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作用原理

合集下载

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针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如疼痛,消化问题,呼吸问题等。

这种疗法利用特殊的针刺穴位来治疗,并且和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入了解针刺疗法的原理:经络理论、神经生理学和统计学。

一、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一些密闭的脉络,连接着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传递着人体内的能量。

这些能量既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阻塞或者异常的。

一旦这些能量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身体的病症。

针刺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调整脉络内的能量状态,调整和恢复身体内的平衡,从而治疗疾病和症状。

通过特定的针刺穴位,可以刺激脉络内的能量,使之流通,疏通经络,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二、神经生理学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针刺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神经和生理学。

针刺穴位是在人体表面上能够刺激肌肉、神经、皮肤、深部组织、血管等多种组织的特定区域。

当刺激这些区域时,会释放出各种生物化学物质,如内啡肽、血管活性物质、神经肽等。

这些生物化学物质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产生抗炎、镇痛、舒筋活络等作用,进而起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统计学针刺疗法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持,而且也有一些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

在临床实践中,针刺疗法可以显著降低疼痛、恢复手术后的肠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等,且不产生重大的不良反应。

有研究表明,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不仅与刺激穴位的选择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针刺师的技能和经验有关。

因此,使用针刺疗法的治疗时,必须选择经验丰富、资质过关的针刺师,同时配合其他中医疗法,如中药疗法、推拿疗法等。

在总结上述原理后,我们可以看出,针刺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中医经络理论、神经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尽管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临床实践来看,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肯定。

在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方面,针刺疗法可以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同时也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

阐述针刺麻醉的原理

阐述针刺麻醉的原理

阐述针刺麻醉的原理针刺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它通过刺激皮肤和深部组织来实现麻醉效果。

针刺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干扰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麻痹和消除疼痛的目的。

针刺麻醉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疼痛神经传导的干扰和神经内部机制的调节。

针刺麻醉通过刺激疼痛神经传导的干扰来产生麻醉效果。

在针刺麻醉过程中,麻醉师会使用特制的针具刺激疼痛感受器,如皮肤感受器、肌肉感受器和关节感受器等。

这些感受器是传递疼痛信号的关键部位,通过刺激它们可以改变疼痛信号的传导路径和速度,从而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

针刺麻醉还通过干扰神经内部机制来产生麻醉效果。

在神经细胞内部,存在着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

针刺麻醉过程中的刺激会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

这种干扰作用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针刺麻醉的原理还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根、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针刺麻醉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改变神经传导信号,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针刺麻醉还与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相关。

在针刺麻醉过程中,刺激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温度升高等。

这些生理反应对麻醉效果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针刺麻醉是一种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干扰神经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的方法。

它通过刺激疼痛感受器和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麻痹和消除疼痛的目的。

此外,针刺麻醉还与人体的神经系统、生理和生化过程密切相关。

针刺麻醉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麻醉效果,还具有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中。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发作时程
急性疼痛
痛反应
局部反应:仅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对伤害性刺激作出的一种简 单的反应,如受刺激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使皮肤 潮红。 反射性反应: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 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如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深部组 织或内脏器官,都可以引起躯体性反射反应,主要表现为骨 胳肌收缩,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瞳孔扩大, 汗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等反应。如果,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 脏,引起内脏炎症,并发腹膜炎,这时,机体表现为副交感 神经活动加强,导致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弱, 以及瞳孔缩小等反应。
固定时间, 改变强度 固定强度, 改变时间
电刺激法:电刺激法所用的电流和方法很多,如高频电流、 电容器放电、直流电与感应电刺激等。简便、容易定量,产 生刺痛感明显,但受皮肤阻抗影响较大。 电热法:用电热探针或通电的电热丝接触皮肤测痛 机械刺激法:用一尖端直径0.5~1.0mm的弹簧棒置于皮肤表 面加压致痛,以弹簧缩短的长度换算为压力(g)单位,测定 痛阈或耐痛阈值。 K+透入法:将氯化钾棉球电极置于皮肤表面,用缓慢递升的直 流电,将电极内的K+导入内皮致痛,痛阈和耐痛阈以电流值 (μA)表示,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麻醉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
针麻经历了由最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的应用,从单纯针 麻代替药物麻醉到针药复合麻醉的发展历程。 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95%,发音功能、吞咽功 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 成功率达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 且由于手术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手术例数 感染率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一、疼痛(一)疼痛定义及性质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建立相应的动物疼痛模型来研究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

疼痛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提供躯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地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会对机体和心理造成损害,所以,疼痛又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或主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二)疼痛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疼痛分类方法,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刺痛、灼痛、酸痛、胀痛、绞痛,根据疼痛发作的时程可以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根据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中枢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疼痛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的病因可以分为癌性痛、关节炎的疼痛等。

对于临床而言,病理性疼痛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起因的不同又可分为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它们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能产生。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有很多人会使用针灸疗法来缓解各种各样的疼痛,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其中包含着怎么样的科学原理。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研究人员对于针灸如何减缓疼痛给出了两种假设。

一种假设认为针刺激活了痛觉神经,后者能够引发大脑释放一种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并在全身循环。

另一种假设则提出针灸的疗效实际上基于一种安慰剂效应,即使患者认为释放了多肽。

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对上述两种假设都表示怀疑,因为针灸并不疼,并且也仅仅在针刺入痛处附近才起作用。

Nedergaard转而推测,当针灸师刺入并旋转针头后,这些针实际在组织中造成了轻微的创伤,并释放出了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而后者恰好充当了一种局部止疼剂的作用。

Nedergaard首先给他刚刚16岁的女儿Nanna Goldman分派了一项夏季作业——Goldman和研究人员在Nedergaard的实验室中轻微麻醉了一些小鼠,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持静止不动,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小腿的一个针灸点上插入了一根针,并对针头周围的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

他们发现,其中的腺苷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这似乎大有希望。

接下来,研究人员测试了加大腺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减缓两类慢性脚部疼痛——炎症的疼痛,例如关节炎,以及神经损伤的疼痛,例如脊髓受损或糖尿病并发症。

通过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或注射能够促进炎症的物质,研究人员使小鼠的脚部患上了上述这些疾病。

研究人员随后在小鼠的痛处进行针刺或局部注射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进而减少了小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

但是这两种疗法在缺乏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能够使腺苷发挥效用——的小鼠中都无法减缓疼痛。

Nedergaard认为,这些发现证明了腺苷起到了一种生化信使的作用,从而在针灸过程中减缓了疼痛。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疼痛抑制效应,研究人员向小鼠体内注射了一种药物,进而使机体组织能够积累更多的腺苷。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

0
0 20 40 60
0
20
40
60
Time, min
10

“是什么”
What?
针刺真的镇痛吗?是的!

“为什么”
Why?
针刺为什么会镇痛?
机制研究从何入手?
从神经生理(电生理)入手? 从神经化学(物质基础)入手?
-神经冲动是电活动
-到突触末端是化学活动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
• 小分子神经递质
The HANS unit and the skin electrodes
An autism patient is treating himself with a HANS unit. ShenZhen Hospital 18
电针镇痛的神经通路
• 经典神经生物学方法
• 脑影像方法
必须与针刺治疗效果相关者才有意义
针刺
穴位注射局麻药
加 针刺
Procaine infiltration in the acupoint abolishes the effect of AA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0 20 40 60 80 Acupuncture at Heku point
Pain threshold change (%)
Nerve pathways for low and high frequency EA analgesia
Arcuate N. Hypoth.
-end
PAG
PBN
Medulla
Enk
Dyn
DHN
2 Hz
100 Hz
Nerve pathways for low and high frequency EA analgesia

针灸镇痛——非药物镇痛的可靠选择

针灸镇痛——非药物镇痛的可靠选择

针灸镇痛——非药物镇痛的可靠选择发布时间:2021-07-01T10:22:28.3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作者:吴常莲[导读] 疼痛是我们在生活体会和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的症状,临床上我们发现:针灸止痛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而又无毒副作用。

吴常莲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中医医院四川西昌 615500疼痛是我们在生活体会和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的症状,临床上我们发现:针灸止痛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而又无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不管是何种疼痛,其实质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种,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取穴呢?一、针灸镇痛的原理针灸镇痛的原理,已经研究证实的主要是它有止痛的作用,姐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手术后疼痛、肋间神经痛、胃痛、胆绞痛、心绞痛、肾绞痛、痛经、产后宫缩痛、外伤疼痛等,只要用针灸进行辨证治疗,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据认为,它的止痛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而实现的。

针灸又有防御作用,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增强人的机体健康。

试验证明,针刺可以消除各种炎症,改善症状,并使人的体温恢复正常。

针灸还有全面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有人用针刺治疗由于接受X射线而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总有效率达90%。

有人用针刺治疗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有效率几乎达100%。

针灸还能使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上升,对各类贫血的治疗都有效果。

其他像对血小板、血糖、血钙、血钾、血钠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高者下降,低者增加。

”二、不同疼痛的治疗1、肌肉骨关节疼痛怎么办?运动系统疼痛的,包括皮、脉、肉、筋、骨,多用手足三阳经。

比如痛在身体前面的,多用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如合谷、三间、手三里、曲池穴、足三里、丰隆、条口、内庭等。

痛在身体侧面的,可用手足少阳经上的穴位,如足临泣、悬钟、光明、阳陵泉、风市穴、中渚、外关、支沟、四渎等。

痛在身体后面的,可用手足太阳经上的穴位,如申脉、昆仑、委中、合阳穴、后溪、腕骨、养老、小海等。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1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讨论人员对于针灸如何减缓痛苦给出了两种假设。

一种假设认为针刺激活了痛觉神经,后者能够引发大脑释放一种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并在全身循环。

另一种假设则提出针灸的疗效实际上基于一种劝慰剂效应,即使患者认为释放了多肽。

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高校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对上述两种假设都表示怀疑,由于针灸并不疼,并且也仅仅在针刺入痛处四周才起作用。

Nedergaard转而推想,当针灸师刺入并旋转针头后,这些针实际在组织中造成了稍微的创伤,并释放出了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而后者恰好充当了一种局部止疼剂的作用。

Nedergaard首先给他刚刚16岁的女儿Nanna Goldman分派了一项夏季作业——Goldman和其他讨论人员在Nedergaard的试验室中稍微麻醉了一些小鼠,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持静止不动,随后讨论人员在小鼠小腿的一个针灸点上插入了一根针,并对针头四周的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

他们发觉,其中的腺苷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这好像大有盼望。

接下来,讨论人员测试了加大腺苷的作用是否有助于减缓两类慢性脚部痛苦——炎症的痛苦,例如关节炎,以及神经损伤的痛苦,例如脊髓受损或糖尿病并发症。

通过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或注射能够促进炎症的物质,讨论人员使小鼠的脚部患上了上述这些疾病。

讨论人员随后在小鼠的痛处进行针刺或局部注射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进而削减了小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

但是这两种疗法在缺乏一种细胞表面受体——能够使腺苷发挥效用——的小鼠中都无法减缓痛苦。

Nedergaard认为,这些发觉证明白腺苷起到了一种生化信使的作用,从而在针灸过程中减缓了痛苦。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痛苦抑制效应,讨论人员向小鼠体内注射了一种药物,进而使机体组织能够积累更多的腺苷。

讨论人员发觉,这种药物使得腺苷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了3倍,从而也使抑制痛苦的时间从1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