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合集下载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往往会影响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中西方在生死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下面将从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角度对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

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强调个体灵魂的永恒性,认为人死后会由上帝审判,灵魂将进入天堂或地狱。

西方人对死亡有一种对来世的期待和奢望,他们相信死后可以与上帝相见。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中没有具体的来世观念。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对后代的影响,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灵魂会继续存在。

佛教则强调轮回转世,认为人的灵魂会附着在其他有生命的体内。

哲学观念对生死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强调个体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的存在注重此岸的生活。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生命的看法更加综合和整体。

文化习俗也对生死观产生了影响。

西方人对死亡较为抗拒,他们在丧葬仪式上通常是简单而庄重的,让亲友尽快找到新的生活节奏。

中国人则注重死后的尊严和尊重,丧葬仪式通常会较为隆重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借此向逝者表达敬意和缅怀。

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生死观产生影响。

西方的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掌握感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安乐死等与死亡相关的议题。

相比之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社会对于生死的观念相对保守,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接纳和运用也相对谨慎。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中西方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西方注重来世观念和个体的永恒性,强调生命的个体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整体性,强调生命的社会责任和后代延续。

尽管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关注均是为了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死。

预立临终医疗指示正当性的儒佛道诠释

预立临终医疗指示正当性的儒佛道诠释

【法学与法制建设】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7年1月(第1期,总第237期)Jan.,2017(No.1,General No.237)收稿日期:2016-12-11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预立医疗指示制度研究》(GD15CSH04)、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预立临终医疗指示制度研究》(15YJAZH030)和2014年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Z20140)的共同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左伟(1978-),河南信阳人,广东医科大学生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医学哲学;李大平(1970-),广东医科大学生命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生命伦理、生命法学的研究。

预立临终医疗指示正当性的儒佛道诠释左伟1,2,李大平1(1.广东医科大学生命文化研究院,广东东莞523808;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732)摘要:佛教的轮回生死观可以减少人对死亡恐惧,净化临终者的心念提升觉性,通过佛教临终助念帮助临终者度过临终恐惧。

道教的生死自然生死观让人明白生死是自然变化,以坦然的态度,忘掉死生复返自然,以生死智慧的领悟,转换成濒死经验中的正向成就感。

儒家用“成仁取义”,来说明人生最高的价值,死亡如因为要尽力达到这个目标,同家人一起合理安排死亡,通过一套较为繁复的丧葬仪式,达到对逝者的心灵上的抚慰作用。

关键词:临终;死亡;预立临终医疗指示;正当性中图分类号:D912.1;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7)01-0122-05预立临终医疗指示是指个人在具有清醒意识及决定能力时为其将来可能失去决定能力时的医疗目标和手段提前做出规划,其重点在于预立人通过与家属及医生充分的沟通,来确立当预立人处于临终状态时是否实施心肺复苏术,其目的是鼓励放弃不必要的心肺复苏。

宗教信仰与死亡礼仪

宗教信仰与死亡礼仪

宗教信仰与死亡礼仪宗教信仰是人类在各种文化环境下面对生命和死亡等大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通常都有着明确的死亡礼仪。

这篇文章将会探讨宗教信仰与死亡礼仪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人们如何通过宗教信仰来面对死亡。

一、宗教信仰与死亡礼仪的紧密联系宗教信仰和死亡礼仪最重要的连结,是人们通常会用宗教信仰来解决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不确定性。

各种宗教信仰都有自己独特的死亡礼仪和“对死亡的看法”。

例如,在东方的佛教和印度教中,生死循环是一种基本信仰,而死亡礼仪也构成了其反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督教中,人们通常认为死亡是灵魂被分离出身体而面对永恒生命的一方面,因此在死亡礼仪中,祈祷和弥撒等仪式都被视为重要的部分。

二、宗教信仰实现了对死亡的意义的探究在众多宗教信仰中,存在一种对死亡的意义和镜头的探究。

因为宗教信仰通常都将死亡视为一种过渡,具有生命的转变质量,因此,带着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宗教信仰,往往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死亡呈现出了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佛教和印度教中,死亡被视为一种对灵魂的更新和反思;基督教则认为寻找救赎和普世的神恩,可以改变死亡的方向。

三、通过宗教信仰来面对死亡人们在接受死亡时,常常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但是通过宗教信仰,我们可以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来面对死亡,不管它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例如,基督教传统中,人们通常以祈祷和弥撒来安慰自己和其他哀悼者;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通过禅修和沉思,人们可以学会在死亡时以更高的精神状态迎接自己的下一段旅途。

结论因为世界上的宗教信仰和死亡礼仪都在不断变化和转变中,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仅仅列举了某些特定宗教的观点。

但是,不容质疑的是,无论宗教信仰和死亡礼仪如何变化,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或将无法被打破。

在某种程度上说,宗教信仰与礼仪在人们的生活和死亡中,扮演了一种集体心理的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面对死亡和崩溃,同时可以通过信仰获取意义和超越。

生死观与临终关怀的看法500字

生死观与临终关怀的看法500字

生死观与临终关怀的看法500字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每个人都无可选择的要面对死亡。

当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免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对于临终者,这种焦虑和恐惧心理的产生根源是对死亡的未知。

这就需要我们对临终者予以临终关怀。

事实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死亡尊严问题早已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

早在19世纪60年代起,以“优逝”为主要特征的临终关怀就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

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兴起自上世纪80年代,但受某些传统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然而,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需要急遽发展,其中有很多原因,如:人口老龄化、人类追求生命质量的要求等。

为了促进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我国尤需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理论。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生命伦理观,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生死观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儒家认为能够在世界上生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强调对社会人生的永恒的关怀;佛教为了化解死亡给人生带来的恐惧,向世人宣讲“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或者死亡是一种解脱,。

临终前的宗教信仰如何处理

临终前的宗教信仰如何处理

临终前的宗教信仰如何处理当一个人走到生命的尽头,面临临终之际,宗教信仰往往会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重要支撑和精神寄托。

然而,对于临终前的宗教信仰处理,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需要我们以尊重、理解和关怀的态度去面对。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每个人的宗教信仰都是独特的,而且在临终时,这种信仰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宗教信仰给予了他们对来世的希望和对生命延续的信念,使他们能够以更加平和、安详的心态面对死亡。

而对于另一些人,宗教的仪式和教义可能成为他们寻求内心慰藉和宽恕的途径。

在处理临终前的宗教信仰时,最重要的是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

如果患者希望在临终时进行宗教仪式、祈祷或者与宗教领袖交流,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可能需要与相关的宗教机构或神职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以确保一切能够按照患者的信仰方式进行。

同时,家属和医护人员也要理解宗教信仰在临终关怀中的重要性。

不要因为自己对宗教的不了解或者不认同而忽视患者的精神需求。

相反,应该积极倾听患者的宗教诉求,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不同宗教对于临终仪式和丧葬方式的要求各不相同。

有些宗教可能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祈祷,有些则可能需要特定的物品或环境。

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了解患者所信仰宗教的相关规定和习俗,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对于那些在临终前突然对宗教产生强烈兴趣或者改变信仰的患者,我们也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宗教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和实践自己的信仰。

除了满足患者的宗教仪式需求,我们还要关注宗教信仰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对宗教教义的误解或者过度依赖宗教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这时,我们可以邀请专业的宗教人士或者心理咨询师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宗教的内涵,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死亡。

死亡的信仰探讨宗教对死亡的教导与宽慰

死亡的信仰探讨宗教对死亡的教导与宽慰

死亡的信仰探讨宗教对死亡的教导与宽慰死亡的信仰:探讨宗教对死亡的教导与宽慰正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死亡一直是一个永恒且不可避免的话题。

无论文化背景或个人信仰如何,每个人都将面对死亡的现实。

当面对死亡时,宗教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安慰、希望和指引。

本文将探讨宗教对死亡的教导与宽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死亡的存在。

1. 死亡在宗教中的定位各种宗教体系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定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一神论宗教认为死亡是一个过渡,人们在死后将进入另一个永恒的境地。

佛教和印度教等非一神论宗教则认为死亡是轮回转世的开始,灵魂将在不同的生命中经历苦难和教化。

2. 死后生命的存在宗教信仰通常教导人们相信死后生命的存在。

各个宗教有不同的观念,但大多数宗教都相信灵魂或意识将超越肉体死亡,进入另一个形式的存在。

这种信仰给予人们一种希望,认为死后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3. 行为准则和道德导向宗教对死亡的教导通常与行为准则和道德导向相联系。

宗教教义告诉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必须以善良、诚实和慷慨的方式生活。

这种信念有助于人们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并为别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宗教的道德价值观对许多人来说是引导他们应对死亡的准则,使他们在有限的人生中过上富有意义的生活。

4. 精神安慰和心灵抚慰当面对死亡时,宗教信仰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抚慰。

宗教融入了丧礼、祈祷和宗教仪式等仪式,这些仪式旨在让人们感受到在死亡中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鼓励与安慰。

通过参与宗教仪式,人们可以找到情感上的支持,并在宗教共同体中找到连接和互助。

5. 希望与重生宗教的教导通常给予了人们对来世的希望和重生的信心。

这种信仰让人们相信死亡只是一个过渡,而不是终结。

宗教教义中的声称,死亡只是灵魂向更高境界迈进的一部分。

这种信念帮助人们理解死亡,并在面对亲人的离世时获得安慰和勇气。

结论:宗教对死亡的教导与宽慰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哲学对死亡的讨论

宗教哲学对死亡的讨论

宗教哲学对死亡的讨论宗教哲学一直以来都对死亡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在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中,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解释也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基督教、佛教和薛泽谟尔的角度来探讨宗教哲学对于死亡的讨论。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个人灵魂的判决。

基督教认为,通过相信耶稣基督并遵循他的教导,人类可以得到永生。

在基督教的哲学思想中,死亡不仅是个体的终结,也是灵魂超越现实世界的开始。

基督教徒相信,在死亡之后,灵魂会进入天堂或地狱,根据个人的实践和信仰行为而定。

死亡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灵魂的得救或堕落。

佛教对死亡的态度与基督教有所不同。

在佛教中,死亡被看作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并没有像基督教那样给予它赋予道德判断的作用。

佛教认为,人类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追求解脱和涅槃的。

死亡只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灵魂会继续在不同的身体中转世。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超越生死轮回,获得永恒的解脱。

薛泽谟尔是欧洲启蒙时期的一位哲学家,他对死亡的讨论与宗教有所不同。

薛泽谟尔认为,死亡是人类最终面对的现实,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接受死亡并与之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幸福和满足感,并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冷静和淡定。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和理智来对待死亡,而不是陷入恐惧和忧虑之中。

宗教哲学对死亡的讨论涉及到不同的信仰和理念。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灵魂得以解脱或受罚的判决,佛教强调通过轮回转世实现永恒的解脱,而薛泽谟尔则主张人类应该接受死亡并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面对它。

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生死教育的核心议题与临终照顾(讲义版)

生死教育的核心议题与临终照顾(讲义版)

46
安樂死:
為了「問題」而「解決人」
安寧療護:
為了「人」而「解決問題」
47
十、臨終關懷 與安寧療護
48
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Hospice Palliative Care) 所下的定義為:「對治癒性治療已無反應 及利益的末期病患之整體積極的照顧。此 時給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的緩解, 再加心理層面、社會層面、及靈性層面之 照顧更為重要。安寧療護的目標是協助病 患及其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安寧療 護的某些方式甚至在病患罹病的早期也可 適用。例如抗癌治療與症狀緩解治療同時 進行。」 (WHO, 2002) 49
醫療團隊協助病患緩解 身體上痛苦的症狀,同時提 供病人及家屬心理及靈性上 的支持照顧,使病患達到最 佳生活品質,並使 家屬順利渡過哀傷 期(WHO, 2002)。
50
全人照顧 全家照顧 全程照顧 全隊照顧
藉著妥善照顧而使生死兩 無憾、無悔。但哀傷卻是人之 常情。
51
身體平安
心理平安
思想平安
52
生死教育核心議題 與 臨終照顧
趙可式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1
生死教育核心議題
教育目標:學生在學習此門課程後能夠 1. 認知成熟的死亡概念 2. 從各文化及宗教的生死觀之認識中形成自我的 死亡信念 3. 認知善生與善終之連續性關係,因而調整人生 觀 4. 體會「他死→你死→我死」的情意改變,並悟 出生死大事對整體生命的影響 5. 學習初步陪伴臨終病患及其家屬的技術 6. 學習初步哀傷輔導的技術
40
3.生命的尊嚴與意義
Dr. Victor Frankl的觀點
a. 人為意義而活,也為意義而死 b. 人不能問「生命的意義為何?」 人是被自己的生命所詢問的對象 c. 苦難是生命中之必頇,因此必然有 其意義。雖然憑自己小小的理智有 時無法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基督教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1关于生死生死这个问题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求生避死”是其本能的欲求。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医疗水平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延长,面对周围的环境,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至少目前人类还逃脱不了必死的宿命。

【1】1.1生死现象现代医学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石,相信人在大脑死亡后,其意识即告终结,临终关怀无法减缓、也无力挽回这个过程。

从现代医学诞生起,作为宿命性的死亡,就一直是医学所刻意规避的弱点,当现代世界确立其地位时,它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死者”从生者的社区中隔离开来,并将其排除出“人”的范畴。

生与死之间被硬生生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死亡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强大的挫败感[2]。

死亡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赋予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尊严与权力。

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才会懂得生的有限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懂得死的终极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不会总是像一个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人要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内心就会有逐渐增长的紧迫感和恐惧感,而当他(她)被疾病缠身,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除他(她)的痛苦,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时,宗教对于人之肉体死亡的界定与认识展现了其拯救或救赎的一面,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

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

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临终关怀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临终护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帮助临终者宁静,安详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一种手段,探索宗教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宗教生死观2.1基督教生死观从基督教的教义层面,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三个基本的观念,一是上帝创世说。

世界一切万有皆自上帝所造,生命由上帝赐予,上帝是生命的源头。

上帝在一个人出生之际,便将其生命蓝图赐给他,这个生命蓝图不仅在于此生,也包括死后的生命,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的。

二是原罪救赎说【3】。

“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的根本。

“死”是上帝对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所犯“原罪”的惩罚,“原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

“就如罪恶藉着人进入了世界,同样,死亡也藉着罪恶进入了世界,这样死亡就殃及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罗马书5:12)所以,死亡对于基督徒来说,是必须要坦然面对和接受的事情,无须抱怨或质疑,因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9:27)。

人类既然有了“原罪”,于是上帝派遣耶稣降世人间。

耶稣通过他的“死”而为人类赎免了罪过,只有相信和依靠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三是末日审判观。

这一观念是基督教生死观的核心部分。

每一个人即将死亡时,都会在“世界的末日”接受上帝的最后宣判,宣判之后,得到耶稣救赎者就可以升入“天堂”,回到上帝身旁,去享受永恒的幸福。

而无法获得耶稣救赎者,魔鬼缠身,受尽折磨,必受下“地狱”之苦。

基督教认为,人有两种生命:身体的生命(physical life)和灵性的生命(spiritual life);同时,人也有两种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灵性的死亡【4】。

在新约《圣经》中,基督教并没有将身体的死亡看作是人之生命的结束。

在基督徒看来,“今世的生命不是全部的生命”(路加福音18:30)。

死亡不再是令人害怕的仇敌,而是人脱离尘世的希望。

基督徒常把身体的死亡比作“睡了”。

死亡对于基督徒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怕、绝望的坏事,而是“有福了”,“息了自己的劳苦”【5】,安息在上帝的怀抱中,因此,基督徒面对死亡应当“时常坦然无惧”。

基督教的这种生死观为其信徒提供了一个此生与彼生连续性的观念,在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起到一定的安慰情绪的作用,使得死亡不再那么可怕。

对于临终者的亲属来说,这样一种以后会在乐园或天堂里与死者再次相见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悲伤的情绪,并从失去亲人的情感性冲击中脱离出来,带着与亲人再见的期待继续自己前面的生活。

2.2佛教生死观佛教的生死观体现了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判断—“一切皆苦”一是超越人生痛苦的途径和结果—“涅梁寂静”。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和“三法印”说。

“四谛”中最根本的是“苦谛”。

“苦谛”的意思是说生存就是苦——不仅人的生存是苦,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苦,不仅人的现世是苦,人的前世和来世也都是苦。

最常见的是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苦等。

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的,无我的,所谓“诸行无常”,简单说就是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

所谓“诸法无我”,是说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

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战乱等诸苦,都由“生”而来。

既有生则必有死,必有死后的再生,所有生命体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中不断流转、轮回转世。

在佛教看来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超越生死,脱离苦海。

而脱离生死流转的前提就是看破生死,所以,看破生死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在佛教看来生命是一种轮回,人活着要经历各种苦难,人生终究都是辛苦的,每一次的死亡都是一个机会,要么再次进入六道,开始下一次的生命旅程,要么跳出三界之外悟道成佛,所以人应该看淡生死。

2.3基督教与佛教生死观异同两者都相信神灵的存在;承认肉体的死亡;终极宿命是对死亡的超越。

都关注死后的世界,宣扬人的肉体死后,其心灵进程并没有结束,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调节和平衡社会心理。

基督教倾向于认为人是靠借助神的外力来得以解脱,佛教则倾向于个人自身的努力。

3临终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哲理是:以照料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提高生命质量,共同面对死亡。

其目的在于,给予濒临死亡的患者以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让其安然故去。

临终关怀从本质上说是为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不是延长生存时间,使临终者坦然地、舒适地、安详地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进而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

现代临终关怀从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等方面对临终者进行关怀和照顾,使“逝者魂安”、“生者心慰”,做到“生死两安”【6】。

3.1临终护理历史渊源与发展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Hospice”,最初孕育于基督教徒在瘟疫与战争中,缺乏医疗机构的情况下对濒死者的慈爱关怀,Hospice多隶属于宗教团体,是一种慈善服务机构。

1967年英国人桑德丝(Dame Cicely Saunders,1918-2005)创办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乃是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兴起的标【7】。

1987年,我国大陆建立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开始了现代意义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

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与推广,得益于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传统,至少在其创始人桑德丝那里,她仍然将这种关怀理解为对“上帝之爱”(love of God)的诠释,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天职。

临终关怀运动所秉承的乃是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自身尊严和价值的发现。

桑德丝同时也主张打破宗教的壁垒,把不同教派、信仰的宗教徒和非宗教徒中的需要帮助者,尽可能多地纳入到临终关怀运动的体系之中。

虽然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临终关怀运动在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普世性的道德情怀,始终把临终者本身作为首要的关注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终关怀运动便超越了基督教的范畴,使其与其他宗教或地方性知识的结合成为可能。

西方宗教以基督教为主,东方则以佛、道、儒三教为主,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相比于其他宗教,佛教更像是一套专门为死亡所准备的哲学。

一方面看,佛教对生活的淡然无视可以帮助临终者放下对外部世界的留恋与不舍,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使病患、亲属及治疗师三方,都可以通过一项确定的技术——冥想(meditation)技术来达到上述平静状态。

3.2基督教临终护理基督教的临终关怀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站在基督教的立场关怀临终患者,使其透过宗教信仰的力量,得到内心的安宁,勇敢和安详地面对死亡,能坦然、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基督教认为死亡并不不是终结,人类可以通过相信耶稣,在肉体死后,灵魂去往天堂与主共享永生之乐。

临终者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从死亡中超脱出来,迈向新生,超越死亡。

这样,用基督教的生死智慧对临终者的灵性的抚慰,相信者必可获得对死亡的释然。

基督徒认为疾病会带来上帝的恩典,因为神会借着疾病来造就人,病痛是一种让人和基督合一的方式,,病人应当坦然接受病痛的现实,并积极等候其背后可能的祝福和恩典,但这也并不代表病人只能在消极的忍耐病痛的折磨,而应该积极地治疗。

“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

”(哥林多前书3:16—17)拒绝看病,放弃医药就是抗拒神,违背神的命令。

临终的病人应当把他/她最后的自我呈现给上帝,既然死亡代表着与基督合一,那么基督徒在临终时是希望离开尘世的。

基督教的生死智慧启示死者与生者此都不只是躯体,使他们明白灵性与生活蕴藏着无穷的寓意,帮助家属和临终者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死亡,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选择适当的临终关怀方式,为临终者平静度过肉身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也为生者提供一个值得期待、继续生活的理由和前景。

在基督教群体中,被期待提供临终关怀的主要有这几类人群:亲属、神职人员和其他信徒。

临终及死后的基督教仪式也是整个临终关怀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

通过为临终者祷告、抹油,消除心中的恐惧和减轻身体的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