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蛋白质的分子筛层析实验

实验九 蛋白质的分子筛层析实验
实验九 蛋白质的分子筛层析实验

实验九蛋白质的分子筛层析实验

一、目的

(1)掌握从鸡蛋清中提取卵类黏蛋白的方法。

(2)了解凝胶层析法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操作技术。

二、原理

鸡卵类黏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存在于鸡蛋清中。它在中性或偏酸性溶液中对热及高浓度的脲、有机溶剂都有较高的耐受性,但在碱溶液中不稳定。在50%丙酮或10%三氯乙酸溶液中仍然有较好的溶解度。通常选择合适的pH值及适当浓度的丙酮或三氯乙酸,可以从鸡蛋清中除去非卵类黏蛋白,从而达到纯化鸡卵类黏蛋白的目的。

凝胶过滤又叫分子筛层析。分子筛指的是多孔介质,这种介质具有立体网状结构,内部充满孔隙,孔径虽大小不一,但有一定范围。当含有不同相对分子溶质的混合物流经这一介质时,小分子物质能进入介质内部空隙,而大分子物质被排阻在介质之外。这样,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质分子质量的溶质分子在凝胶层析过程中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得到层析分离。

可作为凝胶过滤的介质很多,如交联葡聚糖(商品名Sephadex)、交联琼脂糖(商品名Sephearose)、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将经过充分溶胀处理的凝胶装柱,再将含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溶质的样品液上柱,并用同一溶剂洗脱展开,就可实现各溶质分离。凝胶对溶质的排阻程度可用分配系数K

av

表示:

K av =

V

e

-V

0(1)

V

t

-V

式中V

t 为凝胶柱的总体积;V

为柱的空隙体积或外水体积;V

e

为溶质的洗脱体积。

在一定层析条件下V

t 和V

的值都是一定的,而V

e

的值随溶质相对分子质量的

变化而变化。

三、实验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烧杯

(3)玻璃棒

(4)酸度计

(5)恒温水浴

(6)温度计

(7)电冰箱

(8)漏斗

(9)布氏漏斗

(10)抽滤瓶

(11)滤纸

(12)冷冻离心机

(13)层析柱(3.5㎝×30㎝)

(14)紫外分光光度计

(15)分部收集器

(16)真空泵

(17)真空干燥器

四、材料与试剂

(1)新鲜鸡蛋

(2)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50~100目)

(3)丙酮。

(4)0.5mol/L三氯乙酸(TCA)

(5)0.02mol/L磷酸缓冲液(pH6.5)取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钾分别把它们配制成0.02mol/L的溶液,再按一定量的比例制成pH6.5

五、操作方法

1.卵类黏蛋白的抽提

(1)取鸡蛋一只,在其底部轻磕一小洞,使蛋清沿小洞慢慢流下,将蛋清液收集到一烧杯中(注意不要使蛋黄混入)。取鸡蛋清50mL,在30℃水浴中,缓慢加入等体积的0.5mol/L三氯乙酸-丙酮溶液(三氯乙酸:丙酮=1:2),边加边搅拌,约30min加完,最后溶液的pH=3.5,继续搅拌30min,置于冰箱中静置4h 以上。

(2)2 500r/min,4℃离心20min,弃去沉淀,清液再用滤纸过滤,以除去其中的脂类物质及其他不溶性物质。收集滤液并放入500mL烧杯中。

(3)检查滤液的pH值是否为3.5,若相差大,则应调回到pH3.5,置冰箱或冰浴下冷却片刻。

(4)在冰浴下缓慢加入3倍体积的冷丙酮,用玻璃棒轻轻搅匀,用塑料薄膜盖好,以减少丙酮的挥发。在冰浴中放置2h。

(5)倾出部分上清液,其余全部转移至离心管中,3 000 r/min,4℃离心15 min,倾出上清液,将离心管底部的沉淀物放在真空干燥器内,抽气,除去残留丙酮,然后用5 mL蒸馏水溶解。若溶解液混浊,可用滤纸去不溶物,将溶解液用Sephed-ex G-25层析柱脱盐或者透析除盐。

2.凝胶层析对卵类黏蛋白提取液的纯化

(1)凝胶的预处理

为使样品通过凝胶时流速稳定并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应该对凝胶进行预处理。称取30 g Sephadex G-25凝胶,用0.02mol/L磷酸缓冲液(pH6.5)500mL 热溶胀2h或室温溶胀24h。在凝胶溶胀时避免剧烈搅拌,以防凝胶交联结构的破坏。上柱前将处理好的凝胶于真空干燥器中抽气20~30min。

(2)装柱

装柱是凝胶层析中最重要的环节,操作时凝胶必须装得十分均匀,中间不要有气泡。首先必须将柱子垂直地安装好。取0.02mol/L磷酸缓冲液(pH6.5)40mL 倒进柱内,待流出20~30mL后关闭柱子下端的螺旋夹。然后将脱气后的凝胶用玻璃棒沿壁小心地缓缓倒进柱内,尽量一次装完,以免出现不均匀的凝胶断层。待凝胶沉降4~5min后打开螺旋夹,待凝胶沉降至床高20㎝处,用吸管吸出过剩的凝胶。用50~100mL磷酸缓冲液(pH6.5)冲洗凝胶柱,使柱床稳定,然后在凝胶表面放一片干净的滤纸,以防加样时凝胶被冲起。特别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使液面低于凝胶表面,否则凝胶变干,并有可能产生气泡,从而影响液体在柱内的流动。上样前要用上述缓冲液平衡凝胶柱,待流出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出的280 nm吸光值小于0.02时,可停止平衡,开始上样。

(3)上样

为了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上样量要小,最多不能超过床体积的25%~40%。加样前,关闭柱下端的螺旋夹,用移液管慢慢地吸走凝胶上层的缓冲液,待床面只留下薄薄一层液体时开始加样。用移液管吸取5mL鸡卵类黏蛋白的粗提液小心地加到凝胶床上。并取走盖在凝胶上的滤纸。打开柱下的螺旋夹,待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后,加少量磷酸缓冲液润洗凝胶表面,待液体完全流进床内后,关闭螺旋夹,开始洗脱收集。

(4)洗脱

在贮液瓶中加入0.02mol/L磷酸缓冲液(pH6.5),控制滴加速度,保证凝胶上方液面高度为10㎝。用下口螺旋夹调节流速为0.2~0.5mL/min,打开分部收集器每10min收集一管(3mL/管),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管收集液的OD

280值,以管号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出洗脱曲线,并收集蛋白峰。

思考题

1.利用凝胶层析法分离混合样品时,怎样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2.怎样计算各种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_3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文章一):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药品:0.5 mol·L-1Pb(NO3) (2)、(0. (5)、1 mol·L-1)CuSO (4)、0.5 mol·L-1 ZnSO (4)、0.1 mol·L-1KI、0.1 mol·L-1FeCl (3)、0.1 mol.L-1KBr、0.1 mol·L-1FeSO (4)、( (1)、3 mol·L-1) H2SO (4)、6 mol·L-1HAc、(2 mol·L- (1)、浓)HNO (3)、(0.0 (1)、0.1 mol·L-1)KMnO (4)、6 mol·L-1NaOH、0.1 mol·L-1K2Cr2O (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

(4)、酚酞溶液、Na2S2O (3)、红石蕊试纸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1.2Fe3++ 2I-= 2Fe2++ I2 I2易溶于CCl4,CCl4层显紫红色2.Fe3++ Br-不起反应,CCl4层无色3.Cl2+ 2Br-= 2Cl-+ Br2 Br2溶于CCl4,CCl4层显橙黄色(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1.浓度影响在两只50m L 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 0.5mol·L-1 ZnSO4和0.5mol·L-1 CuSO4,在ZnSO4中Zn片,CuSO4中Cu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 片Cu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现象:伏特表指针偏到E=0.80处解释:(-):Zn2++2e-=Zn (+):Cu2++2e-=Cu Cu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到沉淀溶解为止,形成深蓝色溶液;Cu2+ + 4NH3 = [Cu(NH3)4]2+ [Cu2+]下降, E变小,E=0.45V Zn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至沉淀溶解为止; Zn2+ + 4NH3 = [Zn(NH3)4]2+ [Zn2+]下降, E 变大,E=0.76V 最后达到平衡, E=0.8V接近初起值. 2x.酸度影响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FeSO (4)、K2Cr2O7溶液。FeSO4溶液中Fe片,在K2Cr2O7 溶液中C 棒,将Fe片、C棒通过导线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中间用盐桥连接,测量两极电压。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现象:测得E=0.61V 解释:(-) Cr2O72-+ 6e- + 14H+ = 2Cr3++ 7H2O (+) Fe2++ 2e- = Fe 在K2Cr2O7中,慢慢加入

沸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沸石吸附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沸石分子筛吸附剂对碘吸附的原理及传质影响的研究,目的是加强认识脱碘的机理,为进一步开发沸石吸附剂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针对目前国内外的研发及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关键字:沸石脱碘吸附传质 前言 沸石是含碱土金属或碱金属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硅铝酸盐晶体,分为天然沸石和人工沸石。天然沸石空隙中充满大量的水分,加热时会沸腾而得其名。人工合成沸石是以硅和含铝的盐为原料,经过水热合成大小与分子大小相当的材料,也称分子筛。沸石的化学通式为M x/n[(AlO2)x(SiO2)y]·mH2O,其中M通常为Na、K、Ca等金属离子。 沸石比表面积适中,一般为500~800m2/g;其孔结构以微孔为主,孔径较小,一般主孔径最大不超过2.5nm,且分布均一。沸石分子筛是通过氧硅四面体和氧铝四面体单元在过氧架桥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氧铝四面体带负电性,且孔道内分布有金属阳离子,容易与外界的阳离子发生交换,表现出离子交换性。常用的分子筛全交换工作容量在2.0~2.5mg/g。 沸石是一种强极性吸附剂,极易水分子等极性分子,且由于自身铝硅比和孔径大小不同,对不同极性分子具有选择性,孔道内有可被交换的金属阳离子,对某些特定分子有特殊的吸附作用。 在废气处理方面,沸石可以吸附废气中的SO2和NO x,但是其吸附量低。利用 改性方法可改变沸石的电性、孔径等,可以用来对不同分子特性和直径的气体进行吸附。在水处理方面,利用沸石的离子交换能力,可以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也可以利用利用改性沸石处理高氟污水或地下水,有价格低的优势,但吸附容量往往不高。 沸石吸附剂脱碘的特性就是一种选择性吸附,通过选择适合碘分子大小孔径的沸石制成吸附剂,达到吸附碘的目的。 二、沸石吸附剂的脱碘原理 1. 吸附原理 (1)物理吸附 沸石吸附剂吸附碘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主要是由于溶液中的碘与沸石分子筛固体表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而产生了范德华吸附,它是可逆的。当沸石分子筛表面分子与液体中碘之间的引力大于液体内部分子运动时,液体中的碘就被吸附在沸石分子筛表面上。它们之间的吸引机理,与气体的液化和冷凝时的机理类似,其吸附热比较低。从分子运动观点看,这些吸附在沸石吸附剂表面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也会从固体表面脱离而进入液体中去,但其本身不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理吸附的特征就是吸附物质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吸附的进程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间的平衡瞬时即可达到。而且这种吸附通常在固体表面几个分子直径的厚度区域,单位体积固体表面所吸附的量非常小。(2)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是由于沸石通过所存在的孔道和空腔中的阳离子交换,使其吸附性能发生较大变化,即沸石通过与含Ag的可溶性盐类溶液进行离子交换成银离子型沸石。其脱碘的原理是这种载在沸石上的可交换的银离子从沸石上解离出来,与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示范-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葡萄糖标准曲线

实验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定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 1. 熟悉并掌握7200型分光光度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基本操作步骤及微机绘制标准曲线的操作方法; 3.掌握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还原糖(葡萄糖)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 1.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还原糖(葡萄糖)的及标准曲线定制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在强碱溶液中与还原糖在沸水浴中加热反应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该有色物质在540nm 处有最大吸光度,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一般OD值在0.2~0.8范围内线性较好),还原糖的量与反应液的颜色强度(吸光度OD值)呈线性关系,利用分光光度仪,以分析纯葡萄糖为还原糖测定的标准品,在540nm处按梯度依次测定各葡萄糖浓度对应的反应液的吸光度(OD值)大小,通过微机处理数据,定制葡萄糖标准曲线,确定出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还原糖的线性回归方程; 2.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的原理 先将马铃薯去皮,经机械粉碎,过滤和清水漂洗,烘干制成马铃薯淀粉;再精确称取干燥恒重后的马铃薯淀粉加酸水解为还原糖,经中和定容,配制成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的待测液(即样品液);再以标准曲线测定的加样操作方法,测定出样品待测液的吸光度大小,将测定的吸光度大小代入其回归方程,即可计算出样品待测液的显色浓度,根据稀释倍数关系,计算出以还原糖的量表示的马铃薯总糖的量,并测定出马铃薯总糖百分含量。该方法是半微量定糖法,操作简便,快速,杂质干扰较少。 实验操作 1.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定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1)葡萄糖标准溶液的配制:(2mg/mL)准确称取2000mg分析纯的葡萄糖(预先在105℃干燥至恒重),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冰箱保存备用 (2)葡萄糖标准曲线定制加样操作及测定结果纪录(详见表1) 按表1进行实验操作,在沸水浴中准确反应20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加蒸馏水定容至25mL,摇匀,用lcm的比色杯于540nm处测光密度值。并记录A540nm处测得的各浓度及样品对应的OD值。 (3)葡萄糖标准曲线定制微机数据处理和回归方程(详见表2)及标准曲线的绘制见图1 2. 马铃薯总糖含量测定操作 (1)马铃薯淀粉的制备(此处略,学生实验报告需补充完整) (2)马铃薯淀粉水解待测液配制(2mg/mL)准确称取干燥恒重后的自制淀粉250mg,加入100mL 蒸馏水和2mL20%硫酸,在沸水浴中加热水解,直到水解彻底后,用2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 = 6.8~7.0后,将反应液转入250mL 容量瓶中,补加蒸馏水定容至250mL,配制成浓度为2mg/mL的淀粉水解后,即总糖测定的样品液,冰箱保存备用。 (3)马铃薯淀粉水解待测液还原糖测定(操作方法详见表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教学设计 阳春市第一中学何方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一种水果组织(苹果),学生自带一样自己感兴趣的组织进行检测。

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 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 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 (1)先预测,再检测。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和实测结果。 4、分组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长:组织分工,材料仪器的分配和管理。 组员:对提供的一种组织液和自带的组织用相应试剂进行检测。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尝试分析其中有机物的种类,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再探究课题见板书) 教师:不直接解疑,鼓励设计实验进行再探究 5、成果交流,评价反思 实验反思:预测与实测相符? 小组间的异同? 存在问题? 教师公布答案,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1)实验纪录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和推论 (2)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创新思维和能力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1、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 2、注重培养自疑自析的能力,“教为了不教”。 3、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 4、试剂用量的差异,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 5、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时的安排矛盾。 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一、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原理: ? 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氧化还原能力通常根据电对的电极电势的高低来判定。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程度, 可以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E = E 氧化剂电对电势 - E 还原剂电对电势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优先在电极电势差值最大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进行。 ? 电极电势差值较小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能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应考虑浓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Na 3AsO 4与 I - 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 有 H +, 与OH - 参加,因此介质的 pH 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AsO 43- 2 I -AsO 2-2OH - I 22H + 由于AsO 43- / AsO 2- 与 I 2 / I - 的氧化还原电对的值相近,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可在同一试管中进行, 先在酸性中观察Na 3AsO 4与 KI 的反应(为了便于观察碘单质的生成与, 常加入CCl 4萃取碘),观察碘单质的生成,然后再加入碱溶液使反应液呈碱性,观察碘单质的消失。试验中,酸的加入量应控制在使反应进行即可, 应避免加入过量的酸。 由于含砷的化合物有较高的毒性, 反应的废液应回收到指定的回收瓶中,统一处理。如果不慎试液滴在皮肤上,应立即冲洗。 实验结论: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与其它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或形成络合物,从而大大改变了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此时,电对的电极电势有较大的变化,应通过奈斯特方程式计算或查表确定其电极电势,再判定氧化还原的反应进行的方向。 ? 对于有H +, 或OH -参加电极反应的电对,介质的pH 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大小和反应进行的快慢并不一定一致。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热力学上的量度, 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动力学上的量度。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固液反应时的接触面积。因此, 常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

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和总糖 姓名: 学号: 同组成员: 分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 月日

1.实验目的 用比色法测定山芋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 2.实验原理 先用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与DNS反应测其分光度,制得标准曲线,在测山芋中糖与DNS反应后的分光度A从而得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3.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剂:1g/L葡萄糖标准液、3,5-二硝基水杨酸、6mol/L HCl,6mol/L NaOH 仪器:25,100ml容量瓶、1,5ml吸量管、50ml移液管、100ml 量筒、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璃棒、洗耳球、100ml容量瓶、比色皿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箱 4.实验步骤 一、取六只比色管向其中加入葡萄糖标液0、0.2、0.4、0.6、 0.8、1.0毫升在加入蒸馏水2.0、1.8、1.6、1.4、1.2、1.0毫升,最后向其中各加入DNS试剂1.5毫升混合均匀后100摄恒温水浴5min,冷却后加入蒸馏水至25ml刻度线,用1号样调零,测其分光度,制得标准曲线。 二、还原糖提取:取3g山芋粉,加入30ml水,搅匀后在50摄水中保温20min,离心,取滤液,用100ml容量瓶定容得还原糖待测液。

总糖提取:取0.2克山芋粉,加入试管中吸取5ml HCL溶液,8ml蒸馏水搅匀,100摄下恒温水浴30min,冷却,NaOH调节PH至中性,离心,滤液用100ml容量瓶定容,得总糖待测液。 测定时取5支比色管分别加入还原糖0、1.0、1.0、0、0毫升,总糖0、0、0、0.5、0.5毫升,蒸馏水2.0、1.0、1.0、1.5、1.5毫升,DNS试剂1.5毫升100摄恒温水浴5min后冷却,稀释至25毫升用一号管调节分光度为0,测总糖和还原糖的分光度。 5数据处理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精)

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极电势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定性观察浓度、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定性观察浓度、酸度、温度、催化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产物、速度的影响。 4、通过实验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二、实验原理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强弱,可根据她们的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衡量。电极电势的值越大,则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其氧化态物质是较强氧化剂。电极电势的值越小,则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强,其还原态物质是较强还原剂。只有较强的氧化剂才能和较强还原剂反应。即φ氧化剂-φ还原剂﹥0时,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正方向进行。故根据电极电势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的装置,称原电池。原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正、负两极的电极电势之差:E = φ正-φ负。根据能斯特方程: 其中[氧化型]/[还原型]表示氧化态一边各物质浓度幂次方的乘积与还原态一边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乘积之比。所以氧化型或还原型的浓度、酸度改变时,则电极电势φ值必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电动势E将发生改变。准确测定电动势是用对消法在电位计上进行的。本实验只是为了定性进行比较,所以采用伏特计。浓度及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可能导致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烧杯,伏特计,表面皿,U形管 药品:2 mol·L-1 HCl,浓HNO3, 1mol·L-1 HNO3,3mol·L-1HAc,1mol·L-1 H2SO4,3mol·L-1 H2SO4,0.1mol·L-1 H2C2O4,浓NH3·H2O(2mol·L-1),6mol·L- 1NaOH,40%NaOH。 1mol·L-1 ZnSO4,1mol·L-1 CuSO4,0.1mol·L-1KI,0.1mol·L-

沸石与分子筛的区别讲解

沸石与分子筛的区别研究 摘要 随着天然与人工分子筛在化工行业的应用的推广,以及各方面的生产要求的提高,促使分子筛的研究成为当今的热门。作为初学者,本文主要围绕沸石、分子筛的不同应用分别从二者的概念、特征、结构、性能、用途等几个方面阐述分子筛与沸石的区别。 关键词沸石分子筛应用区别 一、简介 1932年,McBain提出了“分子筛”的概念。表示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筛分物质的多孔材料。虽然沸石只是分子筛的一种,但是沸石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因此“沸石”和“分子筛”这两个词经常被混用。人造沸石是:磺酸化聚苯乙烯;天然沸石:铝硅酸钠。沸石族矿物常见于喷出岩,特别是玄武岩的孔隙中,也见于沉积岩、变质岩及热液矿床和某些近代温泉沉积中。浙江省缙云县为我国境内沸石储量最高的地区。 狭义上讲,分子筛是结晶态的硅酸盐或硅铝酸盐,由硅氧四面体 或铝氧四面体通过氧桥键相连而形成的分 子尺寸大小(通常为0.3nm至2.0 nm)的 孔道和空腔体系,从而具有筛分分子的特 性。然而随着分子筛合成与应用研究的深

入,研究者发现了磷铝酸盐类分子筛,并且分子筛的骨架元素(硅或铝或磷)也可以由B、Ga、Fe、Cr、Ge、Ti、V、Mn、Co、Zn、Be和Cu等取代,其孔道和空腔的大小也可达到2 nm以上,因此分子筛按骨架元素组成可分为硅铝类分子筛、磷铝类分子筛和骨架杂原子分子筛;按孔道大小划分,孔道尺寸小于2 nm、2~50 nm和大于50 nm的分子筛分别称为微孔、介孔和大孔分子筛。由于具有较大的孔径,成为较大尺寸分子反应的良好载体,但介孔材料的孔壁为非晶态,致使其水热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尚不能满足石油化工应用所需的苛刻条件。由于含有电价较低而离子半径较大的金属离子和化合态的水,水分子在加热后连续地失去,但晶体骨架结构不变,形成了许多大小相同的空腔,空腔又有许多直径相同的微孔相连,这些微小的孔穴直径大小均匀,能把比孔道直径小的分子吸附到孔穴的内部中来,而把比孔道大的分子排斥在外,因而能把形状直径大小不同的分子,极性程度不同的分子,沸点不同的分子,饱和程度不同的分子分离开来,即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故称为分子筛。目前分子筛在冶金,化工,电子,石油化工,天然气等工业中广泛使用。 二,结构 沸石有很多种,已经发现的就有36种。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架状结构,就是说在它们的晶体内,分子像搭架子似地连在一起,中间形成很多空腔。因为在这些空腔里还存在很多水分子,因此它们是含水矿物。这些水分在遇到高温时会排出来,比如用火焰去烧时,

实验一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目的 1.掌握还原糖定量测定的基本原理; 2.学习比色定糖法的基本操作;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 在碱性的条件下,还原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共热,3,5-二硝基水杨酸被还原为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物质),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nm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消光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分别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 1.仪器: (1)25ml刻度试管(2)玻璃漏斗(3)三角瓶(4)100ml容量瓶3个(5)刻度吸管(1ml,2ml,3ml)(6)恒温水浴(7)沸水浴(8)电子天平(9)分光光度计2.试剂; (1)1mg/ml葡萄糖标准液(2)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3)碘碘化钾溶液(4)酚酞指示剂(5)6ml/L HCI (6)6ml/L NaOH 3.材料:食用面粉 四.操作步骤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min,用试管塞塞住试管口,颠倒混匀。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调零,分别读取1~6号管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样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1)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准确称取3g使用面粉,放在100ml三角瓶中,先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50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中保温20min,使还原糖浸出。过滤,用20ml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作为还原糖待测液。 (2)样品中总糖的水解和提取:准确称取1g使用面粉。放在100ml的三角瓶中,加入10ml 6mol/L HCI及15ml蒸馏水,置于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待三角瓶中水解液冷却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以6mol/LNaOH中和至微红色,过滤,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三角瓶及滤纸,将滤纸全部收集砸1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精确吸取10ml 定容过的水解液,移入另一100ml的容量瓶中,以水稀释定容,混匀,作为总糖待测液。 六、结果处理 (1)由管○1、○2吸光度平均值在葡萄糖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还原糖毫克数为:0.167mg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B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姓名:袁丹 学号:20160419310026 日期:2016.12.05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掌握介质酸碱性、浓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了解还原性和氧化性的相对性。 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或偏移。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元素的氧化值减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元素的与氧化值增大。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当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时,即 时,反应自发向正向进行。

由电极的能斯特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势的影响,298.15K时 溶液的pH也会影响某些电对的电极电势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介质的酸碱性也会影响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如MnO4—在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Mn2+、MnO2和MnO4—。 一种元素(如O)由多种氧化态时,氧化态居中的物质(如H2O2)一般既可作为还原剂,又可作为氧化剂。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试管、烧杯。 试剂:CuSO4(0.1mol·L-1),KI(0.1mol·L-1),CCl4,KMnO4(0.01mol·L-1),H2SO4(2mol·L-1),NaOH(6mol/L),Na2SO3(0.2mol/L),KIO3(0.1mol/L),NaOH(2mol/L),FeCl3(0.1mol/L),KBr(o.1mol/L),SnCl2(0.2mol/L),KSCN(0.1mol/L),H2O2(3%),ZnSO4(1mol/L),CuSO4(1mol/L)。 四、实验步骤 1、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取1支试管,加入10滴0.1mol/L CuSO4溶液,10滴0.1mol/L KI 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反应试剂图片

实验一,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还原糖和总糖测定的基本原理,学习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操作方法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其中乳糖和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利用糖的溶解度不同,可将植物样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多糖分别提取出来,对没有还原性的双糖和多糖,可用酸水解法使其降解成有还原性的单糖进行测定,再分别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还原糖以葡萄糖含量计)。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及其它产物,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为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的深浅成正比关系,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由于多糖水解为单糖时,每断裂一个糖苷键需加入一分子水,所以在计算多糖含量时应乘以0.9。 三、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 小麦面粉;广范pH试纸。 2.主要仪器 (1)大试管:2×20cm×14 (2)烧杯:100mL×3 (3)三角瓶:100mL×1 (4)容量瓶:100mL×3 (5)移液管:1mL×3;2mL×2;10mL×4 (6)吸耳球、玻璃棒 (7)恒温水浴锅 (8)漏斗、滤纸 (9)白瓷缸、电炉 (10)精度天平

(11)分光光度计 3.试剂(已制备) (1)1mg/mL葡萄糖标准液 准确称取90℃烘至恒重的分析纯葡萄糖100mg,置于小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混匀,4℃冰箱中保存备用。 (2)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 将6.3g 3,5-二硝基水杨酸(DNS)和2mol\L NaOH溶液262mL,加到500mL含有185g酒石酸钾钠的热水溶液中,再加5g重蒸酚和5g亚硫酸钠,搅拌溶解,冷却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贮于棕色瓶中,7-10天后才能使用。 (3)6mol/L HCl和6mol/L NaOH 。 四、操作步骤 1.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取7支2×20cm大试管编号,按表1分别加入浓度为1mg/mL的葡萄糖标准液、蒸馏水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配成不同葡萄糖含量的反应液。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浴中准确加热5min,取出,用流动水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补充至20mL (即各加入16.5mL蒸馏水),震荡混匀,在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比色。调波长540nm,用0号管调零点,测出1~6号管的吸光度值。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葡萄糖含量(mg)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1)还原糖的提取 准确称取3.00g食用面粉,放入100mL烧杯中,先用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入50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浴中保温20min,使还原糖浸出。将浸出液用100mL容量瓶定容,混匀,过滤,滤液作为还原糖提取液,待测。 (2)总糖的水解和提取 准确称取1.00g食用面粉,放入100mL三角瓶中,加15mL蒸馏水及10mL 6mol/L HCl,置沸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待三角瓶中的水解液冷却后,用6mol/L NaOH中和(大约10mL左右),用广范pH试纸测试中和到pH=7,用蒸馏水定容在100mL容量瓶中,混匀。将定容后的水解液过滤,取滤液1 mL,移入另一9mL水的试管中,混匀,稀释10倍作为总糖待测液。 (3)显色和比色 取7支2×20cm大试管,编号,按表2所示分别加入待测液和显色剂,用7号管进行空白调零。加热、定容和比色等其余操作与制作标准曲线相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一实验原理鉴定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 溶液);②苏丹 4 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演示教学课件)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实训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量器的洗涤、使用及加热、溶解等操作。 2、掌握台秤、煤气灯、酒精喷灯的使用。 3、学会液体剂、固体试剂的取用。 [实验用品] 仪器:仪器、烧杯、量筒、酒精灯、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蒸发皿、 试管刷、 试管夹、药匙、石棉网、托盘天平、酒精喷灯、煤气灯。 药品:硫酸铜晶体。 其他:火柴、去污粉、洗衣粉 [实验步骤]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1、洗涤方法一般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试管刷刷洗。若洗不干净,可用毛刷蘸少量去污粉或洗衣粉刷洗,若仍洗不干净可用重络酸加洗液浸泡处理(浸泡后将洗液小心倒回原瓶中供重复使用),然后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淋洗。 2、干燥方法洗净后不急用的玻璃仪器倒置在实验柜内或仪器架上晾干。急用仪器,可放在电烘箱内烘干,放进去之前应尽量把水倒尽。烧杯和蒸发皿可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烘干。操作时,试管口向下,来回移动,烤到不见水珠时,使管口向上,以便赶尽水气。也可用电吹风把仪器吹干。带有刻度的计量仪器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干燥,以免影响仪器的精密度。 (二)试剂的取用 1、液体试剂的取用 (1)取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吸取。 (2)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可用量筒(或量杯)。读取量筒液体体积数据时,量筒必须放在平稳,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保持水平。 (3)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应使用移液管。使用前,依次用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洗涤至内壁不挂水珠为止,再用少量被量取的液体洗涤2-3次。 2、固体试剂的取用 (1)取粉末状或小颗粒的药品,要用洁净的药匙。往试管里粉末状药品时,为了避免药粉沾到试管口和试管壁上,可将装有试剂的药匙或纸槽平放入试管底部,然后竖直,取出药匙或纸槽。

直接滴定法测食品中还原糖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的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提取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以次甲基蓝作指示剂,根据样液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还原糖量。3.试剂 3.1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还原糖因数f/mg·10mL-1) 3.1.1甲液:称取23.10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并稀释至100mL 3.1.2乙液: 称取115.33g酒石酸钾钠及33.30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用水稀 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瓶中 3.2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3.3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 至100mL 3.4盐酸 3.5葡糖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7.0000g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量的纯葡 萄糖加水溶解,并以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7mg葡糖 糖 4.仪器 碱式滴定管、电炉 5.样品 硬糖(m样=5.8002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称取样品5.8002g置于小烧杯中,加40mL水,40℃微热溶解,冷却后加40mL水,调节PH至中性,加水定容至100mL,过滤后收集滤液即为样品溶液。 6.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150mL三角锥形瓶中,加水10mL,加入玻璃珠2粒,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要求控制在2min内沸腾),然而趁热以每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的总体积。同时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mL(甲液乙液各5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

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成绩 实验报告 第页(共页)课程:_____无机化学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年 月日专业班号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 交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报告退发:(订正、重做)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极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介质的酸碱性,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学会用酸度计的“mV”部分,大概测量原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电极反应Ox+ne=Red 其电对的电极电势为E=E""+RT/NF·lnox/red 电对的E越大,氧化剂氧化能力增强。E越小,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就越强。电对的电极电势与参与氧化还原或还原半反应的物质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介质有关。任何引起物质浓度的变化都将影响电对的电极电势。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可以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顺序和反应程度。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酸度计,烧杯,量筒,导线,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胶头滴管 2. 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 1.在0.5ml0.1mol.LKI溶液中加入0.1mol.LFeCL3溶液2~3滴,观察现象。再加入 1mlCCL4·震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答——开始溶液由绿色变成紫黑色,加入CCL4后CCL4层为紫红色 2.用0.1mol.LKBr溶液代替0.1mol.LKI溶液,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对比实验结果比较Br2/Br-,I2/I-,Fe3+/Fe2+三个电对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指出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 答——用KBr时,无明显现象。电对的大小关系为Br2/Br->Fe3+/Fe2+>I2/I- 最强氧化剂为Br2/////最强还原剂为I- 3.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I2水和Br2水各0.5ml,再加入FeSO4少许,及0.5mlCCL4摇匀,观察现象。 答——发现CCL4层为紫红色,电极电势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向就是朝大的方向《二》 1.在试管中加入0.1mol.LKI溶液十滴和0.1mol.LKIO3溶液2~3滴,观察有无变化。再加入几滴 2.0mol.LH2SO4溶液,观察现象。再逐滴加入2.0mol.LNaOH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并做出解释。 答——IO3-+5I-+6H+==3I2+3H2O,刚开始时无明显现象,加入2.0mol.LH2SO4数滴后,产生紫黑色,加入数滴NaOH后颜色快速褪去。因为加H+后反应朝右移动且加快反应速率,加入OH-后相反,姑颜色褪去。

葡萄酒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葡萄酒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的基本原理,学习费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和总糖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其中乳糖和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利用糖的溶解度不同,可将植物样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多糖分别提取出来,对没有还原性的双糖和多糖,可用酸水解法使其降解成有还原性的单糖进行测定,再分别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还原糖以葡萄糖含量计)。 利用费林溶液与还原糖共沸,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反应,以次甲基蓝为指示液,以样品或经水解后的样品滴定煮沸的费林溶液,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为无色,以示终点。根据样品消耗量求得总糖或还原糖的含量。 三、试剂和材料 3.1 盐酸溶液(1+1)。 3.2 氢氧化钠溶液:200 g/L。 3.3 标准葡萄糖溶液2.5 g/L:精确称取2.5g(称准至0.0001g)在105~110℃烘箱内烘干3h并在干燥器中冷却的葡萄糖,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3.4 次甲基蓝指示液10g/L:称取1.0g次甲基蓝,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mL。 3.5 费林溶液 费林溶液Ⅰ:称取34.7g 硫酸铜(CuSO4*5H2O),溶于水,稀释至500mL。 费林溶液Ⅱ: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和50g NaOH,溶于水,稀释至500mL。 使用时将溶液Ⅰ、Ⅱ按等体积混合。 四、实验步骤 4.1费林溶液标定预备试验: 吸取费林溶液Ⅰ、Ⅱ各 5.00 mL 于250 mL 三角瓶中,加50 mL 水,摇匀,在电炉上加热至沸,在沸腾状态下用制备好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滴定,当溶液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 环节一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是几种化学试剂和物质颜色反应特征;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跟同学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团结协力共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学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了解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分工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从而将有关有机化合物鉴定出来。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还原糖 (加热)先浅蓝再棕色最后是 砖红色 脂肪 红色 蛋白质 紫色 (因为有肽键) 环节二:复习准备实验的基本要求 通读实验手册,明白三种物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环节三:老师讲解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按我们的计划开始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方案,分15个小组实验。先做验证实验:蛋白质、还原糖、淀粉和脂肪的检测,然后选取老师提供的待测物质探究这些物质里的主要成分,待测物质有豆浆、花生浆、马铃薯匀浆、新鲜猪肝匀浆、苹果汁、雪梨汁、橘子汁,每种物质都要探究主要含有糖类还是含有脂肪还是含有还原糖。同学们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配置菲林试剂的时候要注意用量,配好的斐林试剂不是全部倒入验证还原糖试剂里;为了节约能源,水浴加热的热水,到老师讲台取用已经烧好的热水,再加热。注意颜色的变化过程。 第二、验证脂肪的时候,滴加了A 液后、必须震荡,才能滴加B 液; 第三、注意药品不能随意混用,尤其是滴管是专用的; 第四、先做验证实验,再做探究实验; 第五、实验完成后,废液必须统一倒入指定的废液回收瓶,并清洗好仪器; 第六、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做切割花生切片的时候不要伤手了。 橘黄色 苏丹Ⅲ染液 苏丹Ⅳ染液 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图文稿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 [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 药品:0.5mol·L-1Pb(NO3)2、(0.5、1mol·L-1)CuSO4、0.5mol·L- 1ZnSO4、 0.1mol·L-1KI、0.1mol·L-1FeCl3、0.1mol.L-1KBr、0.1mol·L- 1FeSO4、(1、3mol·L-1)H2SO4、6mol·L-1HAc、(2mol·L-1、 浓)HNO3、(0.01、0.1mol·L-1)KMnO4、6mol·L-1NaOH、0.1mol·L- 1K2Cr2O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4、酚酞溶液、Na2S2O3、红石蕊试纸 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

(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 1.2Fe3++2I-=2Fe2++I2I2易溶于CCl4,CCl4层显紫红色2.Fe3++Br-不起反应,CCl4层无色 3.Cl2+2Br-=2Cl-+Br2Br2溶于CCl4,CCl4层显橙黄色 (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 1.浓度影响 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0.5mol·L-1ZnSO4和0.5mol·L- 1CuSO4,在ZnSO4中插入Zn片,CuSO4中插入Cu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片Cu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现象:伏特表指针偏到E=0.80处解释:(-):Zn2++2e-=Zn (+):Cu2++2e-=Cu CuSO4溶液中加浓NH3.H2O到沉淀溶解为止,形成深蓝色溶液; Cu2++4NH3=[Cu(NH3)4]2+[Cu2+]下降,E变小,E=0.45V ZnSO4溶液中加浓NH3.H2O至沉淀溶解为止; Zn2++4NH3=[Zn(NH3)4]2+[Zn2+]下降,E变大,E=0.76V最后达到平 衡,E=0.8V接近初起值.2*.酸度影响 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FeSO4、K2Cr2O7溶液。FeSO4溶液中插入Fe片,在K2Cr2O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