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

合集下载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使用了数千年。

然而,对于其生理机制的理解仍然是有限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的一些主要理论。

首先,针刺镇痛的一种理论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的特定位置,通过针刺可以激活相关的神经传导路径。

当针刺穴位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丙酸氨基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痛觉传递的信号,减少疼痛感。

其次,另一种理论是针刺可以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包括内啡肽、β-内啡肽和编码阿片肽的基因肽。

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通过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减弱或抑制疼痛感。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释放。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调节GABA的释放,针刺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果。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炎症反应。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等方式发挥镇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ppt-神经生物学PPT课件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ppt-神经生物学PPT课件

Time: 20 min / unit
14
9
Rabbit experiment: cross infusion of CSF
aCSF
perfusate
Doner rabbit
Lat ventricle
Recipient rabbit
TFL, % change
III ventricle
Evidence showing a neurochemical basis for AA
2020年10月2日
对照组
6
针刺非经穴也有镇痛效果
非经穴
合谷穴
2020年10月2日
对照组
7
Site specificity
• Meridine/channel (morphological evidence?)
• Acupoints (precise to mm level?)
• Body points (Chinese original) or Ear points (French scholars)
2
• 从 “是什么” What?
针刺真的镇痛吗?
• 到 “为什么” Why?
针刺为什么会镇痛?
2020年10月2日
3
Acupucture-induced analgesia Human Observation:
Acupuncture at Heku point
120
Pain threshold change (%)
ITH inj
DOPS
DOPS 前体物质 Phentol受体阻断
Phentol
2020年10月2日
Brain NA antagonizes EAA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
术前测定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据此估计针麻效果,为麻醉病例选择的依据之一 皮肤感觉:知觉阈-痛阈、耐痛阈、触觉 阈和两点辨别阈等;部位-手术切口部 位,也可选取其它部位作对照。 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呼吸波、指端脉 搏波、心电、皮肤交流电反射等。
术前 预测
/379538905
1
2 3 7
/379538905
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个体差异
生理差异:知 觉阈-痛阈、 耐痛阈、触觉 阈和两点辨别 阈等。 心理因素:环 境、语言、思 维、情绪、经 历等。
/379538905
LOGO
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其他:血液中化学物质、经络 敏感度等。
LOGO
穴位刺激方法
1
2
进针与诱导:针麻的穴位进针和针刺治病所 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无异,而针麻只是需要 20-30分钟的诱导期,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 针麻效果。
适用于针麻穴位的刺激方法很多:如手法 运针、电针刺激、指压刺激、经皮电刺激、 注射小剂量药物等,以手法运针及电针最 常用。
1
LOGO
辅助用药与针药复合麻醉
1
实验证明,针刺只能使手术痛减轻 50%左右,临床2/3的手术单靠针刺是 不能构成麻醉的,辅助用药就是辅助 用镇静、镇痛的药物以辅助针麻提高 效果。 针药复合麻醉是指针刺穴位合并应用 某一药物的麻醉方法,这种方法仍以 外麻为主,可应用于病灶复杂、手术 大、镇痛要求高、或耐受性低、经预 测针麻效果不佳等病例。
/379538905
LOGO
疼痛的几种学说
几种学说
特异学说
模式学说
闸门控制 学说
/379538905
LOGO
疼痛的几种学说
1 1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它基于经络学和脏腑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恢复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从而调节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针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止痛效果:
1.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改变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2. 血液循环改善:针刺穴位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和养分的供应,帮助善导体化、祛湿化瘀,从而减轻病灶部位的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感。

3. 激活自身调节机制:针刺穴位可以激活体内的自身调节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缓疼痛的发作和进展。

总之,针灸通过调节神经、血液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改善病灶部位的病理状况,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针刺是疼痛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点:
1. 刺激穴位:针刺通过插入针头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激活经络等作用。

针刺穴位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有的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区域,有的穴位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2. 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变神经传导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疼痛过敏的神经递质释放,减轻疼痛感知。

3.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康复,从而减轻疼痛。

4. 释放内源性物质:针刺可以刺激机体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血管活性物质、神经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具有镇痛、抗炎、促进修复等作用,可以减轻疼痛。

总之,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释放内源性物质等方式,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具体的针刺原理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和解释。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痛苦的目的。

虽然针灸治疗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疼痛和恢复身体健康。

1. 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在神经系统中产生复杂的反应。

针刺穴位可以激活周围神经末梢,向脊髓和大脑传递信号,从而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减轻疼痛感。

2.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在局部穴位刺激后,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强微循环,促进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并加速炎症物质的清除。

这样可以缓解疼痛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3.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对抗炎症和感染,减轻疼痛。

4. 激活内源性物质:针灸可以激活内源性物质,例如内啡肽、脑啡肽等,这些物质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针灸可以促进这些物质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改善炎症反应。

5.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减轻疼痛。

针灸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内啡肽、皮质醇等内分泌物质的分泌,从而减轻疼痛和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6. 改变大脑活动:针灸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减轻疼痛。

通过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变大脑的电活动和血流分布,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降低疼痛的感知。

总之,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激活内源性物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改变大脑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减轻疼痛。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在治疗疾病和缓解痛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仍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灸治痛

针灸治痛

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0.8
寸;可灸。
⑶循经取穴
①手足三阳经脉皆上行头部,分别分 布于面、额、颞、侧头部。如前额为阳
明;头侧为少阳;头枕为足太阳膀胱经。
尤其足三阳经脉的头面部穴位居多。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迎香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 手少阳三焦经:中渚、外关、翳风 足阳明胃经:头维、地仓、下关、 颊车、 内庭 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昆仑 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 率谷、
相似,还是代表新的疾病。
(二)中医辨证与治疗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六淫之邪或内伤
诸疾皆可导致头痛。
1、辨证分型 ⑴外感头痛: 风热--头胀痛、发热口渴、苔黄脉浮数,桑菊饮加减; 风寒--头痛身痛、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川
芎茶调散加减;
风湿--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苔白腻脉濡, 羌活胜湿汤加减。
嘴周:地仓、水沟、承浆;
耳周:听宫、听会、下关、翳风、 角孙; 面部:下关、巨髎、颧髎、颊车; 头侧:头维、率谷、太阳、翳风; 前额: 攒竹、阳白、印堂、神庭; 头顶: 百会、四神聪;
枕颈部 :风池、天柱、完骨、翳风、
颈夹脊穴。
⑸分型论治
①外感头痛
处方:百会、合谷、太阳、风池、大椎
随证配穴:风热+曲池;风寒+风门;风湿取头维;前头痛+印堂; 偏头痛+外关、头维、翳风。 操作:毫针刺, 1. 0~1.5寸毫针,除百会平刺平法,余用泻法;留针 20~30分钟,每日1次 ;配拔火罐或刺络或灸。
疼痛与针灸镇痛
疼痛的定义 :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
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和情绪上的感受的确切词汇,无疑这是身

针刺阵痛的原理

针刺阵痛的原理

针刺阵痛的原理针刺阵痛是一种疼痛感觉,它的产生与针刺刺激导致的神经兴奋和传导相关。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疼痛的基本原理。

疼痛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当细胞组织受到损伤或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最终形成疼痛感觉。

人体感受到疼痛的主要器官是神经系统,特别是感觉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

当针刺刺入皮肤,刺激了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的末端结构称为感受器。

感受器有各种类型,对不同的刺激产生反应。

在针刺阵痛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感受器:痛觉感受器(nociceptor)、触觉感受器(mechanoreceptor)和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

痛觉感受器是疼痛感受器,它们存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尤其是皮肤和黏膜组织中。

当针刺刺入皮肤时,感受器会被激活产生神经冲动。

感受器中的特殊结构,如轴突和特殊离子通道,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针刺过程中,感受器的特殊离子通道被打开,离子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内外的电荷差异发生改变,触发神经冲动的生成和传导。

这些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sodium channel)、钾通道(potassium channel)和钙通道(calcium channel)等。

针刺导致的神经冲动从感觉神经末梢开始沿着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

感觉神经纤维主要分为Aδ纤维和C纤维两类,它们的传导速度和功能亦不同。

Aδ纤维是较大的有髓纤维,传导速度较快,负责传递急性剧烈的疼痛信息。

C 纤维是较小的无髓纤维,传导速度较慢,负责传递慢性隐痛信息。

这些神经纤维通过脊髓背角进入脊髓,再通过中枢神经通路向上传导到大脑皮层,这个过程被称为疼痛传导。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疼痛信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和整合。

大脑皮层是疼痛感觉的主要处理区域,它在情绪和认知的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结构,如脑干和边缘系统,则参与了疼痛的情感和自主神经反应。

此外,疼痛的感觉还受到多种因素和调节机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