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

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
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

2010.No311

摘 要 本文首先从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入手,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及其发展历史,再逐一分析空间对人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特性的研究,揭示公共空间与城市、人、环境、以及自身的关系,从而塑造充满互动性、关联性、充满活力的自上而下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关键词 公共开放空间 空间形态 行为

城市空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诸多科学关注、研究的焦点。对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曾经有着很多不同的定义方式。含义也有所不同,但是综合西方国家队城市开放空间100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城市开放空间在目前应当有更新意义的内涵。我们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城市公共空间总结出以下几种性质与特征:

1.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具有形态与特征的开放的空间体。它包括围合、界定、比例等要素。

2. 城市公共空间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因城市功能的发展,市民生活内容的变化而产生发展变化。

3.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公共场所,它为城市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不同于户内私密空间的开放的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场所。

4. 城市公共空间负担着城市的复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及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

5.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复合,它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担当起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责任。

6.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种目标。

了解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问题后,我们来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情况。在中世纪的时候,城市空间表现出典型的封闭形态,狭窄、蜿蜒,以人的尺度为基础。这使得任何各种活动聚集到街道和广场上,并鼓励步行交通和在户外逗留。在外人看来神秘莫测,而对本城居民来说,这样的城市空间却是熟悉、实用和现实的,给他们亲切愉快之感,并且与气候和场地条件相适应,满足有限的交通,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空间组织主要为形式主义的构成形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城市空间尺度加大,普遍表现出更大的清晰度和透明感,布局讲究严谨的几何构图,体现着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觉得激动和振奋,同时又感叹自我的渺小和无力,然而这些原则的大规模的应用,却带来了城市空间中作为富有活力的社会交往脉络的公共场所的退化。

18-19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始了机器工业化时代,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这个时候的城市降到了最基本和实用的水平,城市的布局大多是最

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

朱 炫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生)

简单和毫无个性的方格网,廉价的住宅是沿着这些格栅排列起来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单位。这样发展起来的城市,根本无暇顾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使得公共场所进一步退化了。

而现在的大都市,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高度商业化的运作、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造成传统空间形式、生活肌理以及历史文脉的割裂以致丧失。市中心挤满了高层建筑,原有的多样化空间不复存在;传统商业街逐渐被大体量的现代商厦取代;尺度宜人的道路、商市,富于个性趣味、细部可观赏性可感受性以及与行人交流作用的街市界面不断消失;具有悠游步行情趣、往昔浓荫蔽日的林荫道以及人性的公共空间已难以寻觅。

城市是因为人的聚居才成其为城市的,今天已成为人类的主要居住形态。关心人,为人服务是城市的基本任务。正如路易?康所说:“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就是你的创造。”如何处理建筑环境与人们心理效应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现代城市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下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并且如何来处理这些的问题,即怎么来做的问题。

也许你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如果人们在一片一览无余的土地上设置一个笔直的突出物,它就会成为引起高度兴趣的要素和可视区域的方向标识点。我们会被吸引过去,围着它聚集起来,并在其基面上休息。此微小的自然现象反映了人类固有的自我防卫的倾向。一个竖向平面或墙则能提供这种保护且意味着庇护。两个相交叉的竖直面增强了防御感。它们提供了一个人们可以退入的角落,从那里可了望整个区域,看是否有侵袭者或猎物。垂直面的增加可界定出更多的角落和空间,它们进一步通过增加顶面覆盖来增加空间的控制。任何空间的垂直因素都能诱导人,使人掉转方向、引人前进、使人停留、可为人接受且容纳场地所要求的规划要求。这类空间的尺度、形状和围合度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界定空间的平面体现的。

而一个旋转的挂有座位的阜氏大转轮可把人吸引至近旁,同时它也是游乐公园的象征。一棵斜坡上的古山毛榉树、图书馆的钟楼或游乐场地上庆典用的旗杆,都可“解释”和引导一个人穿过校园。正如一个人可在一个接一个果岭的引导下,在高尔夫球场上转悠。在广场的长椅边设置一棵树、一个石制喷水池、或一个装饰屏障,人们会感到惬意,只有偶尔才会感到广场这个巨大的空间尺度。一个突出于车行道的门廊好像就是在说“请进”,蜿蜒的路边石在说“请跟我来”,入口平台在说“到这里来休息吧”。

通过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们总是会为那些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空间所吸引,对于那些看来与我们想象中不相适合的空间,我们会排斥它们,或者至少我们对其不感兴趣。

某些空间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人手臂的可及范围或轿车的转弯半径就能决定其尺度。而另一些空间则控制我们。弗吉尼亚的兰岭公园大道把我们有意识地带到悬崖边。另外在一些狭

(下转第42页)

展,城市男生信念坚定性持续升高;城市男生法纪观念水平同信念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出V型态势,但升幅不及降幅,城市男生法纪观念随年级变化越来越差;城市男生的文明诚信随年级变化而越来越弱,高一水平最高,高三水平最差,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他们价值观从高一到高三呈倒V型;荣辱观随年级变化呈先降后升的V型,但升降幅都不很大,降势小于升幅;集体主义都是从高一到高三持续下降,高一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比较整齐。

城市女生的理想随年级变化而逐渐升高,越来越好;信念随年级升高而呈先大降后大升的V型发展,但升势弱于降势;法纪观念从高一到高三呈先降后升的V型特点;文明诚信从高一到高三是先升后降,高三学生与高一学生几乎相当;她们的价值观从高一到高三先大幅下降后再大幅反升的V型态势,高三比较整齐;荣辱观随年级变化而小幅下跌后小幅反升,升幅略小于降幅,高三年级学生的荣辱观最高;城市女生的集体主义随年级变化而持续下跌,高一到高二的跌幅大于高二到高三的跌幅。

乡镇男生的理想水平从高一到高三均是持续缓慢地上升;他们的信念呈现出随年级变化而先大降后大升的V形发展趋势;乡镇男生的法纪观念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持续下降,但高一到高二的降幅比高二到高三的降幅大得多;乡镇男生文明诚信是从高一到高三先升后降的倒V形;乡镇男生价值观都随年级变化而先降后升的V形态势,但升幅比降幅微小;乡镇男生荣辱观从高一到高二大降、从高二到高三大升,升降幅度约相当;集体主义随年级增大而先降后升。

乡镇女生的理想基本趋于稳定,随年级变化而先大幅上升后小幅回落;信念随年级变大而先大幅下降后再大幅反升的V形状态;她们法纪观念是从高一到高三的先大降后微升,但幅度各不等;而文明诚信随年级变化呈先升后降,升降幅度约相当;乡镇女生价值观呈现出从高一到高三先大降后再大升的特点,而且升降幅度没有多大差别;荣辱观的变化发展趋势与价值观的特点相同,只不过其升幅不及降幅大;集体主义随年级变化而持续下降,但高二到高三的跌幅趋于平缓的特点。

经参数Z检验,城乡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状况如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4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城乡结合型高中学生选择利用网络资源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这些内容与城乡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他们所选择的网络资源内容均影响学其思想道德素质,这需要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9年

长的走廊中,人类会如一只在茫茫天穹下的蚂蚁一样惊惶于自己的渺小。

因而结合人的心理受环境的影响的特点,当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时,如果我们想创造一个有效的空间,必须对其有明确的围合,而且围合的尺度、形状、特征决定了空间的特质。开放、虚空和仅仅宽阔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空泛无物。

室外的空间的范围可以是无限的,只受地平线的限制;或者他们也可以是有限的如两棵雪松之间的空间。塑造外部空间时,设计者不像在建筑或工程设计中那样,要受材料、形式和尺度的限制,而可采用所有的人造材料及自然材料。海滨空间可回归自然,有着贝壳遍布的海滩,被冲击得纠缠交错的野生海葡萄藤、起伏的浪涛和灿烂的天空。景观路上由公寓大楼框出的复杂的城市公园空间、可进一步由切割石板拼花的铺装路、修剪过的紫杉、桶值的夹竹桃、旋转的黄铜喷水池、光滑的瓷砖和波光粼粼的水面等限定。而所有的外部空间,无论是限定还是自由的,都是由三个空间要素构成:底面、顶面和垂直的空间分隔面。

在这三个要素之中,垂直面是最显眼且最易于控制的,对人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创造外部空间的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垂直要素是空间的分隔者、屏障、挡板和背景。垂直面容纳和连接着有用地区域,可紧紧地控制围合它们,如使用砌石墙体,或更松散地用植被界定室外空间。

综上所述,人类创造一个环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能够健康、快乐、舒适而又安全地生活。环境是人们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器,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对人又以潜移默化和暗示的心理效应的作用而又反施于人,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我们所设计的环境必须能正确的诱导对人进行作用,使人从环境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富有想象地参与、民族的认同,而从中获得满足。

参考文献

[1][澳]乔恩?兰著.黄阿宁译.城市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刘凯敏. 躯体觉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以武汉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研究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2005.11. 3

[5]黄春华. 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学研究之一基于功能与行为特征的城市道路节点空间形态讨论.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2003.04.28

[6]覃阳.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行为塑造的互动性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06

(上接第17页)

2010.No3142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 研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四)、以环境行为评论校园设计 (五)、总结 调研人:张露 班级:13级景观设计1 班 学号:201306314009 指导人:葛老师 时间:2014.12.16

摘要:简述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对校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及行为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例讨论了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环境品质与行为活动以及行为的负效应过程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满足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校园户外空间环境设施布局分明,生活区 域与教学区域安置合理 (如图—校园平面简图)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1.必要性活动 指必须或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如上下课、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这类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没有选择的余地,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食堂等。

2.自发性活动 指自愿的,有合适的时间和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的活动,如散步、户外阅读 等,(如左图—小提琴岛) 这类活动与外部环境关系较 大,只有物质条件,场地吸 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 其发生条件最高,需要他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游戏、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及社会活动,改善环境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1.规律性 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有赖于各级各类校园设施,如上下课、吃饭时间,活动规律性和阵发性强,人流量大而集中。各类相关设施如 能合理配置相互靠拢,有利于缩短步 行距离,提高效率。 (如图)一部分宿舍与商贸楼靠拢,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GIS空间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很强的空间信息分析功能,这是区别于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通过对原始数据模型的观察和实验,用户可以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空间行为的决策依据。 空间信息分析的内涵极为丰富。作为GIS的核心部分之一,空间信息分析在地理数据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叠置分析(Overlay Analysis) 覆盖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要素分割生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也就是说,覆盖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还将输入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覆盖叠置分析是对新要素的属性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进而产生用户需要的结果或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1)多边形叠置 这个过程是将两层中的多边形要素叠加,产生输出层中的新多边形要素,同时它们的属性也将联系起来,以满足建立分析模型的需要。一般GIS软件都提供了三种多边形叠置: (1)多边形之和(UNION):输出保留了两个输入的所有多边形。 (2)多边形之积(INTERSECT):输出保留了两个输入的共同覆盖区域。 (3)多边形叠合(IDENTITY):以一个输入的边界为准,而将另一个多边形与之相匹配,输出内容是第一个多边形区域内二个输入层所有多边形。 多边形叠置是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功能,例如,人口普查区和校区图叠加,结果表示了每一学校及其对应的普查区,由此就可以查到作为校区新属性的重叠普查区的人口数。 2)点与多边形叠加 点与多边形叠加,实质是计算包含关系。叠加的结果是为每点产生一个新的属性。例如,井位与规划区叠加,可找到包含每个井的区域。 3)线与多边形叠加 将多边形要素层叠加到一个弧段层上,以确定每条弧段(全部或部分)落在哪个多边形内。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 对地理网络(如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电力线、电话线、供排水管线等)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网络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网络分析是运筹学模型中的一个基本模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资源的最佳分配,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输费用最低等。其基本思想则在于人类

环境行为学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行为学调查研究 --------------- 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例 建筑学硕士 鲍亦林 201081000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本文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对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环境行为学 芜湖滨江公园 以人为本 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 1.1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意义 我国的城市发展现今已经逐步进入了注重追求更高更好生活品质的阶段,这也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打造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目标。而近十多年来,开发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心广场、城市花园、步行街等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各大小城市进行的如火如荼。不难看出,开放空间的营造必将成为城市品质提升进程中的必要环节。 1.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地说就是“临近水的区域、场所”。这个区域不仅包含水体或其局部,同时包括一部分陆地,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属于特殊的城市发展用地。这一地区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的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较多、历史文化要素丰富、娱乐性强的特征。 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其滨水区的类型属于江滨。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芜湖市滨水区指的就是芜湖市江滨区域。 1.3几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典型形态 (1)带状滨水开放空间 以上海外滩和滨江公园为典型,在密集 的城市和黄浦江之间形成一片带状的开放空 间,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休憩活 动的主要场所。芜湖滨江公园就属于这种类 型,沿长江南岸铺开的长条带状公园。 (2)块状滨水开放空间 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是指比较集中的、具 有一定尺度的与城市水体有密切关系的城市 开放空间,根据与水体的关系又可分为:内 陷型和外凸型。其中前者以意大利威尼斯的 “圣马可广场”为代表,后者的典型案例则是中国香港的尖沙咀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3)复合滨水开放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演变的漫长过中,带状和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混合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纽约的曼哈顿和上海陆家嘴这两个滨水城市中心区,都具有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的特性。 滨江公园鸟瞰

大班数学逛街地图(逻辑推理、空间位置)活动设计

大班数学逛街地图(逻辑推理、空间位 置)活动设计 1、了解路径和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建立先后顺序的概念。 2、学习通过一次路径的改变或多次中转到达目的地。 活动流程: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大象伯伯过生日邀请小动物到他家做客。三只小动物(大象、松鼠、熊猫)家的路线形成三角形,提问: 教师:今天,森林里小松鼠收到了大象伯伯的邀请函,大象伯伯邀请松鼠到他家里去做客,因为今天他生日。 ——小松鼠可以怎样走?有几条路可以去大象伯伯家?引导幼儿认识起点和终点。 ——那一条路线最近?那一条路线最远?

2、根据图示的多次中转到达指定的位置。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再来看一看,熊猫要到大象伯伯家做客可以怎样走呢?有几条路线? 3、联系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说一说从本班课室到幼儿园操场有几条路线可以走。(1、大六班-大七班-楼梯-大厅-操场;2、大六班-大七班-楼梯-小土坡-小石路-沙池-大型玩具-操场;3、大六班-中七班-楼梯-小八班-小六班-苹果班-攀爬架-大厅-操场; 4、大六班-大七班-楼梯-弹跳床-动物之家-草地-操场;……) 4、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从玩具店到面包店应该怎么走?从衣服店到花店呢?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并标出路线图。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说的话比较少,整个过程都是孩子在观察思考,然后用语言描述出路线,这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在第三个环节让孩子说说从本班到操场的路线,孩子特别积极,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这个活动的课堂气氛为什么这么好?我总结了两个原因:一是教师说的话少,孩子思考的空间大,挑战性强比较合适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二是运用的场景是孩子熟悉的环境,而且让孩子寻找、发现路线就是走迷宫一样,孩子特别喜欢。但是这个活动也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老师没有准备幼儿园的图片,让孩子操作,摆一摆,画一画路线图,另外第三个环节可以与孩子一起实践走一走自己发现的从本班到操场的路线,但由于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进行实践活动。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2011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2011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檀文佳U201114700 黄唯U2011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 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 地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录汇总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目的 1.1概念界定 意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形象,这和表象在概念上没多大区别,但是现在意象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用于,那些探讨城市实质环境在人们心中所产生之印象的研究都成为意象研究。所以意象就是人们的生活感受被记忆下来的部分,它复杂而零碎。 本文中所涉及的景观意象,是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演变而来,以其由个人的个别特征和城市的实质特征二者共同形成的认知地图的五种构成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进行分析归纳。 1.2调研背景及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不断膨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日益关注精神追求,亲近自然的要求更加强烈。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如何让都市中人诗意的栖居,都市植物园作为让居民放松身心,走进绿色的方式之一,受到了我们的关注。 就武汉市而言,武汉市植物园植物园的景观如何布置,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植物园景观意象五种构成要素的分析和归纳与景观要素的发现植物园景观设计及管理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2.调研方法和思路 2.1调研对象分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园林面积约70公顷。全园共建有珍稀植物区、观赏植物区、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猕猴桃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共引进各类植物近4000种,成为中国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收藏中心和中国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2.2调研技术路线分析

试论地图的空间分析功能

试论地图的空间分析功能 地图源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地图作为地理的特殊语言,自产生起便与地理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地理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可以想象:远古时代,在东非大裂谷或尼罗河三角洲,非洲人用几根棍子,在地上比划着,在地图上作一个标记,今天在这里捕获到一只羚羊,于是明天又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新的猎物。可见,在地图上确定位置、描述人的活动线路和记载物产,便成为地图最原始的功能。这些我们也可看做是最简单的空间分析,说明在人类社会早期,地图就具有了简单的空间分析功能。 地理教学接触的地理空间主要是图像空间,而地图为地理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空间。图像空间由距离(比例尺)、方位(方向)、高度(等高线、颜色高度表)等空间要素组成,这为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奠定了基础,使得地图成为研究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或手段。传统的地图空间分析功能是人运用描述、定量、综合等方法,通过对地图覆叠、拆分与随机套用等空间分析来实现的。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地图的空间分析功能显得

更加强大,在地理区域比较、研究以及行业生产的区位分析中,地图的空间分析功能得以充分运用。 一、分析地理事象的空间位置,形成空间概念,揭示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别规律 当我们打开某一区域地图时,就会发现:图中所标识的不是区域内所有的地理事实。这说明地图对区域地理事物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人们总是选择那些被判断为具有意义的地理事实,这是地图与照片的基本差别。因此,地图的空间功能是相对于具有意义的地理事实而言的。 对地理事物地理空间位置的确定,是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图能表达地理事象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属性。对地理事物空间概念、特征和属性的把握,离不开对地理位置的把握。地理位置是指地理事物在某区域的空间分布,是表示地理事物属性的重要内容。利用地理位置对地理事物空间概念、特征和属性的表达,大致有下列两种情形:l.描述型 即利用重要的地理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位置,这反映的是地理事物间一种相对关系。如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部。不同描述型位置具有不同的地理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其

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与行为心理研究分析

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与行为心理分析

————————————————————————————————作者:————————————————————————————————日期: 2

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与行为心理分析 112135A 12012135016 陆高明 摘要:在当今幼儿教育中,环境正在作为一种“隐形课程”,越来越多的引起幼教届和家长们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游戏和生长发育需求的重要场所,因为幼儿是特殊群体,其活动的空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活动空间、设施、运动器材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专门为幼儿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儿童空间环境 什么是幼儿园环境?什么是幼儿园空间环境?我国幼教界著名的学者朱家雄教授在《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中说:“……幼儿园环境 指的是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或者受幼儿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 部条什和事件。”也就是指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理环境和心理社 会环境的总和,而幼儿园的空间环境有幼儿园的门面、围墙、幼儿园户外环境、 幼儿园走廊、楼梯间,以及室内空间等部分组成。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 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 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不仅影响 幼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幼儿目的环境创设,让幼儿与环 境产生互动效应,从而在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 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界定游戏环境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

空间分析和专题地图制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综合训练项目一:空间分析与专题图制作 教学单位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14-5 学生姓名康仲林 学号 1410070308 成绩

目录 1.项目名称 (1) 2.项目目的和要求 (1) 3.项目基本情况 (1) 4.项目过程 (1) 5.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2) 6.项目总结 (2)

1、项目名称 空间分析与专题图制作 2、项目目的和要求 掌握空间分析的原理和过程,理解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叠合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操作,并收集统计资料,建立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用于分析和表现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专题地图将数据图形化,从而使数据以更直观的形式在地图上表现出来。比如通过使用专题渲染可以在地图上显示数据,从而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出在数据记录中难以发现的模式和趋势,为用户的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根据提供的数据创建范围值专题图、直方图专题图、饼图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独立值专题图、格网专题图 3、项目基本情况 每个学生利用前期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完成空间分析操作,建立专题地图成果。注意领会空间分析的过程和专题地图的表达方法。 4、项目过程 (1空间分析): 第一步:图层的缓冲区:缓冲顺序依次为mainstreet,residential,stops,othermarkets,打开图层后,点击arc工具箱—领域分析—缓冲区,接下来就可以按照顺序开始创建了,创建其中一个时,其他的图层前面的对号要去掉,首先是mainstreet,输入要素选择mainstreet即可,输出要素自然产生,线性单位为50,融合类型选择all,然后点击输出要素类的后面文件夹的图标,文件名改为缓冲_mainstreet.shp,这样点击确定,就已经创建好一个缓冲区了,其他几个图层也是大同小异,我主要说下不一样的地方,residential,stops的线性单位为100,融合类型为默认值,othermarkets的线性单位为500,融合类型为默认值,输入要素和文件名都要与相应的图层对应。 第二步:满足四个要求的区域:arc工具箱—分析—叠加分析—相交,在所出现的对话框中按照stops,residential,minstreet的顺序添加输入要素类,并将输出要素类的文件名陈改为缓冲_three.shp,然后确定,接下来进行下一步,左侧在缓冲three和缓冲othermarkets前面点上对号,在叠加工具里选择擦除,输入要素为缓冲three,擦除要素为缓冲othermarkets,输出要素类文件名为perfect.shp,然后再点击确定,这样第二步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城市外部空间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的探索1.外部空... 城市的外部空间是它的门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访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那么,如何对城市的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的探索 1.外部空间 1.1外部空间定义 提到"外部空间",首先了解 "空间"这一概念。"空间"作为概念从提出到现今,一直被广大的设计者们所谈论,并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被广大设计者们用来解释"空间"的概念;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指出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因而可以分析总结出"空间"的价值是通过"使用"来衡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它与其"使用人群"进行互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对外部空间做出了解释,认为"它是

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总结"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定义可以得知,外部空间是对空间形式的一种细分,它是相对于内部空间提出来的概念,并在现今受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关注。 1.2 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认为"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来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而建筑空间是与外部空间对立划分出的空间形式的一种。因此,相对的建筑空间而言,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须是由地板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因此,外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比较,区别在于是外部空间有限定元素的,而限定元素正是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换句话说就是外部空间是把自然环境通过 "地板"和"墙壁"这两个限定元素设计而出的。所以,外部空间的限定要素是由基本水平性和垂直性形式和由基本水平性与垂直性演变成的形式组成,通过限定使外部空间既区别于建筑空间,又有别于自然环境。 1.3外部空间的设计 从上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外部空间设计处理的是"外部空间"与"使用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因此进行外部空间的设计其实就是对自然进行一定目的的改造设计,通过组合外部空间的限定元素的手法,创造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离心、无序状态所进行的一种空间形态,以满足人和空间之间进行互动的行为,使其满足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摘要:从对环境行为学的了解,以及对城市广场的意义分析。找 出行为对广场的重要性,在从环境行为学对广场进行概念性的设 计。 关键字:环境行为学,城市广场,设计 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广场 一.环境行为学的理解以及其和建筑的关系 要了解环境行为学,首先就必须了解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师傅其理论性不强,也不够深,其特点似乎都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但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理论更新,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 二.城市广场的意义及其与人的行为关系 城市广场,自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生活行为与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近年来,城市广场建设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城市的领导层到普通市民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无论是从过去到现在,广场都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广场的意义就在于其间发生的事件及活动,强调重视人的行为,重视广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创造感染力的都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