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指以工艺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历史起源:中国工艺美术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早的工艺作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纺织品等也逐渐成为工艺品。
2. 宫廷工艺美术:在封建社会,宫廷中的工艺美术非常发达。
唐朝的宫廷工艺品以金银器、玉器、漆器等为主,宋朝则以瓷器、织锦等出名。
3. 土木工程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4. 陶瓷艺术: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
中国瓷器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不仅被视为工艺品,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5. 刺绣艺术:中国的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发展至今有多个流派。
刺绣作品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工艺赢得了广泛赞誉。
6. 家具制作:中国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精湛,独具个性。
明清时期的明式家具以其形式简洁、线条流畅、用料考究而闻名一时。
7. 纸艺:中国的纸艺以造纸技术和剪纸技艺为主要特色。
古代中国是纸的发明者,纸张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纸艺的发展。
8. 蚕丝和丝绸: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蚕丝和丝绸制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9. 雕刻艺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悠久,包括木雕、玉雕等各种材料的雕刻。
10. 玉石工艺:中国的玉石工艺历史悠久,玉石制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
以上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门学科广阔而丰富,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可以深入了解。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

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第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章总结完整中国工艺美术史1到4单元总结——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时代背景:在原始社会漫长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石器成为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以石器工具的水平作为划分不同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称为石器时期。
二艺术风格: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是生动、活泼、纯朴、天真的原始设计。
三设计成就:a、从旧石器时期演变成新时期时期;b彩陶和黑陶是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标志着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独特成就。
c、旧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石工具进步表现为磨光和钻孔技术。
4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A、彩陶文化分为五种类型:a半坡型:1设计特点是小口尖底瓶造型优美,符合力学原理,很适合原始人的打水、提水之功能,是一种简单而优秀的古代设计作品。
船型壶又称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上饰类似渔网的纹样,造型别致灵巧,装饰简朴,是一件优美的工艺品。
2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3变现手法: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
4风格特点朴质。
5距今年代约70000-6000。
b 庙底沟纹: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最为典型,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而敛口小平底大翁、圆底釜则是半坡型所没有的。
2主要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3表现手法以双关手法和曲边三角形。
4风格特点律动节奏。
5距今年代约6000-5000年。
c马家窑型:1以小口的壶、罐居多。
2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旋涡的巧妙运用。
3表现手法以繁彩和内彩为主。
4风格特征旋动华美。
5距今年代约5000年d半山行:1最具特色的是短颈广肩鼓腹彩陶罐,罐体近视球体,造型饱满。
2主要以旋涡纹和葫芦纹最有代表性。
3表现手法以多效装饰法和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
4风格特征是富丽精巧。
距今年代约4500年e马厂型:1主要以小口双耳罐最为典型。
2以人形纹最有特点。
3表现手法是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和喜用浮雕技法。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一、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4000年前)泥条盘柱法和捏制法,在一种手制的棕红色陶坯上用红黑二色绘制图案,然后经800度的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
1、分布地区:黄河中下游2、类型: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花卉纹彩陶钵)、马家窑型(舞蹈人纹盆)、半山型(首次出现红色)、马厂型(早期有红色晚期以黑色为主)二、黑陶工艺:1、龙山文化:轮制法特点:黑光薄棱三、玉器:1、良诸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主,主要是观天测地的工具2、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内蒙赤峰)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一、青铜工艺:青铜的成分,红铜加锡的合金1、作方法:陶范法、失蜡法2、炊器:鼎(煮肉)鬲(做主食)甗(蒸食物)3、食器:簋、簠、盨、豆(盛肉酱)4、盛酒器:尊、壶、卣、彝、罍5、饮酒器:爵、角(祭司用)、觚、觥、觶6、温酒器:斝、7、盉8、水器:盘、匜(舀水)、盂、鉴:照面用9、乐器:鼓、铙、钟、铃10、剑、刀、钺、戈、矛代表作: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佰矩鬲虢季子白盘剥春秋:越王勾践宝剑、莲鹤方壶司母戊鼎: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世界罕见,1939年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王室用物,长方形口部两个直立大耳下有四个柱形足。
高1.33米重875公斤。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一、青铜艺术:铸造方法:金银错和失蜡法、鎏金代表作:战国:曾候乙编钟、金银错龙凤案秦汉:铜车马汉代:鎏金长信宫灯、金银错(博山炉)、金银错(狩猎纹的铜车饰)、马踏飞雁(青铜奔马)二、陶俑艺术:秦兵马俑:1974年秋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骊山陵东侧发掘了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武士俑约8000个,身高均在1.80米以上1.90米以下每个体重500斤,身披战袍,足蹬战靴,手执各种青铜武器真实再现了当年秦王的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雄伟壮观的军阵场面。
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下雕塑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六大奇迹。
艺术成就:体形高大,数量众多,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秦代的劳动人民在选土、雕塑、烧窑、着色等方面的聪明才智。
打印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总结

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1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文化,遍布我国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在黄河流域的称为“仰韶文化”,在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
2、彩陶是指一种会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的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二章。
商代时期:1.商代后期著名的“司母戊大鼎”,便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的作品。
(了解一下装饰纹样特点器型)2.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1).图案纹样是一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以饕餮纹作为主纹,以回纹作为地纹。
不仅反映出商代后期青铜制作的精美,这也是商代后期装饰的艺术特征。
4)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
三章.周代时期1、玉器:圭(大圭,天子用长方形上尖琬圭,象德上端弧形琰圭,内弧征伐诛讨谷圭,聘女有谷粒纹)、璋(天子巡狩时祭祀山川,竖着的直角梯形)、璧(礼器,圆壁边大于孔)、琮(cong/祭地玉器,圆筒形外成方)、璇玑(天文,圆有孔周边有牙)、玦(源于耳饰圆壁有一缺口)、璜(胸饰半圆)。
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加工方法,种类很多,因而大大增强了它的装饰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它的工艺形象,方法分类有:a 焊接 b 刻划 c 镶嵌 d 金银错e 鎏金 f 镂空2、漆器的装饰方法:a 描绘b 针刻c 银扣(银片镶口活嵌成花纹d 描金。
五章。
秦汉时期1.汉瓦当装饰种类:1卷云纹2动物纹3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文字2、汉玉器分类:礼器.壁璜用器.玉钫.灯.钩.佩明器..玉豚.琀印章3、汉装饰风格:质、动、紧、味。
质,古拙、朴质的特点。
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
紧,满而不乱,多而不散。
味,装饰味。
富有韵味。
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考研笔记一、前言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二、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早期文化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工艺品,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2. 发展: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各个时期,中国工艺美术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中国工艺美术达到了巅峰,体现在陶瓷、漆器、丝织等诸多领域。
三、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1. 陶瓷: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中国的陶瓷,其中又以汝窑、哥窑、官窑、定窑等为代表。
这些陶瓷器具有高雅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2. 织锦:中国的丝织历史悠久,尤以宋代以后的宋锦、明锦、清锦最为著名。
这些锦织品不仅绚丽多彩、图案精美,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3. 铜器:古代中国的铜器工艺十分发达,如商周青铜器、西周铜器等。
这些铜器以其精美的铸造工艺、独特的图案纹饰和神秘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四、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中国工艺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考研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去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内涵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学习,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以上是我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一些了解和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联系,我会提供更多深度、广度兼具的文章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笔记

1 轮制:(新石器末期)将坯料置于可转动的陶车旋转的轮面中央,转动旋轮再用手涅拉坯料成形。
2 陶器表面加工方法:压磨,压印,堆贴,刻划3 彩陶:指一种绘在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因为最早发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4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故称为“黑陶文化”。
因为它最早出现在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5 黑陶工艺特点:黑光薄纽6 几何印纹陶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7 陶范法:①炼矿②制范,根据所要求的器形用泥土做模。
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
将模烘干,再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形并显出花纹,这是外范。
外范分片多少视器形不同而定。
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作一个内范。
内范和外范的空间距离是器壁的厚度,内范和外范之间用许多支钉和子母相扣以免错列。
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③浇注铜液8 后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品。
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从铭文‘‘司母戊’’看,它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
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衡长110厘米,宽78厘米。
这个鼎呈长方形。
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足成柱状,足与器官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威,具有浑厚、庄重、魅丽的艺术风格。
9 爵、斝、角、觚、觯五器皿合称为五爵。
10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
11 窃曲纹;周时主要纹饰,由两端回勾的或横‘‘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行纹,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

1.彩陶文化:1)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2)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2)它较好掌握了装饰设计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至今仍为现代设计师所遵循。
2.青铜时代:1)中国的夏、商、西周、春秋时代正值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历经15个世纪,被称为青铜时代。
2)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较红铜的熔点低、硬度高,便于铸造。
3)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的冶炼尤其是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极高水平。
3.兽面纹(饕餮):1)饕餮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又称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2)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3)一方面表示贪食暴饮的社会风气和图腾观念的演化,另一方面其凶狂的样子也显示了当权者的威严。
4.蟠螭纹:1)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屈,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3)作为玉器上雕刻蟠螭纹的一个先河,为后世建立了原形。
5.击鼓说唱俑:1)出土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的东汉时期,2)左手抱鼓,右手拿着鼓棒,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
3)它代表了汉帝国的自信、雄伟、强大。
6.马踏飞燕:1)甘肃出土的东汉青铜器。
2)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燕雀背上,小燕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3)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7.昭陵六骏:1)昭陵的建设从唐贞观十年到开元二十九年。
2)唐代工艺美术家阎立德主持修建了昭陵六骏。
六骏为高浮雕、膘肥体壮,形象逼真,精神饱满,表现了马的立、行、奔驰的各种神态。
3)体现了唐代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时代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8.竹林七贤和荣启期:1)创作于六朝时期。
2)通过对八大贤士的细致入微的刻划,生动地表达出各自的神韵。
表现了六朝士大夫放荡不羁、傲然超脱的性格和神态。
3)实质是一幅大型的陶砖装饰壁画,反映了六朝时期画像砖的高度艺术成就。
工艺美术史总结

工艺美术史总结第一篇:工艺美术史总结1.彩陶: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2.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或厝石)再磨平滑3.鎏金:是将金错剪成碎片,放入坩锅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
即熔化成为液体。
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要固着于铜器上。
这种方法称为鎏金,或称为火鍍金。
4。
汉代铜炉:1.熏炉:《错博山炉》2.温手炉3.温酒炉5.汉代瓦当装饰: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6。
汉代的锦,是一种“经丝县花的丝织品。
通常称为“经锦”。
7.彩瓷:彩瓷是在一种色釉上撒上另一种色釉,如黑釉上撒蓝白釉,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纹,具有豪放明快的装饰效果。
8。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9.宋代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10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瓷色白里泛青。
11,丝织品中,织金最有名称为“纳石失”,“纳失思”,“纳克失”。
四川蜀绣花色,长安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等元代的加金织物可分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制法,用金线织出的,称金锻匹。
12.釉里红是以铜红料在胎上面画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只是红蓝色调不同。
.13成化时期突出成就,青花加彩,其表现方法分“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有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
“添彩”,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
“五彩”14.青瓷:最早的瓷器,因为瓷的呈色,一方面由于釉的成分,一方面由于烧制的温度影响,使釉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制成黄色,在还原焰中烧制成青色 15宣德炉:明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熏衣之用的需要,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原始社会的各种工艺创作,在工艺美术创作上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的统一的二、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形成新的风格充分运用技术条件的特点,能更好的体现其艺术效果三、形式感的应用。
丰富了工艺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四、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其形象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体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一、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商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也就表现为宗教迷信的思想,其工艺装饰纹样也往往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二、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商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反映。
商代的造型多运用庄重而又安定的直线,装饰也采用对称而又规整的格式。
三、青铜器的造型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
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的制作十分发达。
四、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周代提出了“德”的观念,同时也比较看重现实,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
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
因而工艺制作的样式,常有固定的规格,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无论品种、制作、艺术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时代风貌:一、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
这一时期,由于的独立生产和发展,工艺美术制作具有地方性、普遍性、多样性。
地方性是指各地形成了地方名产,如齐国刺绣,楚国漆器,吴越刀剑。
普遍性是指无论文化先进还是落后,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工艺美术生产。
多样性是指各地工艺生产品类繁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二、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局面,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也改变了周代的反复连续,成为带状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即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而以蟠虫离纹、蟠虺纹为其主要装饰花纹四、工艺美术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
直接总结工艺制作原则的,是战国时期的《考工记》。
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制作的专门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制作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他的伟大成就,至今仍在艺术和学术领域中闪烁着光彩。
一、汉代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经济的到很大发展,汉代工艺美术有着空前的全面发展。
工艺美术的品种增多,在艺术、技术、材料上,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二、汉代儒学的宗教化,厚葬之风流行,反映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一类内容占有极大比重。
而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陶塑明器等,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三、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取得实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四、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紧、味四字来概括。
质它具有古朴、质朴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
动装饰面的多样变化使人产生一种动感。
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
味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汉代的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具有以下特点:1.变形的处理—剪影法2.构图的处理—分割法3.装饰的处理—填充法4.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六朝时期,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在哲学思想领域里,玄学的流行,崇尚清淡。
好放任无羁,超然物外。
具有玄虚、恬静、超脱的特点。
反映在装饰题材上,开始打破了过去的神兽云气的传统内容,出现了反映当时宇宙观的新题材。
这可以以竹林七贤砖画为代表。
从工艺美术的风格来说,它具有清秀、空疏的艺术特点。
六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长期混乱的时代里,佛教的兴起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反映在工艺美术上,铜器、石雕、织绣等,均多作佛教题材。
漆器中夹纻造像的发展,也与佛教有关。
作为佛教的莲花、忍冬,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内容。
因此,工艺美术制作的宗教化,和受外来形式与风格的影响,正是六朝时期的重要时代特色。
在这一时期,全国以北方为经济中心的传统局面开始变化,南贫北富的情况开始扭转,产生全国平衡发展的新形势,这为唐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此为分界线,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它体现在:1. 2. 3.一、唐代是一个“统一、上升、自信、开放”的时代。
唐工艺美术的生产几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最高点。
原因:1、经济的高度发展2、自信和开放的政策3.中外工艺美术生产的交流4.工艺美术生产的传统发展。
二、唐代在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体现在:1.人的意识的解脱,人的价值的发现。
原始社会,人们处于因自然的超人力量而产生的原始宗教观念中;商周时期,是崇奉并依赖于天神而维护其思想统治;汉代儒学的神化;六朝时期的宗教统治等等,人的意识是在长期的被制约中。
而唐代,人开始认识了自己,并使周围的事物服从于自己的活动。
2.在装饰方面,一反过去那种神秘、拘谨、威严的艺术气氛,而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表现出自由、舒展、情趣的特色,美丽的花朵,卷曲丰满的卷草,自由飞翔的禽鸟,翩翩起舞的蜂蝶,是常用的装饰题材,它广泛采用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关注的一切美好事物,面向生活,面向自然。
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卷草在汉代装饰中就有,唐代卷草则更加繁复华美,多以牡丹为主花,到明代中期以后,渐变为以莲花为主体的串枝花。
3在工艺美术创作上,使传统工艺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并广泛汲取外来工艺文化的滋养,创造出唐代工艺美术的新的时代风貌。
在这些方面,就显得十分可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以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所以也可用情字来形容。
唐代创造了灿烂的盛唐工艺文化,不仅对国内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较远的影响,也在世界工艺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
和唐代相比,正好形成两种不同的特色。
1如果把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概括为情,宋代则可概括为理。
唐代华丽,宋代优雅。
唐代开廓宏伟,宋代严禁含蓄。
2从美学的角度看,宋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
3唐代的工艺美术,以材料的珍贵和做工的精巧为其特色,反映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而宋代绘画则直接进入了工艺美术领域,不少工艺品种以表现绘画为其目的。
一定的政治经济,以及由此形成的哲学、文学思想,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审美要求和创作思潮。
1、宋代是十分软弱的朝代,反映在工艺美术风格上,它缺乏宏博的雄伟气魄。
2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因而也是一个文治的时代。
文学艺术的发达,强烈影响着工艺美术制作,装饰题材走向文学化和绘画化;一部分工艺美术产品脱离实用而向纯欣赏方向发展。
3、在哲学领域里宋代崇尚理学,所以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
反映在工艺美术风格上,它具有内蕴、恬淡的特点,端庄大方;色调多用冷色,有宁静感;装饰常采用富于理性的规则的几何纹,更多的是素朴无华。
3、在文学思想上,要求的是平淡自如,条达舒畅的目标。
文化的渐趋平民化,工艺美术生产也走向商品化。
大量生产,力求降低成本,以扩大工艺美术的社会效能,在这一点上,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代的工艺美术,还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它的一些特点。
至此,工艺美术明显的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结合实用的生活用品,一是专供欣赏的工艺品。
它虽未能成为主流,却对明清的工艺美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时我国强盛而统一的时期,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改变了自宋代以来积弱不振的政治局面,这种社会背景,必然影响着元代的工艺美术发展。
1、和宋代相比,如果说宋代是“崇文”的,那么元代则是“尚武”的。
在工艺美术上形成了元代工艺美术的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
像陶瓷器皿的厚重、粗大,丝织品流行加金技术而显得富丽辉煌。
2、元代贵族统治者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利用宗教麻痹各族人民的反抗意识。
元代最盛行的是佛教,尤其是西藏传来的喇嘛教。
道教也盛行一时。
这些反映在工艺美术的制作上,一些宗教内容的装饰题材和为宗教所用的器皿,都常有所见。
3、元代版图的扩大,交通的发达这些条件密切了国内各民族的联系,也加强了对国外的交往。
这些。
对于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对于发展工艺美术,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工艺美术,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雕刻以及建筑装饰等,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其艺术风格,达到了十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
可以用健、约等字来形容。
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
无论造型还是纹样,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美的样式化、程式化、图案化。
缠枝花是明代最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
它以近于固定的格式,卷曲相环,通常用宝相花和牡丹花。
在明代,绘画已经较普遍的应用在装饰上。
明代在工艺上采用的绘画,往往注意结合器物的形体,因而使绘画适应了装饰的要求。
明代的工艺美术明显的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
宫廷工艺是为少数封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它的作法细巧严谨;民间工艺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质朴、豪放自然、健康等特色。
前者侧重在技术上,后者侧重在艺术上。
明代的工艺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特色的主要特征。
一、从整体看,清代的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把艺术和技术等同起来,虽然技艺精绝,使人赞赏,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
在科学上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使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从而使人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逐步由被动转入两人主动。
二、清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
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
三、清代工艺美术,不仅品种得到极大发展,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具有时代特色,这样不但可以使某一工艺多用化,还可取长补短,提高效益。
四、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产生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为不同对象服务。
前者淳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矫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
五、清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一些工艺美术品在装饰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
这在当时文化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现今,当人民掌握了一切文化的所有权以后,就应当取人之长,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