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含义与思想理念

?含义:

?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

?思想理念: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社会事业

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社会集团

科学技术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

?J.D.贝尔纳

?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

?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现在却再也不是了。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独立机构地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p.516)。

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

?爱因斯坦

?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气候中,而这种气候是受他工作所在地那个国土所制约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80)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3)。

?只有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社会建制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3.主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95.

?普赖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R.K.M e r t o n.T h e S o c i o l o g y o f S c i e n c e.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1973.

?B e n-D a v i d.T h e S c i e n t i s t’s R o l e i n S o c i e t y.

P r e n i c e-H a l l,1971.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

?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1979.

?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载:科学学研究2000(2)

?赵红州.政治科学现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科学出版社1999

?克林顿.科学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三联书店.1989

?O E C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 E c o n o m y.1996.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S.J a s a n o f f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题

?1.科学家必须坚持的行为规范?

?2.科学研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3.科学家要不要关心政治?如果

要,目的是什么?

?4.如何理解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创新概念?

?5.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如何

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社会建制: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1、社会建制的四大要素:

?ⅰ价值观念:阐明制度的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

?ⅱ行为规范:制度运行过程中实际起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

为模式的规定。

?ⅲ组织系统: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ⅳ物质支撑: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

?2、科学技术体制: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

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

?工匠——技术专家的早期形象

?自然哲学家——最初的科学家角色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

?大学教师:大学的任务起初是培养神职人员、法官和医生。后来一些大学教师逐渐对科学感兴趣成为了,出现了靠教授自然科学为生的大学教师。

?艺术家和工匠:达·芬奇

?专业化是体制化的前提.但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

?英国的皇家学会作为专业化科学的代表,仍是业余科学家聚合的场所。在当时作

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依然具有“业余性”(见下表)。

?法国科学院是专门化的科学机构,虽然它仅限于少数精英人物,但法国科学院的

成立及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的出现是科学活动体制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形成的重要步骤。

?至19世纪,科学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专门的职业,这使得科学家这

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稳固地确立起来。这个历史步骤的发展,是以美国和德国为主要代表的。

?德国(19世纪):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大学实验室;科研与教育的结合-大学

功能的转变);工业实验室.政府实验室。

?1843年惠威尔“科学家”

?近代技术专家的出现:

?16世纪欧洲土木工程师

?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出现:法国和德国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美国)

?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

?工业实验室:工业实验室(从爱迪生独立实验室到贝尔企业实验室)

?国家直属科研机构:政府实验室等

?第一线技术人员

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

?1、科学技术投入体制

?政府的科技经费:社会公益事业、技术基础性研究和研究与开发活动科技成果转

化和研究活动开始阶段的启动资金。

?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和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和研究活动

?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高技术小企业

?高校科学机构自筹经费,基金会和民间捐助

?中国的问题:投入渠道单一

?2、科技结构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

?美国:18.1%:20.8%:61.1%

?日本:14.3%:24%:61.8%

?中国的政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3、科研管理体制

?美国:市场主导型多元化的科研组织体系。

?法国:集中的科学管理体制(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和计划有明确的目标?英德日:界于二者之间

?中国的情况:宏观科技管理部门从具体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战略规划和政策法

规的研究制定)

?科研院校:进入市场成为自主权利、实行科学管理的独立法人

?4、科技法律调整:

?如: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与互动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分层”是从地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比喻垂直分布的阶层。人在社会中的分层表

示着所受教育、从事职业和所获得收入的程度的高低。科学里的社会分层模式则与荣誉奖励、同行承认以及物质报酬有关。它研究的问题是:科学家在科学界的学术地位由哪些因素决定?科学的分层制度有何社会后果?科学家的学术性社会地位对其研究有何影响?等等。与科学家分层有关的主要是荣誉奖励、科研教育机构的声望和学科专业等因素。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

?共同体承认→声望→社会承认→系统分层→权威结构

?社会分层:由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有形或无形的等级体系.这种承认是通过职位

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的.以成果的引证数(S C I)和获奖、荣誉称号为标记。

?权威结构:社会分层的结果。权威结构成为科学界的代表,是科学系统资源分配

的主要力量。权威结构成为科学共同体维系、规范科学体系,使精神气质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保证.

?权威结构:无强制性约束

?科层结构:有强制性约束

?科学分层

科学共同体内不是平等的。承认的不同和相继导致了科学内部有差别的分层。例如,不是所有的科学界成员都能够得到正教授的职位职称,在科学界享有的威信,主要是根据科学家被认为在发展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知识上做出贡献的大小来划分等级的。

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

?ⅰ学习:知识的传授、模仿和暗示

?ⅱ交流(学术成果的承认与传播):正式的交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和非

正式的交流(个人通信和讨论)

?ⅲ竞争(对研究资源的争夺与马太效应)与合作

?ⅳ冲突:学术性冲突(学术论战)和非学术性冲突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实体性组织)

?1、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

?2、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

?3、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大学

?4、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1、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

?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

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

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156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学院”

?1603-1630年意大利罗马“猞猁学院”

?1645年英国伦敦“哲学学会”、牛津“实验哲学俱乐部”(波义耳称之为“无形学院”)?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是知识生产专业化的标志性组织。1665年《皇家学会

哲学会刊》出版。

?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

?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成立(莱布尼兹主持)

?1766年英国伯明翰成立“太阴学会”(“月社”)

中国科学社团的建制化

2、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

?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

?摘要、索引类杂志(S C I)

?互联网

3、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

?法国:

?1747年桥梁道路学院

?1794年中央社会活动学校(巴黎综合技术学校)

?德国

?洪堡领导下建立的柏林大学

?“教育同科学研究相统一”原则指导下的教育改革

?美国的大学制度:

?院系的建立(对教席制的改革)

?研究生院的建立,

?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成立

4、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1876年美国爱迪生建立门罗顿实验室

?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实验室

?1925年美国A T&T公司贝尔实验室

三、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非实体性组织)

?1、科学共同体(正式交流)

?2、无形学院(非正式交流)

科学共同体

(S c i e n t i f i c c o m m u n i t y)

?共同体(c o m m u n i t y)是社会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原来是说明与一定地理区域

或社区相联系的人群。

?科学共同体则指从事相似研究活动有着一定联系的从事科学活动的人群。

科学共同体

(S c i e n t i f i c c o m m u n i t y)

?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

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

?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

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60年代,托马斯·库恩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科学共同体”作了进一步的

概括: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不同的共同体总是注意不同的问题,所以超出集团范围进行业务交流就很困难,常常引起误会,勉强进行还会造成严重分歧。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科学共同体: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

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默顿意义的“科学共同体”

?默顿对科学共同体概念的使用,表明默顿意义的科学共同体主要是指:

?科学交流所维系的科学家集体,在此活动中,科学知识得以储存、交流和评价。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主要是为科学工作有效性提供社会保障,即科学家的成果的意

义必须通过他人的眼光审视,它提供评价,分配承认,据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起着社会控制作用,从而保证科学这一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

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学共同体的区别

?科学共同体尽管源于共同体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在社会学中,共同体通常指与某一个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人群,而“科学共同体”

概念却倾向于舍弃地域的规定性。科学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原则上它是没有国界的。在学术科学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超越国家的。

?科学共同体具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分层结构。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小

镇效应和楼台现象

?奖励和承认的稀缺性:“只有少数科学家获得过荣誉奖励,这并不令人惊讶。如果

不是这样的话,奖励就会失去其许多社会意义。”稀缺造就竞争和权威性。但在奖励和承认的分配中存在着非公正性。

?《马太福音》第25章:“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

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得承认

和报偿。实指科学奖励分配中的优势积累现象: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其贡献不相当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没有名望和地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楼台现象

?处于科学共同体分层结构不同位置的科学家的权威性、影响力不同,对资源(信

息、社会资本和机遇)的占有程度不同,这种差异将辐射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并由此造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也造成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奖励与承认的“师徒链”和“家族相关”

师徒链

?赫德西

?G.P.汤姆森索迪

?阿斯顿查德威克

?卢瑟福玻尔

?J.J.汤姆森阿普尔顿

?玻恩科克罗夫特

?巴拉克沃尔顿

?戴维森布莱克特

?哈恩

家族相关

?W.H.布拉格——W.L.布拉格

?J.J.汤姆森——G.P.汤姆森

?E.费歇尔——H.费歇尔

?N.玻尔——A.玻尔

?P.居里J.居里

?M.居里I.居里

师徒关系

?学术水平联系

?强将手下无弱兵

?名师出高徒

?学生引导着导师学习,和掌握更前沿的东西。

?比较过程

?推荐动力

(2)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

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

?特点: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③以非正式交流为主.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

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出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

定技术问题的模式或模型。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得以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技术共同体的成员间交流具有特殊性

?创新者网络:是由创新者组成的一种松散联结的网络组织,介于市场与企业组

织之间,是二者互相渗透的组织。

?类似与无形学院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与社会规范

?一、科学技术体制的目标

?科学的体制目标: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在进一步认识自然中的作

?技术的体制目标: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应。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

主义

?2、技术的社会规范: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

默顿简历

?默顿(R o b e r t K i n g M e r t o n)1910年7月4日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贫民区。父母是

东欧移民。他认为他进过的图书馆、学校、参加过的乐队,甚至少年团伙都对他的成长有益,为他提供了种种社会、文化、人文资本(只是没有金融资本)。1933年,他在哈佛大学科学史家萨顿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5年完成,1938年发表在萨顿主编的刊物上。这是科学社会史(外史)的先驱性著作,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先驱性著作。以后他继续研究科学社会学,写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家精神气质、动机、行为、奖励等方面的论文。1973年汇编成《科学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一书,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他因这方面的贡献,荣获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默顿于2003年2月23日与世长辞。

1、科学的社会规范(C U D O S)

?公有主义(C o m m u n i s m)。科学的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

成果。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建立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所有科学发现都是社会交流与协作的产物,应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仅限于其某种发现通过评价、承认而获得的优先权,不包括占有权。因此他必须尽快完全公开他的发现,来获取同行的承认,以争取优先权,否则就会延缓科学的发展。

?普遍主义(U n i v e r s a l i s m)。科学的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强

调科学没有阶级性,对于科学活动结果的接受或排斥,不应依赖科学家的个人属

性或社会属性,它与科学家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及个人品质毫不相干。科学结果必须服从普适性标准,即与现实及已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排斥其他一切非科学标准的强加。普遍主义也意味着科学大门为一切人敞开着,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科学事业的殿堂。

?无私利性(D i s i n t e r e s t e d n e s s)。科学的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

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科学知识或追求真理,在于“为科学而科学”。求知的热情、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等品质应为科学家所具有,而欺骗、诡辩、滥竽充数、滥用专家权威等不诚实的谋利行为则与此毫不容。这不是单纯的利己或利他的道德问题,而是科学体制的要求。

?独创性(O r i g i n a l i t y):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

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S k e p t i c i s m)。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的永恒批

判精神。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时刻经受检验。科学不是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无论是何人、或何时的,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

技术的社会规范(P L A C E)

?(1)所有者所有(p r o p r i e t a r y):资助学术研究的政府、基金会和企业不可能

完全无私地赞助科学研究,耗资巨大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公有性”往往只限于资助方范围内,而不是学院科学研究那样达到科学共同体的整个范围。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组织必然要求科学家对科研成果进行保密或申请专利等,要求科学家把科学成果变成“所有者的”。

?(2)局部的(l o c a l):在日趋复杂的集体研究项目里,人们对特定科学家的要

求只是在大的集体努力中扮演一个局部的角色,在解决全局问题上做出局部的贡献。

?(3)权威管理(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在科学政治化的环境下,科学家在权威的管

理下做事。这与学院科学时代“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所蕴含的“个人主义”往往是存在冲突的。在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成员对权威的自发的信仰上的认同开始部分让步于强制的体制上的服从。

?(4)被定向的(c o m m i s s i o n e d):在学院科学时代,科学家行动的主要目的

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有深重的责任感、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进入后学院科学,科学家的角色更多的是功利性的,往往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往往是“被定向”(c o m m i s s i o n e d)的,相对缺少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自由。

?(5)作为专家(e x p e r t):科学技术政策的出现,就明确规定了科学家角色的

权利和义务。后学院科学的社会结构要求科学家作为专家(e x p e r t)解决政府或企业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而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选择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甄晓琨 硕研12班2013021259 摘要: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多重效应 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但由于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 1、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二者的互动关系催生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因此,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而科技进步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现代思维方式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向着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方面发展。所以,通过科技教育,以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科技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因此,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一方面,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另一方面,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 对于加强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创立,被马克思称为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1]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科学和技术自从17 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 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 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 造成20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 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 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2]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当今,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创新。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xy 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 一、引言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要:传统上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故本文研究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过回顾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史,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同时,本文对当今时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科学,技术,关系,发展史,趋势 一、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普通民众和媒体将那些他们搞不清楚的专业学科知识统称为科技。但在我们看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汇。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正确的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预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是很重要的[1]。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科学的:科学,运用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本文中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科学又可分为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两种[2]。纯粹科学又称为基础科学,其目的在于增加关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用科学政策的行话来讲,就是所谓“好奇取向”。应用科学的目的则是对某一明确认识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研究,增加关于此事物的知识,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即所谓的“任务取向”。 而对于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其下了一个简明的定

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3]。这个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点:技术是为某一目的,有别于科学;强调技术是通过“共同协作”完成的;指明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工具、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⑤技术和科学一样,落脚点是“体系”。 从上面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主要类似于大学的理科,而技术则类似于工科。一个研究理论,另一个则关注实践。但是,二者的划界问题远比理科、工科的界限要复杂,其是技术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在每个发展阶段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新的科学的理论、概念、规的诞生为标志;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 1.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之前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对实际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发明了各种生产器具,学会了冶炼、农事、建造房屋。这就是技术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直接发端于实践经验的手工技艺。 而科学,是在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和脑体分工之后才出现。早期的科学还属于经验形态,它和古代哲学融为一体,称为自然哲学。古代科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希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哲学,当人们用它去说明世界的时候,是世界观;当人们用它去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特别密切,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笔者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眼光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众所周知,哲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曾经在历史上视为一个统一的东西。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通常是一身二任。到了近代,一方面,自然哲学仍然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直至黑格尔,他的自然哲学也不仅有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同时又力图回答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具体问题。近代的一些科学家也把自然科学看作是从属于哲学的,牛顿把他的力学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十九世纪的人们把望远镜、天平、经纬仪等叫“哲学仪器”。直至今日,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有相当造诣的人还被称为“哲学博士”等等。另一方面,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自然科学从哲学中不断分化出来。近代自然科学不再是对自然事物的整体直观和对自然奥秘的思辩猜测,而是以分门别类地考察各自然领域为内容的实践知识。首先分化出来的是力学、光学、化学;之后,热学、电学、生理学等也分化出来;各门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出现,是更加专门化的表现。现代自然科学中边缘科学的大量产生也是自然科学分化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使哲学成为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但哲学并不因此而失去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哲学前进的,并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头脑,而是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为哲学的概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知识。 以自然辩证法中的物质观为例: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提出:“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坚硬不可分割的极小的粒子——原子组成”。后来,不少人接受了这一思想,如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伽利略、牛顿、伯努利等人都曾作过物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简单的始原粒子所构成的论述。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各种元素都是由许多原子组成的假设,把原子论的思想和化学、物理的实现事实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原子论。此后,法国的迈耶尔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分别成功地提出元素周期律,确定元素的性质是原子量的周期函数。由于实验证实了元素周期正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对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力的支持。本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应当导致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但是,诸如:“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后质点?”、“各种元素都是最简单的物质,各种元素不可能相互转化”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道尔顿就断言:“化学元素的原子是不可改变的”; 门捷列夫也说:“我们应当消除任何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的痕迹”。 面对着上述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观点,作为自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凭着他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敏锐的哲学思想,在1867年6月16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指出:“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仅仅是物质结构的无穷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1885年,恩格斯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国防、教育、娱乐、金融、管理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而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变革。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体现的自然辨证法思想以及辩证法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科学理论 引言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因而对自然辩证法在实际问题应用的研究具有特别突出的现实意义。 1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以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1],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钡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地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 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经济的、生产的需求推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从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技的认识之中。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介绍 21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无不体现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工作中各企业事业单位因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引入,使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生产效益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学习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使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走进教学课堂,因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使用,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与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育人的培养,成就了国家急需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生活中,计算机科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休闲、娱乐、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同时提供了一个新的人际沟通方式。计算机科学技术经存在与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就计算机科学而言,在20世纪最后的30年间,取得了大量里程碑式的科学业绩,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哲学是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居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在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其内容植根于自然科学,但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它通过吸取和概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它准确地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大量的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加快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二、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骨针、石器到造纸、火药,从“奇技淫巧”到生产机器,从机械化大生产到飞行、航天等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批体现生产力的具体技术,无不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实现对社会调节的手段,是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加快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发展而形成了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结合。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为各种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论、数学哲学、系统论等;第二层次是相互并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科学;第三层次是各类应用基础理论把基础科学同工程技术联系起来的学科群,第四层次是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握在人手中的双刃剑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同时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融为一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环境,生命的多种危害;现代技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它的负面性也日益凸显,甚至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毫无疑问,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人才是发展以及运用现代技术主体,所以要理性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现代技术,合理发展应用现代技术。 关键词:现代技术;双刃剑;合理发展;生产力;危害;人 1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更力量。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现代技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价值观念;它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甚至影响到我们人类发展的存亡。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力量、大众传媒等的服务水平优越,信息交汇便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强也要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必然首先在城市兴起。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今天,城市不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创造、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场所。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信息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业产业化,信息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科研工作中。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以我的学习经历讨论自然辩证法对自然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使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为药学研究生的我们,要想在学科基础上开发出对人类疾病更有效的药物,就要充分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其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掌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发挥我们药学工作者最大的潜能。例如在研究植物药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知道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不能盲目而行,而自然辩证法也只有在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处理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对认识事物上指导有效。在做科学研究工程中我们要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未知的现实的联系,这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如果我们想研究一种药材的药效,首先我们要从外观上辨别其归属于哪一种属,根据其种属特性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了解其特性,通过普遍规律认识特殊规律,方便建立方法学研究其药效,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种药物的性质来联系其相似药物的药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用正确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我们明白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我们的科学研究,这便是自然辩证法的所起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曾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