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作业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作业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作业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课时作业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8·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结合所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得出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根据材料“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可知各级机构均有构建,得出机构比较完备。第(2)问,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郡县制下政令上传下达较为通畅,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机构比较完备。(9分)

(2)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6分)

2.[2018·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得出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据材料“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得出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据材料“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得出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据材料“造成吏治败坏”得出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据材料“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得出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

第(2)问,据材料“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得出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据材料“如敢抗顽,即行重处”得出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

答案:(1)原因:绅衿享有免役特权,影响社会公平;绅衿与贫民矛盾尖锐;绅衿抢夺权利严重干扰政府职能;绅衿的不法行为败坏了吏治;绅衿特权严重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与社会稳定。(9分)

(2)作用:废除绅衿特权,优化税收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吏治败坏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3.[2018·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顺治十六年,大学士杨光先上书礼部,指斥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制新历书违背中华古法,意在诅咒清朝“短祚”。康熙继位后,杨氏再次控告汤党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得到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清廷遂宣布废除西洋新历,恢复大统历,汤氏被革职下狱,杨氏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康熙亲政后,基于对西学的了解,他觉察到大统历存在差错,并认为当年汤案处理不公,遂传谕杨光先、南怀仁(比利时传教士)等人:“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己见……孰者为是,即当遵行,非者更改,务须实心。”经多次天文观测比试,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康熙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杨氏被遣回原籍;康熙九年,清廷决定恢复使用西洋历法,同时宣召传教士讲授几何学、天文学等,令他们采用西法测绘《皇舆全览图》、制作火器。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推行历法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历法改革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基于对西学的了解”,得出对西学有所了解;据材料“大统历存在差错”“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得出西历更为科学精确;据材料“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得出历法与国家要务紧密相关;据材料“康熙继位后,杨氏再次控告汤党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得到专权

的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以及所学知识——康熙亲政与鳌拜的斗争,得出康熙借改革树立权威。第(2)问,要抓住关键词“积极影响”,不要答消极影响。可以从政治、历法、思想解放、中西交流方面来思考:打击守旧势力,有利于巩固统治(政治);采用西历,推动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历法);引进西学,开阔国人视野(思想解放);任用西方传教士,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流)。

答案:(1)历法与国家要务紧密相关(2分);西历更为科学精确(2分。若答旧历存在较多差错,得1分);康熙借改革树立权威(或巩固皇权)(2分);康熙个人对西学有所了解(1分)。

(2)采用西历,推动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2分);引进西学,开阔国人视野(2分);任用西方传教士,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2分);打击守旧势力,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4.[2018·河北保定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 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 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积极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结合所学,从国内而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从国外而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侵略,出现统治危机;根据材料“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张之洞、刘坤一等先进人士的大力推动。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具有被动性;根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谕令 (1902)

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改革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现代性;根据材料“1905

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改革注重新旧结合。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改革在破旧立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破旧: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立新:推动教育发展、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等。

答案:(1)因素: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有关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张之洞等人的大力推动。(每点2分,三点6分)

(2)特点:被动进行;渐进性;具有现代性(或通过制度建设,近代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教育担负人才选拔的使命;注意新旧衔接等(或立新与守旧并存)。(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或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每点2分,三点得5分) 5.[2018·乐山市高三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陋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围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有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改革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陋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得知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根据材料“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可以得知这次改革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根据材料“制定《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婚姻法》明确规定”“倡导”等可以得知制定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相结合;根据其具体的措施可以得知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第(2)问,根据材料“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围剿毒犯”得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提供的《婚姻法》的具体规定,得知通过本次改革,社会风尚趋于良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知识得知本次改革也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及强化了新中国政府对社会的管控。

答案:(1)特点:以治理传统陋俗为重点;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结合;法律法规与社会倡议结合;除旧与布新结合;整治措施全面彻底。(4点8分)

(2)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任2点4分)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管控。(答成加强中央集权1分)(3分)

6.[2018·江西九江二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列宁把无产阶级的监督机制看作是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监督权是与决策权平行的一种权力,是对党政机关的一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起监督作用。列宁把中央监察委员会提高到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同等的地位,使其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原属于政府部门的工农检查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即可扩大到党内外的任何机构。应该取消党和国家机关中那许许多多“虚浮臃肿”的东西,那些“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关一律撤销”,把监察机关的机构精减作为整个党政机关机构精减的典型。“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还要经过“特别考试”。

列宁不仅注重监察机构方面的改革,列宁尤其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文化形态的变革关系到监察机构的质量,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变革,则变革只会流于形式,甚至也会被旧的文化所侵蚀而变形。对旧的文化一定要采取积极的革命的态度,要把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变革中所体现的那种“盖世的勇敢精神”应用到对旧的文化形态的变革中去,在文化变革中争取得到更灿烂的效果。

——姬金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思想的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问,综合材料中的信息“把无产阶级的监督机制看作是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的重要手段”“对党政机关的一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起监督作用”“把监察机关的机构精减作为整个党政机关机构精减的典型”“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尤其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进行概括。第(2)问,可以结合内容逐条分析其影响。

答案:(1)内容:(8分)

①突出监察委员会的地位,可以监察党内外的任何机构;

②监察机构进行重组和精简,提高办事效率;

③严格审查和考核监察工作人员;

④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

(2)影响:(7分)

①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②保证党的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④为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综合题提能练(一)(含解析)

综合题提能练 综合题提能练(一) (分值:43分,建议用时:25~30分钟) 共3大题,共43分,每个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15分)氮化镓(GaN)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已知: (ⅰ)氮化镓性质稳定,不与水、酸反应,只在加热时溶于浓碱。 (ⅱ)NiCl2溶液在加热时,先转化为Ni(OH)2,后分解为NiO。 (ⅲ)制备氮化镓的反应为2Ga+2NH32GaN+3H2。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备氮化镓,设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滴加几滴NiCl2溶液润湿金属镓粉末,置于反应器。 ②先通入一段时间的H2后,再加热。 ③停止通氢气,改通入氨气,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④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氨气,直至冷却。 ⑤将反应器内的固体转移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 (1)仪器X中的试剂是,仪器Y的名称是。 (2)指出该套装置中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3)步骤①中选择NiCl2溶液,不选择氧化镍的原因是。 a.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镍能均匀附着在镓粉的表面,提高催化效率 c.为了能更好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4)步骤③中制备氮化镓,则判断该反应接近完成时观察到的现象 是。 (5)请写出步骤⑤中检验产品氮化镓固体洗涤干净的操作 。(6)镓元素与铝同族,其性质与铝类似,请写出氮化镓溶于热NaOH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 27.(14分)铜阳极泥是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重要的“二次资源”。其合理处理对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一种从铜阳极泥中分离提取多种金属元素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分金液的主要成分为[AuCl4]-;分金渣的主要成分为AgCl和PbSO4;分银液中主要成分为[Ag(SO3)2]3-,且存在[Ag(SO3)2]3-Ag++2S。 (1)①“分铜”时,单质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过程中需控制适当温度,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的原因为 。 的主要作用为 。(2)“分金”时,单质金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沉银”时,需加入硫酸调节溶液的p H=4。已知:δ(X)= ,其中X表示S、HS或H2SO3,δ(X)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分析能够析出AgCl的原因为 ; ②调节溶液的pH不能过低,理由为 。(4)“沉银液”加碱调至pH=8.0,Na2SO3可再生并循环利用,其再生原理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5)已知离子浓度≤10-5 mol/L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 全;K sp[Pb(OH)2]=2.5×10-16,K sp[Sb(OH)3]=10-41。浸取“分银渣”可得到含 0.025 mol/L Pb2+的溶液(含少量Sb3+杂质)。欲获得较纯净的Pb2+溶液,调节pH的范围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28.(14分)CO2既是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CO2为原料可合成多种有机物。 (1)已知:2CO 2(g)+6H2(g)CH2CH2(g)+4H2O(g) ΔH=Q kJ/mol 一定条件下,按不同的投料比X[X=n(H2)/n(CO2)]向某容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CO2、H2,测得不同投料比时CO2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 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

咖啡伴侣生产配方及工艺研究(选段)

咖啡伴侣生产配方及工艺研究(选段) 2.1基本原理和成分 咖啡伴侣是以植物油脂为主要原料,同时加适量的糖浆、乳蛋白、乳化剂、稳定剂等混合而成,经过乳化均质、喷雾干燥而成的一种柔和细腻、奶香浓郁的粉末制品。作为区别于一般油脂粉末的一种特殊产品,它主要有以三个特点: 1、和咖啡冲调后增白效果好。 2、和咖啡冲调后稳定性好,不能出现析油或蛋白凝聚。 3、口感润滑、细腻,奶香浓郁。 以上三点既是咖啡伴侣的显著特点,也是生产咖啡伴侣的技术难点所在。 2.1.1植物油脂 植物油脂是咖啡伴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主要的咖啡伴侣规格为脂肪含量33%,它可改善咖啡伴侣的组成结构,给予细腻、光滑的外观,产生浓郁、厚实的口感,给予咖啡伴侣以优美的香气和滋味。同时,由于脂肪球对光线的散射,起到了增白的作用。一般植物油在常温下大多呈液体状态,由于缺乏硬脂应有的硬度、稠度、凝固性、粘度等必须的特点,不宜作为咖啡伴侣的专用油脂。同时,植物油中大多数含有较高比例的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化学性质较不稳定,氧化作用导致酸败和蛤败变质现象,因此植物油必须进行有目的的改造提炼,通过氢化使液态油变为固态油,通过化学组成的改变来达到物理特性的改变。 油脂经过精炼并氢化后,不饱和脂肪酸达到了适当的饱和程度,从而得到了固态的植物脂,提高了稳定性,改变了油脂原来的性状,成为白色或淡黄色,无嗅无味,其可塑性、乳化性和稠度都较为理想。而且,植物油脂比天然动物脂肪中的胆固醇含量低的多,因此其利用价值更高。 咖啡伴侣使用的植物氢化油熔点一般为33-38℃,最好为36-37℃。要求在室温下为固体,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而在体温条件下能快速的熔化,改善口感并更好的释放产品风味。并且油脂的熔程较窄为好,在室温条件下硬度较大,而在体温或稍高于体温时能迅速熔化。另外要求油脂的气味和滋味纯正,不能油邪杂味。符合此要求的油脂品种主要有:氢化椰子油、氢化棕榈仁油、氢化红花油、氢化大豆油等,在配方中可以用一种,也可以搭配使用,根据口味不同进行调整。 2.1.2蛋白质 咖啡伴侣中蛋白质的含量并不高,占2-3%,一般为2.5%,蛋白质通常使用酪蛋白酸钠,其营养价值高、稳定性强、增白效果好。酪蛋白酸钠是一种安全无害的食品添加剂,具有较强的增稠、乳化作用。在食品加工中能增进脂肪和水的保留,有助于各成分的均匀分布,进一步改进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酪蛋白酸钠蛋白含量很高,达到90%以上,营养价值很高,咖啡伴侣中加入酪蛋白酸钠,能显著提高和咖啡冲调后的增白效果,由于酪蛋白酸钠有很强的乳化作用,可以大大提高乳状液的乳化效果,在脂肪球表面和乳化剂一起形成保护膜,通过乳液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乳化效果的提高,脂肪球更加细小,不但增加了增白效果,还大大改善了制品的醇厚口感,后香味明显增强。另外,酪蛋白酸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这对喷雾干燥生产咖啡伴侣也非常有利。酪蛋白酸钠的质量对咖啡伴侣的影响较大,国产酪蛋白酸钠质量不如进口产品,其溶解性和口感稍差。 此外,也有用植物蛋白来生产咖啡伴侣的,但均达不到酪蛋白酸钠的效果。 2.1.3咖啡伴侣的糖类组成 咖啡伴侣除了植物油脂和酪蛋白酸钠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分就是淀粉糖浆,和酪蛋白酸钠一起作为油脂微胶囊的壁材。淀粉糖浆通常用麦芽糊精和麦芽糖浆,有时还可根据需要加入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拮栽钙?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文艺复兴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海南卷)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消极方面 ①对它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②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说教 B.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运动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确实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这场“变革”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专题卷

[一本突破练] 单独成册 1.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的前四周期元素,A元素的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B元素原子的价电子结构为n s n n p n;C元素基态原子s能级的电子总数比p能级的电子总数多1;D元素原子的M能层全满,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请回答: (1)A元素的单质为A2,不能形成A3或A4,这体现了共价键的________性;B 元素单质的一种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熔点>3 550 ℃,该单质的晶体类型属于________;基态D原子共有__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2)A与C形成的最简单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方式是____________,该分子与 D2+、H2O以2∶1∶2的配比结合形成的配离子是________(填化学式),此配离子中的两种配体的不同之处为________(填标号)。 ①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②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的个数 ③中心原子的化学键类型 ④VSEPR模型 (3)1 mol BC-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________;写出与BC-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和离子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 (4)D2+的硫酸盐晶体的熔点比D2+的硝酸盐晶体的熔点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5)D3C具有良好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其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 所示,D+和C3-的半径分别为a pm、b pm,D+和C3-都是紧 密接触的刚性小球,则C3-的配位数为________,晶体的密 度为________g·cm-3。 解析:根据B元素原子的价电子结构为n s n n p n,则n=2,即B为C(碳)元素;由A的原子序数小于6且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A为H元素;由基态C原子s能级电子总数比p能级的电子总数多1,可知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则C为N元素;根据D元素原子的M能层全满可知,D元素M能层排布18个电子,且最外层有1个电子,即D原子核外电子个数为29,则D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二(3)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秦朝多人议政的史实,说明在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 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 答案A 2.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 ,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B项正确。 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 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5.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整理)冷烫精配方及工艺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冷烫精配方及工艺研究作者 系别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专业化工工艺 指导教师

四川理工学院 毕业论文说明书题目冷烫精配方及工艺研究 作者 系别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专业化工工艺 指导教师 接受任务日期 2005年2月28日 完成任务日期 2005年6月15日 评阅教师 答辩教师

四川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材化系化工工艺专业有机011班 题目冷烫精配方及工艺研究 起迄日期 2005 年 2 月 28 日起至 2005 年 6 月 15日止指导老师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学生姓名 批准日期 2005 年 2 月 28 日 接受任务日期 2005 年 2 月 28 日 完成任务日期 2005 年 6 月 15 日

一、设计(论文)的要求: 1、完成冷烫精的配方及合成工艺研究; 2、对原料的配比进行研究、对固定液的组成进行研究; 3、成品的检验分析原理及方法研究; 4、对原料、溶剂、反应条件等重要影响因素作重点研究、讨论。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得出最佳方案。 二、设计(论文)的原始数据: 详见实验方案 三、参考资料及说明: 详见参考文献

目录 摘要 (Ⅰ) 第一章前言 (1) 1.1头发的概述 (1) 1.2什么样的头发才算健康 (1) 1.3头发化妆品 (1) 1.4新型烫发化妆品----冷烫液 (2) 第二章硫代乙醇酸铵的制备 (5) 2.1药品和仪器 (5) 2.2钡盐水解法生产硫代乙醇酸铵 (5) 2.3钠—钡法生产硫代乙醇酸铵 (11) 2.4两种方法的比较 (15) 2.5循环用水的优点 (16) 2.6硫代乙醇酸铵的检验 (17) 2.7硫代乙醇酸铵的安全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20) 2.8冷烫精和定型剂的作用、配制 (20) 第三章方法的改进和前景 (23) 3.1三废污染问题 (23) 3.2产品质量 (23) 3.3生产建议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2019高考化学二轮冲刺复习精讲第一部分必考部分第6讲电化学基础真题追踪含解析

1 / 17 第6讲电化学基础 考向一新型化学电源的分析与推断 1.(2018·全国卷Ⅱ)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 2二次电池。 将NaClO 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 2+4Na2Na 2CO 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ClO 4向负极移动B.充电时释放CO 2,放电时吸收CO 2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 2+4e===2CO 3+C 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e===Na [解析]高氯酸根离子是阴离子,电池放电时为原电池装置,阴离子向负极移动,A正确;由题图结合电池总反应知,充电时释放二氧化碳,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B正确;放电时,正极反应可以理解为“CO 2 / 17 2得到4e还原为C,余下的两个O进一步结合CO 2生成CO 3”:3CO 2+4e===2CO 3+C,C正确;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应为碳失电子生成CO

2,D错误。 [答案]D 2.(2017·全国卷Ⅱ)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 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 8===8Li 2S 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 2S 6+2Li+2e===3Li 2S 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 3 / 17 2S 2的量越多 [解析]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发生一系列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Li 2S 8→Li 2S 6→Li 2S 4→Li 2S 2,其中可能有2Li 2S 6+2Li+2e===3Li 2S 4,A项正确;该电池工作时,每转移0.02 mol电子,负极有0.02 mol Li(质量为0.14 g)被氧化为Li,则负极质量减少0.14g,B项正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赤霉素的配方及其生产工艺研究

赤霉素的配方及其生产工艺研究 作者:周碧玉李锦仁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 摘要:赤霉素(gibberellins)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是已公认的五种植物内源激素中种类最多、生理功能最广的一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一些生理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赤霉素有80多种结构形式,其中"赤霉酸"(GA-3)是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作为一种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已广泛应用于农林园艺业。但因其不稳定的特殊结构,使得赤霉素的剂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文章从产品试验和生产的操作要点两方面简述赤霉素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赤霉素剂型配方生产工艺 赤霉素(gibberellins)是是广泛存在的一类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一些生理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化学结构属于二萜类酸,由四环骨架衍生而得。赤霉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有较好效果。但其产品均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工序多,得率低,工艺流程长,且因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酸性废液排出,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研制一种赤霉素制作的配方,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艺,可弥补原有工艺及产品的不足,既能节约成本,有可以保护环境,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产品配方试验 1.赤霉素发酵液的活性炭脱色工艺的系统研究 采用活性炭为脱色剂,以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和脱色剂用量和赤霉素液的浓度为实验因素,以脱色总效率、脱色率、回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赤霉素溶液脱色的最佳工艺:赤霉素发酵液浓度3.80%、脱色温度50℃、活性炭用量1.5%、脱色时间20min。 2.初步测定赤霉素浓缩液中主要成分 结果显示:在赤霉素浓缩液中,赤霉素含量为1.26mg/mL时,总还原糖含量为 5.15mg/mL,总糖含量为13.33mg/mL,氨态氮含量为2.98mg/mL,蛋白质含量为 39.68mg/mL,灰分含量为1.52mg/mL。 3.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和干燥条件对赤霉素的影响 以赤霉素回收率为主要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喷雾干燥为赤霉素新产品的最佳干燥方法,并确定最佳喷雾条件为:转速F60,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80~85℃。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 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 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 A.煤炭、石油、沼气 B.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 C.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CO、 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更高 3、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4、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催化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5、煤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直接燃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最近,某企业利用煤粉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让煤变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及氢气总含量英≥90% ),把煤“吃干榨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煤粉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过程涉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②煤粉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③该技术实现了煤的清洁利用 ④该技术实现了煤的高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0月17日开幕的党的十九大,继续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健康和谐美丽中国。下列错误的是( ) A.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发电或供热,从而充分地利用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能 B.通过煤的液化、气化等物理方法可以将煤转化为CO、CH4等燃料,提高煤燃烧的热效率 C.推出共享单车,呼吁全民绿色出行,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D.推广使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7、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 A.构成水的氢气和氧气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能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特殊化学物质,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8、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有效“减碳”的手段之一是节能。下列制氢方法最节能的是( ) A.电解水制氢:2H2O2H2↑+O2↑ B.天然气制氢:CH4+H2O CO+3H2 C.高温使水分解制氢:2H2O2H2↑+O2↑ D.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2H2↑+O2↑ 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10、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表示为目标产物的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之比。在下列物质的制备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综合题提能练四172

综合题提能练(四) (分值:43分,建议用时:25~30分钟) 共3大题,共43分,每个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15分)氮化锶(Sr3N2)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已知氮化锶遇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氧化锶和氨气。 锶和镁位于同主族且锶比镁活泼,锶与氮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氮化锶。某学习小组拟设计两套方案制备氮化锶: 方案Ⅰ:根据下列装置制备氮化锶。 已知:实验室用饱和氯化铵溶液和亚硝酸钠溶液共热制备氮气。 回答下列问题: (1)气流从左至右,选择装置并排序为(填字母表示)。 (2)写出实验室制备N2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时先点燃(填“A”或“D”)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4)氮化锶遇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案Ⅱ:某氮气样品可能含有少量的CO、CO2、O2等气体杂质,某同学设计如下装置制备氮化锶(各装置盛装足量试剂)。已知:醋酸二氨合亚铜CH3COO[Cu(NH3)2]溶液能定量吸收CO,但易被O2氧化,失去吸收CO能力;连苯三酚碱性溶液能定量吸收O2。 (5)试管Ⅱ盛装的试剂是(填代号)。 a.连苯三酚碱性溶液 b.醋酸二氨合亚铜溶液 c.浓硫酸 d.赤热铜粉 装置Ⅵ的作用是。 (6)测定产品纯度:取w g产品,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将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浓硫酸中,浓硫酸增重m g,则产品纯度为(用代数式表示)。有同学认为上述方法使测得产品纯度偏高,其原因是 。27.(14分)ZnO在医药、石化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研究小组用某闪锌矿(主要成分ZnS,含有FeS、SiO2、MnCO3等杂质)制备氧化锌和硫单质,设计如下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1的化学式为,任写一种该物质的用途: 。 (2)沉淀X的化学式为。 (3)“转化Ⅱ”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若K sp(ZnCO3)=1.5×10-10,溶液中离子浓度≤1.0×10-5mol·L-1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则欲使1 L c(Zn2+)=1.5 mol·L-1溶液中Zn2+沉淀完全,需加入等体积的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写出精确计算结果,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5)“一系列操作”包括过滤、洗涤、干燥。过滤所用的玻璃仪器有; 洗涤沉淀的操作为 。28.(14分)煤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硫、氮,还有极少量的磷、砷、锗、镓、铟等元素,燃煤产生C x H y、SO2、NO x等大气污染物,研究NO2、NO、CO、SO2等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处理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锗是第四周期第ⅣA族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利用煤的气化获得的水煤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合成绿色燃料甲醇。 已知:①H 2O(l)H2O(g) ΔH1=+44.0 kJ·mol-1 ②CO 2(g)+H2(g)CO(g)+H2O(l) ΔH2=-3.0 kJ·mol-1 ③CO 2(g)+3H2(g)CH3OH(g)+H2O(g) ΔH3=-58.7 kJ·mol-1 写出由CO与H2制备CH3OH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 。(3)甲醇和CO2可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CH3OCOOCH3,简称DMC): 2CH3OH(g)+CO2(g)CH3OCOOCH3(g)+H2O(g) ΔH4<0 ①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②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标号)。 a.v正(CH3OH)=2v逆(H2O) b.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c.容器内压强不变 d.CH3OH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③一定条件下分别向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初始物质发生该反应,各容器中温度、反应物的起始量如下表,反应过程中DMC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一块在高考中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重大改革:王莽改革 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社会矛盾加剧”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题,从材料中的“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分析改革的弊端说明原因。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重大改革:秦朝、汉朝、唐朝的币制改革 1.2015年全国卷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市场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一下的重量单位,伺候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