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基本是在小肠段完成的,小肠各部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一)水

结肠每天回收水约0.5~1.OL,粪便中仅含水0.5~0.2L。

(二)钠

每天约回收20~30g,在食物通过肠道的过程中逐步吸收,大部分在小肠。

(三)铁

主要在环境呈弱酸性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吸收量与体内储备量有关。

(四)钙

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

(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全部在小肠吸收。

(六)脂肪和胆固醇

在小肠中下段吸收。

(七)脂溶性维生素

主要在小肠上段吸收。

(八)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在小肠中下段吸收

营养与饲料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 一、解释名词: 1、常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2、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3、粗蛋白质: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总称为粗蛋白质。它包括真蛋白质 和非真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4、粗灰分:粗灰分是动植物体内所有有机物质在550~600度高温点炉中全 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主要为矿物质氧化物,盐类等无机物,有 时也含少量泥沙称为粗灰分或矿物质。 5、粗脂肪:动植物体内的脂类物质总称为粗脂肪。 6、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二、填空题: 1、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动植物体内的三大有机物质主要是指(蛋白质)、(脂类)和(糖类)。 这三大有机质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化学元素组成。 3、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4、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一般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游离水),另一种是(结 合水)。 5、糖类在动物体内存在的形式主要是(葡萄糖)、(糖原)。 6、糖类在植物体内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淀粉)、(纤维素)等。 7、粗灰分是动植物体内所有(有机物在550~600度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

剩余的残渣主要为(矿物质氧化物)或(直类)等无机物。 8、粗脂肪也叫(乙醚浸出物)。 9、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 (木质素)和(多缩戌糖)。 10、动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粗蛋白质)、(粗脂肪) 和(糖类)。 11、植物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而动物脂肪多由(饱和)脂肪酸 组成。 12、蛋白质包括(真蛋白质)和(非真蛋白质)。 13、动物体内一切含氧的物质总称为(粗蛋白质)。 三、选择题: 1、下列选取项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B C) A 钙 B 铁 C 硒 D 钠 2、动物体组织中不含有(A C) A 粗纤维 B 粗脂肪 C 淀粉 D 氨基酸 四、问答题: 1、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安其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哪两类?各自包括哪写元素? 答:按其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硫,钙,磷,钾,钠,氯,镁,硅等。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备课组案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概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学习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学习难点: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学习方法:观察法阅读法自学法分析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大家知道: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完成的

学习任务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请同学们读28页第二段内容并结合教材第29页图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口腔 咽 食道 ___ ___ ______ ____ ___ 消化系统 的组成 ________ 肛门 (分泌_____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分泌___ ___, 不含酶_) __ ____(分泌____ ___ ,含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分泌__ ___,含_________ __________) (分泌____ 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展示总结,教师点拨: 口腔 咽 食道 ___胃 ___ __小肠___ 消化系统 的组成 __大肠___ 肛门 __唾液__,含_唾液淀粉酶 ) __胆汁, 含__不含酶___)

消化和吸收(复习课)

课题:第四单元第二章消化和吸收(复习课)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和作用. 2、说出几种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3、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能量的过程。 4、说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5、了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二、重难点: 重点: 1、加深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的理解 2、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 难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三、学法指导: 1、分析人的生命活动与物质和能量关系,明确营养物质和能量来自食物,掌握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 2、观看消化和吸收课件进一步理解消化的实质,消化的过程,消化的结果。 3、最后引出这些被吸收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运往全身的,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打下基础。 四、学习过程 (一)通过课前提问引入新课 1、食物中含有哪六大类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人生命活动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2、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它们是在哪儿被消化的,被消化成了什么,又是在哪儿被吸收的? (二)知识网络的投示与构建。(系统归纳是更深层的学习感悟,同学们一定要用心那!)1、 无机物: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直接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 人体的营养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 消化和吸收 ⑴、【请你结合网络图读课本P25-P38,明确以下问题,如有困难可求助小组同学帮忙。】 1、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其中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 2、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约占体重的。为什么说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它都无法进行。 3、佝偻病可能是缺乏或者造成的。(温馨提示:补充钙的同时一定注意补充维生素D呀) 4、馒头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与唾液的混合,为什么会变甜?这个过程是在哪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完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中考典型题目汇总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一、选择题 1.(2011义乌)8.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烧的病人消化不良,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减弱了消化酶的活性 B.大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 C.静脉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D.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答案:A 2.(2011苏州)1 3. 下列有关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 ...的是 A.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B. 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C.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案:A 3.(2011苏州)1 4. 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产物是 A.蛋白质、淀粉、脂肪 B.氨基酸、麦芽糖、甘油、脂肪酸 C.二氧化碳、水、尿素 D.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答案:D 4. (2011苏州)20.某兴趣小组欲“观察猪的小肠绒毛”,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生理盐水中观察 B.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C.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D.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浓盐水中观察 答案:B 5.(2011济宁)6、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酶消化的先后顺序是 ①蛋白质②无机盐③淀粉④脂肪⑤维生素 A①②③B③①④C①②④D①④⑤ 答案:B 6.(2011湘潭)24.食品添加剂可以限量使用,但一些非食用添加物质经常混入其中,容易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是 A.炒菜时添加少量味精B.腌制豆角时添加适量的食盐 C.果汁中添加塑化剂D.果冻中添加胡萝卜汁 答案:C 7.(2011巢湖)2. 下列食物成分中,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 蛋白质 B. 糖类 C. 脂肪 D. 维生素 答案:D 8.(2011郴州)16.在消化道中,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起始位置分别是 A.口腔、胃、小肠B.胃、小肠、大肠C.胃、小肠、口腔D.口腔、小肠、胃 答案:D 9.(2011潍坊)1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中考典型题目汇总.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一、选择题 1.( 2011 义乌) 8. 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烧的病人消化不良,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减弱了消化酶的活性 B.大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 D.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答案: A 2.(2011 苏州 )1 3. 下列有关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B.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C.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案: A 3.(2011 苏州 )1 4. 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 产物是 A.蛋白质、淀粉、脂肪 B .氨基酸、麦芽糖、甘油、脂肪酸 C.二氧化碳、水、尿素 D .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答案: D 4.(2011 苏州 )20 .某兴趣小组欲“观察猪的小肠绒毛”,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生理盐水中观察 B.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C.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D.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浓盐水中观察 答案: B 5.( 2011 济宁) 6、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酶消化的先后顺序是 ①蛋白质②无机盐③淀粉④脂肪⑤维生素 A ①②③B③①④C①②④ D ①④⑤ 答案: B 6.(2011 湘潭 )24. 食品添加剂可以限量使用,但一些非食用添加物质经常混入其中,容易危 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是 A.炒菜时添加少量味精B.腌制豆角时添加适量的食盐 C.果汁中添加塑化剂D.果冻中添加胡萝卜汁 答案: C 7.( 2011 巢湖) 2. 下列食物成分中,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蛋白质 B.糖类 C. 脂肪 D. 维生素 答案: D 8.(2011 郴州 )16.在消化道中,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起始位置分别是 A .口腔、胃、小肠B.胃、小肠、大肠C.胃、小肠、口腔 D .口腔、小肠、胃 答案 :D 9.( 2011 潍坊) 1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 的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 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 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常以粗蛋白的形式表述,然而,粗蛋白的分析值并不能代表饲料中有效的蛋白质含量。如果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高,但其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积累过多,可能会引发肠道健康问题。 影响饲料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很多: 1、动物因素 动物的个体差异、年龄阶段、不同品种等,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都会有影响。 2、饲粮因素 饲料中蛋白质的种类、纤维水平、酶抑制因子也会影响动物的蛋白消化率。如羽毛粉的蛋白含量高达80%,但其中仅有25%的蛋白可消化,因为羽毛粉中含量较大的角蛋白不易被消化利用;纤维物质能加速蛋白质在消化道排空,阻碍其消化,所以高纤维日粮饲料中蛋白消化率较低;一些农副产品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如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生马铃薯中含有的糜蛋白酶抑制因子能抑制蛋白酶活性,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3、加工因素 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粉碎、热处理、发酵、降解等程序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降低可消化吸收的蛋白含量。如粉碎不完全,蛋白酶与饲料作用的表面积小,可利用的蛋白质不能被充分水解,影响其吸收。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经过消化以后,以小肽和氨基酸形式在小肠吸收,未能被消化分解的蛋白质会进入大肠被有害微生物分解利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诱发腹泻,而通过有害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胺类、NH3等会被机体吸收,再通过肝脏的处理转化排出,使得原本用来维持机体生长和健康的能量被这个生理过程消耗,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质量。另外,由于未消化蛋白质带来 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供动物适宜的营养,提高消化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消化蛋白进入后肠道应是动物营养研究的新方向。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问题: 1、适当降低蛋白浓度,配比平衡 随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推广,动物饲料配方中粗蛋白的含量已不能完全彰显配方的营养价值,很多厂家推出的低蛋白日粮逐渐被用户认可并得到良好的反响。低蛋白日粮虽然从表面看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中的可消化蛋白含量、氨基酸配比较之以前更为合理,而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应遵循不同动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配比。研究认为,在中低蛋白日粮中合理配比氨基酸和能量等,可以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2、提高消化道前段蛋白质的消化率 提高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率的主要手段除了适量,最重要的是质优,而质优则意味着价高,因此养殖低成本与饲料配方高品质的矛盾长期存在。于是,非常规、低品质原料的优化处理被提上日程,即在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增加体外预消化过程,降解抗营养因子、大分子物质、提高原料消化性的同时赋予功能性,一举多得。另外,体外消化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动物体内消化,对于幼龄动物、应激期动物作用更为显著。目前,饲料中应用的酶解蛋白、小肽类、生物发酵类原料都属于预消化原料的范畴,为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专题练习五:人体内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专题练习五:人体内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所属范围:七(上)第43—65页 知识要点: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了解)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 3.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理解) 一、选择题: 1.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水分 2.小肠绒毛不能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A.氨基酸 B.维生素 C.麦芽糖 D.脂肪酸 3.我们摄入的食物中必须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B.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最多,热价最高 C.蛋白质可以为人体供应能量 D.蛋白质在人体内含量仅将于水 4.下列食物成分中,能被细胞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①蛋白质②糖类③脂肪④水⑤无机盐⑥维生素⑦纤维素 A.①②③ B.②③⑦ C.④⑤⑥ D .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与小肠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A. 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B.小肠绒毛中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 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6.小蝶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她十分爱穿着打扮,注重自己的形象,可就是每天早晨刷牙的时候牙 龈总是出血,则她应多吃一些—————————————————————————()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B1 D.维生素D 7.医生从某病人的消化道内取出一些内容物,经化验有:维生素、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 脂肪酸、纤维素。请分析这些物质最可能是从哪里取出的——————————————()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8.下列营养成分中,不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壁吸收的是—————————————() A.水、淀粉、脂肪 B.水、维生素、蛋白质 C.维生素、脂肪、无机盐 D.水、无机盐、维生素 9.食物被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不与直接接触的是——————————————() A.咽 B.食道 C.胃 D.肝脏 10.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的营养成分是——————————————————()A.蛋白质B.脂肪C.氨基酸D.脂肪酸 11.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12.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消化,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 B.胃和小肠内都能消化蛋白质 C.小肠既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又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D.消化脂肪的消化酶有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肠腺分泌的小肠液 13.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的消化腺是——————————————() ①唾液腺②胃腺③肠腺④肝脏⑤胰腺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汇编(doc 11页)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汇编(doc 11页)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 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总水分: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 ℃烘干至恒重,失去的游离水和结合水质量总和。烘干后的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 初水分: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初水。烘干后的剩余物在空气中平衡水分可制得风干样品。 粗蛋白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

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无氮浸出物NFE: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一、叙述题:动植物体在化学成分上有何不同? 1)水分: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2)碳水化合物: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体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3)蛋白质: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4)脂类: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二、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过程及主要成分?(一)水分:饲料除去水分后的剩余物质称干物质。干物质有风干物质和全干物质之分。样品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材分析 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突破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

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法及学法指导 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 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 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思考复习 结合教材进入概括读教材

三大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总结--生理

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及吸收概述 基础医学院2014级生理学习小组曹冲 2016.02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脂质消化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含有胆汁酸盐的胆汁、含脂质消化酶的胰液分泌后进入十二指肠。 脂质消化的过程: 食物中的脂类------→微团---------→产物 脂质的乳化: 脂质不溶于水,不能与消化酶充分接触。胆汁酸盐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能降低脂-水相间的表面张力,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使脂质消化酶吸附在乳化微团的脂-水界面,极大地增加消化酶与脂质接触面积,促进脂质消化。 消化酶作用: 消化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 甘油三酯---------------2-甘油一酯 + 2 FFA (游离脂肪酸) 磷 脂---------------溶血磷脂 + FFA 胆固醇酯---------------胆固醇 + FFA 胆汁 乳化 胰液 消化酶 辅脂酶 磷脂酶A2 胰脂酶 胆固醇酯酶 乳化作用 乳化后的脂肪 胃 甘油三酯 脂肪酶 水 单酰甘油+游离脂肪酸 微粒 胆盐 黏膜细胞 1-2um 20-50um 油相 胶粒相 粘性-各向 同性相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第十五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一、填空题 1. 平衡试验是研究营养物质食入量与排泄、沉积或产品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的实验。 2.能量评定体系包括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及净能,净能体系是动物营养学界评定动物能量需要和饲料能量价值的趋势。 3. 能量评定体系包括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评定体系。 4. 同位素示踪技术主要用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研究。 5. 消化实验中,用外源指示剂的缺点是:难找到回收率很理想的指示剂。 6. 单胃动物饲料能量的评定体系包括总能体系、消化能体系、代谢能体系、净能体系和国内外几种能量体系。 7. 单胃动物饲料能量的评定体系包括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评定体系。 8. 化学实验有体内消化试验、尼龙袋法和体外消化试验三种方法。 9. 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主要有化学分析法,消化实验,平衡实验,比较屠宰实验等。 课本:203-212 10. 目前世界各国的猪能量需要多采用消化能体系,家禽能量需要采用代谢能体系,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主要用净能体系表示。 11.世界各国猪营养需要能量体系多采用消化能,家禽营养需要能量体系普遍采用代谢能,反刍动物营养需要能量体系主要采用净能。 12. 根据试验使用的条件,消化实验可分为体内消化试验、尼龙袋法、和体外消化试验。 13. 能量评定体系包括__总能__ 、__消化能__、__代谢能__和__净能__评定体系。

14.同位素示踪技术主要用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15. 在进行消化实验中,收集的粪中加入盐酸或硫酸,是为了避免粪中氨氮的损失。 16. 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氨基酸的利用率为100%,这种蛋白质是理想蛋白质。 17. 单胃动物饲料蛋白质的评定可以按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化学比分和按饲料的可利用氨基酸评定。 18. 化学分析法是确定各类饲料营养价值的最基本方法。 19. 消化实验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方法。 20. 消化实验有: 体内消化实验、尼龙袋法、离体消化能实验。 21.反刍动物采用代谢能营养体系。 22.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旧体系包括粗蛋白质(CP)、可消化粗蛋白(DCP) 和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而新体系以小肠蛋白质为基础,包括非降解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的量、氨基酸的量及消化率。 23. 预备试验的目的是:让动物适应饲粮,排空肠道原有的内容物,同时也熟悉动物的排便规律,了解采食量。 25. 在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中化学分析法是确定各类饲料营养价值的最基本方法。 26. 能量评定体系包括总能、__消化能、代谢能、净能评定体系。 27. 消化实验可分为体内消化试验、尼龙袋法和体外消化试验。 29. 能量评定体系包括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评定体系。 选择题 30.回肠末端取样法根据其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屠宰法、瘘管法、回直肠吻合术。P206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八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课题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课型新授主备人向瑛审核人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消化、吸收的概念。 2、记住消化系统消化管、消化腺的组成器官以及功能。 3、知道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4、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学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重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难点 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设计实验探究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预习 导学准备学案,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 学生自读、 课前完成 课堂教学引入:人类通过什么获得营养物质? 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被人体利用? 播放消化吸收的视频,提问: 什么是消化?什么是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一、消化和吸收 1、消化的概念 2、吸收的概念 提问: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有哪些结构和物质对食物的消化起到 作用? 回答 学生结合视频, 思考,并结合教 材完成学案 回答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管 2、消化腺 通过相关知识连线,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提问:消化器官和消化液是怎样完成对食物的消化的? 三、食物的消化 1、口腔内的消化 讨论: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我们细细咀嚼馒头的时候会有甜味?淀粉有甜味吗?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 提出问题: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作出假设:(1)牙齿的磨碎使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 (2)唾液将淀粉消化,产生有甜味的物质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1)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 (事物本质没有发生改变:物理消化)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促进淀粉的分解,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淀粉的化学本质发生了改变:化学消化)学生看图识结构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知识 反馈 练习、总结 课后反思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略有不足;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时间较短,不够充分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

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认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4、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模式:观摩式、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归纳总结,引入新课:我们人体内的这些营养成分如何从食物变成人体内的营养物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下来,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从课本第9页阅读到第13页. 板书: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系统 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 2、消化腺:唾液腺、胃肠、胃腺、肝脏和胰腺 (学生阅读完,让学生回答消化管和消化腺的组成,然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将课本人体消化示意图展出,向学生解说消化管各器官的位置和消化腺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老师讲解过程中、强调:1、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通道. 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

板书:(二)食物的消化 1、口腔内的消化 2、胃内的消化 3、小肠内的消化 用多媒体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实验(也可按课本内容进行说明),总结出消化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我们了解了消化的概念.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活动. 例如我们平时吃饭,如果我们咀嚼一团白饭,时间久了,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然后用多媒体播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活动 教师总结物质的消化过程: 淀粉酶(口腔)麦芽糖酶(小肠)葡萄糖 蛋白质酶酶(胃初步消化,小肠)氨基酸 脂肪胆汁脂肪微粒酶甘油?脂肪酸 讲解过程中,教师强调:1、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位置和消化液名称 2、小肠里有多种消化液是小肠为主要消化器官的原因之一 3、胆汁不含消化酶 习题训练: 1、下列消化腺中,最大的消化腺是() A、唾液腺 B、肝脏 C、胰腺 D、胃腺 2、淀粉能在人的口腔中转变为麦芽糖,是因为人的唾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A、水 B、酶 C、淀粉 D、麦芽糖 3、能分泌胆汁的器官是() A、唾液腺 B、胆囊 C、肝脏 D、胰腺 4、胃位于腹腔的()肝脏位于腹腔的()阑尾位于腹腔的()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五分钟检测题 (1)下列选择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胰液 B、肠液 C、胆汁 D、唾液 (2)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 B、胃 C、小肠 D、口腔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脂类由于是非极性的,必须先使其形成一种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过小肠微绒毛将其吸收。上述过程可概括为: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都有上述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却存在差异。 非反刍动物:脂类进入十二指肠后,经胆汁乳化后,被胰脂酶水解为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酸聚合形成水溶性的适于吸收的乳糜微粒,该物质与肠绒毛接触时即破裂,所释放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在肠粘膜细胞中,吸收的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进一步形成乳糜微粒,通过乳糜管与淋巴系统相通,最后经胸导管输送入血。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进入门脉血液。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类似。 反刍动物: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其结果是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1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3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4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其余脂类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微生物脂类和未消化饲料脂类组成。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所以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中形成的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和胆酸构成。其中链长小于或等于1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直接吸收。空肠前段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此外由于反刍动物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 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消化、吸收。总的来讲,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部位在小肠。马、兔则是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 含唾液淀粉酶的动物可在口腔对淀粉初步消化,胃内酸性环境可酸解部分淀粉和半纤维素。十二指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营养性多肽经胰液、肠液消化酶作用变为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二糖酶彻底分解为单糖而吸收。 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性多糖为主,通过微生物降解,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入体内,而其余气体经肛门排出。 反刍动物:总的来看,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消化部位以瘤胃为主,小肠、盲肠和结肠为辅。前胃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实际上是微生物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不断产生纤维分解酶分解粗纤维的一个连续循环过程。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大部分通过瘤胃壁扩散进入血液,少部分经皱胃和重瓣胃壁吸收,经小肠吸收的很少。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消化起始于胃。首先盐酸使之变性,接着在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内切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降解为含氨基酸数目不等的各种多肽。然后在小肠中,经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等外切酶的作用,进一步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寡肽。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及答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知识点) 1、是物质,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吸收。 2、是物质,必须 消化成物质才能吸收。 3、消化系统的功能是。 4、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 5、消化道:。 6、消化腺两大类:①大消化腺(消化道外): 。 ②小消化腺(消化道壁上): 。 7、口腔:(1):唾液腺:①唾液腺分泌:。 ②唾液中含有:。 ③作用:。 ④属于:。 ⑤淀粉的起始消化部位:。 ⑥化学性消化开始的部位:。 (2)舌:①:作用:。 ②:属于消化 ③:模拟实验中搅拌是模拟了。 (3)牙齿:①作用:。 ②属于消化 ③:模拟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 ; . 物理性消化 8、消化方式; 。 化学性消化:。9、胃:(1)胃呈囊状,。 (2)胃功能:。 (3)胃壁内有胃腺: ①胃腺分泌; ②胃液内含; ③属于:。 ④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 10、小肠:(1)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2)小肠长度:。 (3)肠壁内有肠腺:①肠腺分。

③属于 消化; (4)脂肪的起始消化部位是 。 (5)小肠内的消化液有 。 (6)胰液中含有消化 的酶。 (7)、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有 。 11、肝脏:①肝脏分泌 ,肝脏是人体 的消化腺。 ②胆汁不含 ;属于 消化。 ③胆汁作用是 ,把 。 12、营养物质的消化: (1)、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顺序 ,它们各自开始消化的部位 是 ,彻底消化的部位是 。 (2)、淀粉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有 ;蛋白质消化需要的消化液 有 ;脂肪消化需要的消化液有 。 (3)、淀粉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是 ,淀粉最终以 的形式被吸收。 (4)、蛋白质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是 ,蛋白质最终以 形式被吸收。 (5)、脂肪消化的小分子物质是 ,脂肪最终以 的形式被吸收。 (6)、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叫 。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叫 。 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叫 。 (7)、 是消化的主要部位(主要器官)。 (8)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① 。 ② 。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脂肪微粒 蛋白质 胃、小肠 氨基酸 胃液、肠液、胰液 淀粉 葡萄糖 口腔 麦芽糖 肠液 唾液 小肠 胰液 胆汁 小肠 小肠 胰液 肠液

第一章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选择题)

第一章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选择题) 1.米饭、面条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人体的主要功能物质,它是(A)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2.南南为自己设计了一份午餐:米饭、煎蛋、鸡汤。要使这份午餐营养更合理,还要添加(A) A.炒青菜 B.烤鱼 C.荔枝肉 D.焖虾 3.(2012年盐城)下图表示食物中某种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据此推断该有机物是(A)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4.青少年应多吃富含蛋白质、钙、磷丰富的食物。对照下列营养学家建议的成人食谱图,你认为青少年最应相对增加的食物类型为(B) A.Ⅰ、Ⅱ B.Ⅱ、Ⅲ C.Ⅳ、Ⅴ D.Ⅲ、Ⅳ 5.甲乙丙丁四种水果榨取的果汁分别逐滴滴入同浓度、 等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所用 果汁滴数如下表,则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是(B) 果汁甲乙丙丁 滴数12 5 8 12 A.甲 B.乙 C.丙 D.丁 6. “毒胶囊”是某些不良企业利用皮革废料加工制成药用胶囊。但合格的药用胶囊主要成分是淀粉,不经咀嚼直接吞服,这主要是保护哪个器官免受药物的刺激(B)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7.小敏进行了认识唾液淀粉酶性质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1号2号3号4号 实验过程 ①注入物质2ml淀粉溶液2ml淀粉溶液2ml淀粉溶液2ml淀粉溶液 ②水温处理37℃10℃60℃37℃ ③加入物质震荡1ml蒸馏水1ml唾液1ml唾液1ml唾液 ④滴入碘液并观察现象变蓝变蓝变蓝变蓝

这个实验能说明唾液淀粉酶(B) A.催化作用受PH影响 B.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高效性 8.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C) A.食道 B.胃 C.小肠 D.大肠 9.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钻了两个“生命之孔”,及时向被困人员输送营养液。该营养液中主要供能物质是:(B) A.水 B.葡萄糖 C.维生素 D.氯化钠 10.在试管内加入2ml的食用油,再加入新配制的“X消化液”1mL,充分振荡后,置于37℃的温水中5min,发现植物油消失了。则“X消化液”成分最可能是:(C) A.唾液、胃液、肠液 B.胃液、胆汁 C.胰液、肠液、胆汁 D.胃液、胰液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常吃素的人却没有患夜盲症是因为某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A B.淀粉制成的药物胶囊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C.牙龈出血的人应多吃水果和蔬菜 D.胆囊炎患者应少吃油脂类食品 12.鸡蛋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完全消化后的产物是:(C) A.葡萄糖 B.二氧化碳和水 C.氨基酸 D.脂肪酸和甘油 13.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一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14. 某兴趣小组欲“观察猪的小肠绒毛”,正确的操作方法是:(B) A.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生理盐水中观察 B.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