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

Ⅰ.关于灸法

珍视我们的宝贝--传统灸法

谢锡亮的大名,记者在中医学院念书的时候就有耳闻。他作为近代针灸大师、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在山西省侯马市默默耕耘,50余年如一日创办"澄江学派针灸医学研究所",致力于临床医疗和培养针灸人才。知道他的人都很敬仰他,有一位校友曾对我讲:"别看我是针灸系的,在谢老给我们讲课前,我对针灸其实谈不上了解,但是听谢老讲课后,我才真正知道针灸应该怎么学,并深深地热爱上了她。"

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就记者的提问,谢老为我们娓娓道来。

"《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虽然针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有共同之处,但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我在临床用灸法治疗数百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论急慢性均可施灸。患者首先是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改善,逐渐化验指标也会相继转阴,尤其是病毒复制标志转阴,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减弱或消失。此外,灸法对阳痿、早泄、遗精、遗尿、长期发热、哮喘、眩晕、贫血、胎位不正、子宫出血、经常感冒、小儿发育不良、结核病、胃肠病等效果良好。总之,只要是慢性病、常规医疗没有办法的病,用传统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灸法能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可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据一些专业人士说,现在灸法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留下疤痕,为近代崇尚美容之大忌,尤其是欧美国家,从来只重针而不重灸;二、艾灸烟雾弥漫,造成空气污染,是今天提倡环境保护人士的大忌;三、灸法操作时间太久,对医师的经济效益来说,并不划算。

但据谢老讲,其实用灸法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痛苦,因为直接灸法的艾柱如麦粒大小,每穴只灸7~9壮,长期施灸,只会出现一个豆大黑痂,停灸后20~30天即可脱落,以后和正常皮肤差别不大,或遗留黄豆大一个浅斑痕。例如灸法治乙肝的穴位主要在背部或下肢,不会影响美容。在临床上他发现,中老年人患疑难重病、慢性病,或是保健,都能接受灸法,而不会在乎小小斑痕。另外,因为灸法用的是极细的艾绒,量很小,不会产生太多烟雾。日本人研究发现,艾绒燃烧之气味芳香,还能净化空气,对人体无害。有人用红外线照射代替灸法,但红外线照射没

有艾的药理作用,与灸法疗效不会完全相同,虽未见对比,也可能不会超越灸法之效果。谢老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治病,解除痛苦,不能单求方便、省事,而不追求更高的疗效。至于经济效益,灸法治乙肝,每人不过两三穴,4~6个点,每穴不过7~9壮,3~5分钟即可灸完一次,十分方便,同时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治疗所用的时间还短。治病人多了,经济效益自然也会好的。

谢老说,灸法种类很多,但对于大病、疑难病,最好选用直接灸法。就是将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最高只有60℃~70℃左右的热力,能耐1秒钟知大热时即按灭,反复施灸,穴位上结痂,再灸不但少痛,反觉舒服,能够坚持,日久见功。用灸法首先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顾虑,医患合作,安置好体位,取准穴位,打个记号,消毒皮肤,将艾绒制成圆锥形之艾炷,上尖下平,直立于穴位之上,用细线香从顶端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首壮燃至一半知热时,医者即用手指迅速压灭或捏起;第二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压灭或捏起;第三壮燃至将尽知痛时即压灭或捏起。每次每穴连灸7~9壮,连灸数日,以后可以隔日一次,若灸2~4个穴,不过几分钟,操作熟练之后就轻而易举了。

Ⅱ.灸的方法

秋灸关元春灸气海--养生灸法

(摘自《太乙神针灸临证录》)

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内经》"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宋窦材《扁鹊心书》"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阳气与人的衰

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再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又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穴释】

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李东垣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故凡纳呆食少,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痿黄,形体消瘦等脾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针灸大成》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壮数和年龄】《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一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

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地之气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如《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收欲神气。"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灸前准备】

(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

(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定位后,作出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灸法简介

谢锡亮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施灸壮数和疗程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每灸一次少则3~5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

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施灸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二、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三、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四、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五、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六、施灸与保养:灸后调养的方法和针后的调养是一样的,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七、要注意灸料的质量: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之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生姜要保持新鲜,平时要埋入湿土之中,用时取出洗净。艾卷要坚实、均匀,保持干燥。

八、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免得病人反复改变姿势,穿脱衣服,也就省事省时间了。

九、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十、要注意穴位和禁忌的部位:虽然理论上讲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还是不妥当的。必须根据既定的经络经穴而后施行,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难看的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用隔姜灸法,再者皮下静脉也应尽量避开为宜。

十一、施灸的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

处方:生地15g,麦冬15g,元参15g,苁蓉15g。水煎服。

十二、关于灸后洗澡问题:凡非化脓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则应避开疮面,当心不要洗脱灸痂。如果长期直接灸,有结痂、疮面、渗出物,则应避开这些部位,勿过多洗澡,只可冲洗或擦洗,勿多浸泡。或用创可贴盖上再洗,或用消炎油抹上一层以保护灸面等。总之,可以灸后洗澡。

十三、施灸配穴的原则: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

凡初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十四、使用经穴要少而精: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取穴必须准确,用针要精简,灸穴勿太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刺暴灸使人难耐,这是很有道理的。

十五、敢于使用灸法治病:宋代医术《备急灸法》上说:"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矣,岂不诚大丈夫?"这是鼓励人们要有勇气,敢于使

用灸法治病。灸法的好处,没有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正如陆游诗云:"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身实践直接灸法----转帖

足三里施灸,直接化脓灸法,手捻艾柱如豆粒大小,每次施灸3-20壮。3天以后感觉精神体力改善,饮食知香味,睡眠也改善很多,白天精力较前充足。后来又在关元、气海、阴交、中脘、三阴交等穴施灸。(由于自己施灸,所以腰背部穴位无法施治)大半年来基本上没有间断。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自从施灸以后再也没有感冒发生,而且精神体力胜过往昔,睡眠好了,白天精神和心情也好了。

对于每个穴位的具体效用各个穴位又有不同。笔者体会如下:足三里,重在补气,而且对五脏六腑之气皆能调补,这点与中脘穴有别,(中脘穴重在调补脾胃之气偏于固守中焦,而足三里有除了补气还有降气的作用,这点我曾经在一例哮喘病人得到验证,足三里可以双向调理大小便,特别是大便的变化,而腹部穴位如关元和中腕天枢等穴则偏于固气固摄。中脘可以调补三焦气血,笔者感觉对肥胖和气虚、痰湿型的血压异常效果确切,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关元一穴则重在回元气、固元气、补元气。凡是真元亏损、后天斫丧,脾阳久虚、二便失常、慢性病、老年病,皆有良效,最适于重灸,常灸。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笔者现在遵循下列施灸方法;即每次取2-3穴位,先灸腹部穴位,再灸下肢穴位,穴位组合一般是中脘+足三里,或是气海+足三里,或是关元+足三里,或是关元+三阴交,下肢的穴位只取单侧即可。每个穴位直接灸3-20壮。大半年的艾灸实践证实了宝贵传统医学疗法的神奇功效,后来在几个病人身上也再次证明。正确取穴需要熟悉人体解剖。笔者也曾经试用过温和灸法,但是总感觉疗效不能和直接灸相比,笔者认为,没有局部的创伤就没有整体的修复。而且这种比例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成正比的。欢迎各位同好共同切磋,以提高临床实用技能!

直接灸在大约10天左右就会化脓出水,笔者的做法是:脓痂脱落以后就用艾绒填敷创面,以后还是在上面施灸,从没有感染病例。

如果自己施灸可以2组穴位轮流交替:中脘(7-20壮)+足三里(3-9壮),关元(9-30壮)+足三里(3-9壮)。方法;每次施灸时先灸中脘或关元,后灸足三里,足三里每组只取单侧,轮流交替即可。第一组穴位在灸至化脓(最好至脓液黄稠这个过程大约10——半月)。然后换第二组穴位施灸,连续灸至第一组穴位脱掉脓痂,灸疮愈合后再换至第一组穴位施灸。如此轮流施灸即可。随着施灸时间的延长和机体正气的恢复,各穴的化脓和愈合时间会逐渐缩短。灸疗期间可以内服理中、建中之剂。并谨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如此褒养之,回春在望矣!

本人揣测,艾灸疗法不能盛行的原因大致如下:

1,灸疗的操作虽然看似简单,但是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积累,其辨证、取穴、施术需要坚实的传统医学基础知识做后盾。而这一点往往被一些医者和病人所忽略。认为针灸不过是扎一下针,灼一下皮肤而已。从基础到临床操作均予以轻视。如此而导致了疗效的降低,病人也失去了对针

灸的信任。

2,直接灸的疼痛反应,很多的顽症痼疾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施灸并且需要直接化脓灸法。而直接灸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烧灼痛。有的患者在施术完毕以后尚有数小时的局部疼痛或全身的不适。加之在化脓以后局部的炎症刺激带来的不适,会给病患造成生活和工作上的影响。如此便致使一部分病人对灸疗望而怯步,非确实亲身收益于艾灸者则难以接受。

3,温和灸有时也会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其整体的效果则逊于直接灸法。并且温和灸施术时间长,医者和病患都容易疲劳。同时,艾条燃烧会产生的大量烟雾,虽未见危害,但是亦未被一些现代家庭所不能接受。

4,针灸之术成本投入极少,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却难以对病人收费。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致使不少医者疏于研习针灸之法

除此以外尚有一等愚民和西医受所谓“现代科学”的影响。盲目追求新潮、崇洋媚外,并不接受宝贵的传统文化科学,而甘愿以身试毒,更有死于西医屠刀之下而终不悔者!

中医自学学习指导

中医自学学习指导.txt -=中医自学学习指导=- 看到很多病友都想自学中医,可资料库的书成千上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为了方便大家,共同切磋,我把自己学习中医所读书籍,和自己的思考经验总结后告诉大家. 如果你是绝顶聪明,触类旁通之奇才,经典原文能领会其奥秘,就不需要再往下看了,直接从经典入手,是学习中医的上上方法.这样能领会到经典之精髓而不受他说之影响. 我辈愚苯,只能由浅入深,逐步领会经典之奥妙.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也只是自己的体会,以方便初学者. 什么是经典: 1: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4:易经 5:难经 不先读经典的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着) 3:伤寒论新义 , 金匮要略新义 (余无言着)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着) 2:医易通说(唐容川着)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着)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着)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1:黄元御医学全书 最后阶段:博览医术,精读经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穿插听:王正龙和刘渡舟的多媒体讲座.

关于脉学: 我自己没有经验. 但我认为,背会"濒湖脉学",然后就去在实践中体会.我的针灸师傅诊脉很准,他就是到农村去(60年代),在老百姓中看了上万人,练出来的.他常说,教了你也不会,诊脉是练出来的. 最重要的环节: 在自己身上的实践,自己的病要自己治疗,一定要亲身试药.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到民间中医向先生们请教.一定不要学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不亲身尝识就用于他人之身. 目前就想这么多,以后再继续补充. 不足之出,请各位指教. 怎样自学中医2005-08-16 18:05:53 楼主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岳老还有几句话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 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说的好。《四库》着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热★★★【字体:】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411 更新时间:2006-01-26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终结篇) (25)遗精病 遗精一症,与遗尿有微细差别。尿窍容易开而精窍不易启。但两窍的开合,全要靠心气下降,只是轻重深浅不同罢了。 人身以神为主,神居二气之中,白天寄於心,夜间寄於肾。容易在23:00以前遗精的,病在於肾;在23:00以後遗精的,病在於心,这就是神的「从阴从阳」的道理。 人身所有的关窍,都是由神来统摄,神就是火,就是气,就是「坎中之真阳」,真阳配真阴,神始有所主;真阴配真阳,神始有所依。梦遗之病,必须审究在上半夜还是下半夜,来确定神之所在。 上半夜遗精者,主阴盛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且,必定兼有邪念造成的心火妄动。治疗方法应该以扶阳为主,如潜阳丹(参附汤)、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等。 下半夜遗精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而且,并定兼有邪念造成的心火妄动,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治疗方法应该以扶阴抑阳为主,如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补血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 而遗精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平日外界环境的影响,耳闻目睹,淫邪的念头辗转不断,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习惯,并凝结於神中,一经熟睡,元神游於梦幻之乡,或见女色、或听女声、或与女交、淫念一动,心火下流,再加上肾火的帮助,直冲精窍,窍开而精自泄矣!意动则气动,气动则精必不能藏,如果说神未发号令而精会自己泄出,决没有这个道理。 淫念一动,虽然没有精液流出,但是肾精必然都汇聚於精窍,几天之内必定会因遗精或手淫而流於体外,精液绝对是保不住的,假如长期如此,肾气就会凝滞於下焦,必会暗耗肾精而患虚痨症。老光棍和鳏夫多患此症。妇女长期患白浊及赤白带下的病理与男子相同,治法也是相同的。 所以,治疗遗精病的关键,在於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不该看、不该听、不该做的就绝对不去沾染。社会教育和舆论宣传也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不能只在生理卫生方面作文章。否则,在社会治安方面就会积重难返。具体内容请参考《房事与疾病》一文。 总之,治疗疾病应以「扶正袪邪」为原则,已婚患者在治疗期间,绝对禁止房事。 (26)头痛 头痛有几种,必须分辨清楚,後头痛为太阳头痛,前额头痛为阳明头痛,头两侧痛为少阳头痛,头痛而重为太阴头痛,头痛而咽乾为少阴头痛,头顶痛为厥阴头痛,还有血虚头痛,最为可怕的就是真头痛(房事过度,元气大伤所致)。 太阳头痛,会出现脉浮项强,发热恶寒恶风;若自汗恶风,宜桂枝汤;恶寒无汗,宜麻黄汤。 阳明头痛,前额、眉稜骨痛,眼眶发涨,恶热,宜葛根汤;眉稜骨痛宜「玉液汤」加法半夏20g,鲜生姜十片,沈香末少许。

不可不知的排病反应

不可不知的排病反应 不可不知的排病反应| 生活妙方原创2017-03-27 罗大伦罗大伦频道文章| 罗大伦漫画| 八岁图片| 网络编辑| 云少先给大家看一段文字,这是我当年在办《养生堂》栏目的时候写下的:家住石景山区的董阿姨来信:“我今年六十五岁了,腿疼二十多年了,日渐严重,期间往复于中西医间,不见有效。特别去年到春节后,更加严重,自费用去万元之多。正当我与家人处于无奈之时,你作客《养生堂》作为主讲,第二课就讲:从骨缝里疼的腿病多为血瘀,可以每日服三七粉把瘀从深处外托……顿时,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病,激动不已,盼到第二天买了三七粉,照方服用。服到一周时,头肩有所反应——疼。两周后,膝盖处往外疼,表面凉,皮肤见灰青色,针刺拔罐后,血色黑紫,几次后疼痛减轻,至今有二十多天了,虽未痊愈,但让我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张锡纯的医德医术的再现。看过多名医生,主任,专家等,无一人诊断为血瘀,均按风湿治,说明此病害人不浅,害患者,误医生,望此方能救助他人。……我没学电脑,不会发帖,只能用这种原始的书信方法了,谅解。谢谢!”我接到来信后,按照信上的电话打了回去,因为信但凡写“北京电视台”的,都会投递到苏州桥的老台址,然后转到国贸的新台址,这期间用了近三周的时间,所以这是几周前老人

写的信。我打回去以后,董阿姨告诉我,现在腿疼已经基本痊愈了,她说:罗博士,我要给你鞠个躬,二十年的病,这么快就好了,真的感谢你!这事儿过去很多年了,我这次拿出来,就是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排病反应。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位董阿姨在刚刚服用三七粉的时候,反而出现了头肩的疼痛反应,两周后,膝盖处往外疼,皮肤凉,皮肤变成清灰色。然后,再接着服用,最终二十年的腿疼短短四周全部痊愈。我所见到的多数人,如果服用三七粉,见到这样的反应,疼痛加重了,就会开始怀疑,为何开始疼了?为何皮肤颜色变了?为何皮肤凉?是不是吃错了?其实,这就是体内有瘀滞,而三七正在鼓舞正气,开始活血通络,疏通瘀滞的地方,此时,会在瘀滞严重的地方有所反应,一旦最终疏通成功,气血正常通过,瘀阻就此消失,病也就好了。这种疏通时产生的反应,就是一种“排病反应”,大家要有所了解的,否则,每次到关键的时刻,修复身体的战斗开始了,你却命令撤兵了,这样身体是难有恢复的机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排病反应”呢?所谓排病反应,就是在中医治疗中,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激发人体的防御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以祛除病邪所产生的正常的反应。排病反应是我们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对我们人体是有益的。古人曾经记载过这样的反应,甚至会说得比较严重,比如,在古代典籍《尚书》里,就说过这样的话:“若药弗暝

[VIP专享]王正龙灸法直论

王正龙灸法直论--1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 374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一) 《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 痛苦。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

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 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 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 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 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 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 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 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

读《孙禄堂武学录》

读《孙禄堂武学录》 今天搜索《太极》 无意找到了《孙禄堂武学录》 看看对此人的评价:“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把《孙禄堂武学录》下载了 匆匆浏览了一遍 发现和最近在研究的王正龙的讲座、火神派的学说有不谋而合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果然是相通的 随手摘录了一些段落《形意拳学》 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八卦拳学》 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诸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以至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往往归于无可如何之地。是摄生之术,讲求无方,良可慨也。惟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元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太极、八卦诸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与后世做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 李东垣先生曰:人自虚而无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练精而化气,练气而化神,练神而化虚,此自有而之无也。拳术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太极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转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阖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也。这一点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转、开阖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也。

火神派王正龙: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

王正龙: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 对于服药期间会出现的许多“反常”现象的简要说明 (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尤其是用于病危的患者,但凌晨3点或下午5点必会减轻或消除)。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几个小时的情况(人事不知或个别头脑清醒,但不能言语),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但火泡中间有丝丝凉意),或喉咙又干又痛(甚至夜间被干疼而醒),或眼睛干燥红痛(但早晨醒来时会发现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 这些情况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开始鼓动,部分阴邪被化开,从上窍发出的具体表现,决不是吃错药后上火的情况。因为祛寒邪必须用比之更强大的热量才能将寒邪驱逐。气机鼓动起来以后,邪正相争,破除胸中郁滞之气,所以就会出现胸中烦躁,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甚至会出现较严重的“炎症”。“炎症”是邪气泛出的表现,此时千万不可以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清热解毒乃至滋阴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病邪被发出后,症状会自然消除,而且,自然不想喝凉水,不想吃冷饮了。 昏迷属于“心肾交泰”的现象,应提醒患者在起身时应动作缓慢(见《灸法直论》一文之晕针部分)。出鼻血、上火、喉咙眼睛干痛,属于以往由于情志不遂而淤滞的气血被阳气化开而泛出的表现。肾开窍于耳,肾邪外出,就会耳内疼痛。凡脏腑有病邪,所开窍之处,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胸中烦躁不安,而且,总是呕却又吐不出来,这就是阴经中的邪气将要化入阳经,正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服用一两剂小柴胡汤(或小柴胡颗粒冲剂),症状即可消除。 (2)、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 如果去医院检查,就是急性肺炎。这是肺、胃里面的寒邪在回阳药物的作用下,将寒邪通过肺部从气管、咽喉发出的表现。此时切不可停药,同时千万不要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养阴清肺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寒邪被发出后,症状和炎症就会自然消除。因为此类症状属于“阴盛阳虚”证,所以,必然午后和夜间咳嗽加剧。由于寒邪困肺,必然会咳嗽、痰多(多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初始阶段必然干咳,后来才会出现痰多的现象),所以必然会有炎症(甚至是急性肺炎),而后炎症会从肺部逐渐转移到气管、咽喉乃至鼻腔,直至痊愈。 这就好比武汉的长江水质被污染,在江水的推动下,污染的江水逐渐会流到南京的江面,对这两座大城市也造成污染,如果使江水继续流动,污染不久就会消除,假如对污染的水质进行拦截,污染将永远留在内陆。 所谓急性肺炎,就是寒邪在发出途中的必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冷饮,或房事过多而引入的寒邪,想再舒舒服服地发出去,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因果报应”。如果伴有发烧的症状,可以服2~5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待发烧症状消除后,应继续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一般来说,干咳无痰时可以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倍甘草,(转变为)痰多咳嗽以及虚性发烧时可以改服附子理中汤。 【注意】:不论如何剧烈咳嗽,一定要挺过这一关,千万千万不要改服其它药物,尤其是那些清热止咳化痰的药物。《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在寒邪祛尽的瞬间,咳嗽的症状会立刻终止,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

●《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虚痨篇)作者:王正龙

●《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虚痨篇)作者:王 正龙 (5)糖尿病 我国患者已达5千万。首先必须明确,糖尿病是由于房事不节和过食甘肥厚味造成的(青少年虽没有房事,但先天不足和过食甘肥厚味造成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在我国古代称为「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陈修园医书》中说:「上消者,口渴不止也,治以人参白虎汤;中消者,食入即饥也,治以调胃承气汤;下消者、饮一溲二也,治以肾气丸。」赵养葵(字献可)云:「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入肉桂、五味子各一两,水煎六、七碗,姿意冷饮,熟睡而病如失,此以其温药引其真水,以滋上、中、下之燥也。」(文博注:赵献可之法,经临床验证,「熟睡而病如失」之语,只限于糖尿病初期患者,但其原理是没有问题的) 现代的中医,都说「消渴」(糖尿病)属于阴虚,所以,所开的药方,所制的成药,都离不开龟板、鳖甲、元参、玉竹、石斛、蛤蜊、牡蛎、黄芪、葛根、知母、枸杞子、天门冬、

麦门冬、天花粉、五味子、生地黄、女贞子之类,其理论是:患者急宜生津液,药品唯求中和,治病不能著急。这种话,近情近理,谁敢说不对?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话,最为误事! 治病如治国,国中不患有真小人,唯患有伪君子也! 虽说治疗「消渴」(糖尿病)以津液为重,但应该知道所缺少的津液就是人身的真水,真水不会自生,也不是滋阴所能生,而是在真火的作用下生出的。所谓「阴虚」,是指由于真阳不足所导致的「脏腑收敛功能虚弱」,绝对不可以认为是「阴液不足」。 而且,《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分明写著:「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焉。」津液是由「气化」才能生出。而气化之源在于命门之火。命门火衰,则津液无所生也!况且,口渴、饥饿,是因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治理调节,三焦不能通调水道,才形成的「消渴」。 庸医只知道凉润之药可以治渴,却不知道脾喜燥而肺恶寒。用燥脾之药治之,使水液上升,才能不渴。所以,用人参汤治疗上、中之消,必无差错。(人参汤方:红人参、炒白术、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现代人不学无术,常常拘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究其本质原因何在,一见咽痛或便秘或尿赤或牙痛或眼红或脸上长青春痘或失眠或脸红或痔疮发作等征象,就断已或他人说火太大,急于进食清热败火之药或食物,或是因为昨天吃了次火锅,前天喝了点酒,今天吃了点辣椒,明天就口腔溃疡,更是认定上火无疑了,根本不去深究体质之因,也不找找是否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致商家也一味迎合众人的心理,君不见现如今的药店中琳琅满目的各种中成药有温药的立席之地吗?再观各种饮品或保健品大多也是以“清凉败火”作为广告的切入点或是买点,现在又各处在流行“怕火火,喝王老吉”了,啤酒更是四季不绝。如此这般哪有几个人真有火? 我这里用的桂附理中丸是泉州产的,上个月我的一位患者因为要到泉州去照顾生病的女儿,不能服用汤剂,笔者嘱其就在当地买桂附理中丸接着服用,不想患者跑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竟买不到,最后只好从本地托人买了寄去。广东及香港一带更有煲汤的习惯,到了夏天大多是以煲凉性食物“去火”为多。加之名利色之诱比比皆是,如此折腾,还有几人不需补火? 我在想这里不少同道中人智商不可不谓不高,研习中医时日不可不谓不长,三七先生在这里反复通过各种比喻说明,其用心不可不谓不切,为何还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补火的重要性呢?记得我在接触到火神派的理论前少用附子,仅在有明显少阴证时才少量用之。临证时时方与三阳经方用得多,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自已惑于此而不去深究更深层的医理。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得到压制,症状消了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多时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 如失眠的患者标症是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人是变得昏昏欲睡,却出现了闭经且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在目前不少中医院分科日益西化也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中医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沾沾自喜,更不必论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就目前中医的整体水平,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之症,又有谁能将此遗尿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还是那句话,对于火神派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请先自已吃吃附子再说,且要吃到中毒才有发言权。或许真到那时候,您又成为火神派的一个成员或是有新的认识了,有如伤寒论叶天士君。 最近在细读三七前辈复泰草堂中的医案,读后很多内容对我启发很大。有几个问题想在此请教三七前辈: 1、肉桂的应用在火神派中如吴佩衡应用较多,但在您的医案中大多是用桂枝,罕用肉桂,请问对于二药的区别前辈有何高见? 2、适合于应用附子剂的患者,在先生的医案中,应用一段时间后转方较频,细读后先生是在寒邪出阳经或是离开少阴脏病而表现为少阴病经证或是厥阴病经证,如当归四逆汤证或是退至太阴病时而及时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开之或散之或表之等。在郑钦安的医书《服药须知》一节中,郑氏是主张服用回阳药物至胸腹觉热烦燥难安时予一剂滋阴剂,唐老也是如此主张,并提出可以选用黄连阿胶汤。而王正龙则是根据脉象转为沉而无力时转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或小建中汤以固其本(想必其在之前的治疗应是四逆类方持续服用.)。我在临证时应用的体会是只要断为姜附体质,按照伤寒六经辨证不一定必是少阴病,而只要是三阴病,即可

王正龙灸法直论完整版.

欢迎广大中医爱好者和我交流QQ-1812559054 现场治疗视频https://www.360docs.net/doc/d217990342.html,/playlist_show/id_5497818.html 《纯阳雷火灸》、《纯阳雷火灸入门百问百答》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7990342.html,/f/13329901.html 我的博客空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7990342.html,/1812559054 灸法直论 作者:王正龙 整理:段传宝 《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

王正龙中医验方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肺病、流感、鼻窦炎)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肺病、流感、鼻窦炎) (7)肺结核 世界上有1/3的人感染了结核菌。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死於肺结核。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达367/10万,因患肺结核而导致贫穷,或因贫穷而患肺结核的不在少数,这就是所谓的「因贫致病、因病致贫」。 肺结核病在中医被称为「肺痨」。在现代《中医内科学》对肺结核的病机是这样分析的:肺结核病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肺部而致。既病之後的病理变化,一是肺阴直接损伤,肺失清肃,故咳嗽、短气;肺络伤则咯血;瘀血或水饮阻络则胸痛;肺阴既虚,内热即起,故潮热不休;肺合皮毛,肺虚则皮毛不固;内热蒸腾,则见盗汗。肺病日久,脾肾兼受其累,脾虚则食少、消瘦;肾阴不足,则内热益盛,热愈盛,阴精愈亏,气亦随之不足,遂致全身虚弱之证。 我年轻时曾患肺结核病,对此病深有体会。所以,对以上的病机分析很不以为然。虽然说肺结核属於传染病,但是结核病房的医生为什麼很少被传染?探视者也一定呼吸了空气中的结核菌,为什麼也很少被传染?可见,正气尚足的人,是能够抵御病菌的。也就是说,患肺结核病的人,一定是元气虚弱或免疫力差的人。元气虚弱,不能气化津液,「真水不能生肺金」,才会导致肺阴损伤,这是导致肺结核的根本原因。「真水生於真火」这一根本理论,现代中医书中已很少提及,以上分析,可见一斑。 另外,肺结核患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元气虚弱,而虚弱的主要原因是气滞血瘀和房事过度(手淫过度)。而且,肺结核患者在患病期间是绝对不可以性交的。美国金融界的巨头约翰?皮尔彭特?摩根的第一个妻子婚前就是肺结核患者,是在婚後四个月死亡的,这就是爱情的力量。据医学报导,近些年世界的肺结核发病率将有上升势头,而有效遏制这个势头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社会道德,尽量减少对百姓的色情宣传,使百姓的房事有所节制。 肺痨患者,一定是首先损伤了先天坎()中一点真阳。真阳一衰,群阴(邪)蜂起,所以会山现子午潮热。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於阴,则阳气浮而不藏。所以,发生潮热;阴不得上交於阳,则虚热发越,真阳虚则无以镇纳,也会发生潮热。庸医不明其中至理,一见潮热就说是阴虚,便用滋阴养阴的药物,往往酿成「阴盛格阳」的危候,实在可悲! 自汗、盗汗实际都属於阳虚证,而绝大多数中医却都认为盗汗属於阴虚。盗汗出现在夜间,夜间虽然是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间却是阴盛之候,阴(邪)盛可以逼阳於外,阳浮外亡,故汗出,曰盗汗。庸医不明至理,因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邪必定强盛,阴(邪)盛隔(真)阳於外,真阳不得潜藏,也会出汗。同时,阴邪闭塞,阳气微弱,不能运化,所以腹满不实;真火衰微则脾土无生机。土气发泄外亡,所以面黄;脾主肌肉.土衰则肌肉消,所以肌瘦。阳衰则寒,隔於其中,阻其运行之机,邪正相拒。所以腹中时痛时止。胃阳不足,脾湿太甚,所以大便溏泄。真元衰弱,所以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真元衰弱,导致肺气不足,因为「肺朝百脉」。所以,患者才会周身虚弱无力。其他病机分析,可详读「虚劳」一栏。 在「五痨、七伤」中说:「过食冷饮伤肺,肺伤则气少。」《内经》云:「饮冷伤肺。」只此一语,即道破天机。所以,治疗原则,只有「甘温固元」一法。用药应首选四逆汤,以去除寒邪,而不应先使用洋参、黄芪、地黄、黄芩、麦冬、知母之类滋补药物。如果有自汗、盗汗的症状,可用参附汤治疗。若开始便以大剂滋阴药物进行治疗,否则就会雪上加霜,就是「杀人不用刀」。应该首先袪除寒邪,然後才可以服用甘温滋阴复脉的药物,如:炙甘草汤、当归补血汤。 四逆汤方:炮附子30~50g,淡乾姜40~60g,炙甘草50~70g。(服药注意事项请阅读《方药阐真》一文)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40g,嫩桂枝30g,红人参10g,生地黄90g,麦门冬20g,生阿胶30g,火麻仁10g,鲜生姜30g,红大枣12枚。

王正龙《疑难杂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血栓性脉管炎)

王正龙《疑难杂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血栓性脉管炎) (21)血栓性脉管炎: 血栓性脉管炎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手指或脚趾出现红紫、麻木,冷痛症状,后期会出现溃烂 和坏死的现象,严重者会导致手脚残废。主要由于患者元气不足,气血不能达于血管末梢,使 手指或脚趾得不到营养而逐渐坏死。西医认为血液循环的力量是靠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其实 不完全是这样,当人的心脏坏死而突然停止跳动时,人体仍然有一定的门脉血压,这就是未衰 的元气的力量。 脉管炎患者的心脏搏动的速度不会比正常人慢多少,甚至会很快。但力量会很小,就像水 泵由于供电不足而不能达到额定功率一样。同样的道理,由于元气不足,心脏搏动必然无力, 所以血液就不能通达于血管末梢,反之,也能够说明不是心脏虚弱的问题,而是元气虚弱的问 题。患者的心脏没有太大的毛病,但在冬天却会手脚冰冷,这就说明是由于元气虚弱,气血就 不能达于四肢。必须服用祛寒补阳的药物,使气血能够通达于四肢,就可以很快将四肢冰冷的

疾病治愈。治疗原则宜通经活血、祛寒止痛,增强气化功能。用药可以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 汤为主,后期辅以附子理中汤收功,效果非常好。 39 西医只知消炎和截肢,不知元气虚实,所以不能治愈此病,而且,会使患者因截肢而变成 终身残废。在电视新闻中经常能看到这种消息,西医都认为这是一种怪病,能够维持就是万幸, 因为他们都不懂元气理论。 若重灸关元穴和中脘穴,可以祛寒兴阳,使气血达于四肢而疾病必定可以快速治愈。注意 事项可参考《灸法直论》一文。 总之,治疗疾病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治疗期间,绝对禁止房事! (22)、健忘(附:老年性痴呆症、脱发、斑秃、腋臭): 健忘一证,必定是真元虚损所致,别无它由。而且,不分阴虚、阳虚,统以精神不足为主。 凡人禀二气为生,二气浑为一气,神居二气之中,为气之主宰,所以称为“精、气、神”。二气 贯于周身,神也遍于周身;精气足,则神自然聪明,所以无所不知;辅气衰,则神必定昏沉, 所以一时聪明一时糊涂。这种病虽然老年人居多,老年性痴

王正龙先生疑难杂症

王正龙先生简介 王正龙,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简介:王迪,字正龙,号文博山人;著名民间医生。 1983.10 于北京海淀区铁道附中高中毕业,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计算机室做临时工,生产孵化器电路板 1984.10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九室当工人,从事耐火陶瓷研究辅助工作。其间考入“中华社会大学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学习四年,曾获奖学金(1988.6毕业)。其间,拜杨文笏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拜庞德中老师学习三教经典,拜郭金铭老师学习书法。 1988.10辞职,赴江苏省扬州市高旻寺拜刘悲云老师学习中医,并负责医务室管理工作。同时,拜高旻寺方丈德林大师学习禅宗经典和理论,从庞德中老师习禅,兼学中国传统文化。1991.07 在福建省龙岩市莲台山、天马山修习禅宗,同时研究传统中医理论。 1992.05 赴海南省海口市,个人从事室内美术装饰绘画及沙盘模型制作。 1993.11 在北京优异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陶瓷电容生产车间主任,后任销售部经理。1994.12 由于公司倒闭,在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以佛道理论为主)。 1996.01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从事农田种植、中医研究、乡村调查以及小学课外义务教育工作。 1997.09 为生活奔波,曾任几家私人公司副经理、业务员以及从事室内装修设计工作,都未超过两个月,并做过一个月的小时工,后在天伦饭店从事中医按摩工作两个月。 1999.11 在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写作工作,主要书目为《三教觉迷录》、《中西医论坛》、《素质教育论》,半年后辗转于几个单位任闲职,并继续从事个人写作。 2002.07 于“北京正龙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讲师,培训传统文化暨传统中医人才。 2003.08 在家专心于个人写作,完成《中西医论坛》一书。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释和临床归纳工作。 2004.03 在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任研究员,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本草》、“中医临床”以及传统文化至今。 虽然医院里是温病学的天下,但研究经方的大家却还是不在少数。网上较出名的如汉唐中医,但其多破而少立,破,破口骂西医也,而于传统中医发扬上,公开的经方的理论文章很少,多是在卖药卖书。当然,不破不立,从某方面看,破比立更重要。 火神派是传统经方的发展提高,是现在较为热门的医学流派。火神派的著作不多,近代有“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及祝味菊的《伤寒质难》等。现代却几无火神派专著,使学习者稍有不便,从网上得到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觉得可稍补此憾。 阳是火,阴是水。心脏属火,肾脏属水 研读中医,“阴阳”二字随处可见。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或许是tuenhai鲁钝,各家解释大都千年不变,总不能让我非常满意。试从比较现代的角度述之。只为个人理解运用方便,不强求您的认同。

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

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 摘自王正龙《灸法直论》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一直隔着糊痂灸,虽然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 窦材《扁鹊心书》上说: 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如何识别新艾陈艾和艾条质量的差别

陈艾条,那种艾条的质量是最好的 俗话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好的艾绒是至少三年的陈艾。这样的艾绒沉淀后去掉了燥性药力更稳,烟更小。青艾的烟是黑色的,陈艾的烟是白色的。艾草最好的产地是湖北的蕲州,蕲州是大明医圣李时珍故里,蕲艾与其它艾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大,可达1.8~2.5米,含挥发油较多,气味深郁,叶厚纸质,被密厚长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其形和质均属上品。蕲艾比一般更香,最适合做艾条。 判断艾条的方法还有: 闻味道。好的艾条味道温和、清香,普通的艾条闻起来有点刺鼻。 看外观。艾条中的艾绒是土黄色的,细腻、柔软,用手捏一下,似乎有油粘在手指上。而普通的艾条呢,看上去粗糙,发青色,用手捏一下,似乎把手上的一点滋润都吸走啦! 燃烧时间。相同长度下,好的艾条燃烧时间比较长。 感受。好的艾条,皮肤感觉温暖而柔和,温热的感觉绵绵不断地渗入皮肤,顺着身体延展,舒服。普通的艾条呢,很容易有烧灼感,刺痛,热力猛烈多了。 而且,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艾灸是陈久且细软的熟艾较好。而且这样的艾绒油烟小,气味清香适宜,颜色为金黄色,热量适宜易为人体吸收。 相反新艾则为青黄色,燃烧时香味较浓,烟味较大,初闻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热量会比陈艾高些,人体对它的吸收不如陈艾,但是差别也是细微的顶多也就是10%左右。 而且王正龙先生所著的《灸法直论》里也说道,新艾施灸与陈艾施灸疗效相比并无大差。而且就我这两年来做艾灸的经验来看,此两种艾施灸效果并无大的差别,但是新艾长期使用确实会对皮肤有点损伤,表皮会留下一些印记。但是只要停灸些时间就可以恢复的。 按理说,只要是艾条就能达到基本的温经驱寒的功效,但是在用了一盒“金艾条”后,我的想法改变了,看似相同的艾条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味道。很多人不喜欢艾条的味道,觉得刺鼻,特别是灸了以后家里到处(包括内衣、外衣)上都是这样的味道,走出去感到很不整洁。金艾条的味道温和、清香,好于普通的艾条。

高血压辩证

导读:高血压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个症候。为了降压,西医发明了稀释法,却导致了中风.短期行为却产生严重后遗症。如何逃出这种“气粗力壮”的怪圈呢?请看王正龙老师谈高血压。 我国现在有1亿人患有高血压,平均4个家庭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头痛眩晕、时发时止,或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血压升高为特征。但现代医学将高血压定为一种疾病是不科学的,因为元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都会使血压升高,只能属于一种症状。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凡高血压患者发病是有规律的,都与性交(房事)泄精和生气郁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性交(房事)过度就必定损伤脾肾的功能,长期郁闷必定产生瘀滞而暗耗肾精,而且,肝气郁滞就会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肝木克脾土),并会因为气滞而产生瘀血。 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在Yu望和性情方面有所克制,提高修养,认真遵守传统养生方法,才是根除疾病的法宝。那些想发明一种快速治愈或根除高血压药物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道理很简单:汽车没有汽油,应该如何解决?补充添加剂、催化剂?还是补充汽油?参参看! 由于性交过度和长期郁闷造成的肝、脾、肾功能严重衰退,身体内产生的垃圾就不能得到正常和及时的清除,从而造成了血液粘稠。由于血管的直径不变,粘稠的血液就会比正常血液的流速要缓慢,尤其对于毛细血管来说,粘稠的血液就更难以通过,处于血管末梢的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的现象(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眩晕,真阳上头破瘀就会导致头痛),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而中枢神经就会命令心脏增加泵血压力,以使毛细血管的血压和供血能力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自然调节功能。而心脏只有一个,距主动脉较近的组织器官就必然会出现供血过多的情况,所以高血压患者多数都有“气粗力壮”的表现。 然而,西医发明的降压药物,是抑制中枢神经的功能,使中枢神经向心脏发出减小泵压的指令,这就是过量服用降压药会使患者变成低血压的原因。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就会使动脉末梢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处于供血不足状态,毛细血管就会变脆。当患者情绪过分激动时,血压陡然增高,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脑溢血)。有人会问:既然血管末梢会脆裂出血,为什么手指脚趾尖的血管和脏腑的毛细血管不会破裂呢?这是因为人在激动的时候血液不会向四肢流动,使得多出来的血液汇聚在躯干和头部,手脚冰冷就是证明。而且,躯干的肌肉也会因为激动而收缩,同时心脏跳动加快,使大量的血液只能向大脑汇聚。由于脑部的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失去弹性,就必然在血压陡然增大时发生破裂。现代西医所测量的血压都是主动脉的血压,好像至今还没有人测量过毛细血管的血压,这就是高科技旗号下的一个不科学之处。

附子用法浅探

万方数据

附子用法浅探 作者:王松, 张晓萍, 侯美英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四附院中医科,南昌,330002 刊名: 江西中医药 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12) 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 3常用配伍 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降低.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 2.期刊论文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 3.期刊论文肖安菊张仲景方中附子与乌头之用法释疑-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含附子的方剂达36首[1].张仲景对附子、乌头的用法是:凡属亡阳急证宜温经回阳者,多用生附子,如:《伤寒论》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人参汤等方中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 4.期刊论文贾新立《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规律-中医药学刊2005,23(8)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5.期刊论文蔡秋杰.曹洪欣.CAI Qiu-jie.CAO Hong-xin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中医药信息2006,23(2) 通过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总结出附子的主要功效为补阳气、祛铑寒湿、止痹痛.主要治疗亡阳证、里虚寒证及寒湿痹证,并探讨了附子的用量及煎服法,为临床更准确地运用经方提供了参考. 6.期刊论文张霆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中附子煎法用量的体会-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 白细胞减少症常见于某些疾病病程中及放、化疗后,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在治疗中辨证使用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附子的煎法或用量不同,其功效也各异,故在使用中尤其要注意煎法与用量. 7.期刊论文王艳.刘平夫.WANG Yan.Liu Ping-fu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 导师刘平夫教授深通医理,经验丰富,遣方用药,颇为精当,本文仅就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 的经验,介绍如下: 8.期刊论文高静东浅谈乌头、附子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河北中医2002,24(6) <金匮要略>中附子的用法十分广泛,用于杂病、外感、阳证和阴证.而且,对生附子、炮附子及乌头在用法上也各不相同. 9.期刊论文高岩《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吉林中医药2001,21(2)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 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 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于阳气虚不能充达于四肢之证.用量生用或炮制附子无差别(多为1枚).煎煮方法以水煎煮,顿服或日3服.但2者煎煮时间却有差别,其中生用附子的煎煮时间较炮制附子的煎煮时间短. 10.期刊论文李广彬大黄附子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8) 大黄附子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大黄、附子、细辛.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功用为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目前临床上常其方加减就其现代药理及临床新用如下: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217990342.html,/Periodical_jxzyy200812002.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