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优秀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

“生命教育”优秀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 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党员之家 | 教育科研 | 中学教研 | 小学教研 | 学前教育 | 艺体教研 |
信息技术 | 教师培训 | 干部培训 | 卓越杯大赛

| 教育科研首页 | 教学科研 | 理论导航 | 校本科研 | 科研骨干 | 课题研究 |


您现在的位置: 铁东进修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国家级课题 >> 正文



“生命教育”优秀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

作者:孔美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70 更新时间:2006/9/22 10:05:17



一、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环境描写的作用

日常写作中,学生往往孤立地在文章开头进行景物描写,即为写景而写景。此目标的设立,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环境描写。它所起的作用一般有两种:(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l.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 设立这一目标的原因有二:
(1)教会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情感”是记叙文的灵魂。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就是引领他们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灯”,用心走进文本。
(2)本文中“我”由“轻视生命”到“敬畏生命”的情感变化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的部分。
过程和方法目标
l圈划、品读关键词句记叙文因为有了生动的描写,才能让读者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想象的空间。因而在阅读时,首先得找出描写形象生动的词句,再反复朗读、品味,从而理解这样描写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情感目标
l感悟顽强的生命力文章用大量的描写展示蚂蚱顽强的生命力:初冬时节还能活着的蚂蚱;被用草秆穿透五脏六肺还拼命逃生的蚂蚱。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蚂蚱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l懂得敬畏生命
生命是次单程不归的旅行,因此生命是弥足珍贵的。人是如此,一切生物是如此,小小的昆虫也不例外。虽然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这只蚂蚱的内心世界,但是它的顽强的求生本能向我们阐释了生命力的顽强。这是值得敬畏的生命。(这一目标需在老师的点拨下)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l春绿秋

黄,岁岁枯荣。无名的野草在石缝间诉说着它细微却顽强的生命;参天的松柏在石缝间展示着它苍劲倔强的生命。我们刚跟作者一起为石缝间顽强的生命而感动得潸然泪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只蚂蚱创造的生命奇迹。
这种导入法的优点:
(1)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本课学习的氛围,直接进入感受生命奇迹的主题。
(2)用学过的文章作为引子,能帮助后面的阅读理解。
中国农村有句俗语:“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多高”,意思是秋后的蚂蚱,随着天气的变冷,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直至死亡。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向生命鞠躬》中,一只蚂蚱居然活到了初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这种导入法的优点:
(1)用俗语引出,设置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为文中蚂蚱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后的各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1、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向谁鞠躬?为什么鞠躬?

语文课堂切忌提问过多、过杂,把完整的意思肢解得支离破碎,造成学生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这一提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很容易把握第一个情感目标:对蚂蚱顽强精神的敬佩。
(2)圈划、朗读关键词句
在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圈划:1、是一只怎样的蚂蚱
2、如何悲壮地逃生请个别同学朗读关键词,体会词的含义和作用。再齐声朗读富有感染力的语段,突出关键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生命的顽强。
圈划和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品味词句、体验情感。
(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另一重要部分,它起到了渲染悲凉气氛,为蚂蚱的悲壮结局作铺垫的作用。同时,向学生说明环境描写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
2、感受生命
(1)教师提问:
“ 我”对蚂蚱这一生命的认识过程? (找出关键句,朗读并体会)

这一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我”对蚂蚱的感情变化过程:不在乎——关注——惊讶——震撼——敬畏。这一情感变化正是一步步揭示主题的过程。在体会

“我”的感情变化的同时,也带动学生渐入佳境,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激发起敬畏生命的情感。
(完成这一问题,不仅教会学生如何理清感情线索,同时懂得通过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题的方法。)
(2)教师提问:文中儿子对蚂蚱的态度变化?(朗读体会)

儿子的态度变化从侧面表现了蚂蚱的顽强。主要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让学生朗读“跑了!跑了!”和“别,别,别动它!”两句话,并理解不同的含义:前者是希望“我”捉住它,后者是担心“我”伤害它。“希望”和“担心”正是体现了儿子被顽强的生命震撼所产生的心理变化。
(3)教师提问:我们如何看待“向生命鞠躬”?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全文的高潮所在。在探讨的过程中,可以对“生命”的概念有更全面的理解。对为何向蚂蚱这样微不足道的生命鞠躬有了更深刻的阐释。有学生对“鞠躬”进行了解释:表示敬重,是对蚂蚱为争取自由而忍受剧痛,拼命挣脱束缚的敬佩。有学生提出蚂蚱本身是害虫,为何要对这样的生命表示敬畏。为此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学生说,曾听说这样的故事: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剎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这是生命的本能,与它是否对人类有害毫无关系。对于这样较深奥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和解释:作者鞠躬的对象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害虫,而是一个倔强求生的生命,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是平等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三)本课小结

在人们眼里,蚂蚱是害虫,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动物,但它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让“我”和儿子震撼,并让我“下意识地鞠躬”,它的顽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其实,害虫害鸟或益虫益鸟,是人类根据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划分的,动物自身只是遵循着它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一种动物包括人类只有一次生命。从这意义上说,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死了一只白天鹅和死了一只麻雀,其本质没什么区别。蚂蚱历来背着害虫的恶谥,但它对人类并没有天生的恶意。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地活着。蚂蚱正

是为了自由而顽强地抗争,哪怕最终还将漫漫地死去。正是因为此,让我们和文中的父子一起向这只倍受摧残而顽强挣扎的小生命鞠躬。

每课的结束语十分重要。教师必须用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提炼本课的精髓,重新引领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三、本课设计思路
注重情感体验: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
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语文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工具性,而在于它的人文性。在本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我”和“儿子”的情感变化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和文本连接起来,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值得敬畏。
注重提问设计:

1、提问顺应教学思路:本课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针对此进行提问。如本文所提的:为什么鞠躬?“我”和“儿子”的情感变化过程?环境描写的作用?每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归结到文章的主题。没有琐碎无意义的提问。
2、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问题提得大,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避免教师
的思路禁锢住学生的思想,把阅读、品味、思考、感悟的主动权教还给学生,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生命个体的精神漫游。但是,这样的提问和讨论也并非漫无目的,教师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引导。如:进行圈划、朗读;注意小结;有难度的问题亲自解释(本课中“如何看待向生命鞠躬”的问题)。
附文章

向生命鞠躬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

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心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出,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我点着烟,眺望远景。“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困此我未找几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帝边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况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的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
为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

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 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文章录入:王晓霞 责任编辑:杨慧


上一篇文章: “生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老师相信你能行

下一篇文章: “生命教育”优秀教学设计——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 辽ICP备06016372号-3
铁东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