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精粹详注:清帝逊位诏书

古文精粹详注:清帝逊位诏书
古文精粹详注:清帝逊位诏书

1. 清q īn ɡ 帝d ì 逊x ùn 位w ai 诏zh ào 书sh ū

【导读】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作为清代统治之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因此由皇太后临朝。本文宣告了帝制的终结。

朕zh an 钦q īn 奉f an ɡ 隆l ?n ɡ 裕y ù 皇hu án ɡ 太t ài 后h ?u 懿y ì 旨zh ǐ :前qi án 因y īn 民m ín 军j ūn 起q ǐ 事sh ì ,各ɡa 省sh ěn ɡ 响xi ǎn ɡ 应y ìn ɡ ,九ji ǔ 夏xi à 沸f ai 腾t ?n ɡ ,生sh ēn ɡ 灵l ín ɡ 涂t ú 炭t àn ,特t a 命m ìn ɡ 袁yu án 世sh ì 凯k ǎi 遣qi ǎn 员yu án

与y ǔ 民m ín 军j ūn 代d ài 表bi ǎo 讨t ǎo 论l ùn 大d à 局j ú ,议y ì 开k āi 国ɡu ? 会hu ì ,公ɡōn ɡ 决ju ? 政zh an ɡ 体t ǐ 。两li ǎn ɡ 月yu a 以y ǐ 来l ái ,尚sh àn ɡ 无w ú 确qu a 当d àn ɡ 办b àn 法f ǎ ,南n án 北b ěi 暌ku í 隔ɡ? ,彼b ǐ 此c ǐ 相xi ān ɡ 持ch í ,商sh ān ɡ 辍chu ? 於y ū 途t ú ,士sh ì 露l ù 于y ú 野y ě ,徒t ú 以y ǐ 国ɡu ? 体t ǐ 一y ī 日r ì 不b ù 决ju ? , 故ɡù 民m ín 生sh ēn ɡ 一y ī

日r ì 不b ù 安ān 。 今j īn 全qu án 国ɡu ? 人r ?n 民m ín 心x īn 理l ǐ ,多du ō 倾q īn ɡ 向xi àn ɡ 共ɡ?n ɡ 和h ? ,南n án 中zh ōn ɡ 各ɡě 省sh ěn ɡ 既j ì 倡ch àn ɡ 议y ì 於y ū 前qi án , 北b ěi 方f ān ɡ 诸zh ū 将ji àn ɡ 亦y ì 主zh ǔ 张zh ān ɡ 於y ū 后h ?u ,人r ?n 心x īn 所su ǒ 向xi àn ɡ ,天ti ān 命m ìn ɡ 可k ě 知zh ī , 予y ú 亦y ì 何h ? 忍r ěn 以y ǐ 一y ī 姓x ìn ɡ 之zh ī 尊z ūn 荣r ?n ɡ , 拂f ú 兆zh ào 民m ín 之zh ī 好h ào 恶w ù ?是sh ì 用y ?n ɡ 外w ài 观ɡu ān 大d à 势sh ì ,内n ai 审sh ěn 舆y ú 情q ín ɡ , 特t a 率shu ài 皇hu án ɡ 帝d ì , 将ji ān ɡ 统t ǒn ɡ 治zh ì 权qu án 归ɡu ī 诸zh ū 全qu án 国ɡu ? ,定d ìn ɡ 为w ?i 共ɡ?n ɡ 和h ? 立l ì 宪xi àn

国ɡu ? 体t ǐ ,近j ìn 慰w ai 海h ǎi 内n ai 厌y àn 乱lu àn 望w àn ɡ 治zh ì 之zh ī 心x īn ,远yu ǎn 协xi ? 古ɡǔ 圣sh an ɡ 天ti ān 下xi à 为w ?i 公ɡōn ɡ 之zh ī 义y ì 。 袁yu án 世sh ì 凯k ǎi 前qi án 经j īn ɡ 资z ī 政zh an ɡ 院yu àn 选xu ǎn 举j ǔ 为w ?i 总z ǒn ɡ 理l ǐ 大d à 臣ch ?n ,当d ān ɡ 兹z ī 新x īn 旧ji ù 代d ài 谢xi a 之zh ī 际j ì ,宜y í 有y ǒu 南n án 北b ěi 统t ǒn ɡ 一y ī 之zh ī 方f ān ɡ ,即j í 由y ?u 袁yu án 世sh ì 凯k ǎi 以y ǐ 全qu án 权qu án 组z ǔ 织zh ī 临l ín 时sh í 共ɡ?n ɡ 和h ? 政zh an ɡ 府f ǔ , 与y ǔ 民m ín 军j ūn 协xi ? 商sh ān ɡ 统t ǒn ɡ 一y ī 办b àn 法f ǎ ,总z ǒn ɡ 期q ī 人r ?n 民m ín 安ān 堵d ǔ ,海h ǎi 宇y ǔ 乂y i 安ān ,仍r ?n ɡ 合h ? 满m ǎn 、汉h àn 、蒙m ?n ɡ 、回hu í 、藏z àn ɡ 五w ǔ 族z ú 完w án 全qu án 领l ǐn ɡ 土t ǔ 为w ?i 一y ī 大d à 中zh ōn ɡ 华hu á 民m ín 国ɡu ? 。予y ú 与y ǔ 皇hu án ɡ 帝d ì 得d ? 以y ǐ 退tu ì 处ch ǔ 宽ku ān 闲xi án ,优y ōu 游y ?u 岁su ì 月yu a ,长ch án ɡ 受sh ?u

国ɡu ? 民m ín 之zh ī 优y ōu 礼l ǐ ,亲q īn 见ji àn 郅zh ì 治zh ì 之zh ī 告ɡào 成ch ?n ɡ ,岂q ǐ 不b ú 懿y ì 欤y ú !钦q īn 此c ǐ 。

【注释】

1.关于作者:有一说《诏书》起草人为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但究竟何人执笔起草,

一直未有定论。1912年2月22日,上海《申报》标题为《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的报道“此次宣布共和,清谕系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于廿五日早九钟前清后升养心殿后,由袁世凯君进呈。清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交大臣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

2.逊位:退位。

3.朕:末代皇帝溥仪自称。

4.隆裕太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

芬。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帝皇后,故溥仪称之为太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由于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时溥仪年幼,由隆裕太后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5.懿旨:美好的旨意。懿,美好。

6.九夏:九州,泛指中国。

7.暌隔:分离;分隔。《北史·邵护传》:“护与母暌隔多年,一朝聚集,凡所资奉,穷极

华盛。”宋·洪迈《夷坚丁志·太原意娘》:“自乱离暌隔,不复相闻。”

8.是用:是以。古汉语中常用“用”字代“以”。《诗·小雅》“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谋

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

9.天下为公: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语出《礼记·礼运》。

10.资政院: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民

国临时参议院替代。

11.安堵:堵:墙壁,居所。安定;安居。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百姓安堵,四民

返业。”今有成语“安居乐业”与之近似。另有成语“安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12.乂安:乂(yi 去声),治理,安定。乂安,太平,安定,太平无事。《史记·孝武本纪》:

“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

13.郅治:通“至。”大、极、最。“郅治”犹言“天下大治”。成语有“臻于郅治”,意为达

到天下大治的程度,把国家治理到了极好的地步。

14.钦此:封建时代皇帝诏书结尾的套语。钦,对帝王的决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钦”

字,以示崇高与尊敬。意为“皇帝说这样去办”。

【佳句赏析】

1.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商辍于涂,士露于野。

描写清朝社会失序、民心不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描写清朝专制必将走向穷途末路。

3.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描写清朝专制统治者任性、无序的统治,维护统治集团私利,不顾人民感受。将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兆民,犹言万民。古时数字单位“兆”有百万、万亿、亿亿三种含义,此为虚指数量众多的天下万民。

4.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描写清帝退位产生的社会效果,安慰民众希望过安定有序的正常生活的愿望,又符合古代圣贤提出的“天下为公”的伟大理想。

文言文《学弈》的故事与启发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学弈》的故事与启发 【学弈: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学弈:解说】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

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讲 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6讲辛亥革命 考试要求:(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2)武昌起义的爆发(b);(3)中华民国的建立(b);(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一、武昌起义——(b) 1.条件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3)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6)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领导及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微点拨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这些“都督”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b)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1)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了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性质与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微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不能等同于人民当家做主。主权在民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 求:公元纪年=1911年+民国多少年;求:民国纪年=公元多少年-1911年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1.性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2)思想近代化: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3.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 4.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易错辨析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 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 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知识点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革命先驱孙中山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他们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奋勇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孙中山正是这样一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先驱,他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成立同盟会,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他为推进民主革命的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3.为了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都失败了,但还是给清政府以极大打击,扩大了革命影响, 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屡败屡战,表现出与清政府决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广州起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的影响下,1911年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口汉阳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首先取得胜利。武昌起义后,很快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近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

潮,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4.1912年1月,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虽然它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学奕文言文翻译

学奕文言文翻译 导读:原文 1.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

古文观止序逐字翻译

《古文观止》 一.序 余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就学时,则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 要领。若乃 ..(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析义理 ..(言辞、 文章的含义和观点)于精妙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 ...(空缺;缺然;欠缺,《论语·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后“盖闕”连用,指缺少,阙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然矢言之道盖闕,庸器之制久沦,所以箴铭异用,罕施於代。”)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福州的别称)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 孝友 ..(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潜心力学,工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也指八股文),尤好读经 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 ..(研究古文 经、古文字之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 ..(推崇)气宜。本其 家学,每思继序 ..(谓承继先代功业)前人而广大之。二子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同“赅”,完备。),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

冁.(ch ..(教育童蒙)而裨后学,厥....ǎ.n)..然.(笑貌)以喜矣。以此正蒙养 (他的)功岂浅鲜哉。及命付诸梨枣 ..(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而为数语。以弁.(biàn放在前面)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 翻译 我从青年时期束发从师学习以来,就喜欢读古人的著作,每次浏览其中的大概意思,对其起源发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曾经探究其中的要点。至于分析文章言辞的精致巧妙的内蕴,分辨字句的细微差别,这正是我所缺乏的。 戊午年,我奉天子的命令担任福建的巡抚,绍兴的章子和习子在福州教授我的儿子。当时,我的侄子楚材,也一起陪同。楚材天性孝顺友爱,能够专心努力学习,擅长科举各科,尤其喜欢读经书和史书,在平时老师的讲解之外,能够有一些其他的体会。他和我的侄孙吴调侯,每天用文人研究学问的精神相互勉励,调侯样貌非凡,才气过人,注重道德修养。他们以家中延续的学问为渊源,常常想要承继先祖的功业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两人才学超凡,下笔洋洋洒洒数千言,却没有随意之处,这大概是他们古文造诣深厚的缘故吧。 今年春天,我负责管辖大同一带,处身极边苦寒之地,因与朋友各处一方感慨良多。他们两人寄给我《古文观止》一作,翻阅选文,认为简练而完备,评论和注解详细却不繁琐,对字的读音的审定,对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2.《革命军》的作者是(D) A.陈天华 B.章炳麟 C.梁启超 D.邹容 3.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C) A.光复会 B.国民党 C.同盟会 D.中华革命党 4.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B) A.成立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C. 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D.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D) A.公车上书、强学报 B.新青年 C.天朝天亩制度 D.民报 6.孙中山将积极土地问题列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在(B)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同盟会时期 C.中华革命党时期 D.兴中会时期 7.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是(A) A.比较完备的 B.不完备的 C.彻底的 D.比较彻底的 8.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906年(C) A.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裁撤军机处 C.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D.设立责任内阁 9.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D)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人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10. 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C) A.要求铁路干线改为商办 B.收回用于筑路的股款 C.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D.反对举借外债兴办铁路 11.以下关于保路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有绅商参加的群众性运动 B.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C.是收回利权运动的前奏 D.为武昌起义作了组织准备 12.辛亥革命最早爆发于(A) A.武昌B.汉阳C.汉口D.南京 13.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C) A.兴中会、华兴会 B.华兴会、文学社 C.文学社、共进会 D.共进会、兴中会 14.1911年10月10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是(C) A.黄兴、朱教仁B.孙武、黄兴C.熊秉坤、金兆龙D.黎元洪、黄兴 15.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是(A)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学奕》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学奕 体裁:文言文 题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者: 名字:孟子 年代:战国 描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翻译: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有名的下棋高手。 原文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 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 原文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 于是乎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原文 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是说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原文 曰:非然也。 译文: 回答:并非这样。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赏析二:思想内容 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赏析三:写作技巧 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三句描述不同学生的状态与结果。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告诉我们,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赏析四:文章结构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考点: 一、文言常识 标题:一词多义 1.其

从皇帝到公民

从皇帝到公民 《从皇帝到公民》着重介绍了溥仪“从皇帝到公民”一生的转变过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溥仪不同时期的几幅照片:3岁登极、28岁的伪满洲国愧儡皇帝,40岁成为战犯,54岁被特赦,最后成为新中国普通公民。简单概括了溥仪的人生历程,通过这一展览可进一步详细了解溥仪的风雨人生。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十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根据中国以往封建制度,皇位都是世袭制,那么为什么溥仪的父亲不是皇帝,而溥仪却登上了宝座? 溥仪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称为醇贤亲王.在 咸丰十九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但她并不是 溥仪的亲祖母.溥仪的父亲载沣是醇贤亲王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恬被慈禧太后接进宫里,成为光绪皇帝,所以醇贤亲王死后,由溥仪的父 亲继承了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1908年旧历10月20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太后突然决定,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嗣皇帝,年号宣统.就这样溥仪成为清朝的第十代皇帝,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的醇亲王府,这是他的父亲载沣,母亲瓜尔佳氏,中间这位是溥仪的祖母。三岁的溥仪一直都在这个亲王之家,过着无忧无虑的小王子生活。然而在1908年11月,光绪皇帝病危,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以“承继同治,兼祧光绪”的名义,将三岁的溥仪召进紫禁城,立为嗣皇帝。同年12月2日,溥仪登极即位,年号宣统,由其父载沣监国摄政。登极当日,年幼的溥仪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时,哭闹不止,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好象预示着一种不祥征兆,果真三年之后,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溥仪也因此被赶下了皇帝的宝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溥仪,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由大清帝国内阁总理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袁世凯签发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虽然退了位,但仍可保持皇帝的尊号,拿着国民政府给予他的帝室经费,过着君臣如意的帝王生活。 封建的帝王生活,使溥仪从小就认为他是“奉天承运”而生,是“天造地设,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是溥仪站在故宫的屋顶上照的一张照片,以表示自己是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从1911年开始,隆裕太后就开始为溥仪物色其“帝师”人选。而此时6岁的溥仪也就在毓庆宫里接受着封建君王的启蒙教育。很多人都做过溥仪的老师,其中前清礼部侍郎陈宝琛和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庄士敦是对溥仪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尤其是庄士敦那富有传奇色彩的说教和欧洲式的生活方式,对于从小就被禁锢在紫禁城内的“小天子”来说,既陌生又新奇,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首先把自己的名字该成了英文“亨利”,然后,不顾遗老和太妃们的阻拦,既然割断了清室长辫,穿上了西装,蹬上皮鞋,学会了骑自行车,俨然一个“洋皇帝”。为了骑自行车的方便,溥仪把自己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 据材料“立宪派……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可知辛亥革命扩大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说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身革命,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的影响而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故D 项错误。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选A 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不是主动退位,材料“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民主性、革命性”是指( ) A.规定“主权在民”“五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解析:选A 据所学可知“主权在民”和“五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人民掌握主权和权力限制的原则,具有“民主性、革命性”,故A项正确;形式上的宪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涉及国家根本任务的内容,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未得到有效实践,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故D项错误。 4.下图为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一、文学常识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二、原文 进学解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文化链接 自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以来,骈体文文体鼎盛,乃至于不分场合,无文不骈,走向形式主义。宋唐以后,古文家开始对骈体文表达不满。唐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浩大的古文运动,用散体文来替代骈文。这场运动中,韩愈最为具有代表性,从理论到实践,给古散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是故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创作背景 文章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七年级语文:《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有翻译和词语解释 2、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jùn)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

学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人专心致志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虽/与之俱学D一人/虽听之 2. 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使: ②非然也然: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惟弈秋之为听。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1.A. 2.使:让;然:这样;弗:不 3.(1)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如果三心二意,就一定一事无成。 一件事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态度。 上课只有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知识点归纳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的要点 重要字词: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否定词:不、否、莫、勿、弗、非、毋(wú)、未。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规律: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④句中关联词前一般要停顿。 ⑤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⑥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划分节奏。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四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主题升级练(四) 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恭禄1934年撰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指出:“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上述言论表明作者( ) A.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B.肯定英国引领着国际关系潮流 C.其观点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D.企图理性地反思中国落后之因 答案:D 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作者从清政府落后的角度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希望能够更理性地反思中国的落后,思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不是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不是肯定英国的进步,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2019福建龙岩高三质检)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奕),已属不成事体。”奕本人也对其从“岂肯与异类为伍”到“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耿耿于怀。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奕依据时势作出主动的调整 B.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C.清政府形成了近代平等的外交 D.清廷“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无论是咸丰帝还是奕都极力反对与外国人直接会面,但又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会面,这反映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已受到冲击,D项正确。A项“主动的调整”表述错误;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没有形成近代平等的外交理念,C项错误。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出处:《左传》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 (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

退位诏书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袭承王位。至十月,在华歆等大臣的谋划之下,东汉献帝刘协颁布禅位诏书,禅位于曹丕。 退位诏曰: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这是自秦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但不在陈寿《三国志》原文,而是在袁宏汉记载之中,被裴松之注引。这篇文章大赞命在曹魏,以追崇尧典为名将皇位禅让与曹丕。东汉献帝刘协退位后,持续196年的东汉灭亡,曹丕代汉建魏,迁都洛阳,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 二:魏元帝禅位诏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奂颁布禅位诏书,宣布禅位于司马炎。 退位诏曰: 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祇,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于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这篇退位诏书载于《晋书》武帝本纪,此文并非实皇帝亲自降诏,而是命太保郑冲持诏书献于晋王司马炎。书中阐明了历史上天命的传承经过,曹奂自己用“我不敢知”掩盖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称赞司马懿功勋卓著,对曹魏王朝的贡献,然后大讲天命,强调皇位传成的轮回。曹魏元帝曹奂退位后,持续46年的曹魏政权灭亡。司马炎代魏建晋,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420-589年;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南、北汉,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注:南朝是南方的政权,北朝是北方的政权;五代是北方的政权,十国是南方及巴蜀地区的政权。

故宫题签5: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七——故宫题签五: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乾清宫西侧的月华门外,有一条长巷,叫西一长街。南端的门叫内右门,北端的门叫琼苑西门。西一长街西侧的这一片宫殿区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后廷内西路。后廷内西路有两片区域现在对外开放,一片就是以养心殿为主的南部,一片是以西六宫为主的北部。 养心殿在明代曾是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修道养生的地方。清朝初年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即位后,先住保和殿,后住乾清宫。病逝后,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倚庐(守孝),居丧守制,守孝够日子了,没有搬回乾清宫,而是直接入住养心殿。 自雍正皇帝开始到宣统皇帝结束,历代皇帝都以养心殿为寝宫,在这里生活居住,处理朝政,接见大臣。甚至《清朝皇帝退位诏书》也是在这里,由中国最后一位太皇太后隆裕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签署并昭告天下的。养心殿的“养心”二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嘉庆皇帝也写到“雨露得其养,仁义礼智根于心”,进一步的解释了养心的含义。养心殿整个成“工”字型,前殿是办公区,后殿是休息室,中间有穿堂相连。 养心殿前殿的正殿,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殿内高悬“中正仁和”匾额,据说是雍正皇帝的手书。下设宝座,御案。殿内蟠龙藻井。宝座左右有两道小门通向穿堂,门上写着“安敦”、“恬澈”字样。 前殿东暖阁是清朝末年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正中设有皇帝宝座,坐东向西。皇帝宝座后面是太后的宝座。中间垂挂这一层黄幔帐。同治、光绪两任皇帝亲政之前,皇帝都是象征性的坐在前面,听着大臣和太后商议朝政。东暖阁垂帘听政,慈安坐南座靠窗,慈禧坐北座靠内。养心殿正殿也举行垂帘听政,慈安坐东面,慈禧坐西面。 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单独接见大臣的地方,大小分为三个空间。在最西边有一间小房,这里就是有名的三希堂。三希指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有臣贤、君明、政通人和的意思。三希堂里收藏了三幅传世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对这三幅传世法帖爱不释手,时不时的拿出来反复看,而且还临摹上面的字体,所以乾隆把这间小房命名为三希堂。从中间的穿堂走过,后殿寝宫一字排开共五间。中间这间房里有坐炕;两侧的次间,分别放着宝座、紫檀长条案与紫檀云龙立柜等生活家具。再东西两侧稍间内,正中都设有炕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床”。自雍正往后,8位皇帝都依次在这张床上睡过觉。东边的床是皇后来时用的,西边的床是妃嫔来时用的。养心殿后东侧是体顺堂,曾是皇后侍寝时临时居住的,西侧叫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临时住的。其他的妃嫔则住殿外东西围房。光绪皇帝的爱妃,珍妃曾住过西围房。养心殿以北,分布着西六宫,它们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 由于朝代不同,我将按西六宫排列顺序,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西六宫历史上的人物。比如说:永寿宫的主人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氏;储秀宫的主人历史上有名的西太后慈禧;太极殿的主人光绪的皇后隆裕;长春宫的主人逊帝溥仪的淑妃文秀。 永寿宫位于养心殿的北侧,明朝时这里住过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母亲纪氏。纪氏和谁生的朱祐樘呢?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成化皇帝。成化皇帝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一课一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考点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19·上海嘉定区高三模拟)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遭受重挫的清政府实行的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实行预备立宪,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 项正确。A项,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改革,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思想文化运动,并非改革,排除。 2.(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由此可以看出( )。 A.同盟会的人员构成具有广泛性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同盟会的成员包含了多个阶层多个身份的人,官员、知识分子、商人、教师,甚至贫农,这些身份与职业迥异的人说明同盟会的理念深入到了多个阶层,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故A 项正确。题干仅提及了同盟会自身的成员构成,并没有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对比,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排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政党政治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的形式,同盟会并未掌权,也就谈不上通过政 党进行国家管理,更谈不上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排除;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是湖北新军,故D项排除。 3.(2019·福建龙岩高一质检)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 4.(2019·黑龙江大庆高一选考)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