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

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

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

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

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

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第三:社会系统思想。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

二、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1、纵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纵向运行中表现的基本关系:

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2、横向: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横向运行中表现的基本关系:

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的关系、促进的关系、转化的关系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协调

3、满足需要原则

三、社会学考察的三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1、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2、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1、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2、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

3、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1、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血缘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反功能。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就反功能而言,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一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发挥其正功能,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和抵制其反功能。

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地缘关系的功能也是双向的,其正功能是维系社会的稳定,发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在处理城镇化的地缘关系问题上,一个核心环节就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3、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业缘关系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2)业缘关系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它同时也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一、文化的含义及特性

(一)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不是遗传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个人虽然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

3、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意义

4、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要素构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1)文化的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得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有横向纵向两个方向。横向――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纵向――传给下一代

(2)文化变迁性:文化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变迁三种因素: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的接触、发明与发现

(三)文化堕距(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

1、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

2、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3、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二、文化的类型

(一)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2)亚文化: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3)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地址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作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三、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

(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1、象征符号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理念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每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模式差异的重要体现。

3、社会规范:

规范或社会规范是文化的制度要素。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主要包括规章规则和法律。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4、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要素。物质文化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1、文化特质:

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2、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区域文化的概念可大可小,它的核心意义是用地理区域来区分文化分布。

4、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组合咱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三)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1、文化中心主义:

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即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2、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四)文化震惊于边际文化1、文化震惊:

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着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2、边际文化: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虽原理中心文化,但并不能密切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四、文化的功能

(一)认同功能:

指文化使得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基础、心理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属于同一种文化

(二)规范功能:

第一,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基础,是社会交往的钱阿提条件第二,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的规矩、规则是什么第三,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只能取材于文化

第四,文化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使社会运行得以持续(三)整合功能

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一个社会的各种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结合书本)

(四)教育与教化的功能: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第五章: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田野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

(三)实验法

问卷法

优点:

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所得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4、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减少人为误差。

5、使大样本的调查具有可行性。

缺点:

1、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

2、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3、问卷调查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访谈法

优点:

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缺点:

1、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

2、成本较高;

3、时间长;

4、隐蔽性差;

5、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观察法

优点:

1、可以观察到被试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结果比较真实;

2、实地观察到行为的发生发展,能够把握当时的全面情况;

3、花费较少;运用于研究无语言文字沟通的对象

缺点:

1、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2、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

实验法

优点:

1、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3、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4、可控性强,有利于假设的检验

缺点:

1、人为操作,缺乏现实性;

2、存在样本缺陷;

3、受实验人员的主观影响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发生在生命早期,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且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语气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亦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镜中我: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1)本我:最原始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的我遵循完美原则

3、生命历程理论: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时间构成的序列。有四个要点:

(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生命的相关性

(3)生命的时间安排

(4)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条件: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最后,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2、学校: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3、同辈群体: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4、工作单位: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工作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

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媒体

(三)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1、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一个特殊时期。

2、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3、代差问题: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造成代差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变迁):

(1)价值标准及其去向发生了巨大改变

(2)只是结构和教育背景造成了巨大落差

(3)媒介、社会流行等引发的代差

(4)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5)对文化结构变化的反映出现了落差

4、社会化的内容: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

第七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社会互动:

也叫“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

1、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之间

2、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

3、社会互动可以面对面也可以借助媒介

4、社会互动必须结合一定的情境

5、社会互动不仅影响互动关系而且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二)社会互动的维度:

1、向度: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

2、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

1、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2、人际互动和群众互动

3、熟悉情境互动、工作性互动和工作情境互动:

熟悉情境互动是指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

社交情境互动是在社交场合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

工作情境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

4、工作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额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积分互动过程

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

混合性互动结余情感性互动和工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5、按照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利关系及其性质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1)交换:

交换是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2)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

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

合作各方要讲信用

(3)竞争:

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

(4)冲突: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

(5)强制和顺从与顺应等形式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

顺从与顺应则是与强制想对的社会互动过程

二、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和规律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符号互动理论基本观念:

(1)符号是人类互动的中介.

(2)人类行为是有意义的.

(3)意义不是固定的.

(4)人们往往从别人行动中认识自己,并能修改自己.

(5)互动中往往需要通过扮演别人的角色来理解其思想意志,并以此倡导自己的行为。

2、拟剧论(自我表现论/印象管理论):

拟剧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就像是一出戏剧,我们出生进入日常生活舞台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表演剧中的角色

3、本土方法论:

又称“俗民方法论”或“常人方法学”,意为对普通人在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研究

4、人际互动论:人际吸引、非语言沟通、刻板印象、人际空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尔区分了人际互动中的四种人际距离: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5、社会交换理论:

人与人社会关系是行动者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等)和惩罚的过程。

三、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二)社会角色四个方面含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时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时人们对处于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盼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角色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形成了角色集或角色丛。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归属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产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制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

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仁恩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四)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1、角色确定

2、角色表现: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前台、后台及角色配合

3、角色建构.

(五)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1、几种常见的角色失调现象:

(1)角色距离: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不匹配的情况

(2)角色冲突:

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是存在的矛盾(角色紧张)

(3)角色不清:

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4)角色中断: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5)角色失败: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群体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2、社会群体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定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竭诚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战友群、工厂和学校“哥们儿”

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称为次级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等

2、正式群体和非正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二、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二)初级群体的正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人物;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三)初级群体的负功能:

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个人的社会发展;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趋势:

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初级群体呈现日益衰落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分化加制,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2、初级群体衰落的积极意表现在一下方面:

(1)初级群体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第二章 4.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5.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 7.文化冲突 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 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 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 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 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 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 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 明确的目标 规范性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 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组织类型与特征 (一)、组织类型 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 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 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 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如学校、教会 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 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 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 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 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 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

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 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 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 (拓展)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 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 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 (二)、组织的特征 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 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 非情感关系 规范的互动形式 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 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 三、组织与现代社会 (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 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 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 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 (二)现代组织的发展 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 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 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 (一)、组织目标 1、组织目标的含义 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4.非物质文化其中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有先后之分,社会制度首先变革,其次就是风俗、民俗。(lg: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坏境首先适应地方规矩和地方方式,但是价值观念很那融合。) 七、社会化的含义:(老师PPT)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 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 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 2、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 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 “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 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 四、人口健康 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第二节环境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 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 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 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 (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 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d219198581.html,)*电大考试* 社会学概论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3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4、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5、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6.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8.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再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越轨行为,被司法机关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11、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12、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13、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4、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6、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7、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8、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19、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20、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21、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22、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23、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24、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25、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26、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27、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28、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29、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30、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31、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 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在社会中不存在孤立的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 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 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XXX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11、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 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 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 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 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 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第三:社会系统思想。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 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 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 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 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 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 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 (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 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 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 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 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 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 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 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 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 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 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 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 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 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 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 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 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 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 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 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 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 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 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 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 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 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 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 基本过程。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 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 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 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 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 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 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14.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 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 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 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1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 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16.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 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 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 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它包括家庭 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 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8.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 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 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 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 组织的结构。 19.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 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 管理方式。 20.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 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 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 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 有规章而不特循。 2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 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 社会生活共同体。 22.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 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 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 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 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 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 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24.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 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 象。 25.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 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 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6.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 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 层。 27.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28.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 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 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 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2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 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 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 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优先:导学P34 是指当社 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 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 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 先。 31.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 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 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 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 3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 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 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33.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 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 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 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 的作用。 34.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 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 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 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 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 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 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6.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 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 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 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 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7.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 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 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 况。 38.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 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 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 穷文化。 39.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 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 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 1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关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社会学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下面是社会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 1.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社会变迁的加剧,人们对社 会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马克思、孟斐斯等学者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社会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社会学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 进程密切相关。 2.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 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问卷调查、观察研究、访谈等。社会学的 研究方法既包含定性研究,也包含定量研究,既关注个体经验,也关注宏 观结构。 3.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学涉及许多重要的核心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交互、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不平等等。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 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经济组织等;社会交 互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沟通;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组织和管理 方式;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社会不平 等指的是社会资源和机会的不公平分配,涉及到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 的差异。 4.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涌现出多种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和

功能;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的冲突和社会变革;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体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符号交流。 5.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关注多个研究领域,如家庭与婚姻、教育、犯罪与法律、健康与医疗、劳动与职业、种族与民族关系、性别关系、都市社会等。社会学通过研究这些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揭示社会规 律和社会运行的机制。 6.社会学的应用和实践:社会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知识体系 和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社会学的应用包括社会 政策制定、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市场调研等。社会学也与其他学科交叉,如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社会统计学等。 7.社会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学 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当前的社会学研究趋势包括全球化、社会网络、新 媒体与社会、社会移动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学也需要与其他学 科进行跨学科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关注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为我们理解社 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视角。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微观的个人行为到宏观的社会结构,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社会学概论》中的重点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运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社会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社会学引入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网络、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这些概念是构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考察或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方法,实验法则是通过实验来控制和观察社

会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系统论等。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冲突论则强调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互动论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和意义,系统论则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些理论流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五、社会学的研究应用 社会学的研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揭示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探究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研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和挑战等。社会学也可以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学概论的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 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期末考试前,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思考一些复习题来 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范畴 1. 什么是社会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1. 什么是社会结构?它包括哪些要素? 2. 解释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如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3. 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哪些类型和原因? 三、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1. 什么是社会化?它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2. 解释社会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3.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稳定性? 四、社会群体与社会关系 1. 解释社会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2. 社会关系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3. 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重要性。

五、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 1. 社会问题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社会变革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和影响因素? 3. 社会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六、性别与社会 1. 解释性别的社会构建和性别不平等的概念。 2. 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是什么?它们如何受到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的影响? 3. 性别问题如何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作用? 七、种族与族群 1. 解释种族和族群的概念。 2. 种族主义和族群关系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种族和族群如何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 八、全球化与社会变革 1.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全球化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复习题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可以对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学概论重点、要点及复习指导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要点 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的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但如与教材有矛盾的时侯,应以教材的内容为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即《复习指导》对于教材各章节教学重点考核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删去的内容,就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安排 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如下:填空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等。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涉及范围比较广。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同时对每个要

点有稍作解释。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在回答联系实际题时,首先要解答问题同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填空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论述题20%。 三、复习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3、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利用社会学理论,解剖身边的社会现象。 “泮湖大学”——工具理性——中国企业家缺乏的精神是什么? 从计划生育到“二孩政策”——实用主义?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新的社会不公平及贫富差距? 昆山反杀案——自媒体新技术掀起的舆论巨浪——技术意味着什么? 问题:广告行业是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广义: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权力的统摄性研究。 狭义:对人类生活领域的研究。 社会学的三大传统范式(三大研究传统) 实证主义范式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 什么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范式 韦伯、齐美尔、库利…… 什么是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范式 马克思、霍加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前期马克思、后期马克思 什么是批判主义?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存在根本性差异,导致了范式之间的差异甚至是对立。 但是不管怎么说,实证主义范式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故此可称之为主流范式。另外两个虽是非主流范式,但有着巨大影响。这就形成了学术研究的争鸣及多元化。 第一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社会唯实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他们都采取实证主义路线 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韦伯人文主义路线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实证主义 二、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社会学:理论、历史、方法三个方面如:“现代性”问题

应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如:“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人口福利”问题 第二节社会学发展的历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经济上工业革命 政治上产生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2.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危机大约每10年一次;工人处于悲惨境地 3.经历长期无序和失范后对社会秩序的渴望 法国革命:1789年;1815年;1830年;1848年 (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 1.历代社会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的自然状态及社会契约论——洛克霍布斯卢梭等 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 2.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物理学影响到了孔德生物学影响到了斯宾塞 3.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 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涂尔干)韦伯:理解社会学帕森斯、莫顿:结构功能主义 科赛、达伦多夫:社会冲突论霍曼斯、布劳:社会交换论布鲁默、戈夫曼:符号互动论吉登斯:结构社会学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存在的问题: 1.改良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2.价值中立(实证主义) 3.西方中心论 4.二元对立(实证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梅林——中国共产党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 1.为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和视角,即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2. 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是社会学概论的重点整理。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规律的学科,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社会行为、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等。 二、社会学的发展和学派 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演绎法和归纳法两个阶段,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往论等不同学派。不同学派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包括家庭、社群、组织等。社会组织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媒体、教育机构等。 四、社会行为和社会化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展示的各种行为表现,包括符合社会规范和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逐渐适应社会并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 五、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各种要素的改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社会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总体形态,包括经济发展、科 技进步、文化演变等。 六、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 社会问题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矛盾,如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社会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 政策。 七、社会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采用的科学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方法。数据分析是社会学研究中对已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的过程,以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八、社会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调查等领域,社会 学也是整个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是向跨学科 研究和全球视野发展,强调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 以上为社会学概论的重点整理,涵盖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概念,以及社会学在社会问题解决、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在学习社会学时, 应加强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提高自 己对社会的理解和改善社会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