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国家观_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消极国家观_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消极国家观_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消极国家观: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丛日云

提要: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是基督教政治哲学的世俗化变种,两者对国家的认识都是消极的。在理性层面上,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根源于人性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祸害,它只有消极的

工具性价值和职能。在态度和情感层面上,它对国家持冷漠和怀疑的态度。这些特点都源于基

督教。

关键词: 国家观 基督教 自由主义

作者丛日云,男,1956年生,辽宁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大连 116029)

古典自由主义和基督教政治哲学对国家的认识都是消极的。在理性层面上,古典自由主义是对基督教政治思想传统的继承与世俗化;在深层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的层面上,它是对基督教政治文化积淀的现代性转换。

一、政府与人性分析

基督教的国家起源理论以现代人不再认真对待的两个神话(亚当犯罪和上帝立王)为最终依据。但它却阐述了一种关于人与国家的非常深刻的见解。它确认国家不是出于自然和人类的本性,也不是人类本性或价值的实现。国家在本质上被理解为外在的强制性权力,对人类精神自由而言是消极的东西。这样就设定了基督教消极国家观的价值取向。后来的思想史发展表明,沿着消极国家的思路,产生了最积极的思想成果。

自由主义仍然沿着基督教神学开辟的路线寻找国家的源头,并从源头处发现国家存在的根据。它们都上溯到一个没有国家的状态:基督教回到了伊甸园,而自由主义则回到自然状态。经过一千多年思想的嬗变,基督教的“伊甸园———堕落———国家”模式演化为自由主义的“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国家(公民社会)”模式。思维方式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国家不是自然的产物,它只是人类缺陷的补救。

一千多年的演化,使国家起源理论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

第一是中介环节的变化。由无国家状态向国家的过渡,在基督教是人类堕落的结果,在自由主义是自然状态的缺陷所致。按基督教神学,世间无物不是出自上帝,即使人类的建构,背后也无不由上帝的意志在操纵着。由于人类的堕落,便需要国家来扼制人类犯罪的倾向,对人类的罪予以惩罚,防止人类犯更大的罪。在上帝的人类救赎计划中,国家是有用的但有限的工具。近代自由主义

将国家与上帝脱钩。他们直接从对自然状态和人类本性的分析中,引申出国家产生的必要性。从人类自身的欲望、情感和理性中,推导出建立国家的要求。由非国家状态向国家的过渡不再借助于上帝的干预,而是人类纯粹出于自己的考虑而采取的行为。

第二是逻辑起点发生了变化。基督教从人的无罪的应然状态出发,而自由主义从人的有罪(堕落)的己然状态出发。也就是说,自由主义略去了人类在伊甸园的经历,直接从基督教国家起源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开始其政治推理。因为基督教需要为古代国家的存在找到根据,而自由主义者却要在古代国家的基地上再造国家。但在两者那里,国家产生的直接背景都是人的有罪状态。他们

都同意,人的原罪使国家成为必要。

①不过自由主义不再重复人类始祖犯罪的神话,人类之罪与亚当夏娃的过失无关,它深植于人性之中。基督教关于国家起源于人的罪的理论转换成对人性的冷酷分析。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国家植根于人性之恶中,也从中找到存在的理由。他们脱去基督教原罪思想的神学外衣,从中继承了对人类邪恶本性的分析。所谓“原罪”,经过他们的“非神学处理”,成为人的罪恶本性或人性结构中的缺陷。基督教认为人在堕落之前不需要国家,国家不是人的本性的产物,而是人性堕落的结果。自由主义不知道人的纯洁无邪的状态,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人的堕落状态。他们的政治设计也脱出了上帝救世的计划,断绝了与彼岸世界的联系,只关注此岸的政治现实。

在为近代自由主义国家起源理论奠定了基础的霍布斯那里,所谓自然状态正是基督教的堕落状态的翻版。如W ?丹宁指出的:在霍布斯那里,

“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从人性的第一原则推出的不可避免的结论。”②由于人性卑劣,所以没有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自然状态就是悲惨的无政府状态。

通过与自然状态的反衬,显示出建立国家的必要;而借助自然状态概念对人性的解析,提供了建立

国家强大权威的绝对理由。③有了国家,人类才有和平与文明,人类生活才步入光明之境。霍布斯

并没有将国家理想化,国家是有缺陷的,但建立一个强大的集权国家,已经是霍布斯最高的政治理想。

自霍布斯以后,国家植根于人类邪恶本性或人性的缺陷,已经成为自由主义的基本信念。这一信念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或温和或激进的方式,成为各种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体系的基本预设。自由主义者根据这一基本估计确定他们对国家的态度,设计国家的权力结构图式,规范国家活动的范围。哈耶克曾指出:18世纪苏格兰自由主义理论家清楚地认识到,

“人始终具有一些较为原始且凶残的本能,因此人们须通过种种制度对这些本能进行制约和教化。”

④美国宪法之父在为他们设计的国家制度辩护时把话说得非常简洁明了:“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控

制了。”⑤也就是说,人类并非如天使般纯洁无邪,所以就需要政府的管辖;统治者也并非如天使般纯洁无私,所以必须设置复杂的监督制约机制来控制他们。政府绝非人类的荣耀,人类不得不建立政府,这是人性卑污的表现,是人类的耻辱。

二、“无赖假设”

18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休谟指出:“许多政论家已经确立这样一项原则:即在设计任何政浙江学刊 2002年第2期

①②③④⑤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64页。P.库克评论说:“美国的建国者通过洛克追随霍布斯,按照人类实际是什么来对待人类。”Paul D.C ooker ,H obbes and Christianity ,Preface.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68-69页。P.库克说:“霍布斯是按照人类实际是什么来对待人类的近代最伟大的使徒之一。”Paul D.C ooker ,H obbes and Christiani 2ty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s.,1996.preface.W.A.Dunning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ies ,vol.Ⅱ.,Macmillan C ompany ,1905,p.268.路德曾言,假如全世界的人都是真正的基督徒,就不需要俗世的刀剑和法律。然而他又说,整个世界是邪恶的,在千万人中难有一个基督徒,所以刀剑和法律还是必要的。参见《路德选集》(上),徐庆誉、汤清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8年,第444、446页。

府制度和确定该制度中的若干制约和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假定为是一无赖,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的。”“必须把每个人都设想为无赖之徒确实是条正确的政

治箴言。”①这就是著名的“无赖假设。”

如果说关于国家起源的性恶论以全体人类为分析对象的话,“无赖假设”则主要针对统治者和掌权者。基督教出于对精神生活和彼岸得救命运的珍重,将世俗权力视为外在的、低级的甚至是罪恶的。出于这种观念,基督徒以陌生、不信任甚至敌意的态度来对待国家。从基督教到近代自由主义,不信任国家的理由发生了变化。自由主义者关注的不是彼岸世界,而是人的现世命运,即人的自由、权利、安全和福利等等。他们由此出发,同样不信任统治者。在这方面,他们继承了基督教对世俗权力之鄙俗性的定位和对世俗权力价值的贬损。从自由主义者身上,我们会看到基督教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形成的文化积淀的顽强作用。一千多年中,基督徒就以这种态度和情感面对国家,虽然近代基督教势力衰落了,基督教信仰淡漠了,但西方人对国家这种态度和情感却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代代遗传。基督徒小心维护他们的内在精神生活和宗教事务,不容世俗政府染指;自由主义者则从消极角度理解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把国家看作主要威胁。

基督教政治哲学剥去统治者身上的神性,将其视为普通的俗人。而自由主义则进一步,无情地解剖统治者的劣根性。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掌权者也是人,具有人的一切缺陷。而权力是一个大染缸,通过它的腐蚀作用,使掌权者固有的人性缺陷成倍地放大。人本身是有缺陷的,而掌权者的缺

陷尤其严重。如阿克顿所说:“一切权力都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

②因此,不能对他们期望太高。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就要对他们保持怀疑和警惕,不能给予他们充分

的信任。

③这是自由主义一切宪政构思的出发点。哈耶克曾引证了一批著名自由主义者关于权力是大恶的论断。④这些论断强调了两点:第一,权力本身就具有败坏、滥用的倾向,这是由权力的本

性决定的;第二权力使拥有权力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腐蚀。正是这种内在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的认识,反映了从基督教政治传统脱胎而出的政治思想的特色。

三、以恶制恶,化恶为善

如果国家只是从人性之恶中才为自己找到存在的有限理由,而国家本身也是人为的建构,是由有缺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更不值得信任,那么,人们在建立国家以对治人性之恶时,又如何能避免产生更大的恶呢?

中世纪基督教的政治哲学关心人的宗教生活不受国家的侵扰,它依靠独立的教会分割国家的权力,抗衡和制约国家的行为。教会作为道德权威,即使在世俗生活领域,也承担着监督国家的功能。如教皇格拉修斯所指出的,之所以将精神权力与世俗权力分开,是因为基督了解人性的弱点所

做的安排。

⑤中世纪的国家是软弱的,在大部分时间里,中世纪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但是当自由主义兴起的时候,人们面临的国家比中世纪要强大得多。由于教会的衰落和贵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个人与国家间失去了隔离层,没有了仲裁者,个人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主义从两个方面设计对国家的制约。其一是以个人的权利限制国家的权力范围;其二是在国家

消极国家观: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①②③④⑤See Breian T ierney ,ed.,The Crisis of Church &State (1050-1300),with selected documents.Prentice -hall ,Inc.,1964.,p.14.

参见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363-364页。美国宪法制定者确信:信任为专制之母。自由政府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因为人类有某种程度的劣根性,需要某种程度的慎重和不信任。”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286页。参见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锋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42页。译文有改动。D.Hume ,Essays ,Book Ⅰ.,vi.,p.117.参见中译本《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7页。

内部实行分权制衡。通过对国家权力进行分割,使各个部分巧妙地实现相互竞争、制约和监督,以防止掌权者堕落,也使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或集团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增进公共利益。

孟德斯鸠的思路是以恶制恶。他断定:“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

束权力。”①美国宪法之父们追随孟德斯鸠,他们相信:“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②在他们看来,使不同的权力(或野心)相互制约,达致某种均衡,一种野心就会受到其它野心的扼制而不致造成危害。休谟的思路是化恶为善。他认为,议会中所有成员都追逐自我利益,但明智的政府组织通过巧

妙的分权,使其中各个集团在谋求自己利益时,必然和公共利益相一致。

③一般说来,这是苏格兰自由主义者的共同思路。这里使我们想到他们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通过市场的中介,每个追求自己利益的经济人同时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

这样,基督教对国家的外部制约转变为自由主义的权力结构内部的制约,但自由主义世俗层面的制约机制是脆弱的。化恶为善有理想化色彩,而以恶制恶的可信度也是有限的。归根结底,对权力之恶的防范不能仅从权力结构内部找到出路。当代基督教思想家揭露了这一思想的局限。尼布尔认为,以权力制约权力留有缺口。对此他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企图以自然力量防止自然冲动的方法来控制人类历史的自然状态。如果强制、自我维护和冲突被认为是拯救社会可以

允许的必要手段,那么,……什么东西可预防今日之拯救手段成为明天的奴役锁链呢?”

④他认为,要走出这个困境,只能靠“真理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H ?别尔嘉耶夫指出:权力不得不与各种恶的表现作斗争,这是它的功能。但权力自己又在播种恶,常常成为恶的由来。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权力,以为此设立界限。但随后,为恶的权力的统治设立了界限的那个权力本身又成为恶的。这一

循环是没有出口的。

⑤在基督教,对世俗统治者的终极制约力量是上帝,是末日审判的威慑。自由主义则诉诸人民,诉诸于人民的素质、人民的监督甚至反抗行动。

四、上帝的符咒: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属于稳健平和持中的一类,在它的左右两端,是具有理想色彩和充满激情的两个种类,它们是国家(或整体)主义(当代称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通过与这两个种类的比较,我们或许能对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国家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对立物。根据国家主义的观念,国家是自然的存在,或用黑格尔的术语说,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个人,不是单个人机械的集合。国家是有机整体,而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国家是基础、本原;国家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只有溶合于国家中,通过参与国家公共事务,为国家尽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或价值。国家本身即是目的,个人没有与国家相分离或与国家相对立的权利,在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服务中,个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根据国家主义观念,国家是个人之归宿,个人之拯救,也是个人权利和价值之源泉。面对国家,人们自然产生感恩心理,从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并萌生出亲和崇敬之情愫。国家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它希望实现个人与国家之间内在的统一、高度的和谐。与之相反,自由主义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本原,个人本身即是目的,国家只是它的外在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与国家权力处于相互对立之中,两者是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关系。自由主义也要实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以保留个人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并且,个人与国家的统一需通过某种中介环节。

浙江学刊 2002年第2期

②③

④⑤H ?A ?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安启念、周清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50页。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

《休谟政治论文选》,第28页。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264页。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54页。

消极国家观: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比如通过契约这种自由平等的权利交易;通过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机制;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等。而国家主义则追求个人与国家的完全溶合与直接统一,彻底斩断个人的一切,使个人的身与心完全溶入国家之中。

自由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是一根藤上结下的两颗瓜。它们扎根于同一政治心理,即对政府或强制性政治权力抱有深深的怀疑和程度不同的敌意。在无政府主义那里,这种敌意是公开的;在自由主义那里,这种敌意是潜在的、暗含着的。在无政府主义那里,这种敌意是强烈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在自由主义那里,这种敌意是克制的、有限度的、温和的。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种喜忧参半的、爱憎交织的感情。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将国家视为本质上是消极的东西,属于恶的范畴。但前者将其视为纯粹的恶;后者在认定其为恶的同时,承认它还是有限的善,至少是善的工具。无政府主义将国家视为万恶之首、万恶之源。在它看来,人之本性为善,且有自治能力,但国家却腐蚀人,使人败坏,而人的败坏又使国家的存在成为必要。无政府主义者要打破人类这种被动的轮回。他们相信,一旦取消了国家,人类就会回到完美的状态。自由主义对国家的估价没有这样极端,对人性的估价也没有这般乐观。在它看来,国家本身虽然为恶,但它也是恶之药石,是更大之恶———无政府状态———的可接受的替代物。人是有缺陷的生物,如果没有国家的约制与威慑,人性卑劣的一面就会充分宣泄,甚至以放大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由主义者远没有无政府主义者那样浪漫,他们的理想标准很低,他们想的是,如何使有缺陷的人构成的社会其缺陷尽可能地小,如何使本身也是恶的政府成为促进善的工具。政治的目标应该是“努力消除具体的罪恶而不是要实现抽象的善”(卡尔?波普)。“政治是在现有行动路线中选择最小之恶的艺术,而不是人类社会追求至善的努力”(奥克肖特)。总之,无政府主义无保留地断言,国家是祸害;而自由主义犹豫、迟疑而谨慎地表示,“国

“必要的痛苦”(洪堡)等。

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或“必要的恶”、

可以说,自由主义国家观已经凝聚在“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这一命题中了。它首先肯定国家是祸害,所以人们只给予它有限度的承认和有条件的服从,始终与它保持着距离,在内心深处则固守着对它的怀疑和不信任。由于国家被盖上“祸害”的印记,所以需要对它的监督和控制。但是,自由主义又承认国家这个祸害不可避免。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在无政府状态和国家这两个祸害中,他们选择了国家。从自由主义的信仰和价值观出发,虽然会承认国家存在的价值和人们服从国家的义务,但绝不会产生国家崇拜和盲目的效忠。政府的权威仅仅是世俗权威,绝不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权威。服从只是一种世俗的义务,绝不是从内心里对世俗权威的认同与依从,更不会把自己整个的命运交给它去支配。按照自由主义的政治态度,个人与国家只能是一种“冷”的关系,不可能是一种“热”的关系。

这样,自由主义的国家观是在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微妙而脆弱的平衡。它通过对国家的消极态度而与国家主义区分开来,又通过对国家有限度的承认而与无政府主义区分开来。

那么,如果我们要问:近代的三种国家观,哪一个是基督教政治哲学的直系传人呢?国家主义在中世纪的表现就是“恺撒-教皇主义”,基督教会一千多年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就是针对它的。无政府主义在基督教中一直作为一种潜流存在着,但基督教主流传统是坚决排斥它的。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观既是国家主义的解毒剂,也是抵御无政府主义的屏障。在两极对立中,基督教采取的是对国家既怀疑提防又给予有限度承认的中间路线。“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祸害”,这是基督教的政治态度,也是近代自由主义的政治态度。它是基督教给国家戴上的上帝的符咒,也是自由主义从基督教那里承袭的遗产。

五、国家工具主义

基督教政治哲学在确认个人是终极价值(相对于国家)的同时,也设定了国家工具主义的价值

浙江学刊 2002年第2期

(相对于个人)。国家本身不是目的,它应服务于更高的目的。对国家工具性的规定正是对个人目的性规定的自然结论。对个人的目的性规定,是通过将人进行二元析解,从而剥离出人与上帝相联的精神生活和彼岸命运来实现的。由于将人引向彼岸的目标,国家便成为此岸的弃物,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因为人有一个“精神的灵魂和一个超世俗的命运”,①因此其价值在国家之上,成为国家为之服务的目的。中世纪天主教会企图使国家附属于教会,这个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国家是人们精神得救的一个辅助性工具的信念却树立起来了。这个信念经过近代的转换,便演变成国家是实现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自由主义信念。

基督教在讲国家是工具时,包含三重含义:第一,它是神意的工具,用以扼制人的罪的倾向,作为辅助性的救赎工具;第二,它是服务于人的彼岸追求的工具;第三,它是满足人的世俗生活需要的工具。

基督教对国家工具性的定位似乎对国家作出了永久性判决。自由主义继承基督教国家工具主义的理论形式。从基督教到自由主义,国家的工具性意义没有变,不过自由主义以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取代了人的彼岸命运,成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民意和反映民意的法律取代上帝和教会的权威,承担起约束和督责政府的使命。从基督教到近代的自由主义,国家服务的目的已经大不相同,但是对国家的工具性定位却一脉相承。

自由主义与基督教一样,赋予国家有限的主要是消极性的职能,蒂利希在《政治期望》一书中曾对比三种国家模式:霍布斯的国家是魔鬼;洛克的国家是一个守夜人;卢梭的国家是尘世的上帝。在霍布斯那里,国家的目的不是实现正义,而仅仅是和平与秩序。人们不能期望国家带给他们美好的理想,而只希望国家使他们脱离无政府状态,得到安全。强大的“利维坦”是一个警察,而不是导师,它只有外在的强权,而没有内在的道德权威。总之,它是消极工具而不是积极工具。霍布斯虽然极力为国家主权辩护,但它为国家主权所设定的目标却是有限的。在洛克看来,自然状态有一些缺陷,而国家则是作为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被发明和接受的。它只是一个庸俗的人类建构,不具有任何圣化的意义和伦理的及审美的价值。它的职能至为消极,没有崇高的使命和精神性职责,不需要采取主动的积极的作为。它不是社会的动力和源泉,不需要创造、推动和指导,只需对个人和社会提供外在的保护和仲裁。

可见,以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至为消极。它承袭了基督教的传统,冷漠地看待国家,冷酷地定义国家。国家不是攀向天堂的金梯,它最多是抵御滑入地狱的屏障。基督教附在国家头上的魔咒,传到了自由主义者手中。

责任编缉:田明孝

①J.马利坦:《人和国家》,霍宗彦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7页。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铝合金建筑模板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

浅谈铝合金建筑模板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木质模板是我国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周转材料,但随着随着我国“节木代用”、“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近年来打造绿色建筑的主流趋势,国家倡导的低碳、节能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建筑人便把眼光投向了前景很好的金属模板,如全钢模板,全铝合金建筑模板等;全钢模板解决了对木材的损耗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施工速度,但全钢模板的自重相比起木质模板来说重量很大、对垂直运输体系的依赖程度大,由于操作不方便等缺点影响了金属模板的推广。这时候全铝合金建筑模板的出现便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因其自重比全钢的模板轻、装配与周转方便,结构成型的效果也很好。在欧美等国家铝合金建筑模板已成功的推广十多年,在我国的港澳地区铝合金建筑模板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全铝合金建筑模板在万寿建设施工中引进并得到充分的运用,并得到良好的效益。通过工程的实践与不断的总结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全铝合金建筑模板施工技术;笔者在此根据各项目的施工经验也总结出了全铝合金建筑模板施工技术的一些优缺点: 全铝合金建筑模板施工技术应用的优点: 1.施工周期短;铝合金建筑模板系统为快拆模系统,一套模板正常施工可达到四、五天一层,大大节约承建单位的管理成本(目前澳门在建的项目-TN27公屋施工可达三天一层)。 2.重复使用次数多,平均使用成本低;铝合金建筑铝合金建筑模板系统采用整体挤压形成的铝合金型材做原材(6063-T6或6061-T6),一套模板规范施工可翻转使用300-500次以上,平均使用

成本低。 3.施工方便、效率高;铝合金建筑模板系统组装简单、方便,平均重量30KG/m2,完全由人工拼装,不需要任何机械设备的协助(工人施工通常只需要一把扳手或小铁锤,方便快捷),熟练的安装工人每人每天可安装20-30平方米(与木模对比:铝模安装工人只需要木模安装工人的70-80%,而且不需要技术工人,只需安装前对施工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即可)。 4.稳定性好、承载力高;铝合金建筑模板系统全部部位都采用铝合金板组装而成,系统拼装完成后,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稳定性十分好;承载力可达到每平方米60KN。 5.应用范围广;铝合金建筑模板适合墙体、水平楼板、柱子、梁、楼梯、窗台、飘板等位置的使用。 6.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效果佳;铝合金建筑模板拆模后,混凝土表面质量平整光洁,基本上可达到饰面及清水混凝土的要求,无需进行抹灰,可节省抹灰费用。应用铝合金建筑模板的工程在面层免抹灰上,成本降低很大一部分,结构面的效果却可以达到清水混泥土的效果,到了装修的阶段,内墙面可以省去抹灰和平正的工序,从质量上直接杜绝了室内墙面抹灰空鼓和裂缝的通病。另从工程建筑施工的成本上进行分析,铝合金建筑模板应用节约了水泥、砂的原材料耗消耗以及抹灰用人工,同时减少了周转材料的使用时间,节约材料及人工费约为30元。 7.现场无施工垃圾;铝合金建筑模板系统全部配件均可重复使用,施工拆模后,现场无任何垃圾,施工环境安全、干净、整洁。

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

译者的话 本书作者诺尔曼·巴利是英国白金汉大学政治学教授,在此之前曾先后在皇后 大学、贝尔法斯特大学以及中部英格兰大学任教,一度曾是美国俄亥俄布里格林大 学客座教授。巴利教授长期从事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和商业伦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著有《海耶克的社会和经济哲学》、《现代政治思想理论》、《新右派》、《福利 与商业伦理》,对资本主义理论以及有关现代福利国家的理论和批评作了大量的研 究。 本书是作者对自由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所作的一个梳理,也是对自由主义者之 间正在进行的辩论所作的说明。在作者看来,对构成自由主义的各种不同哲学和见 解作一整体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些古典自由主义者尽管在政策提议方面有许 多相似性,但作者认为形成这些政策的基本理论前提都不尽相同,而这样的差异正 反映了政治思想之中的一些最基本和最深刻的问题,并同时对政策的建议产生重大 影响。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理论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意识形态。例如,英国的古 典自由主义将其大部分成功归于三大自由传统:宪政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功利主 义。在不同的时期,这些传统对不同的团体产生了不同的吸引力,并在实际上形成 了一种现实的政治。自由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种复杂的演变。早期的自由主义强调 从绝对专制中解放出来,同时强调非人格化的社会和政治控制,即法制和市场的理 想性。此外,它也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自由主义者因而支持一种更平等的自由分 配、废除垄断、取消贵族特权,并支持一种建立在理性原则之上的法律,因而在历 史上表现了它的一种进步性。本书专门有一章讨论18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在后来发生的一个变化是强调自由的积极方面,即形成和完成自我确 定的目标的机会,而非摆脱国家的自由。尽管自由个体的中心价值没变,但对理解 这一价值和如何取得这一价值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作者在本书中力图加以探讨的。 这一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主义本身取得的成功所带来的。大量的政治与经济自 由的获得不仅提出了下一步将怎样的问题,而且也提出了自由为谁的问题。资产阶 级获得了所需的权利,但社会的普通大众却没有,因而国家的积极作用被提上了议 程。这导致自由主义者发生嬗变。现代自由主义主张国家支持个人和受压团体,强 调国家的作用。那么,现代自由主义还自由吗? 这样便引发了以米尔顿·弗里德曼和F·海耶克为代表的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本书在这方面有清晰的描述。它向人们展示了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其对手芝加哥学派 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作者详细探讨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极端看法,这些就 是自由至上主义者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建立在自然权利上,主张把国家的作用只限 于国防、之津和秩序,反对所有的国家福利以及分配性税收。本书还讨论了无政府 -资本主义,它要求完全取消国家并声称市场能提供每一种必要的物品和服务,包 括国防和法律。作者还关注于分析自由个人主义经济的伦理,以及各种形式的个人 主义思想。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这一主要思潮(甚至也可 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同这一思潮有关的政府政策走向都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由于分析的角度以及所持基本立场的不同,作者的某些观点不一定为我 们所接受。这一点相信读者在阅读中自会得出结论。 本书的出版若有助于我国学界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探讨,那将是译者高兴的事。 译文中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 竺乾威 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1999年3月 序 本书的写作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我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一些一般问题的兴趣始于70年代中期,那时我刚开始研究弗雷德里奇·海耶克的社会哲学和经济哲学。虽然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传统自由主义者,但我很快认

谈谈我的生死观

谈谈我的生死观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谈谈我的生死观 汉语言文学2班王琼 摘要:生与死都是既成定数的,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能被改变;既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生死,那何不淡然看待生死,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绽放光彩;只有活的充实、活的洒脱、活的没有遗憾,即使有一天我们生命将逝,回忆起过往也会感到无所憾矣 关键字:生死观;人生观;看法;态度;价值 生死观,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客观的话题,人有生,便有死,生生死死,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谁也不能例外。生与死,如同四季变化、日夜更迭,无法更改。尽管人们有意避开它,却还是不得不去正视它,讨论它。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和态度各有不同,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 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自从人刚一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开始了死亡的倒计时,少数人幸运的活到百年之后,很多人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之后,少数人活到中年便撒手人寰,更有甚者还没开始享受生命就已经夭折了......不论人的生命能持续多久,这都不是人类自己可以决定的,到了生命枯竭的时候,任何人都无能无力去挽留,而且,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车祸,意外,疾病等等都会随时导致人的死亡。既然我们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死,那又何必去在乎它呢,用心度过生命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的很充实、很丰富,不要到生命将逝的时候才开始缅怀那些被浪费掉的光阴。死是早晚的事情,而生却是不同的。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辜负了便是自己的错。如果为了死把生的时光荒废了,那生便失去了意义。所以说,人不应该为死而操劳,应多为生而奋斗。 生,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要活就要活出个样子,要活就要活的有价值。要积极生活一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应如此。唯有这样,才不枉一生,生命才有色彩,才有光芒,才有价值,才有重量。人活着的几十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书中汲取自己需求的养分。无论如何,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许多有意义而充满真理性的东西,也能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探讨大家都热爱的事物,或者与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懂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而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却总在洋洋自得自己知道的很多,并抨击着上大学、考研、读博的人都很傻、都在浪费生命,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争辩不得,因为道理说出来他们连听也听不懂,却不得不感叹道

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基督教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 1关于生死 生死这个问题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求生避死”是其本能的欲求。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医疗水平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延长,面对周围的环境,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至少目前人类还逃脱不了必死的宿命。【1】 1.1生死现象 现代医学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石,相信人在大脑死亡后,其意识即告终结,临终关怀无法减缓、也无力挽回这个过程。从现代医学诞生起,作为宿命性的死亡,就一直是医学所刻意规避的弱点,当现代世界确立其地位时,它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死者”从生者的社区中隔离开来,并将其排除出“人”的范畴。生与死之间被硬生生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死亡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强大的挫败感[2]。 死亡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赋予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尊严与权力。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才会懂得生的有限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懂得死的终极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不会总是像一个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人要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内心就会有逐渐增长的紧迫感和恐惧感,而当他(她)被疾病缠身,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除他(她)的痛苦,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时,宗教对于人之肉体死亡的界定与认识展现了其拯救或救赎的一面,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临终关怀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临终护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帮助临终者宁静,安详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一种手段,探索宗教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宗教生死观 2.1基督教生死观 从基督教的教义层面,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三个基本的观念,一是上帝创世说。世界一切万有皆自上帝所造,生命由上帝赐予,上帝是生命的源头。上帝在一个人出生之际,便将其生命蓝图赐给他,这个生命蓝图不仅在于此生,也包括死后的生命,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的。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读《思想的谱系:顽固的右翼》有感 有人在读过《思想的谱系》一书之后,如此评价佩里·安德森,“其实他不是导游,而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不得不说,这是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安德森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给我们奉送上了一部异常精彩的思想大片。非常感谢袁银传老师能将如此一本宏伟巨著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能够一窥作者的风采,并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惭愧的是,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知识储备的有限,到现在为止并未完全将这样一本巨作完全消化完毕,但即便如此,目之所见已然足够彻底颠覆个人所曾经笃信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反思即是其中一部分。 初识哈耶克是在本科的法理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隆重给我们推荐了邓正来教授所翻译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并将之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丛书之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法律的学生而言,这样一本著作无疑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面所阐述的自由的概念甚至在以后几年里都被我认为是作为法律人所必须坚持的信条。虽然随着后来知识储备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感觉里面可能是有些问题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直至我读到《思想的谱系》一书。应该说,相对于全书而言,作者在哈耶克上的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是把哈耶克与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放在一起给其冠以统一的称谓“顽固的右翼”。然而,正是通过将哈耶克的学说放在整个思想历史的洪流之中,并全面阐述了与其相同和相反立场的观点,从而使我对其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哈耶克的“顽固”而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书中提到“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在那些岁月里,经济混乱、工人革命、中产阶级反叛给既有秩序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接着是正局链条上的某些最薄弱环节的崩溃。”因此,哈耶克的种种思想也是为了解决他所看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是完全不同的。

铝合金模板优缺点分析

铝合金模板优缺点分析 铝合金模板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模板技术。由于传统模板都有它的局限性,于是很多建筑人开始寻找一种更好的模板可以综合它们的优点,最大限度的避免它们的不足。鉴于近年铝合金模板在内地大量使用的实践证明,其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满足这一条件,所以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1 铝合金模板优点分析 1.1使用铝合金模板浇筑的混凝土观感好、质量高 由于模板采用铝合金材料技术制造而成,其表面非常光滑、平整,这就决定了使用铝合金模板技术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非常平整、观感好。另外铝合金模板各个拼件都是在工厂使用器械加工而成,可以保证其拼接处的平整和质量,而且每块拼件之间使用销钉对孔连接,只要将销钉固定好之后几乎可以做到无缝连接,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接缝过大而使混凝土漏浆,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从这两方面就可以保证了使用铝合金模板技术浇筑的混凝土的观感和质量。 传统的胶合木模板由于是用木质加工而成,周转使用几次后很难保证其表面平整度。另外由于木模板在使用时是现场人工按照图纸加工制作,然后用钉子间每块模板拼接而成。因每个工人的技术参差不齐,每块模板制作、安装的尺寸不可能都控制非常精确规范,故使用木模浇筑的混凝土整体在观感和质量保证方面一定没有使用铝合金模板技术浇筑混凝土的优越性。 钢模板也是由金属加工而成,但是由于钢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其浇筑混凝土表面观感方面也不及铝合金模板那么稳定。所以在这方面其浇筑效果虽然比木模板技术浇筑的混凝土好,但是与使用铝合金模板技术浇筑的混凝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1.2 铝合金模板平均使用成本低 铝合金模板虽然每平米的购买单价较高,但是将其使用在标准层多于30层的建筑物或者多次循环使用时,我们可以看出其平均使用成本与其他模板技术相比是很有优势的。 对此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铝合金模板的购买价格大概在1400元/m2 左右,每套模板可重复利用次数为:200~300次。1层标准层模板使用面积我们以2000m2 进行计算。铝合金模板的采购价格就为:1400×2000=2800000 元。铝合金模板的安装价格大概为25元/m2。30层标准层的安装价格就为:25×30×2000=1500000 元。另外由于铝合金模板技术浇筑混凝土观感好,结构面基本可以达到亚清水混凝土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可以省去至少50% 墙面抹灰费用,节约了水泥、砂的原材料耗消耗以及抹灰用人工,同时减少了周转材料的使用时间,同时质量上直接杜绝了室内墙面抹灰空鼓和裂缝的通病。最后,铝合金模板在完全使用完后其还有回收价值,回收价格为原价的25%~30%。 木模板的采购单价大概为:25 元/m2。每块木模板平均可以使用4次。将其使用在以上相同的假设建筑物中时,其采购价格就为:25×30×2000÷4=375000 元。木模板的安装价格大概为30元/m2。30 层标准层的安装价格就为:30×30×2000=1800000 元。木模板浇筑混凝土不但需要装饰抹灰,且报废后无法重新回收利用,在使用完后还需支付废弃材料清理费用。 钢模板的采购价格和安装费用虽与铝合金模板差不多,但由于钢模板较重,对机械的依赖性较高,其机械安装费用较高,且钢模由于其物理性质,其使用时产生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虽然铝合金模板的采购价格较高,但是用在拥有30层标准层的建筑中时,它的实际使用价格与木模板技术相差不大。当建筑物高于30层时,与传统模板技术相比,建筑物越高,使用铝合金模板技术的成本越低。另外,由于铝合金模板70% ~80% 构件都是标准通用件,所以当将使用过的铝合金模板投用到别的标准层施工时,只需将其中20% ~30% 的非标件进行深化设计加工。

钢制模板与木制模板优缺点比较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CMLZQ-4标段 框架桥大钢模板与木模板 方案比选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绵乐铁路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框架桥大钢模板与木模板方案比选我工区施工的框架桥数量多、跨度大、工程任务重、工期紧等严重影响着我工区的施工。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同时在节约成本方面其模板工程占据重要的比重。 一、比选方案 方案一: 框架桥施工时采用定制专用的大钢模板进行施工,顶部使用木模板。 方案二: 框架桥施工时全部采用桥梁专用的木模板进行施工。 二、方案对比 大钢模板与木模板相比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较合理的选择模板方案,从地方区域工人的技术水平、结构构件成型的表观尺寸、材料性能指标、环境保护、施工周期进度,适用范围、价格等多方面选择最佳模板方案。根据各自优缺点进行评分,结果如下: (1)应用范围比较: 大钢模板与传统木模板均可适用于不同的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但是特殊结构钢模板可根据需要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构件实际尺寸,如圆形柱、穹顶结构等,适用性优于普通模板。 比较结果:框架桥工程施工无特殊结构构件,结构形式简单、棱角分明,对模板的要求不高,定制大钢模板和木模板均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所以两者基本无差别。 (2)吊装的工作量比较:

大钢模板重量重,在整个模板安装期间一直需要吊车在一旁进行吊装和辅助作业,所花费的机械台班数量大,同时在模板拆除时需要花费同样多的机械台班数量; 木模板重量相对较轻,仅使用人工就可以进行进行模板的安装工作,几乎不需要使用吊车就可作业; 比较结果:从占用施工资源角度考虑大钢模板安装和拆除时占用的资源少,其施工时的优势远小于采用木模板施工。 (3)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尺寸: 钢模板加固系统,部件强度高,组合刚度大,板块制作精度高,拼缝严密,不易变形,混凝土结构尺寸准确,密实光洁; 木模板部件强度相对较低,组合刚度相对较小,板块制作精度高,拼缝严密,混凝土结构尺寸准确,密实光洁; 木模板变形分析:现场施工过程中木模板加固体系普遍变形较钢模板大,最主要原因为加固体系设计不合理,只要加固体系组成部件设计合理得当,同样可以满足变形要求。 大钢模板的抗弯、抗剪强度较高,挠度变形小,与普通木模板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比较结果:在混凝土尺寸控制、外观质量的美观程度等大钢模板优势大于普通木模模板。 (4)工人的技术水平比选: 大钢模板较常用于北方,南方地区模板加固体系一般为普通木模板,北方区域大钢模板工人的技术水平及实际应用相对较成熟,南方地区大钢模板

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精)

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 照我理解,作者提出的想法,大概是希望古典自由主义能够成为像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那样具有动员民众力量的那种意识形态,我觉得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当你把终极的价值承载者归于个人,则集体性的目标就不大合乎逻辑了。当然在反抗的阶段,自由主义可能具有聚拢人心的能力,对于底层具有号召力,或者是里根时代面对苏联帝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可以起到动员的作用。然而在体制建立起来后,人们各干各的,谁还来管意识形态?其实就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社会主义,在放弃了世界革命的远景性理想后,也失去了对于普通人的诱惑力。民族主义也同样如此,惟有在面临外患、面临统一、或新帝国开始崛起遇到旧格局的约束的时候,才有号召力。当然,对于知识分子,则必须始终有人不断地重复自由主义基本理念,比如哈耶克的工作。 ……一个诡异的事实是,在当代主要政治潮流中,只有自由主义不是某种意识形态。 ——Anthony de Jasay 在1950年代那个思想上黑暗的时代,我的同事Warren Nutter经常说,“保住书本”就是具有古典自由主义精神的人士最低限度的目标,最起码我们得把自由主义的理念保留在书籍中。而哈耶克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则是有效地扩展了Nutter的想法,“保住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目标都已经实现了。今天,人们仍在阅读自由主义的典籍,而比起 20世纪中叶来说,自由主义理念获得了更广泛的理解。比如,今天,大部分有头 脑的美国人都知道,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个信念:个人的提升能比任何集中于集体的方案带来更多好处。很多人也仅凭直觉就明白,古典自由主义与战后美国左翼所宣传的“自由主义”,根本就没有多大关系。 本文的主要论旨是,尽管取得了如许成功,在一个多世纪时间中,我们却没能保住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典籍和理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有这些,是不足以确保有效的自由社会之生存的。 我希望我的论旨能引起几个维度的兴趣。我将预先回答几个明显的问题:我所说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是什么?当我说在整个社会主义时代没有保住这一灵魂时,我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我们这些自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人士,现在能够及应该做些什么?科学、利己之心与灵魂乔治·布什在其总统任期内,当有人试图把他的立场与他的前任里根总统的观念相提并论时,他曾经用嘲笑地口吻提到了“那种虚幻的东西”(tha t vision thing)。他所指的是里根总统用来唤起美国理念的清教徒的比喻:“山巅上光辉之城”(shining city on a hill),还有其它诸如此类的概念,对布什的心智来说,是陌生的。他只是没能理解里根先生的用意,也完全不能明白为什么这种比喻能在公众中引起共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里根总统打动了部分美国人的心灵,而布什则对此懵然无知。 这个例子是很有助益的,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政治上有组织的、时间上受到限定的、空间上明确界定的社会。两相比较,对现实的理解得自于对可能发生之情势全面的先见之明的伟人,与视野仅仅实用主义地局限于当下之感觉的庸人,二者之根本区别昭然若揭。我们可以把同样的比较扩展运用于形形色色的代言人和评论家,对于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名目下所描述的扩展的社会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庄子以“道”的本体论为基础,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死观。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逐层深入:其基本态度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道”的层次上认为生死自然,生死气化;而庄子希望达到的境界则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子生死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死观自然气化 正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过无数的探讨。其中道家的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彰显于世,成为中国生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庄子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吸收了老子有关道与生死的思想,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生死观,其对生死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可谓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庄子生死观的提出 要了解庄子的生死观,首先要了解庄子的“道”。“道”是老庄哲学体系的核心,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指“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他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亘,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它无形无象,先于天地生,万物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约。“道”在本质上便包含着将生命融入宇宙的意味,这是道家对生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得到的智慧结晶。 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道”的“有”、“无”理论之上的。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庄子看来,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道”的,人由“道”产生,死后又回归于“道”,在“道”中化为无,而“无”又是“有”的开始,“无”再经过“道”又转化成了“有”,这一过程不断流转,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道”的有无转化。 老庄之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子站在宏观的高度讲“道”,把自然界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共生。而庄子则更侧重于对个人人生价值的探讨,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 二、对庄子生死观的解读 1、庄子对生死的基本态度:重生贵生;苦生乐死 在老庄所处的时代,中国人基本上形成了“重生恶死”的生死观。一方面对生充满了渴望与留恋,不少帝王将相甚至苦苦追寻长生不死之术;另一方面因对死亡的无知而感到厌恶与恐惧。对这种生死观,庄子既有认同,也有否定。首先,庄子“重生贵生”,这不是简单的对生命长度的追求,而是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在庄子那里,个体生命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肯定。“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让王》)真正尊重生命的人,不会因为贫富而伤身累形。从肯定生命价值的立场出发,庄子坚决反对“丧己于物”、“先性于俗”(《缮性》)和“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秋水》)等损害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上流学术当如是 赵卓新闻摄影班 2007202160 读罢此书,颇有中荡气回肠的感觉,一是被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丰润深刻所折服,二是惊叹于作者李强老师缜密的思维和此书清晰的架构与脉络。说得玄妙一点,只觉得字里行间暗藏着一种学术的力量,是的,力量。 沿着李老师的思路,我试图用一些片段拼凑起自己对这部书的理解,毕竟,选择记忆,本就是一种感受。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近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一直发生着历史的流变,很难说谁的思想就是最权威,思想家们各执己见互发议论,本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 正是因为这种变化,要理解自由主义,必先了解它的历史,当然,自由主义也分享一些共同原则,这些原则使之区别与其他思想。本书运用这样的框架,在简要介绍了自由主义概念之后,集中笔力追溯了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其基本原则,最后通过介绍一些自由主义批评者的看法完善了其内涵。 一、自由主义的概念 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由主义的内涵产生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 在哲学基础上强调个人至上,在政治中体现为争取个人政治权利,争取宪政,反对绝对主义。在经济上体现为强调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拒绝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但期待它提供良好保障。在社会上则表现为关注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条件。 这四方面的涵义并不相同,因而自由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复杂性,思想家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不相同,对自由主义本身的理解也充满了歧见,没人能够准确概括出自由主义所包含的所有要素。 自由主义对现实政治也影响深远,它的兴起改变了美国等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架构。但以自由为名的政党反而不太得势,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政党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成功造成的。其他政党接受了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立场和政策上可能比自由政党更有现实性,才得以发展。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已经广泛的渗透到了各个政党的理念中,这不失为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二、自由主义的历史梳理 (一)古代渊源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法、基督教、欧洲宪政主义 自由主义虽是现代概念,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就已产生的自由、平等、

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1)(精)

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1) 照我理解,作者提出的想法,大概 是希望古典自由主义能够成为像民族主义、社会主义那样具有动员民众力量的那种意识形态,我觉得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当你把终极的价值承载者归于个人,则集体性的目标就不大合乎逻辑了。当然在反抗的阶段,自由主义可能具有聚拢人心的能力,对于底层具有号召力,或者是里根时代面对苏联帝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可以起到动员的作用。然而在体制建立起来后,人们各干各的,谁还来管意识形态?其实就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社会主义,在放弃了世界革命的远景性理想后,也失去了对于普通人的诱惑力。民族主义也同样如此,惟有在面临外患、面临统一、或新帝国开始崛起遇到旧格局的约束的时候,才有号召力。当然,对于知识分子,则必须始终有人不断地重复自由主义基本理念,比如哈耶克的工作。 ……一个诡异的事实是,在当代主要政治潮流中,只有自由主义不是某种意识形态。——Anthony de Jasay 在1950年代那个思想上黑暗的时代,我的同事Warren Nutter 经常 说,“保住书本”就是具有古典自由主义精神的人士最低限度的目标,最起码我们 得把自由主义的理念保留在书籍中。而哈耶克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则是有效地扩展 了Nutter 的想法,“保住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目标都已经实现了。今天,人们仍在阅读自由主义的典籍,而比起20世纪中叶来说,自由主义理念获 得了更广泛的理解。比如,今天,大部分有头脑的美国人都知道,古典自由主义的 核心就是这样一个信念:个人的提升能比任何集中于集体的方案带来更多好处。很 多人也仅凭直觉就明白,古典自由主义与战后美国左翼所宣传的“自由主义”,根 本就没有多大关系。 本文的主要论旨是,尽管取得了如许成功,在一个多世纪时间中,我们却没能保住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典籍和理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有这些, 是不足以确保有效的自由社会之生存的。 我希望我的论旨能引起几个维度的兴趣。我将预先回答几个明显的问题:我所说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是什么?当我说在整个社会主义时代没有保住这一灵 魂时,我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我们这些自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人士,现在能 够及应该做些什么?科学、利己之心与灵魂 乔治?布什在其总统任期内,当有人试图把他的立场与他的前任里根总统 的观念相提并论时,他曾经用嘲笑地口吻提到了“那种虚幻的东西” (that vision thing )。他所指的是里根总统用来唤起美国理念的清教徒的比 喻:“山巅上光辉之城”( shining city on a hill ),还有其它诸如此类的概念,对布什的心智来说,是陌生的。他只是没能理解里根先生的用意,也完全不能 明白为什么这种比喻能在公众中引起共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里根总统打 动了部分美国人的心灵,而布什则对此懵然无知。 这个例子是很有助益的,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政治上有组织的、时间上受到限定的、空间上明确界定的社会。两相比较,对现实的理解得自于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刘作翔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刘作翔/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第199602期 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是自人类有法律以来思想家、法学家劳苦思索的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崇尚法治、倡导法治、强调法治的历史转型时期,提出并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和法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法国著名学者、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米歇尔·克罗齐埃认为,法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管理机能不良"问题,而仅仅靠法令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方法在于挖掘人类资源,鼓励个人的积极性,把潜在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1)当代美国"统一法学"之代表埃德加·博登海默教授认为法律存在弊端,"法治"有利也有弊。(2)英国学者马克·加兰特也对法制化表现出某种担忧。(3)美国学者菲利普· K·霍华德也指出,在美国,法律不再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而成了没有头脑的专制统治者。因此法律不可能拯救我们。(5) 上述几位西方法学家所谈到的法律、法制、法治的弊端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基本问题,即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西方早期关于法律作用的两大思想源头 当我们顺着历史线索追溯西方早期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时,我们发现,人类自有法律以来,就在不断探讨法律的作用。西方早期思想家们对法律的作用发表过许多见解,并形成了两种不甚相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高度赞美法律的作用及功能,赋予法律在治理社会、追求理想社会生活目标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种看法则是贬低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是一种有缺陷的事物,它的作用远不是有些人所赞美的那样,或者认为法律必须借助于其他力量和因素才能有用。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思想源头,来自于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人治"理论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法治"理论。 古希腊大思想家柏拉图早期的理论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评价不高。柏拉图的全部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精心构建的"理想国"和"哲学王"基础之上的。拍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是建立一个等级制共和国的依据。在他的共和国中。人被分为金质(统治者)、银质(辅助者)、铜质(工匠)、铁质(农夫)四个等级,各个等级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和特殊职责,每一个隶属于特定等级的公民都必须将其活动严格限定于适当履行本等级的特殊职责,对于政府按其特殊能力和条件而分配给他的任务必须克尽职守,每一个等级都必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Classical Liberalism) 古典自由主义概述 古典自由主义可以有两种涵义: ?早期的自由主义,从启蒙时代开始直到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为止的自由主义。 ?在20世纪复苏的相同政治哲学,追溯上述的早期自由主义,亦即自由意志主义。 (本条目所述及的即是第一种早期的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源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认为一国的真正财富不是金银总量的增加,而是其国民创造的商品服务的数量。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古典自由主义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也因此,它通常被视为由于工业革命和随后的资本主义体制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自我负责,和自由市场等概念最先也是由古典自由主义所提出,后来才陆续被其他政治意识形态所采纳的。古典自由主义反对当时绝大多数较早期的政治学说,例如君权神授说、世袭制度和国教制度,犟调个人的自由、理性、正义和宽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受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 古典自由主义政府的干预经常是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主张将政府排除出经济领域,让经济生活自行其事,让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数的个体理性的计算来引导经济生活的调整,即“谁会应当尽量从政府干预中摆脱出来,尽量的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古典自由主义发展概况 古典自由主义哲学特别重视个人的主权,个人财产的所有权被视为个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强调自由放任的政策。古典自由主义并不必然支持民主的原理,这是因为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权的法律,比民主里的多数决原则还要重要。举例而言,詹姆斯?麦迪逊主张共和立宪制以保护个人的自由,他担心纯粹民主制可能会造成“公共的情绪和利益被多数派掌控,而却没有半点避免少数派被牺牲的机制存在”。在经济上,古典自由主义坚持一个“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才能有效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且将资源分配至最合适的地方。他们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是因为“假定个人都是理性的、追求私利的、并且会有计划的追求他们各自目标的。”他们不相信个人权利是有政府所“创造”的(在道德层次上),而相信道德权利是独立于政府之外存在的。托玛斯·杰弗逊称呼这些是“无法被分割的权利”,并且也指出古典自由主义所相信的理念:亦即权利并非来自法律、相反的法律的唯一目的便是用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他宣称“正当的自由,指的是个人有绝对权利依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做出任何行动,唯一的限制便是不违反其它人的相同权利。我不会加上…以法律为限?,因为法律经常只是专制者的工具,这在法律侵犯个人权利时尤其明显。”对于古典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