到了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的剧增和社会对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极大需求,呼吁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建立㊂刘乃瑞和余新勋(2008)从我国传统的孝道出发,证明了提供长期护理保险和建立老年人护理制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要重视对老年人心理的疏导和照料㊂林燕等(2009)从我国现状入手,分别从失能老人㊁社会㊁家庭㊁市场㊁政府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在中国创设长护服务体系的必要性㊂张广利㊁马万万(2012)认为,要想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需要共同联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利用公私伙伴关系模式共同开展长护险㊂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不同成功案例的介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以德㊁日㊁韩为主的外国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和对比,试图借此探索在国内创设长护险的可能性㊂黄佳豪(2015)基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从2W2H 四个维度出发,分别对日本和韩国现行长护险支付进行比较,指出这两者在四个维度上的差别,同时又点明两者的共同学习模型,以及对我国的未来发展理论参考㊂刘晓梅㊁李蹊(2017)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体系入手,从供给对象㊁主体㊁机制㊁类型㊁人才等方面介绍了德国反面的经验,并指出发挥社会优势力量是长护险长久存在的重要支柱㊂三㊁长期护理最近进展 以苏州市试点为例2016年国家人社部发文‘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综合考虑了当地政府的参与意愿㊁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和当地医保的结余情况,决定在江苏苏州等15个城市开展为期1-2年的长护险试点,探索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的新途径㊂下面笔者将以苏州市为例,就此次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资金来源㊁服务提供和给付方式三方面介绍现行政策的状况:(一)资金筹集长护险基金由统一的人身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储备余额组成㊂在试点的第一阶段(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个人付款将暂时免除,政府将以每人每年50元的价格补贴个人账户㊂剩下的部分则交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每年给付㊂试点第二阶段标准仍在探索中㊂(二)给付方式自实施长护险以来,各大试点各显神通,探索了自己个性鲜明的给付方式㊂与一些试点城市直接支付固定金额的补贴支付方式不同,苏州市长的保险政策被设定为保险资金购买服务的模式,无论是入住机构还是居家养老,费用都不直接支付到个人账户,而是采用保险机构直接向护理机构拨付的方式,确保费用被用于养老护理而不是其他方面,保障政策切实有效的推进,改善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㊂(三)服务提供苏州的长期保险政策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第三方商业保险机构管理㊂8月,两家商业保险机构 太平洋人寿苏州分行和太平养老苏州中心分行被确定为苏州市长护险代理,至11月底,吴江区的长护险项目也正式交由太平洋人寿正式启动㊂商业保险机构专门负责残疾等级评估和护理服务业务,并与护理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并选择合格的评估机构进行残疾等级评定㊂该模型依托成熟的保险运作体系和商业保险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㊂37四㊁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上升至国家层面,并根据国情进行本土化㊂但在试点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财源维系如何筹集财政资源,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为失能老人及其家人提供综合和可持续的护理服务㊂是长期护理体系的规划重点㊂从现行的制度以及通过对多个试点的综合分析来看,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政府医保结余㊂如果未来长护险大面积推行,那么这将是一笔巨额的支出,仍然保持现行的模式,完全依靠国家财政和地方医保是完全行不通的㊂所以如果未来长护险继续推行下去,应建立独立的资金体系,将其分离出医保体系之外㊂首先,根据市场的要求,按照一定比例让纳税人承担,国家再辅以一定比重的补贴㊂其次,应大力培植社会力量,吸引社会福利机构进入该领域㊂最后,培植社会商业保险,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完成的体系㊂之后政府可以利用服务外包或公私合营的方式,慢慢将长期护理保险交由社会保险去做,政府设定准入门槛,主要起引导和监督作用㊂(二)人才供给此前苏州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居家养老的老人中,残疾老人占比较大,现有护理机构远不能满足这些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未来谁将为这些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和服务,都需要重新确定门槛并制定新的标准㊂同时,居住在家的老人由于居住地较为分散,现场服务的劳动力成本又非常高,导致服务效率难以提高㊂为应对此问题,在其他城市出现的社区疗养院可以提供参考 护理机构在社区中开设分支机构的护理机构,他们专注需要长期护理的残疾人,并派出护理团队提供服务㊂这种分支护理机构的优势是亲近家庭,便利家庭成员的关心,同时又兼具专业和规范管理等多个优点㊂另外,随着人口老化的速度渐增,护理服务需求越来越广,不光是对专业护理机构的需求增大,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显露㊂为满足长期护理的需求,可以尝试从多角度入手㊂首先,从就业入手,向学生多做宣传,引导学生更多的选择护理专业;对于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开设更多护理专业的,予以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㊂其次,对于暴增的需求,可以先引进外籍护理人员来应对市场需求㊂(三)服务选择目前,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言,多个试点均存在服务方式单一㊁选择狭窄的情况㊂残疾人和痴呆症老人仅限于选择机构护理或家庭护理㊂理想的长期护理模式是依托于社区的护理㊂社会照护能满足老人家居的支持需要,实现老人对家庭和亲情的情感需要;同时专业护理人员扎根社区,又能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生理的㊁心理的专业化照顾㊂但是,目前国内试点现状是更多的失能失智老人住进疗养院或者护理院,老人的身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好的照料,但是不方便与家人的交流,满足其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时,老人住进疗养院的费用除了长护险覆盖的部分之外,其他部分对家庭仍是一个较重的负担㊂也有一部分老人因地域㊁经济或其他原因,选择居家护理,这种方式由护理人员定期定时提供上门服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相应的适当减少家庭成员辞去工作照顾老人的必要性㊂同样的,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没办法随时随地做到满足老人的需要,缺少一定的专业性㊂现行试点更多的是护理机构护理,没办法提供老人灵活的护理选择㊂试点可以在失能评估之后,由老年人或其家人自由选择并且可以自由切换护理方式,通过组合搭配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护理选择,充分考虑老人和家庭的自然状况,以便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㊂比如,老年人可以选择一段时间的机构护理,在其身体有起色或者是家庭原因下,只需网上申请即可自由切换成居家护理模式,方便老人和其家庭的生活㊂在家庭护理期间,可以通过开办专业知识培训班,免费授予老人的家庭或邻居简单的护理知识,在护工不在的时间里,由家人或邻居提供护理㊂同时,社区可以根据家人或邻人的护理打卡时长,给以特定的物质补助㊂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国民总体的医护知识和水平㊁改善邻里关系,而且可以有效利用社区自身的内在力量,调动社会的积极性㊂注释:①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参考文献:[1] 高荣伟.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J].检察风云,2018(17):54-55.[2] 陶建国.德国老人家庭护理休假法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德国研究,2013(04):52-61,126.[3] 刘晓梅,李蹊.德国长期照护保险供给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7(12):43-47.[4] 和红.德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基于福利治理视角[J].德国研究,2016(03):58-72,126.[5] 华颖.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最新改革动态及启示[J].中国医疗保险,2016(07):67-70.[6] 齐忆虹.中等收入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韩国与日本及德国的比较[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6(01):9-17.[7] 戴卫东.欧亚七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2-16.[8] 刘涛.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6(04):68-87.[9] 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10] 林恬怡,王飞.近十年老年照护研究综述[J].政府治理评论,2018(01):145-154.[11] 陆杰华,张莉.中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验证[J].人口学刊,2018(02):22-33.[12] 刘春蕾.农村老年贫困的后乡土社会场域 基于山东省T 村的田野调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04):53-58.[13] 路雪芹等.农村失能老年人照顾者的负担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05):843-847.。
我国长效护理保险服务制度发展与政策优化研究

6公关热点理论版我国长效护理保险服务制度发展与政策优化研究文/孟序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政府需牵头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护理保险服务制度来缓解老年人的养老困难。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老年长效护理保险服务的现状,发现了其中存在着的不足。
同时,尝试去寻找一种适合我国的长效护理保险服务制度发展模式,并提出模式的具体阶段战略。
另一方面,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福利制度和养老保险政策上的改革,得到了诸多关于长效护理保险服务发展的启示,并依据政府过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具有可行性的政策优化建议,希望能对政府未来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工作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政治伦理 老年人养老 护理保险 政策制定一、我国老年长效护理保险服务现状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事务的开发尚处初级阶段,从宏观角度上看,社会化的护理保险制度尚有较大欠缺。
传统上,老年护理还是以家眷照料或雇佣短期护工为主、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辅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部分家庭中的人口与家庭结构发生了转化。
在“空巢老人”等新生观念接连浮现的当下,传统护理体系也开启了向多元化、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转型的进程。
(一)养老机构与医护人员我国当前共有需照护的老年人约4250万,而其中患重度残疾的老年人共有约1800万人,但有养老照护资质与能力的机构却极度缺乏。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每千位老年人平均占有约70张床位,而我国每千位老年人平均只拥有18张床位,相比之下差距较大。
而对于我国现有的护理机构,其在护理对象和护理内容上也存在许多不足。
许多机构能够照料有家庭的老年人,但其服务的主体对象还是孤寡老人。
在这之中又有许多服务机构的条件简陋,护理的方式也比较简单,使很多老人都无法得到完善的服务,只能非自愿地接受了最为基础的服务。
而社会上的那些条件好、护理项目丰富的护理机构,其收费一般较昂贵,大多数的老人及其家庭都支付不起。
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前景和影响因素

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前景和影响因素作者:陈飞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1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老年人晚年高质量生活重要作用日益突显。
尤其针对我国现阶段家庭规模缩小化、空巢家庭数量剧增以及不断上涨的护理成本,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成本和减轻家庭经济生活双重负担。
【关键词】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新型健康保险产品,虽然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销售多年,但在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起步萌芽状态。
根据美国HIAA定义,长期护理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护理。
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服务。
”而长期护理保险正是基于因为年老、疾病或伤残而有长期护理需求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健康保险,就目前我国医保政策和各个保险公司推出的重大疾病或人身意外保险种类而言,长期护理保险填补了患者在上述情况以外必须承担的大笔支出。
对于解除威胁老年人安度晚年而可能发生的高额长期护理费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而言,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日趋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人们不断追求改善生活质量,人类的平均寿命由解放前35岁延长至现在的71岁,但各种慢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溢血中风以及老年人群中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群越来越多。
但社会对老年人口的照顾功能在减弱,所以由正式机构提供的长期护理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除此以外,物价的飞升也促使医疗费用及护理成本高涨,因此现阶段我国对于长期护理保险潜在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我国的老龄化特点是未富先老,而薄弱的经济承受能力促使我国老年人护理基本上沿袭以居家养老方式为主。
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缩小为“4-2-1”模式,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2006年城市“空巢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9.7%,在农村则占38.3%。
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状与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逐步在各试点城市展开。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试点地区的实施方案,发现该业务存在参保范围过窄、筹资渠道来源单一、失能等级评定标准不一、待遇给付不足等问题,结合试点地区实施经验,提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优化建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6.6%,预测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0%。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可选的护理保险产品较少,且长期护理保险(下文简称长护险)的相关需求尚未激发出来,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2016年,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试点城市包括青岛、上海、南通、长春、承德、荆门、上饶、安庆、成都、石河子、广州、苏州、齐齐哈尔、宁波和重庆等15个城市,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已扩大至48个。
一、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对长护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长护险的需求因素方面,荆涛、王靖韬、李莎(2011)从宏观层面分析,以收入、利率、通货膨胀和社保支出为自变量研究其影响长护险需求的路径,结果表明,收入、利率及通胀等因素对需求的影响不显著,但社保支出和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
此外,在制度构建与模式优化领域,各国学者通过探索,也形成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综述。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Blanche(2010)针对长护险的给付模式,分别对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六个国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六国实行的不同给付模式中,最有借鉴意义的是德国提倡的服务、现金混合给付模式。
Compbell, Ikegami (2010)对比分析德国、日本和美国设立的长护险制度,发现日本和德国实施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效率高于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第一章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需求使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指的是为老年人或者患有严重疾病的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服务的保险制度。
在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一,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降低医疗成本、推动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对于我国的意义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生活品质。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生活品质。
2. 减轻家庭负担。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将缓解家庭护理压力,减轻家庭负担。
同时,通过国家的资助可以促进发展这个行业,创造就业机会。
3. 降低医疗成本。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缓解医院压力,降低医疗成本。
4. 推动社会和谐。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的信任感。
第三章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欠缺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持。
2. 保险覆盖面较窄。
目前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只覆盖部分城市和地区,离全国普及还有很大差距。
3. 投保门槛高。
目前保险的费用较高,不具备普及性,投保门槛过高。
4. 护理服务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护理服务行业也在迅速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第四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为了全面推进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1. 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
在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应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强对于长期护理的法律保障。
2. 扩大保险覆盖面。
在保险覆盖面方面,应该适度降低保险费用,扩大保险覆盖面,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
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探索

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探索
左亿薇;孙涵旭;李秀丽;徐祗坤
【期刊名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医疗服务体系大有可为。
长期护理保险又被称之为社保第六险,在我国于2016年开始试点,目前已经扩大到49个城市。
在7年的运行实践中,各个试点城市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指示精神,积极研究民生需求,并不断地结合发展现状和业内先进经验进行优化完善,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试点运行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从细微处进行研究,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还是参差不齐,有的城市长期护理保险还存在着保障对象等级评估内容缺乏细致化、服务类型缺乏多样化等问题。
因此,为保障长期护理保险稳定、均衡发展,特提出细化保障对象等级评估内容、提供多样化服务方式等对策。
【总页数】4页(P0065-0068)
【作者】左亿薇;孙涵旭;李秀丽;徐祗坤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基于市场分析的角度
2.我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模式探索——基于试点城市成效分析
3.破解失能人员护理难题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记嘉兴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及探索
4.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5.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背景、困境与策略——兼论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7期 廊完 总第341期 第31卷 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前景术 周海珍
摘要: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家庭增加,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老年人对专业化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长期护理状态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专业护理费用的攀升,使得长 期护理风险愈加突出,并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风险。因此,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市 场空间。本文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定价以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研究 进展,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字:长期护理保险;保险需求;定价;运作模式 JEt_分类号:F08
己l吉 、 l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 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各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呈上涨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接受长期护理 服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和医疗费用持续上涨,护理成本也呈逐年上涨趋势。因此,长期护理风险Et益 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长期护理保险也应运而生。 美国、德国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护理保险发展比较典型的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长期护理 保险,德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则于2000年开始实施。我国于2005年推 出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至今市场上长期护理保险的品种并不多,且销量十分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与 实务发展一样,我国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将梳理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 需求、定价以及运作模式等方面理论研究的最新文献,并尝试性地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 周海珍: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需求、运作模式和供给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 号11YJC790306。 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前景 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也普遍比较缓慢,需求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国 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市场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美国在2O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但根 据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2000)的数据,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大约10%的人拥有私人长期护 理保单。国际上关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供给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面对不断增长的长期护理风险,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规模一直较小且发展缓慢,一些研究认为:市场供 给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保单保障范围狭窄以及保单价格偏高两个方面。 1.保单保障范围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保单在每天给付额上有最高限制,一般只能弥补34%左右的预期长期护理开 支。但如果保险人能提供一份没有免责期、没有给付期限制,且每天的最高给付额能每年按一个既定比率 增加的保单,就能弥补90%左右的预期长期护理开支(Brown&Finkelstein,2007)。 2.保单的价格 虽然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保障范围有限,但保费却远高于公平精算保费,即含有较高的附加保费。 Brown&Finkelstein(2007)估计,如果一位65岁的人购买长期护理保单并终身持有,其附加费率为18%,远高 于其它险种。保单价格严重偏离公平精算价格的原因是:(1)市场存在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高于保险人对 长期护理风险发生率预期的个人更愿意投保,而且拥有保单的被保险人与未投保者相比,在长期护理方面 的消费会更多(Finkelstein&McGarry,2006)。(2)合同签订后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了解自身未来健康状 况好于预期的被保险人会退保;保险人面临的因护理成本上升而产生的风险,并不能依靠个体风险的大量 汇聚而被分散(Cutler,1996)。(3)一般而言,私人保险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各种交易成本、摩擦成本 会使保单价格上涨。 (二)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不同因素 虽然保单提供的保障有限,附加费用较高,但即使市场能以公平精算价格提供更综合的保单,购买的 人还是很有限。这说明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狭小的主要原因或许来自需求方面,包括经济原因、消费者认知 的缺乏、替代因素等(Brown&Finkelstein,2004b)。 1.经济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Brown(2007),Cramer&Jensen(2006) ̄H Kumar,Cohen,Bishop&Wallack(1995)认为,过高的保费导致人 们不愿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同时Cramer(2004)认为,价格因素对消费者的续保决策影响更为显著;但 Brown&Finkelstein(2004a)认为,保费中包含较高的附加费用并不能用来很好解释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 足的现象;Curry(2009)提出,虽然高保费是需求不足的原因,但判断保费是否过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一 个人的行为与心理有关。 2.消费者认知的缺乏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人们一般会忽略低概率、高损失的风险(Kunreuther,1978),因而如果老年人低估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即 使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理性,也会降低他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Brown&Finkelstein,2007)。Rich. ter(2010)首次分析了成年子女对其父母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结论是:子女对长期护理风险了解得 越多,其父母对该保险的需求就越大。此外,消费者如果有父母在疗养院的经历,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 Theoretical Studies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能性会更大(Holve,2007)。 3.替代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家庭成员所提供的非正式护理以及其他医疗保险(如美国的Medicaid)等替代因素的存在,都会抑制商 业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1)家庭成员提供的非正式护理的替代作用。由于配偶提供护理会减少对正式长期护理的需求,自然 也影响了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Lakdawalla&Philipson,2002)。同时,子女也能用自己提供的非正式 护理替代正式的长期护理(Pauly,1990)。Zweifel&S神we(1998)利用委托一代理模型,提出子女的替代护理 会让一个理性消费者不选择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但Mellor(2001) ̄lJ认为,只有在不富裕的家庭中,能否从 家庭获得护理才会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产生影响,对比较富裕家庭来说则没什么影响。 (2)医疗补助计划的替代作用。在美国,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也“挤出”了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 求。Pauly(1990)提出:Medicaid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理性的、风险规避型且不贫穷的老年人不愿意 购买护理保险。Brown&Finkelstein(2004b)认为,在现行的Medicaid制度下,即使保费是公平的,至少2/3的 人也不会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原因是医疗补助会在私人保单上强加“隐I生税收(implicit tax)”,且该税收的比 例很大。而且,通过建立以预期效用为基础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模型,他们提出在现有保单结构和 MedicaidSq度下,不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是理性行为(Brown&Finkelstein,2008)。 4.其他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1)遗赠。一方面,有强烈遗赠动机的人会增加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但如果他们更喜欢从子女处 获得护理服务,则不会投保,而是希望以遗赠方式来获得子女的非正式护L ̄(Brown&Finkelstein,2009)。 (2)资产。当人们需要长期护理时,如果能将房屋价值变现,就会降低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因为他 们认为,利用房屋变现值来支付未来的长期护理费用是最优的,而通过变现流动资产来支付长期护理保险 费是不划算的,这就增加了房屋产权挤压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可能  ̄(Davidoff,2008)。 (3)消费者的教育水平、性别、婚姻状况等都会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产生影Pl ̄(Cramer,2004)。Mei— er(1999)还提出,如果一个人退休前失去自理能力的概率较低或失能的成本不确定,则会推迟投保的时间。 因为长期护理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现象比较普遍,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因素成为当 前国外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他们认为,除了产品的设计、价格等会影响消费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还应该考虑经济、行为、心理等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三、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价 目前主要的定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1)曼联模型。这是一种成熟且常用的模型,James.D.Craig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如何运用曼联方 法对失能保险的定价以及责任准备金的提取有详细的论述。 (2)减量表方法。减量表模型在S.Haberman(1983)的研究报告中被提及,主要是通过考察各健康状态 的人数改变情况来计算状态转移概率。 (3)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该模型在模拟人群从健康状态向失能状态转移这一随机过程中具有数学 上易处理和参数易估计的优点,因此在长期护理保险定价模型中被广泛应用。Beekman(1990)首次将长期 护理过程视为一个持续的马尔科夫链,提出了计算长期护理保险保费的概率模型。Haberman(1997)扩展了 Beekman模型,将马尔科夫过程的转移概率用一个明确的表达式加以阐述。Norberg(1995)提出了一种基 于用以描述长期护理过程持续时间的马尔科夫链对长期护理产品定价的方法。在Haberman&Pitacco (19991以准马尔科夫过程为基础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定价模型后,Levikson于2001年拓展了该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