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古汉语语义场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英文标题】A Survey of Studies on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Since the 1990s【作者】胡晓慧【作者简介】胡晓慧(1972-),女,浙江余杭人。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认知、汉语语法研究。
E-mail.xiaohuizewu@(浙江杭州310027)。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
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
但是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摘要题】语言学【英文摘要】Since the 1990s Chinese scholars have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meanwhile conducted systematic and deep studies in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from such aspects as rout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 and synchronic analysis of grammaticalization. By adopting new research angles and updating research methods, the scholars have extended their studies from isolated languages to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ystem, from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o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from the Chinese ontology to the language universality. Compared with the grammar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display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and thus demands further exploration.【关键词】语法化/历时演变/共时分析/语法化机制grammaticalization/diachronic evolution/synchronic analysis/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自1994年沈家煊与孙朝奋分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国外语言学》上发表文章初次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理论和最新成果[1-2]以来,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汉语学者们浓厚的兴趣,各类有关专著、论文层出不穷。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中词汇的本质和内在关系,旨在揭示词汇的原始含义和意义演变规律。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和视角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分析,而是更加注重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词汇本体的研究方法从单一的语言学分析转向了对语境和认知过程的探索,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通过认知语义分类、框架语义分析等方式来揭示词汇的多义性和联想关系。
基于实证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分析和实验研究,使得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学方法,研究者可以观察和分析大脑在词汇理解和联想过程中的活动,探索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和处理机制。
这种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揭示词汇本体的形成和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研究内容从词源学和字义学扩展到了词汇语义扩散和意义演变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通过跨时空的对比和联想分析,揭示了词汇间关联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方法从传统的文献考证扩展到了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新技术手段,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视角从词汇自身扩展到了词汇与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丰富了对词汇本体的理解和解释。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延伸到了教育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使得我们对于词汇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但是也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视角还不够多元化和完善、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化和精确等。
今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许多学者通过对词汇的大规模语料库的建立和整理,为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这些语料库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本,还包括了口语、网络语言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
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学者们得以深入研究词汇的形态特征、语义关系、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本体问题。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理论框架逐渐得到完善。
基于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形式语言学等理论的启发,一系列关于词汇本体的分类、层级结构、语义范畴等方面的理论模型被提出。
有学者根据词汇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将词汇本体分为基本本体和引申本体。
还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词汇的上位本体、下位本体、同位本体等概念,用于描述词汇之间的关系和层级结构。
这些理论模型使得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系统的运作机制。
这对于语言教学、语言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关系,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词汇本体的研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待完善的方面。
目前的词汇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于词汇的音、字、词等层面的本体问题研究相对较少。
尽管有不少理论模型被提出,但对于这些模型的验证和应用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词汇本体研究与其他领域如语料库学、计算语言学等的交叉融合还存在较少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词汇本体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虚词的三个平面研究述评

句 子 层 面 上 的 虚 词 研 究 是 指 : 以某 个 虚 词 为 标 记 的 句 式 研 究 类 的论 文 , 比如 王 亚 风 的 《 从三维视 角看 “ x 都x 了 ”》 ( 2 0 0 8 )、梁永 红 的 《 连x 也/ 都V P 的 三 个 平 面 分 析 》 、 贺 菊玲的 《 论 “ 一 边A 一边B ” 的句 法 、语 义 和 语 用 功 能》
题:
2 . 三 个平 面 理 论 下 ,虚 词在 汉 语 语 法 体 系 中 的定 位 ; 3 . 三 个平 面 理 论研 究的具体方法 ; 5 . 三个平面对 虚词研 究的意义。
一
、
研究现状 及论 文综述
从 所 检 索 到 的 关 于 虚 词 的三 个 平 面 研 究 的论 文 上 看 ,这 些 论 文 呈 现 出 实 践 型 为 重 、理 论 型 为轻 的格 局 。 也 就 是 说 , 运 用理论进行具 体研 究的论文数量远远大 于进行 理论综合阐 述的论文。
( 一) “ 实践 型论 文” 所谓 “ 实践 型 ”是指具体探 索虚词在三个平 面上所具有 的具体功能 。笔者将它们分为 以下几类 : 1 . 按 具 体 的 研 究对 象 分 类 实践型 的文 章按照具体 的研 究对象可 以将它 们分为两个 大 类 :一 是 句 子 层 面 上 的 虚 词 研 究 ;二 是 词 汇 层 面 上 虚 词 研
前言
1 9 8 1 年 ,胡裕树主编 的 《 现代汉语 》中首次运用 了三个 平面 理论进行汉语语 法研究 ,从此三 个平面语法分析理 论受 到 了广 泛的关注 ,并迅速发展起来 。所谓 “ 三个平面 ”是指 现代 汉语语法应 该区分句法 、语义和 语用三个层面进行 多视 角 的研 究 。句法平 面,是对句子进行 句法分析 ,也就 是对句 中词语与词语之 间所构成的句法 结构 进行分析 ;语 义平面是 指 对句子进行语 义分析 ,研究旬 中的词语与客观事物之 间的 语 义关系 ;语用 层面是指对句子进行 语用分析 ,也 就是分析 句 中 的 词 语 与使 用 者 之 间 的关 系 。 同 时 他 也 指 出 , 三个 平 面 下的语义层面 并非语义学 的内容 ,语 用层面也非语 用学的 内 容 ,它们是 与句 法有关 的语义和 语用因素 。那 么,各个层面 研 究的范 围到底 包括哪些 ,究竟 以何种标准来把握 跟句法有 关的语义、语用 因素 ,这些 问题 目前 尚未有 定论 。 另 外 , 胡裕 树 、 范 晓 认 为 : 句 法 层 面 上 的 句 法 因 素 也 就 是传统意义 上的语法研究所研 究的对象 ,比如 主谓 宾语 、主 谓结构 、定心结构 、动 宾结 构等;而语义层面 上的语义 因素 有 :动 核 结 构 、 动 词 的 “ 价 ”、名词 的 “ 格 ”、语义指 向、 歧义 、词 的语 义特 征 、语 义 的选 择 限制 ;语 用层 面上 的语 用 因素 有 : 主 题 和 述 题 、表 达 重 心 和 焦 点 、语 气 和 口气 、评 议 、句型 和句 式 的变 化 。从 以上 的陈述 我们 发现 ,三 个平 面 理论 的研 究对 象主 要着 眼于 句子 以及 句子 中 的实词 成分 上 ,无 论是句子结构还 是动 核结构、名词 的 “ 格 ”、动词 的 “ 价 ”、主题、述题等 ,都 是与句子 以及 实词有着直接 的关 系 ,这 让人不禁感到疑 惑,作为汉语语法表达 手段 的虚词在 三个平 面理论下处于什 么样 的一个位置 ?我们 都知道 ,汉语 的虚词 本身无实际意义 ,它 在语句 中起连接或 附着作用 、表 示 语 法 意 义 , 所 以有 人 干 脆 把 它 称 为 “ 功 能 词 ”, 那 么 它 本 身 所 表 示 的 语 法 意 义 是 属 于 句 法 上 的 、语 义 上 的 还 是 语 用 上 的 ?对 于 单 纯 的一 个 虚 词 来 讲 ,它 是 否 也 应 该 区 分 三 个 层 面 上 的意 义?对于某一类 功能 比较单一 的虚 词, 比如语气词 , 它是否 也有三个平面上 的区分 ?三个平面 理论对虚词研 究带 来 的意义何在呢 ?运用 三个平面理论对虚 词进行研究应该从 哪方面 着手 ,是分别从 句法、语义和语用 上进 行研究 ,还 是 综合起 来研究 ?每个层 面上的研究 因素可 以有哪些 ?具体 的 研 究方 法是什么 ?下面 笔者就 已经搜索 到的有关虚词三个平 面 研究 的论 文进 行 了归纳 总 结。本 文 主要解 决 以下几 个 问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1. 引言1.1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背景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应用的普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需求,因此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被视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其本体研究对于语义理解、信息检索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文本数据被积累和传播,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正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的发展也为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为促进我国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促进语言研究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汉语词汇系统也在不断演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解析。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汉语词汇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探究词汇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对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为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促进语言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学者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际学术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推动全球语言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近年来,典籍翻译已成为翻译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典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典籍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必要手段,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试着对近二十年典籍翻译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研究背景典籍翻译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关注。
早在古代,文化交流就已经在东西方之间展开。
《孔子家语》、《论语》、《庄子》等中文典籍在古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为其他语言。
现代翻译研究主要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张中福,2012)对几种典籍翻译形式进行了描述,这些形式包括:原文翻译、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文化介入翻译、情境翻译等。
在这些翻译形式中,异化翻译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风味,跨越文化界限,为读者呈现不同的文化面貌。
二、研究内容1. 典籍翻译的历史渊源典籍翻译是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在此领域里,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古代文化、文献,还要包括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对不同时期的典籍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翻译《后汉书》、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等等。
研究表明,典籍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翻译,也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它甚至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2. 典籍翻译的语言特点因为典籍翻译涉及到古代文化、语言的翻译,其语言特点比较鲜明。
比如,在汉英翻译中,由于文化因素、语言特色等差异,汉英翻译需要注意词义、语义、句式等方面的转化。
同时,英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有很大差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代表了文化差异的反映。
为了保持源语言的味道,翻译常常采用异化翻译的方式,使得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随着典籍的翻译和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翻译者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背景、差异,不得不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文化介入翻译方式的出现使得翻译的品质得到了提高,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典籍的文化意蕴,更深地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情境。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体论意味着词语有实在性,即每个词语都是一个独立的、实在的、有存在感的实体。
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关注词语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力求揭示汉语中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语言结构。
近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本体论视角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是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的语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分析手段,能够深入解析汉语词汇本体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特征。
三、本体分类体系建立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第三个发展方向是正式建立本体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是一种组织汉语词汇本体的方法,它能够将词汇本体按照意义和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对于语言学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来说,本体分类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语义识别和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四、词汇本体关系研究针对汉语词汇本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进行了重要探索。
汉语词汇本体关系研究主要注重词汇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子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语用关系等方面,旨在为汉语语言学和信息处理学提供更准确和丰富的信息框架。
总的来说,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不断推动和拓展着汉语语言学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未来,随着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其应用范围和深度,为人工智能应用、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带来更为精确和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
20世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语言文学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
有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仍待深入研究。
本人对词类研究的发展历程加以粗略的评述,以期给研究者提供方便。
一、酝酿萌芽时期。
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有了语法意识的萌芽,对词也进行了研究,但主要偏重于释义,尤其是解释说明虚词意义和用法。
汉、魏、晋时期,是对单个虚词进行解释。
南北朝以后,发展到对虚词进行分类说明。
宋代,明确提出了“实字”、“虚字”的术语。
将语词分为实虚两类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它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点。
明代出现了第一部论述汉语虚词的专著———卢以纬的《助语辞》。
清代的虚词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刘淇的《助字辩略》(1711年)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1798年),二者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助字辩略》将所收虚词分为30类,并列出了“断辞”、“疑辞”、“叹辞”等名目;《经传释词》收集160个虚词,分成52种,并把连词分为转折、假设、疑问等,把语气词分为表惊、表疑、表完结等。
这一时期的词类研究开拓之功不可没,为后人的深入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
但毕竟是起步阶段,必然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从汉代到清代,我国古代学者对词类的研究还未进入自觉阶段,词类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其次,古人对词类的研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虚词,对实词研究得远远不够。
同时,古人对词类的研究不够系统,只有零星、片段的论述。
明清出现了不少专著,但多从释义出发,没有从语法角度分析研究。
另外,古人研究语法所用的术语往往玄虚难懂,而且不作解释,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二、草创模仿时期。
从1898年到1936年是中国语法研究的草创时期,词类研究进入新生阶段,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一时期产生巨大影响的语法书有两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
《马氏文通》第一次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新著国文语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二者代表了这一时期语法研究的最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1-19作者简介:王毅力(1980-),男,江西湖口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No.2,2011
二十年来古汉语语义场研究述评王毅力(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二十年来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本文对古汉语语义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古汉语语义场奠定基础。关键词:古代汉语;语义场;词汇系统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1)02-0062-03
“语义场”(semanticfield)理论是西方现代语义学核心理论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J.Trier)提出了“语义场”理论。“场”原是物理学术语,语言学家把“场”从物理学借用过来,形成“语义场”的概念,用来指一组意义相关的词的集合。语义场理论的实质,主要是反对那种孤立的、只注重单个词发展的、原子主义式的研究,而强调把词汇和词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尽管语义场理论遭到许多批评和质疑,但它的提出和实践,为词汇语义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者才将语义场理论引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当中,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古汉语词汇则是更晚的事情。本文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21世纪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来总结古汉语语义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一、21世纪以前的古汉语语义场研究王力(1958)在研究汉语“同源词”时指出:“一种语言的语音的系统性和语法的系统性都是容易体会到的,唯有词汇的系统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以为词汇里面一个个的词好像是一盘散沙。其实词与词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可见王先生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时具有了语义场意识。自觉运用语义场理论对古代汉语词汇系统进行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蒋绍愚是较早将语义场理论引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学者之一。蒋先生(1989)在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中专辟一节来谈“词在语义场的作用”。他认为“词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处在相互的联系之中。一批有关联的词,组成一个语义场。在语言的历史发展中,词在语义场中的分布会产生种种变化。”他将词在语义场的关系分为聚合和组合两种,并举例分析汉语中两种语义场的发展演变。他明确指出,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应该是取几个不同的历史平面(如春秋战国、东汉、魏晋、晚唐五代、南宋、明代等等),对各个平面上的某个语义场中作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然后再把各个历史平面加以比较,从而观察分析各个语义场在汉语历史演变中的变化。“如果能把数十个或数百个重要的语义场作这样的历史比较,我们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就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蒋先生这种垦荒式的探索,为古汉语语义场研究指明了方向。解海江、张志毅(1994)在《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方法论的转折》一文,对语义场理论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运用方面有所创新。作者通过详细描写面部母场及其四个子场“额”、“颊”、“腮”、“颏”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了面部语义场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该文在研究方法论上也进行了总结:(1)由分类历时综述转为语义场模式剖析;(2)由开放、分散、原子式转为封闭、系统论;(3)由定性分析转为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该文的出炉,为古汉语词汇语义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吕东兰(1998)的《从等看汉语“观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选择各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分别描写其中的“观看”语义场,再前后加以比较,观察“观看”语义场在汉语中的历史演变。贾彦德(1999:402)指出:“训诂学、传统语义学研究字义、词义的演变,通常只着眼于个别字、词意义的改变,其实义位的演变常常与系统的变化相联系。”又说:“义位总是处在一定的语义场中,并和同一语义场特别是同一最小子场的其他义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这样,义位的演变常常互相影响,涉及一个最小子场甚至更大的范围,大量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贾氏从原有最小子场的消失、原有最小子场的演变、新的最小子场的出现和语义场大第2期王毅力:二十年来古汉语语义场研究述评
①从某种意义来说,“概念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语义场”,但又略有区别。详参蒋绍愚:《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中国语文》2007年
第5期;谭代龙:《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26-27页。
规模的演变等四个方面,结合大量的汉语事实来分析汉语语义场的历史演变。二、21世纪以后的古汉语语义场研究进入21世纪,语义场演变研究成为古汉语界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有关古汉语语义场研究的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这表明对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关注度逐渐上升。蒋绍愚(2005)的《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在谈到“各阶段词汇系统的描写”和“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时指出,研究各阶段词汇系统或词汇发展史可以从局部做起,可以先对若干重要的概念场(conceptualfield)①进行静态描写或者以某一概念场为单位研究其中词汇的历史演变。这些重要观点,阐明了语义场的演变研究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对新世纪古汉语词汇语义场研究富有启发意义。近十年来,有关古汉语语义场的研究成果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通史性研究。如崔宰荣(2001)《汉语“吃喝”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廓明了“吃喝”语义场的发展演变轨迹;汪维辉(2003)《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考察了言说动词语义场中的“说类词”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和现代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王建喜(2003)《“陆地水”语义场的演变及其同义语素的叠置》研究了“陆地水”语义场从夏至清在数量和词的组合上的历史演变,并联系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其他还有谭代龙(2007)《汉语起立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王枫(2008)《“语告”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王毅力、徐曼曼(2009)《“颈”语义场的历时演变》,等等。近年来,一大批学位论文以某一典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闫春慧(2006)的硕士论文《汉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探讨了汉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从上古到近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朱莹莹(2007)的硕士论文《手部动作常用词的语义场研究》对上古和现代汉语的手部动作语义场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比较两个历史时期手部动作的常用动词的发展变化的特点;王洋(2008)的硕士论文《汉语“烹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考察了“烹煮”语义场的历时变化情况;郭晓妮(2010)的博士论文《古汉语物体位移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着重考察了“搬移类”、“拖曳类”、“抬举类”、“顶戴类”四类概念场的历史演变情况;其他还有张荆萍(2008)的硕士论文《试论古汉语“出售”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双丹丹(2009)的硕士论文《“种植”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张黎(2010)的硕士论文《汉语“燃烧”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赵永超(2010)的硕士论文《古代汉语“快速”语义场研究》,等等。(二)专书研究。李娟(2006)的博士论文《司法语义场研究》以语义场理论为指导,结合同时期其他文献材料,对《汉书》司法语义场中各义位关系作描写和研究,归纳《汉书》司法词汇词义系统的特点,并探讨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焦毓梅(2007)的博士论文《常用动作语义场词汇研究》,以姚秦译经《十诵律》为主要语料,结合其它共时、历时语料讨论了斯瓦迪士(M.Swadesh)基本词汇表中涉及到的13个常用动作语义场的共时分布及其历时发展演变情况,探寻常用动词语义场发展演变的原因及规律。施真珍(2009)《“羽”语义场及“羽、毛”的历时演变》考察了《后汉书》中“羽”语义场的使用情况,并从历时角度探讨了代表词“羽”、“毛”的更替情况。(三)专人研究。杜翔(2002)的博士论文《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从共时角度描写三国吴支谦译经中若干动作语义场的面貌,并从历时角度描写这些语义场各主要义位的兴替情况,总结了语义场演变的有关问题和一般规律。谭代龙(2008)《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语文出版社)描写了身体运动概念场在初唐僧人义净译经中的分布情况,进而探求各个成员及其系统属性的演变过程,并尝试结合认知语言学对词汇系统演变作深层探究。(四)断代研究。如黄树先(2009)《说“径”》对“径”语义场先秦时期面貌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词义发展演变的轨迹;吴宝安、黄树先(2006)《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利用语义场理论对先秦与“皮”有关的26个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总结了先秦“皮”语义场的特点;吴宝安(2006)《西汉“头”的语义场研究———兼论身体词频繁更替的相关问题》对“头”语义场在西汉的情况及身体词频繁更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龙丹(2008)《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考察了“牙齿”语义场中的成员“牙”和“齿”在魏晋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并勾勒了该语义场的历时演变轨迹;尹戴忠(2010)《上古“远看”概念场研究》考察了“远看”概念场中词语的词义演变,并探讨其成员在上古汉语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和更替。王毅力(2010)的博士论文《两晋汉语词汇研究》第五章“两晋汉语同义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从共时角度考察“偷窃”、“咬啮”等四组同义语义场在两晋时期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些语义场的历时演变轨迹进行了勾勒。
三、古汉语语义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由前所述,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发展比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
63··第2期
新领域。笔者认为今后古汉语语义场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义场理论在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语音史、语法史相比,汉语词汇史的系统性研究是最差的。现有汉语词汇史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词语的考释上,对词汇进行原子式的研究。只对词语进行考释还远远不能揭示出汉语词汇史的全貌,特别是常用词的研究。常用词是词汇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如果不把它们放在整个词汇系统中来观察,就很难观察到语义场中常用词在演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也就难以正确归纳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规律。近年来,常用词汇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常用词的语义场演变研究还稍显薄弱。因此,语义场理论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推广和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第二,要注意各类研究的平衡性。某个语义场的通史性研究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成果最为丰硕。相比较而言,专书、专人和断代的语义场研究成果还不太多。某个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专书、断代研究更是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的基石。只有当重要的专书、每一个时代的语义场都研究清楚了,再比较各个时代的语义场情况,整个汉语语义场的历史演变面貌也就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再者,同义、类义语义场研究的成果相对比较多,反义语义场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于加强。第三,须重视定量统计方法。研究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时,一定要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那些口语性比较强的历史文献要做穷尽性的调查统计,否则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然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观察语义场的发展演变轨迹。这种研究方法,在各种大型电子语料库已经出现的今天,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另外,在调查统计时选择的语料一定要广泛,尽量考虑到所选语料的代表性和多样性,否则得出的结论可能就经不起推敲。第四,应加强解释工作。对语义场的历史演变进行描写和解释是语义场演变研究的两项基本工作。首先我们必须把某一语义场从上古到近现代的演变轨迹描写出来。如果演变事实都没有弄清楚,或者是描写得不准确,其它都无从谈起。但是语义场的演变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描写,因为古汉语语义场研究的目标是揭示语义场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内部机制。目前的研究还是以描写语义场历时演变为主,对于语义场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有一些,但还远远不够。例如,解海江、张志毅(1993)在详尽描写了面部语义场的发展演变后,对该语义场中“脸”这一词位的变化提出了四点原因;王毅力、徐曼曼(2009)对“颈”语义场中“领”的消亡及“颈”的萎缩进行了解释,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时兴的认知语言学力求以较少的规则解释繁杂的语言现象,从而寻找人的认知和语言的普遍规律,我们在探寻语义场的发展演变规律时可以借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