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指的是当翻译文本时,翻译者应采取的译文写作策略。
这些策略涉及到译文是否遵循源语文体、语言特点,还是采取异化策略,这取决于翻译者如何权衡准确性、流畅性以及文本表达效果等。
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尽可能减少源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使译文看起来就像是目标语文化中的原生文本,以便更容易被目标语文化的读者理解。
异化翻译策略要求翻译者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和文化,以获得更准确的意思表达,但也可能会让原文的表达效果受到影响。
翻译者应根据文本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等,综合考虑归化与异化,选择恰当的策略,以保证翻译文本的正确性、流畅性及表达效果。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者都应努力按照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精神提供最好的译文。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例如: 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种和尚
Differences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e two pairs are just on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hen a translator resorts to either literal translating method or free translating method, he puts his attention mainly to the linguistic factor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ries his utmost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target text.
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归化与异化

• 3. 表达。 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 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 译或漏译。 • 4. 审校。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环节。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 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 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归化/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Schleiermacher(施莱 尔马赫)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 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如果让读 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
请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下面几句话: ⑴ Lead a dog's life ⑵ Jack of all trades ⑶ A drowned rat ⑷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⑸ Every dog has his day. ⑹ Don't shed crocodile tears to me; you know you are really glad that they're met with misfortune. ⑺ Your honor, I confess the corn. I was royally drunk. ⑻ Don't play your ace in the hole until the critical moment. ⑼ The gravy train is just not for me. ⑽ George Washington adopted a Fabian policy during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能够走向世界,除自身的文学价值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文译本的推广。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因此,一个好的英译本对世界学者了解红楼梦十分重要。
小说《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文中出现的大量习语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本文结合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以杨宪益的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 为例,探讨他们如何翻译这些负载大量文化信息的习语,旨在为习语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这是归化和异化的直接来源。
但施莱尔马赫只是描述两种方法,没有对之命名。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 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所谓异化,就是在传递原文信息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文体等,要求读者向作者靠近,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而归化则是改变原文的一些特征,用读者的语言习惯去表达原文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去适应读者。
由于中外历史文化及地域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想要找出完全对等的译作,传达出原文包含的所有相关背景文化等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地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使目标语读者接触到更多异国风情,开阔目标语读者的视野,丰富目标语词汇。
归化则会使译文语言更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使读者阅读顺畅,易于理解。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归化与异化

Thank you !
Example:
(1)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雨后春笋般地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 涌现。 涌现。 译为“ 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 译为 雨后春笋” 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 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 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 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 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 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Examples:
① 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 : lot. 应译为:“你多久来这吃一次啊,大卫?我经常来这 应译为: 你多久来这吃一次啊,大卫? 经常来这 直译为“ 很多很多” 吃。”如果把 “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 直译为 许多” 这句话就不通顺了。 这句话就不通顺了。 ② A: All his geese are swans.? B: John is really such a : : person.应译为:“他老是言过其实么?约翰就是这样一个 应译为: 他老是言过其实么? 应译为 人”。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那听上去就会 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 莫名其妙了。 莫名其妙了。 家丑不可外扬。 ③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家丑不可外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④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满瓶子不响, ⑤ 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满瓶子不响,半瓶 子晃荡。 子晃荡。 明枪易躲, ⑥ False friends are worse than bitter enemies.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暗箭难防。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中的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语翻译中广泛应用,归化主要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主要以原著语言文化为基准进行翻译。
本文简述了归化与异化策略,并结合《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对归化与异化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因此得出结论:两种策略各有优势,不论采用哪种策略都是为了帮助读者跨越阅读障碍、理解文化差异以及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追风筝的人》一、引言归化与异化的应用是基于不同的语言、意识形态、文本类型、翻译意图、译者态度以及读者的要求等因素的考虑,更加上升到文化层面以完成翻译的使命。
两种翻译策略共同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进而达到传递文化又易于被读者理解的效果。
二、《追风筝的人》简介《追风筝的人》作者是卡勒德·胡塞尼。
该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阿富汗,12岁的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却感觉父亲对自己十分严厉,让他对父亲既害怕又敬仰,相反父亲对家里仆人的儿子哈桑多加关怀。
虽然哈桑与自己情同手足,但他却心感妒忌。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深陷自责并与哈桑的关系僵化。
为了赢得父亲的爱,他逼走了哈桑。
不久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便随父亲逃往了美国。
成年之后内心的悔恨不已,开始了自己的精神救赎之路。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3的畅销书。
至2007年全球有30多个国家出版,作者也于2008年荣登全球最畅销作者宝座。
三、作者与译者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因阿富汗战争随父亲前往美国居住。
是一位美籍阿富汗作家。
2003创作小说《追风筝的人》,由于作品巨大的影响力以及所涉及的主题,2006年胡塞尼获得了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
李继宏,出生于1980年,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曾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单位任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摘要:在翻译界,长久以来,就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恰当手段之一的归化和异化这两个主要的方式,是一直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一节选英文原著的翻译,来分析对归化和异化手段的选择,并说明两种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文化信息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引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译者应充分认识构成矛盾的各种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从主要方面入手,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的。
这里提到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
本文试在节选翻译美国乡土文学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 1849-1909)的代表作《针枞之乡》的第20章之过程中,就译文当中所遇到有关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以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二、关于原作及作者萨拉·奥恩·朱厄特是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以缅因州沿海渔村的风土人情为写作素材,其文笔简洁大方,坚定、纤柔、有趣而成熟,她是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白色苍鹭》亦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乡土作家中最重要的女性作家。
(a white heron)是她最著名的短篇之一,1896年出版的《针枞之乡》又译《针枞之乡和其他故事》(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是她公认的力作。
在了解了这样一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在翻译其作品的过程中,就要关照到相应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注意到语言特点与相关的修辞。
《针枞之乡》讲述的是关于海滨小镇和当地沿海渔村里村民的生活故事,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文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地方文化和一些专业名词,语言晦涩难懂,如老渔夫的语言,一些捕鱼器具的描写,个别难理解的长句等,在翻译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源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试着将其不减风味地使用目的语翻译出来,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之一的归化。
而另一方面,文中出现的一些当地特有的地名、人名,一些关于捕鱼器具的专有名词,要翻译的不失去原来的特点,要让读者向源语文章靠近,就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手段,尽量把相关名词音译等。
三、关于归化和异化(一)归化和异化概说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文努迪(l.venuti)所提出的,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一篇论文。
文努迪和另一位翻译界的泰斗奈达(nida)分别是翻译理论界倡导这两种翻译风格的代表人物。
奈达提倡“归化”型翻译,主张译文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采用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把源语语言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以求取得“最贴近的自然对等(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e.a.nida,1969)。
而韦努蒂则认同“异化”型翻译,他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尽力保留原文中的语言的方式,在译文中加入新的表现方法,从而丰富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概括而言,在翻译过程中,异化法要求译者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言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孙致礼,2002)。
(二)归化和异化手段在此次翻译活动中的运用在此次翻译活动中,笔者也相应地采用了归化和异化手法。
如文中老渔夫谈到已故老伴时反复使用一个词“poor dear”,这里就涉及到了不同文化信息的处理。
“dear”是典型的西方式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会毫不犹豫地,直白地通过言语或肢体表达感情。
但是在东方文化中,中国人对于感情表达有着特有的东方式含蓄,并且考虑到文章塑造的这位老渔夫的年纪和受教育水平,这样的情况下就肯定不能译为“我可怜的亲爱的∕我可怜的小心肝”,而是采用归化手段将其译为“我家老太婆”,更符合汉语文化和习惯表达。
再如,文中老渔夫的一些语言有着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的省略和间或文法错乱,也不能逐字逐句的直接翻译,而是从含意上着手,并且归化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具有汉语特色的翻译,如:1、“we went out ‘‘‘‘arly, but not so ‘‘‘‘arly as sometimes; looked like a poor mornin’’’’. i got nine haddick, all small, and seven fish; the rest on ‘‘‘‘em got more fish than haddick. well, i don’’’’t expect they feel like bitin’’’’ every day; we l’’’’arn to humor ‘‘‘‘em a little, an’’’’let ‘‘‘‘em have their way ‘‘‘‘bout it.”笔者译为“我们今儿早早出海,不过有时更早;看起来是个收获惨淡的早上。
我捞到九条黑线鳕鱼,都是小鱼儿,还有七只鱼;其他的人捞到的都不止是黑线鳕鱼。
嗨,我也不指望鱼儿们天天都能咬钩;也得学着多少让着点它们,让它们自己决定上不上钩。
”2、“there was a new-looking light oilcloth of a tiled pattern on the floor, and a crockery teapot, large for a household of only one person, stood on the bright stove. i ventured to say that somebody must be a very good housekeeper.”译为“地板上铺着看上去还很新的浅色的瓷砖样式的油毡布,明亮的炉子上放着一只瓷茶壶,对于只有一个人过日子的家伙什来说,它有些大。
我敢说这儿一定有个很会持家的人。
”以上是归化的例子,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大量的如地名人名的专有名词,而将其做异化处理,直接音译。
如“the old miranda”译为“老米兰达号”、“ elijah tilley”译为“伊利亚.特里”、“dunnet”译为“邓尼特市”等。
还有一些细节描写之处,笔者认为也还是按还原原文风味的异化手段翻译为好,如:3、原文“it had also affected the old fishermen’’’’s hard complexions, until one fancied that when death claimed them it could only be with the aid, not of any slender modern dart, but the good serviceable harpoon of a seventeenth century woodcut.”中,“death”、“slender modern dart”、“the good serviceable harpoon of a seventeenth century woodcut”笔者都异化翻译为“死神”、“刻着十七世纪木刻的鱼叉”、“纤细的现代飞镖”,以求更好地展现原文和源语文化的风貌和特色。
此外,文中还有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子。
从语言的角度看,英语以主从结构为主,表达形式上重形合,句子结构紧凑并有大量丰富的语法标记,故英语句子多结构冗长。
而汉语则是以并列结构为主的语言,句子多为单句。
故而针对文中的这些长句,一方面在语意上,笔者在理解原句的前提下将其做相关的归化异化翻译处理,以保留原文风味或者贴近目的语的表达特点与习惯;另一方面在语法结构、句式句法上,笔者也避免了逐字逐句的照句翻译,而是将其拆分成若干个短句子,更符合汉语的语法句法表达。
如:4、“the long grass grew close against the high stone step, and a snowberry bush leaned over it, top-heavy with the weight of a morning-glory vine that had managed to take what the fishermen might call a half hitch about the door-knob.”译为“草儿长得挺高,紧紧挨着高高的石阶。
还有一束白色浆果灌木头重脚轻地斜依在石阶之上,一束牵牛花的藤蔓,按照渔夫的说法就是,半勾着绕在球形门把手上。
”以上这些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已经足以很好地说明在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文的重要性。
如果选择了恰当稳妥的翻译策略,在照顾到源语的文化信息的同时,相应地融入目的语的文化元素,就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更好更透彻地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文风和写作特点,了解和体会源语文化。
(三)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至此,我们就应已经注意到,在翻译中一些影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意识形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文本类型这一因素。
在理论上,不同的文本类型异化与归化的侧重不同。
纽马克(newmark)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newmark,1981:21-22)。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等,其重点是表情达意,翻译时要尽量做到“作者第一”,侧重于异化翻译。
而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和报刊杂志文章等,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故而在确保正确传达信息的同时,可以适当地采用“归化”翻译或二者相结合的策略,以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nida,1993:121)。
最后,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包括产品说明书、通知、指示、宣传广告等,宜采用归化的方法,以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使译文的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意在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newmark,1981:42)。
然而以上谈到的是比较理想化的一种形式,在实际的操作中,任何文本的翻译都会在“异化”与“归化”之间穿插进行,这在翻译实践中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