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兽用生物制品概念 根据免疫学原理

1兽用生物制品概念  根据免疫学原理
1兽用生物制品概念  根据免疫学原理

1兽用生物制品概念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病原体(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生物制剂。

2疫苗由病原体(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用于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3.一般灭活苗菌、毒种应是标准强毒或免疫原性优良的弱毒株,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将其杀死(灭活)后制成灭活苗,需加佐剂提高其免疫力。

4.自家灭活苗是指从患病动物自身病灶中分离出来的病原,经培养、灭活后制成,再用该动物本身。用于治疗慢性、反复发作而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顽固性葡萄球菌感染。

5.脏器灭活苗(组织灭活苗)利用病死动物含病原微生物脏器制成乳剂,加甲醛等灭活脱毒所制成的疫苗。如兔病毒性出血症,肝脏中含毒量较高。

6.弱毒苗微生物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温度、射线等)、化学(醋酸铊、吖啶黄等)或生物(非敏感动物、细胞、鸡胚等)处理,并经连续传代和筛选,培养而成的丧失或减弱对原缩主动物致病力,,但仍保存良好免疫原性和遗传特性的毒株或从自然界筛选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自然弱毒株,经培养增殖后制备的疫苗。

7.类毒素由有关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用适当浓度的甲醛使之脱毒而制成的生物制品。

8.抗病血清为含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的动物血清制剂,能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相应病原体所致疾病,又称被动免疫制品。

9.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10. 免疫反应原性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11.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12.抗原决定族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

13.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关的球蛋白

14.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桨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15.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16.灭活与灭活剂微生物学意义上灭活有两层面含义:、

1、是指破坏或杀死微生物使其成为没有生命物质的过程。

2、生物制品上的灭活还有“灭能”的含义,是指将一些活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激素、酶、血清因子和抗体等)丧失活力的过程。

17.保护剂生物制品上的保护剂,又称稳定剂或分散剂,指保护微生物、寄生虫等活力和酶、激素、免疫反应物等活性的一类物质

18.佐剂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9.细胞因子是机体的各种细胞在其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是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节信号。

20.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1.无菌(germ-free,GF)动物指动物身上不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进一步说,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22.重组活载体疫苗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保护性抗原基因(目的基因)转移到载体中使之表达的活疫苗

23.重组亚单位疫苗将编码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使其在受体细胞中高效表达,分泌保护性抗原肽链,提取保护性抗原肽链,加入佐剂即制成基因工程重

组亚单位疫苗

24.基因缺失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强毒株毒力数额基因切除构建的活疫苗

25.转基因植物疫苗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机体免疫机理相结合,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

26改型抗体.用鼠源单抗的CDR序列替换人Ig分子中CDR序列,则可使人的Ig分子具有鼠源单抗的抗原结合特异性。抗体中鼠源部分比例小,可消除免疫源性。又称CDR移植抗体

27. 单域抗体抗原与抗体的大部分结合残基在VH区域,少数在VL区域,结合能量主要来自VH链。VH是具有结合抗原特异性的小抗体片段,约为完整分子的1/12,

28.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必须饲养于隔离系统。根据植入无菌动物体内菌落数目的不同,悉生动物可分为单菌、双菌、三菌和多菌动物。

29.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30.IVC 是独立通风笼盒的简称.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密闭性,同时让经HEPA过滤器的洁净空气流入盒内,使盒内保持正压,减少了可能的感染来源,适合于饲养SPF级动物,以及一些免疫缺陷动物

31.毒素:有些病原微生物能产生强有力的特殊毒性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作用,这种毒性物质就叫做毒素。

毒素分为:

32.外毒素: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33.内毒素:是指微生物只有在死亡后细胞破裂时,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称为内毒素。

34.抗毒素类素素免疫动物机体后,由浆细胞分泌生产的抗体称为抗毒素

35.分子识别单位抗体的CDR区基因编码蛋白能模拟抗体结合活性,因此又称其为分子识别单位

1.抗原的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免疫反应原性

2.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

3.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淋巴结哈德氏腺消化道、呼吸道与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

4.T细胞亚群及功能

CD4+细胞:辅助性T细胞(TH);诱导性T细胞(TI);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D)CD8+细胞: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

5.B细胞亚群及功能

B1:T细胞非依赖性细胞

B2:T细胞依赖性细胞

6.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致敏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指APC对抗原性异物的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特异性淋巴细胞对递呈抗原的识别。

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双信号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活化、增值、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效应阶段: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效应性淋巴因子或直接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的过程。

7.物理学灭活

包括加热灭活、紫外线灭活和γ射线灭活等方法。

①加热灭活

-最早由Smith等研制猪霍乱灭活菌苗时提出

-后在研制淋球菌时(56℃灭活1小时)发现热灭活容易使菌体蛋白发生变性,影响免疫原性

-目前,除诊断抗原尚采用外,已经基本淘汰

②紫外线灭活

-效果不够确实

-曾发生过经紫外线灭活的强毒重新活化的例子

③γ射线灭活

-效果尚不十分清楚

8.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

1、灭活剂种类

2、温度

3、灭活物浓度

4、微生物种类与特性

5、灭活剂浓度

6、pH值

7、灭活特内的残物

9.冻干原理:

1.将含有大量水分的生物活性物质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

2.再在真空和适当加温条件下使固体水直接升华成水汽抽出

3.最后使生物活性物持形成疏松、多孔样固状物

10.冻干技术特点:

(1).能有效地保护生物活性

因为冻干全过程都在低温真空条件下进行的,有效地降低了氧分子对微生物、酶等活性物质的作用

(2)有利于冻干物质的长期保藏而不致变质

由于物质是在冻结状态下升华干燥的,可将物质中95%以上的水分除去

冻干物呈海绵状结构,体积几乎不变,加水后能迅速溶解并恢复原来状态

11.保护剂作用机理:

(1)防止活性物质失去结构水及阻止结构水形成结晶而导致生物活性物质的损伤;

(2)降低细胞内外渗透压差、防止细胞结构水结晶,以保持细胞的活力;

(3)保护或提供细胞复苏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生活力的复苏和迅速修复自身。

12.免疫佐剂的生物作用包括:

(1)抗原物质混合佐剂注入机体后,改变了抗原的物理性状,可使抗原物质缓慢地释放,延长了抗原的作用时间;

(2)佐剂吸附了抗原后,增加了抗原的表面积,使抗原易于被巨噬细胞吞噬;

(3)佐剂能刺激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

(4)佐剂可促进淋巴细胞之间的接触,增强辅助T细胞的作用

(5)可刺激致敏淋巴细胞的分裂和浆细胞产生抗体。故免疫佐剂的作用可使无免疫原性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

(6)可提高机体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变;

(7)改变抗体的产生类型以及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并使其增强

13.佐剂的条件作为一种良好的佐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增加抗原的表面积,并改变抗原的活性基团构型,从而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2)佐剂与抗原混合能延长抗原在局部组织的存留时间,减低抗原的分解速度,使抗原缓慢释放至淋巴系统中,持续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的抗体;

(3)佐剂可以直接或间接激活免疫活性细胞并使之增生,从而增强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4)良好的佐剂应具有无毒性或副作用低的特点。

14.佐剂的免疫作用机理

1、抗原递呈:抗原分子递呈给T细胞的方法

2、抗原寻的:抗原传递给免疫系统中适当效应细胞的效率

3、免疫调节:任可要以修饰的免疫效应细胞对抗或表位进行加工的机制。

15.兽医生物制品菌(毒)种标准

(一)来源(历史)清楚:

菌毒种管理有三种情况:中监所的统一保管;各地菌种,由中监察院所统一鉴定;委托各单位代管。

(二)生物学特性比较典型:包括菌、毒的形态特性、培养特征、对动物的病原性特点及引起细胞病变的特征、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和血清学特征等,均应符合标准。

(三)血清型相符:注意和地区流行的病原相符。

(四)遗传性状稳定:注意定期传代、筛选、纯化。

(五)反应原性与免疫原性优良

(六)毒力应在规定范围以内

16.细菌的规模化培养

种子接种是指菌体增殖培养物。

收获时间最佳培养时间依据细菌的生长曲线而定。

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法

用于制备抗原、灭活苗、冻干苗。

2.液体静置培养法

需氧菌(深度1/2)和兼性厌氧均可用,厌氧菌(深度3/4),还需加肝块。

3.深层通气培养法

是目前菌苗生产的主要培养法。安装有自动控温、消泡、调pH、自动控制通气量、自动磁力搅拌等装置。细菌接种1~2h,再通入滤过除菌空气,并适当搅拌分散通入的气体,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及时补充营养。

4.透析培养法

在细菌培养液与培养基之间隔有一层透析膜,使培养基中高浓度小分子量的营养成分通过透析膜(不能透过大分子的细菌或毒素)不断扩散到细菌培养液中,供细菌生长繁殖,获得高浓度的细菌或毒素。

17.细菌的计数技术

细菌性疫苗在制造中,往往需要计算每毫升所含细菌的总数。

1 .活菌计数法

倾注平板培养法将被测样品根据菌数含量多少,用普通肉汤或生理盐水作10倍递进稀释。分别取其1ml加在灭菌的平皿中,然后取预先加热融化且冷至45~50℃,立即摇匀放平,

凝固后培养,统计平皿上长出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毫升样品中含有的活菌数。平板表面散布法接种量为0.1ml

琼脂板的制备稀释菌液接种培养计数

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皿用以计数,每个稀释度应取其菌落平均数。

活菌数/ml=2个平板平均菌落数×10×稀释倍数。

举例:在10 稀释的平板中所得平均菌落数为78个。

计算结果:78×10×10 =7.8×10 个活菌/ml

微量点板计数法接种量为0.02ml

2 比浊计数法

是对比细菌悬液与标准管的浊度,求出大致的菌数。

原理:菌液中含数多少与其浑浊度成正比。

方法:标准比浊法和麦氏比浊管法。

优点:快速简便

应用:常用于菌苗及其他生物制剂的生产、细菌毒力的测定和攻毒量的确定等。

标准比浊法

比浊管由国家生物制品检定部门提供,每套包括一支细菌比浊标准管、数支对照空管和一张比浊用的图片。

比浊方法将空管拭刷干净,加入待测菌液1ml。将标准管与待测管并列紧贴在图片前,使两管受光均匀,然后透过两管管壁对比观察,目测图片的清晰度,并将两管左右换位,反复对比。

例如:测定大肠杆菌的菌数,若1ml菌液加入4ml的生理盐水后,与标准管的浊度相同,即表示该菌液经5倍稀释后相当于标准管。大肠杆菌标准管的菌数相当于8亿个/ml,故被测菌数为8×5=40亿个/ml。

麦氏比浊管法

比浊管的制备选取口径和管壁厚薄一致的洁净试管10支,分别加入1%氯化钡溶液0.5ml,然后加入l%浓硫酸溶液99.5ml,使各管总液量为10ml,加塞并用石蜡封固(也可将管口熔封),保存备用(相当于1.5×108细菌数/ml) 。

比浊方法比浊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标准比浊法。

18.病毒的禽胚培养技术各工序操作要点

工序1 禽胚的选择

理想的禽胚是SPF鸡胚,常以非免疫鸡胚补充。

工序2 禽胚的接种前孵育

孵化前消毒,温度37.5~38.5℃,相对湿度50%~60%,定时翻蛋,保证通风。孵化4~5d 照蛋检查,淘汰无精蛋和死胚,孵化至所培养病毒需要的日龄即可接种。

工序3 禽胚的接种途径

工序4 禽胚的接种后孵育接种后,蜡泪封孔,置37℃下孵化,每天照蛋2次以上,通过禽胚的病变初步确定病毒的存在及增殖情况,淘汰24h内死胚。

工序5 病毒的收获

19.影响禽胚培养病毒的因素

㈠种蛋质量

1.病原微生物;

2.母源抗体;

3.抗生素

㈡孵化技术

1.温度控制在37~39.5℃。有些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如鸡胚接种传染性支气管

炎病毒后,不应超过37℃;

2.湿度鸡胚孵化湿度标准为53%~57%,水禽胚孵化湿度比鸡胚高5%~10%;

3.通风禽胚发育是需氧量较大,加强通风换气;

4.翻蛋及时翻动促进发育等,但因地制宜。

㈢接种技术

通常鸡胚发育到13~14日龄,鸭胚发育至15~16日龄,尿囊液含量最高,平均6~

8 ml,羊水1~2ml。

20.培养常用的细胞

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根据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和繁殖特性,可分为:

⑴原代细胞直接利用新鲜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分散,获得单个细胞,如鸡胚成纤维细胞,此细胞对病毒的检测最为敏感,但制备和应用不方便。

⑵二倍体细胞(细胞株)由原代细胞或次代细胞选育出具有特殊生物学性质和标记的细胞,如猪肾细胞株(PK-15)和乳仓鼠肾细胞株(BHK-21)等。适用于病毒性生物制品的制备,常用于疫苗生产,安全可靠。

⑶传代细胞(非二倍体细胞系、异倍体细胞)指不再保持原来细胞的二倍体细胞数,在体外可以无限传代的细胞,如人子宫癌细胞(HeLa细胞)和鼠肾腺癌细胞(RAG细胞)等。有致癌性,不能用于疫苗生产,多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

21.病毒的动物培养技术动物的选择

应当选择SPF动物。选择动物的条件下:

①选用对病毒易感性高。

②动物健康、体重、年龄尽可能一致,符合培养病毒要求。

③遗传特性相似,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④外购动物要了解当地动物群健康,饲养及免疫接种情况,接前要经过健康观察,

以免误用带有病原体动物。

22.病毒性禽胚培养疫苗制造

工序一、鸡胚选择

受精卵必须来自SPF鸡群,最低也应来源于未用抗生素药物的非免疫鸡。受精卵从孵育至培养全过程应保持无菌,接种日龄视病毒而定。

工序二、种毒与毒种继代

工序三、接毒与收获

1.接毒:接毒途径和接毒量,视不同病毒不同。

2.培养

3、收获病毒

工序四、配苗

收获的胚液、胎儿和绒毛尿囊膜乳剂经无菌检验合格后配苗。

湿苗:于鸡胚液中加青、链霉素(每ml500~1000u)放置0~10℃,冷处理后分装。

冻干苗:按比例加入保护剂(5%蔗糖脱脂乳)、滤过、加青链霉素、分装、冻干。

23.抗血清的作用

特异性抗血清可提供短期被动免疫;

在疫病早期治疗中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可抑制引起移植器官死亡的淋巴细胞活动;

特异性高免血清还可用于疫病诊断和微生物鉴定

24.一般马在高免血清时优点:

1.不受接种途径、抗原量限制;

2.饲养管理也比较方便;

3.采血便利

4. 产血清量多

5. 血清色泽好。

25.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按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

26.

27和动物级别的对应关系

动物级别环境级别(洁净度,落下菌)

普通动物开放系统(___, 30)

清洁动物屏障系统(万级,3)

SPF动物屏障系统(万级,3)

无菌动物

或悉生动物隔离系统(百级,0)

28.实验动物杂交一代具有优点

(1)遗传和表型上的均质性:虽然它的基因不是纯合子,但是遗传性稳定型也一致,就某些生物学特征而言,杂交一代比近交系动物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容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2)杂交优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繁殖旺盛、寿命长、容易饲养等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各种近交衰退现象。

(3)具有同基因型:杂交F1代虽然具有杂合的遗传组成,但个体间其基因型是整齐一致的,具有亲代双亲的特点,可接受不同个体乃至两个亲本品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和肿瘤的移植。

(4)国际上分布广泛:已广泛用于各类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便于在国际间进行重复和交流.

29.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制备

杂交瘤单抗的弊端:杂交瘤单抗为鼠源性,应用人体产生人抗鼠抗体及毒副作用。对鼠源性的单抗进行基因加工和改造。

改造目的:降低免疫源性;降低相对分子量。

基因工程抗体:人-鼠嵌合抗体、改形抗体、小分子抗体等。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要点 目录: 1、前言 2、免疫学基本理论要点 3、免疫学基本技能要点 一、前言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教材和课时以及实验室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还略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该学科教学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简练辅助教材和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特编写此辅助教材。(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用黑体字) 二、免疫学基本理论要点 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共10章,重点在1(抗原)、3(免疫球蛋白)、7(免疫应答)章 1、免疫概念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情况: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持续的病毒感染 2、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指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名词解释和理解)(建议采用更易理解的黑体字解释) 抗原的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2、抗原反应性 相关概念有:半抗原、完全抗原、蛋白质载体 3、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异物性:(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以及与贸易与应答产物结合发生反应的专一性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 4、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异物性 (2)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3)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4)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的影响(剂量、途径、次数、佐剂) 5、抗原的种类(不同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与佐剂 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TD-Ag(胸腺依赖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抗原)P12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免疫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抗原汇总

免疫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生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一个完整的抗原应包括两方面的免疫性能:①免疫原性指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亦称为反应原性。有些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hapten);而免疫原通常同时具有免疫反应能力。 第一节免疫原性基础 免疫原性是抗原最重要的性质,一种抗原能否成功地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质、宿主的反应性和免疫方式。这里重点叙述抗原自身的因素。 (一)异物性 正常成熟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区别宿主自身物质与非自身物质,对自身物质一般不产生免疫应答,只对非自身物质产生免疫应答。不同物质之间的抗原性差别取决于它们化学上的异质性,这是免疫识别的物质基础。一般,物质来源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差别越大,抗原性也就越强;而亲缘关系越近,抗原性越弱。 (二)分子大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这可能是因高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易形成胶体,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另外,大分子物质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所含有效抗原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地多。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大,一般多在10kD之上,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糖类物质分子量较小,多数单糖不具有免疫原性;而聚合成多糖时可以成为抗原。但是分子量10kD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例如明胶的分子量高达100kD但免疫原性极弱,而胰岛素的分子量仅仅5734,却有免疫原性。 (三)化学结构 免疫原性的形成还要求分子的化学结构复杂。直链结构的物质一般缺乏免疫原性,多支链或带状结构的物质容易成为免疫原,球形分子比线形分子的免疫原性强。人工合成的单一氨基酸的线性聚合物(例如多聚L-赖氨酸和多聚L-谷氨酸)无免疫原性,但多种氨基酸的随机线性共聚物可具有免疫原性,且其免疫原性随共聚物中氨基酸种类的增加而增强,加入芳香族氨基酸的效果更明显。上述大分子明胶就是无分支的直链结构,又缺乏环状基团,所以免疫原性微弱;若在分子中连上2%的酪氨酸,就会明显增强明胶的免疫原性。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答案(1)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 __免疫防御功能 __、__自身耐受功能 ___、 ___免疫监视功能 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 ___超敏反应 __、_自身缺陷病 ___ 、 __肿瘤 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 ___抗原性异物 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 A ) A.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 E ) A. 严重感染 B. 自身免疫病 C. 肿瘤 D. 免疫缺陷 E. 超敏反应性疾病 3. 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 .免疫监视 B .免疫自稳 C .免疫防御 D .免疫识别 4. 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 对机体有利 B. 对机体有害 C. 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 )(2002 年医师真题) A 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B .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 视 D .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 免疫系统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 细胞 D T 7.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 A T 细胞 B 、NK 细胞 C 、B 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8. B 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 A 胸腺B 骨髓C 脾D 淋巴结 9. 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 、自然杀伤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B 细胞 D 、T 细胞 10. 下列选项不属于 T 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 、CD8分子 B 、CD4分子 C 、CD3分子 D 、CD40分子 11. HIV 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 执业医真题) A.CD4+T 细胞B.CD8+T 细胞C.B 细胞D.红细胞 12. 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 (2001执业医真题) 1. 2. A 、 3. 、选择题 T 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胸腺和骨髓 B 、淋巴结和脾脏 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迟发性皮肤 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 (A ) A 胸腺B 骨髓C 脾D 淋巴结 、淋巴结和胸 腺 )A .选择性 血清 IgG 升 4. TC 细胞(CTL )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A 、CD4分子 B 、CD8分子 C 、CD29分子 5. T h 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 、CD8分子 B 、CD4分子 C 、CD29分子 6.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D ) B . C . □ 高 B D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T 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D .血清 IgG 下降 ) CD80分子 CD80分子 细胞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etdttyg医学免疫学 词解释整理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 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因其通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故又称其为表位(epitope),表位的形成取决于抗原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被抗体、BCT或TCR识别的最小靶结构,其性质、数目、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称为该抗原的~。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两种抗原分子中带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成为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体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这两个概念说明表位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由强到弱: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 *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可导致交叉反应的发生。 肾小球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 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

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能够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经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 2髓质 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 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 物质。 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即刺激机体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理论免疫学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免疫学问题,以及对免疫学相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一门科学。随着高通量方法和基因组数据的出现,理论免疫学从受体交联和免疫原理、jerne的相互作用网络和自我选择等经典建模方法开始向信息学、空间扩展模型、免疫遗传学和免疫信息学、进化免疫学、分子生物信息学和表遗传学、高通量研究方法和免疫组学等方面转变。 【关键词】免疫学, 理论;数学模型;生物数学 advances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jin yan (basic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abstracts】theoretical immunology i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methods that help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study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n immunology. with the advent of high-throughput methods and genomic data, immunological modeling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shifted from receptor cross linking, jerne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self-non self selection, toward the informatics, spatially extended models, immunogenet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evolutionary immunology, innate immunity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30869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