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三章周代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述

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都城在陕西的宝鸡附近,东周以洛阳为都。周在商朝时是商王国的一个大部落,后来周文王起义,周武王推翻了商,建立了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

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

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

虢guó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郁郁

礼乐之邦,薪火永续。

周朝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不但君主为世袭传位,从事各个职业的平民后代也必须继承祖先的工作,不能随意更换。《齐语》有:“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之说。

根据《左传》所记,周朝的爵位等级分为:王、公、候、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来划分等级,反映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形成了《周礼》。如“天子九乘(发胜音)”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周代的礼仪,意思是说天子乘九匹马拉的车。天子以下的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拉车的马的数量减少。还有如《礼记》记载的关于服饰的等级制:“天子龙衮,诸侯黼(发斧音),大夫黻(发福音),士玄衣纁(意为浅红色)裳。”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周代的手工业很发达,主要的工匠来自于前商遗民,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例如:

攻木之工(木工)有七种:轮人(制造车轮和车盖)、舆人(制造车厢)、车人(制造兵车、乘车和田车)、庐人(制造兵器的柄部)、匠人(造宗庙、明堂)、弓人(造弓箭)、梓人(造簨虡—音为“笋举”,指编钟等悬挂乐器的木架)。

攻金之工(金工)有六种:筑氏(作多锡的青铜器)、冶氏(作少锡的青铜器)、凫氏(发福音)(制作錞『发纯音』于等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田器、钱、镈『发泊音』)、桃氏(制作剑)。

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种:函人(制作皮甲)、鲍人(制作兵器套和皮配件)、韗『发运音』人(制作鼓)、韦氏(制作熟皮)、裘氏(制作皮草)。

设色之工(画工)有五种:画工(绘制衣服和旗帜)、缋『发绘音』工(同绘)、钟氏(染羽毛)、筐人(设色)、荒氏(湅『发练音』丝)

刮磨之工(雕工)有五种:玉人(制作玉器)、楖『发击音』人(刮削木器)、雕人、矢人、罄氏。

搏埴之工(陶工)有两种:陶人(制作甗yǎn 、鬲等需要挖琢的器皿)、瓬人(制作簋、豆等圆器)。

第二节青铜工艺

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

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周代的青铜器同商代一样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楚大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鼎口沿刻铭文12字,左腹下和前足跟刻铭各2字,专家解释不一,目前尚难通读。铭文起始为“铸客”二字,故此鼎称铸客大鼎,俗称楚大鼎。“铸客”是铸器者的身份,是从其他诸侯国聘请来的冶铸师傅,并非楚国本地工匠,反映出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者可以凭借自身技术,自由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耳和颈部菱形几何纹采用模印技术,该技术流行于战国时期。此鼎高壮雄伟,为东周铜鼎之最,堪称楚王重器。

青铜堇jīn鼎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市房山区玻璃河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一、烹饪器

鼎:西周早期的鼎和商代的近似,后来鼎腹逐渐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直径在腹底部,到了西周后期鼎腹接近半圆形,圈底,敞口,两耳略微外张,鼎足由原来的柱形变成马蹄形。鬲:在西周前期比较少见。西周后期的鬲变得较宽。其中刖足奴铜鬲是周代的精品。

甗yǎn :西周时期的甗口微敞,腰间有铜篦bì,其他的没有多少变化。

二、食器

簋:西周时期的簋与商代相比变化较大。西周早期的簋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西周晚期的簋除了有双耳以外还增加了盖,有的还在圈足上增加了三足,我们称为“圈三足式”。

豆:陶豆的历史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有了,青铜豆在西周才出现,它的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来盛菹醢等调味品的(菹,发“租”音,意为腌菜。醢,发“海”音,意为肉酱)

簠(发“斧”音):是西周才有的食器,出现在西周后期。浅腹,呈矩形,侧面看呈菱形,它是用来盛稻粱的。稻粱在周是珍贵的食物,使用簠来盛稻粱,是以区别其他的食物。

1、豆

2、豆闭簋,高15.1cm,宽32.5cm,重5.06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

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王格于师戏大室。邢伯入佑

豆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闭。王曰:“闭,赐汝戠衣、鑾、旂。用乃祖考事,俞邦君马弓矢。”闭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朕文考叔宝簋,用赐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

铭文大意: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邢伯进来作豆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闭的册命。王的册命辞说:“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继续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豆闭拜,

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的典礼过程。

“善叔”铜盨xǔ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兽(单) (叔)奂父(作)孟姞旅盨用(盛) (稻) (穛)需(糯) (梁) 加(嘉)宾用有飤则迈(万) 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

西周晚期散氏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

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意思。

铭文上说,关中畿jī内的、散二国,边界相连,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散人向周王告状,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人不得已,同意以田园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人断绝交往。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这两块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人,并留下左券。在这种情况下,散人鉴于人平素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

这场有趣的官司,不知事后人践约了没有,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你周王室不是实行井田制吗?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那么为什么现在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了呢?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的动摇及其王室权力的削弱,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就是今天看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十分难能可贵。

据后来的学者们考证,散氏盘为周厉王时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进一步考证,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及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为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长期存放在扬州。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当时的拓本价格已十分高昂,官府中达官贵人及外国人一直垂涎不止。后来藏家又将其翻砂复制两件,其中一件卖给了日本人,真器仍在扬州。

嘉庆十五年(1810年)冬,当时的两江总督阿毓宝从一个盐商手里购得此盘,作为嘉庆皇帝50生辰的礼品,入贡紫禁城。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因宫中贡品实在太多,又加上管理不善,后来竟无人知道它的下落,以至于传出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遂宣告“失踪”。直到1924年3月,逊清内务府为核查养心殿的陈设,才意外地发现了它!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相对照,方知确属真品无疑。溥仪知道此事后,立即令人拓出50份,分赠臣属。后来溥仪被赶出皇

宫,此盘与其他文物一起归故宫博物院珍藏;1949年解放前夕,被携往台湾

三、酒器

周代吸收了商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法令,因此商代精美的酒器在周代日渐衰落。周的酒器大概有五种。

爵:周前期有爵,造型与商代一样,到了后期逐渐消失。

斝(发“甲”音):在周代数量不多的酒器。

觚(发“姑”音):西周前期的造型与商代相同,到了后期演变为一种接近杯子的造型。

觯(发“至”音)、卣(发“又”音):在周早期有,晚期消失。

壶:在周代的造型变化较多。西周早期,壶体瘦长,有贯耳。西周中期的壶流行圈顶式盖,这种盖拿下来可以当杯子使用,耳多为活环耳。晚期壶上的装饰纹样立体感增强,出现浅浮雕的效果。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四、水器

匜(发“移”音):是周代新发明的器型,为注水器,圆腹有流,后有柄,四足。一般被塑造为动物形。

它和盘经常配套使用,用它淋水洗手,流下的水用盘盛。

虢季子白盘(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

盘内底有铭文8行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

曾仲游父壶

规格:高63cm,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春秋早期时的盛酒或盛水器。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此器盖内与壶口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曾中游父方壶》造型美观大方,文饰尊贵华丽,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原文物现藏国家博物馆。五、乐器

周代崇尚礼,周人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听好的音乐能够让人平和、善良,心中不起杂念,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周人以乐为礼,一切吉凶、宾、嘉、军礼都要遵循礼乐制度,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是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不论怎样,礼乐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钟:是由商人拿在手里的钲(发“争”音)演变而来的,在周时悬挂起来,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编钟。挂钟的架子称为“虡”。一个单独的大挂钟称为“特钟”。钟的形式是上部有柄,称为甬;柄旁边有挂纽,称为干;钟身的乳钉突起很长,叫做枚;钟的下端边缘呈向内

弯曲的弧线。

铙náo钲(zheng)、錞于(chun yu)、句鑃(gou diao)、镈(bo)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铙,铙是古代的敲击乐器。

钟,打击乐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斜挂的钟叫甬钟,直悬的钟叫纽钟。绝大多数的钟在敲击正鼓和侧鼓时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频,称为双音钟。多枚钟合为一组的称作编钟,其大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钟的音频存在一定关系。钟师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等场合不可缺少的乐器。

镈:形状与钟相似,特点是乳钉扁平,上部只有纽没有柄,镈的下部为直线。

乐器晋侯苏编钟西周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錞于(chun yu) ,古代的打击乐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战国。錞于是军阵乐器,也可在宗庙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中使用。它的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为主。六、兵器

在周代增加了戟jǐ,戟兼有矛和戈的功用,缺点是重量较大。

周代青铜器的纹饰

周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商代不同,商代单独纹样和对称纹样多,而周代的二方连续纹样多,产生一种秩序感。周代早期的纹饰和商代比较接近,到了周穆王时,这种周代特有的肃穆艺术风格才形成。

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吕氏春秋》记载到:“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对于窃曲纹的解释很多,它是动物变形和抽象化的图案的解释比较可靠。周代的窃曲纹由直线和曲线结合,显得非常和谐,中肯。

鸟纹:周代的鸟纹和商代不同,周代的鸟纹头向内转,整体形成具有动感的“S”形线,商代的鸟纹头与身体的方向一致,整体呈直线。

环带纹:是周代应用的较多的一种纹饰,它是一种曲直结合的波浪线纹,主纹较宽,在视觉上比较突出,地纹较细巧,与主纹形成对比。

重环纹:以抛物线形或者椭圆形为单位,横向排列重复。有一重的也有几重的。

垂鳞纹:类似鳞片的装饰纹样。

瓦纹:又称为横线纹,在陶器上称为弦纹。

蟠螭pánchī纹·蟠虺huǐ纹流行于东周时期。虺是小蛇,由纠屈蟠绕的小蛇组成图案,以印模制造方法,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其形体较大的称为蟠螭纹。

东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艺的精进,出现异常丰富的纹饰样式,有的并嵌错金银或玉石材料,使青铜器形成多色彩的表现效果。

周代青铜器特点简述

一.总体看来,周代青铜器的器型比商代的少,特别是酒器减少,但是食器增加。

二.周代青铜器的器体比较薄,显示出比商代更高超的工艺。周代青铜器的重要特点是出现了长篇的铭文,这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大盂鼎,有291字的铭文,讲述的是关于禁酒的事情;还有“上勿下日,音为勿”鼎,共410字,记载的是一匹马和一束丝买五个奴隶的事情。

三·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四·列鼎的制度严格,显示出森严的等级。如“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列鼎的数字为单数排列,簋则按照双数排列。

第三节陶瓷工艺

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

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西周时期的瓷器艺术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在西安张家坡、普渡村,河南信阳市孙砦(陕西也有信阳这个地名,为县,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本书中把信阳写在陕西下面,误导读者认为此信阳为陕西信阳县,实际上所指的是河南的信阳市),安徽屯溪,江苏金坛等地均发现了西周的瓷器,以屯溪的瓷器最具有代表性。

屯溪的西周瓷器的器型比较全,基本包括了西周时期瓷器的所有器型,大概有碗、盂、豆、尊、盉、盘等,其中以瓷豆的数量最多。这说明西周时期的人们的坐姿逐渐升高。

此时期的由于封窑技术成熟,烧制温度已经能够达到1200℃,并且使用高岭土为原料,所以瓷器的硬度很高,吸水性弱。由于对温度的控制还不是很成熟,瓷器在弱还原焰烧制,所以瓷土中的钛、铁等金属不能充分还原,瓷器不是很白,透明度较低。

西周瓷器的釉较薄,色彩主要是黄绿和青绿两色。

西周时期的陶器总体来说处于衰落时期,早期红色的粗泥陶较多。纹饰很简单,一般为绳纹、回纹、重圈纹、“S”纹,器型多尊和簋。到了晚期的陶器大多简陋,素面的很多,纹饰简单,主要有弦纹、篾纹。这反映出当时阶级分化的社会现象,劳动人民很穷苦,生活器具简陋,以实用为主。

西周的陶鬲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较大,早期是瘪裆的,晚期则成矮裆。

西周中期兔形尊,通高22.2厘米,长31.8厘米铭文14字,西周中期。

1978年村镇出土墓地出土。器作匍匐兔形,腹部中空,背开喇叭形口,足下有矮长方形座,身侧有同心圆纹饰三周,由里向外依次为火纹,斜角雷纹,勾连雷纹,造型成功,形象逼真。形态生动,别具风格。

原始瓷豆:西周,高6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3厘米

1986年绍兴县州山乡余家弄村出土,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和调味品。敞口,束腰。下腹斜弧收,喇叭形圈足,内外壁有细密弦纹。施黄绿色釉,釉层厚薄不均,局部脱落。为越地早期原始瓷豆的典型器物之一。国家三级文物。

西周印纹硬陶尊:高21厘米口径21.2厘米底径11.8厘米

1986年绍兴县州山乡余家弄村出土,容酒备斟器,仿青铜尊形制,大喇叭口,颈偏长,鼓腹,平底。底边外凸,肩腹部印曲折纹。通体呈灰褐色,质地较粗糙。此器纹饰一改商代浅细杂乱的风格,变为印痕粗深有力,线条清晰整齐,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国家三级文物。

第四节染织工艺

西周时期的养蚕、缫sāo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当时临淄的罗、纨wán 、绮qǐ、缟gǎo 、陈留的彩锦,都是名品。

染色工艺也有一定的成就

西周时期的社会劳动分工很细致,关于纺织的有以下工种: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纤维可以编鞋,根部可以磨面)、织绸、染色等。《诗经》中对西周的种桑养蚕的繁盛面貌有描述:“十亩之间兮,桑者泄泄(在此为混杂的意思)兮。”关于西周时期的染色在《考工记》中有记载,分为“七入”:“一入谓之縓(发“券”音,意思为浅红色),二入谓之赩(发“细”音,意为大红色),三入谓之纁(青红色,以红色为主),四入谓之朱,五入谓之緅(发“嘬”音,意为青红色,青色为主),六入谓之玄,七入谓之缁(深黑色,100%黑色看起来并不是纯黑,在黑中加一些篮色,视觉上感觉最黑)”

《考工记》还记载了关于丝的加工方法,总体分为三步。

第一,缫丝,书中有“涚水沤丝,(涚『发“税”音』水是一种灰水,可以使丝变得柔软)”;第二,漂白,书中有“以栏为灰,渥淳其帛”;

第三,晒丝,书中有“去地尺暴之”。

西周时的十二章纹是重要的礼制纹样,以后的历代帝王均选用这十二种纹样来标志等级,中国最后一个使用十二章纹的就是袁世凯。

日、月、星辰纹取其“明、照”之意,象征帝王的统治无处不再。山纹取其“镇”之意,象征帝王统治四方土地。龙取其变化之意,象征帝王能根据形式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华虫取其“文”之意,象征帝王以文昭天下。宗彝,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譐(发“zǔn”音)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取其“洁”意,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取其“明”意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粉米,就是白米,取其“养”意,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取其“断”意,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第五节漆器工艺

西周嵌蚌泡漆器

嵌蚌泡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漆工装饰,它为螺钿漆器上溯到西周提供了实物证据。

螺钿luódiàn漆器,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

1954年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西周1号墓发现围绕在陶器周围的蚌泡,上面留有附着的漆皮。由于漆皮有折叠和重叠,推测漆皮里面原有一层木质或编织物的腔。继而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guó国墓地和洛阳庞家沟先后发现外壁嵌有6枚蚌泡的漆豆和套在瓷豆之外的嵌有蚌泡的漆器托残片。1967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晚期115号墓也发现有这样漆器4件,器形为豆、俎zǔ、杯。漆器木胎已朽,仅存外形及各种蚌饰,经石膏浇注,获知原器形。

漆缶造型虽已严重残损,但器物表面镶嵌的部分螺钿仍然得以保存下来,与漆绘交相呼应,色彩明快。(从审美角度上来说,这件漆缶虽然胎体已朽,但漆皮仍存,彩绘精美,镶嵌细致,色彩搭配大胆而且鲜明。

第六节玉雕工艺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礼仪大典,祭祀

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

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从传世玉器情况看,西周玉器有如下一些基本情况:所用的玉料较前期略讲究质地美,所见大多用新疆产昆仑系玉和少量用辽宁产的岫xiù玉。西周玉器的制作,除大量用最坚硬的昆仑山玉料所表现、所用工具较前期先进和琢玉技艺大大提高外,在其他方面则与殷商时期基本相似。

礼器的产生根源于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礼制:等级差别。主要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

1、六器

按《周礼·大宗伯》的说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即:

“以苍璧礼天”:用青色玉璧来祭天--天神;

“以黄琮礼地”:用黄色玉琮来祭地--地祗qí;

“以青圭礼东方”:用青色玉圭来祭东方之神--青龙;

以赤璋礼南方":用红色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

"以白琥礼西方":用白色玉琥来祭西方之神--白琥;

"以玄璜礼北方":用黑色玉璜来祭北方之神--玄武;

即六器为:璧、琮、圭、璋、琥、璜

2、六瑞

六种不同尺寸的玉器,作为权力等级的区别。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

3、其他礼乐器

1)珽tǐng 、荼tú、笏hù:依身份地位不同而佩执,多为素面。

4)玦jué:有缺口的环形玉器。用作礼器和佩饰。

礼器:

①皇帝赐玦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

②皇帝赐玦于被流放的臣子,以示不能回来。

"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

虢国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北面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七璜组玉佩等国宝重器。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门峡虢国墓地经两次发掘,发现了包括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1999年又在三门峡市西南李家窑发现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虢国墓地与上阳城的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

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50年代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证明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8个组。2009号墓即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第七节结语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商代:迷信宗教、崇尚武力

周代:周代尚德,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在工艺美术中反映明确。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感的装饰,构成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①熔点比较低;②硬度可以增高;③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①图腾标记;②神灵崇拜;③驱神辟邪;④装饰作用。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 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类,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成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额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明代其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的目的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器歌颂周王的美德对贵族的赏赐④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6、六器为:壁、琮、圭、琥、璋、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是用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6、战国铜镜的工艺特点是:①薄胎;②垂边;③川字纽;④双层纹。 7、带钩是古代人扣按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1、汉代的丝织图案主要有:①云气纹;②动物纹;③花卉纹;④几何纹;⑤文字。 2、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 3、汉代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还有少量的竹胎。 4、青铜艺术的颓势已无可逆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漆器和陶器的发展大量挤压青铜器的适用空间;其二,社会的进步致使青铜器所象征的礼乐制度步入没落也是致其式微的重要原因。 5、虹管灯:其灯体没有吸烟管道,能将烟气导入灯身,而灯身常贮水,以使得烟气溶入水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名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截取内容:】 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一部分知识提要与学习任务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政治上看,此时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给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承秦制”,西汉王朝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面。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给汉代的手工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兴旺发达,使手工业的艺术设计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生产,虽已逐渐进人尾声,仍然产生了不少设计精美的实用青铜产品;织物是汉代手工业艺术设计的重要产品,其品类繁多,设计优美,制作精湛;作为实用品的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在汉人的生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汉代艺术设计新的景观。 一、时间、地域概念的掌握 1.汉代青铜产品的著名设计家,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丁缓。 2.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 3.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 4.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以“丝国”驰名世界。 5.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丝绸衣服――湖南长沙马王堆 二、几组重点概念的掌握 1.汉代刺绣的三种代表性纹样: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2.汉代印染工艺中的印花敷彩纱。 3.彩陶和汉代彩绘陶的区别。 4.汉代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5.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尤其瓦当的装饰纹样需要注意。 三、难点分析 1.博山炉。这个知识点要注意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博山炉的出现跟当时汉人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有关,不仅具有熏香的实用功能,而且满足了汉人羽化登仙的精神需要和富于浪漫的审美追求。 2.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这个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重点关照对象,关于其艺术成就,这里归纳集中为四个方面:(1)功能合理;(2)结构科学;(3)造型生动;(4)装饰富丽。据此四点展开分析,那么面对可能出现的论述题就能迎刃而解。 3.汉代铜镜的特点。根据其不同时期不同的特色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解答:(1)前期,包括西汉时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略,或用连弧纹作边饰;(2)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3)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更接近科学原理。 四、小结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设计的第一个高峰,但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工艺品不多,所以秦朝不作为考查的重点,只需掌握兵马俑即可。但是汉代是我国历史上

考研必备 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工艺美术史考点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艺术系 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述 1.2石器玉器骨器 1.3制陶工艺 1.4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1概述 2.2青铜工艺 2.3玉石工艺 2.4陶瓷工艺 2.5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3.1概述 3.2青铜工艺 3.3漆器工艺 3.4陶瓷工艺 3.5玉石工艺 3.6染织工艺 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4.1概述 4.2青铜工艺 4.3陶瓷工艺 4.4玉石工艺 4.5漆器工艺 4.6染织工艺 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 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5.1概述 5.2陶瓷工艺 5.3织绣工艺 5.4金属工艺 5.5漆器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国工艺美术史大纲1

专业理论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色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相兼顾。 2、结合实际,讲授、分析与观看资料相结合。 3、温故知新,老课与新课相交叉。 4、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 (一)课时分配表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认识其中保留着人类史前艺术的原始状态和蕴涵着心灵深处对于自我超越的向往。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 重点与难点: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彩陶中所体现出的权力的炫耀、图腾的崇拜,具有鲜明的氏族标识的特征。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第三节石器工艺 第四节陶器工艺 一、彩陶 二、黑陶 三、几何印纹陶 第五节其他工艺 一、牙骨雕 二、染织 三、编织 第六节结语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装饰风格。 基本要求:了解商代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熟悉各类器物基本的纹饰及装饰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1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7日第一周星期一第7-8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原始时期的石器与陶器的发展了解原始文化。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始石器与陶器的发展史难点:石器和陶器的各种形式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2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14日第二周星期一第7-8 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掌握青铜时代文化发展,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青铜器的各种作用及用途分类难点: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补充鼎的发展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 课件 教材编著:尚刚 课件制作:尚刚韩倩 序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 一、性质与分类 ●古代工艺美术定义: 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生产形态,等同手工业,文化形态,属造型艺术 ●讲授时段: 自远古至1911年(原始社会~清亡) ●起源 后起词,历史不足百年 涵盖门类广,历史早(8000年前) 与原始美术比较,原始工艺美术更成熟 分类和主体?a?a ●分类(按材质):织物(丝棉毛麻)、陶瓷、玉石、金属(金银铜)、漆木、杂(竹牙角玻璃)

●主体:日用品为主,也含欣赏品。日用和欣赏无断然界线二、适用的原则 ●造型、装饰体现适用(功能) 造型与适用:联系密切 ●装饰与适用:联系稍弱,仍常表现明确 日用器皿装饰:立体→平面 ●造型装饰评价标准?a?a美观适用统一 一般尺度:不妨于用;更高标准:有助于用 三、材料与技术的制约 材料的制约?a?a ●材料与造型 金属、漆木:可方可圆,大小皆宜 陶瓷:圆,尺度适中——粘土特性

材料与装饰?a?a ●主料: 青花图案发色 ?a?a氧化钴成分 技术的制约 ●材料借助技术,技术引出差异 四、造型、装饰与其主导 造型装饰演进的差异?a?a ●造型较稳定(变化慢):使用联系生活方式 ●装饰较活跃(变化快):欣赏联系审美观念 碗的相似造型和不同装饰 材质与造型装饰?a?a ●材质的低贱仿高贵 金银器:总为漆木、陶瓷取法 丝绸:装饰影响最大 ●反例 高档模仿低档:较少 玉器:等级最高,影响不大——材料珍稀且易损坏五、认识功能与审美意义 认识功能?a?a ●制作宗旨:官府?a?a秉承上命 民间?a?a迎合主顾 ●使用对象:特定阶层——共性 ●认识功能:最能反映审美时尚 ●不及纯艺术震撼感人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

1.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2.陶瓷工艺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互有区别的品类,在陶和瓷之间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陶和瓷的区别: 1)陶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2)瓷器的制作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的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因为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常见的彩陶是以生活用器为主。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灰陶的出土量占商代全部出土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有:烹食器,食器,盛器。装饰简朴粗略,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 ·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用高岭土制成,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刻有饕餮纹、夔(kui)纹、回纹等。·战国陶瓷以灰陶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可见,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砑花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陶瓷,以陶塑和瓦当最为出色。陶塑是作明器的,又称为陶俑,最早的陶俑制作是在商代。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砖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 1)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心砖又称圹砖,多流行于河南和山西,南阳地区出土最多;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 2)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多流行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09年填空)。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这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黑瓷,汉代黑瓷已形成,产地在浙江,到六朝时期,浙江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 ·六朝的画象砖较汉代富于人间生活情趣,也渗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汉朝画象砖多为一砖一画,六朝时期的画象砖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河南邓县画象砖表现出一种特殊风貌的装饰效果,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时代艺术风格。 ·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反映了以下两点:A以名士为主题。B山石树木的题材已经显出它的装饰地位。 ·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在我国陶瓷史上开创了新纪元。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 ·唐代的工艺美术,陶瓷工艺向多色釉发展。陶瓷的分类: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其中最著名而有具代表性的是越窑。浙江唐时称越州,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传统技术力量,被称为“诸窑之冠”。 越窑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清脆莹润。唐时以越窑作茶具之风气兴盛。越窑青瓷除了作茶具还作酒器,另外还可作乐器,这也反映了越窑瓷器的胎体坚薄,瓷化程度很高。并且,唐代陶瓷工艺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风格。唐代的越窑曾为宫廷用品,成为后来历代御器厂或者官窑的前身,当时这种窑所出的产品称为秘色。·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成就。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有一个重要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刑窑,与越窑齐名,形成两大体系。隋唐时期中国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除了北方,南方的成都,景德镇,广州在唐时也烧制白瓷。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 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3、形式法则的创造 4、经济原则的发明 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艺美术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此时,甚至直至战国,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光辉代表。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 商代青铜器-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 商代:与夏代相比,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大增多,而且种类也大大丰富。在众多的器物中,酒器数量甚多,其他还有炊煮器、食器、水器和兵器等。 从商王武丁开始,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花纹繁缛精致,并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制作开始精进,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的体系已全面形成,当时采用合范技术,将纹饰与铸造相结合。 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是商早期文明的代表,此时青铜礼器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饕餮纹也称为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李泽厚语)。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大型器物多。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狞厉美。 装饰通常追求满密繁缛,强调立体效果,渲染神秘诡异气氛。动物纹是装饰主体,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4000年前) 泥条盘柱法和捏制法,在一种手制的棕红色陶坯上用红黑二色绘制图案,然后经800度的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 1、分布地区:黄河中下游 2、类型: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花卉纹彩陶钵)、马家窑型(舞蹈人纹盆)、半山型(首 次出现红色)、马厂型(早期有红色晚期以黑色为主) 二、黑陶工艺: 1、龙山文化:轮制法特点:黑光薄棱 三、玉器: 1、良诸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主,主要是观天测地的工具 2、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内蒙赤峰) 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青铜工艺:青铜的成分,红铜加锡的合金 1、作方法:陶范法、失蜡法 2、炊器:鼎(煮肉)鬲(做主食)甗(蒸食物) 3、食器:簋、簠、盨、豆(盛肉酱) 4、盛酒器:尊、壶、卣、彝、罍 5、饮酒器:爵、角(祭司用)、觚、觥、觶 6、温酒器:斝、 7、盉 8、水器:盘、匜(舀水)、盂、鉴:照面用 9、乐器:鼓、铙、钟、铃10、剑、刀、钺、戈、矛 代表作: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佰矩鬲虢季子白盘剥春秋:越王勾践宝剑、莲鹤方壶 司母戊鼎: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世界罕见,1939年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王室用物,长方形口部两个直立大耳下有四个柱形足。高1.33米重875公斤。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一、青铜艺术:铸造方法:金银错和失蜡法、鎏金 代表作:战国:曾候乙编钟、金银错龙凤案秦汉:铜车马汉代:鎏金长信宫灯、金银错(博山炉)、金银错(狩猎纹的铜车饰)、马踏飞雁(青铜奔马) 二、陶俑艺术:秦兵马俑:1974年秋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骊山陵东侧发掘了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武士俑约8000个,身高均在1.80米以上1.90米以下每个体重500斤,身披战袍,足蹬战靴,手执各种青铜武器真实再现了当年秦王的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雄伟壮观的军阵场面。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下雕塑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六大奇迹。 艺术成就:体形高大,数量众多,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秦代的劳动人民在选土、雕塑、烧窑、着色等方面的聪明才智。 代表作:说唱俑(四川成都回天镇)东汉时期 四、汉代丝织工艺:汉锦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重要出土文物,1972年发掘,出土3千余件,墓主人辛追年50岁,尸体保存完好,素纱单衣仅重49克. 五、石刻:陕西霍去病墓前大型纪念碑式石刻:马踏匈奴 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缠龟) 代表春秋夏冬、东西南北 著名的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出现莲花纹和忍冬纹样,六朝时期主要品种:鸡头壶、莲花尊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1、青瓷:越窑(浙江省)釉色优美茶圣陆羽称赞“类冰类玉”代表作:凤首龙柄壶 2、白瓷:邢窑(河北临城)“类银类雪”代表作:白瓷烛台 3、秘色瓷(青瓷)越窑的精品 4、唐三彩:低温铅釉陶器。载乐驼俑

(完整word版)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SJ

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案 一课程说明 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4 所属专业:视觉传达景观设计 (二)课程简介、目标和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程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先修课程:设计概论;后续课程为宁夏民间美术;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80 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 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 .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80 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 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最新中国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一.名词解释 1.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2.粉彩: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品种。用“玻璃白”在一些装饰部位打底,以增加色彩的明暗对比,绘制图案采用渲染法,又称“软彩”。雍正、乾隆粉彩声誉最高。 3.簋:重要的礼器,古代盛黍、稷、稻、梁及饮食的器具。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或四耳者,以方座簋四耳簋为典型这也是周初特有的形式,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连铸一方座。四耳簋则是在器壁四周铸有四个兽形耳,还有的在四兽耳下再加方耳。 4.金银平脱:是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花纹一般是和漆底在一个平面上,也有花纹高出漆面的,称为平文。其研磨工艺又称为推光,是当时新创的一种制漆工艺法。 5.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其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再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6.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也称为“火镀金”。 7.缂丝: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工艺,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原是用于室内或佛殿的装饰,后作书画的装裱用,之后转向装饰艺术品。 8.珐琅: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等加铅、锡的氧化物烧制而成的像釉子似的涂料,涂在金属表面作为装饰,亦可防锈。亦称“法蓝”。 9.釉里红: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环境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10.司母戊鼎:商后期铸品,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1.长信宫灯:汉代出土,造型为一位端坐的深衣跣足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使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为竹钎。造型充分注意到了环保要求,体现出实用与美的结合。 12. 青花,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13. 景泰蓝: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笔记

2014<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重点 一.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原始社会几何纹, 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二、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三、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异同: 不同点: ①工艺美术的个体制作、手工产品与现代设计的大工业化、批量化产品的对比。 ②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明显,而现代社会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发达、艺术潮流国际化、流行趋势泛化等原因,尽管某些民族特质性的审美倾向还存在,但设计作品的地域性差别越来越淡化。 ③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以纵向形式为主,在农业社会环境中,行业竞争相对平和,高档工艺美术品(宫廷用品)的制作反映出一种不计工本的制作观念;现代设计的技术性要素大多是公开的,处在机械文明和商业社会中,行业竞争广泛而激烈,经济效应和功能被视为现代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④工艺美术的贵族化、政治性、鲜明的等级性与现代设计的大众化、文化性之间的差异。一致性:

①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具有事先规划性。 ②工艺美术制作和现代设计制作都在继承前一时代的形式、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造,并都必须具备技术可行性前提。 ③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产生、发展都以社会经济为基础,并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作品都既具有实际功用、又具有审美特性,是社会物质生活中完善 的功能和美的形式的结合。———————————————————————————————————————三.陶瓷工艺 ·陶和瓷的区别: (1)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3)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4)吸水性:陶器可以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 ·人面鱼纹盆出土于西安半坡,它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文字等。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总学时:24 适用于面料/染织设计、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艺术系面料艺术设计教研室修订 年月日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总学时2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中国工艺美术史》是面料艺术/染织工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理论知识结合图片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更好的为面料设计生产服务。 3.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自主性较强的课程,故引导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尤其重要。 4.课程应涵盖中国青铜器发展史、陶瓷发展史、历代织锦等知识结构模块。 二、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发展史。 2.清晰了解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特点。 3.掌握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的造型构成形式。 4.理解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 教学内容按《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上海东方版社,另配优秀工艺美术图片若干。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首先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此门课程是纺织美术基础的后续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分析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特点,欣赏图片资料为原则,并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2.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是对教学内容中列出的知识点、技能点、实践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达到培养程度的定性描述,按不同目标要求由高到低分为四个层次:A、B、C、D。 A——知道、了解。对教学内容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识别它。 B——领会、理解。对概念、规律、基本设计等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顺利完成基本设计。 C——掌握、运用。一般的说,是在理解教学内容后深化的表现,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灵活多变加以运用设计。 D——熟练运用、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技能进行熟练的操作或小规模技术设计等,达到熟练、灵活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1阶段练习题

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用火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要一步,据现有材料证明,()已会人工取火。 A. 蓝田人 B. 河套人 C. 北京猿人 D. 山顶洞人 2、玉圭是由()演变而来的。 A.石斧 B.石锛 C.石镰 D.石矛 3、下列彩陶类型当中,时间最晚的是()。 A. 马厂 B. 半坡 C. 庙底沟 D. 马家窑 4、商代后期的铸铜地点,以()为中心。 A. 安阳殷墟 B. 广汉三星堆 C. 湖南宁乡 D. 郑州紫荆山 5、“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说的是()制造的几个条件。 A. 陶器 B. 漆器 C. 青铜器 D. 瓷器 6、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写,反映的是()工艺的制作过程。 A. 铸铜 B. 制陶 C. 雕刻 D. 染织 7、原始瓷器大约在()中后期开始出现。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商代 D. 战国 8、形似圆璧而有一缺口的玉器是()。 A. 璋 B. 圭 C. 琮 D. 玦 9、()开创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新时代风格,使人感到清新瑰丽。 A. 四羊方尊 B. 司母戊鼎 C. 莲鹤方壶 D. 毛公鼎 10、《考工记》是()时期的一本工艺美术专著。 A. 商朝 B. 战国 C. 汉代 D. 唐代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